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学;复习;实效性
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网络体系的有序形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巩固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结合当前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复习课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并由此造成了学生知识不稳固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以优化自身的教学模式为目的改善自身的教学理念。
一、系统整理,构建知识网络
传统的复习教学一般是教师直接将单元知识要点以习题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锻炼做题能力来巩固知识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做完就忘的习惯,为了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整理知识脉络,梳理知识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因此,教师在复习知识内容的课堂当中,应将知识梳理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来进行考虑。
例如,在《数和数的运算》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将数和数的运算放在第一个复习阶段,将整数、小数、分数放在第二个复习阶段,然后对整数、小数和分数进行细分的这个过程放在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就是教师再进行细分。如整数可以分为整数的意义、自然数、计算单位、数位、数的整除等部分;小数可以分为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分类等部分;分数可以分为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分类、约分和通分等部分。这种有层次感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进行自身的知识梳理。如果想要学生加深知识印象,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小游戏,游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知识梳理树,然后要学生上来画出树的知识点枝干,这样既达到了学生学的目的,也让教师的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二、再现知识,补缺查漏
教师做好知识点的梳理,学生也很好地吸收教师传授的新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也会渐渐地淡忘以前的知识要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的教学当中重复以前知识点的教学,给学生加深记忆,同时也能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
例如,在《四则运算》这个单元中,四则运算的主要内容是整数的四则运算、分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四则运算。整数、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定律又分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四则运算公式多,是学生很容易忘记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在复习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插入整数、分数、小数等知识点。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在复习四则运算的时候对以前整数、分数、小数的知识加深了印象,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分类整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三、深化知识点理解,拓展学生的知识空间
复习课不仅需要关注于教师整理,还要落实到学生的知识复习。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对数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学习,而深层次的学习则依赖于教师把复习内容综合灵活地教授给学生,学生在探究教师的复习内容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更容易将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进行举一反三。
例如,在《简便运算》这门复习课当中,我结合运算定律和运算形式的知识点给学生出了一组尝试练习题:①
4/5×20-8×4/5 ;②3/9×3/55+3/9×
2/55;③2-4/11-7/11;④4/7+3/8+3/7;⑤3/8+7/12+5/12;⑥72/(24×3/5);⑦11.46-(5/7+2.46)这组计算题目的难度较小,同时包含了我们经常用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分配律等运算定律,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发现一种运算定律可以运用到多个题目当中,在“1.25×4×0.8×25”当中可以同时用到乘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如算术题2-4/11-7/11和11.46-(5/7+2.46)这两个题目就运用到了减法的正反运用。
四、综合训练,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狠抓内涵建设”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现在这种热潮开始深入到各微观领域,“狠抓内涵建设”的重点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夯实教学水平。在高职教学活动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让课堂的主体“动起来”,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其创新、创造及创意能力,收获高效的教学效果。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上世纪80年代起源于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德国,对行为导向教学法的讨论,对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行为导向教学法已经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相关职业培训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其主要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环节:课前准备—布置任务—执行和实施—展示执行效果。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方法,由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技术共同构成,而非单一特定的类别。主要的表现形式有:项目推动教学法、户外拓展法、模拟教学法等等。其教学方法实施的基础需要课堂的主体用心、用手、用脑完成任务或项目,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以“行为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打破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座位上做自己的事的课堂场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经过反复的实操,从实践中获得升华,这样一来,对知识的认知更加理性和深刻。
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老师一定要做好组织和引导课堂的相关工作。在学生自由分组后,同学们需要把教学任务进行细分,细分的过程需要老师的监督和指导。随后,各小组成员可以采取竞争或选举的方式,每个学生都会分得自己所负责的任务,正如目标管理一样,责任到人,通过团队协助,致力于让不同学情的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二、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及我院《市场营销学》简介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洛大道,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的普通高等职业学院,学制三年,颁发经教育部电子注册备案的普通高校专科毕业证书。学院现设有6个系,共有29个专业及方向,覆盖了现今高就业率的优势行业。学院拥有专业实训室60余个,专兼职教师三百余人,在校学生人数近八千人,是省内一所深度践行“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特色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学》作为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会计、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广告策划与营销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授课学生达到上千人次。由于各企业对从事市场营销岗位的人员需求较大,同时,为了拓阔学生的就业面,更多的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市场营销学》这门课程的时代性和必需性尤为凸显。
我们将详细描述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联系过程中的实践研究,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实施,通过各种反馈和评价技术,再进行不断论证,改进教学方法,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活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最大可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到达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运行的意义
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性”,简单的说就是要让学生全身细胞活跃起来、动起来、动手做,不是被迫坐在教室里面受“煎熬”,甚至怀疑读大学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老师引导,增强师生互动频率和效果,鼓励学生们不要受到过多的束缚,而是大胆表达,只有自己亲身做过的事情才会有属于自己的收获,才能形成更加深刻的领悟。换言之,自己做过的,是所有行为方式中最能够在脑海里留下痕迹和记录的,所以,也是最深刻的体验过程。
高职学院的学生,对理论的学习感到枯燥,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然而他们自己动手、实际操作的渴望却十分强烈,他们大胆设想,构思新颖巧妙,积极实施,细心总结的特点都能为他们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学生之间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和人格差异,在高职教学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通过项目教学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在师生合作共事的氛围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为人处世、与他人协作共事的能力。
同时,我们要重视课后的评价体系和反馈渠道,从中发现问题,师生充分讨论,分析问题,找出源头,优化调整。尤其对于那些学习积极性不大高的学生,我们致力于发掘和提高学习兴趣点,通过鼓励和引导,培养他们参与实践的自信心,使他们抛开包袱,迈开步伐,充分参与到团队的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个都不能少,不能因为学情不同而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教师应该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思在于鼓励和团结每一位学生。
四、行为导向在《市场营销学》课程联系过程中的实践研究
《市场营销学》的理论教课框架大约分为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总论”,具体包括市场营销概述、学会市场调查、分析了解市场营销环境和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第二个模块是“营销战略分析”,即目标市场营销。第三个模块是“营销战术—4P组合”,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第四个模块是“市场营销的新发展”,包括新媒体营销、绿色营销及关系营销等。
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指引下,老师要根据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当然,不同的授课对象,教学方法也是需要随之调整的。在教学中引入“头脑风暴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具体的教学方法。结合我院《市场营销学》课程,下面将详细介绍四种主要的行为导向教学法,这四种行为导向教学法实施的主要过程为:课前准备—布置任务—执行和实施—展示执行效果。
(一)头脑风暴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是老师组织的一次主题探讨活动,在老师抛出探讨主题后,随之要给出参与讨论的激励措施或奖励措施,如加分、合理的物质奖励等。老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积极发言、并且把握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集思广益的现场讨论,会激发在场每一人的脑细胞活跃起来并积极参与思考,这样一来,在短时间里,能够汇集到尽可能多的信息量和智慧闪光点,勾勒出数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将其中的主流观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将会是实际解决问题的大致方向。
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时,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加到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在讨论前,由教师随机抽取几名学生与任课教师组成评委团,并拟定出评分细则,当场进行宣读。如评分细则规定,开始讨论后,有学生进行陈述的时候,其他学生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表述,否则评委席将对其所在团队扣分。一般情况下,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具有一定创意且具备实施可能性的想法,尽可能多的收集和整理。最终,将所有意见和建议统一在本次教学任务结束前进行梳理和评价。
在《市场营销学》的第一个教学模块,学生已经具备对市场营销及市场营销环境的认知,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教学法。比如,教师可以事先给出一个市场环境,对市场营销微观环境和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均有描述,在如此环境中,公司有意引入一家肯德基快餐店,就此进行SWOT分析。需要每组通过讨论,课后完善一份小组结论,下次上课时各组在轮流展示自己的结论后,开始“自由讨论”,最后评委团会根据事先拟定的评分细节和指标进行评分。这样的过程是智慧火花迸发,大量信息进行共享的课堂,加上适当的课堂激励措施,师生都将收获颇丰。
(二)案例教学法。老师通过讲解、分析案例,组织课堂讨论后,引出结论。很明显,学生们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是乐于接受的,他们倾向于接受真实的案例,并从中受到启发,不喜欢生硬的“被接受”理论讲授。我们通过对一个具体案例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鼓励同学之间积极讨论,合理利用每位学生身上的见识、资源、信息和智慧,师生在交流中无疑将收获丰硕。
在《市场营销学》的第二个教学模块是“营销战略分析”,即目标市场营销。我们可以采用视频案例教学模式,先播放15分钟左右的视频资料,了解案例背景,再提出问题“优衣库——如何卖成日本首富”、“拆拆宜家——如何实现全球家居霸业”等活跃在我们身边的热点事件。案例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案例大致背景,允许运用电脑、手机等工具上网搜索些许信息后,小组开始“自由”讨论,然后每人需要当堂提交一份个人对此案例的解读。教师对收集的作业汇总后,再次在课堂上组织点评以及师生同堂的再次讨论,这也将是集体智慧的再次碰撞和升级。
案例教学法与头脑风暴法有相似之处,宗旨均在于不断累计、不断演练,量的积累将发生质的变化,熟能生巧,一次又一次的演练,每每的总结和提炼,会为师生带来更多的信息量和思考。
(三)项目教学法。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约翰.杜威强调:“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在从事实际的事情中,提高自身能力和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和知识,不是停留在‘磕书本’的层面……”在项目教学法中,强调“从做中学”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放手”,鼓励学生巧妙构思、突出创意、大胆实施,在实际项目中,让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实操能力能到锻炼和提升。
在《市场营销学》的第三个教学模块,即“营销战术—4P组合”,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项目教学法更多的依托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如社团文化节、社团主题活动等。在结合教学进度的同时,我们举行“购物节”、“圣诞节狂欢暨特色产品拍卖活动”等,从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到收官,各组同学各显所长,为了争取良好的业绩,在“寻找货源”、“产品组合”、“价格制定”、“渠道管理”、“捆绑促销”等环节都尽可能的精确和多变。同时,在课堂上,我们在实训环节引进项目教学法,如“物物交换赚分记”、“正能量视频推荐比赛”、“辩论赛”等形式考查各组及各人的完成情况。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借助某商品的销售比赛,尤其是新产品的导入期,事先设置名次奖励进行激励,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激烈的竞争,在此过程中,同学们为了争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出奇制胜,设计出许多拉拢顾客并实现成交的方法,如上门推销、开发批发顾客、走出校门摆摊以抢占校外市场等等。
当然,在类似活动中,通过各种不限形式的“交流”,拓宽眼界,汇集信息,增长知识面,合理储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将每一名学生置身于一个来源于行业、企业具体的职业背景中,为了完成自己的指定任务,学生都将完成一系列与人、与事、与社会打交道的事宜,旨在探索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在《市场营销学》的第四个教学模块,即“市场营销的新发展”,包括新媒体营销、绿色营销及关系营销等。在此,我们引入教学主题:“微商”的生存之道——透析网络营销。目前,通过微信发朋友圈、微店等形式进行销售的现象十分普遍,我们要求每组同学为本组进军微商界为目标,完成一份完整的策划方案并实施。在此之前,我们将邀请从事网络营销的行业专家对同学们开展一场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然后各组开始分工完成市场营销策划方案,有的同学负责市场调查工作,有的同学负责寻找货源工作,有的同学负责渠道开发工作,有的同学负责信息处理工作等等,各司其职,为着共同的目标,大家精诚合作。在各组方案的展示环节,师生共同进行反复论证,尽力完善策划方案。最后,我们将自己的策划方案进行实施,虽然,最后的结果并不是十分完美,但是同学们更重视这样一次特别的经历及过程,为以后的就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认知。
当代大学生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的教学要致力于尽可能多的挖掘他们身上无限的创新、创造及创意能力,这也是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必需人文要素。我们在开展行为导向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克制自我”,老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定不能过多的参与,更不要事事都为学生拿主意,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到学生身上。师生共同讨论和分析,但不能左右学生的决定。只有“放手”,为学生营造独立行事的大环境,让学生都动起来,才是真正的行为导向教学。当然,教学任务结束后的总结和评价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将是智慧火花的再次积累和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能力、理论与实践认知相结合的能力、与他人、与团队协作的能力、沟通和表达能力、透过现象分析事物本质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努力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
自我鉴定意见
烟台市牟平区教研室教科所课题组
《基础教育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实验与研究》是2001年立项的烟台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大课题,2003年立项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根据课题组成员近五年的精心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探索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规律,探索在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形式,为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推动新课程改革提供可借的经验。通过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立项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研室、教科所的研究人员和实验学校校长教师组成的实验队伍,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两个结合”:一是课题实验与新课程改革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验研究成果及时应用于新课程改革实践,再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纳入课题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研究。通过课题实验拉动新课改,通过新课程改革促进课题研究。二是理论研究与科学决策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作为决策依据,以科学决策促使课题实验的不断深化,推动课改进程。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实验,提出了研究性学习在各学段的目标、管理模式、操作方法、评价方法。在课题研究中总结出从学科、生活、大自然、社会四条途径中引发、发现、挖掘、寻找课题等做法,对中小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摘要]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任务和教学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可以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在研究性课题选择时既要结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容,又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还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选题要注意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实施阶段主要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模式,教学作为建议者、协助都和倾听者,注重知小组的交流,在交流时积极采用网络及其他信息技术手段。在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更注重研究过程的评价,而非结果的评价,注重学生在研究中的学习体验。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时刻注意“育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观念。
[关键词] 小学 信息技术课 研究性学习
一、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小学生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为实现“纲要”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我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了研究性学习探索。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基本特征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人本主义心理学中“课程是满足人的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过程”的思想,以及认知同化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积极从事学习的过程”的理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习在进行课题研究中,主动获取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意识,同时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研究性学习又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在完成研究性课题时,必然使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得到加强,从小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合作的手段。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实现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研究性学习要求“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模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里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选题中必须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题,充分发挥思维的发散性和开放性,教师可提出一些参考课题。同时在选题时应注重学生原有知识经验水平,选择的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针对小学信息技术各模块教学要求,可以分别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以下几类课题,供学习选题时参考:
(一)知识探究性课题:这是研究性课题的最低层次,学生在学到某一方面知识后,进一步拓宽学习范围。
1、画图教学课题:如何利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色彩在表现各种不同内容图画时的作用等课题。在完成此类课题时就提倡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研究和学习,如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金山画王、精灵画笔、小白雪等作图软件。
2、文字输入和处理教学课题:怎样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文;怎样制作成绩表、课程表等各种表格;怎样编写班级知识小报;各种文字处理软件在应用中的优缺点等课题。在研究时注意不同软件的横向比较,以应用为目的选择不同的软件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文字处理软件可以是;写字板、word、wps2000等。
3、多媒体制作:如何帮助老师做课件,如何利用电子幻灯片组织班队会等课题。
(二)知识综合性课题:综合性课是指把信息技术综合应用于学科学习中,在完成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综合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将多学科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中,在解决综合问题时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于学习生活中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人民英雄纪念碑》后,开展收集全国各地的纪念碑图文资料,并运用媒体技术制作出“纪念碑大观园”,在自然学科中,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探索动物的进化,生物种类多样性,动物习性与环境关系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使用多种媒体,解决各学科中的研究性课,既拓宽了知识面,更促进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上课题只是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课题,可以作为学生选题的参考,在一定基础上更要提倡学生自主选题。
三、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和实施
研究性学习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重要地位。由于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合作既是学习的物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和研究,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同时也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在现代社会分工细化,而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因此,在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中,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要求学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共同制定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共同研究并总结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是一个建议者、倾听者和协调者的作用。例如在画图和文字处理的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对不同画图软件和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及实现功能进行研究并得出不同结论,教师再组织不同小组利用机会进行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面更广了,在小组学习中也培养了协作学习能力。
在研究性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重层次性,根据不同阶段学生学习水平,建议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内容,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可实现性。
四、小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要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全员参与。因此,应该以学生参与研究活动的态度,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学生在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情况和学生所得到培养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注重评价学生在实施研究性课题时,获得哪些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形成什么样的信息素养。注重评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价应主要采用实际操作和学生作品展示方式。
总之,研究性学习通过学生首先选择需要解决的问题(既课题),采用小组协作方式,借助网络等各种信息工具,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由于受知识水平限制,所选研究性课题与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课题有所不同,但是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形成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的教学观念。真正形成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技术》2004.9
关键词: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387-01
举国上下,无不对“研究性学习”推崇备至,尽管没有高考指挥棒对这个课程的考试要求,也丝毫没有减少广大热心改革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的参与热情。著书立说为它鸣锣开道者有之,出版学生调查研究报告者有之,开设网站召集学生志愿者进行研究辅导者有之……
纵览“研究性学习”热潮在全国范围的中小学中的开展现状,我们到底是众口一词地唱赞歌,还是冷静地分析思考它的利弊呢?就目前新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校面临的教育形式的发展来看,在剖开“研究性学习”这颗“盛夏的果实”,并且品尝了它的酸涩之后,我们禁不住要说:“研究性学习”――想说爱你不容易。
一、“发现学习”对“获得学习”的叫板
学生从信息获得、接受到形成感性知识,直至自主思考形成理性知识,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知识的获得和接受,也必定会有自己的发现。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获得、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就没有学习能力的提高,发现知识的时候学习能力的就一定提高的很快、很高。
作为教学方式之一的“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不应该是以全盘否定获得接受知识为前提。否则,各门学科开设就没有“不知为那般了”,只要从小学直至中学、大学一路“研究性学习”下来,便可以在大学阶段顺理成章地培养出一大批经过“研究性学习”锤炼出来的研究生了。
二、“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取舍
毋庸置疑,“研究性学习”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可以看成高考状元或者奥林匹克竞赛奖牌获得者,他们确确实实是学生中的精英,那么,他们在学生中的比例肯定是少得可怜,以他们的成绩来说明“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肯定就像“管窥全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让广大普通学生成为绿叶,把精英学生衬托得“分外妖娆”。而新经济时代不仅仅需要精英来引领时代潮流,更需要广大从业者的素质提高做支撑。没有了厚重的基础,那么精英们的成果就象是“空中楼阁”,对于社会的发展只能是“画饼充饥”。
三、“研究性学习”对阵“学科教学”
诚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益于学生在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但是,支撑它的还是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能设想让一个没有掌握一定学科基础知识的学生,去完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如何综合性解决这样的复杂课题。千百年来,我们积累的厚重的学科知识,不可能由那些肤浅的“研究性学习”的简单操作来替代。它最多是沟通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的一座桥梁。至于开设一门专项课程,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因为没有那个全才,能够上得好这样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我们还是应该把“研究性学习”当作一个良好的教学方式,分化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去,才符合它的本来面目。
四、“尊重人”还是“糊弄人”
从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初衷来看,它确定地是要尊重人的价值――由学生选题,学生自己选择指导老师、学生自己安排调查研究的内容和形式,学生自己撰写研究报告;考查“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也是重在学生的参与研究的过程。
多数情况下,学生还是一枚棋子。奥林匹克竞赛要参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集训;文艺会演要评比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排练;运动会比赛了,一部分学生被抽调做运动员临时上阵。现在,“研究性学习”开设了,一部分学生被重点培养成“研究生”。我们不可能根本否定这些活动的积极意义,但是我们不难从学校的实际操作中发现,能够成为“幸运儿”被安排在这些活动中的必定是少数学生,甚至是相对集中的少数。且不说广大被遗忘的学生如何,单只是这些“幸运儿”是真的被“尊重”选择的志愿者,还是无奈地被糊弄的棋子,也是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的。
“研究性学习”既然是一种教学方法,那么,它是否能全部地适合每一个学生,这本身就要打上一个问号;现在,它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硬性地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做一次“研究生”,那么相当多数的学生就会像被赶上架子的鸭子――乱叫。
五、“学习能力”卡壳在“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帮助,因为学生必须亲身经历,有自我体验、自主思考和自我选择。但是,中学阶段的各个学科庞杂的基础知识,不可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来进行全面的实践和体验,所谓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任务,就无法由“研究性学习”来承担,它最多是一个配角。
冷眼旁观当前“研究性学习”的热潮,我们不难看到诸多“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壮举时刻发生在周围――似乎开设好“研究性学习”就万事大吉了,这正如提高了高考升学率之后就认为教育事业“百废俱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