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审计风险防控措施

审计风险防控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审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审计风险防控措施

审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风险控制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提升,企业在经营生产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企业中,造成内部审计风险出现的原因有多种,例如企业本身存在的问题、控制制度的不完善、审计人员的能力不足等原因。内部审计风险的出现,会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为此,企业应当落实好风险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为企业的平稳发展奠定基础。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基

本概述所谓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具体包含审计风险和内部审计两大部分。根据我国最新颁布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准则》中明确的规定,内部审计是与行政管理部门相互独立的一种监督行为,所负责的主要是本企业级所属企业的财政情况和经济活动,从而实现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1、复合型审计人才短缺内部审计项目不仅仅是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它包含着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公司治理、风险管理、控制论等,客观要求审计人员掌握审计知识和专业审计技能,对财经法规知识和信息技术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目前企业内审人员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相对都比较低,依然存在着固有的“看等靠”思维,不能更好地适应新时期下企业的发展,无法高效率地完成审计工作。目前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缺失成为了制约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顺利的主要因素,非常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2、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当前,很多企业虽然创立了企业内部的内审部门,但是制度的不健全完全没有跟上审计业务发展的脚步,无法满足当代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审计的制度不完善,无法为企业各个项目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导致企业项目无法顺利开展,甚至还会增加工作出现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所以企业建立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至关重要,不仅可以规范企业的运行行为,降低企业今后发展的风险系数,而且还可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3、事前审计缺失目前有部分企业开展了审计和财务收支项目,但是都是体现在企业经营活动开展之后,多为时候审计项目,无法及早为企业控制风险,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几率,导致企业遭受巨大经济损失。所以事前审计不可或缺,至关重要。事前审计通常也被称之为预防性审计,能够有效保障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及时规避各种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为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最有效的帮助。

三、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1、提升审计人员防范意识企业审计风险根据不同原因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系统评价风险、操作程序风险、信息不对称等。内部审计人员要准确认识到审计风险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都是客观存在的,为了能够降低或者是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需要清楚的梳理好审计风险发生的主要环节和某个领域,能够全面实现风险,尤其一些涉及到企业重大资金的审计项目,在开展之前,一定要做好对项目风险的审核和计算,掌握项目开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审计工作风险系数的大小和工作质量的高低都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的风险防范意识,加大对工作中各个环节风险的管控力度,有效地防控审计风险的发生。2、优化内部审计控制模式加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能够有效降低安全隐患,做好内部审计风险干预。企业在对内部审计工作强化的过程中需要对审计工作的流程进行全面观察,依照不同程序各自的特点,逐一对程序的安全性和流程进行检查,确保程序内无任何问题和安全隐患,可以确保审计工作安全、有序进行。同时企业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科学手段,减少内部相似部门,减少企业建设成本资金,简化服务流程,在提高审计人员审计服务水平的同时,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实现高效率、高水平的发展目标,唯有这样才可以加强财务信息的透明度,提升财务共享的灵活性和便捷性。除此之外,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在加强监督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任何异常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有效方法进行处理,确保审计工作能够正常运行,为企业开展各大活动项目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四、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建立完善风险评估机制企业内部建立完善的治理结构对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工作风险都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通过加强对内部的管控能够提早发现企业内部控制缺失和错误,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降低审计风险。目前企业内部严重缺乏合理性、普遍性,导致标准流程不够完善,内部易发生缺陷且不容易被察觉,易增加审计风险的严重程度。因此,为了能够及早挖掘出治理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积极采取相对应的防范措施进行控制,以此来全部消除内部控制的缺陷。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目标的时候,需要先综合考虑自身发展情况和经营状况,基于多方面因素考虑后创建符合本企业健康发展的风险评价机制。除此之外,企业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特点、内容和内部控制的核心目标来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情况定量评估,及时查找问题,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确保企业项目活动流程能够被严格控制,且各个环节都可以在可控范围之内,实现企业项目活动顺利进行,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管控的效率和水平,以保证发现问题快速有效的解决。2、完善内部审计控制制度要想实现合理化的控制审计风险,加强对审计风险的防范,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优化控制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由专业的会计事务所构建完善、科学与企业发展能够相匹配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并贯彻落实在各个部门、工作以及人员上,能够使审计人员可以在工作中严格按照标准制度操作,同时也可以准确识别各个环节可能存在和潜在的风险因素,减少或者是完全消除内部审计风险,确保设计企业高效运行,实现审计工作高质量、高效率的目的。内部控制审计质量需要经过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考核,确保设计工作质量符合企业发展标准,进一步实现对内部审计工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另外,还需要合理设计审计程序,优化审计工作程序,能够有效规避各种审计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准备阶段构建完善的审计计划制度,在实施阶段构建审计票据获取管理制度,在终结阶段构建审计报告制度和审核复查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管控,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审计报告结束后,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便于后期资料查找,顺利推动后续工作稳步开展。加强对审计报告中内容的检验和核实,报告中所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是否与实情况相符,单位落实时是否需要对此整改,是否能够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求从而有效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确保企业各项财务收支、经营管理活动以及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降低审计工作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五、结束语

提高企业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水平,需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采用长效规范性的建设模式,加强对内部存在的不足和审计风险加强监督与管理,深刻理解企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内部审计工作防范和控制的作用,持续提升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内部审计工作,保障企业财务的安全性,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周涤,仇武将,张强.如何防范与控制审计风险[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1):59-61.

审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企业行为;会计信息披露;会计信息失真

一、企业的审计风险与影响因素

(一) 企业审计风险的含义

随着国内企业发展模式逐渐的多样化,其财务活动的复杂性也越来越凸显,随之企业的审计风险的防控也愈加有难度。国际审计准则定义审计风险为:“审计风险是指企业中,明显包含关键偏差的会计报表信息,被企业审计专职人员给出了不恰当的意见的风险。”国内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存在严重漏洞或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却在严格审计后,给出了不恰当审计建议。”因此,结合现代企业的发展形式,以及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发展现状,可以归纳审计风险为:“企业的审计风险,存在于企业审计活动的各个环节。审计过程中由于外部宏观政策、环境,以及内部微观方法、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一些容易被审计专职人员遗漏或者忽视的问题与事件,从而对企业的审计结果产生了影响和扰乱,得到了与企业事实相偏离的审计结论和意见的风险。”

(二)企业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

企业是一个由多种经济元素组成的复杂综合体。审计活动面临的各项环节和事项,都是企业的内部元素,审计本身也是企业结构和运转的组成元素。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组织的改革,审计逐渐成为企业战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企业决策人员对审计结论具有绝对依赖性,同时审计工作本身也依赖于企业的发展。企业面临着审计的风险,审计自身也有多重挑战。审计工作是对多项会计结果的再次认定,因此审计风险的防控责任,不仅是由专职人员来承担,准确的说,企业审计风险的防控,是一个由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组成的体系。包括审计工作的环境,方法,技术,审计对象,审计操作者等,这些因素表现在不同的环节和方面影响着审计活动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左右了审计风险的高低。体系内部,企业行为和会计监管,会计方法技术等等,都决定着企业审计风险防控的程度。动态和反复是审计风险防控过程的特点,处理风险前,应该同时考虑风险所处于的步骤实体,影响审计结论的事项原有的方法或程序,是否需要进行改变,从而来消除风险。

二、企业审计风险的研究分析

(一)企业行为、会计信息披露与审计风险

随着全球经济圈的逐渐建立,国内经济也在加快步伐,上市已经成为国内众多公司企业的发展趋势。上市使企业的资产组成更加战略化,经济行为更加灵活化,也使其财务活动更加复杂化。企业实行战略化经营,出现不同的战略方案以及不同的经营预估成果,这些都要靠会计信息披露来衡量和掌控。企业行为越来越复杂,尤其是上市公司涉及投资股票和重组等,很多小动作以及行为,影响会计信息披露,滋生审计风险。

传统的会计系统建立在传统的企业环境和经营方式之下,对现代新型企业行为,尤其是上市公司,涉及到投资、股票和资产重组等,企业内部存在很违规动作和人为干扰事件。传统会计对此缺乏适应性,不能准确表达信息,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向,以及项目的操作执行,进而造成了审计风险的产生。传统会计信息披露缺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会计统计信息的历史性缺陷,只体现过去已发生事实;2.会计信息覆盖面缺陷,没有涵盖企业其他非财务信息;3.会计信息滞后性缺陷,不能对新型企业行为做出反应。因此,在现代经济的形式下,应对由于新时代企业行为与旧时代会计处理方法之间存在偏差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应该加大防控措施。

(二)会计信息失真与审计风险

企业中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包括财务报表,汇总报告,以及其他附加说明等材料,信息传递给的对象为企业高层决策者,股东,生意合伙人或者其他相关需要参照财务信息的人员,传递给他们的内容为企业运营情况和资金资产状况。会计失真是行业历史中的诟病。会计信息失真从不同角度,表现出不同形式。从企业结构角度,分为流向失真和流量失真;从人员角度,分为无意失真和有意失真。无意失真,可能是人员操作过程中的疏忽,或者会计方式方法的选择错误,而导致的信息输入输出不一致,从而出现信息虚假。有意失真则是会计信息失真中比较严重的行为,往往是人员通过欺瞒、舞弊、伪造等手段,扭曲事实,篡改企业财务信息;也有因为领导高层意志的干涉和干预,传达给财务操作人员定向的命令或指示,造成会计信息的错误。

会计信息的失真导致错误信息的传递,随之带来的则是后续连续效应,直接导致审计风险的发生,进而给企业带来不可预计的损失和威胁。企业中审计职能部门以及专职人员,一定要加强重视。会计信息的可信程度与审计风险的高低成反比,同时专职人员的道德水平、职业素养也同样是反比例的影响着审计风险的大小。消除在当下经济发展形式下企业中由于会计可信度引发的审计风险,是企业审计风险防控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审计风险预防与控制的建议

(一)研究企业行为,深度理解掌控。

随着中国股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企业的运转面临的宏观环境不断变化,风险不断增加,同时企业作为审计的大环境,也处于不断发展转变的阶段,带来了审计风险的与日俱增。企业需要审计的规范监管,同时审计也需要建立在掌控企业全面信息的基础上。研究企业行为,深度分析,全面把控,从而调整相应会计披露的时效性和精准度,改善审计风险的防控,三者起到相辅相成,相互扶助,一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作用。

(二)实行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种类,是专门针对会计信息的正确披露,财务流程对企业行为的监管,审计风险的降低和消除,而制定的一系列调控方案、执行流程及监管措施。内部会计控制保护企业资产完整安全,为审计工作提供绝对的便利条件,是所有企业实现高效运作,保护投资者权益的重要构成因素。风险管理和控制是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一般采用事前预防,事中防控,事后奖惩三个环节,有效发挥综合防控的作用,保证审计顺利的开展,减少审计风险发生,防止风险发生后续效应。企业实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企业提高审计质量,提升审计效率,防止资源浪费,保护企业资产的保证条件。

(三)加大法制法规力度,加强规范、监督和惩罚

首先加强针对企业财务约束的法制建设,专注完善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实情相符合的相关法律法规,为企业审计专职人员提供工作参照准则,以及法律约束和保护的政策条款。其次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监控要素的建设,使企业内部监督流程规范、及时,具有监管预警体系,防止人为造假欺诈等犯罪事件。同时和政府的审计、税务等监察机构合作,内外呼应,全面提高财管质量,预防审计风险。再次,改进相关监管法律中赔偿机制以及惩罚条款,保护企业资产,惩罚犯案人员。特别对人为故意造假、坑害企业利益,诈骗国家钱财者,绝不姑息,严厉打击,用法律的威严震慑,保障审计风险的防范。

(四)注重专职人员道德素养教育,加强组织队伍建设

企业在普法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养德。企业内部控制、财务体制、审计风险防控等一系列措施,最终还是要靠人来操作执行完成。因此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重视加强组织队伍建设,是降低审计风险的必要条件。首先企业开展后续教育及专业知识培训,使专职员工理论结合国内实情,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技术,丰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化业务能力和国际化技术素质,从审计主体上降低审计风险的几率。其次,注重组织团队塑造,加强组织内部文化建设,树立尽忠职守,清正廉洁之风。做到企业各层级,知法守法,不越权,不干涉,尤其是对于涉及企业财务管理,坚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及谨慎性,保证审计的流程合法,结论公正,坚决维护审计的使命,降低审计风险。

(五)引入电子管理系统,科学创新设置财务系统

企业内部运用电子管理模式,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审计系统,改进其方法和手段,应用相关计算机技术,开发匹配程序软件,经过项目测试,修改完善,达到列入使用,推而广之。科学创新设置新型财务系统,提质提效,规避风险。一方面可以建立企业数据库信息平台,进行数据库管理,通过电子索引等方法,保证审计所需信息流通快捷准确,便于审计人员快速获得审核数据,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电子财务系统包含审查企业内部相关会计软件的功能,检查会计使用技术附件是否合法正规,从领域上,向前延伸了审计覆盖面,保证了审计的提早监控,同时消除数据资源方面的审计风险隐患。

审计工作依托在企业这样一个多元化综合体之下,肯定具有不可预测的多变性。审计工作涉及到企业很多板块、环节,以及相关人的利益利害关系,因此审计客体出现受企业行为,会计信息披露方式,以及会计信息失真等的影响,而产生的审计风险则是不可避免的。掌握审计风险的问题根源,从外部环境到内部技术,多角度控制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既得到约束规范,又受到保驾护航。净化企业血液,保证审计“主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使我国企业的审计事业充满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永国,叶忠明.审计学,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02).

[2]贺丽萍,张秀岩.论国家审计风险防范控制,北方经贸,2004,(06).

审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3篇

特征是一事物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质,对于审计风险的特征,大致可归为以下几点:(1)审计风险存在的客观性审计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它不随主观意识的改变而改变。当代审计采用抽样的方法,即从全体资料抽取一部分比较有代表性且能覆盖信息使用者要求的样本,分析审计样本的特点,以样本推断总体特征。但是样本与总体的特征难免存在差异,误差在合理范围内也合情合理。但是以抽样样本的审计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特征,总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同时审计人员要承担一定程度的作出错误审计的风险。若采取详审的方法,由于企业的经营活动错综复杂,审计和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等问题,也不能避免审计风险的存在。因此,通过对审计风险的调查研究表明,审计风险不能避免,它客观存在,我们只能采取防控结合的方式避免由于审计风险而导致审计失败的发生。(2)审计风险的隐蔽性由于审计风险客观存在,平时很难发现它具体存在的形式,大多数情况是在风险发生并导致不良后果,才被人们所注意。审计风险是一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在实务中,若审计人员作出偏离事实的审计行为,并且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没有引起相应的责任,那么这种风险就不会被人们知道,这就体现了它的隐蔽性。审计人员也可能只是下意识的去防范,它就没有转化为真实的风险。审计过程受到法律环境、执业人员品质和执业水平等诸多因素影响,人们只能在思想上认识它的存在,而不能确切的定性和定量了解。(3)审计风险的偶然性根据审计风险隐蔽性特点可知审计风险隐藏在审计人员没有留意到的地方,并且它的存在是不定时的,它必然存在,但偶然发生。审计人员无意识接受了这种风险,并可能在无意中承担了这种后果,因此,它具有偶然性,不固定性。(4)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审计风险不能避免,也不能事先定性定量的做好策划,它的偶然性和隐蔽性特征表明审计风险具有可控制性,根据对以往审计经验以及真实案例的分析,审计人员可以总结归纳风险的类型、特点,以此进行控制,用科学的方法把它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

2审计风险研究意义及国内研究现状

审计质量的好坏是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和结果,随着经济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审计工作也日渐丰富,审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责任不断加大,这就导致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问题不仅关系审计质量的好坏,也影响独立审计事业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审计业界密切关注的话题之一。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工作必须考查的要点之一,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理论和案例研究,对促进和保证审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加深,我国从事类似职业者逐渐对审计工作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并且随之加深其认识。1981———1986年是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缺乏研究的阶段,不论是政府审计机构还是民间审计组织,都对审计风险没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因此,在审计实务中,也就忽略了这个问题,导致我国对此研究发展缓慢。从1987———1991年,我国对审计风险有了初步的探索,在这一时期,我国审计体系初具规模,出现了大量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并对审计理论的研究也开始了初步发展,这是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比较活跃的阶段,主要表现为我国在一些专业出版物上发表了一定数量的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成果,这就标志着审计风险已成为理论界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从1992年到现在,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又进入了新的阶段,大量的研究成果问世。

3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并且在各个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之下,又形成多种复杂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将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客观因素;主体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审计风险的客观因素,即该因素是由被审计单位造成的。主要包含: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制度是否完整、会计工作人员是否真正遵守会计规范;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经营状况是否稳定。审计人员不直接参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且对于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会计资料以及相关的其他资料的真实性并不清楚,而是以这些资料为载体进行间接审计。因此,审计结果的质量水平完全依靠这些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一些被审计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经营目的,很有可能虚报财务状况,偏离真实,最常见的就是账账、帐实、帐物不符,这就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审计人员难免会产生错判。另一方面,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和监督的基础,若内部控制不完善,就会直接提升风险指数。企业经营状况稳健,内部机构设置明朗,经济活动规范,其审计风险则相应减少。审计风险的主体因素:(1)审计人员的个人理论知识、审计技能和工作经验等是制约和检查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在实务中,对审计事项的判断、审核依赖于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经验,业务越熟练,经验越多,对审计程序越了解,就越能发现和规避审计风险。如果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经验欠缺,就有可能做出不适当的审计意见,不能揭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的虚假内容,不能有意识的发现审计风险存在的地方。(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不仅表现了个人道德品质,更代表了审计行业的形象。现代社会有着各种不同的诱惑,特别是金钱诱惑。一个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坚守职业道德,为了一己之利而营私舞弊,那么只会导致审计失败,失去客户的信任,并对其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造成不良影响。(3)审计主体所选择的审计方法有缺陷。目前,审计人员基本采取电算化方式,审计方法也大多采取抽样。由于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复杂化,导致审计人员取证困难,审计工作受到限制。同时,抽样方法也受到审计人员本身的业务水平限制,工作中难免会出现漏洞,这也是审计风险存在的形式之一。审计风险的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经济、法律、政治等影响。这是几个宏观因素,也是审计存在的前提。在法制上使审计工作更严谨,职责分明;经济发展带来审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审计工作进行的方便和准确;随着国际化发展,审计事业也日渐与国际趋同,使审计准则更加规范化。因此,为审计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其风险控制也有重要意义。

4审计风险的防控

审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网;会计控制;审计风险防范

电网会计控制工作的质量取决于是否建立起完善的电网企业会计防控制度,是否形成了综合的内部控制体系,只有不断完善电网企业的内部环境,才能发挥会计人员的实际作用,依靠会计人员创新性的开展防范审计风险的工作。

1.影响电网会计控制环境的因素

1.1政策因素

电网企业会计控制与外在政策经济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随着国家新会计准则的出台和不断细化完善,新会计准则对电网会计控制及风险防范产生重要的影响,日益强化了电网会计在环境控制及审计风险防范方面的工作强度。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电网作为能源企业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电网会计控制的目的由以往成本控制向着全过程优化的方向转变,会计控制的手段也与计划经济时代有本质的不同。目前,虽然电网还受到国家强制性的生产经营计划的干预,电网内部会计控制还要保证执行国家的政策,保证电力计划的顺利实施。但是,随着电网市场化,以及投资主体身份的明确,电网利益主体格局实现了多元化,信息化管理的日渐成熟,这要求电网会计内部控制必须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利益,要从相关利益主体的需求做好内部控制。

1.2制度因素

会计控制环境防范审计风险,从本质上体现了会计工作的监督职能。制度因素是保证电网会计控制环境效力的重要因素和风险防范的重要措施。会计内部环境控制主要从企业的经济程序入手,保证电网企财务工作按照正确的程序运转,保证国家会计法规在电网企业的合理有效运行。只有不断完善企业内控制度,使内控制度有较好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才能维护企业的经济秩序,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发挥财务数据信息的实际决策作用,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当前电网会计控制环境防范审计风险主要以国家会计法规为基本依据,结合上级部门的审计管理要求,在完善电网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会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也只有找出会计内控存在的制度漏洞,才能发挥出自我约束的实际作用。目电网内部会计控制的风险防范还需要对现行会计控制制度进行补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从而提高企业会计内控的有效性,解决好电网会计控制环境防范审计中的实际问题。

1.3技术因素

电网会计控制环境防范审计风险是建立在电网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基础之上的,只有电网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才能有效的贯彻执行电网会计控制环境防范审计风险要求。电网会计既是制度的制定者,同时也是会计控制的实际执行者,会计人员能否深刻全面的把握电网企业财务运行的实际状况,能否通过有效的工作梳理发生企业日常财务运行中的问题,这直接决定了内控的水平和审计风险防范的效率。而且会计人员的责任感直接决定了会计内控制度作用发挥及执行情况。只有注重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才能发挥出会计人员的作用,通过会计人员促进电网企业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落实,全面提高企业财务运动的效率和质量。

2.电网会计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2.1治理结构的问题

当前电网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体系不健全,企业内控环境还不坚实,我国不少电网企业还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电网企业还不能围绕着市场需求建立有效的市场化的企业运行机制,不少电网企业实质上还是按照行政上机关的模式在运作。当前不少电网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往往由国家或上级国资部门认命,企业还没能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而且还有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权力还只掌握在少数的几个人手中,甚至还存在着董事身兼理事的现象。目前还有的电网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还不能有效的指导会计工作的开展,会计内部也只对企业领导负责,没能形成有效的会计监控环境,因此影响了监控工作的效率。如何破除电网企业运行机制的问题,实现有效的电网企业内控环境,切实发挥出会计部门的独立监督作用,这已经成为电网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

2.2内审机构的缺乏

依靠会计控制内部环境,有效的防止财务风险的出现,必须围绕会计人员建立起独立的内审机构,切实完善发展企业会计的内审控制体系作用,但是当前很多电网企业的会计内审工作有片面性,不少电网只是片面的针对项目或工程进行内部审计,没能发挥出会计人员对企业财务运行全过程的内审作用,因此没能发挥会计控制环境防范审计风险的问题。而且有些基层企业往往不设立内审机构,往往没能发挥组织在内审中的实际作用,导致内审工作缺乏客观性,内审工作实际上只听命于领导,实际上根本无法发挥内审机构的重要作用。而且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现有的会计人员还不能完全负担起内审控制工作的内容,企业会计人员对内审工作形式,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都有待提高,内审人员与实际业务流程还有差距,这造成实际工作上的不足。

2.3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目前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较弱,企业会计人员没能在内部控制环境风险防控方面进行必要的事前与事中防控,往往防控审计风险的重点都放在事后监督上。还有不少的电网企业的行政色彩较强,风险防控工作的形式不创新,防控制度不完善,防控内容不细致,导致内审风险防控机制形同虚设,没能发挥出防范风险的实际作用。而且会计防范审计风险工作没能得到领导重视,现有的会计人员配置不足,不少会计部门往往陷于繁重的业务工作,根本无暇对内审防范风险进行必要的操作,而且不少会计工作往往注重眼前工作,忽视防范审计风险的长远打算,内审风险防控也主要是短期见效,这实际上弱化了内控管理制度的实际效果。而且不少会计控制环境防范审计风险执行的不好,没能将制度要求落实,导致内审风险防范作用不强,没能整体提高企业会计工作运行水平。

3.优化电网会计控制环境的途径

3.1优化企业发展经济环境

为了促进电网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电网会计控制工作的有效运行氛围,必须优化企业的内外部经济环境,注重建立起良好的企业财务运行管理体制和制度文化,形成良好的企业内控体系,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企业财务风险。首先,必须认真钻研国家对电网企业实施的政策要求和制度措施,从而围绕政策要求明确电网企业会计内控工作的重点和发展方向,着力通过创造企业良好的内外部运行环境,有效避免潜在的经营风险,切实减少电网企业会计运行受到来自外界企业的影响。其次,全面深化电力企业制度改革,彻底突破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弊端,注重围绕现代化的企业运行模式,建立起科学的会计内控制度体系,并且发挥市场的实际调节作用,从经济发展目标出发完善监督控制手段,切实维护投资主体权益。第三,还要使电网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围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强化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使电网企业更好的融入到经济发展环境中去,实现各种业务的有序开展。

3.2优化企业管理制度环境

只有良好的法律保障体系,才能发挥会计部门内控制度作用,使会计管理及内控工作有章可循和有法可依。为此必须全面审计企业发展的法律情况,注重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企业正在运行的法律制度体系,逐步打破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法规格局,有效控制企业面临的风险。首先,保证企业内控法规的严肃性,形成完善的确保内控制度执行的机构,加强对会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监督,保证内控法律的有效落实。第三,进一步加强电网内部法规的宣传,使企业财务内控制度为各方面所熟知,使企业员工熟悉相关的法律,切实维护个人的行为规范。第四,为了促使内控法规得到有效执行,还要营造良好的守法环境,由企业领导带着执行财务制度,科学的使用各种有效的评估手段,注重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程序的落实,及时严密监控企业运行的动态信息,在合理有效评估手段支撑下,切实制止可能的违法行为。

3.3完善风险防范运行机制

电网会计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工作,必须优化内部运行机制,注重在良好制度环境下发挥会计人员、企业领导、配合人员的作用,使财务主体认真的履行好各自的责任。首先,清晰的界定不同财务工作主体的责任,按照独立性、经济性和权责一制的要求,全面在电网内部实现政企分开,给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以充分的自,外界不得干预企业正常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例如,由企业按照实际情况有效的落实国家的阶梯电价制度等,履行正常的监督程序,保证电网企业的产权与经营权的有效落实。其次,探索制定完善的电网法人治理运行机制,注重在现代企业所有权理念基础上,有效的贯彻落实现代企业的经营权,充分发挥董事会、监理会、股东、经营层不同的内控监督主体责任,发挥企业、员工、债权人,会计的不同监督职能,构建起完善的内控监督网络,从而使电网结构更加透明合理,并且执行完善的管理程序。第三,充分的建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全面收集电网会计工作的信息,在全面加强内部会计信息监督的基础上,有效的落实好相关政策法规,并且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信息的反馈系统,全面督促整改内控风险。

3.4完善电网会计考评体系

只有全面提高电网会计的工作水平,发挥电网会计在控制环境防范审计风险中的作用,才能促进电网会计制度的有效运行,解决电网会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必须加强会计职业水平的建设,发挥出会计的实际作用。首先,建立完善的会计工作考评体系,对会计工作进行评价,重点围绕会计工作的业绩和职业道德水准进行必要的考评。其次,明确必要的奖惩机制,注重激发会计工作的创新活力,促进会计实际作用的发挥,实现奖罚分明的会计管理制度,全面调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三,注重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修养,组织开设各种培训活动,明确会计职业素养的发展计划,促进会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水准,使会计人员学习必要的内审及风险防范工作知识,这样才能发挥会计的专业作用,全面提高电网风险防范效率。

4.结论

优化电网会计控制环境,提高会计内审风险防控水平,必须完善会计管理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科学的会计管理工作制度,从而全面发挥出会计人员的实际作用,使会计人员可以在企业内控方面不断进行有效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唐洋,王秋林,陈慧敏.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对内部会计监督的影响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6).

[2]金莉.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2).

审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5篇

1.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笔者对广西教育系统部分高校调查了解,结果表明:只有一半的高校设立审计部门,这其中有三分之一是与纪检、监察合署办公;审计人员大部分是从财务岗位劝退转型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还兼任学校其他管理岗位。调查显示:某些校领导认为公立高校属于全额拨款预算单位,不象企业存在风险问题,内审工作可有可无,没必要设立独立部门和配备专职专业人员。

2.内部审计信息化水平过低。

由于受到环境、人才、硬件、软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的审计信息化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信息化。比如广西教育系统的财务部门基本上采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业务部门采用信息管理系统,这些信息技术比较成熟,更新升级的速度快,但是相对应的审计部门主要采用手工审计,计算机起到辅助作用,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审计软件能赶得上审计对象的变化少数高校也采用审计软件,但事实证明实用性不强,使用效果不理想。原始的简单的审计方法适合于传统的制度导向的财务收支审计,根本无法满足现代风险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对内部审计的基本要求,无法进行涉及各种环境因素的综合风险分析及防范。

3.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到位。

尽管审计署2007年以来了《国家审计数据中心基本准则》和一系列专业审计数据规划,以及2008年通过建立审计方法目录体系和审计方法规范要素而完成了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的标准规范工作,但是各施各法的内部审计执法行为可能隐藏着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和审计作业安全性、科学性、审计证据可靠性及审计报告恰当性等背后的各种审计风险。信息化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目标、程序、技术、方式等缺乏法律法规的明确规定而导致在审计实践中遇到了很多的障碍。

4.内部审计风险更趋复杂化。

在信息技术普及化、信息交流全球化和信息传输自动化的背景下催生了会计核算电算化以及内部审计信息化。这种背景下内部审计,审计环境更趋复杂化,审计数据采集难度、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信息系统的成熟度与安全性、审计人员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熟练度等审计因素,均有可能使得审计风险在审计业务发生前就已经产生或存在。

二、内部审计风险防范措施建议

1.与时俱进,更新理念。

对于内部审计的负责部门,应做好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工作,形成完备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避免出现以领导的意图作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情况。对于被审单位,要树立主动接受内部审计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到现在的价值增值管理服务的内部审计内涵。

2.重视技术,坚持创新。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理念必须随着内部审计标准、审计方式、审计手段、人员要求、审计目标等变化而与时俱进,必须从传统的手工作业转变为现代内部审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审计项目管理系统的信息化轨道上来,实现由财务控制逐步向业务控制和信息系统控制转变,以计算机及其软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集成技术、数据管理为依托,重视科技知识与技能在创新内部审计方法上的作用。

3.完善制度,健全体系。

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应尽快研究制订适应本地本系统发展现状的、统一的审计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应当包括内部审计工作标准、风险评估、系统评价、内控评价、人员资质以及审计技术、基础设施、系统流程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业务规范和管理体系。不仅仅从战术上对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制制度进行健全性和符合性测试,继而识别风险并进行有效防控,而且要强调审计战略,应虑广西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环境因素,强调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等多种审计模式融合成一个整体体系,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4.强化培训,打造队伍。

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打造的内审队伍的综合素质。培养满足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要求的、财审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和计算机技能交融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尤为重要。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培训内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诸如加强审计理论研究及其成果转化,以科研促进审计实践,理论研究指导审计实务,并进行考核评价,以适应时代对内审人员的基本要求。

5.注重分工,强调效率。

根据亚当.斯密(AdamSmith,1776)著名的劳动分工论,广西教育系统内部审计风险防范工作可以充分利用社会优质的专业审计资源如审计中介机构,将部分风险程度高以及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业务项目(如大型基建审计项目或者是巨额融资项目等审计成本高相对较高、专业分工相对专业的审计业务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外包给社会专业机构,不但可以转移和规避审计风险,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且可有效提高审计质量与效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