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设备 信息技术技能 现状

中图分类号:TP42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云南省是我国较为贫穷的地区之一,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云南省在教育中的投入资金也越来越多。目前大多数的初高中学校的配备了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但是,这些设备的利用率是目前比较令人担忧的问题之一。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不同学者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南国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与课程融为一体。何克抗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即发挥教师主导,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方式。本文是使用李克东的观点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

2研究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研究的问题是关于云南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的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1)学校的硬件设备是否能够满足教师进行教学;

(2)为什么多媒体在教学中使用的频率不高,是个人原因还是学校原因?

以上两个问题是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研究者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了解云南省初中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一个现状,以便后期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出有效的方案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调查方式以及问卷设计

2.1研究对象特征

本文是通过对云南师范大学国培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班级的中学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的结论。这个班级的一个主要特征是包括了各个学科的教师,并且他们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州和学校。在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中他们主要学习的内容也是学科整合方面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具有代表性。

2.2研究方式

本研究主要是使用问卷调查很访谈两部分来实现的。其中问卷部分是以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为基础,依靠信息技术的技术维度和素养维度制作的一份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状调查的问卷。访谈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和QQ访谈两个部分。

2.3问卷设计

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依据的是信息技术的技术维度和素养维度,还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这三个维度,问卷的基本结构如图1: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要求,全省的各个地区的各个学校都在不断的进行教学改革。教育信息化对于云南省教育行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硬件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考虑当前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下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一些问题:

3.1硬件设备欠缺

在调查中每所学校的教学班级基本都在20个班左右,以下是对所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配备计算机及投影仪的教室)数量的调查结果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室数量在5间以下的人数大于50%,也就是说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硬件设备问题仍然存在。在问卷的前部分有教室的基本信息,在这部分信息中显示有80%的教师是来自乡镇中学,只有20%的教师来自市一级中学。因此,目前云南省硬件设备的提供还是没有办法满足教师进行教学。

3.2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目前为止担任信息技术的教师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师,因此,对于这部分教师来说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没有大的难度,但是对于很多非专业的教师来说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很大的难度。特别是对于部分老教师来说学习信息技术可能比备课进行教学所占用的时间更多。在本次调查中有教龄在20年左右的教师有11名,其中有9名教师对应用信息技术获取素材、制作课件等一些基本技能都不能够实现。

而对于一些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来说,他们目前觉得问题较大的是在网络上找不到或者是不会搜索更多与课程相关的素材,因此,他们的教学变成了课本中知识点的复制,从黑板复制到投影中。因此,对多媒体的使用仅仅是代替了黑板而没有发挥出其本身更多的优势。

3.3信息技术的应用状况不容乐观

在调查的数据中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课时数比较图如下,由下图可以看出每个学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课时数在5节以下的占了45%左右,也就是说目前在初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所占的课时数还不是很高。

然而,研究每学期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课时在5节以下的教师的基本信息可知:70%的教师所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数量在5间以下,因此这部分可能是硬件条件的影响,但是也不排除有部分教师是由于其他的主观原因而致使信息技术无法应用于教学。其他30%的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时数不多原因总结为三个:一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备课,然而由于中考的压力,教师不得不放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二是学校多媒体教室的使用主要是针对主课方面的,比如地理、历史等等的课在教室安排时一般不会考虑多媒体教室。三是很多教师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对于他们来说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目前进行的培训没能够很好地教授这方面的理论及知识,很多教师在信息采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4解决策略

4.1政策支持

目前,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云南省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由于贫富的差距的原因,要实现共赢就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来提升贫困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备的增加,以及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这些都需要相关政府作出具体的对策,帮助和支持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2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基础。也只有提高一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够快速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包括职前教师(即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两类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对于之前教师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对于在职教师学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教师参与像国培计划这样的培训,以此来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信息技术能力。省级单位还有学校都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教师来学习信息技术技能。比如: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等等。这样一些活动都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

4.3制定与云南省所用初中教材有关的课题网站,来丰富教学素材库

在与各位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认为目前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最大的问题是找不到与教学有关的素材。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刻不容缓的,相关部门应该提供资金来构建一些有利于地方教学的网站,以此来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素材,来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更好的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在政府的支持,计算机相关人士和一线教师的不断努力下,云南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的步伐一定可以赶上发达地区,这也是云南省教育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

[2] 李克东.数字化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01(18).

[3]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5(1).

[4] 阳春.曲靖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实践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

[5]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11-07.

[6] 邱晓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课程整合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行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脑病毒;多媒体教室;解决方案

How to ensure 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daily teaching

LIU Hui-Hua

Abstract: Now computer virus seriously affected on the using of computer system, even it disturbed our teaching order. How to prevent the erosion of the computer virus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problem that we should be to solve. Throug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uter virus, the in-depth analysis of multimedia classroom and the combination with the particularity of prevention virus in school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multimedia classroom school of computer viruses prevention and solutions so that we can ensure the operation.

Keywords: Computer viruses; Multimedia classroom; solution

一、电脑病毒、特征及传播途径

1.电脑病毒

通俗来讲,电脑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的代码。它可以很快地通过网络、U盘等蔓延、传播,具有破坏性,复制性和传染性,又常常难以根除。真正意义的电脑病毒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因为这一时期随着电子事业的迅猛发展,电脑的成本越来越低,电脑的使用逐步推广并普及到人们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而这些使用者当中就会有一些人一面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一面却千方百计地制造并散布电脑病毒。这些病毒能够通过某种途径潜伏在电脑存储介质(或程序)里,当达到某种条件时即被激活,具有对电脑资源进行破坏的作用,以达到扰乱社会、破坏社会和谐的目的。

2.电脑病毒发作时的特征

感染了病毒的电脑系统运行速度减慢甚至死机。像“系统病毒、蠕虫病毒、后门病毒、破坏性程序病毒、玩笑病毒”等,它们会交叉感染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各种课件、文件被病毒侵蚀后,文档资料打不开或丢失,叫你无法正常教学。电脑病毒发作的主要特征常见如下:

①系统自行引导,程序装入时间增长,程序运行效率下降,可用内存空间、磁盘空间减小,用户没有访问的设备出现工作信号,屏幕显示混乱,系统频繁死机、引导时间变长。

②磁盘出现莫名其妙的文件和坏块,卷标发生变化,丢失数据或程序,文件字节数发生变化,磁盘访问时间比平时增长,经常自动访问不文明网页,杀毒软件或者防火墙被强制关闭等。

3.电脑病毒的传播途径

电脑病毒通常是附加在某个文件上。电脑病毒的传播主要通过文件拷贝、文件传送、文件执行等方式进行,文件拷贝与文件传送需要传输媒介,文件执行则是病毒感染的必然途径(宏病毒就是通过Word、Excel调用间接地执行),因此,病毒传播与文件传播媒体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

①光盘、U盘、MP3、MP4、PDA等存储终端。这些存储终端因为容量大,可存储大量的可执行文件,大量的病毒就有可能藏身于其中,特别对只读式光盘,不能进行写操作,因此光盘上的病毒不能清除。在以谋利为目的非法盗版软件的制作过程中,不可能为病毒防护担负专门责任,也绝不会有真正可靠可行的技术保障避免病毒的传入、传染、流行和扩散。当前,盗版光盘、U盘、MP3、MP4、PDA等存储终端给病毒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②硬盘。由于带病毒的硬盘在本地或移到其他地方使用、维修等,将以上这些干净的存储终端传染并再扩散。

③BBS。电子布告栏(BBS)因为上站容易、投资少,因此深受大众用户的喜爱。但由于BBS站一般没有严格的安全管理,亦无任何限制,这样就给一些病毒程序编写者提供了传播病毒的新场所。

④网络。现代通信技术的巨大进步已使空间距离不再遥远,数据、文件、电子邮件可以方便地在各个网络工作站间通过电缆、光纤或电话线路进行传送,也可以长达上万公里,正所谓“相隔天涯,如在咫尺”,但也为电脑病毒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高速公路”。随着Internet的风靡,给病毒的传播又增加了新的途径,并且成为第一传播途径。

二、学校多媒体教室电脑病毒的防范

与解决方案

1.对电脑病毒的常规防范

①定期扫描你的系统。如果你刚好是第一次启动防病毒软件,最好让它扫描一下你的整个系统。干净并且无病毒问题地启动你的电脑是很好的一件事情。通常,防病毒程序都能够设置成在电脑每次启动时扫描系统或者在定期计划的基础上运行。一些程序还可以在你连接到互联网上时在后台扫描系统。定期扫描系统是否感染有病毒,最好成为你的习惯。

②更新你的防病毒软件。既然你安装了病毒防护软件,就应该确保它是最新的。一些防病毒程序带有自动连接到互联网上,并且只要软件厂商发现了一种新的威胁就会添加新的病毒探测代码的功能。你还可以在此扫描系统查找最新的安全更新文件。

③不要轻易执行附件中的EXE和COM等可执行程序。这些附件极有可能带有电脑病毒或是黑客程序,轻易运行,很可能带来不可预测的结果。对于认识的朋友和陌生人发过来的电子函件中的可执行程序附件都必须检查,确定无异后才可使用。

④不要轻易打开附件中的文档文件。对方发送过来的电子函件及相关附件的文档,首先要用“另存为”命令(“Save As”)保存到本地硬盘,待用查杀电脑病毒软件检查无毒后才可以打开使用。如果用鼠标直接点击两下DOC、XLS等附件文档,会自动启用Word或Excel,如有附件中有电脑病毒则会立刻传染;如有“是否启用宏”的提示,那绝对不要轻易打开,否则极有可能传染上电子函件电脑病毒。

⑤不要直接运行附件。对于文件扩展名很怪的附件,或者是带有脚本文件如*.VBS、*.SHS等的附件,千万不要直接打开,一般可以删除包含这些附件的电子函件,以保证电脑系统不受电脑病毒的侵害。

⑥邮件设置。如果是使用Outlook作为收发电子邮件软件的话,应当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选择“工具”菜单中的“选项”命令,在“安全”中设置“附件的安全性”为“高”;在“其他”中按“高级选项”按钮,按“加载项管理器”按钮,不选中“服务器脚本运行”。最后按“确定”按钮保存设置。

⑦慎用预览功能。如果是使用Outlook Express作为收发电子函件软件的话,也应当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选择“工具”菜单中的“选项”命令,在“阅读”中不选中“在预览窗格中自动显示新闻邮件”和“自动显示新闻邮件中的图片附件”。这样可以防止有些电子函件电脑病毒利用Outlook Express的缺省设置自动运行,破坏系统。

⑧警惕发送出去的邮件。对于自己往外传送的附件,也一定要仔细检查,确定无毒后,才可发送。虽然电子函件电脑病毒相当可怕,只要防护得当,还是完全可以避免传染上电脑病毒的,仍可放心使用。

2.对移动磁盘的防范

①用户在放入U盘同时,按住Shift键直至U盘的指示灯熄灭,然后松开Shift键即可。这种方法是一种临时应急法,比较简便合适。

②在“我的电脑”中右键设备(这里的设备指的是光驱,USB设备等移动存储设备,硬盘分区不在此列),点击“属性”选择“自动播放”标签,这里你可以自己定义自动播放的方式,或者干脆禁止!

③用户通过在“运行”框中输入“regedit”打开注册表编辑器,在如下r的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 分支中找到“NoDriveTypeAutoRun”键值(如果没有,可以新建一个)数据类型为REG_DWORD,修改其键值为十六进制“FF”退出后重新启动电脑即可。或者用记事本建立一个新文件,将以下内容拷贝到文件中 Windows Registry Editor Version5.00

[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Policies\Explorer]

“NoDriveTypeAutoRun”=dword:000000ff

“ClassicShell”=dword:00000001

存盘为allautorundisabled.reg,然后双击导入注册表

永久杜绝U盘病毒自动传播的方法,首先说明U盘病毒传播的原理:

在U盘根目录下建立一个AUTORUN.INF文件,系统在插入U盘的时候会根据这个AUTORUN.INF文件在注册表[HKEY_CURRENT_USER\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ntVersion\Explorer\MountPoints2]下建立一个U盘的关联项,使双击打开指定的程序(如病毒程序),所以说只需禁止在此注册表位置创建子项即可。

下面是禁止病毒的具体方法: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教学能力 教育变革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高校要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教师的教学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高等教育自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表现在规模扩张方面,与此相适应,中国的教育变革也在不断地深入,但这个期间一个普遍共识是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改善不大。究其原因,虽然与教师队伍迅速扩张所导致的高校教师平均教学技能下降有关(新增加教师的能力提高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更重要的、也是对未来教学质量影响更大的一点在于许多教师的教学能力并没有完全适应教育变革的需要。明确新的教育形势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要素,并采取正确的方式予以培养是未来提高中国教育整体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一、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

高校教师作为拥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育工作者,既应具备一般的能力,又应具备与职业相关的特殊能力,如掌握学科知识并运用相关教材的能力、与学生进行沟通的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管理能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体现了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构成。

(一)掌握学科知识并运用相关教材的能力。

高校教师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了解学科的研究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将学科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使他们了解新的知识动向。其次,要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这体现了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另外,高校教学的内容既应具有实用性,又应富于创造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材的遴选上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并且具有对入选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二)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

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使学生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说,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这方面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而充分发挥这种交流、沟通作用的前提是教师要从内心关心学生及他们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同时要认识到不同学生个体差异及需求方面的不同,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交流。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及管理能力。

教学组织及管理能力是高校教师有效安排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是将预先安排的教学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能力。它反映了高校教师课堂传授知识的能力。一方面,这种能力要求高校教师要有适当的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它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多种教学技能,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学科知识及内容、借助适当的教学技能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它也要求高校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调整教学方法。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

德国柏林大学(1809年)的创建标志着中世纪以来仅仅作为知识保存和传播场所的大学开始成为社会知识更新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场所。柏林大学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杰出成绩的学者,也总是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师。”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反映了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科学研究能够带来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高校教师的科学研究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教学能力,它依赖于教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此外,高校教师的科研也只有放在教学中才能获得动力。因此,科研和教学活动并不矛盾,但需要高校教师通过适当的手段和途径将两者有效地结合。

二、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首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新的《教育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明确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各高校也围绕这个中心任务积极推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实践。其次,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教育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方面所引起的教育变革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教学研究与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和寻找最有效教学方法的能力。当前教育改革在不断深入,并且对什么是最有效教学模式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这表明了教学实践探索的不确定性,表明了教学研究能力是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加强的核心能力,也显示了高校教师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学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教师才能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有效地把握高校的教学活动。

(二)信息素养与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膨胀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现代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讲解能力和答疑能力,而且重视其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实施能力。课堂多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延伸高校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有力工具。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和改善教学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知识灌输是传统高校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获得的知识可能是最新的,但当他们步入社会时,这些知识需要适度地更新才能发挥作用,而他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受的培养使他们知识更新的能力不足。因此,改变旧有模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反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高校教师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把简单的知识传授放在第二位,从而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育变革下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改善途径

教育改革及教育环境的变化不仅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具有传统教学模式及环境下的基本要素,而且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改善与提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即教学能力的基本要素仍然需要继续改善,特别是我国高校大规模扩张以来,大量新任及年轻教师的加入使这方面的任务也更为紧迫。此外,各层次教师都存在发展和提高教育变革条件下教学能力新要素的问题。

(一)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教学及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智力的高度集中又使科学研究成为高校的核心职能。两种职能并不冲突。最新的前沿知识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进展,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科学研究本身具有探索性,在教学的交流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获得新的灵感。但在我国高校,这两个方面往往相互脱节。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作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二是鼓励拥有更丰富成果的教授从事更多的教学活动。

(二)提高教学研究及创新的动力。

高校的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一种趋向,即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研究。一些人认为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新知识的探索,需要积极的科学精神,科学活动所获得的新的知识是一种真实的财富,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声誉,而教学研究不过是现有工具和方法的组合而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活动,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对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鼓励,把它们提高到与科学研究同等地位对待。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媒介。

多媒体教学自新世纪在各高校推广以来,硬件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多媒体教室在整个教室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甚至有些学校实现了完全的教室多媒体化。但与此相对应,高校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能力仍然存在较大不足,设施利用程度也不高,突出的现象是仅仅将屏幕作为黑板的代用品。改进的途径是加强高校教师多媒体授课的培训,使高校教师能够熟练地制作影像等课件。

(四)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旧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中学生是被动的知识“容器”,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自主思维的锻炼,从而影响了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适宜的教学互动形式,可以引导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促进他们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思考,通过知识“传递―思维―判断性接受―反馈”的良性过程,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也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宪平,唐玉光.课程改革视野下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J].集美大学学报,2006,(3).

[2]谢云.论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自我提升[J].文教资料,2006,(16).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第4篇

一、生物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由于自然界生物的庞大体系和多样性,以及同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广泛性,人们往往不能仅通过自己生活中所积累的那点常识来认识世界,而仅就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像来认识又缺乏对生物认识的实感,这就要求在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加以展示,特别对微观的生物世界更需要如此。因而在生物教学中,笔者多年来积极使用电化教学手段,从投影的文字处理,到图像的单片直至复片应用,从录音、录像生物资料的整体介绍,到裁定、编辑声像资料专题辅助教学,都曾运用到生物学课堂教学中。但是,在不断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中,在不断发展的现代教学技术中,运用多媒体进行生物学课堂教学,更能够充分发挥生物学教学的特点,更能满足生物学教学的要求。

二、生物学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要求

多媒体教学,就是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有关教学内容的文字、图形、视频图像以及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在屏幕上将多媒体各个要素进行有机组合,并完成一系列随机交互操作的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其用在课堂上教学,与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相比,具有较为优异的性能——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正是这些独特的性能,提高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力、自主性和参与度,形成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1.集成性增强了表现力

多媒体技术既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集成,又把计算机与音响、电视、通信技术等结合在一起,在教学应用中,避免了单一计算机所呈现的图形和声音只能是一种模拟,而缺乏真实感的缺点。而电视录像虽然图文并茂,集教材和方法于一体,但缺乏交互性。多媒体系统把它们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得各种媒体互补,传递信息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2.控制性扩大了自主性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和控制多种媒体信息,使之按照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程序,自由选择自主控制的条件。同时,教师还可方便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检索、增加、删除等编辑操作,容易调整其先后顺序、出现频数、重复次数、节奏快慢等。多媒体系统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重现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实施因材施教和个别教学。

3.交互性提高了参与度

多媒体技术利用图文交互界面,窗互操作和触摸屏,使人们通过十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来操纵控制多媒体信息的显示,它正好弥补了音响设备在教学上的最大缺点——缺乏交互性。因此,多媒体系统大大提高了教学内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和兴趣,既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积极参与媒体的活动,又同时调动了眼、耳、嘴、手、脑等多种感官,使学习者积极思维,主动记忆、联想、询问、操作、探讨、发现和总结,及时反馈修正,达到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的目的。

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设备上有一定的要求,最简单的要有一套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系统,主要由主机、输入和输出设备、控制设备以及各种功能卡和软件组成。另外,还有投影仪、大屏幕等。最好建立设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这样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模式就可以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扩展到小组互组合作学习模式、个别学习模式、开放学习模式,甚至扩展为网络学习模式。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上,要求直观,要安装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从上面分析生物学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来看,在生物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是较为适宜而且效果明显的。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呢?笔者通过一定的实践尝试和比较,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1.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爱好及某种活动的倾向,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形象和灵活多样的程序,展现生物百态,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创设出教学情境,较易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把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表现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例如,在教学“原生动物门”这一课时,就可用多媒体教育软件进行教学。将教学内容分为概况、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殖方式、应激性、小结、与人类关系、主要特征等一级菜单,并在生理特征中给出运动方式、摄食和消化、呼吸、排泄的二级菜单,有的在菜单下还设有若干分屏,使得教学内容的层次分明、图像逼真、动态演示栩栩如生,图表分级分色给出,再辅助有情感的解说,重点突出、特征鲜明,而且可以不断调整次序和反复演示,这种形声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认知特点,精心选择、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设疑激思、创设悬念,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教学情趣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内容构成一种最佳组合状态。

2.提供直观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物学科的教学应以直观材料为主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往往不易达到这种要求,如何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的矛盾,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例如,教学“花的结构”,在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中除提供简介、花柄、花托、花被、花蕊、其它结构的菜单外,还可以在简介中直观的给出白色、黄色、红色、蓝色、紫色、橙色的多种花的形象,并解剖性地给出花柄、花托、花被、花蕊的直观剖面图,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了感性知识,为学生准确地了解花的结构内容奠定了基础。再如,在讲授青蛙的结构时,可以利用AUTHORWARE6.0软件制作课件,形象地展示解剖青蛙的全过程。

3.展示知识脉络,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生物学教学必须改变只着手学生知识的积累,以掌握知识的“量”的多少来判断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忽视使学生从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上把握生物学知识结构的现状。在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通过自制软件来展示知识脉络,这样就能较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结构。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课程 探究式 互动式

一、对整合、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1.整合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同、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整合强调了对个体性的承继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自身特性,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同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2.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多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还有一种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融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被整合的个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这些个体在统一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和转化到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革新。

二、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国家编写了很多新的教材。我们学校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配置了专门的计算机室,多媒体教室等,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多年以来,我校每个学科都在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每个学科都在进行探索,像:“表演历史小品”、“启发式教学式”、“实验教学法”等等。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看到,这么多年的探索,都无法完全脱离开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溉的地位。在这样一种形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我们很多时候所说的用电教媒体上课,尽管我们的课是在有电脑的教室上的,但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45分钟时间里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

三、在改革的路上积极地探索

本人近年来也在努力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地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是本人的一些肤浅的经验。

通常在我的课堂上,一节课分为五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资源支撑,合作探究”、“对话交流,自主构建”、“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应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品质。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科学习任务,因而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具体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若干个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每个步骤关键之处设计问题,只有前一个问题攻克了,学生才能去攻克另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浅白,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学生则会兴趣索然无味,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有针对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其活动。教师应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2.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当一大堆问题提出后,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这样既能保证绝大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协作小组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制定学习计划和明确分工,应让学生明确详细的学习计划、科学的目标和有序的分工是完成探究任务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在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

3.资源支撑、合作探究

利用主题网站或搜索引擎收集相关资料加工、整理。网页上的很多信息不是全部有用的,如果学生只会把网页整个保存,而不进行整理、加工,这就不利于学生消化和掌握探究来的新知识。学生应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主题,下载和主题相关的信息,这里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