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历史知识点总结

生物历史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历史知识点总结

生物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科学性原则

历史是一门科学。既然历史是一门科学,就需要历史教师要准确、科学地传授。我们提倡和鼓励的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创新意识的、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认真地钻研和挖掘教材中丰富的内涵和联系,整理出一个系统完整的知识传授网络,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把死知识变成活能力,化腐朽为神奇,在想和做时要注意把握得科学准确。那么,怎么才能做到科学准确呢?笔者认为要本着科学的态度和严谨治学的精神,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和正确理解,以准确生动的语言和灵活务实的教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实用性原则

历史是一场考试。高考成绩是检验各个学科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历史学科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实用性。我们知道,学生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就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踏踏实实地学习,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来不得半点的虚伪”;教师要想取得教学成绩,也要如此。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上下千年,纵横中外,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概念等数不胜数。要想把这么多的知识让学生掌握住、掌握好,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搞好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巩固。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知识和能力都要通过学生在考试中表现出来。而且,知识的掌握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可以说许多知识还必须由学生熟记才能掌握,考场几分钟,考下几年功嘛。其次,教师更需要务实。备课、辅导和批改要舍得投入,讲课要精心设计,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讲清讲透,更要突出重点和难点,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行的。我们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师生密切配合,去实实在在的教和学,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

三、教育性原则

历史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历史知识非常丰富,其教育功能和借鉴功能不能低估。我们且不说如何通过学习历史去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去掌握治国治民的方法,单就学生而言,学习历史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影响都是非常巨大的。学习历史上的科技知识,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树立刻苦钻研的精神和领先的意识,鼓舞他们去发奋学习科学知识,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做国家未来的优秀建设者;学习历史上的事件,可以对学生进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树立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励他们去为民族的振兴继续开拓前进;学习历史上的杨靖宇、等人物,通过这些英雄“宁作中华断头尸,不作倭奴屈膝人”的宝贵精神,可以对学生进行不怕牺牲、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革命传统教育,坚定他们在艰苦条件下和危急环境中英勇斗争的意志,树立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民族气节。历史学科有着许多可供挖掘的教育素材,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学科,只要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就能够去发现,去整理,去运用,去发挥历史无穷的教育价值。

四、联系性原则

生物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计算机行业 历史知识 计算机教学

无论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是人文学科的发展,都是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需要一层层地积累,不断地发展演变。比如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等变化发展;比如数学中对数的认识,经历了从自然数、负数、无理数到复数等的过程;物理学也是这样,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曾说:“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相比之下,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发展的历史不足百年,尽管如此,这几十年来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还是超过了任何的学科,现如今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并且已经同其他学科融合在一起,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尽管发展的时间不长,但学科内容却很丰富,很多技术彼此都存在承前启后的关系,如果把技术与历史隔离开来,那对于计算机学科的认识就是不全面的。

计算机专业的方向很多,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要学习这门应用型学科,学生除了具备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动手能力。我个人认为,让学生明白所学的东西在实际中有什么用处,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会注意给同学们介绍下,我们现在学的东西,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究竟有什么用、怎么用。计算机的发展,不是单个学科的发展,而是整个行业的发展,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软件工程、编译技术、网络技术,乃至现在的通信技术等。每一门学科,都是整个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在介绍本课程的实际应用时,要顺带介绍下与之相关的行业背景,从而自然而然地牵涉到行业发展的问题。如果仅限于在课堂上讲述书本上的知识点,在实验室里做些简单的实验,仅仅让学生明白操作步骤,那么“有什么用,怎么用”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的,但如果用实际的应用例子,用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来说明,效果就不一样。

我原来学习数学,然后从事计算机行业,我发现两个学科在知识结构上是有很大不同的。数学是个理论专业,很多方向没有直接应用的需要,所以,数学的发展经常是颠覆性的:当产生了新的理论,旧的理论框架就可能完全被和抛弃,然后进行重建。这样的事例在数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不少类似的理论学科,比如物理学、化学都有这样的现象,但计算机科学则有其特殊性,因为计算机行业,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与商业市场或者实际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商业市场的应用需求是计算机行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之一。

既然有商业的因素,那么企业一旦推出市场的产品,该企业就有维护该产品的义务或者动力。硬件和软件都需要升级,但“兼容”是计算机行业的一个重要主题。所谓兼容,讲得通俗些,就是你卖出去的产品,不能因为新系统或者硬件升级了或改动了,导致原来运行正常的系统现在突然不能用了。客户出于各种原因,不一定愿意升级系统,或者花钱购买新版本的系统,如果他们坚持用旧的系统,那么企业为了维持和遵守与客户的契约,经常不得不采用新系统兼容旧系统、新硬件兼容旧硬件的方法,除非不得不彻底更新换代。所以在设计硬件和软件系统的时候,技术创新是一个方面,另一重要方面则需要考虑如何与旧系统兼容,因此很多产品设计的方案就会表现出奇怪的、甚至与正常逻辑不符的方面。这些知识如果出现在课本里面,那么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知识点难以理解,难以记忆。

比如,Intel处理器规定,内存管理策略里面,要先采用分段机制,后采用分页机制,即所谓的“段页式”。其实真正原因是一开始的时候,Intel首先推出了支持段式内存管理机制,当后来分页机制流行以后,Intel又开始试图支持分页式内存管理机制,但是早期的产品已经推出市场了,为了兼容,最后就只有在原来分段式管理的基础之上再实施分页式管理机制。如果不明白这段历史,那么我们就很难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先分段式再分页式,事实上,分段式和分页式完全是可以独立运作的。

再比如,在Intel段式内存管理机制里面,段描述符的结构是很混乱的,32位的段基地址和20位段长度,分别被拆分成几部分,分别放在段描述符的几处,这个用通常的逻辑是完全没办法向学生解释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当初Intel推出段式管理的时候,地址是24位的,段长度为16位,然后当分别扩充到32位和20位时,那么为了兼容之前的处理器产品,不得不这么做,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学习这类的知识是一件不轻松的事,主要原因还是没有理解它们为什么会这样,而只是试图去死记硬背。教师平时应该多想想这些问题,多查查资料,弄清楚其原因是不是与曾经的历史有关,这样给学生讲解的时候,学生就会豁然开朗。

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包含很多要素,有科学技术研究的要素,也有商业竞争的要素,技术与商业市场密切相关,两者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史。学生中间有一部分对于科学研究的发展史比较感兴趣,但另一部分的同学则对于市场的商业环境的发展史更感兴趣。与同学们平时的交流中,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公司或者工作,所以每当在课上讲到与这些企业或者工作有关的内容时,很多同学的注意力都比较集中。计算机知识本身比较枯燥,但是一旦把这些枯燥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就会变得很生动。

比如,我在讲课的时候,如果讲到与编译器有关的内容,就会讲述当年微软公司与Borland公司关于C++编译器之争的故事。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历史,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是每当同学们听到了这样的故事,还是会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之前大家对于编译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它是一个编译工具”这个层面,如果深入地了解了这段历史,那么编译器在大家眼里的形象一下子就高大而生动了,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个软件的背后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作者形象,这样知识点在学生的眼里就不再是冷冰冰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还有一些例子,比如谈到数据库时,一般我会用微软的SQL Server与Oracle竞争的例子来说明,再比如操作系统,我会用微软与Linux的竞争来说明桌面操作系统的竞争,用苹果、谷歌、诺基亚的例子来说明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等。其实每一个技术后面,都有大批的追随者和利益获得者,很多技术规范的形成,除了是技术本身方面的因素外,也是各方利益的平衡。写在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但背后的这些故事,却很精彩。精彩的故事,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学生听课的效果、学习的效果也会比之前好。

现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比较高的程度,早已经不是以前一个程序单打独斗、独立实现某个需求这样简单的情况。现代的计算机系统,重点已经放在系统集成方面,比如说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牵涉到众多硬件:服务器、客户端、网络设备、数据库设备等,同时也牵涉到众多软件: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软件、浏览器、及业务逻辑程序,也集成到了整个系统里面,而这些系统之间,又可以进一步地集成,从而形成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的系统。

这些行业的变化,反映在计算机课程的教育上,就是:课程众多,门类复杂。对比于我原来的专业,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功课压力是很大的,每学期都要学很多技术,每星期都有理论课,有上机课。在我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学生其实并不是特别清楚所学的每一门课程都具体有什么用,更谈不上站在系统集成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其实系统集成也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在这个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由于应用的需要,产生了一些现在我们正在学习的技术,如果能多介绍一点这方面的知识,那么学生就会清楚,他所学的每一门课,每一门技术,是怎么来的,有什么作用,特别是在整个集成系统环境里面,这门技术所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是什么。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让学生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这样学生就会对知识体系有一个总体的认识,那么在学习每一门课程的时候,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严峻。对于公办的高等学校尚且如此,独立学院的情况就更加不容乐观。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还是相对比较好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不得不面对,那就是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情况。我所在的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我的理解,这个应用型人才目标不仅仅是指学生在毕业时能够找到好工作,而是应该更进一步,我们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踏上工作岗位以后的发展潜力。这既是对学生负责,又体现了我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目标。

计算机行业的就业有个特点,那就是一开始找工作相对容易,相比起其他冷门专业来讲,计算机专业的文凭,更容易让学生找到一份薪资起点不错的工作。但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从业人员的职业前景却并非那么顺利,甚至很多人都说,计算机行业是吃青春饭的。我在IT企业工作的时候,的确发现了这个现象,30岁左右,因为遇到了职业瓶颈,很多IT从业人员就开始转行了。所以我觉得,如果只教给学生基本的编程技术,只教课本知识技能,那是不够的,应该尝试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或者鼓励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以提早应对将来可能碰到的职业发展瓶颈问题。

职业规划的首先重要一点,是了解现今的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结构,把前人的职业发展作为参考,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做法。前人走过的道路,无论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对于后人来讲,都是宝贵的财富。但是这还不是全部,由于计算机行业变化非常快,十年前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历程,可能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毕业生,那这个时候,了解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史,就更加必要了。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行业的发展,工作机会和岗位也在不断变化,明白了历史,我们就有可能对未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当我们的同学毕业的时候,应该找一个什么方向的工作,未来自己应该朝哪一个方向去发展呢?如果我们不了解历史,只是按照现在行业的情况去选择就业方向,那么很有可能是盲目的,当未来发生了变化的时候,自己可能适应不了这种变化。所以我觉得,在平时授课时多介绍历史方面的一些知识,也会启发学生在大学阶段就思考自己未来人生的道路,早做准备,有的放矢,对自己的未来做出一个清晰的正确的规划,这样对他未来的人生发展,会有很大的好处。

既然在计算机教学中引入历史教育很有必要,那么如何做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以与大家分享。

首先作为教师,我们对于计算机的历史要感兴趣,要主动去学习。历史的学习需要有一个知识累积的厚度,如果只是片面地去记忆单个的计算机行业的事件,将对整个过程缺乏连贯性的认识。所以,计算机行业历史的学习,需要我们对从计算机的问世到现在的整个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即从计算机问世之前理论计算机知识体系的建立,到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出现,到操作系统的成熟,编译技术的成熟,软件工程的创立,网络的建立,通信技术的发展等,我们都要做到心中基本有数。

其次,要把计算机中的每一门学科,同这段历史相联系,把这门学科发展的一些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与某个历史时段相联系。计算机某项技术的出现,总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应用需要,绝不仅仅是由于学术研究的需要。记住并理解技术与当时历史事件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向学生解释这项技术的关键点。

要根据历史的时间链,建立计算机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清楚他们之间的先后顺序和依赖关系,同时也能明白每门学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一点是尤其重要的,这就好比生物学在研究物种进化时,会建立这样一种类似的时间链,借此来说明物种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计算机各项技术的发展跟生物进化是相似的,也会存在这样一个时间链,明白了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就会明白每一门技术出现的历史背景和它们之间的先后联系。

平时注意翻看一些计算机行业发展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传记和事迹,因为他们往往决定了某一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的方向,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路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这些人物由于其重要的影响力,往往也是业界和学生心中的偶像。除了他们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吸引人之外,学生往往会对其个人发展的历程充满兴趣。通过对这些著名人物事迹的介绍,能够给学生对于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动力,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我们从事的主要是计算机教学,而非历史教学,所以在讲课的时候何时进行历史知识的介绍,花多长时间介绍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面。我觉得在讲解某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引入历史知识的讲解,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可以解开当时学生的疑惑;另外,对于计算机发展史上一些重要人物,比如说某个学科的开创人,某个公司的创始人等,也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适当地向同学们介绍。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时间不宜占用太长,不应影响课程内容的讲解,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解知识点,激发兴趣。

综上所述,在计算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适当地引入行业历史知识的介绍,既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又是对教学效果的优化。教书育人,关键之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历史知识的介绍,恰恰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效果很不错。

参考文献:

[1]王玉龙.计算机导论(第三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美]诺顿著.杨继萍译.计算机导论(第六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孙钟秀.操作系统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Intel公司.Intel 64 and IA-32 Architectures Software Developer’s Manual[M].

生物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优秀表现。教育领域也是很早引入信息技术的领域之一,在我国起步虽然较晚,但推广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城镇中小学中,基本上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这些设备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哪些便捷呢?

1.放大了课本内容。在没有多媒体设备之前,学生只能在老师的带领下看自己的课本,开小差的机会比较多。而且学生的关注点也容易因为短暂的走思而与老师产生偏差。借助多媒体设备,将课本内容放大到屏幕上,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

2.丰富教学内容。多媒体设备除了可以将已有的教学内容放大到课堂中来以外,还可以应用互联网搜索到许多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丰富拓展教学内容。尤其是一些音频或者影像资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3.能够提高课堂效率。有些教学内容较为复杂,但用图片或者视频的形式展示出来之后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就让学生有了更多的主动学习的机会。同时减少了老师讲解的时间,能够进行更多的教学内容。

4.能够提高课堂参与度。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备课过程中多了更多学生可以参与的环节。备课不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工作,可以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充分运用任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习,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老师在课堂教学当中的地位,把课堂主导的地位还给学生。

二、信息化在课堂中的应用范例与在历史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普及和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信息化因为其在教学当中的优势,被更广泛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当中。

1.将课本内容和习题内容集中放大展示到了屏幕中。这样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要考查的重点,对课本内容进行增减,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2.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互联网扩充课本内容。利用互联网寻找与课本内容相关的视频或者音频内容,再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能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了解课本内容。

3.变平面为立体,降低知识网络构建难度。学生接触到的都是课本平面知识,如果形成知识网络是比较难得的一个过程。利用幻灯片,可以根据授课重点,为学生直观清晰地展示知识网络结构,方便学生模仿学习。

4.增强课堂互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在备课环节中,可以将幻灯片制作、视频准备等步骤分配到不同的小组进行准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查找自己想了解的背景资料。在上课时,由学生中推举出一名主讲人,来为学生讲解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最后由老师对没准备到的重点内容进行补充或者对大家的成果进行讲评。这样能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和课堂关注度大幅度得到提升,也让课堂变得高效。

那么,具体到高中的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信息化的优势来开展教学活动呢?

1.利用互联网搜集展示专题图片,营造历史环境氛围。高中的历史课本中,讲述历史事件和事件意义的课文内容很多,图片内容所占比重较少。不能很好地向学生全面反映当时的社会历史风貌。通过互联网多搜集一些图片,可以更丰富立体地向学生展示当时的社会环境,也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当时环境下的历史事件,从而对所学内容也印象深刻。

2.利用幻灯片形式展示时间轴。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历史课程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可以建立起一条时间轴,让学生更好地记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在没有多媒体设备之前,老师只能利用有限的板书表格帮助学生梳理,不够全面直观。如果利用多媒体设备,搭配上图片和简单的文字总结,不仅能涵盖更多内容,还能更直观地展现出中国史和世界史时间轴的重叠。这种做法能有效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保持思路条理清晰,复习时更有效率。

3.分配备课任务组织学生自己讲课。因为学生越来越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应用,可以将备课人物合理分配,将历史课堂交给学生自己来主导。最后老师对重点、考点进行点拨。这样学习能抓住学生兴趣,通过自己的准备也能加深学生的记忆。

4.将模拟练习题放大到幻灯片里。高中阶段,虽然有很多考试,但是也意味着没有很多的时间,同时给全班学生做统一的测验。历史知识点比较细碎,需要及时检验学生的记忆和应用情况。这种方法能充分利用课堂中的碎小时间,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当堂反馈出学生在课堂中的收获是否达到了老师的预期设计。

三、信息化在历史复习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历史教学来说,课堂教学中有一类特殊的课程在整个教学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就是历史复习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复习课几乎占据了总教学课时中将近二分之一的时间。

主要原因是由于高中历史的主要教学内容与初中阶段内容重叠交叉,在讲授新的历史知识时,其实就是在对旧知识进行复习。另外,作为高考文科考查的科目之一,历史学科由于内容多、时间线索纷繁复杂,给复习课带来的任务量一直很大。较为传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划分专题复习。这种复习方式主要根据时代背景或者主要历史时间进行专题划分,然后细化专题知识点内容,带领学生梳理复习。优点是这种划分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而来,复习与检测都较有针对性。当然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教学大纲中会有一些重叠划分内容,复习时没有连贯性或将两部分重叠内容进行对比时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时间轴关系会给学生自己复习留下难题。

2.依据时间轴复习。这种复习方式应该是最科学的方式之一,不仅在复习时有线索可依,还可以建立清晰的时间网,了解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但是这种复习方法工作量大,全部靠老师一个人来整理,达不到让学生梳理复习的目的。

相较传统复习方法,信息化历史复习并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是却大大降低了我们复习课备课的任务量。首先,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直观放大地将专题表格展示给学生。重叠内容也可以归纳在表格中利用数据图片进行充分对比展示。其次,数据检索排列功能的充分应用可以轻松地帮助我们梳理出不同的历史事件时间轴,并且能够随意拆分重组。这些内容还可以布置成为小组作业,每个小组分配不同的时间段进行归纳整理,最后全班进行数据汇总。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复习课中,改变复习课“一言堂”的现象。

信息化在新课教授、复习课的整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对于信息化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要更广泛地推广和开发。

参考文献:

[1]王海涛.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应用信息技术[J].少儿科学周刊:教学版,2014(05).

生物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我们谈“互联网教育”之前,首先向读者解释两个概念:1、教育互联网;2、互联网教育。看似拗口,有卖弄文字之嫌,但:“教育互联网”主要强调将已有的教育模式、内容、工具、方法、体系用互联网的手段复制一遍,即简单地“把线下搬到线上”;而“互联网教育”主要强调在认识教育的本质的基础上用互联网的思维重塑教育模式、内容、工具、方法、体系。

很显然,当前绝大部分在做“在线教育”的创业者其实是在做“教育互联网”。这是一种很“实在”(上线就开卖视频)的做法,但不是”Next Big Thing”。那到底怎样才是“互联网教育”呢?我们首先得弄明白“教育的本质”。

对教育的认识

关于“教育起源”学界有很多说法,普遍认为的是“生物起源说”,即“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动物就会“言传身教”教育幼崽,使之获得生存的能力。你也可以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会教育的物种都逐渐灭绝了。 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生产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积累、传承和进步都离不开教育,于是,教育作为“使人类具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素质”的唯一手段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要素。

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类具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素质”。与之配套的两条公理是: 1、教育是终身的;2、人类有免于愚昧的自由,人人都要而且能免费获得基础教育。(需要一提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人参与的生产活动越来越少,时间也越来越短,教育将主要作用于”提升人的境界“,尽管这是在遥远的未来)。知道”教育的本质“后,我们可以拆解出两个教育的目标:1、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素质,包括常识、表达、逻辑、交际、鉴赏等;2、人类参与社会生产的基本素质,即专业技能,包括设计、编程、烹饪、制造、管理等。

那么,我们来看看需要颠覆的对象:传统教育是如何做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它的软肋就是我们创业的机会!总体而言,传统教育可以分为:幼教、初等、中等、高等、专科、培训6个模块,其中以学校为载体的初、中、高等教育承担了教育的主要任务,但它却裸地违背了上述两条教育公理!首先是人人受教育的权利,传统教育的实现结果却是:

受制于种种因素,传统教育无法保障”人人受教育“的基本要求,而是通过所谓”考试“制度层层筛选,剥夺了大部分人接受更好教育的权利,使得大部分人陷于愚昧!这是彻底的反人类!!在”终身教育“这方面,传统教育更是鞭长莫及:

虽然有专科教育和培训教育在做补充,但依然杯水车薪。我们看到的是:教育,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根本没有被满足!传统教育固然已经做了最大的努力,试图解决问题,但受制于思路和技术的局限性,它自身根本不可能完成华丽转身,只有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互联网才能完成接下教育的盘,重新塑造教育。这便是摆在创业者面前的历史机遇!

互联网教育的要素与特点

我们无法完全描述清楚互联网教育未来的细节,但不管形式如何,我们知道它肯定是围绕教育的本质,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教育的目标。甚至,我们知道它会有以下的特点:

1、身份认证,唯一学号,实现终身学习跟踪。互联网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取代传统教育,我们有必要用一种新的体系来认证个人学历,那么 就从唯一学号切入,伴随个人终身。这里有必要组织互联网教育学会(Institute of Internet Education),类似于IEEE(电器电子工程师学会),制定互联网教育标准学历协议,同时也担负制定教学大纲的任务。个人可以在各家教育平台上自由导入导出自己的学历,学历上记录个人基本信息和知识水平等必要信息。这是互联网教育的基础服务,各家都应该遵循统一的标准,也是实现个人终身学习的一个保障。所以,现在就在你的网站上大大的告诉用户他的学号,让用户感受到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并有强烈的安全感!

2、个性化推荐。“因材施教”是无数教育家总结的经验,是教育的内涵和规律,互联网教育更是应该天然地支持个性化。这里就需要一个用户建模的过程,一方面是用户数据初始化,比如年龄、性别、生理、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是过程学习动态建模,根据用户主动学习的内容,判断用户,最终模型大概会是这样子:2001年2月31日出生于广东梅州教师家庭的女孩,智力水平高达118,性格保守文静,喜欢写作但热爱编程,动手能力很强。最终,在大数据的辅助下实现人尽其才,在保证基础教育的条件下充分挖掘个人专业潜力。所以,你的网站得有个强大的算法和数据分析团队,毕竟你在改变人的一生!

3、基础知识免费,增值服务收费。根据公理”人人受教育“,互联网教育天然地支持基础知识免费,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音乐、绘画、经济、机械等所有知识领域的内容都应该可以免费获得,而且是无差别的获得,增值服务不应该在这块领域产生。增值服务应该体现在:个性化辅导、定制测试、第三方专业机构制作的内容等环节。甚至于专业技能学习的收费。所以,现在就开始制作基础内容吧,别光顾着卖视频了,你在承担着重塑人类教育的历史重任!

4、实时反馈,随时测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互联网教育天然具有的优势就是可以实时反馈和测试。所以,你的网站上每个知识点后都应该有测验题,必须保证用户扎扎实实地过每一个点。

5、扁平化知识拼图,按需学习。互联网教育不再有年级的概念,任何人都可以随时切入和跳出,固然可以有一条推荐的主线,但根本上用户完全是按需学习。所以,现在就在你网站上画出那个拼图,直观地告诉用户他已经完成了哪些模块,注意,每个模块都是你网站上能提供给用户学习的知识点或者章节,再具体点,用户单击模块后直接跳入进行学习。同时,这种扁平的模块可以让用户心中有数自己的水平,大概这样子:

6、内容完整、结构化,表现形式丰富(超文本),公共编辑。就一个完整的知识模块,根据教学大纲,提供标准的编辑模板,结构化呈现在用户面前,比如:分章、节、知识点。同时,应该定义最小学习单元,控制在15~20分钟。内容应该尽可能的丰富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目标在于让用户直观快速的完成知识学习。比如: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提供翔实的历史图片或者纪录片做参考资料。互联网教育天然的支持人人协作,共同编辑教学内容,但考虑到水平参差不齐,可以分权限等级,同时为鼓励优质内容,可以提供优秀编辑者的展示窗口,作为家教输出等利益捆绑。所以,你的网站现在还不能共同编辑的话,是时候改一下技术架构了,维基百科也许开了个好头。

7、P2P互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用户之间的切磋交流甚至竞争PK都是对学习的促进,但绝对不要走火入魔:社交!不是任何产品都要和社交挂钩,尤其是教育。当你网站有很重的社交痕迹的时候,也许一时热闹,但我好像看到了它被玩砸的未来。互动可以为实时的在线讨论、测试成绩的PK、学习方法的交流等轻量的形式。当用户在学习的时候,并不需要知道好友在干啥或者附近是否有妹子出没!!

8、UGC内容沉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习的不必是自己的笔记,其他优秀作者的内容也是他山之玉,甚至可以是多人协同的一份笔记。用户添加的批注、参考资料等更是需要沉淀的UGC,甚至这是构建你网站壁垒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检查一遍你的网站是否有良好的UGC沉淀机制吧!

9、沉浸式学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请不要在学习的时候打扰用户,让用户高效的实现”具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素质“才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沉浸式的体验也会促进用户专心的学习,所以,你的网站是响应式的全屏设计么?

生物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认知特点;前概念成因;转变策略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一个过渡期。这使得学生会受到这两种思维的共同作用:一方面,部分学生表面上看来能够运用假设去逻辑推理,也能够回答出老师所需要的答案;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还依然受到具体形象思维的影响,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还只能停留在表面。

一、初中生的思维特点

1.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显现

随着学生逻辑思维渐渐占据主导地位,让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他们与小学阶段相比,对于一些事件和问题认识在思维上向着纵深前进了一大步。他们比小学生多了些许质疑的声音,不再总是人云亦云,开始强调自我的东西。还有就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是物理上面的科技小制作上表现出的创造性也逐渐凸显。他们表现出更强的思维活力和求知欲。

2.片面性和表面性的保留

正是由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加强,使这个阶段的学生更加叛逆和容易走极端:比如今年我们学校有个学生小H曾因为作业太难不会而写匿名信给我们班的某位老师。信中有这样一句:“我们全班同学都觉得作业太烦,没有做的必要,只要我们能听懂就好……”当然经过笔者和这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使这次匿名信风波得以平息(开主题班会:作业还要做吗?),而成功的班会也教育了大部分学生。但这让笔者体会到初中生看问题时是很容易片面的。社会的舆论导向是作业太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就只会抓住这一点而走向另一个极端。表面性:比如在学习物态变化一节时,学生根据自己表面上看到的热水上方飘着的“白气”而认定那就是水蒸气。

3.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再次出现

自我中心性思维是指学生有意无意地坚持自己个人的直观所见,而对书本或教师所给出的科学概念的一种“选择性视盲”。这个年纪他们更喜欢表现自我、特立独行,所以也正是体现他们不成熟的一面。

4.刻板性思维

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之前,就由于原来的思维方式存在一种认知方法的前认知,它会影响后续知识的认知方式和思维的活动方式,从而形成刻板性思维。而刻板性思维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方面作用,我们要注意的是它的负迁移作用的克服。比如数学上的公式:x=y/z中,可以认为x与z成反比例关系,但是物理公式中R=U/I往往要注意它的物理意义和实际情况。

5.怯惧思维心理

刚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由于内容简单,心态还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难度的加大、抽象思维能力要求的提高使得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就会认为物理难学,产生畏难情绪和胆怯心理。学生的这种畏难心理阻碍了思维的

发展。

6.思维所需的感性认识不足

初中生的思维已经从具体形象思维向着抽象思维发展,但大部分还处于经验型的抽象思维阶段。所以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还得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逐步分析提炼、归纳总结。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概念教学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作支撑。但当这种表象支撑缺位时,学生概念的建构在思维上就会出现断层,进而表面所记住的概念也就成了空中楼阁。例如,“1 N”的力这个符号对于学生引起的表象绝对没有让他们手托两个苹果的真实感受更有感性支撑。但是在真实的课堂中,由于种种限制无法做到让所有学生去体会,由此造成了感性认识的不足。而感性认识的不足,是物理思维发展的又一心理障碍。

二、初中生前概念成因

初中学生物理前科学概念的成因来自于学生、教师以及教材等多方面。从学生个人的主观方面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接受的信息不全

我们每个人的学习过程都是以一个个知识点逐渐联成有序的知识线,进而交织成一张知识网的过程,它一定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注定了学生在接受正规教育之前所接受的信息一定是不全面的,这种片面性的认识就像是“盲人摸象”,有人说大象像柱子、扇子、绳子……

2.学生直觉的影响

在科学思维形成之前,学生认识世界往往靠自己的直觉。比如他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汉奸留着中分头。以后他看到留这样发型的人可能就会往汉奸上想。再如天圆地方的观点也恰恰来源于人们的直觉认识。

3.类比的负面影响

类比就是用我们所熟悉的知识系统去对照分析另一个类似的知识系统。这是人们认识新事物的重要方式方法。但是这两个系统之间必存在一些区别,如果注意不到,可能就会导致前概念的发生。例如,汽车的速度就是汽车本身的移动速度,因此,由电荷定向移动而形成的电流的传导速度就是电荷定向移动的速度。

4.大众传媒的影响

前阵子的穿越剧甚嚣尘上,让有些学生错误地认识了历史知识。再如有些电视剧中的特写镜头,比如电流从一端慢慢流向另一端,让学生在学习电流速度知识的时候产生了大量错误的电流模型。

5.思维障碍

学生表现出典型的思维障碍主要有:缺乏感性认识形成思维障碍,前科学概念的负迁移(即旧观念)带来思维障碍,片面性思维障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太局限形成思维障碍等。初中生学习物理时存在较多的思维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强化着前科学概念的负迁移。

教师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教师自身的一些口误。比如有些教师在讲物体质量的时候,也会受日常生活的口语影响,也会下意识地提到:“这个物体重多少千克”。

(2)教师对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漠然置之。老师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自己只要一味灌输就行了。

(3)教师讲解科学概念的方式不当。这些情况也会导致学生产生错误概念。

比如在分析电流流向时绝大部分老师可能都会说这样一些话:“电流从电源正极出发,流经开关,进入电流表正极,再从电流表负极流出,然后经过用电器……最后回到电源负极。”这样的话语其实是在强化学生的电流“顺序模型”。但老师又苦恼于没有其他讲述方式把这个知识点讲透。

三、初中生学习物理思维障碍的对策

1.片面性、刻板性思维的对策

首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注意各种变式的训练。老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自己不同的声音,培养质疑自己的习惯。老师甚至可以制造不同的观点形成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质疑、明晰的过程中学会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合作能力。

其次,关于公式的数学思想的“思维定式”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每一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明晰整个式子的来龙去脉。

2.学生太强调自我的对策

尝试将学生分成水平均衡的若干小组,在课堂各项活动中实施“捆绑评价”,提倡学生之间的合作、融合和集体智慧。

3.关于学生胆怯心理的对策

(1)课堂备课的全面考虑,问题、作业的分层设计,评价的多元化。

(2)重视后进生的补偿教学,在教师和学生时间都很紧张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国外可汗学院的微课程理念,把学生不懂的问题利用电脑和手写板做成一份份视频,让学生自主选择所需要的

讲解。

(3)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4.缺少表象支撑,概念建立易出现“空中楼阁”的对策

(1)“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中所列举的事例尽可能是学生真实经历过并熟知的。

(2)重视真实的实验教学,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创造真实实验(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实验)的机会,不能为了省事而大量地用视频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