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投资保险的利与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夫妻二人均为30岁,职业稳定,年收入各为4万元,共8万元,单位福利都是社保,未投保过商业保险;宝宝刚满2个月,家庭日常开销每月3000元;双方父母都有退休金,假设在父母有生之年的生活费、医疗费用、营养护理等赡养费用共需25万元;住公房,无供房压力;现有银行储蓄10万元,无其他投资;预计孩子上学期间费用共需40万元。
假设按每月支出1000元(年支出12000元)计算,这个家庭可得到如下保障:
1. 建立健康保障基金:
a)夫妻双方每人15万元重大疾病保障基金(可逐年递增);
b)夫妻双方各有3万~30万元残疾保障基金;
c)宝宝20万元重大疾病保障基金(可逐年递增);
d)宝宝意外医疗5000元/次、住院医疗3000元/次、住院津贴30元/天、综合意外保障6万元。
2. 家庭生活保障基金:
a)先生:如果在20年内因意外身故,可得到55万元的保险赔付,如因疾病身故赔付25万元;20年后因意外身故赔付45万元,因疾病身故赔付15万元(未含递增保额);
b)太太:如意外身故,保险赔付45万元,如因疾病身故赔付15万元(未含递增保额)。
以上保障方案共需保费:11900元/年
案例2
先生33岁,私营企业主,年固定收入约20万元;太太29岁,家庭主妇,两人均无社保,且无商业保险;儿子1岁半;家庭日常开销每月5000元;购商品房一套,月供4000元,贷款期20年;一部价值15万的汽车,年使用费2万元;现有银行储蓄100万元,股市投入30万,现值18万元。
保障计划:
1.缓解房贷压力,提前完成房屋贷款计划
15年后,保险公司给付满期金15万元,可大幅缩短还贷期限,减轻还贷压力。
2.建立健康保障基金:
a)先生:20万元重大疾病保障,住院医疗费用补偿10万元,住院津贴200元/日;
b)太太:15万元重大疾病保障,意外医疗10000元/次,住院医疗8000元/次,手术费用2000元/次,住院津贴100元/日;
c)宝宝:20万元重大疾病保障,10万元少儿重疾保障,意外医疗5000元/次,住院医疗3000元/次,住院津贴30元/天,综合意外保障6万元。
3.家庭生活保障基金:
a)先生:如果在20年内因一般意外身故,可得到最高202万元的保险赔付(航空意外为320万元),如因疾病身故可得到最高110万元赔付: 20年后因意外身故赔付142万元,因疾病身故赔付40万元;
b)太太:如果因意外身故,保险赔付35万元,如因疾病身故赔付15万元。
4.宝宝长大成人创业金:5万元,一份意外的惊喜。
以上保障方案共需保费:
31200元/年
案例3
先生38岁,外企中层白领,年收入12万元左右,有完善的医疗保障及社保;太太30岁,职业稳定,但收入不高,每月2000元左右,享受公费医疗;女儿7岁,医疗费用父母双方各报销一半,在孩子1岁时购买保险,每三年返还一次,年交保费9000余元,保险金额10万元;家庭日常开销每月4000元;双方父母赡养费1500元/月;房子月供3000元,还贷期还有10年;现有货币市场基金8万元,无定期存款。
我们先来看一下三年返还型保险的保险利益:
1.每三年返还8000~9000元,
直至终身(即活的越长,领取越多)
2.被保险人身故赔付保额10万元
3.红利
保险费支出:9000×20年=180000元
【关键词】保险公司 医疗机构 兼营
一、三大现状
(1)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商业医疗保险虽有着广泛的发展但仍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呈现出 “供不应求”现象。大部分寿险公司对商业医疗保险经营采取“敲门砖”策略,扩大客户积累,提升总保费。这样,就会忽视医疗保险自身的风险特点和管理规律,削弱对风险的控制能力,导致赔付率一直居高不下。
(2)医疗机构。虽然国内的医疗机构与服务增多。但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均成了一个难题。有的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诱导患者进行各方面的检查,以药养医等现象层出不穷。然而,保险公司对医院缺乏有效的投诉管制渠道,除了依靠医生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外,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3)投保人。投保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人可分为两类:一是真正需要医疗保险的人;二是为了牟取个人利益投保的人。第一类一般都不具备一些防范保险意识。对过度医疗也是无能为力,当出现问题时就会导致理赔纠纷。第二类试图抱着侥幸心理,进行保险欺诈,导致保险公司对投保方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很难控制,损害其利益。
从以上来看,我国在这方面上存在许多问题。下面来看看国外保险公司的做法。
二、美国管理式医疗保险
(1)管理式医疗保险。管理式医疗保险是指把提供医疗服务与提供医疗服务所需资金结合起来,通过保险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者达成的协议向投保者提供医疗服务的系统。其核心就是保险与医疗服务提供者成为利益共同体,运用这种模式有效地控制风险,降低费用。
(2)美国管理式医疗保险的优势。目前传统的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对逆选择和道德风险缺乏有效的控制,继而导致医疗费用的飞速增长。美国的管理式医疗保险与传统补偿式健康保险比较如下:
美国管理式医疗保险在这种模式中融合了保险和医疗两个功能,实现了对医疗费用、质量的控制,改变了对医疗提供者的激励等。但我国在借鉴时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我国保险公司兼营医疗机构前景分析
(一)必要性
(1)医疗费用给付额增高。从反面看,每年保险公司对医疗费用的给付在不断增加,保险公司急需采取措施对医疗费用进行控制。从正面看,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医院就业压力和医疗资源急需调整。在一定程度来讲,商业医疗保险市场潜力巨大。
(2)医疗机构属保险活动一部分。医院,是实行客户健康的保障、投保体检与住院理赔的重要环节。如果保险公司一方面提供保险产品,另一方面又对风险不进行控制,始终依赖于第三方机构,这种无形的合作关系很难实现长期无缝对接,对保险公司管理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成本不利。
(二)可行性
(1)政策支持。2010年2月11日,国务院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鼓励保险公司探索投资医疗机构,此举有利于化解目前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由于利益分割导致合作流于形式的问题。
(2)对养老需求的增加。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未富先老的局面也是常见。为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养老产业将会不断发展,其中医疗保健机构将是这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保险兼营医疗机构,形成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机构将是一块需做好的“蛋糕”。
(三)兼营弊端
(1)成本投入大。兼营应考虑到成本。虽然我国保险公司的业务能力逐渐加强,资产规模逐渐壮大,可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与政府的协助,不能保证兼营后的压力。
(2)就医地点选择过于狭窄。一般设立定点医院后,被保险人只能按合同上的要求去指定医院就诊,限制了被保险人选择更好的医疗机构。造成了医疗资源过度集中,易产生行业矛盾。
(3)专业知识限制。保险公司兼营医疗机构属于跨行业兼营,专业知识要求因此居高。人力资源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也是一大困难。
四、保险公司兼营医疗机构发展建议
(1)健全法律法规。 据数据显示,我国中医类医院亏损高达-21%,专科类医院为-17.9%,综合型医院为-13.2%,这可能也是保险公司不敢兼营医疗机构的一个原因。因此,要尽快确定我国医改方向和政策。另外,也应健全《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实现法律予以保障,政府予以支持的可观局面。
(2)确立合作互信关系。借鉴美国的模式,保险公司投资兼营医疗机构,与医疗机构建立夯实的互信关系尤为重要。这样,保险公司才能通过投资实现与医疗机构的较强战略化合作,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亲力亲为(DIY)
所谓的DIY财富管理方式,是由你本身去规划自己的财务,无需专业的财务咨询员从旁辅助。在这过程中,你须自个儿立下财务目标,然后收集相关的资讯、分析目前的财务状况、研究及探讨可行的方法,从中找出适合你的投资工具及方案。而且,你须经常监督及掌控投资与财务管理的进度。换言之,在整个理财过程中,完全是由你自己全权处理。
好处:获得满足感。一些人对这种“自立”的理财方式乐在其中,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因此,他们无法理解为何有人将“自家事”交由他人管理。其它的好处也包括,你无需公开本身的重要及机密资料,而得以保有隐私。同时,也因为你较清楚本身所追求的目标及需要所在,或可比专业理财师更懂得管理本身财务。而且,不借助专业人士的服务,也让你从中省却一笔开支。
个人须充分掌握理财知识。当你决定DIY,首个必备的条件是,你必须掌握财富管理的知识。你至少须拥有专业财务咨询员的水准,方能为自己策划一个具有专业素质的财务管理方案。你不会听从及信任能力欠佳的财务咨询员意见。同样的,唯有在掌握理财知识及学问后,你本身才有信心为自己“打算”。
这段自我“求知”过程,并不是一步即可登天的。你可从翻阅理财规划的书籍及杂志着手,或上网浏览有关理财网页,以掌握更多知识。一旦开始实行理财计划,你可征询各相关人士对理财工具的意见,包括单位信托员、保险员、证券经纪、专业遗嘱缮写员等。
若你有意使整个理财规划更完善,或许可考虑进修专业财务规划课程,取得财务顾问(ChFC)、财务规划师(CFP)等的资格。同时,你须经常出席财务规划研讨会及讲座会,以获得最新资讯。财富管理是“”,你必须自动自发提升财富管理方面知识,及不断检视财务状况。大致上,一周至少需拨出4个小时进行这两大事项。
总的来说,在你进行财务规划的那天开始,就该清楚知道自律的重要,但这对时间不够用的有钱人,尤其是成功的商业人士,却是一项挑战。
假手于人
假手于人并不表示你在财务管理上失去自,一切任由理财专员为你决定。相反的,你仍然需设定财务目标,然后再由专业理财人士为你度身订造理财计划。他们将为你研究可行理财方案、策划财务计划、算计及规划,以让你达到追求的目标。
这与管理一档生意相似。打个比方,若你是一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自然少不了首席财务员在旁助你打理公司运作。
好处:省时省事。倘若你对自己缺乏信心,认为亲力亲为必定使你忽略某个细节,那委托全职的专业理财咨询员服务将更有保障。况且,你不可能通过上网浏览理财相关网页、咀嚼报章、书籍与杂志资讯,即可与有实际经验的专业理财规划师匹比。这道理就如一位饱读商业刊物的理财规划师一样,他不可能通过“纸上知识”,即可取代商场老将。同时,若你对管理财务兴致不佳,从阅读、研究理财方案都提不起劲,交由专业人士办理是最简单不过的了。不少人说,管理生意不是件令人头痛的事,反而是翻阅各类单位信托招股以及合作书让人心烦。
这也意味着假手于人,至少可让你省却管理财务的烦恼,专心一致处理生活上要事,并有充裕时间进行健康休闲活动、陪伴家人、海外远足以及能够增强专业知识、享受人生等事。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出口贸易;汇率制度
自2005年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非常有必要,也极其有意义。
一、人民币汇率的发展
(一)1980年—1993年的人民币贬值阶段
1981年—1984年,人民币汇率逐步进入贬值阶段。1981年开始实行人民币双重汇率,对外贸易大幅增长,但一些独立核算的单位因汇率升值预期亏损严重。1984年,实行了贸易内部结算价,并把对外公开的人民币对外币牌价主要适用于非贸易的外汇收支结算。1985年—1993年,人民币汇率进入大幅度贬值阶段。1985年1月、1986年7月、1989年12月和1990年11月,人民币先后经历了4次大幅度的贬值。
(二)1994年-2001年的升值阶段
1994年起,我国实行汇率并轨。新的汇率以外汇供求关系作为变动的主要依据。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经历了一系列改革,1996年,我国将外商投资企业也全面纳入全国统一的银行结售汇体系,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2001年,中国依据中美协议承诺将扩大人民币弹性。
(三)2002年-2005年的贬值阶段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贸易额大幅度增加,随之而来是贸易摩擦的增加,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而美国政府实行了弱势美元政策,而我国实际上执行的盯住美元的汇率制,虽然名义汇率保持不变,人民币也在贬值。
(四)2005年至今的升值阶段
2005年,中国开始施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从8.27调整为8.11,人民币上调幅度为2%。同时也拉开了人民币升值的序幕,截止2011年4月和5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上维持在1美元兑6.48至6.49元人民币的区间内。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可以优化贸易结构
首先,有利于改变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工业原料的进口。有利于降低高消耗、高污染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其次,有利于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密集型部门的资金流向资本密集型部门,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方向转变。
2、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贸易环境
通过人民币升值使中国贸易顺差增长速度放慢,对减少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缓解反倾销诉讼和其他贸易争端的困扰均有良好作用。如果汇率抬高能够换来一些配额的取消,那么反而有利于出口的增加,与贸易制裁相比,升值也是更优选择。
(二)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1、人民币升值将会牵制中国企业的出口增长率。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出口价格都在增加,利润必然受到不良影响,在同等产品的国际竞争中,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将会被削弱。
2、人民币升值使得外商投资和企业对外贸易锐减。此外人民币升值使得劳动力、原料等成本不断增加,直接增加了外商投资成本,促使他们选择相对成本较小的国家来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外商投资的力度。
3、人民币升值不利于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4、人民币升值加重了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企业为了减少成本开始精减员工或者直接不招聘员工,而部分企业因为利润的低廉或者国际竞争的失败,走向倒闭。导致劳动力求职无门和现有职工失业增加的局面出现。
5、人民币升值对国际金融市场也存在着一定影响。人民币升值,使得各种机会主义和短期投资增加,证券业的发展存在着各种不稳定因素,这样容易诱发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人民币汇率避险意识
汇率变动成为常态,进出口企业必须将人民币汇率变动作为一个经济变量纳入到财务管理中,结合国内宏观经济状况和国际金融形势的变化,正确认识国内外因素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高度重视对汇率的风险管理。
(二)主动进行汇率风险管理
可以采取以下方法管理汇率风险:一是利用金融工具进行避险,包括远期结售汇业务、择期交易等。二是通过合同条款的选择回避汇率风险,包括签订短期合同、采用多种计价货币结算等。三是采用贸易融资形式回避汇率风险,包括授信开证、外汇票据贴现、进口押汇等。四是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规避风险。除以上之外还有调整进出口比重、调整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匹配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和货币结构等等。
(三)政府应集中力量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
首先,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指导性外贸政策,鼓励企业在科技研发方面进行投资。其次,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制造业投资结构升级,使外商的投资逐渐向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最后,要着力扶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贯彻以质取胜和科技兴贸的战略。
(四)实行有政府干预的“战略性贸易政策”
规模报酬递增的战略性部门,具有较高的利润和正外部性。但进入门槛很高,即使进入之后也很难维持高额的垄断利润。政府应该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进行保护,有选择地扶持一批产业集团,提高出口竞争力,以促进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厉以宁等.中国对外经济与国际收支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
[2]陈彪如等.人民币汇率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银行民营化问题
民间资本到民营银行的外在障碍
近来我国金融发展论坛上的中心议题之一就是民间资本、民营银行与银行民营化,民间的资本能否有条件地进入垄断的金融行业,某些银行的产权能否以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为主等等。一般认为,民营银行是相对国有银行而言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从投资经营角度看,股权投资大多数来自非国有企业,其重要特征有二:一是指经营权不受政府部门控制或与政府部门没有联系,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包括主要管理层的任命;二是所有制结构中,其产权结构主要以非公经济成分为主,也可包括部分国有企业以企业法人的身份投入的国有资本,但不包括政府财政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直接投入的资本。显然,按民营银行的概念,目前我国的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与之是有区别的。
西安长城金融研究所徐滇庆教授,被称为“民营银行试点总设计师”,极力倡导我国推行民营银行试点。在我国与WTO的协议中,我国承诺在两年之内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经营外币业务,五年之内允许经营人民币业务,而且没有区域和业务的限制。他认为,外国银行一旦可以经营人民币业务,居民的存款就有可能流向外资银行。我国要适应未来的金融竞争,就要在国有四大银行之外,推动产生民营银行。他的主要观点,让一些好的民营企业的产业资本,通过资产运作,渐渐地成为金融资本,进而改变一些地区性的商业银行或信用社的资本结构,形成与国有银行、外资银行所有制结构不同的银行。这些民营银行与民营企业一样,首先是与国有银行竞争,补充国有银行经营与资本的不足,适应加入WTO后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一项基本经验,是在国有企业尚未彻底改革之前,放手在体制外发展了多种所有制的非国有经济。依次类推,当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面临着一些难题时,民营银行的发展也应当遵循这样一条道路。事实上,在金融改革过程中,也存在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商业银行的可能性。据统计,截至2002年6月底,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已分别占全国商业银行的两成以上,尽管在中小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中,各级财政、国有独资或国家控股企业等公有股的比例还比较高。另据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的研究测算,在非公有经济活跃的浙江省,“十五”期间民间资本总额为8300亿左右。这部分资金是浙江省可调动的民间资本,即使仅有一半进入金融市场,对那些“嗷嗷待哺”的民营企业来说是最好的侯选的资源配置。
然而,在民间资本进入银行方面,我国仍存在许多体制上、观念上的障碍。这些障碍如果不清除,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就不可能建立。这些障碍来自这几方面:
风险因素——开放民营银行会有风险。因为,中央银行严格限制民间资本进入银行,怕的就是出现金融风险,而那些最能引起金融风险的因素自然也就是阻碍民营银行发展的因素。对这个问题的最好回答当然是实践。从世界各国来看,开放民营银行的风险确实很高。比如,智利、墨西哥等拉美国家、捷克、俄罗斯以及一些前苏联国家,在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变之后,急急忙忙开放民间金融,实现银行民营化。由于民营银行的建立需要具备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法律配套体系,而这些国家法律体系和市场又不完善,因此,银行民营化的尝试无一例外地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混乱。以印尼为例。据研究统计,上世纪80年代初印尼就开始鼓励民营银行的发展,到1997年,民营银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其中有些民营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大大高于国有银行,但是,由于印尼在开放民营银行的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严格的准入法规,有些具有官方背景的民营银行混水摸鱼,问题比较复杂。当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的时候,储户无法鉴别民营银行的好坏,觉得还是国有银行享有国家信用保证,比较保险。他们立即从民营银行提取存款,存入资产质量恶劣的国有银行。这样,在金融危机中最先倒闭的反而是资产质量较好的民营银行。而民营银行的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又导致市场信心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
监管因素——从单一监管到多元监管的转变。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适应集体经济的需要,一批地方性金融机构,例如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以及一些投资信托公司应运而生。在这段时期内,中央银行也正在从计划经济的模式逐步向新的监管模式过渡,原有单一的金融监管模式不能适应对多元金融体制的监管。这种监管滞后不仅存在于国有专业银行,在对信用社的监管中尤为严重。由于没有设计好这些金融机构的运行机制和监管规则,这些地方性的金融机构和乡镇企业一样,很快就耗竭了发展动力,有些信用社出现了严重问题。一些信用社的金融问题损害了民间金融的商业信誉。正因为开放民营银行存在着上述因素,民间资本要进入到金融业就面临着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较高的行业壁垒。
体制因素——我国传统投资理论认为,金融领域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允许民营投资进入将会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所以应当由国家垄断投资,严格限制民营资本进入。早在1988年6月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就提出,“私营经济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在目前体制条件下,国家对某些特殊的公共服务贸易行业往往给予了严格的准入限制,尤其是金融业,基本上局限在国有投资、包括控股或事业单位范围之内,各类民间投资是难以进入的,即使进入也要受到一系列前置审批的严格把关,从而形成了国家行政垄断金融的体制格局。这种体制格局不是偶然的,由于投资准入政策的排他性,虽然在金融业领域,国家已经对外有限度地开放了,但还没有明确对民间投资开放,民营金融机构还处于研究试点阶段,一般民营资本要想通过国家批准进入金融业难上加难;此外,投资垄断体制的独占性,使面向民营中小企业的低层次金融机构发展严重不足,而金融业市场需求又十分庞大,使得民间金融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形成一种经济运行中的恶性循环。
推进银行民营化的选择
1.民营银行与银行民营化可以打破国有银行垄断局面,有利于加入WTO金融业的竞争
上述所言波兰、匈牙利和台湾地区的银行民营化进程特征,与我国银行业所遇到的困境、对外金融开放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有相似之处。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近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倡导新建民营银行,理由是这种银行具备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明晰的产权,加之又是“初生牛”,所以可抵御“外资老虎”,并能打破目前国有银行的垄断局面,提升银行业的竞争力。著名经济学家光认为,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把改革的目标放在股份公司上市上,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应放开民间金融,如果外资能进入金融市场,民间资本也可以进入。目前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思路,一是放开民间金融,二是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民营化。只有这样,才能缩短国有商业银行管理的链条,对银行业的正常运行大有好处。而国有银行民营化,形成细分的金融市场,对于金融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均可获益。
国际知名的金融投资顾问公司高盛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胡祖六认为,目前尽快清理国有不良资产已成为中国金融业改善投资环境的要务。银行体系不健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隐患,这集中体现在庞大的不良资产方面。中国为此专门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但任务仍然艰巨。中国加入WTO后,有难以计数的外国资本在门外徘徊,能否尽快清理国有不良资产,建立健全银行体系,已成为中国金融业改善投资环境的关键。他认为,银行民营化是解决不良资产的途径之一,通过资本重组、上市和引进外资参股,运用证券市场融资来充足资本金和降低财政成本。
2.一些中小商业银行打造民营主办银行的实践,乃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亮点
在浙江,杭州市商业银行等八家城市商业银行在增资扩股方面,有着显著的民营化特色。杭州市商业银行是浙江第一家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八家城市银行中实力最强的一家,原注册资本5亿元,其中,杭州市区两级财政占了近60%的股份,其余的股东还包括杭州市电信局、杭州市电力局、杭州百大集团等国有企业。杭州市商业银行从2002年4月份起就已经开始与当地的知名民营企业商讨,将资本金扩充到10亿元,其中新募资本5亿元将全部用于吸纳当地优秀民营企业资金。
绍兴市商行从2001年开始增资扩股工作,计划将注册资本由原来的1.58亿元,扩张到3亿元,扩股至今尚未结束,该行原来的股东包括绍兴市财政、当地上市公司以及一些民营企业,而新的招募计划中,除了新吸纳一些民营企业参股外,绍兴市财政和本地上市公司等原有股东也将增资。温州市商业银行是由当地35家城市信用社在1998年共同组建的,该行原有注册资本2.9亿元,其中财政出资1亿元,占到了39%的股份。该行在当地公开招募新股,对于新股东的出资要求至少是1000万元,当地政府也希望通过增资扩股稀释自己的股份和逐步淡出,已有数家当地企业与该行进行接洽。宁波市商业银行目前注册资本为4亿多元,资产总规模为160亿元。2002年内还没有增资扩股的计划,但是目前资本金还达不到8%的比例,2003年后可能进行增资扩股,民营企业肯定是在重点考虑之列。金华市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对外招募新股的计划,原来的注册资本为1.32亿元,其中财政资金出资3000万元,计划增资后达到2-3亿元的规模,具体需要视情况而定。湖州市商业银行1998年才设立,该行目前还没有增资扩股的计划,但2003年后肯定会有行动。因为目前该行的注册资本为1亿元、总资产27亿元,面临扩充资本的需要。该行目前财政资金约占30%的股份,进一步增资扩股的话,不太可能再依靠财政出资,不过该行人士又表示,湖州本地经济与温州、杭州等地有较大差距,当地也缺乏有实力的大企业,因此即使增资扩股,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台州市商行是在原台州市银座、龙翔等8家市内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剥离了不良贷款后,由台州市政府参股,于2002年3月正式成立的。与目前我国已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相比,台州市商业银行具有许多创新之举与突破,台州市商业银行注册资本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40亿元,经不良资产剥离后的台州市商业银行,贷款初始逾期率仅为2.02%。该行实际上已经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银行
3.银行民营化是当前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途径,但现存在着许多技术层面的问题
就组建民营银行的政策方面,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景学成在广州举行的“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发展学术研讨会”上透露,中央银行更倾向于在改组现有金融机构的基础上成立民营银行,而非新设民营银行,民营企业可介入银行产权改造,而非大开政策之门放手新建民营银行。他认为,在改组和新设民营银行的两条途径上,景学成更倾向于前者。因为银行是经营特殊商品的特殊企业,需要特殊的技术。一个搞物流或钢铁或其它行业的企业如何能搞好一家银行?产权清晰和股权分散不是根本问题,因为产权不是万能的,股权分散更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令银行沦为“控制人”的吸钱机器。产权不等于信用,而信用对于一个银行而言至关重要,但银行业的信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存款保险制度缺失的情况下,部分农信社和城信社违规吸存或卷款而逃的现象,使老百姓可能更愿意选择一家国有银行而非民营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王自力认为,民间资本的加入有助于现存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但一家优秀的商业银行是在市场竞争中磨练出来的,而不是设计出来的,产权制度变更并不意味着实现现代企业治理制度。因此,现阶段银行业的改革发展重点是加快改革存量,引导民间资本对现有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进行“民营化”改造。而开放民营银行则宜谨慎缓行,因为各国的事实证明,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放金融市场,其结果必然是一场混乱,留下后遗症。因此,开放民营银行准入宜慎行,否则很可能是新一轮的乱铺金融新摊子。香港中文大学财务学系首席教授郎咸平认为,目前在我国国有银行涌动的民营化和外资化是一条极其危险的道路。他通过对全球78个国家的958家上市银行研究发现,国家股占比率最多达28%、而且股本回报率与国家持股、外资股和民营股多少根本无关。这就证明产权与股本回报率无关。他认为,现有银行改革不必从产权入手,而应从业务专业和防范风险入手。
银行民营化的必然与有秩序地改制
作者认为,我国金融业的实践与改革,就民间资本、民营银行与银行民营化的问题上,有三个现象必须正视:
(1)市场经济是多元所有制经济,就应该有民营经济与民间资本的内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外资企业和民营资本都在经济发展中充当不可替代的角色;金融行业的竞争,与国际规则相一致,如果有外资金融机构的参与,就必须有民营金融机构的参与。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竞争经济,而不是行业垄断的经济。
(2)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不是由资本的属性而是由资本的运行规律所决定的。资本的所有属性,只能说明它的产权归谁所有,而不是说明它能进入或不能进入某行业。在经济运行中,产业资本的壮大,就必然会按照它的趋势和规律流向合理的地方,就必然导致它与金融资本、流通资本的融合。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证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将会带来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带来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的提高。随着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民营产业资本与银行资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股份制银行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这为产业资本向银行业渗透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商业银行上市之门的进一步打开,使银行从社会大众中募集资本金成为现实,从而扩大了银行民营化的内涵。
(3)银行民营化将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带来利与弊的双重影响。根据《商业银行法》有关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公司3种。银行民营化,不是全部银行民营化,只是允许个人入股地方性银行,不允许个人办银行。银行民营化,有利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但增加了金融体系运行、监管等方面的风险。因为金融业作为高风险行业,客观上要求股权分散和风险分散。实践中,要确实把握银行民营化的“风险度”,这要求有政策水平和监管能力。
诚然,我国银行民营化有利有弊,已成为人们对金融体制改革所关注的重心,我国金融业只有在三个方面取得进展,民营银行和银行民营化才谈得上有序开放和顺利推进:
一是民营银行的准入法规。中国人口众多,国土辽阔,究竟要多少家改组或新设民营银行才能适应市场需求?如果中国只需要十几家民营银行,那么审批的问题不大。如果估计需要200到300家,那么应该由谁来审批?在目前的行政审批制度下,银行审批权会造成相当大的权钱交易的寻租空间。因此,人们必须要研究建立一套金融市场准入的竞争规则。二是民营银行的监管法规。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业的监管法规必须做到对各种所有制的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创造一个清晰、公平的竞争规则。而为了达到有效监管的目标,必须实现金融监管的多元化。这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三是民营银行的破产法规。民营银行必须有退出机制,但由谁来执行银行的破产清算,由谁来出示“黄牌”;如何在破产程序中保证广大储户的利益、如何才能够防止把民营银行的风险集中到中央银行等等,这些问题应当在推进银行民营化进程中必须有章可循。
参考文献:
1.经济系教授许振明等“国政研究报告”2002.12.13
2.中国财经信息网“银行民营化不被看好,业界权威反对过度开放银行业”2002.12.24
3.菲律宾国家银行董事]陈永裁中国银行业的全球化策略
4、搜狐网丁秀洪“银行业曾陷入困境政府主导银行民营化”2002.12.3
5、新浪网“银行改革新路:上市突破?”2000.7.12
6.中经网“胡祖六:清理不良资产是中国改善金融环境的要务”20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