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言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的《学校体育学》开始以“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为教学准绳,但其在学校体育学架构中的角色定位和指导位置,实施与“解读”都出现“蔽于辞而不知实”习惯“照猫画虎”现象。把其概念和论题,当作普适的学术资源随意引用,加剧了学习与应用的误解,悖离需要的方向。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围绕对“两论”的基本理论范式进行简要的梳理与评析,以期从一个侧面更为完整、准确地把握“两论”理念在学校体育学的本质与形态、关系与属性、理解与阐释,为科学和有效地运用“两论”提供参考。
1 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的辨析
1.1 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的“结点”辨析
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学科特点,是开展学习和研究需要弄清楚的问题。这里主要对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进行一些分析,进一步明确和掌握发现问题的途径及提出问题的方式。
1.2 当前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学科分歧
由于历史和认识能力的原因,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均未取得一致意见。在西方,对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关系的看法,有四种不同的主张:二元独立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包含模式和二元互联模式。在2006年8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上,我国学术界在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问题上,也出现了“大教学论”“相互独立论”“课程与教学整合论”三种不同的主张。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尽管大家难以取得一致观点,但是大多数人越来越倾向于赞同以下三点看法。
第一,课程(论)与教学(论)既相关又不同;
第二,课程(论)与教学(论)是相互交叉和相互依赖的;
第三,课程与教学可以分别单独地进行研究,但是不能彼此独立地起作用。
笔者赞同上述观点,并认为课程与教学分为两个学科研究有利于深化和发展。如果把课程与教学的某一般属性的科学性或社会性反逻辑的“拔高”越界与滥用规定为课程或教学的本质属性,或仅仅抓住某一方面,任意夸大,就极容易导致对其的错误理解,将不利于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健康发展。恰如廖哲勋所言,当代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不是“谁包含谁”的关系,两学科具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均拥有各自的子学科群。因此,应深入研究和准确理解两学科的横向联系,透视两学科在各个横向联结处所展示的一致性和差异性,避免两者之间不必要的重复,以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不断增进与把握两学科之间密切的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1.2.1 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的学科分歧
近些年来,国内关于体育教学论与体育课程论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体育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有关“两论”的争辩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体育课程论是体育教学论的组成部分,前苏联学者一般持此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课程的范围(母系统)大于教学(子系统),体育教学论从属于体育课程论。我国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初期多数学者也将体育课程论作为体育教学论的一部分来研究。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如顾渊彦、毛振明、季浏等学者己经开始普遍地自觉或不自觉地站到了开始关注体育课程论的研究,使之逐渐与体育教学论相区别,并逐步走向独立。由此笔者认为,“两论”是两个同等重要的不同领域的学科,各有其自己的研究对象、任务、领域和范围,都是学校体育学的并列下位学科,都旨在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学科的科学化进程与快速发展。
1.2.2 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关系
笔者认为,“两论”是研究学校体育教育性及其发展性的学问,是现代学校体育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与重要学科。它既体现为现代学校体育学的研究重心、主题、领域、内容和方法;更体现为学校体育学思想认识和理论内容的进展,代表着学科水平的体现。就其本质而言,它们是学校体育学学者认识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形成和积累理论与实践、知识和功能的立足点和落脚点。
就二者根本立场和主导价值的认识关系来看,二者之间显然存有相当的距离,两者在学术范畴和概念、方法和体系、任务和对象、形成和发展方面,都具有相对自主性和独立性。就其本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来看,两者的研究指向反映着学校体育课程的彼岸性和教学的此岸性,是学校体育借以进而获取真理的动力。两者在学校体育学的学术研究和方法意义上,体现为理念研究与经验研究的关系。体育课程论的理念研究,通常关注的是研究和解决以建立正确处理学校体育课程与学生主动发展的相互关系理论。基于此,体育课程论需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
体育教学论的经验研究,需研究和解决教与学之间的互动关系的问题,教与学的外部活动同学生发展的内部活动的关系问题,以及教与学统一的尺度、条件、机制、策略和方法等问题。可见体育教学论须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就其关系来看,体育课程论的理念研究和体育教学论的经验研究,都属于学校体育学的研究,都受着与学校体育学关系反映的制约,体现着学校体育学的综合性特征。因此,两者之间研究与应用的关系反映,是对立与统一的辨证规定性。既是由学校体育学教育的特殊矛盾“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学生本位”之间的时代偏好所构成的。就其两者的哲学属性上看,体育课程论的理念研究,则更多体现为关注社会偏好和价值取向的应然研究;而体育教学论的经验研究,则更多显现为关于教与学行为和教与学关系的实然研究。两者都分别通过社会价值和认识价值,检验和提高自身的真理性和合法性。
由其学术性而知,“两论”是学校体育学中有关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具体化与系统化,是学校体育学的两个同等重要的不同领域。两种研究反映着学校体育学理论的彼岸和实践的此岸,具有不同的研究价值、学术意义和实际功能,同属学校体育学其下位的平行学科。虽然在研究的层次上有着显著的差异,相互之间的研究任务与方法存有着一定的交叉重叠,但在指导学校体育教育性训练与科学能力培养目标的统一上却始终贯穿于全过程,并不因两者的指向不同而发生变化。表现着两者相互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同一联系,又有矛盾的悖离存在性。这些关系及作用涉及着学校体育发展的全局,贯穿于学校体育发展的全过程;规定着学校体育学的学术发展方向、内容、领域、功能和进程,影响着学校体育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建设和发展方向。在21世纪的今天,辨证地认识“两论”与学校体育学的这些基本关系,既是对我国引进西方体育课程论和教学论25年发展经验的分析和总结,又是正确把握学校体育学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学校体育学研究的重要途径。恰如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Popper K. R.)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发展也是始于课程与教学问题,终于课程与教学问题,若没有课程与教学问题,课程与教学研究就失去了作用的对象而不能进行和发展。
综上所述,尽管人们就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的争论,至今仍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结论。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就是课程与教学;有学者则认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的现象与规律。以上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阐述了“两论”的看法,各有千秋。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随着对体育课程与教学现象认识的深入和发展,与依据顾渊彦、毛振明、季浏学者等观点体育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分别是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2 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的建构
虽然,今天的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己获得认可,也己经逐渐发展成为学校体育学中的既有基本原理、又有多层次方面技术方法体系的学科。但“两论”自我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视角,及各自研究的子学科群,至今尚未有研究见到足够的明确规定,以显豁其内涵富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学科性和应用性,成熟性与独立性的存在。那么,对于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这样一个指称非常广泛的、复杂的领域范畴,对其作出系统分类与界定以减少盲目性,就尤为重要了。
2.1 体育课程论的学科群
1989年我国正式出版了两本课程论专著:一是课程教材研究所陈侠著《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一是华东师大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为推动课程论的研究提供了比较系统的材料,对我国体育课程论的形成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在众多体育学者的筚路蓝缕之功的努力下,我国体育课程论开始成为学校体育学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形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根据贝哈( Behar)等学者对课程论研究领域的调查,课程的知识领域主要包括:(1)课程哲学;(2)课程理论;(3)课程研究;(4)课程历史;(5)课程革新;(6)课程发展;(7)课程设计;(8)课程实施;(9)课程评价;(10)课程政策。[9]其中,技术层面的课程建构、课程发展和课程设计是公认的、传统的课程领域。笔者认为,体育课程论研究的层面:一是基础理论方面,体育课程理论领域,有体育课程概论、体育课程原理和体育课程发展;二是交叉理论方面,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研究当代体育课程;三是应用理论方面,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教材编制、体育课程评价等。这个学科群应由三个层次的一系列子学科有机构成:(1)体育课程基础理论子学科群,包含体育课程概论、体育课程发展史、体育比较课程论和体育课程原理四大子学科;(2)体育课程工程理论子学科群,包括体育课程设计论、体育课程实施论、体育课程评价论与体育课程管理论,这些子学科都具有专业理论性和专业技术性;( 3)体育课程应用理论子学科群,分为体育课程开发、体育课程介绍以及体育课程标准解读等类别,这些子学科都具有应用性。随着对体育课程论的本质和结构、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门类的划分等研究任务的认识,今天的体育课程论己具雏形,作为学校体育学内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得到了重视;己逐渐走向既有基本原理、又有多层次方面技术方法体系的独立学科,初步展现了体育课程论的指导力。
2.2 体育教学论的学科群
根据学者沈小碚,王牧华在《教学论学科研究的进展与问题》的研究,认为可以把教学论研究的发展归为三大发展阶段:工具性教学理论之研究、生活性教学理论之研究和教学理论的社会学人类文化学之研究。”笔者认为,在体育教学论领域,其学科群可分为三个层面:(1)在体育教学基础理论方面,体育教学论史、体育比较教学论、体育教学心理学、体育教学哲学等著作;(2)在体育教学活动理论方面,体育教学论、体育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体育学习论、体育学习的原理与策略、体育教学环境论、体育课堂教育学,以及体育教学系统论、体育教学信息论、体育教学控制论等;(3)在教学应用理论方面,有体育教学方法研究、体育教学设计和体育教学艺术等。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成果使我国体育教学论学科的分化呈现一定的结构性,为我国体育教学论学科群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 结语
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作为课程论与教学论下位范畴相关原理、方法的子学科,在研究的任务与范围上,在不同的层面与不同的角度上,同样存在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的一体关系。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体育课程论与体育教学论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可结成互动互促的关系。从而增进两学科发展,使两学科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参考文献:
[1] 刘启迪. 课程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一第五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综述[J]. 课程教材教法,2006 (1).
[2] 钟启泉等. 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111
[3] 黄甫全等. 高中新课程目标的研究与开发[M]. 天津: 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1-2.
[4] 李定仁, 徐继存. 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
[5] 赵红洲等. 试论科学结构[M]. 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340-358.
[6] 廖哲勋. 我对当代课程本质的看法(下)[J]. 课程. 教材. 教法, 2006(8).
[7] 张华. 论课程实施的涵义与基本取向[J]. 外国教育资料, 1999( 2).
[8] 刘春栋. 学校体育学科的“结点”辨析[J]. 中国学校体育,2008(1).
[9] 黄显华等. 寻找课程论和教科书设计的理论基础[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1-3.
关键词: 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观演进的新阶段,也是21世纪我国各项事业战略发展规划和实施的指导思想。高职英语教育作为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科学发展观的引领。20世纪90年代末启动的我国高职英语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大学教育的束缚,确立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重实践、重动手的发展理念,变革了我国高职传统英语教学重知识本位与考试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然而改革发展至今天,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是否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了呢?
一、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现状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了吗?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宗旨,也是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根本。因此,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必须打破将学生物化或者知识容器的偏执做法,打破传统大学教育的学科本位,面向学生生活、实践、与未来职业要求,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技能、职业语言运用能力,凸显其生命意义。反思当下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评价目标中“人”的虚化。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称《基本要求》)的精神,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应实现“三个一”,即打好一个基础――语言基础,掌握基本英语语言和一定的语法知识;培养一种技能――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提高一种能力――使用英语处理日常的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即在日常和业务活动中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具体说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经过180―220学时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2]课程目标是决定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航标,《基本要求》的提出强化了认知、技能教学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一趋势顺应了我国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方向。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基本要求》认为应采用“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国家级试题库”的命题进行检测。检测分A、B两级(含笔试和口试)”。且进一步说明:“语言测试在考核英语知识的同时,应着重考核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做到科学、公平和规范。”[3]其宗旨是非常明确的,即将知识本位转化为重实践、重应用的能力本位,为学生未来职业语言交际能力的形成奠基。然而,就其实施现状来看,这种以考试的媒介,以及格不及格的单一评价方式来评判高职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体制势必会使部分学生和教师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尤其是当过级成绩与毕业证挂钩时,教师和学生都会以做对试题,通过考试为基础,再去强化学生的听说及应用语言能力培养,从而又恢复到传统语言知识本位的课堂。就应用英语能力测试之后的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来看,教师仍然没有脱离考级时代的桎梏,将学生视为专业知识的容器,传授大量的职业英语词汇、材料,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面临的生活世界,以及其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就随着过级压力的到来而慢慢变得虚化。
(二)评价内容中“人”的泛化。《基本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达到语言基础能力和涉外交际能力的提高。应用英语能力考试也以相应的听、说、读、写、译题型考查学生相应的能力。然而,众所周知,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由五个因素构成:language knowledge and communicative functions(语言知识与功能);language skills(语言技能);learning strategies(学习策略);cultural awareness(文化意识);positive attitude to learning(情感)。很明显,以上语言能力的很多方面根本不可能通过纸笔考试来衡量。学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专业方向,有不同的学科背景、个性特点与思维方式,其个体的认知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对语言学习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听什么、读什么、写什么才真正实用、够用,几个听、说、读、写、译的试题很难测试出每个学生应用语言能力的全部。此外,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文化、语言、情感、学习策略的融合与应用更需要不断地实践才能完成,而这种单一考试的形式只会日益强化对英语语言知识的考查,强化学生对纯语言知识的了解情况,而不是考查学生的语用知识,忽视其能力与技能形成的过程,也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基本要求》所倡导的英语课程“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差异,又会沦为一句空泛的口号。
(三)评价实施中“人”的单一化。评价的实施直接影响着高职语言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水平,从目前的实施状况来看,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仍然把握着语言评价的绝对话语权,处于评价的主体地位。《基本要求》强调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由此,引发一系列的思考,“实用为主”,谁实用?谁判定是否实用?“够用为度”,什么是够用?多少就够用?其判定标准是什么?谁来确定够用与否?在这样的反思中,不难发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只是评价多极主体中重要的一极。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形成,“实用与够用”的首要评判者来自学生本体,其衡量的重要依据是自己能不能在所面临的实践交际中表达自如。其次,市场与企业也拥有着相当的评判权,企业、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语言应用型人才,对高职学生有着怎样的听说读写译要求,高职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语言要求,高职英语课程该如何应对这些职业需求,必须在课程评价的体系中听到来自企业与市场的声音。再次,是整个社会对于高等技术人才的语言要求。显然,目前的应用英语能力水平测试还不能完全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趋势。
二、当前高职英语课程评价实现了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与协调发展了吗?
全面与协调是科学发展观的两大重要特征,而高职英语教育需不需要培养语言应用的全面性人才呢?专才能否符合市场的要求呢?笔者以为,“全面”在这里并不是一个“量”的界定,并非要求学生语言的应用面面俱到、样样精通,而是一种理想与追求,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协调的语言应用性人才,而不是只立足于培养听、说、读、写、译专项的专才、只懂语言知识不通学习策略与语言文化的专才、只懂商务而不通管理的专才。我们希望其在全面协调应用语言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职业语言技能,并非要求学生片面发展。基于这样的导向,反思当前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其偏向仍然是明显的。
(一)重认知轻应用。教育的功利性使得各校对于英语过级率的追求难以降温,而语言知识是过级的保障,尽管《基本要求》提出“重视语言学习的规律,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目前要特别注意加强听说技能的培养”,[4]但重读写、轻听说的传统语言教学与评价体系仍然很难退出我们的视野。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专业术语的学习与专业材料的翻译也仍然是课堂的主角,大多数的专业英语课堂也只是将基础英语教材换成了带有专业知识英语的教材,这种重认知轻应用的教学与评价思维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评价学生专业语言习得的核心。然而作为完整的生命机体,学生的语言智育的和谐发展是基于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的协同发展,语言的准确表达需要知识与能力的融合,需要学生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强化。语言课程评价应该关注学生智育的发展,然而,完整的智育不能只包括丰富的知识,还应该包括过硬的训练技能和能力培养,因此,我们不能在语言教学中,尤其是在高职语言教学中,将智育的范畴再缩小一步,这种长期失衡的发展态势势必破坏人类智能的完整性和个人作为完整生命个体的意义。
(二)重左脑轻右脑。人的大脑是个非常神奇的宝藏,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现代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脑是显意识的脑,它支配着人的语言、记忆、思考、推理、组织等逻辑性的能力,主理性思维、抽象思维,是一个知性的脑;右脑是潜意识的脑,它司管着人的感知觉、感情、创造力等形象思维能力,被誉为艺术的、情感的脑。左右半球在人脑中协调发展,共同作用于人的行动。长期以来,我国语言课程评价重左脑的偏向极为严重,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亦如此,用大量的试题评价学生语言记忆、推理、分析、判断的能力,而基本不涉及学生语言习得的感知、情感、价值观、创造性或缄默知识的获取,造成学生在语言学习中一方面左半球超负荷运转,另一方面大脑右半球被人为闲置,也让活生生的语言失去了它固有的鲜活性。
三、当前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实现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了吗?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指导下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则必须首先关注高职学生语言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不断促进高职英语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职业前瞻性。
(一)评价目标中可持续发展意识模糊。对于英语课程体系来说,持续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语言的知识是无法穷尽的,职业语言的发展需求也是不断向前的,要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语言应用性人才必须引导学生首先从内心深处形成热爱生活、关心自然、关爱社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在现实语言交际中形成与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养成对人生和未来职业负责的高度责任感,这样才能激发他们不断发展自身语言应用能力的动机。但在现行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中,虽然《基本要求》提出语言课程教学要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5]却没有清晰地阐述评价标准,以及课程实施到了什么程度我们就评价为是为学生今后的语言交际打下了基础。《基本要求》认为语言教学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却也没有真正阐明什么就是够用。如果学生通过了应用英语等级测试,达到了《基本要求》的够用标准,是否也就实现了其在未来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答案是不确定的。
(二)评价实施中可持续发展意识空泛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设计了“引言、目标、活动、反思和资源”五大环节。从目标到过程都体现出强烈的可操作性,从问题入手,按单元主题活动展开,贴近学生学习实际,以小见大、由近及远,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中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层层推进。就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来说,要确保学生在语言课堂上习得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动力和能力,必须建立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如评价教师是否帮助学生或者学生自己是否已经建立了语言学习的积极情感、正确的学习策略,形成了稳定的社会职业责任感、文化观和语言交际观等,从而确保学生在未来的职场上拥有语言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力。
我们说科学发展观“科学”就科学在它的系统与全面,将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机融为一体,统筹兼顾,环环相扣,互相渗透。而作为其引领下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毫无疑问也应该做到各环节的融通与连贯。当然,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理想的导向理论,任何事物的发展与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要完全突破传统语言课程评价观的束缚,建立富于现代意义,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还需要相关部门领导、专家组、教育实践者、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对一些贫困国家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305.
中学生是祖国的栋梁,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时代要求现代的中学生不但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才能,同时还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但如何使中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是体育工作者的重任。
2、 研究方法
对玉门市第三中学40岁以上的老同志进行问卷调查,为中学生培养终身体育锻炼提供参考。我们把30位老师分成两组(A、B组)进行问卷调查及统计,A组为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组,B组为不从事体育锻炼组。
3、 结果与分析
调查表明,虽然两组老师都存在病痛,但A组明显少于B组,据调查A组老师业余时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工作期间一直坚持,他们的健康体魄给家庭和学校带来一定的功效。由此可见,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能给中老年生活带来一定的利益与健康。
4、结论
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摘要:教育部从2002年开始,在北京、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云南、重庆、甘肃、新疆14个省(市、区)建立了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网络,每两年对我国学生健康状况进行一次监测并公告。几次监测结果均反映中国学生体质发展趋势很不乐观,我国学生在继续“发福”的同时,爆发力、力量等各方面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2006年12月23日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会议明确指出“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掀起亿万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潮”;要想真正改变学生体质状况,唯有让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一种内部需要,成为一种锻炼习惯,而不是外界的一种强压政策。本文,根据多年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和研究,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几种方法进行了探索,并就结合当今体育现状进行了深入思考。
关键词: 体育锻炼习惯 培养兴趣、爱好、评价标准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课程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更加重视体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康的、身心健全的、合格的公民,而不是培养体育精英;第二,彻底摆脱传统竞技运动教学模式;第三,以学科为中心即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转向以人的健康成长和需要为中心的体育课程体系;第四,关注学生的体育需要和包括价值观、人生观、能力、兴趣和态度等在内的情感体验。面对着四点要求,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
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二是培养学生把体育锻炼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习惯。其中,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身体锻炼是基础,只有科学地锻炼身体的习惯,才能称得上良好的锻炼习惯。但学生他还不懂得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再加上学业负担加重,学生没时间锻炼活动。只能在体育课堂上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兴趣是人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学习的动力。体育教学要新颖,要有趣味性,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教师在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的新颖多变,会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 跑步是最简单最有效的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之一,在跑之前给学生讲跑步的要领,技巧,组织能力相同的在一起按节奏跑,不要求快,只要匀速的跑完全程就好。特别是在冬季,以环城赛为契机,组织学生每节课坚持跑不少于2公里,慢慢的学生尝到了跑步的成功喜悦感,开始乐于跑步。从而很好地达到了让学生持久、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活动的目的。
在体育的评价标准方面, 学生因先天遗传等因素,身体素质是参差不齐的,如果用传统的体育评价标准去衡量一个学生,即使这个学生再怎么努力,也不会“及格”的。我们可以对学生降低评价标准,让学生对学业有轻松的感觉,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特长。例如“体育达标”中的“引体向上”,对于越来越多的“小胖墩”来说,引体向上要做7个,简直有点遥不可及。如果我们简单地判定他们不“达标”,那么他们将失去做“引体向上”的兴趣,也许这一生他们都将不会“达标”。在教学中,我告诉学生,只要体育态度端正,坚持练习,哪怕最后测试时就做一个,也能“达标”。这样一来,学生没有负担,也激发了练习兴趣。一个、两个、三个……,经过一个多月的练习,每个学生都有了进步,其中一个学生由一个不会做到做了3个。这种方法运用在其它“达标”项目上,效果也非常显著。
爱好,是人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好的,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就会逐渐淡漠。再加上由于学生体育基础、运动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学生在面对困难和竞争时表现出畏惧和冷漠,这是一种极为有害的消极情绪,会把培养起来的兴趣给扼杀。这就要求我们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在“跳山羊”的教学中,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往往跃跃欲试,接连几跳后,兴趣下降;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多指女生)存在畏惧心理,怕自己做不好,被笑话、被指责而止步不前;但他们同样希望与其他同学一样在完成动作方面有进步,受人尊重。针对上述情况,在教学中,对基础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提高高度与提高动作难度的要求。使其兴趣得以回升,而对基础差的学生,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选择好突破口,耐心辅导、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心理,树立信心,鼓励与激励相结合,一旦跳跃成功,他们会有一种心理上的满足的喜悦,从而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当然,这种区别对待的练习原则,也可用于其它项目的教学
最后教师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习惯是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和倾向。它有别于兴趣和爱好的是它没有意志努力的存在。而体育习惯,更是一种自发的、能使人从中获得快乐的行为。
1.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把篮球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首先,让学生了解人体的结构,各系统器官的功能,身体锻炼的卫生常识,体育动作的规律特点,以及体育锻炼是如何促进人体生理变化的。其次,让学生懂得生理负荷的最佳方案和合理的锻炼程序,以及为什么做与怎样做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此外,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身体锻炼。
2.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终身体育锻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注意趣味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给学生“制造”快乐,让学生学会自己愉悦自己,就能把体育课上成“育体”课,从而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延安职业技术学院第25卷第6期陈浩东2011年12月
2、《学校体育学》 主编:李 祥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企业管理 参与式教学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高校经管类课程的教学水平良莠不齐,陷入困境:一方面是学生觉得课堂气氛压抑枯燥,学习效能差;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教学激情、空洞的说教、满堂灌,教学效果差。在强调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大环境下,必须探索教学方法与过程的改革以适应新的形势。本文以《企业管理》课程为例,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参与式教学法和本门的教学体系构建进行了初步探讨。
根据《企业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开展参与式教学,笔者将课程可为分为基础课和参与课两大类,其中基础课包括为理论课和自主学习课,参与课主要由案例拓展课,讨论解决课和实验展示课组成。具体如下所述:
一、基础课
坚实的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进行一切教学改革和实验的坚固基石,因此参与式教学基础课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进行好基础知识的学习,后续的具体参与课程的各种方式才能得以最好的发挥和展示。理论知识忽然重要,但是究其程度,也有有难有易的,根据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笔者将基础课程分为理论课和自主学习课。
(一)理论课
理论课是课程基础必备知识的讲授,只有扎实的掌握了新的理论知识,才可以为后续各种参与式授课方式做好铺垫。这里的理论知识部分主要偏重于因无社会经验而学生所不能理解的内容,需要老师的详细讲解。
(二)自主学习课
在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学生对企业管理的基本概念有了清晰的了解,这时才可以开始进行某些内容的自主学习。笔者将一些重要但理解起来较为简单的理论知识安排为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课前的预习与课上的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理解理论,发现并探讨理论的精髓之处,最后由教师来进行点评与总计。
二、参与课
参与课程设计是参与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挑选合适的、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参与式的学习,是教师的工作重心之一。因此,笔者依据《企业管理》课程特点,将适合进行参与式课程的内容设计成这三种形式,使学生形象、深刻的掌握知识要点。
(一)案例拓展课
案例教学对管理学院的同学来说非常重要。哈佛商学院的授课方式就是案例教学,学生一年会做2000个案例,这样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也对真实的客观世界有了全面的了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讨论解决课
讨论解决课的特点是理论知识并不难,但是却有许多可以探讨的空间,笔者们也将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将不同管理方式之间的异同比较分析,有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由此加深学生知识点掌握程度。
(三)实验展示课
实验展示课是参与式教学很关键的一部分,笔者将以学生教室、宿舍作为一个小企业的缩影,让学生将各种方法用于教室、宿舍中,不仅动手实验还要最后予以PPT汇报展示,通过小组间对比,达到知识梳理、知识补缺的目的。
三、参与式教学方法研究
对参与式教学设计进行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模式和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选择合适合理的教学手段,以学生实践的感受来促使学生对参与教学的兴趣。笔者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来一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
探索式教学法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只需要简单介绍相关理论的案例和问题,让学生采取查阅资料、分析对比、观察思考、分组讨论等途径对理论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在基础课程中的自主学习课和参与课程中的案例课中这种教学方法用的比较多。这种方式可以很大的触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增强对知识的探索欲望,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通过这样的途径,学生对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对企业管理者的行为也了解的更深入。
(二)市场调研教学法
参与式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校园层面,需要让学生走出去,亲身体会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市场调研的过程是复杂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详细的科学调研方法,对调研方法的选择、调研对象样品的抽取、问卷调查的设计等都要做到严谨和认真,得出市场真实情况报告,确保市场调研的可信性和有效性。
因此,笔者在实验展示课程中采用了这一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调研。在进行市场调研过程中,学生通过选择调研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材料、分析信息以及传递信息等最终形成调研报告。这一方法能促使学生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这些都是学生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
(三)角色扮演法
我校主要以中医特色为品牌的卫生类学校,依托大学的教学资源和理念,中专学生的体育课程多以体育养生功法为主。体育养生功法主要是结合医学知识,告知我们做这类功法对人体机能有改善和各类疾病有预防的作用,犹如中医用中药慢慢改善和调理我们的身体,而且可以避免“是药三分毒”的风险,通过肢体运动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效果,进而激励参与运动的人们坚持这类科学而健康的运动,从而更有效的达到终身运动的教育理念。
体育养生的功法主要形式有动作缓慢匀速、动静结合和呼吸调整、意念活动等运动特点。恰好与我校14~17岁的中职学生活泼好动、思维开拓的性格特点存在许多相悖之处。所以如何能够让我们的体育教学达到预期效果将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体育养生功法中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以《五禽戏》为例。如《五禽戏》中的虎扑动作,按照讲解示范-动作模仿-练习纠错-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尤如广播体操式的肢体动作,没有很好的传播体育养生的理念。如果开始我们分成小组主动的让学生思考、讨论、及模仿虎扑的动作,各组代表分别展示他们模仿出来虎扑动作;然后让同学们讨论那一组模仿的动作最像,分析与之想象的缘由所在;接着从中医学、经络学、解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分析这个动作是那些肌肉和骨骼在运动,刺激那些穴位与经络,从而使那些脏器产生反应;最后讨论骨骼转动和肌肉松紧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对穴位和经络产生适当的刺激,从而使人体相应脏器产生良性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