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1篇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学结构序列上,主要体现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过程。

1.创设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环境

(1)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2)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系统。教学的每一个策略,首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①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从而使智能得到发展。②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3)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交流。②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③指导学生探索方法。

2.实施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要素

(1)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治理河水污染,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河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区域污染的程度是否相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沿岸的居民、工厂、单位持什么态度?本地的气候条件对水污染有何影响,水体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2)探索研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亲身实践调研)、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等。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3)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例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知道水污染处理可以采用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生物处理,还有节约用水减少排污量、调整工业布局、改革产品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3.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①要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②要有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③要有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研究性学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2篇

一、地理研究性学习本土化特点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本土化要求从区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出发,教育内容上应体现出地方特色。作为地理教师,要利用本学科优势,针对本地区特点,从乡土实际出发,让学生联系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环境和农业、工业、交通、城市、人口、旅游等社会环境进行课题研究,还可以适当增加乡土教育内容和职业教育内容,重点探究当地文化、历史、地理、资源、经济特点以及与当地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比如,在某些地区可以探究资源开发、农业生产、山区交通状况、旅游等问题。通过观察、调查、研讨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大胆探索,充分自主、自由地开动脑筋,大胆想象,培养他们将来建设家乡的意识。

二、积极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

在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时,学生是主体,要让学生尽可能从实际出发找出一些源于自然环境、生产技术领域、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1.结合实际,科学选题。

选题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教师提供参考课题和学生自选课题。地理高考大纲中新增设的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可作为选题参考。教师可鼓励学生自选课题,但他们自选的课题必须经教师审批,以保证选题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审批学生的选题时必须结合实际,如学校软硬件条件、资料的来源、学生的素质、是否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符合等。

学生的选题和课题报告、论文写作都需要教师的辅导。所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就是教师要上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课。受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的局限,学生选题的一个通病就是选题过大,这使得接下来的研究难以具体操作,无法深入展开,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成果的价值。因此,选题要强调贴近当地实际生活,如:外出务工人员创收、农村能源改造、家乡河流的治理、超市经营探讨、城乡道路规划、煤矿资源开发现状、农村秸秆利用调查、城市交通拥挤现状等都是较好的选题。

2.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

以下是根据四川省米易县当地地理环境进行的课题研究案例。

(1)课题: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特色农业生产

第一,学生设计一张“气候与农作物类型调查表”,以小组形式通过查阅资料和到气象局进行气候调查,从气温、积温、降水量等方面了解米易不同地方(海拔差异)的气候特点。

第二,联系课本知识,根据积温不同、降水量的差异将米易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气候带。实际调查出来的内容反映的是三个不同地区的气候,根据海拔高低将其分为:安宁河谷及雅砻江河谷(海拔1400m以下,南亚热带半干旱河谷季风气候)、低山区(海拔1400m~2000m,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中山区(海拔2000m以上,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第三,学生通过获得的气候资料、海拔高度研究分析气候、地形对农作物分布的影响。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气候差异使三个地区农作物的类型不同,农作物的熟制不同,同一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不同。教师引导学生研究分析其气候成因及气候对农作物的限制因素。

第四,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农业区位,结合本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市场等因素综合分析当地发展立体农业或特色农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结合乡土实际情况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思路。

(2)课题: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第一,学生设计了“米易县旅游经济调查问卷表”,以小组形式进行问卷调查,从整体上了解米易县旅游资源种类及旅游业现状。

第二,选择具体的旅游景点――国家AA级风景区米易龙潭溶洞,从游客分布、游客量、宣传力度、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旅游价位、游客对米易龙潭溶洞旅游业前景的看法等方面进行了调查,最终发现米易龙潭溶洞旅游景点经济效益并不乐观。

第三,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让学生联系学过的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从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旅游的环境承载量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估米易县旅游业现状及其优势与劣势。许多同学写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3)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研究

第一,学生通过对米易县矿产及矿山、加工厂现状调查,初步了解到全县主要的矿产资源,利用已学知识简单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第二,通过实地调查,明确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一认识,提出本地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资源。让学生思考如何为家乡的建设出谋划策。

第三,通过对矿山、加工厂现状实地调查,了解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和生态破坏(对土壤环境、农业生产、植物生态的影响)方面来研究,提出保护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

1.发现并提出问题。

最初可以由教师提出若干可行性研究专题,让学生自由选择,逐步发展到学生从自己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设计方案。

问题提出后,要认真分析该问题产生的背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然后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设计方案包括目的、内容、方法、日程、调查对象、成果要求等项目。

3.实施并调整方案,汇总成果。

要依据课题研究的要求,让学生收集有关文章、数据、图片等材料。材料来源有两种形式,一种可通过期刊、网络等途径收集第二手材料;另一种则需要通过实地调查、问卷采访等形式获得第一手材料。

4.成果交流。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主要以作业的形式体现,如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心得体会、图片展示、一场辩论会、一张自制地图等。有些研究成果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为这些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3篇

一、“以问题为纽带”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发现”,是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从问题出发,以探明问题为主旨,以问题解决为主线,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问题”是建构学习的载体,即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通过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积极思考、合作交流进行学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学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教学不只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更主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问题的理解深度,形成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善于启发、引导每一名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对同一问题的多元理解,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比如,以“头脑风暴”的方式让学生就某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让每一个学生从自己的角度阐述对该问题的理解,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拓展每位学生的思路。

二、“以学定教”策略

“以学定教”中的“学”是指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是我们教学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实践、学习体验、学习经历、学习效果等,采取多元的教学策略,实施因材施教。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适时实施分层教学。比如,个别学生不会查阅文献资料,教师就要对他进行文献检索个别指导,而针对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撰写研究报告这一实际情况,教师就应该进行面上的教学和指导等。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巨大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能引起和保持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问题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的兴趣是多元而广泛的,比如去除地面上的口香糖的好办法、滇池水污染的调查、青少年近视情况的调查、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利与弊、蚊子的繁衍与危害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大幅提升。

三、“实践体验”策略

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点。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直接目的的。因此,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实践体验,即“做中学”。在研究性学习中,能力的养成比习得知识更重要。在学习之前,学生可能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并不了解,也没有相应的技能,但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边做边学,他们便会获取相关知识,掌握技能或方法,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比如,有些同学原来不知道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操作的基本程序,不知道如何设计调查问卷以及如何进行调查统计,不知道如何制作成果展示的PPT等,但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做中学”,这些内容都学会了。这比教师单一的讲解传授要强得多,也印证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我只是听,就会很快忘记;我看到了,就会记住;我亲自体验过,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我亲自动手做了,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四、“合作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任务型学习,把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学生个体,强化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再通过小组有效合作整合课题研究的总目标任务。社会心理学家戴维・约翰逊和罗杰・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合作学习的学力提升力优于个人学习。由于合作学习可以为拥有多样能力与个性的儿童共存共生、交流彼此的差异、互惠学习做好准备,因此,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状态,开展共同讨论,突破思维局限,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益。当然,教师要对合理分组、规范操作、明确任务、组内和全班交流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指导,如,明确小组内资料的查阅、研究报告的撰写、成果展示PPT的制作等各项任务的分工,避免出现有的忙、有的闲或相互扯皮等情况。

五、“开放性学习”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非固定时空、非标准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突破了教材的局限和学校的时空界限,突破了传统技术的局限。从研究内容上看,可以是科学方面,也可以是人文方面;可以是某一学科及其延伸,又可以是某几个学科的综合与交叉;还可以是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从研究时空上看,除了课堂,可以把研究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也可以把研究学习活动延伸到各类书店、图书馆、科研院所等场所,即可以是能够开展学习活动的任何时间和地点。从研究手段上看,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为学生查阅资料和获取信息提供了捷径。因此,教师应打破原有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渠道、多方式、多手段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虽然研究性学习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但它并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在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的各主要环节中,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适当的指导,以保证研究性学习顺利而有效地进行。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 研究性学习 学习方法

教育部2001年5月关于在中小学开设研究性学习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主动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能适应未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人。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专题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一、对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和意义认识不足

以往中小学在校学习基本上是接受式的,只要回家把老师教的东西在脑子里重新回放一下,然后考出好成绩,自然就是好学生了。而学习和生活实践脱节正是这种传统学习方式的一大弊端。如今社会在进步,创造和传播知识的渠道多了,传统的学习方式也势必受到挑战。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之一的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可从感兴趣的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以及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给学生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以及和同伴合作切磋的机会,使学生掌握基础的研究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对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认识不清

对小学教师进行了解: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困难是什么?大部分教师都认为:小学生年龄小,基础知识少,根本没有研究能力。况且,研究什么,课题从哪儿来?基本上无教材可用,无经验可用。在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高不可攀”,是“拔苗助长”。其实,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重要的是实践和体验,并且不必拘泥于一种研究方式。小学阶段的研究内容应该以生活实践课题为主。如睡眠对小学生的重要性、早餐的重要性(谁家的早餐最科学)等。对于研究学习的内容,最近我校幼儿园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到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他们开展的探索性活动是根据儿童的特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嘴巴、牙齿等。结果孩子们的探索充满童趣。由此我想: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处处围在我们的身边。上学期,上完了《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后,布置学生做的一个“课题”是:什么叫污染,我们身边的水污染情况如何?结果学生像模像样的开展了研究。查资料,知道了污染的指标有哪些(家中有电脑的同学甚至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进行资料搜集)?然后到我校北边的盐河中取水样,到实验室里检测化验,结果:严重超标。前天在报上看到南方一所小学三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他们寻找课题的方法也是让学生到当地生活中去找,我们这地方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改进的?有人提出,我们这里寄信不方便,需要增加邮筒。大家都认为这个课题有价值,然后分头活动,一个组负责调查分析,是否确实需要添置邮筒;一组负责了解增加邮筒需要办什么手续,有无相关的法律条文;另一组负责向邮递员和家长咨询,若要增加邮筒,放在哪儿比较好。几天后,各种情况综合起来,向邮政局写报告。结果邮政局长看了孩子的报告后非常感动:这本是我们应该发现的问题,却让孩子们先发现了,并马上表态,一星期后,保证有一只崭新的邮筒放在指定的地方。孩子们欢呼雀跃,自己参与劳动得来的成果,谁会不高兴呢。

由此可见,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并不缺少课题,缺少的是发现课题的眼睛。我们要掌握的是三条:看课题内容是否能为学生发展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看课题内容是否能引起学生的真实的体验;看课题内容能否激励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你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课题就围绕在我们的身边。

三、对研究性学习的评价认识不足

小学其他学科的评价,已成体系,操作性强,但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如何操作,大多数教师心中没底。小学探究性学习评价直接关系到评价标准、评价方式、评价技术的选择与应用,关系到整个评价操作实践工作的实效性。所以,我们必须对评价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1.评价的功能上,要注重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小学探究性学习评价在功能上必须突破传统上那种甄别与选拔的倾向,建立一种旨在促进富有个性差异的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发展性评价。新型的评价最终是为了让每位学生在现有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最大可能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提供,关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体验与自我进步。

2.评价的取向上,要注重学生主体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体验。小学探究性学习非常强调将学生视为学习行为的真正主体,是学习过程的思考者、活动者、体验者、合作者和建构者。而且,相当尊重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注重学习过程中主体价值的多元化与个性化。为此,在学习评价上必须超越传统上那种忽略中间过程却只注重目标取向的结果性评价,致力于构建一种将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场合驱动评价”。这种全新的评价方式,强调的是以学生主体为取向,能体现出学生实质性参与学习活动过程,注重不同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方法等方面实现多元化体验,并最终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与人格的主动完善。

3.评价的技术上,要注重量化与质性评定的整合。由于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最后记住了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浸透着情感的投入、态度的转变、方法的习得、情绪的体验等,这就要求在学习评价中得以充分的体现和确切的评定。为此,光靠量化的方式或精确的数学方法来分析资料,仅将学生各方面的进步简化成几个僵硬数字的类似做法,会将教育的复杂性和学习状况的丰富性都泯灭其中,为之也必然将丢失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东西。

水污染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第5篇

一、化学教育中环境教育的目标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所有这些目标的设计和确定都是围绕人的培养目标展开的,是综合化、多元化的。笔者在此仅从化学学科知识和环境意识二元角度阐述一下化学教育的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无论是必修的两个模块,还是选修的六个模块;无论是“学生得到发展的几个方面”,还是“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都涉及了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在必修课程的两个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化学与生活”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积极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化学与技术”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形成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的概念。”在“实验化学”模块的学生发展目标中提到:“形成绿色化学的观念,强化实验安全意识。”(“内容标准”和“活动与探究建议”中涉及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详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因此,化学教育必须紧扣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目标,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结合课本知识,渗透环保内容,在教育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在现行的初高中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涉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例如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止温室效应、酸雨、煤和石油的综合利用、白色污染、硫酸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等内容。因此,化学教师要积极以这些内容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环境教育。

1.在备课时,教师要精心选择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找准切入点,抓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机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让学生明白环境与人类的关系,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影响,另外,可适当介绍一些典型的污染事件,如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等,启发引导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能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改善环境、治理污染的重要性,从而提高环保意识,学习的能动性和创新、创造的欲望。

2.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社会各方面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近几年来,“酸雨”、“白色污染”、“无铅汽油”、“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等考题频频出现在高考题中。因此,化学教师应根据高考命题的导向,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教师可以在平时的练习或考试中,尽量多编制或精选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习题,让学生多从环保方面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环保问题的能力,例如,制硝酸铜有三种方法:(1)铜与浓硝酸反应;(2)铜与稀硝酸反应;(3)铜先与氧气反应,再与硝酸反应,让学生选择最佳方法。这种实验方案的选择,要求学生不仅考虑反应的可行性,原料的经济性,还要考虑环保问题。

通过这些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试题的解决,学生不仅能增强对化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而且能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发挥化学实验教学优势,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又一重要载体。化学教师要在实验教学中充分渗透环保知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1.教育学生严格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降低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性。例如,取用药品要适量,不要过量;试剂瓶塞、滴管要规范放置;实验结束后,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废液缸中或放在指定地点。

2.对某些会产生环境污染的实验,如铜与硝酸的反应要积极改进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自制实验装置。这样一方面能减少有毒、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对有毒气体的实验(如实验室制氯气)应引导学生加强对装置气密性、尾气吸收、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4.积极开设探究性实验,例如,测定雨水的pH值、测定土壤的酸碱性、用离子交换法净化水等,从而提高学生环境问题的认识。

(三)积极开设校本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关注环境热点。

在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关于环境教育的校本课程势在必行。现行教材中虽然有许多章节涉及环保知识,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在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需求性的基础上,积极开设形式多样、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选修课程。例如,可以以酸雨、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等当今十大环境热点问题为主题开设校本课程,也可以以“家庭装修中的污染”、“水污染”、“汽车尾气污染”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开设校本课程。教师开设校本课程,可以使学生对某些环境问题有详细的、系统的了解,既能满足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渴求,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解决环保问题的欲望。

学生环保知识的获得、环境意识的提高、环保行为的养成,归根到底靠学生学习的结果来检验。因此,化学教师更需要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环保知识的学习方式。化学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普及环保知识非常有效,但学生环保知识的获得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同时,对环保问题有强烈探究欲望和兴趣的学生得不到满足。因此,化学教师可以把有持续探究兴趣的学生集中起来,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些共同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自主、独立、深入的研究性学习。例如,教师可以以《废弃物的艺术化处理》、《身边的水污染现状和治理对策》、《身边的白色污染》等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参观、调查、访问、讨论后撰写出研究报告,并将研究结果组内交流或全班展示。对环境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提出环保问题和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

(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课外实践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有利于丰富和扩大学生的环保知识面,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因此,化学教师在课外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深入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去,让他们在实践中认识环境,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深化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外环保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有:1.制作环保小报;2.创作环保漫画、环保宣传画;3.征集环保标语;4.环保征文竞赛;5.环保演讲比赛;6.社区环保知识宣传;7.各类环保竞赛活动。

这些课外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绘画、美工能力,又能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增强学生环保的责任感,同时能促进其他同学、家庭和社区居民环境意识的整体提高,对“一个学生带动几个学生”、“一个班级带动几个班级”、“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几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目标实现有推动作用。

(五)落实行动,促进学生将环保理念内化为行动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