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的概念

农作物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作物的概念

农作物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酸雨;农作物;危害;防御措施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活动的加剧,酸雨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酸雨对公众健康、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绝大部分还是露天工厂,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尤为突出。 

 

1 酸雨的概念与形成因素 

 

1.1 概念 

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0的大气降水。大气降水的形式包括雨、雪、冰雹、雾等。未被污染的降水是中性的,pH值在7.00左右;当大气中SO2、CO2等有害物质浓度增加,与大气中水汽经过化学物理变化,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雨叫酸雨;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雪叫酸雪;形成pH值小于5.60的雾叫酸雾。 

1.2 形成因素 

酸雨的成因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大自然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工业生产、燃烧煤炭、石油及汽车尾气和民用生活燃烧排放的硫和氮的氧化物;大自然因素主要是火山爆发等产生的物质,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汽凝结在硫酸根、碳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碳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酸雨。 

1.2.1 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换条件。一般来说,某地SO2污染越严重,降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越高,导致pH值越低。 

1.2.2 大气中的氨。大气中的氨(NH3)对酸雨形成是非常重要的。氨是大气中唯一的常见气态碱。由于它的水溶性,使它能与酸性气溶胶或雨水中的酸反应,起中和作用而降低酸度。大气中氨的来源主要是有机物的分解和农田施用的氮肥的挥发。土壤中氨的挥发量随着土壤pH值的上升而增大,而大气水汽中酸度随氨的增加而降低。 

1.2.3 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大气中的污染物除酸性气体SO2和CO2外,还有一个重要成员——颗粒物。颗粒物的来源很复杂。主要有煤尘和风沙扬尘。后者在北方约占1/2,在南方约占1/3。颗粒物对酸雨的形成有2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所含的催化金属促使SO2氧化成酸;二是对酸起中和作用。但如果颗粒物本身是酸性的,就不能起中和作用,而且还会成为酸的来源之一。目前我国大气颗粒物浓度水平普遍很高,为国外的几倍到十几倍。 

1.2.4 天气形势的影响。如果气象条件和地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则大气中污染物浓度降低,酸雨就减弱,反之则加重(如逆温现象)。 

2 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 

 

酸雨对农作物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对土壤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对作物产生间接影响和直接危害,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 

2.1 加快土壤酸化 

酸雨首先导致土壤酸化。我国北方土壤呈碱性,对酸雨有一定缓冲能力,但南方土壤多呈酸性,经酸雨冲刷,就使酸化加剧;同时土壤中含有大量铝的氢氧化物,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过量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酸雨也能加速土壤矿物质营养元素流失,改变土壤结构,导致土壤贫瘠化,影响植物正常发育。酸雨还能诱发作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2.2 改变土壤微生物种群 

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细菌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如可使分解有机质与蛋白质的主要微生物类群芽孢杆菌及毛杆菌和有关真菌数量降低,影响营养元素的良性循环,造成农业减产。特别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的数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对农作物生长大为不利。

2.3 直接危害农作物,降低产量影响品质 

2.3.1 酸沉降对农作物的急性伤害和慢性伤害。急性伤害通常指强酸雨或高浓度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与农作物接触,其叶片在短时间(1~3d)内出现细胞死亡,严重者出现枯叶、枯枝、枯梢和枯株。这种情况在实验室和土法炼硫窑附近常见。慢性伤害,一般指弱酸雨或低浓度的二氧化硫污染物长期与农作物接触,其叶色失绿或色素变化,破坏作物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导致细胞死亡,其可见伤害症状为过早落叶等。一般酸雨地区或二氧化硫长期超标地区,会发生这种现象,这也是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的原因。 

2.3.2 不同作物受二氧化硫伤害的敏感性。不同农作物受二氧化硫伤害的敏感性不同。科学家在实验室内用一定剂量的二氧化硫去熏不同农作物。一段时间之后,不同农作物伤害完全不同,可分为敏感性农作物、中等敏感性农作物和抗性农作物等3类。敏感农作物有大麦、棉花、大豆、菠菜、胡萝卜和辣椒等;中等抗性农作物为小麦、菜豆、花生、黄瓜、油菜和番茄等;抗性农作物为水稻、玉米和马铃薯等。 

2.3.3 对农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科学家试验后,估算我国南方7省大豆因酸雨受灾面积约158.67万公顷,减产约20万吨,减产幅度约6%,每年经济损失约1 400万元。稻、麦等禾本科作物叶面积小,蜡质层厚,可湿性差,对酸雨敏感性弱,但强酸雨仍可导致叶面扭曲,生成褐黄或褐红伤斑,造成减产。水稻生长期是翠绿色的,成熟期时是黄色的,1982年6月18日重庆下了一场pH值为3.9的强酸雨,某乡逾666.67hm2水稻叶片迅速变成赤色,这场酸雨灾害产量损失400t以上。大棚酸雨试验也证明,强酸雨将导致叶面产生赤色伤斑。酸雨造成蔬菜叶面黄斑,生长不良,抗病能力减弱,产量下降。据有关资料报道,不同品种蔬菜对酸雨的敏感程度不同,在pH值为3.5的高酸性环境中,对酸敏感蔬菜番茄、芹菜、豇豆和黄瓜产量可下降20%;中等敏感性的生菜、四季豆和辣椒产量下降10%~20%;抗酸性较强的青椒、甘蓝、小白菜、菠菜和胡萝卜产量下降低于10%。 

 

3 防御措施 

农作物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概念;推广对策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处速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人们所广泛关注的问题,绿色农业产品也成为了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能够为食品的安全与卫生提供重要保障。下面我们将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进行研究,并且具体分析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从而实现绿色农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具体概念与研究意义

1.1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概念分析

我们都知道“绿色”是大自然的原始颜色,而绿色农业指的就是把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融合在一起,在保障农户经济收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确保农作物绿色、无污染,绿色农业种植形式也能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相对来说,绿色农业种植的流程是比较复杂的,它所涉及到的种植技术多种多样,要想使绿色农业得到发展,不仅要熟悉轮耕技术、农业管理技,还要对生态循环以及农业生物学有所了解。我国的绿色农业种植经验十分丰富,并且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也是比较早的,要想实现绿色农业种植的发展与进步,就要对种植技术进行积极的研究与推广,这样才能使其与新时期的社会发展相适应,从而保障绿色农业的质量与产量。

1.2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研究与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意义进行具体分析。首先,绿色农产品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传统的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使用农药化肥,而绿色种植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减少农作物中的农药残留,这样不仅可以起到环保的作用,还能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保障。其次,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具有经济性特点,现阶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深受人们的欢迎,并且经过调查与分析可以发现,绿色农作物的销量有所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最后就是绿色农业技术的资源性,农作物采用绿色种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从而缓解现阶段我国的资源问题,而且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还有利于培养农户的技术能力[1]。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与推广的具体策略分析

2.1对国内外先进的种植经验进行借鉴

要想实现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与进步,首先就要对我国实际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对国外一些先进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借鉴,如果能够把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经验合理的学习与使用,不仅可以促仅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还能够弥补我国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上的不足,从而对现阶段的种植技术进行完善[2]。

2.2创建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

相关部门可以创建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在对基地进行创建之前,首先要对农户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农户能够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可以邀请专业的讲师为农户传授相关方面的技术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农户的学习印象。如果能够合理的创建绿色农业种植基地,不仅可以促进绿色种植产业的发展,还能够使农户的信心得到提升,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也可以作为农户的学习基地,农户可以在基地中把绿色农业种植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相结合,从而有效的提升绿色农业种植效率。在此基础上,相关部门还应加强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并且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一些种植经验。在进行绿色农作物示范种植基地的建设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应注重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与引进,从而建设一支专业知识强、实践经验丰富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发推广队伍[3]。

2.3加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宣传工作

要想使绿色种植技术实现更好的推广效果,首先就要使农户对该技术达成认可,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应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积极的宣传,从而加深农户对该技术优势的了解,这样才能使技术推广的意义得到真正的发挥。政府与相关部门应依据地区绿色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的开展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宣传活动,并且为该宣传活动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相关部门也可以组织当地的农户或者种植基地的农户开展座谈会活动,这样可以使农户们在会议中互相交流种植经验,并且沟通绿色农业的种植技术,从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在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宣传的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把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关键内容提取出来,传授给农户,从而使农户了解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意义。相关部门也应针对广大的消费者进行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宣传,从而使消费者了解绿色产品的安全性,这样可以使宣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也可以把绿色农作物与常规农作物进行对比,这样才能使消费者了解绿色农产品的优势,这样的宣传形式不仅可以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绿色农作物的销量。

2.4政府政策的支持

在对绿色农业进行推广的过程中,政府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积极制定有利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的政策,政府政策的支持对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政府与相关部门应提高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重视,经过调查与分析发现,很多农户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还存在观望的态度,如果有相关政策的支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可信度就会大大提升,从而实现发展与推广。

农作物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互联网+”;农业经济;电子商务平台

1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同时也为农业的发展带来不小的机会。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便利条件,推动农业的精准化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辟网上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的范围,提高农作物产品的经营效益,推动农业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是和互联网时代下的各种信息技术的创新有着紧密的关系,比如经常说到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正是由于这些技术的存在,使得互联网技术有着更大的灵活性,能够和不同的技术不同的行业联合起来,进行技术的升级和改造。一些和互联网技术联系起来的行业在自身的行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这些个行业的生产力都得到技术的飞升。实体经济和互联网技术的联合,能够有效地促进这个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及技术创新,进而使得生产也得到一定的创新。

3“互联网+”时代下我国经济发展现状

3.1传统观念的约束

对于“互联网+”这样的概念许多人还不是很清楚,毕竟是这几年最新出现的事物,在网上进行农作物产品的销售也是最近几年在农村出现的现象。互联网销售和传统的农作物产品销售相比较有着许多益处,但在农村地区,农民一般都是文化水平不是太高的人群,对于网络信息技术不是很了解,并且他们一辈子都是采用传统的交易方式,很少能够接触到在网上交易情形。因此,对于他们而言,不信任网络交易。接受能力比较差,甚至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由于地域以及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没有办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下从网上获取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市场的动态,因此限制了互联网的销售模式。[1]从经销商方面来说,在进行农作物产品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只是注意考察短期的利益,但是对于网络销售而言,这样的模式常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许多的经销商由此打消了这个念头。从客户的角度来说,购买农作物产品还是喜欢直接可以看到的东西,对于网上交易的东西看不到摸不到,持有怀疑的态度,严重阻碍了网上购物的发展。

3.2“互联网+”难以打开销路

人们都已经习惯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因此,想要从传统的模式中转变成网上的销售模式存在一定的障碍。比如,在线农作物产品的管理以及交易和平台维护等方面的问题以及投入多少的人力、财力等,这些都是阻碍网络销售的问题所在。比如,目前河套地区向日葵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意识薄弱,品牌化程度低,[2]人们还没有完全的适应网络购买农业类商品的模式,因此,要想使得在网络上进行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是一件需要仔细斟酌的事情。

3.3“互联网+”农业经济收效甚微

从现在的互联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的网络销售平台已经开始进行运营,有的已经向着农作物产品销售的渠道进行迈进。但是在这样的销售平台中,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平台只是占到了特别小的部分,带来的影响也很小。比如在淘宝这样的销售平台,人们在平台上购买衣服和化妆品以及生活用品比较多,对于农作物产品查询的就比较少了。因此,可以看出的是,即使有了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平台,但是在这样的平台上,还是宣传的力度不够大,人们对于这方面的了解也不是很多。[2]

3.4“互联网+”网站缺少专业的人才

互联网技术是互联网在农业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就是离不开大批的互联网专业的人才。然而,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时间并不算太长,因此,互联网方面的人才还是比较少。专业人才的缺少就导致我国的农业网络相对比较落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就需要提升农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问题。只有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高,农业的互联网普及和应用才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从而提高农作物产品在网上的影响力和销售量。然而从我国目前的农业发展状况来看,农民的专业技术和素质都不过硬,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是不够的,对网络信息的发展接受能力也是比较缓慢的,这对农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4“互联网+”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4.1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

从我国农业的产业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诸多问题,通过借助“互联网+”的时代背景发展条件能够从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进程,提供必要的农业结构调整的理论依据。根据“互联网+”的社会环境特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逐步显现出更具开放性的全新特征表现形式,从而更有利于推进我国农作物产品市场的平稳运行。对于“互联网+”时代背景在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开放性特点进行分析,提供了更为健全的农作物产品交易环境,充分满足农户对市场信息获取的需要。农户通过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农作物产品交易市场的各项实时数据信息,按照政府机构的宏观调整方针政策,从而实现自身种植规模以及经营战略的调整工作,更好地抵御农作物产品市场的效益波动。同时,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将当前农业市场信息资源按照数字信息化的方式完成高效率的资源整合,从而确保农业产业结构更好地呈现综合性特点,实现农作物产品交易相关联市场的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农业运作模式以及生产模式优化效果,努力发展智慧农业。对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性特点,在充分落实高效便捷的智能化农业管理,开展农作物产品的研究活动形式,增强农作物产品附加值效用,更好地推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进程。

4.2实现向技术型农业转变

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背景要求下,必须从根本上发挥农业经济的引导作用,逐步实现农业经济的技术转型过程,从而确保信息技术应用和生产运作的高效性功能发挥,进一步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速率以及发展质量水平。随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的技术型转变进程的持续推进,传统的生产运作模式已逐步被取代,农作物产品种植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对开展农作物产品的电子商务生产模式具有重要建设性指导意义。对于当前我国所处的市场经济体制宏观环境氛围,加大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含量,从根本上更好地满足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趋势性发展需要。由于我国很大一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掌握程度普遍偏低,农作物产品种植的技术理念以及方式选择缺乏新颖,若依然采用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运作模式,会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经济的数字信息化的发展规律,继而制约我国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质量水平。通过应用“互联网+农业”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农业经济技术化发展与时代进步不相适应问题的同时,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性建设过程。

4.3有助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由于“互联网+”本身能够为农户们提供更为专业全面的农作物产品的数据信息,确保农户能够根据自身所种植农作物产品的市场需求及时地完成营销战略任务目标调整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农业产业结构所独有的灵活化变革效果,也有利于提升农业经济整体的效益水平。农户通过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获取所需的生产运作技术知识内容,转变落后的生产运作模式,在根本上提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效率。因此,充分发挥互联网络的科学技术,在根本上推进我国农业经济获取稳定的发展动力支持,维护农业等农作物产品的营销策略需求尽可能地得到满足。农村地区种植户通过推广使用农作物产品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实现农户与消费者之间交流沟通,从而在拓展农作物产品的销售范围以及受众群体等方面展现出卓越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地区提升整体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

5“互联网+”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5.1转变“互联网+农业”管理理念

与传统的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相比,在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过程中引入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功能作用,从而为更好地顺应“互联网+”时代特点,所产生的全新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对于此类新兴的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模式,为增强其发展的核心动力,需要从转变传统的思维逻辑观念做起,按照认可接受的眼光看待全新事物,逐步树立发展的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也就是说,需要对全体农作物产品营销管理过程的参与者进行“互联网+”时代特质的农业经济全新观念的培养工作,确保具备专业互联网络使用技能的人员得到任用。对于国家政府等宏观层面进行分析,必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注重互联网络应用的思想教育宣传,逐步转变农户、消费者在内的农作物产业销售链参与者的传统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要求农户必须充分了解并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农业经济体系框架结构中所产生的重要积极影响,帮助农户获取农作物产品互联网营销知识内容储备,提升其互联网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技巧,从而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综合评估判断农作物产品营销的市场规律,显著提升“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模式的接受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而经销商需要制定长远的农作物产品营销战略,增强“互联网+”时代农业经济认识程度,引导培养农作物产品消费者的互联网络购买消费习惯。[3]

5.2优化“互联网+农业”路径选择

为更好地推进农业经济发展,打破农作物产品市场交易的固有模式,必须注重农作物产品电商平台的建设过程。通过采用多种销售策略方式选择,更好地为农作物产品销售提供资源渠道。

5.2.1创建信息数据库农作物产品本身具有一般性的特点,但是为更好地展现农作物产品的影响效果以及销售数量规模,需要数据库信息资料作为支撑。按照构建数据库的信息资料收集要求,对农作物产品销售市场内多种农户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特别是对于农户的初级信息进行合理化的归类。同时,对于农作物产品消费者的初始交易期限,农作物产品购买需求和偏好程度以及交易品种等基本信息进行统计记录,逐步创建形成农作物产品的营销数据库。通过对农作物产品销售全过程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全面的整合以及综合性的深入分析,细化数据库中的农作物产品消费者,挖掘潜在客户,为该类客户的农作物产品消费需求进行量身打造营销策略措施,从而提升农作物产品的销售量,增强农作物产品的销售效率规律探究。

5.2.2创设网络社区选择性创设网络社区,对具有共同消费偏好的人员借助互联网络的技术表现形式进行网络社交平台集合。也就是说,以农作物产品销售为基本核心原则,构建创设网络区域化管理群体,随着该类人群数量的持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集合潜在的农作物产品消费者,从根本上印证了“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策略,成为重点的消费培养对象。同时,引入已经参与农作物产品交易的人员成为互联网社区平台成员,进而开展网络平台区域内的农作物产品交易经验交流,为农作物产品促销活动注入的宣传动力。

5.2.3优化产品包装设计提升产品价值对于“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的结构框架体系,将农作物产品包装按照用途细分为运输包装和销售包装两种形式,因此,对于农作物产品的互联网销售平台来说,优化农作物产品包装表现形式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性使用相似但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包装,因为“互联网+”销售模式规律下,客户订单的数据信息较多,对同一类型的农作物产品采用相似包装可以有效地节省包装设计费用以及制作成本支出,便于客户能够快速的寻找自身所需农作物产品。更有利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满足农作物产品可能存在的艺术品收藏价值需求,提升整体农作物产品档次和品质。除此之外,对于农作物产品的包装优化必须考量消费群体的客观条件需求,所以注重分层级的设定农作物产品包装。“互联网+”时代下,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作物产品销售面向群体范围十分广大,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以及消费偏好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偏远地区的农作物产品包装实行更为保鲜的包装形式,对于有送礼需求的客户匹配相应的礼盒包装等都是更好的提升“互联网+”农作物产品销售量的方式。随着“互联网+”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全新阶段时期,注重营销策略的使用,展现多样化的营销模式,转变传统农作物产品只能采用线下的消费方式观念,注重农作物产品包装的作用功能发挥,从而更好地扩张农作物产品的消费群体范围,通过营销方式提升品牌的价值,实现农作物产品销售数量提升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目标。[4]

5.2.4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为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古板的农作物产品营销观念,必须在推进我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注重农作物产品营销的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通过开展农户范围内的培训活动,逐步扩展农户培训内容的深度和宽度范围,增进农户的培训成果,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作物产品的生产水平,提升农户整体的综合素质知识积累。站在农户的角度上进行分析,本身农户的人员数量较为庞大,但是专业性的人才却寥寥可数,特别是对于“互联网+”的专业知识储备程度不够。因此,增强农户参与全新的互联网络农作物产品销售的培养机会,采用针对性的重点培育形式。对于农业内具有突出作用的种植大户以及农村专管部门机构人员进行前期细化的培育工作,包括农作物产品营销知识的内容讲授以及“互联网+”的综合能力锻炼,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推进“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专业人才的培育计划进程,进一步引领我国农村内农作物产品销售的经济发展过程。对于农作物产品营销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分析,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对于此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安排处于初创阶段,但是随着互联网科学信息技术以及农作物产品的销售形势的持续稳定发展,适应农业经济转型的需要,[5]终将有利于实现“互联网+农作物产品营销”产业人才的孵化培育。

农作物的概念范文第4篇

一、农业保险概念

农业生产具有固有的风险性,农业生产者需要面对诸如气象、病虫害、地质以及与市场相关的一系列风险,这些风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严重影响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导致农户支付能力不足,生计无保障;其次,影响农业金融发展,农业生产的固有风险使得农民还贷能力具有不确定性,呆账坏账率较高,导致金融机构不愿意发放对农贷款,或通过抬高利息率来补偿贷款风险。

二、当前农作物保险模式和问题分析

(一)“联办共保”保险模式

当前农作物保险主要采取的是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所谓单体产量综合责任险是指保险合同的标的物是农作物的产量,保险责任包括造成损失率达30%以上的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冰灾和造成损失率达70%以上的旱灾、病虫害,保险合同实行一户一保单,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的保险方式。保险品种主要有小麦、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等,每亩最高保额为500元,保费费率为5%,保费由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和农户共同分摊,其中三级财政共承担75%,农户仅需承担25%。农作物保险的经营模式为“联办共保”,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比例分享保费并分担赔付责任。

(二)“联办共保”保险的存在问题

1.农户参保积极性不高

影响农户参保积极性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农户风险意识淡薄,对农业保险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参保意识不强;二是最高赔付额较低,仅能涵盖农作物的基本种植成本。三是保险方案单一,不能满足不同种类农户的需求。四是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窄小的经营规模使农民产生较低的预期收益,因而不愿意付出保险成本。五是缺乏完整的农业风险管理链,农户单靠农业保险并不能实现旱涝保收。农业风险不仅有生产风险,而且还有市场风险,这两种风险共同形成了农业保险的短板效应,只要有其中一种风险发生,即便另外一种风险得到了很好的管理,农户同样会招受巨大的损失。当前农作物保险只是对农作物的生产风险进行管理,而农作物的市场风险则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

2.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不高

目前农作物保险主要以政策性为主,保险公司很难从商业的角度产生很高的积极性,这主要与农作物保险的低保额、低收费、低保障和高风险、高成本、高赔付的特性有关。首先,可保风险是有条件的,其中之一是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标的同时遭受损失,即要求损失的发生具有分散性,而农业风险,如大的洪涝灾害,往往导致大片区域的农作物遭受损失。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农作物保险赔付率高。其次,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低保障运作的模式,亩均农作物保险保额、保费低。再次,农业保险管理成本高。一方面,超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模式加大了农作物保险的营销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标的损失的鉴定和赔付以每户保单为单元,并且农村地区幅员辽阔,加大了勘损、理赔成本。

3.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逆向选择是保险面临的一大难题,农作物保险尤其如此。由于农业保险采取自愿参与的原则,使得农业保险风险不是被分散而是被集中,导致保险公司的保费不能弥补所赔付的损失,以至于费率提高,进而导致更严重的逆向选择。

道德风险是指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农作物保险同样面临着严重的道德风险。一方面,农户在购买了农作物保险以后,当发生的被保风险造成的损失超出了免赔额时,农户的损失可以得到赔偿,这会导致农户在风险发生时不作为,甚至在风险发生导致的损失较小的情况下人为扩大损失,以获取保险赔偿。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农作物保险是产量险,保险的赔付依据的是被保风险造成的最终损失,农户在被保风险发生时,若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灾害损失,其所能获得的赔付也将相应的减少,而采取措施的成本却得不到补偿。

4.政府补贴大,财政负担重

当前农作物保险采取的是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办共保”的经营模式。首先,财政对农户购买农作物保险的保费进行补贴,中央、省、区县三级财政共同补贴农户保费的75%。其次,对于由于被保风险发生的损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5:5的比例承担赔付责任。再次,市、县财政按每年总保费的5%-10%配套巨灾风险准备金。

三、农作物保险发展方向

1.气象指数保险模式

气象指数保险是基于气象状况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重要因素的理念,以气象指数为保险内容的一种保险模式。这里的气象指数是指气象变动情况的一种量化指标,如降雨量、气温等。与传统的农作物保险产品不同,气象指数保险并不对因气象原因造成的农作物品质下降或减产向投保农户支付赔偿,而是对气象指标本身变动情况超出了事先确定值域进行赔偿。

同传统农作物保险产品相比,气象指数保险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气象指数保险以客观的气象指数变动数据作为赔付预计,与农作物的实际产量无关,可以有效克服信息不对的问题,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第二,气象指数保险不需要对单个农户进行监督,在发生灾害时,也不需要对损失进行勘查、评估,只需从气象监测站获取气象数据,对着事先确定的保险方案,即可确定赔偿,管理成本低;第三,天气指数保险合同的标准化高,适合在二级市场流通,而且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很少对天气指数保险合同进行补贴,而是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财政负担相应也减轻了。

气象指数保险业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存在着“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由于气象指数保险并以实际损失作为赔偿的依据所造成了接受赔偿的对象与遭受损失的对象不一致、赔偿的金额与损失的程度不匹配的现象,这种风险可以通过改善气象指数的设计和气象监测站点的布局予以减小。其次,由于气象条件具有区域同质性,造成局部风险不易分散。这个可以通过扩大气象指数保险统筹区域、国家对保险公司提供再担保以及融入国家保险市场予以解决。

2.“政府-保险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

农作物经营规模小、产值低、效益差是制约农户投保积极性和保险公司承保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当前我国农村已经出现了一批以高效设施农业为代表的专业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社由众多农户组合而成,在经营上形成一定的规模,经营投入大,产值高,遭受灾害时的损失也大,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也就得到了凸显。另一方面,合作社组织者的知识水平相对普通农户要高,风险管理意识更强,对农作物保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保险公司方面来看,合作社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可以增加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以合作社作为保险公司沟通农户的桥梁,方便了保险公司收取保费,营销成本和管理成本也相应减少了。

3.“保险-信贷”模式

将农作物保险同农业信贷结合起来是国外农业保险的一种普遍做法,比如在印度,农作物保险产品推广之初往往以因种植农作物而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农户为对象,保险的最高可保额以贷款额或者低于贷款额的150%,保费则通过事先从贷款额中扣留的方式收取,当农户因投保风险受灾损失时,保险公司的赔偿优先付给发放贷款的银行,用于偿还贷款,多余部分才支付给农户。

“保险-信贷”相结合的模式,一方面,通过将是否购买保险作为信贷审核的重要指标,或者对已购买保险的农户贷款实现优惠利率,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保险的参保率,方便保费的收取,降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将“保险-信贷”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农业贷款难问题。农业贷款难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农户缺乏足够的信用抵押物,而农户所拥有的在产农作物因为属于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不足以作为抵押物,导致金融机构信贷风险及信贷成本过高,呆账坏账率高,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发放贷款。但是,当农作物参加保险后,其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有效地减小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4.农作物风险链综合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作物保险只注重农作物的产量,仅仅试图规避与诸如气象、病虫害、地质等相关的生产风险,但是,在现实农作物经营过程中,谷贱伤农的现象并不少见,大量的丰收反而会因价格大幅下降而损失巨大,而歉收却会因价格的上涨而损失较少、甚至没有损失。可见,传统的农作物保险并不能使农户旱涝保收,农作物经营依然暴露在市场风险下,一种统筹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农作物风险链综合管理模式亟待建立起来。

农作物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绿色农业;种植;经济;发展;技术;推广

引言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近些年以来,时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严重危害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越来越青睐于绿色无污染的食品,绿色农作物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重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给人们提供健康安全的食品。另外,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还是一项低碳环保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生态化[1,2]。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相关概念

绿色的本质是大自然的本色,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大自然的发展和循环规律。绿色农业的概念起源于人们对健康、无污染食品的追求,其不是对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否定,而是结合二者的优点,取其精华,剔除糟粕,最终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2,3]。一般而言,绿色农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绿色农业是指绿色农业产业链,涉及的行业非常多,如种植业、养殖业、新型农业等,这些行业都符合相关的行业标准。狭义的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生态标准、环保标准、安全标准来执行,不但可以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就是以绿色农业为基础,运用各种健康、安全、环保、高效的理念和技术来种植各种农作物,以满足人们对绿色无污染食品的要求,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必要性

2.1充分利用资源

近些年以来,世界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伴随而来的是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在这种背景和条件下,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运而生,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对其加大投入和推广,以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与此同时,在推广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和吸引一些优秀的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农业发展储备更多的人才。

2.2保障食品安全

除了正常食用的各种农作物之外,很多食品都是对农作物进行加工而来,因此农作物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食物来源,唯有农作物的安全得到良好的保障,才可以确保人们的食品安全。而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是采用相应的技术,遵循农作物的自然生长规律,尽可能地减少化肥、农药等有毒物质的使用量,不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可以确保农作物的质量。因此,应该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为人们的食品安全保驾护航[2-4]。

2.3利于打造品牌

绿色食品无污染、健康安全,在国内外的市场中,绿色食品都具有非常高的认可度,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具有非常高的市场地位。在不久的将来,绿色食品必将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因此,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非常有利于打造农产品的自身品牌,不但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2.4助推经济发展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好,不再仅限于吃饱穿暖等基础生活,而是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健康问题,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绿色食品,对其认可度不断提高,但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难度大、产业链长、周期较长,使得农作物的产量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导致相关的绿色食品价格居高不下。因此,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无疑可以拉动消费,并且可以打造自己的农作物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3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措施

3.1加强培训和宣传工作

想要做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好培训和宣传工作,主要有以下2点:加强培训工作,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农民,聘请一些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相关培训,还可以利用手机、互联网技术,定期推送相关的培训手册和学习视频,让农民学习更多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加大技术宣传,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扩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以及绿色产品的宣传工作,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其优势,循循善诱,使人们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进而接受、认可,从而可以提高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随着绿色农作物销售收入不断增加,更多的农民将会运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行农作物的种植,从而促进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3,4]。

3.2加大扶持力度

相比于传统的农业种植技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流程更复杂、技术含量更高,使得普通的农民在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掌握该技术;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投资成本更大,短期内很难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导致很多农民“有心无力”,不愿意使用该技术。因此,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主要有以下3点:政策鼓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农民采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提高其积极性;资金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应该为农民提供资金补助或者减少贷款的限制,降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门槛,进而使农民愿意使用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投入,政府部门应该加大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相关研究的投入力度,提高该技术的水平,让农民获得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农作物,给其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

3.3推动配套设施建设

在绿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极为关键,对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除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之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在绿色农业的配套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加强绿色农业的生产、储存、销售等环节的配套设施建设。例如,在销售农作物的过程中,依托互联网技术,采用多种销售模式,如微商、淘宝、直播带货等,打造农作物销售平台,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作物的销售量,进而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