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范文第1篇

祁县中学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目前在校学生2500多人,教职工186人,是省直属重点中学。本地区经济发展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教育发展也落后于国内重点城市。鉴于此,有必要对本地区体育教学活动与文化学习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自制的“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关系”问卷,对祁县中学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8份。回收率94%,有效问卷188份,有效率 100%。

一、结果与分析

1. 体育锻炼与中学生文化学习关系密切

表1 :体育成绩与文化成绩统计一览表

从表1可以看出,体育成绩优等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在总人数中占比例最高,达到22.34%;体育成绩差学习成绩好的仅占6.38%;体育成绩好、文化课差的学生占的人数最少,只占5.31%。由此可以看出,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学习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什么体育锻炼会对文化课学习有促进作用呢?因为,人在连续的长时间学习和工作后,大脑会出现一定的疲劳,从而导致学习、工作效率的下降。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大脑的供氧量,从而缓解大脑的疲劳,为更好的学习、工作提供更多的动力,也就是常说的8-1>8的原因。调查得知部分学生体育成绩虽然好,但文化课成绩却很差。这部分学生往往过度沉溺于体育活动中,导致这一现象原因很多:如学习成绩本来就很差,家长、老师不重视,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等。

2. 对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关系认识情况

表2:对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关系认识一览表

表2表明,大部分学生能正确认识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的关系,占总人数55.32%;认为文化课比体育锻炼重要的占32.45%;还有12.23%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比文化学习更重要。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二者关系,但仍有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处理二者关系。导致学生认识上差异的因素,可能与应试教育体制、教师及家长的态度和观念有关。

3. 在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处理中的不同类型

表3:对待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关系的不同类型统计表

由表3可以看出,在对待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关系的处理实践中,绝大多数学生属于“重文轻体型”,占到总数的45.74%;还有近三成的学生表现出“重体轻文”;而只有26.06%的学生能够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这与表2中的统计结果有一定的反差:表2中,正确认识二者关系的学生占大多数,但表3所显示的结果中,能很好处理二者关系的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这说明,虽然大多数学生都知道二者的关系,但是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而是受到各种外界压力不得不舍弃自己的活动时间去“啃书本”。这与表1中显示的结果相吻合,体育成绩差学习成绩好的,在调查中所占人数最少,只占到5.31%。因此,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体、学习非常重要。

二、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处理体育锻炼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其中,不重视体育锻炼的学生达到45.74%,过多参加体育锻炼而忽视文化课学习的占28.19%,能够很好地协调两者之间关系的占26.06%。

研究结果还表明,有的学校随意压缩体育锻炼时间,领导、教师不重视体育,只追求升学率;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味要求孩子读书、学习,限制体育活动时间。同时,有的学校领导、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待体育锻炼和文化学者关系认识上,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范文第2篇

(一)加强宣传与教育终身体育意识

中专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从树立起其体育意识开始,加大宣传体育意识,强化体育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并有利于实现家庭、社会、学校三者体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了加强体育意识的宣传和教育,高校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做:其一是有效利用广播站、黑板报、网站等媒介,拓宽学生认知体育的途径,开阔学生体育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欲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其二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知识讲座,并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同时为了扩大体育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可邀请家长或社会及企业中知名人士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其三是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加强体育创新,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激情,促进学生体育观念的转变,并重视体育教育。

(二)确定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

中专生的自我身体锻炼目标的确定受其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及体育运动能力薄弱者,在确定自我身体锻炼目标要注重提高自身机体抵抗力和满足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基本运动量,促进其身体各机能的正常发展;对于身体素质及体育能力一般者,要以国家制定的健康体质标准为准则来确定其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最少要达到及格及以上;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且体育运动能力较强,只不过缺少一定的体育运动基础和经验的中专生时,要以国家制定的健康体质标准的优秀级别来要求其自我身体锻炼目标的确定;而对于那些拥有良好体质和运动能力并具有一定体育运动基础和经验者,则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对此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其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除了要达到国家级二级运动员及以上的标准还要在各项校内外体育竞赛中斩获佳绩。

(三)展开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

学生都具有好胜心理,准确把握好学生心理,积极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在设计体育竞赛活动时,首先要避免活动对象的局限性,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扩大竞赛活动的影响力,从而树立起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其次要避免体育项目的传统性及乏味性,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达不到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目的。为此体育竞赛的内容及形式要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使得学生在紧张又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其体育技能,并逐步确立起终身体育意识;最后要避免体育竞赛活动过于正规化,学校体育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锻炼学生体魄,并非真正的国家级体育运动者的培养场地,如果以国家级、世界级标准来要求学生,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达不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目标。因此要合理设计体育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终身提议意识的养成。

(四)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要培养中专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其生理上的动力定型和生物钟节奏,促进其终身体育锻炼的养成。在校期间,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一旦学生毕业之后其进行有益体育锻炼活动会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只有在学校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后,体育锻炼才能在以后学生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的关键在于其自身体育素养,而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所谓体育素养其实际就是体育水平能力,学校体育教育要从基本的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身体娱乐及欣赏体育赛事能力等方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使其在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影响下,逐步树立体育意识,加强体育锻炼,进而养成体育习惯。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实际体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二、结语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体育;锻炼;影响;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88-02

在我国当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也要实现素质教育的改进,改变过去的落后的体育教育模式,实现体育教育的主动式的学习,我们要由过去的学生对于体育的不重视,过多地由教师进行监督式的学习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同时还要加大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身体,还要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体育内容等多方面的知识,这些体育教学内容的改变都需要我们的高校体育老师增强我们“以学生为主体,课内课外相结合”的体育教学观念,总之,就是我们一定要利用高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增强学生们对于体育锻炼的观念,增强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他们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与技巧,使之自己在以后的社会中也能够自主地应用体育锻炼。

一、高校体育教学对终身体育的意义

高校的体育教学并不是作为一项短期的体育锻炼教学而产生的,它是作为学生由学校的体育学习转为一项自己长期的体育锻炼的一种掌握体育技能的途径。因此,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学我们不应该遵循小学或者初中的学习方法,我们应该对体育教学进行思考使得学生掌握它的体育内涵,灵活运用体育锻炼的实质,使得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内在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使得我们的体育锻炼不会作为一项短暂的学习功课去对待,因此我们在高校逐渐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就成为我们高校体育老师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需要

我国的教育部门早就对于我国高校的体育锻炼进行了规定,明确要求学生要每天进行体育锻炼,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对于体育课程的安排基本上都是每周仅2学时。可以说面对如此之少的体育教学,学生很难达到锻炼身体的目标,如果学生没有在课外进行体育锻炼的话,学生的身体素质很难达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学生的体育素质就不能达到社会的要求,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加强我们的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自身的身体素质达到我国社会的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习惯、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要想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首先就是我们必须要对我们的学生进行体育的理论知识教育,改变过去的旧的传统的知识,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性强的体育锻炼知识体系,对此就要我们加大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的观念的转变,使得学生自主地学习体育锻炼的知识。其次就是我们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对学生进行指导教授,同时注意学生的自身的体育锻炼细胞,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我们一定要选着使用的、具有指导性的教学内容,要以科学锻炼身体、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结合终身受益为主要内容。同时我们要设计合理的体育考试,必要时加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之中,以此来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三、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实践过程的需要

首先,高校的体育教学基本作为学生时代的最后一个具有教学任务的学习课程,它的学习内容与目的基本上与我们在小学、初高中的学习目标一样,它仅仅是作为我们的成绩的一部分,我们的学生基本上很少有人懂得开设体育课的内涵,这样的体育学习心态就很难达到高校体育锻炼的目标。其次,我们现在的高校体育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短暂的身体素质,他们只会进行短暂的具有突击性质的体育锻炼,使得学生在看待体育教育上存在很大的误区,这样的结果也会造成老师在进行体育教育时忽视了正确的体育教育的方法,我们忽视了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不良的体育教育之下,我们的体育意识就会随着我们的离校而逐渐淡漠,甚至随着我们工作的压力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不能锻炼身体,不能体会到进行体育锻炼的乐趣,由此可见,作为高校体育教学我们要及时地根据学生的各种心理特点以及外部因素,及时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及时地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对高校学生进行专门的体育锻炼教育,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人生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使得他们自觉地认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好处。总之,我们的高校老师要把指导学生提高体育锻炼意识放在首位而不是让他们被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四、高校体育教学是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前提

高效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以此来使得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有足够的精力。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我们要首先教会学生如何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尤其是我们在体育过程中充分享受到快乐与兴趣,这样会促使我们加强对于体育的爱好,从而就会把体育当做我们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此在充满愉悦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强身健体、调节心理、陶冶情操的目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许多人的心理高度紧张,体能下降,类似的现代文明综合症不断出现,人们渴望通过某些轻松高雅、经济实效的体育运动调节身心、克服心理障碍和身体的疲劳,因而我们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就会被选择和接受。

总而言之,体育锻炼对于人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对于我们在校期间具有好处,还对于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的身体是一切活动的前提,因此我们要把终身体育锻炼纳入到我们的整体人生规划中,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贡娟.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J].体育科学,2000,(3).

[2]周莹,等.中韩日大学生体质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6).

[3]王子朴.中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特点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6).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习惯;特点;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17-01

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人们经家庭或学校教育可形成各种习惯,如学习习惯、劳动习惯、饮食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等。而体育习惯是指特定的情景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体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一旦此种联系巩固,在情境线索出现时就会自发地表现,所谓“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习惯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是体育锻炼的需要与行为的直接联系,是不需要外在监督和个人意志努力即可实现的活动倾向。那么,体育习惯又有什么特点呢?又如何来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呢?

一、体育习惯的特点

1.后天性。体育习惯是通过后天习得而成,在一贯的教育要求之下,使个体行为具有方向性坚持性。体育参与活动的经常化和运动技能达到熟练化有助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显然,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要靠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力量。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2.稳固性。从体育习惯养成过程可看到它源于在某种时间,情境下的练习和重复,痕迹的加强使行为倾向明显。体育锻炼习惯是与体育活动需要相联系的行为倾向,是个性化的心理特征,所以它必定具有稳固性的特征。

3.指向性。体育习惯与一个人对体育活动的需要有关。因此,它指向于内心过程:将体育锻炼所包涵的体育需要转化为参与活动的动机,并导向动机行为。其次,它指向于满足体育锻炼习惯 要求的外部条件:如服装、器械、场地、活动内容等等。只有指向性才保证了体育锻炼习惯转化为外部的特定的行为过程,并使行为过程始终围绕着体育锻炼习惯所指向的内容展开。

4.省力性。体育锻炼习惯一经形成就可以成为体育锻炼行为的内部动力。由于体育参与的内在需要而顺畅地导致趋向行为,不需内心斗争或意志努力。同时,借以满足习惯要求的动作技能也在不断练习中达到熟练程度,它的自动化系列程序对习惯展现为行为也起着省时省力的作用,并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大大提高。因此,体育锻炼习惯一旦养成,导向习惯所指向的行为是既省力又能获得满意感的。与此相反的是,一旦形成不良的习惯(如睡懒觉的习惯)后再去晨练,不但在感情上要体验到不快甚至痛苦,而且也是很费力很困难的。由此说明,从小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二、体育习惯的培养

1.从小培养。古语说“养其习于童蒙”。从小培养习惯常会事半功倍。《汉书・贾宜传》中写道:“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就是这个意思。从体育习惯的培养来看,由于身体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所以,引导他们参加体育活动正符合他们的需要。因此,体育习惯的培养应充分抓住儿童进行身体活动的欲望,顺势加以引导。

2.技能指导。体育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体育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所以,体育技能是表现体育习惯的方式。在孩子较小时让他学会走、跑、跳、攀、登、投掷、打球、游泳等技能,把掌握技能的过程和习惯养成的过程统一起来是可行的。事实证明,体育技能掌握较好的学生,体育兴趣浓烈,显示出更大的活动欲望,体育习惯易于形成。因此,通过技能指导的途径培养体育习惯远比培养了体育习惯再提高体育技能更现实。

3.坚持实践。练习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任何行为习惯的养成都必须要付诸行动。正如马卡逐柯所说:“必须尽可能地形成儿童良好的习惯,为着达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还是正当行为的不断练习,只是滔滔不绝地发挥正当行为的议论,怎样好的经验也终归无用。”为此,要创设让学生重复良好体育行为的教育情境,提供具体模仿的良好榜样。

4.不断强化。养成体育习惯要经过漫长的过程。不少学生经常下决心进行体育锻炼都坚持不下来,其中重要原因是缺乏外部和内部的强化。而对于个体最好的强化莫过于体育锻炼给自己身体上和精神上带来的好处。因此,要指导学生学会并经常运用内在强化。

5.外部条件。从社会因素看,全社会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参与体育活动,积极落实《全民健身纲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营造一个人人都锻炼,以锻炼为时尚不光荣的社会体育锻炼的环境与风气。这对个体体育习惯的形成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加强体育锻炼的好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宿迁市中学生 假期 体育锻炼 现状 发展对策

1.引言

假期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它能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培养能力,满足全体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促进体育教学,养成学生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加强人际交往,丰富假期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促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旺盛时期,其体质健康状况对一生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进行科学适宜的、不间断的体育锻炼,才能促进身体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中学生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学生每年都有两个假期,假期时间占全年时间的20%―25%,而中学生假期的体育锻炼由于受思想、气候、环境、社会风俗等条件的影响,并不是每个中学生都能合理、科学地安排。在假期里学生的锻炼比在校期间放松,有些甚至停止,许多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质有所下降,每学期开学都要花几周的体育教学课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才能恢复,影响其他新的教学内容的进行。我从宿迁市中学生寒暑假期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入手,旨在了解宿迁市中学生假期体育锻炼的需求、特点和规律,探索影响宿迁市中学生假期体育锻炼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或改革措施,为宿迁市的相关教育部门对中学生的假期体育教育研究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2.宿迁市中学生假期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

通过对宿迁市中学生假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解,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88份(男生248人,女生240人),有效率为97.6%。调查结果显示,宿迁市中学生假期参加体育锻炼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有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调查显示:一是总体有58.5%的中学生认为假期参加体育锻炼对自己身心健康很重要,还有14.1%的学生认为假期体育锻炼对自己的身心健康没有关系。学生对假期锻炼感兴趣的占45.9%,还有54.1%的学生抱着无所谓、不感兴趣的态度。二是宿迁市中学生假期的基本生活中文化课的学习放在首位,占75.2%,其次是上网、看电视、睡觉、参加体育锻炼、阅读报刊小说。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中调查显示有64.5%的学生每周锻炼1―2次,其次为每周3―4次的占24.7%,每周5次以上的只占2.37%。三是在对所有锻炼和没有锻炼的学生调查中有53.3%的学生有因为场地的原因而不能运动的情况。进行假期体育锻炼的学生还是以学校运动场为主,且表现出高度集中趋势,占89.7%,其次是免费公共场馆,收费公共场馆,以及住家附近空地。大部分家长不支持中学生参加假期体育锻炼,调查显示:支持子女锻炼的仅占21.7%。

2.2参加假期体育锻炼的结果分析

根据调查数据从心理学、社会学和行为学角度出发,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宿迁市中学生假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结论:宿迁市中学生假期体育锻炼习惯意识淡薄,家长不支持,锻炼时间严重不足,缺乏兴趣,体育基本知识、技能欠缺,怕脏、怕吃苦,锻炼项目简单化,形式单一,缺乏指导和组织,场地器材不足。

影响宿迁市中学生假期体育锻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客观上是由于学习负担重、假期作业量大、没有时间;场地器材设施不足、缺乏专业人员指导及受气候状况、家长、社会等因素所致。主观上是由于中学生对假期锻炼缺乏兴趣、爱好,运动技能欠缺等因素所致,这说明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运动项目开展的种类和形式等,不真正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能吸引和激发更多的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还没有养成自觉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3.宿迁市中学生假期体育锻炼的发展对策

3.1政府方面

宿迁市各级政府应加强立法,健全规章制度,使学校、社区、体育场地开放的法制化,加强对全民健身、社会体育、公民体育、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领导和组织管理,加大对社区和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投入力度,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地和校外活动空间,努力搭建青少年活动的平台,提高各种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为中学生的假期体育锻炼提供必要条件,充分满足宿迁市中学生假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

3.2社会方面

要创造良好的有利于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舆论环境,改变重智轻体现象,大力宣传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思想和“健康第一”的理念,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能够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从而为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中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宿迁市中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服务。

3.3学校方面

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开齐、开足健康知识教育课程,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能和保健知识。要加快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重视体育教学效果,把培养体育意识、体育习惯落到实处。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适合中学生的体育竞赛,丰富中学生的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他们有更多体育实践的机会。学校还应适当布置一些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假期体育锻炼家庭作业”。开学后,学校要通过测学生体质指标等手段对“假期体育锻炼家庭作业”进行检查,确保布置作业有落实,让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3.4教师方面

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及体育教学素质,改变陈旧的、传统的、僵化的和缺少趣味性的体育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并进行自觉的体育锻炼。为此体育教师一要钻研组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因素,选择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寻求教材魅力,斟酌教法,不断给学生新鲜感,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带到课外、节假日中去,让学生真正喜欢体育,并最终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二要加强德育教育,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体育锻炼。三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点加强对学生人生观的教育,向学生灌输参加体育锻炼的好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真正唤醒学生的自我锻炼意识,从而真正达到锻炼的目的,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3.5家长方面

要转变传统的人才观,假期里家长不仅要从思想上教育孩子,而且要在行动上影响孩子,不剥夺孩子的一些休息和锻炼时间,多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家长做自觉锻炼的表率,鼓励孩子进行假期锻炼,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假期体育锻炼计划,抽出时间和孩子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开展一些家庭体育竞赛,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让孩子在健康、快乐中成长。

3.6学生方面

“生命在于运动”,假期里经常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无限的乐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学生应该科学合理地制定和落实自己的假期锻炼计划,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体育锻炼项目,克服怕累、怕训、怕苦的心理,在体育锻炼中表现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虽然当前升学压力大,社会诱惑力强,但不能忽视体育锻炼,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体育锻炼渗透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假期中去,让体育锻炼在我们的头脑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从而养成一种自觉锻炼的习惯,提高自我健康意识,使我们的假期生活更加健康、愉快、精彩、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红萍.无锡市中学生假期体育锻炼现状及对策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