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体制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程教育;大学体育;课改
大学体育在综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承载着其他课程不能替代的功能,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体育在教学改革中的贡献力,充分理解体育在高校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工程教育理念移植到体育教学上来,推进体育教学一体化改革。
1、采用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结构
在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启示和指导下,课上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教学中采用教与学并重的教学结构,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建立大学体育同相关学科的联系,并给学生创造获取具体相关专业能力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处于开放式的、互动的学习环境中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拥有大量的经过教师选择和设计的体育内容,有利于其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下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通过对教学内容、学习活动等的设计加工,将学习任务提前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很大的自,又能保证其学习不会发生质的偏离,能在适当的时候得到教师或小团队的帮助来完成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学习支持服务,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构建积极参与的体育教学模式
从体育学科固有特性出发结合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需求,以人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调体育活动中的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提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课堂外完成分是教师给学生团队提前布置的作业任务,利用网络资源和即时通讯工具指导学生理解作业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团队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完成作业任务。课堂内完成部分是学生针对作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展示,教师根据操作的具体情况,给出中肯的评价,同时充分发挥争分抢分机制,鼓励学生团队进行各种尝试,恰当地点拨和指导或监督。总结部分由学生对团队学习过程中的得失进行总结,为后续活动的开展提供参照性的意见和建议。整个过程都由学生团队自己去完成,教师只起指导、咨询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将自身专业知识以及相关学科融入到体育学科中来,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个人与团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完成作业任务,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地发展,实现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双重培养。
3、运用工程教育的过程性培养策略
大学体育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开展的,老师首先要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其次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最后要采用易于学生知觉和理解的方式去教。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性强的操作优势,科学合理运用工程教育的过程性培养策略。
(1)团队创建策略,这一策略实现个人人际交往的知识和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是未来职业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实现这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团队概念构建有效学习团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结合学习任务选择时机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各团队通过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完成特定的学习任务,实现学生个体在学习群体中的意义建构,并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释放和缓解压力、增强自信心、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团队凝聚力,使学生养成大局意识。
(2)角色互换策略,这一策略实现体育知识技术和推理能力培养。继首次大学体育课后的每次课前要求全班学生在课外准备好下次课教学相关的同一组问题,在上课时老师随机选择或挑选一个学生,在整个队伍的前面把准备讲的问题讲出来。学生必须证明他们确实为准备讲这个问题作了努力,并且能够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答案。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上扮演教师的角色,实现知识重构。教师扮演的角色是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合适的问题,提前布置作业,协助学生完成准备工作,营造积极、安全的讨论氛围,积极协助讲解的学生完成讲解任务,分享学生的理解能力,给出标准答案。
(3)知识创新策略,这一策略应用知识服务自己,实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实现这一主题,在体育教学中引领学生运用积累的知识和体育技能来解决问题指导实践,并利用领域叠加法,通过查阅文献完成三个步骤的课程综合设计,实现学生隐性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化。第一步骤:结合自身专业实际和未来的学习、工作境遇,基于选修的体育项目完成体育健身和职业保健方案的策划。第二步骤:自身专业知识在体育领域应用的文献综述。第三步骤:基于自身专业知识应用的体育领域相关自命题项目设计与开发。
(4)自我展示策略,这一策略让学生体验到竞争以及自我存在和发展的价值,通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展示,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树立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的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4、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将学生的道德品质纳入评价范围内,从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等进行评价。以学论教,以教促学,强调学生的自评更注重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重视实施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大学体育教育应顺应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进行改革。体育教育在增强工程人才身体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养成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知识转移能力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工程素质是一种求新思变的精神品质,在体育教育上体现为培养非智力因素和综合素质。深入开展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现体育教育培养综合素质高、符合社会需求的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艺真.CDIO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4):137-140.
[2]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的意义与本质[J].体育学刊,2006(2):5-71.
[3]沈登学.论大学教师的教学境界与教学有效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
关键词:素质教育;政治新课改;问题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内容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比应试教育更加完善的教育理念,它吸收了应试教育的优点,抛弃了应试教育弊端的优化教育。
1.应试教育的优点
(1)在基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硬性知识的吸收和归纳比较理想;(2)基础专业技能逐渐走向专业化,规范趋于标准化。
2.应试教育的缺点
(1)过度强调分数,扭曲了学习本身的意义;(2)脱离现实的社会和生活环境,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3)扭曲了赏罚措施的本身意义,模糊了是非的概念,对学生价值的判断力造成干扰,同时还丧失了基本的原则;(4)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下大部分教师给学生灌输了不少有待商榷的价值观,扩大了“官本位”思想的覆盖面积。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实施素质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接受传统基础知识的同时,还不限制学生充分发展的潜质。此外,教师应该鼓励、尊重并且支持学生潜质的发挥和挖掘,使学生兴趣满足、思维开放、创造能力等方面变得更强、更加综合、更加全面。
需要强调的是,素质教育并不意味着要全面废除应试教育,而是对应试教育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减少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与压力,拒绝刻板和刁难,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和满足自身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不被限制。
二、素质教育与政治新课改的联系
(一)根本任务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前提下我们提出并且发展了新课改下中学政治的理念,它的根本任务是:(1)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有关教育方针及政策,调整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内容等一切符合素质教育规定的全新的课程体系;(2)深刻分析基础教育的问题和弊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是课程的变革,提倡主动学习,让学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价值观。
新课改下中学政治主要对教学方式、课程功能、学生学习以及学习目标进行了改革。如在教学的目标上,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与统一。其特点是:(1)它的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基础性和实用性;(2)课程的内容注重“五性”(社会性、实践性、科学性、生活性和整体性);(3)新课改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相互统一。这些学习方式的改变都是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为前提的,所以,新课改能否成功的标志就是教师授课方式的改变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二)素质教育实施对中学新课改的推进作用
新课改下中学政治的根本任务是:重建制度、转变方式和更新观念。究其根本就是以发散和解放思维以及鼓励创新为主。这样看来,新课改的根本任务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观念。因此,顺利开展素质教育一定会有助于中学政治课程改革。
三、中学政治新课改的主要措施
(一)对教学方式的优化
1.将学科知识融入生活主题
就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他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来科学组织教学,把哲学和政治学以及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与生活题材有机结合,以实现新的课程目标。
2.端正价值导向,灵活教学策略
鼓励学生多结合实际来思考问题,在范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识别与价值冲突的观点,提炼探究过程中的观点,确认比较和鉴别中的观点,有效提高学生认知正确价值的能力。在新课程教学内容中以案例教学、问题教学以及基本情境教学来开展教学活动。
3.注重实践
以多种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来扩展学生的眼界。开展时事政策活动,组织班级活动,与课堂教学遥相呼应,使教学面向世界,并形成一个网络整体,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互动、合作与和谐的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单是师傅和徒弟的关系,同时也是朋友关系。只有师生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的条件下,才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
(二)科学发展观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主要包括发展的人才观、正确的学生观、科学的发展观。
2.具有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思想
随着国际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学生具备先进的思想和开阔的思维,锻炼他们参与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罗章平.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中学政治新课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2]范海勇.新课改条件下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22-02
新课程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战线上一场深刻的变革,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对广大中职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以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完善应是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重要路径。
一、中职体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在体育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良好途径,应把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终身健体意识为目的,引导学生崇尚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中职体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理解新课程,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与普通教育有所差异,主要是以培养中等技术从业人员这一职业教育目标。随着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转型对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逐步提高,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术技能,还应具备身心全面发展的健康体魄和适应职业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对中等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中职学生从成长阶段看正处于体格、体能快速增长时期,而中职教育中的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有着独特的作用,无论是身体健康素质还是健康心理的培育都有着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价值。因此,如何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增强中职体育教学的改革意识,转变教学理念,切实将新课程标准落实在体育教学中就成为了中职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传统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存在的主要弊端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教学行为强迫性特点突出,教师的讲授着重于动作的解决,学生往往迫于外部压力而学习,而忽视了过程中的情感和学习活动内在发展,从而形成师生间演绎出一幕幕“你教、我学”、“你不教、我不学”等强制关系,使得学生内心对学习产生厌倦的现象。一般而言,传统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主要弊端。
1.教学观念滞后。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还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仍旧沿用应试的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的中心落在注重学生成绩,对考试项目内容以外的体育内容缺乏应有的关注,只重视体育教学的短期效果,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全面发展。如过多的注重学生的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和应试,忽视了全体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
2.教学方法单一。在教学方法上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调,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体作用重视不够,这种教学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3.体育教学与中职教育特点结合不够。中职学校不同于普通学校教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其教育目标决定了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也应体现和结合这种特殊性。而当前的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没有结合中职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组织形式等方面与中职学生的实际需要脱节,不利于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体育素养的培养。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职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观念上要转变。由原来的“指挥学生”变成“引导学生”,由“灌输式,被动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向转变。将终身体育作为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方向。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为此,教师要善于疏导。妨碍学生积极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用疏导的方法使那些妨碍学生积极参加体育的不利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只有通过耐心的疏导,以理服人,才能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体育教学结合“职业”教育特点。中职学校的“职业性”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要通过体育这一途径实现“以人为本”,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中职体育教学的内容应结合中职学校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应结合职业特点选择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不同专业类别结合起来。如根据中职不同专业特点将职业工作特点中结合站立为主型、文秘型、制造业职业型、以户外活动为主型等进行。在不同专业的体育教学内容中结合职业特点进行针对性选择,如针对以站立为主要特点的宾馆服务、礼仪等专业特点,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加强对学生下肢力量与耐力的针对练习,课重点选择各类跑、体操、跳跃等体育教学内容。而针对文秘、财会等伏案型为主的专业特点,可以适宜选择基本体操、球类等项目。对制造业等职业特点的机电、机械、服装等专业学生可强化对手腕、上肢灵活性等,应在内容方面多选择乒乓球、羽毛球、篮排球等内容。有着户外活动职业特点的如导游、营销等专业可在体育教学内容上重点发展学生的体力、耐力,长跑、大球类、越野跑等体育内容更为合适。
3.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电化教学手段具有再现、重复功能,而且速度可以任意调整,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某个动作技术的全过程,从而可以完整、准确地建立动作技术概念,同时,电化教学也可以对动作技术的重点,进行多次强化,多次演示,使学生便于把握动作技术的重点和关键。比如在讲解跑步大小腿折叠概念时,理论上学生听的就没有理性的认识,掌握起来就很困难,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将运动员跑步的动作放慢桢频,让学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有助于他们掌握动作要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生动地向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教育,提高学生体育文化修养,避免了老师抽象讲解,枯燥阐述。这样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4.拓展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终身体育直接兴趣的培养,有赖于对体育活动愉悦身心和取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而终身体育间接兴趣的培养,可以和体育意识的培养相结合起来。课余体育活动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余体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独到的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依赖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此外,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2001.
[2]郭红.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43.
[3]李小平.学校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念与内容体系概览; 2. 身体运动功能动作筛查方法与应用;
3. 激活肌肉和神经系统的练习方法; 4. 提高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基础动作练习方法;
5. 提高青少年协调用力能力的动作整合练习方法; 6. 提高青少年快速伸缩力量的练习方法;
7. 提高青少年速度与多方向移动能力的练习方法; 8. 促进青少年体力恢复的再生练习方法;
9. 提高青少年能量代谢能力的练习方法; 10. 提高青少年最大力量的练习方法;
11. 提高青少年旋转爆发力的练习方法; 12. 提高青少年躯干支柱力量的练习方法。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首都体育学院青少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向的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田径专业的教学训练工作,在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青少年学生体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应用水平。为配合本专题,作者将竞技体育领域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方法学校体育教学化,以期更好地指导、运用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旨在服务于普通青少年学生群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为一线教师从操作层面提供一个较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案。希望广大教师以此系列专题为基点,认真学习其教育教学原理,领悟案例设计思想,能够举一反三地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当中,并设计出更多有效提升学生体质的课堂练习内容与方法。
摘 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按照最佳运动能力发展的金字塔结构模型和逐级进阶模式,较好地将功能动作筛查、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恢复与再生等内容实现了无缝链接,充分体现出以提高运动能力为目标的训练新特征,其核心理念反映出身体训练已从重视提高肌肉力量的低端要素,向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高端要素转变。
关键词: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8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4)01-0012-03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起源于医学的功能康复训练,兴盛于职业体育,它所包含的功能动作筛查(FMS测试)、肌肉动员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动作整合、专项动作准备、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等内容,不仅较好地服务于国家队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而且还可以转化为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用性方法。本文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定义、内容体系作为系列专题文章的切入口,在后续的文章中将逐一介绍上述系列专题,以期让广大读者对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有一个全面了解,更好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身体运动功能练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为增强青少年体质服务。
一、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理念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宗旨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整合资源,做好损伤预防,努力提高运动成绩。在训练内容的选择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多维、多关节、运动的无轨迹、无序,而且在运动场上的动作模式要与功能性训练相一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之所以强调动作模式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因为他们认为发展肌肉力量未必能提高运动场上的动作效率,但动作模式训练一定能够提高专项动作所需要的肌肉力量,并且能在运动场上得到有效的展现。而传统的体能训练理念则是进行单方向、单关节、实效性较低、有序的训练过程。但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实施需要一个复合型训练团队作为支撑,它不同于传统的一名体能教练员身兼多职的训练模式。因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把训练视为一个科学的整体系统,并提出运动员的成绩是体能、技能、战术、智能和心理的综合表现,因此,它在各训练系统内进行了资源整合与协调,并将哲学、方法学、战术训练等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
二、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界定
1975年Yamamoto和他的同事在将功能训练运用到西点军校的伤病士兵康复训练中,他们把功能训练的重点放在膝关节的损伤治疗方面,内容是针对士兵的受伤膝关节采用动态练习来恢复其灵活性。随后Kegerreis在1983年提出了“特定需求的专门性适应(specific adaptations to imposed demands)”原理,即SAID。美国运动委员会( 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也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训练动作的一项专门活动,它包括平衡性训练、稳定性训练、核心训练和动态运动训练;美国国家运动医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则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包括身体的每一个关节和在不同运动面的加速、减速及稳定性训练。美国著名学者Boyle M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包括平衡练习、本体感觉练习以及需要脚接触地面的、不需要固定器械辅助的训练。Gambetta V在《遵循功能训练的路径》《功能性模式》《力量与功能》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多关节、多运动面、多方位、强调本体感觉的运动,包括减速、加速以及稳定性能力、对不稳定状态下身体的控制能力、控制身体重心、对地反应力和冲力的调控能力。Santana J.C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将日常的身体活动和竞技运动整合为一体的系列活动。Steven P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就是将具有力学特征的、协调的或者有活力的活动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Michael P. Reiman 和 Robert C. Manske 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各种人群完成任务相关的、目标确定的、环境合适的、身体的多个系统与组织参与的任何运动形式。1997年,GrayCook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应注重身体动力链的作用,训练中应该将整个人的身体看作是一个动力链,避免某一环节单一的训练。2001年,美国著名体能训练学专家Mark Verstegen提出“体育运动的本质是动作”。他认为身体动作承载着运动素质和技术,动作模式的优劣决定运动成绩的表现,动作决定肌肉力量传递和发挥的有效性和经济性,动作决定能量传递和转移。运动员在训练中应该遵循循序渐进原理,在多平面、不同负荷和速度的动作模式训练基础上整合多关节来加强动力链作用。以髋部的旋转和伸展为基础是大多数体育动作的原动力,通过提高身体的躯干力量可以有效地避免能量泄露,保证更为经济有效的动作过程。
由此可见,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在一定负荷和速度条件下所进行的各种递增式,并将多关节、多平面和本体感受性融为一体的专门动作训练方法。其核心内容包括:FMS测试、软组织唤醒、肌肉—神经系统激活、动作准备(含躯干支柱力量、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动作技能、加速与多方向移动、力量与旋转爆发力、能量代谢系统发展、再生与恢复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主线就是以FMS测试作为切入点,以动作模式训练为主体,以提高动力链传递效能为核心,以提高或改进运动员在场上竞技表现能力为目标。
三、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内容体系
关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研究,美国著名学者Michael Boyle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从本质上就是有目的的训练,它在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它既是一般身体训练理论的延伸和细化,促使一般身体训练朝着指向性和针对性方向发展,同时它又是对专项训练的拓展和补充,提升专项训练的有效性,缩短一般身体训练效果向专项技能需求转化的时间。2003年,Gray Cook进一步提出了“最佳运动能力金字塔”的概念,(图1和图2)。
从图中的内容结构可以看到,Gray Cook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所有体育技能训练的基础,运动功能训练也是专项训练的基础,将运动功能训练融入到运动员日常的训练中能够完善其训练模式,不仅能够保持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同时也能起到预防运动损伤的效果,从而有效地保障专项训练。最优化金字塔结构的核心是强调训练要以人体基本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为基础,在关节的灵活性和身体的稳定性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再升级到第二阶段的有效动作模式。
能力训练阶段主要是强调动作的经济性和高效性,而动力链传递效能又是实现其目标的关键所在。更为重要的是,此阶段训练尤为强调完整动作的整合和动力链的高效传递效能,以上两个方面才是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核心所在,即运动员在身体运动功能发展到较高水平上,才能够有效发挥专项技战术水平,最后达到技战术的有机结合和能力展示。
我国学者对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体系的研究,始于2006年刘爱杰博士首次将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引入到中国竞技体育训练实践。2007年他在《竞技体育的核心训练》一文中写到起源于康复中心、健身房的功能训练正向竞技体育领域不断渗透,并指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体能训练专项化的桥梁。2008年,他又在《我国运动过训练方法创新的思考》一文中提出人体的所有复杂动作都是由基础动作组合而成的,并且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是一种为提高专项运动能力,通过加强核心力量并能使神经肌肉系统更加有效率的训练方法。袁守龙博士认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应包括动作衔接的加速度、平衡性、稳定性等练习在多关节、整体性、多维度的动作训练;强调将平衡控制和本体感受加入训练当中,强调身体躯干核心部位的控制和稳定。在传统结构性力量、耐力和素质等训练基础上,创新设计了动作模式训练、躯干支柱力量训练、平衡训练、协调性训练、悬吊训练、振动训练、瑞士球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等多种方法,对提高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的动力链效应明显,丰富了传统的体能训练体系。笔者在《躯干支柱力量与动力链传递效能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与传统的体能训练的本质差异在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强调的是动作训练而不是肌肉训练,通过身体运动功能训练提高的是完成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专门动作质量和竞技表现能力,而不是提高肌肉的力量(表1)。
从一堂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课的内容来看,它的顺序基本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的:伤病预防练习、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快速伸缩复合力量、动作整合、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这一流程并不意味着每堂训练课都要完成上述全部的内容,而是根据当天专项技术训练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身体运动功能练习内容。其中,伤病预防、肌肉与神经系统激活、动态拉伸、动作整合等属于功能动作,以徒手练习为主;快速伸缩复合力量、专项技术动作模式、力量与爆发力、加速与多方向移动、能量系统发展等则属于身体运动能力,以抗阻力练习为主。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内容的板块及其功能来看,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FMS测试,评估运动员躯干支柱力量、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2)肌肉的拉伸、神经的激活等方面的动作准备活动,使得运动员做好充分的准备;(3)技术动作活动的准备,此阶段与专项的结合更加紧密;(4)运动员专项力量和爆发力的训练,(5)与专项模式相近的能量供能系统的发展;(6)恢复再生的放松工作。但是,所有的这些训练都是在营养保证的基础上完成的。
从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科学基础与实施过程来看,它是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和运动技能学融为一体的交叉学科,教练员团队也是由不同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士组成,体现出明显的整合集成特征(图3)。
由图3可以清晰地看到,实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需要拥有一个团队来保障,职业体育的教练员团队通常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作为顾问,以便最迅捷、最有效地转化其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其次,通过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在短时间内按照培训工作流程,培养出符合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理论体系所要求的教练员。
而传统的体能训练则是高度重视提高身体素质,尤其是高度重视肌肉力量的增长。体能训练所涉及的学科相对较少,训练也基本上是由专门(或兼职)的体能教练员负责实施。这种训练模式有其优点,但也同时会出现有些运动员尽管身体素质发展的很好,而且身体外型也很强壮,就是在场上跑不快、跳不高、停不住、转不动,比赛场上所需的专门动作做不出来。究其原因就在于:传统的体能训练仅重视了肌肉训练,而没有重视动作训练。因为肌肉训练未必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而动作训练才能把专项动作所需的肌肉力量发展起来,并能提高运动员的动作质量和场上动作表现能力。
综上所述,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诞生实质上是代表了当今的身体训练已从重视低端要素(肌肉训练不断提高肌肉力量)向高端要素(肌肉—神经系统协同训练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与控制)的转变,这是一个训练理念的转变,也是职业体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我国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人才培养现状
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目前在中国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自2009年至今,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已先后选派4批国家队教练员和专家赴美国参加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项培训,经过几年的积累已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队伍,而且他们已成为国家队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骨干。首都体育学院是开展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最好的单位之一,2012年先后于成立了体能训练教研室,本科层次招收了体能训练专项班,硕士生层次设立了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2013年开始招收全国第一届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博士生,也是第一个“体育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关键词:教育体制; 体制改革; 方向
一、教育体制改革的内涵
1.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包含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两部分。其中,教育机构包括教育管理机构和教育实施机构。教育管理机构主要指各级以及各类的教育行政机构以及内部的管理机构;而教育实施机构则主要包括各级别及各类别进行教育实施的学校。而教育规范则指建立起来并且整个教育机构得以正常运转的制度、措施及方案等。各类教育管理机构与各类别的规范结合因此形成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
2.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体制改革指的是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的改革,也就是是即教育制度的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机构职责权限制度的改革。如果对教育体制改革进行进一步延伸,其外延是指各级别各类别的学校教育体制以及各级别各类别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而该改革则包括教育行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然而与建设教育强国的要求相比,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
1.教育运行机制尚不成熟
现阶段,我国各类别的教育运行机制并未完全成熟。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例,我国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经验,而相关的师资队伍尚待建立,相关的教材、实习实训基地还不健全,并且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计划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脱节。因此,虽然高等职业教育连续几年进行扩招并达到了大众化的教育水平,却并没有为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作好准备,因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
2.教育经费筹措仍面临困境
虽然近年来我国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水平与力度,但是财政的教育投入占全国GDP总值的比例一直很低。并且,随着教育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下,财政性投入却并未实现同步增长。从总体上说,对一些地方院校来说,提高收费成为学校经费的主要来源,这却造成了部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同时,教育经费问题更成为学校发展的瓶颈。
3.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相偏离
整个教育体制以理论教学为主,并未与整个社会的需要紧密地联系起来。以高等院校为例,有些以学科分类为线索设置专业和课程,而相关的课程与社会实践脱节严重,偏离实用性以及社会对人才素质整体需要。近几年来,纵使很多高校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但实际上却是单纯地进行教育灌输知识却忽视了能力培养,这导致了很多学生高分低能问题的出现。
三、十二五期间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
我国教育发展已经经历了十一五发展的阶段,十一五规划纲要表明,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三大主要任务。然而,鉴于我国目前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阶段,进一步的教育改革势必要进一步加强。十二五阶段,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如下:
1.科学规划教育发展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国应该科学规划国家教育发展,遵循分类清晰、布局均衡、结构合理的原则,从而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协调的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逐步从农业大国向新型工作大国转变,并且逐步向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阶段迈进。因此,对于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而言,人才培养必须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也就是说,国家应该在力发展应用型、自主创新型人才,从而建立拥有自主技术与创新能力,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的强有力的支撑体系。
2.建立教育的有效竞争机制
政府必须打破教育独家垄断格局,从而保证教育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建立公平竞争的教育供给机制。该做法的意义在于:1)强化教育与科研院所、企事业机构的联系;2)增加非政府部门与个人对教育的投资比例;3)加强私立或民办学校的作用,从而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
3.继续加强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
教育的财政性投入是保证其发展的基础与手段。因此,我国还应继续增加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使教育事权与财政权相匹配,从而实现教育公平。为实现该目标,我国必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从而使每个公民都能够享受教育的权利。
根据公共财政理论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原则,我国应进一步协调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公共财政体制。也就是说,中英政府承担义务教育投资的责任,并实现相对集中的公共财政机制,然而,教育的管理工作由地方负责。与此同时,针对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教育投入问题,国家必须建立经费转移的制度。
4.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模式
我国应该更新高考制度与学位管理的模式,可初步采取一年多次高考的制度以及学分制的学位管理机制。教育人才的培养应该兼顾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而在实践中以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相应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应该适应人才培养的目标,即拥有两种培养潜质的人才都有机会被高等教育录取,而不能局限于参加高考的高中生。
5.建立间接的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将将教育权、行政权与学术权力分离,从而建立间接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教育行政的职责主要应体现为:确立国家教育的资源布局,制定国家公共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建立教育市场规范化管理体系。而对于教育行政机构与办学主体间的关系,不能够为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应为服务与被服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谈松华. 制度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9.6
[2] 杨东平.教育体制改革是核心[J].中国改革,2009.8
[3] 杜育红、梁文艳.教育体制改革30年的辉煌与展望[J]. 人民教育,2008.19
[4] 孙绵涛、康翠萍.关于教育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关系的探讨[J]. 教育科学研究,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