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居安思危。意思是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意思就是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坚持努力就会把事情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攻破百二秦关一样,取得最后的胜利。
今天我学习了《中华古诗文读本》的第一首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首诗对我的教育很深。
诗中讲了舜以农民的身份被发现重用,胶鬲在被重用之前是个鱼盐贩子,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后而重用的,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宰相的位置。所以上天把这些重大的责任交给了他们,先困苦了他们的思想意志,劳累他们的筋骨,让他们饱受饥饿的痛苦是他们一天天的瘦下去、经受困苦的苦恼,这样,才会使人的性格变坚强起来,增强他所缺少的能力。然后才会明白:忧患可以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我还明白了人要想获得成功,取得伟大的成绩,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这些理想而奋斗,不辞辛劳的努力学习,才能获得最后的成功,成为最后的赢者!
生①于患,死②于安乐。
【注释】
①生:生存。 ②死:消亡,衰败。
【译文】
困苦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消极萎靡。
【赏析】
“生于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这一观点是孟子在继承了孔子的“仁”与“礼”的儒学主张时所提出的。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这句话被无数次地验证,成为人们用来警示自己的至理名言。
美国康奈尔大学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青蛙扔向一口煮沸的锅中,人们本以为它一定会葬身锅中,但令人吃惊的一幕发生了,就在濒临死亡的一瞬间,它竟奋力一跃,跳了出来。实验者又把另一只青蛙放入盛有清水的锅中,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弋着,此时开始加热锅中的水,随着水温不断升高,当青蛙意识到死亡已逼近它的时候,它已无力跳跃,最终命丧锅中。为什么两只青蛙会有不同的结果呢?原因就在于前者有非常强的患意识,而后者却因为丧失警惕而丢了性命。
相信不少同学都喜欢喝可乐吧!著名的百事可乐公司负责人韦瑟鲁普在公司业务蒸蒸日上的时候,反而提出了“末日管理”理论,他经常以大量令人信服的信息让员工体会到危机真的会来临,“末日”似乎不远,以此激发员工不断积极向上的斗志。
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同样是个危机感很强的人。当微软利润超过20%的时候,他强调利润可能会下降;到了更高的水平,他仍然说会下降。他认为这种危机意识是微软发展的原动力。微软著名的口号是“不论你的产品多棒,你距离失败永远只有18个月”,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患意识,微软才能够不断调整自己,适应市场,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患意识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对于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折磨和苦难,是因为“老天”在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让他们生活于患之中,考验和磨炼其意志。对一个人来说,不经患,不知生存之不易;不经磨难,不知成功之艰难。
球王贝利成名后,记者问他:“你的儿子以后是否也会同你一样,成为一代球王呢?”贝利回答:“不会,因为他与我的生活环境不同。我童年时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但是恶劣的环境磨炼了我的斗志,使我有条件成为球王;而他生活安逸,没有经受困难的磨炼,他不可能成为球王。”贝利知道,安乐不是培养人才的土壤,患才是打磨人的砺石。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们虽然不是君王将相,但从个人角度来说,也不得不居安思危。
泱泱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于我们而言,这可能只是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或是一段痛彻心扉的悲剧。
唐尧虞舜夏商周,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的夏朝被后期的商汤覆灭。为何?不过是人性的贪婪,当一个人达到权利的顶峰却又不能控制住自己时,灭亡只不过是最终的回响。回顾那璀璨的青铜时代,却依旧是被奴隶制度所拖累,从贤君至暴君,让人心变得无可揣摩,圣贤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商汤于暴君的肆虐中崛起,武王于暴君纣王的统治下奋起反抗。一代代人杰都是出生于乱世,如定律一般不断轮回。
商朝在青铜器的锻造方面别树一帜,盛行的占卜之风让这个朝代染上了神秘的色彩。自古贤臣暴君轮流换,在太甲乱政后被驱逐后悔过,才让商朝得以清明,他之后商朝一度衰落,到太戊才兴盛起来,有了中宗之势。多次迁都,国势起伏不定,在武丁即位后,大力选拔人才,出现了中兴之势。大起大落的商朝,在500年左右的统治中,结束于纣之手。
荒无度一向都是时代终结的主旋律,贤臣世出也需明君任用,不然就算是圣人转生也无所可为。
一、设置情境,导入激趣
于漪老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导入情节,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让课堂有较好的效果。
比如讲《出师表》这篇课文,可以由小说《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来谈,谈诸葛亮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用火攻(著名的火烧赤壁)打败曹操,与孙权、曹操瓜分荆州,西取益州,后攻打汉中,建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领益州牧。刘备死,受托辅助后主刘禅,被任命为开府丞相,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六次北伐中原。刘备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若是刘禅昏庸无能,你可以自己当皇帝。”。《出师表》就是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当了解了这些故事,了解人物之后,扫除了学生阅读的障碍,学生便会对文章内容有好奇,想知道诸葛亮如何向后主上书,如何体现了他的一片忠诚……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诵读品赏,培养语感
俗话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这都体现了读书对于理解内容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感知语言的重要的途径,多读,也能很好的培养语感,因此在课堂上要坚持多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并且在进一步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品赏,将领悟意义和动情还有诵读融为一体。这样学习文言文会更加得心应手。
三、授之以渔,增强信心
由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的陌生而产生惧怕,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要少做枯燥的语法分析,从导入、朗读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多积累丰富的文言词句,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文言文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去品味,对文言文词句的品味是深入了解文言文的必经之路。
四、联系生活,拉近距离
学生读文言文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感觉:这些和我们现实生活没有什么联系。现在我们又用不着这些,学了有什么用。但是如果学生多加体会,会发现文言文中的很多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想,如果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社会意识来教学文言文,那么就可以把学生和文言文的距离拉近,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觉得文言文于我们的生活而言也是很有益处的,从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大大增强。
例如《晏子使楚》中“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可联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讲到《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可联系如今重视的环境保护帮助学生理解语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联系实际生活中让人不能贪图享乐,要有忧患意识,国家如此,人亦如此。把对文言文的阅读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也就能更深入地了解了文言文内容。
五、媒体辅助,生动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