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

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

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程图学;图感;形成过程;教学实践

作者简介:伊鹏(1983-),男,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刘衍聪(1962-),男,山东淄博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84-02

工程图学思维是基于投影理论的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其一系列的相关课程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社会的重要工具,工程图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面向素质培养,面向基础,面向后续课程”。[1,2]细化来讲即:培养学生的空间和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空间与图形的转换能力;培养学生图形与模型的转换能力;培养学生图形绘制以及模型建立的能力。[3]

长期以来,工程图学课程多以学生的画图和建模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计,或者在教学过程中侧重点略有倾斜,教师和学生间容易达成共识和默契,认为画图和建模更为实用,应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点,从而忽略了工程图学中形象和创新素质的培养。面对这一问题,目前已经开展了一些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3-5]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工程图学课程的前半部分的形象、空间思维能力与后半部分的画图能力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建立这一联系的基础除了严格的投影对应关系,另外一个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就是“图感”,图感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一、图感的形成过程

一般认为图感是人们对所看到图形的直观感觉,在对图学理论灵活应用基础上,以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为依托,以丰富的画图和读图经验为前提条件,经过大量训练逐渐形成,以对各种图形的敏感程度为度量。[3,4]工程图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自发、准确地完成画图和读图两个重要环节,因而主要针对这两个环节中对图感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1.画图环节中图感的形成

画图是把看到的三维实体进行映射加工,并转换为二维平面图形并输出到图纸上的过程。在画图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比如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以及点线面的投影特性等,但在大脑接收到三维实体映象的初期,实际是迫切想知道这个实体的主视、俯视、左视等视图是什么样的,因此学生会自然地将实体旋转各个角度以方便观察,充分熟悉之后再利用图学基本知识开始绘图。这个旋转实体或变换观察角度的过程就是寻找并加深图感的过程,它是大脑的下意识的思维,如果教学中图感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提出来,学生们则并没有主动意识。

经过多次充分的观察和思考,在图感的作用下,空间实体需要表达的各个视图已经在脑海中形成。此时,画图的快慢和准确与否就由图感能力的强弱和图学基本知识的熟练程度综合决定了,如图1所示。图感较强的学生基本可以摆脱对实体模型的依赖,三维实体已经在其脑中形成,并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视图转换,画图快速而准确;而图感较弱的学生则仍需要不断观察模型,很难对模型的形状特征进行全面的把握,画图缓慢而易出错。

2.读图环节中图感的形成

读图是画图的逆向过程,是由看到的二维平面视图到三维空间实体的一个转换过程。相对于画图,读图更为抽象。学生在看到二维平面视图时,下意识地将一个空间立体放置于大脑中,并将不同向视图根据图学基本知识,在虚拟空间立体的相应位置进行处理,空间形体逐渐形成,然后不断在脑中进行视图变换和联系,从而纠正错误,确定最终空间形状。如图1所示,相对抽象的形体也能较快反映出各结构表面的层次关系,这正是读图过程中图感的形成过程。

与画图不同,由于没有实物进行观察,读图环节中图感的形成更为困难,学生在进行不自觉的图感思维时会遇到较大阻力,此时读图的快慢和正确与否受图感的强弱影响更大一些。[6]图感较强的学生会很快将平面视图特征进行空间对应,分清楚各个特征的层次关系,大脑中的虚拟形体迅速逼近真实形体,从而想清楚视图所表达内容;图感较弱的学生则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几个视图的对应上,不能很快过渡到空间形体处理这个阶段上来,最后强行与虚拟形体进行联系,从而导致混乱,想不清楚视图所表达的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图感思维的作用贯穿于画图和读图复杂过程的始终,而应用图感思维的同时,二维视图与三维空间形体之间不断进行转换和修正,两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得到统一从而得出了正确、完整的结果。另一方面来说,图感思维与人们常说的“熟能生巧”思维特征有些类似,感知、识记、分析、比较、综合、想象等复杂思维过程被图感思维所取代。[7]在工程图学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配合图感思维的熟练运用,这些复杂的思维过程在大脑中快速而正确地完成。

二、图感培养的教学实践

工程图学相关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空间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而图感的有效运用则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图感的培养方法

考虑到图感的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工程图学课程安排,采取一定措施对图感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在所授的一个学期非机类课程中,开展了图感培养的对比实验。授课对象选择同专业的二年级本科生,共6个班189人。前三个班为A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案;后三个班为B组,在正常授课过程中穿行图感培养,不占用过多时间。四个主要课程环节安排如表1所示,所有班级的课程进度总体保持一致。

2.教学实践结果对比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同专业二年级6个班的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以及学期末成绩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差别,分别在期末成绩、课堂气氛和习题课答疑环节进行统计,如表2所示。

教学实践中发现,工程制图课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困惑是,课上跟着老师的思路可以较为顺利想清楚空间形体并绘制出平面视图,但是自己在课下进行习题训练时,即使是与课上例题类似的题目,也常常很难顺利想得出来。这一问题或重或轻存在于大多数学生中,它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空间形体与平面视图之间缺少一个有效的联系,而图感的提出、培养和有意识地运用将这一联系建立了起来。由表1中的统计可以看出,由于有意识地进行了图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B组学生的课堂气氛较为活跃,课上紧跟教师思路,能够自主思考,习题课答疑数量也更为积极。说明图感思维的运用和能力的具备,提高了学生学习工程图学的积极性,也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反应在了考试成绩上,不及格人数较A组减少一半,而80分以上人数增多,达到了总人数的1/3,平均分也提高近7分。因此,这一学期的图感培养实践体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在工程图学的教学过程中,图感能力的培养和图感思维的具备对课程学习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是学生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有效工具,应该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加以引入。依托现有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图感教学的逐步开展是有条件的,目前已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可以采用。然而,如何在控制总学时的前提下正确、系统地培养图感还不够明确,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图感思维与图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仍有大量教学研究工作需要进行。

参考文献:

[1]田凌,童秉枢,冯涓.机类机械制图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及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5,26(5):120-125.

[2]胡青泥,高菲,王雪飞,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工程图学教育改革[J].工程图学学报,2006,27(4):134-137.

[3]霍忠义,王晨曦.“图感”的思维过程及教学实践[J].工程图学学报,2008,29(5):130-135.

[4]杨虹,王晓明.图感的理解与培养[J].开封大学学报,2005,

19(2):90-94.

[5]许鑫.图感在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0,25(2):

191-192.

[6]Yancong LIU,Xiaoli MA,Peng YI,等.Analysis Sense of Drawing in Teaching of Engineering Drawing in the Figure Factor[A].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ometry and Graphics[C]. Montreal,2012,

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内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习就会用心主动,学习就会变得简单有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较呆板,黑板加粉笔,教师在上方讲,学生在下方听,学生的地位比较消极被动,教学气氛沉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同时也要使学生会学、爱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阐明了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必然的联系。在学习和工作中真正感兴趣的人人才具备突破创新的能力,才具有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相当重要的。

新的有机化学课程改革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探索创造条件,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下面结合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浅谈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要的方法有:(1)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或转化时,从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出发,巧妙地创设思维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和认知期待;(2)挖掘生动、有趣的教学材料以吸引学生,从而诱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兴趣;(3)通过有机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生动、直观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有机化学;(4)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

在有机化学理论教学中,由于教材中很少涉及反应机理,我们利用各种不同的化学作图软件为学生制作出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动画,直观的给学生展示了有机化学反应是怎么进行的。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我们录制了实验操作视频,直观的给学生展示了有机化学实验的操作及实验现象。同时,我们把这些课件上传到网上,学生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我们的课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我们的课件体现了很大的兴趣。可见,教师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学生在质疑、操作、实验的自主探索中能够积极思考,并保持了学习的兴趣。

二、重视动手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从有机化学教学全过程的发展情况看,学生学习能力的客观发展进程分五个阶段:(1)完全依靠教师阶段;(2)基本依靠教师阶段;(3)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阶段;(4)在教师指导下独立的学习阶段;(5)独立地进行系统学习的阶段。基础有机化学面对的是大学生,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并且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处在相对独立学习为主的阶段。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必须让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活动过程中去,并尽可能提高其参与度;其次是帮助学生逐渐掌握学习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有研究发现:让学生“说”比“做”的机会多得多。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表面的积极性”和“一切顺利”的假象。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那些中等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是否也有学习兴趣,我们不得而知,为他们感到不安。”为此,他建议:要把学生的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学习的基础,会“做”比会“说”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精心选取例题。所选的例题或一题多解,或便于拓展,或一题多问,这样好学生可以多一种解法、多一点想法、多做一问,差一点的学生也能有所收获,通过讲评有所提高。虽然例题少了,但学生的思考时间却增加了,兴趣必然会逐步提高;(2)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形成;(3)引导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将来进一步学习都有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兴趣的度。对于那些敢于发现问题、提出不同见解的同学,要进行鼓励和表扬。

三、促进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作为现代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拓宽学生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但是,要根据学习内容来确定是否采用,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如何处理有机化学问题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所以我们设计了“交流探索过程中的解题策略”的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位学生负责组织本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上述问题继续讨论、交流,争取找到正确答案,并推选两名学生负责将本组的解答思路进行整理,准备课堂上交流;教师则深入小组进行倾听、指导和适当的帮助,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思维水平,关注学困生的参与程度,给予及时的帮助与鼓励,以保证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探索活动中。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与交流,学生感悟到“在找规律时必须综合各个有机反应,明确有机化学反应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规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应明确以下几点:(1)学习兴趣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因为只有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才有利于拓宽思路、问题探讨的多元化,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在每一次合作交流之前都要让学生独立思考,以确保合作学习的质量,使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得以落实;(2)明确合作目标,形成合作机制。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小组合作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合作要达到什么目标、各自在小组合作中担任什么角色、需要完成什么任务,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每一个合作小组都要有一人负责组内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确保合作学习有序。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和良好合作习惯的指导与培养。(3)把握好交流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有价值的问题资源,也要以真诚、宽容的态度接纳生成性资源,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把握住数学教育的时机,并给与及时的评价;(4)慎用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经过个体活动确实解决不了,再进行小组合作或者同伴互助。要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就要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精选合作内容。但合作学习仅仅是一个学习方式,不能滥用。通过教学实践,体会出: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做到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才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达到既发挥个体作用又发挥群体效应的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促进学生不仅学会合作学习,更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人生道路上,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将来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能独立承担工作和独立作出重大抉择的人都是必要的。所以教师要充满信心,坚信培B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是能够逐步培养、构建并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

[1]肖顺华,刘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问题学生;个性辅导;过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103

进入教师角色后不久,就遭遇了班级中一些问题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习惯和品质也不好。面对这些学生,笔者没有选择逃避,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他们的内心需要,让他们在教师的反复引导下和个性化的辅导下有所改变、有所进步。

一、对象:对几个问题学生的描述

任教几年中,笔者就认识了一些思想与行为上存在着或多或少问题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笔者正面批评、侧面鼓励,方法用了许多,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是有几个学生,笔者用尽了方法,或表扬,或激励,或启示,效果却依然不明显。

对这些学生的情况综述如下:

高一(3)曾X,女,学习积极性低,过分自尊和自卑;陈XX,女胆小,缺乏自信心;高一(4)李XX,男,捣蛋,爱听好话,学习行为波动性大;高一(5)吴XX男,贪玩,注意力欠集中;高一(5),徐X,男,自我控制力能力较差,注意力分散,喜欢搞恶作剧。

面对这些问题学生,笔者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发挥新教师的工作热情,思考辅导方法,走进学生的内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

二、方法:对问题学生个性化辅导的思考

针对这五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课堂表现,向教研组的同事们讨教一番后,笔者思考应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1. 探究学生中的心理特点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这五名学生都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点是缺乏自信心,不愿尝试新事物,不敢展F自己、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等等,然而这些却阻碍了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影响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应该深入探究,从这些心理特点出发,多方面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加强胆量方面的锻炼与辅导,用各种鼓励和表扬的语言来激励他们,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在能量,使他们在体育课中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敢于表现自己,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综合能力。

2. 挖掘教材中的快乐元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兴趣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挖掘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快乐元素,运用多种不同的、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丰富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改进教学方法,让体育课变成生动有趣的活动课。不断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让他们体验体育课带来的快乐,使他们在对事物感兴趣的前提下不断地突破自己、表现自己,让他们对笔者的课堂教学产生兴趣。

3. 建立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可间接影响教学任务是否能顺利完成。建立新型而又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中的平等、尊重和信任,学生的一方面压力得到缓解,从而能更好地用良好的心态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

4. 学习结果中的点滴进步

经过不断地学习、体会,增长知识、经验,这五位学生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进步和提高。教师应及时地将他们的学习成果反馈给他们,用鼓励的语言和善意的批评来激励他们,用学习的进步来提醒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敢于表现自己。同时,强调他们的进步与现在作比较,时刻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肯定和表扬。

5. 加强教学后的谈心辅导

提倡他们写日记或周记。用笔将心灵的轨迹记录下来,不断地激励自己、改变自己。也鼓励他们抽时间找教师谈心,把内心藏着的一些不安和彷徨通过表达出来得到肯定,消除顾虑。

三、反思

1. 辅导要有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

培根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所以掌握好每一个学生的信息是非常必要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细心详尽的准备也是做不好一件的事情的。只有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我们才能在课堂中采用更好的针对性的教学。这是笔者所提倡的带着爱心因材施教出发点的基础。

2. 辅导要有效必须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体育课不仅是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还不断地培养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各种优良品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变化,也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之情激励着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用爱心去关爱学生,用热心去感化学生,用耐心去培养学生、尊重学生,保持与学生平等的姿态,去营造新型而又和谐的教学环境。

3. 辅导要有效必须保证辅导方法的多样

采用各种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直观性的教学较为普遍,这时,教师的肢体语言就要展现得非常到位、准确,给学生一种清楚、直观的认识。因此,教师应该饱含情感,和蔼可亲地面对学生,给学生一种自然、轻松的感觉,也有助于学生怀着积极、愉快的心情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4. 辅导要有效必须做到持之以恒

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意象化思维 造型基础 教学范式 效果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3-01

一、教学范式和评价体系现状分析

教学范式是指人们对教学这一特殊现象和复杂活动的最基本理解或基本看法。从当代西方教学范式研究的主要成果来看,主要有艺术范式、科学范式、系统范式、能技范式和反思范式等五种,我国较为成型的教学范式主要是10+35模式、271模式、循环大课堂、自学/交流、大单元教学、整体教学系统、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以及五环大课堂等。

二、意象化思维理论研究

意象思维方式亦称为象征,是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东西来说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原则,是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的优点是富于灵感,带有跳跃性和创造性,但它的缺点是不够严密、精确,缺乏科学性。从这种思维可以明白为什么中国古人长于文学艺术的创造,而乏于科学技术的创新。

鉴于西方后现代的实验性理念和人文化精神,我国当代的很多艺术教育家相应地进行了一系列的转化,将造型基础分化出研究性素描、表现性素描、印象性素描、实验性素描、设计色彩、装饰色彩、归纳性色彩等多个概念,呈现出各种纷繁的样式。

三、意象化思维教学范式的建立

1.构建“物象――心象”观察体验模式。从“物象”到“心象”的过程主要体现的是科学的观察方式和逻辑思维理解方式。科学观察是对事物外在与本质进行理性思考和概念加工,遵循理性逻辑,力图达到对事物的科学认识。这是感知层面,教师通过鉴赏、解读、示范等方法让学生体验造型的魅力,并形成对较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判断与体味;逻辑理解是以推理为表征的形象表达,必须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观点、主张。

2.构建“心象――意象”思维表现模式。从“心象”到“意象”的过程主要运用的是心理思维方式和意象化表达手段。心理思维所包含的思维形式集中在直觉、顿悟、灵感方面,可以说心象是散乱的、无序的,必须进行提炼及概括,通过演绎、归纳、类比等方式来梳理和表达。因此学生们平时对于哲学、文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积累的重要性就显得非常突出了。

四、意象化思维教学范式效果评价体系建立

1.建立多类型的评价指标体系

《造型基础》强调实践技能的同时非常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课堂必须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比较自由的,互动的过程,太多的约束会扼杀教师的教学激情,创造力与个性发挥,艺术设计领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教师与学生的观点碰撞会激发出更多的设计灵感,因此,教学评价指标设定不宜过度细化,应该以定性评价为主,给予教师充分的包容和教学自。

2.促进教师成长和学科发展

教学评价应该始终具有积极正面的意义,通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点评、讨论、反思,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并且要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允许犯错误,不怕犯错误,尽可能让教师的才华得以施展,尽可能让被评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得到长足提高。

3.学生作品的互动性评价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互动的。教师不再成为唯一的评判者,而只在评价过程中发挥调节与组织的作用。做到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师评做到既重视结果的评价,更加重视过程的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在绘画表现过程中的审美情趣、构思创意、探索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自评是学生挖掘自己设计思维的过程,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剖析,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同时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向与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有利于教师给予更符合个人风格发展方向的有效引导。

综上所述,高职《造型基础》意象化思维教学范式需要重视学生阅历、文化和眼界的积累。其宗旨意在启发和引导学生如何认识、组构、创想、表现形体,在这种思维模式定位下,立足于传统审美情结,以个体感知为主体,意象化审美为依托,创造性的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知能力、概括能力、把握能力以及审美能力,以求改变被误读了近百年的学院式造型基础理念。在此基础上的效果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教学成果范文第5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水平逐年递增,逐渐成为向社会各工作岗位输出优质人才的主要场所之一。长久以来,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干扰,高职院校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始终是差强人意。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使高职院校物理教学有效性低的问题得以得以迎刃而解,从而在高职院校中获得广泛应用。本文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进行研究,为充分发挥出研究性学习在高职院校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略尽绵力。

关键词:

高职院校;物理教学;研究性学习

利用科学的方法,并独立完成资料信息的采集与整合,最终得出结论等科学研究过程的学习活动,即为研究性学习。高职院校物理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探究未知事物、解决困惑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需要运用到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研究方法,因此该过程体现出了十分显著的交叉性特点。本文围绕高等职业院校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作一综述,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物理教学在应用研究性学习时暴露出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供业内同行参考借鉴。

一、目前高职院校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瓶颈

1.教学观念无法与时俱进。

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物理教师多为从事多年的教育者,因此思想观念都比较保守、落后。众所周知,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说,在这一过程中,物理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将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到物理学科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导致教师在学习内容的把握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部分教师过于追求教学进度,甚至会采取放弃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想法。

2.教学内容准备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物理教师由于对研究性学习的主要作用没有充分了解,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并不能将其与自己整理的学习内容相结合。事实上,研究形象其实并没有特殊规定任何限定教材,也并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甚至没有规定好的流程。整个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问题的提出与问题的解决这两大核心内容所开展的,因此,学习任务以及物理问题的设置对物理教师而言是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任务问题设置得过于简单,学生往往会更乐意独立完成,且任务缺乏挑战性,往往不会引起学生兴趣;问题内容设置过难,又会打击到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能很好地发挥研究性学习的功能。从目前情况来看,正是由于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准备方面存在不足,最终导致研究性教学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

3.教师本身专业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物理教师普遍缺乏科研经历,所有相关知识、方法的掌握程度都十分有限,因此无法在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给予相应指导。高等职业学校的物理教学,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有关实践方面的教学较为少见。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的物理教师,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很少,就算是制作相关科研论文,也都是为了评职称。研究型学生离不开教师的适当点拨与有效指导,而教师本身专业水平不高,在带领学生开始研究性学习活动时,自然无法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主导地位,最终影响了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二、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应用价值的有效建议

1.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为充分发挥出研究性教学在高等职业院校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要求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师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很有必要。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基层学校均应深刻地意识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并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校方可建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考核、评估制度,将教学成果与个人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发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工作态度,对研究性学习树立正确的认知,并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带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2.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为提高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特点与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切忌操之过急,务必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与进度,以免速度过快,学生无法接受,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教师应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明确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与布置任务,并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提前思考解决方法,以确保物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3.认清研究性学习的深刻内涵。

目前,我国尚未统一规定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模式与开展流程,教师应认清研究性学习的深刻内涵,结合我国教育事业的背景,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重要前提,结合学校教学条件与教学内容,灵活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新时期物理老师可借助网络寻求帮助,并创建经验交流平台,进一步提高了研究学习的可行性。另外,应将师资队伍的培训作为新时期课程推进的主要内容。物理教师应积极主动,参与实践调研活动,丰富自己的实践经历,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以确保研究学习在物理教学中得以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在高等职业院校物理教学中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物理学科知识枯燥单调,一味地通过理论的讲解,不但会降低学生学习热情,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研究性学习的出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带领下,高职院校物理教学有效性将得到明显提升。为此,有关该课题的研究在今后仍需继续跟进,为不断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物理教学水平做贡献。

作者:许立华 单位:大兴安岭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方勇.浅谈高职物理教学实践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J].企业导报,2013

[2]杨清平.研究性学习在职业院校历史教学中的实施[J].职业,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