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公共政策;科技创新;市场经济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科技的创新需要政府政策的影响。通过政府政策的积极保护,使科技创新能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挥出积极的作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科技创新在市场经济中的内涵
当中国进入世贸组织以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关键词。科技创新需要依靠创新、高校的科研研发项目,更离不开政府在自由市场中的有效调控。自由市场是市场的一种理想状态,科技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就可以实现创新与突破,然而,当市场出现垄断现象时,政府就必须要采取相关的政策进行调节,这是所有国家都会奉行的一种市场调节机制。科技创新离不开国家统一的政策,各地区再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公共政策。
2地方政府公共政策概述
2.1公共政策的定义。各国学者对于公共政策的定义有细微的差异,中国学者在公共政策的概念中表述的比较明确,其认为公共政策的主体是政府。制定出的相应政策是特定时期为解决某一种公共问题所做出的选择,并进行具体实施。2.2运用公共政策的意义。在现代市场中,如果一切仅凭市场体制调节,将会出现更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市场机制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但同样需要政府的支持。在遵从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需要进行机制的设计和监督,由此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活动的有效开展。这一切需要政府的不断支持。社会需要公平,这样才能缔造和谐的社会。公共政策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在目前的发展中,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社会贫富差距不断增大,这就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公共政策进行调节,缩小地区贫富差异,实现社会公平。公共政策比较灵活,尤其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之中,政策的功能会更加广泛,与法相比,政策的灵活性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对社会进行调控也会因政府的权威性而有所成效。对于中国而言,地方政府的公共政策会解决并改善许多问题。2.3公共政策的运用。在一些国家,公共政策与法官的判决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国,公共政策的运用虽然没有进一步明确成为法官判决的材料,但也存在一定的可行性。第一,法官判案的依据就是法,宪法是中国法律体系的根本,所有法律的制定都要参照宪法,而法律的制定与国家政策是相辅相成的。第二,法律终归有其达不到之处,如果一味采用依据法律,可能就会禁锢社会的发展。而且,在一些判案中,需要通过国家政策判决一些法律没有规定的部分。
3公共政策对于科技创新的影响
中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因此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挑战前沿的科学问题,掌握全球科技竞争的主动权,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世界各个国家都在积极找到提高科技创新的有效方式,中国也不能落伍,勇于创造领先世界潮流的科技成果,面向世界经济的主战场,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对于科技创新的要求是将中国的重大战略需求放在首位,不断攻破关键技术,通过重大的科研项目进行科技创新。在这一点上,同志强调了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这就需要通过国家公共政策的支持和调控。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决定了科技创新的成效,并能够进一步弥补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在科技创新中,企业需要对优秀的人才进行引进,需要保证国际融资渠道畅通,这就需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同时,还要有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的要求。如果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企业,就需要人才作为有效支撑,人才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认识到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之后,就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吸纳。各国对于人才均高度重视,并通过多种手段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中国也不例外。为了吸引顶尖的科技人才,地方政府采取了多种手段引进人才,为企业的人才资源引进和流动提供了政策支持。关于科技创新的融资,呈现出了许多鲜明的特点,也具备很高的风险。群众最重要的就是国际融资渠道不能缺失,否则就很难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地方政府对此采取了多种创新形势,使制度更加自由便利,为国际融资渠道的创新提供了许多优惠,提高了创新的经济价值效应。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是科技创新企业的要求。通过对企业进行税收优惠政策,能够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企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公共政策主要涉及高新技术园区立法、对高新企业的财政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信贷优惠政策、风险投资支持政策。除此之外,还有关于技术保护的法案,一切都是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关于财政的支持,有些国家是采用补贴的形式,有的国家是大力支持各种重大科研项目,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表示支持,还有的是对基础设施开展投入和建设,力求促进科技创新,从而实现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中国的公共政策也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支持,比如,相关配套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财政方面的补贴和投入支持等等。在“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中,进一步细化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要求。需要将科技与经济的建设紧密结合,使中国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中国的重大战略需求始终是科技创新的重点,重大的科研项目、国家实验室、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都是规划中的重点。在技术创新中,一方面要加大对企业的改革,另一方面要坚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上要有任务的严密部署,还要通过政策促进改革。该科技规划涵盖了中国的重点行业和部门,并针对一些有潜力的区域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与规划,体现了宏观布局的理念。
4结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的优劣已经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为了实现和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中国的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均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李福裿 单位:黑龙江省能源环境研究院
参考文献
[1]曾俊芳,林艺玲.浅析政府公共政策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3):80-81.
[2]李颖明,张利华,宋建新.公共政策的经济效率与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建设[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11):49-53.
【关键词】:林业技术;林业建设;重要性
1现代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1.林业技术发展是林业建设完善化的基础支持
林业技术发展是林业建设完善化的基础性支持,具体表现为林业建设处于不断的发展阶段,存在的不足之处较多,对林业建设的推动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对于林业建设的目标达成以及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体现都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林业技术发展能够逐渐缓解这一现象,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促进林业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林业技术发展方向主要为结合信息化技术,提升林业技术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参与度,增加管理力度以及保证建设的整体流程管理,能够全程了解林业建设进展。对于林业建设中出现的植物种类配置不合理,如相邻植株生长相互抑制、植株种植间距不合理,或者植株种植土壤类型不合适等,利用信息化的林业技术以及自动化的林业技术在第一时间内确定改进方案,保证林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林业建设整体流程完善化、林业建设整体化以及林业建设质量保证化。同时,能够使林业建设达到预期水平,对环境的调节以及对生态保护发挥相对应的作用,切实缓解环境问题以及生态问题,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2促进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的优化
在现代林业发展中,进行林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意义是可以促进现代林业从业人员的优化。比如:在传统的林业生产中为了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对于林业从业人员的工作量要求非常大、而进行林业生产往往凭借的是林业工人的技术经验。但是,进行林业技术创新后运用具有现代化信息化的林业生产技术设备不仅可以有效的减轻工人的工作量、还可以有效的保障劳动的效率与安全。
1.3推动可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引入科学的管理模式,解决林业产品不易存活、花期受到损害、光合作用减少等缺点。科学、准确地调整林业产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光、水分、肥料等,也使得管理人员更加轻松地进行管理。同时,也推动林业产品可持续发展。新型技术包括生态环境重建、防沙漠化技术等,能够有效地推动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人与环境友好相处。
2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展策略研究
2.1逐渐完善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体制
首先,提高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进而加大在该领域的资金使用数额,与此同时,政府林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与企业之间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有效融合,从而有效避免由于林业技术创新环节资金不足所导致的后续问题。其次,林业相关部门必须颁布降低税务的方针政策,因为我国林业发展的实质是确保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共同发展,所以通过减少林业发展的相关税务,能够为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带来便利,该环节也是完善我国林业技术创新体制的重要途径。我国林业领域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必须全面贯彻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发展理念,可以通过开展有关林业技术创新沟通活动来加以实现。政府需要规范与林业相关的企业的行为准则,并要求其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条规,只有这样,政府才能发挥引导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作用,使企业的先进技术与林业领域有效结合,进而推动林业的发展速度。
2.2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体现在为技术创新创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提供有效的政策。具体地说,政府和林业部门推动创新的关键是解决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如增加科技和教育的投资,制定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中介机构的紧密联合,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改善创新条件,办好几个事关全局并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基地,加强林业系统职工的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水平,等等。总之,要通过这些手段,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搞好创新资源的配置,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更好结合,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进程。
2.3加大对林业科技技术创新装备的研究与开发
加强林业科技创新装备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够促进林业技术的发展。主要指在以下几点:(1)提高科技创新成果实际使用效率;(2)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林业科技创新;(3)建立良性、和谐、开发的创新机制;(4)提高林业科技装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与效率。此外需要加强合作交流,以知识产权创造为核心,共同研发科技创新成果,打造完善的技术体系。
2.4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的重视
林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所以林业科技创新需要培养更多高知识、高素质、高技术的人才,为林业科技打下良好基础。林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素质教育,这是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课程结构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高素质、高技术人才为林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
2.5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林业产业,一方面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存条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已经逐步出现了可持续经营技术、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森林资源培育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有效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及森林生态系统等林业创新技术,其目的都是把自然环境与林业从相互影响变成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生态系统、动植物多样性系统、林业系统、可循环系统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统一。
结语
林业技术创新对于现代林业发展的影响涉及到各个方面,只有充分了解林业创新的重要性,才能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大林业技术创新投入,最终促进林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带动着人们对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视,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教育方面,追求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对于学生,要求的也不再只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综合能力的提升、各方面的实践创新能力等。本文将以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的意义和方法展开简单的探讨,从而传达出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关键词:
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
所谓的“创新能力”,是指创新的思维、能力,是要理论付诸实践,是在基于已存在或已发掘出的知识的基础上,发现、开发出新的内容、方法。不论是对于民族还是国家,创新能力都意义重大。一个民族若要前进,务必要培养青少年的各方面的创新能力,高中生是正处于学习进步的阶段,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
高中生的教育承载着许多家庭的希望,也代表着国家很多领域未来的发展,我们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特质和爱好研究的兴趣。科学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和综合化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它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而且,这是对科教兴国的积极响应,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高中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对国家等意义重大,对于自身性格的塑造也是具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能力突出的人,不会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也不会只是简单的在实践中去检验理论,而是在实践中去发现更多的事物,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敏感细胞,可以发现更多未知的事物。正如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论教授学生多少的知识,都是有限的,都不如培养他们某一方面的能力,拥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去“捕更多的鱼”。现在,有很多对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很多学者、专家发现,那些在早期就注重培养创新能力的人,通常会塑造出更独立的性格,对很多事物往往会持有独特的看法,有很广阔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而且在事业或是家庭的生活中,往往展现出较好的姿态。
二、培养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途径
培养创新能力,即打破定式思维,创造出新的知识。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更多的则是理论付诸实践,再由实践产生更多的事物。就是说,需要避免高分低能,避免眼高手低,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更多的实践,在实践中去发掘更多的真理。那么,传统的机械教学方式便不再适用,而学校和家长们究竟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去帮助学生、孩子们去实现这一点呢?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感知能力。据研究表明,一个善于观察的人,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去发现未知的事物。这样的人,比较容易产生好奇感,进而激发出对事物探讨的热情。像那些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家,都是在生活中的不经意间,发现了很多令人惊叹的理论或者规律,比如万有引律的发现,不过是牛顿在无意间看到树上落下的苹果,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但是这样一个不经意的小发现,却成为物理学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个例子也足以显现善于观察的能力和热爱思考对于创新的关键性。其次,学校和学生观念上必须要先行,敢于追求创新,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传统教育比较明显的缺点就是生硬,使得学生容易学死知识,同一个问题换了一种考核方式便觉得陌生。而且依赖心理比较强,不够独立,而现代的教育则强调学以致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比如,教师可以选择把每节课的上课的主题或者大概纲要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再让学生提出感到迷惑的问题,由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进行解决;或者让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之后,在课上讲述,由学生来做学习的主导,而老师仅担任课题内容的导入者,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和补充。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很大程度的改善上课的效率。另外,在高中课程中,可以选择合理的设置实验,增多学生动手的机会,在实践中逐渐引导他们的学习。但是,这要求教师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把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范围,保证实验内容在学习的内容范围内,并且在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能或多或少的学习到新的知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最后,再让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总结性学习。总之,高中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家长在各个方面采取正确的方法,同时需要学生的高度主动配合。政府也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的条件,开展更多的科技活动,我们都知道,科技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极好途径。科技活动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物质和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青少年会从实践活动中懂得:物质是世界的本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时,会从活动实践中懂得事物是有客观规律的,按规律办才能成功。实现这个目的的途径各种各样,现在互联网的发达也为这些学习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总结
高中生的教育方式和水平代表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书面的知识需要更多的是实践创新,学校和家长们务必通过正确的方法去帮助高中生们培养创新能力。相信大家共同的努力,不久的将来,高中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必然会普遍得到提高,也一定会引起一股科技创新的潮流。
参考文献:
[1]兰祖利(美).《丰富教学模式——一本关于优质教育的指导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版.
[2]陈丽华.实现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平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年14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 科技资源 共享作用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02-0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科学技术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有助于提高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科技创新环境下推动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加大科技创新有助于我国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1 科技资源共享的意义及重要性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技的作用愈发重要,我国在科技上的投入也在逐渐加大,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科技的发展。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资源的共享可以有效地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一是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都缺乏科学技术的理论指导与先进的科技支撑,因此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二是我国科技资源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未能实现有效的资源调节;三是科技创新效率总体较低,造成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科技资源共享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为此,我国应该利用这次契机,实现我国科技资源的共享。在我国,实现科技资源的贡献不仅可以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科技保障,同时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科技创新对科技资源共享的作用
科技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在特定的环境中,不断的创造新的事物并获得一定的效果的活动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步入到一个科技不断创新的重要时期,科技创新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持续不断的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下,科技是集人类智慧结晶于一体的重要技术和资源,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对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有着重大作用。
2.1 科技创新为科技资源贡献提供环境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国际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科学技术,反映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水平,科技创新则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归根结底就是在于我国科技创新所带来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资源的共享需要一个可以实现的环境。科技创新改变了传统的局面,加深了人们对科技的认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科技资源实现网络共享,并做到了实时更新,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把科技创新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投入更多的资源大力参加科技发展,才能加大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2.2 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人们利用网络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共享,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就是科技创新的体现。近年来,我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越来越高,意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力度,使得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科技创新的发展使得我国可以利用的科技资源越来越多,科技资源共享的平台越来越广泛,从而加大了我国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3 推动科技在实践中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并以文字的形式将这些经验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如果这些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就会在往后的工作当中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得经济的发展速度变慢。加大科技创新,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减轻我国在工作中的劳动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同时还能使得这些科技资源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升华和发展,从而又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3 科技创新对科技资源贡献的作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前景
3.1 存在的问题
科技创新是科学及不断发展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我国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成果在许多地区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首先,在我国许多地区,受多种条件的制约,交通不便,与外界联系较少,从而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使得科技资源得不到共享,其次就是网络环境下,科学技术的冲击,经济发达的地区,科技创新水平高,其科技资源共享的平台自然就会多样化,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科技创新水平低,科技资源共享的渠道少,而且科技资源也少。
3.2 发展前景
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过程中,坚持科技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一些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已经呈现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带动了关键技术交叉融合、群体跃进,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即将出现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科学技术还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是我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此,我国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创造出更多的科技资源,为科技资源共享提供更广阔的共享平台。
4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科技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科技资源,使得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科学化,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有着重大意义。科技创新能够不断的创造出更多科技资源,扩大科技资源共享的平台,将科技资源运用到经济发展过程中,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发展依据,从而提高我国科技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带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朱艳芳.基层科技活动方式的优化和创新[J].海峡科学,2009(11).
[2] 周建伟,周爱国,贾玉武,等.我国实施科技资源共享的制度保障体系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6).
关键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9-0004-02
近年来,高校成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科技创新人才的产生和涌现。高校依托各种资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营造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和谐自由的环境,期望培养出一批批创新人才,使之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这些努力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与社会进步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差距,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本文分析我国创新人才的特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意义和成长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工作的设想。
一、科技创新人才的内涵
科技创新人才,指具有科技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掌握创新方法和形成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创新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科技创新人才应该是知识结构广博、好奇心强烈、想象力丰富、人格高尚的人才。
创新能力的形成必须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科技创新人才应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能够广泛涉足其他领域,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奉献新的知识、技术、工具、工艺、产品。从整个社会的发展看,所有知识的获得、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艺的更新和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因此,没有广博的知识积累,创新就是一句空话。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内容和动力,是创新行为的起点。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会有创新思维,创新行为才能进行。在一个以社会和经济改革为主要动力的迅速变革的世界里,更重视想象力。
好奇心是产生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前提之一。只有具备好奇心,才能推动个体去不断寻求、发现、创新,达到对未知的理解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应拒绝思维定式的束缚,勤于不断探求未知,敢于怀疑既有现状的不足,不断提出新的见解,追求新的突破。
科技创新人才必须严于律己,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创新活动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一项创新往往是经过长期努力的结果,甚至是无数创新人才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创新人才必须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经历失败的打击,百折不挠,愈挫愈进。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在艰难的环境中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乐观、坚韧的态度,保持创新的热情。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高尚的人格,具有与人合作的精神。竞争与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趋势,人们相互依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任何个人的进步与成功很难离开合作。很多创新活动都不是某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往往需要多个人的合作与努力。缺乏自主创造力和利他倾向的人很难和别人合作,离开了合作,就难以弥补自身的缺陷,增强自身的力量。因此,创新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真诚的工作态度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养成宽厚和善良的性格,树立利他意识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增添自身的人格魅力。只有具备这些品质,才能在合作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
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影响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是我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进行知识传播的主体,也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及知识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唯有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培养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并实际地参与科技创新,才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接受,赢得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空间。美国高等教育学家布鲁贝克(John.S.Brubacher)指出,高校走出象牙塔已经是一种历史趋势,必须平衡纯粹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又要服务社会。其实,无论是追求知识抑或服务社会,本质上都是创新。高校的创新,理应同时并重两种指向的创新。我国高校历来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采取种种措施,利用各种渠道为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提供机会。这些措施虽然有所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主要在于一些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强,课程内容滞后,教师缺少独到见解,弱化了创新能力的生成机制,创新活动效果不佳,缺乏创新成果。高校竞争,最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是参与奉献创新成果的竞争。高校把握机会,培养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奉献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赢得竞争,获得发展的机遇和空间。否则,难以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并失去竞争的优势和社会的支持。
从国际环境看,我国要适应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迫切需要培养造就科技创新人才。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水平上,表现在技术进步和创新速度、质量和水平方面。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科技创新的能力。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人才实力的竞争。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重视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努力营造适合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主动适应国际竞争的要求。
三、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生活和工作的环境
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与生活和工作环境密切相关,其所需要的环境是指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条件,社会环境直接影响其创新活动的进展。
社会文化环境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是科技创新人才形成创新意识与发展创造力的重要背景。不同文化环境及由此产生的不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创新观念和创造力具有深刻影响。应当鼓励和包容创新,以及具有创新的价值观念。没有这样的价值观念,科技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多重性质,既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思想渊源,亦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创新的思想观念。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适应科技创新人才的文化环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创新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政策环境保障。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激励了创新人才的工作热情,保证了创新活动的实施。但是,有时实施力度不足,机制不健全。因此,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政策。比如,分配制度是创新人才创新活动的重要保障,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应当是在保证创新人才基本收入的同时,对从事前沿性基础科学研究的人才,政府给予特殊政策。同时,重视提高创新人才的经济收入,使其具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保证创新人才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国创新人才流动有时还存在障碍和壁垒,部门之间人才流动不畅通。因此,必须重视人才流动制度的建设,将之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此,必须为人才流动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给人才流动以法律保障,使人才流动规范化和法制化,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一些地区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仍不完善,在人才晋职、评优、评奖等方面仍然存在重学历、重辈分的现象,忽视了人才的实际能力和贡献大小。在人才使用上,公平、公正的竞争激励机制未完全形成,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对创新人才的精神激励。因此,要完善对创新人才的精神激励政策。认识到精神激励是重要的激励方法之一,能给创新人才以精神支持,使其在进行创新活动时,免除后顾之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要完善驱动创新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倾斜政策,提供个人价值得到充分承认和尊重、个人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赞赏、个人贡献不会被忽略的氛围。要制定对创新人才的保护政策,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体系。通过政策倾斜,真正使创新人才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创新活动必须有一定的投入环境支撑,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创新人才成长的投入环境建设,以巨大的科技投入保证创新人才创新活动的进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基础条件以及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相对薄弱,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
四、高校在组织建设管理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贯穿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每个环节,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高校在组织建设管理中,尤其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在社会的各种资源中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尤为突出。高校作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教育观、人才观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创新能力是创新人才的首要标准和核心能力,要成为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大力提高创造能力。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够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较好的国际交流能力、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具备良好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了解科技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参与跨学科的研发创新工作。高等教育要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自上而下转变传统观念,建立起新的人才观,把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充分理解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高校创新环境因素众多,优越的实验条件、与同行之间的交流机会、拥有研究自、承担和参与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项目等,都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养成创新精神和掌握创新方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创造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氛围,同样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多方面听取学生意见与建议,保持信息公开和资源共享,使科技创新人才成长拥有良好的硬性环境和软性环境。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高校还应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使大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应当为大学生提供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为大学生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同时,应当面向世界办学,在教师招聘、人才引进方面与国际接轨,努力与世界一流高校保持同等水平,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优良的教师队伍。应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引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学术大师,以多样化的形式扩大国际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一些高校的教学评价过多注重量的考核,忽视质的把握;注重表面,忽视内在;注重知识传授的环节,忽视特殊能力的培养和考查,尤其是对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尚没有一个科学可行的机制和办法。教学方法过死,对大学生的评价主要以课程考试分数确定优劣。这些现象束缚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因此,必须改进教学评价制度,既要重视量的考核,也应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五、结束语
总之,高校应当深刻认识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物质及精神上的支持,以培养出国家发展所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为社会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2]陈晓季.关于培养高科技创新人才的几点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1(06).
[3]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高士琦.将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放在重要战略地位[J].党建研究,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