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防止塑料污染海洋的措施

防止塑料污染海洋的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防止塑料污染海洋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防止塑料污染海洋的措施

防止塑料污染海洋的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塑料垃圾;影响;治理方式

一、塑料垃圾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塑料污染给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产品和功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比较典型的海洋垃圾类型有:大型废旧渔具,瓶子、塑料袋和其他消费性产品。然而,通过拖网捕捞方式收集的海洋垃圾中大部分是细小颗粒或微型塑料。这些微小颗粒可以携带大量污染物质,且包含着多种潜在的毒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就可以通过海洋垃圾而进入海底环境,对海洋生物存在有害影响。

渔业、交通业、旅游业、政府和地方团体的经济和财政都会受到海洋垃圾的不利影响。据报道,APEC地区每年由于海洋垃圾给渔业、船舶运输业和旅游业带来1.265亿美元的损失。最近一项报告也显示,苏格兰渔业每年因此损失16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渔业收入的5%。水产养殖业也受到影响。

海洋垃圾也是航海业的主要危险源,在海岸船舶救助活动中不断攀升的救助实例说明,垃圾足能够威胁螺旋桨正常运转。更深一步的考虑是,海洋垃圾会带来美学价值的破坏。垃圾会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感知力,结果导致旅游业收入下降。

二、如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循环经济的范式

一提到海洋中垃圾问题时,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扩大管理措施的范围而不仅限于改变废物管理实践。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末端处置”,而不是预防为主。每个区域采用的常用做法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对倾倒垃圾行为的教育,完善海岸垃圾罐条款的“3R”环节,港口设置船源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频繁的海岸和海洋清理活动。塑料企业比较支持这种“抛弃型”消费方式,教育和循环法可以作为一个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是适合于那些具有经济资源、经济规模更加易于实施高成本计划的发达国家。鉴于塑料废物总量在全球和区域都在持续增长,那么很明显,一种范式的转变在解决这类全球问题时变得越来越紧迫。

从“生命周期循环”的角度来看,从生产到单纯短期使用阶段,再到废物处置的资源使用这样一个轨迹,是废物积聚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因此,尽管塑料具备耐用性、应用广泛性等有限,一项最近的对工业上使用的不同种类物质进行的“生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与其他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质一样,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垃圾来源问题上,应该认识到海洋垃圾不仅仅是一个废物管理问题,这很重要。如此来看,通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方法来解决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是探索“绿色经济”内涵的潜在根据之一,该方法会促进单位经济产量所用资源最少,降低资源和不以增长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到塑料上,这就意味着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变,降低塑料的消费,增加“环境友好型”物质的生产,提高再循环再利用率,促进选择新技术新产品,创造一个条件供给的环境,如能力建设,新法律和标准的实施等。这些收益只有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才能感受到。

通过合作,可以帮助认识塑料产品的优点,比如包括那些与减少环境影响相关的合作。同时,减少海洋垃圾中塑料的数量问题也是挑战之一。在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上,同时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直接原因,如乱扔垃圾、不适当的废物管理;二是终极原因,这一原因所生产或交易的物质类型和数量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把物质仅做单一使用,短时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产生长远的可持续的环境影响。例如,塑料在发达国家经常被设计用来单独使用,而很少考虑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旅游业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会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缺少废物一体化管理的资金和基础设施。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在该产品已经报废的时候才考虑。因此,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对材料的“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不能仅仅体现可持续性,还要直接减少需要处置废物的总量,以此来减少该废物成为海洋垃圾的可能。

三、区域层面下的垃圾循环利用

从联合国区域海洋报告的说明中明显可以看出,海洋垃圾问题以区域为基础发生变化。同样,解决方法也应因区域而定。

一个比较恰当的切入点应该是,确定关于海洋垃圾具体类型(如消费废物、工业废物和包装)。确定依据很重要,来自于与垃圾相关的供应环节的所有步骤:比如它们在哪里?有多少?什么目的?如何达到首要目的?使用期限和用尽后地方会如何处置等。这种努力应该基于对易受影响地区观念和优先事项问题的考虑。接下来就是把供应环节的所有主要参与人召集到一起,组织一次有说服力的对话交流,旨在确定减少垃圾聚集的方法。这是一个“少生产废物”的办法,成为废物的物质需求减少,或利用更好地处置废物的方法来防止积聚。之后再通过执行一系列政策,如公共意识,发展激励机制和法规,来促进及时、长期的措施实施。最后,通过监测海洋垃圾范围的变化和个体执行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有效性评价,来衡量成功与否。

由于垃圾存在于国家管辖权以外的公海区域,很难追溯起供应源头,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首先来关注“末端管理”方法,如开展清理垃圾,同时进行教育活动,这些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长远来看,区域内近海水域垃圾输入量的减少也可以降低垃圾进入公海的总量。由于抽样数据正在不断表明,来自不同海岸的物质是如何在海洋适当位置形成垃圾的,那么“区域方法”为确定行动的优先权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

本文由(海洋垃圾污染之国际治理的范式转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HXS20141153)

参考文献:

[1]赵勇胜.固体废物处理及污染的控制与 治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版.[2]张原.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灾难.生态

经济,2015年第2期.

[3]马成恩.齐抓共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环境保护,2008年第10期.

防止塑料污染海洋的措施范文第2篇

当你拿到本期的《Geek》时,法国导演雅克贝汉执导的电影《海洋》已经在内地上映了。在雅克・贝汉的镜头之下,海洋,这一片占据了地球四分之三表面的蓝色领土在我们眼前缓缓铺开。对于整个人类而言,海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辽阔与壮美。海洋更是生命的起源与摇篮,它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孕育和哺育着地球上的生灵。

海水吸收着太阳的热量,并把热量辐射到大气中,调节着地球的温度:海水蒸发造成了雨、雾、雷电、风的产生。人类从气候、食物、工业、能源等多个方面享受着海洋带来的恩惠,在攫取海洋中蕴含的财富同时又将生活的副产物“回馈”给海洋。然而,海洋这只摇篮在人类的影响下,日益变得残破、脏污;在残害海洋的行动中,每一个人都是“凶手”。

人类,海洋最大的威胁

在墨西哥湾和渤海湾漏油事故发生之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石油钻探行业对海洋环境的巨大威胁,而那些被原油覆盖的海鸟和植物、黑黢黢的海面都直观地向我们展示石油对海洋的污染。据调查统计,每年通过各种渠道泄入海洋的石油和石油产品,约占全世界石油总产量的0.5%!中国的海域也不太平,我国海上各种溢油事故每年约发生500起,沿海地区海水含油量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海水水质标准2倍~8倍。不过油轮和钻井平台似乎离我们的生活过于遥远,以至于我们会觉得污染海洋的只是这些企业和它们所犯下的灾难性的过失。海洋污染,似乎和我们这些普通人无关。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除了海边的居民之外,离海洋数千公里之遥的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都在将各种各样的污染物输送给海洋。

就像大多数农产品一样,一颗大白菜从土地里走到我们的餐桌上的过程中,它始终离不开各种农药与化肥的“看护”。在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最为普遍使用的农药为汞制剂农药。在施药过程中,一部分汞挥发散逸进入大气,随着大气中的空气流动,以降水或者降尘的方式进入海洋。当降雨来临,雨水又冲刷着植物和地面的汞制剂,将一部分带入江河,最终汇入大海。

当人类发现汞制剂农药的巨大污染后,开始逐步禁用汞制剂农药。但汞依然被大量用于各种工业生产中,生产我们需要的玩具、衣服、家电……而大量含有汞及其化合物的污水,也源源不断地排入海洋。不仅如此,在石油、天然气等燃料中同样含有汞的化合物,它们会随着燃料的燃烧以汽车尾气的方式进入大气,再随着降水和降雨进入海洋。

在汞制剂农药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后,人类开始使用氯制剂农药,其中以DDT的使用量最大。大约有三分之二的DDT随着雨水的冲刷和飞机播撒时气流的吹动进入了海洋。和DDT类似的氯制剂还有简称PCB的多氯联苯。PCB被广泛的用于电器中的绝缘体等,我们用来打游戏的电脑、降温的空调、洗衣服的洗衣机中都有它的踪影。它被合成用于制造生活用品,再通过废水、废渣和焚烧的形式通过河流和大气的循环系统进入海洋。

为了保证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产生的海洋污染物远不止这些化工产品。许多人知道洗衣粉和洗涤剂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物质不仅仅只有洗衣粉。它们更多地来源于为了满足人类对肉、蛋、奶等食品的需要而饲养的各种家禽、家畜排放的大量粪便,以及抛洒的富含氮、磷的化肥。同样的还有我们人类在生活中产生的粪便、垃圾,这些粪便和垃圾通过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进入河流和海洋。这些有机物进入水体之后,大部分在细菌的作用下分解,在分解的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氧,造成水中的溶解氧缺乏,从而导致鱼虾、贝类的死亡。在海水富营养化后,大量有益的生物不适应变化的环境而死亡,部分适应高营养化水体的藻类开始迅速滋生,导致浒苔和赤潮泛滥,它们会进一步掠夺海水中的氧气,最终造成一个个极度缺乏氧气、鱼虾无法生存的“死亡地带”。

而那些生活在海边的居民,除了在吃穿住用的过程中对海洋造成污染之外,更为直接的污染行为就是向海水中倾倒各种垃圾:塑料袋、矿泉水瓶、食品和饮料的外包装、食物的残渣……这些固体垃圾进入海洋,让海水变脏发臭,并在海风的影响下汇集成绵延数公里的垃圾带,东太平洋上甚至出现了一个面积达176万平方公里的“垃圾漩涡”。这些垃圾不仅破坏海滨沙滩,并有可能缠绕住船舶的推进器,影响渔业生产,更有可能被海鸟、鱼类、抹香鲸等海洋生物在捕食过程中吞咽下去。无法消化的啤酒瓶盖、易拉罐和塑料制品将停留在这些动物的肠胃中,造成肠道堵塞,危及生命。

因此,在海洋的污染问题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无辜者。每一个地球人都是污染海洋的凶手,也应该为之负起减轻海洋污染的责任。因为,这不仅仅是在拯救海洋,更是在拯救我们自己。

海洋石油泄漏污染

2011年6月,康菲公司在中国渤海湾的油田发生漏油,这次漏油事故将840平方公里的海水水质降为劣等四类。这次漏油事故,让人不由得联想起去年美国墨西哥湾钻井平台的泄漏事故――2010年4月20日,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在36小时后沉入墨西哥湾。从4月26日起,钻井平台底部的油井开始不断漏油。仅仅四天,海上就出现高达9900平方公里的浮油带。随着事态的不断扩大,油井每天泄漏出的石油从5000桶上升到12000~19000桶之间。直到7月,泄漏的油井才被封堵完毕。墨西哥湾漏出的原油随着海水与海风扩散,扩散到美国至少五个州沿岸海域。这次事件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漏油事故,也是一次巨大的生态灾难。

泄漏到海中的原油会形成巨大的油膜在海面上漂浮,这些原油能溶解海鸟羽毛上的油脂,让平时充满空气的羽毛空间渗入海水,从而使羽毛失去保暖和隔水性能,降低浮力。油污也会黏住海洋哺乳动物的毛,使其丧失防水和保温的功能。在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中,受污染严重的地区漂浮着浓厚的油带,这些地区的海鸟、海豹、海龟等生物被油污整个包裹。红褐色的油污具有极大的粘着力,不仅黏住了它们的羽毛和肢体,导致海鸟无法飞翔,还会堵塞住海豚、海龟的呼吸孔,导致窒息性死亡。在油膜较薄的地方’鸟类在捕食的过程中吞食下破碎的油膜和油块,这些物质严重刺激肠胃,使海鸟厌食。

随着海洋的流动和潮汐,海洋生物们在岸边和海中的巢穴也难以幸免。油污随着潮水被冲上沙滩和海边的灌木,随着洋流在海洋内部移动,沾染在它们能碰到的一切物体上。它堵住海鸟蛋和海龟蛋上的气孔,让蛋中的小生命窒息而死;它裹在鱼类生产的卵上,让卵无法孵化,使孵化出的小鱼变成畸形;泄漏的石油杀死了海鞘、海绵等生物,这些生物是鱼类、海龟的食物;漂浮的大片油膜降低了表层海水中的日光辐射量,从而引起整个地区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的减少,从而进一步引起食物链与其他更高环节 重金属污染的一个缩影。我国是铬渣最多的国家,目前的铬盐生产企业每年产生约45万吨的铬渣,历史堆积量已经超过400万吨。这些铬渣大多露天放置,没有防雨淋、放渗漏、放飞扬等防护措施。风天,铬渣在风力的作用下进入空气,再通过降雨或降尘的方式沉降到地面和水面;雨天,则通过雨水冲刷入河或是渗漏到土壤中,以地下水的形式进入水循环,从而污染土壤和大气,并最终危害海洋。

海洋重金属和有毒物质的污染,可以通过在水中投放化学药剂,使其中溶解性的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转化为不溶性物质沉降,或是用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进行浓缩等。不论哪一种,都面临着成本高昂、见效缓慢和可能造成药剂二次污染的问题。因此,为了避免把大海变成一个充满毒素的水盆,最直接的办法是减少和控制有毒物质的排放,在废渣和废水的处理环节进行控制,以避免各种有毒物质通过水循环和大气循环进入海洋。对于个人而言,可能对于某些鱼类要谨慎食用。例如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与环境保护署在2004年就发出警告,提醒准孕妇和幼儿忌食汞含量较高的鱼类,其中包括箭鱼、鲨鱼、方头鱼、鲭鱼和罐头金枪鱼,因为其中的高汞含量会损害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

食物链中的有毒物质

污染物的富集随着食物链越往高端提升而增大,体积较大的肉食性鱼类处在食物链较高阶段,体内富集的污染物较食用浮游生物和藻类的体型较小的鱼类多。污染物一般蓄积在动物的肝、肾、肺等内脏组织,肌肉中含量则较低。如镉在鱼类中的富集能力表现为内脏>骨骼>鳃>肌肉。

海洋富营养化

这个夏天,在青岛去看草原成为了青岛人的一句戏谑之语――青岛的海边,无论是农民养殖贝类和鱼类的滩涂和浅海,还是青岛人消夏游乐的海滨浴场,都被绿色的浒苔所覆盖。这是青岛历史上第五次浒苔大规模爆发,爆发的原因正是来源于海水的富营养化。在大自然的条件下,海水是高盐分、低营养化的水体,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较低――而这两种元素常被用作于农作物施肥的化肥,它们对于许多作物而言,是促进生长的肥料。而人类自身的生活污水,包括粪便和用于洗涤的洗涤剂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氮和磷。同有毒物质一样,大面积施用的肥料也会随着地面径流和地下水循环进入大海,从而使整个海洋的水体变得富营养化。

海水的富营养化会降低整个水体的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催生对氮和磷有高需求的植物繁殖,例如刚才提到的浒苔,以及由多种藻类组合而成的赤潮(在河流和湖泊内发生的叫水华)。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降低将导致大量的水生物因缺氧而死亡,而死亡的尸体在水底经过微生物的降解,将进一步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并使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沿海的渔场和滩涂被赤潮袭击之后,养殖的渔民可能血本无归。

赤潮和浒苔灾害往往表现为突然爆发,而海水富营养化的危害比爆发性的赤潮影响更为深远――在海水富营养化最为明显的河口和近海水域,水体内含氧量大幅下降,水体内生物的死亡又使海水上浑浊,上层形成大量的漂浮物阻挡阳光的射入。多个条件反复作用,最后完全摧毁了水域的生态环境,形成没有或只有少量生物的“死亡地带”(Deod zones)。目前,全球已经有多达375个地区发现了类似的死亡地带,这些死亡地带还在不断地扩大。还有一些区域虽然还未变成生物远离的死亡地带,但生态系统已经开始失衡和退化――海水中氮含量越高,海草和珊瑚礁就越少。而海草场和珊瑚礁是许多鱼类栖息和产卵的地方。当海草场和珊瑚礁因为水体的富营养化而逐步减少、消失,海洋生物也失去了生活和繁衍的家园。除此之外,富营养的海水对水母等生物是有利的,而浮游生物和幼鱼是水母的食物。水母的大量繁殖将导致幼鱼被大量捕杀,从而降低了整个种群的数量。这种复合作用将导致海域内整个生态结构日趋简单化,影响人类的渔业收入,甚至造成一些物种的灭绝。

所幸相对于重金属和有毒物质而言,海水的富营养化可以采用养殖喜好氮、磷等营养的大型海藻来进行环保绿色型的治理。这种改进方法不仅比使用化学制剂安全,更在治理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但珊瑚礁和海草场是复杂生态系统,大型海藻的种植虽然能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却无法快速地复原这些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更别提那些死气沉沉的死亡区域。同控制重金属的污染一样,减少对海水和河流的氮、磷排放,依然是最有效的控制方法之一。

海洋垃圾

也许是海洋一贯的温柔造成了人类更加肆无忌惮地对它进行着伤害。如果说许多对海洋环境的破坏是自然灾害或迫不得已的话,那么塑料碎块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的人海则完全是人类自身劣根性的体现。

人类向海洋倾倒废弃物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早在1875年,在美国的南卡罗来纳州就开始出现海洋倾废,而随着人类对这种“彻底”处理废物的方式的青睐不断增加,人类便开始了长期的“科学倾废”。现如今,美国环保局已在海上划出131个倾废区,用来处理垃圾、污泥、化学药品、军工废物、放射性废弃物等,海洋倾废已然成为人类的“合理合法”举动。这种风气遍布全世界,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新西兰、韩国等沿海国家也都在马不停蹄地向海洋倾废,当然,中国也未能免俗。

在所有向海洋倾倒的固体废物中,塑料废弃物最为值得我们关注。塑料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其无法自然降解的特性导致它已成为人类环保领域的头号敌人,而过高的处理成本则使得许多利欲熏心的“临时工”将塑料直接倾倒在海洋之中。在国内的很多海滨浴场,走近一看便会发现海滩上和海湾中布满了各种无法被海洋所容纳的塑料垃圾,而这些垃圾甚至来自于内陆河流各个流域的抛洒。

塑料废弃物等过量海洋倾废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它们会造成海洋环境和水产资源的重大损失,而且也会危及人们的健康。很多海洋动物因误食塑料而无法消化最终痛苦地死去。小的塑料碎块从海水和沉积物中吸收集中多氯双酚、多氯联苯以及杀虫剂(DDT),而多氯联苯等许多污染物会造成许多慢性疾病,像是内分泌失调、基因突变和致癌等疾病问题。此外,海水质量的不断下降和海滨环境的破坏无疑也是人们治理海洋环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目前,对塑料污染和海洋倾废的处理大多停留在事先防范阶段,人类已产生整治和预防的意识,但是后期处理的高难度依然让当今的科技水平望而不及。因此,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开始要求采取签订国际公约的方式彼此加强海洋倾废的控制和管理:1972年在伦敦通过的《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为控制倾废提供了全球范围的准则,此后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对海洋倾废作了规定,要求各国制定国内法律,以 防止、减少和控制倾倒废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各国内部的倾废法指定之路也已慢慢开展,人们的思维意识正在从早期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向有意识的防范进步着。

海洋渔业危机

自古以来,海洋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食物,然而养活了人类数千年的鱼类资源,却在海水污染和过度捕捞的双重夹击下开始逐渐枯竭。在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因味道鲜美而被严重滥捕的大西洋蓝鳍金枪鱼中,东大西洋和地中海地区的滥捕现象极其严重,过去5年内上述两海域有产卵能力的成年金枪鱼数量骤减,预计到2012年数量将几乎降至零,当地渔业将难以维持。在中国,沿海人民喜食的大黄鱼和小黄鱼,数量已经减少到难以形成渔汛。而早在1992年,加拿大纽芬兰岛的渔业突然完全中断,渔民们无法在捕鱼季捕到原本丰产的鳕鱼,渔汛的消失在当年就造成了大约4万人失业。过度捕捞不仅破坏了鱼类的生存,也毁坏了整个海洋的生态系统。人们以前买来喂鱼的物种在渐渐消失,那些以鱼为食的物种也在渐渐改变习性,比如猫。这意味着渔场复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即使停止捕捞,它们生存的世界也已经消失了。

过度捕捞对鱼类资源的掠夺不仅仅体现在捕杀大量的鱼类,在捕鱼过程中,由于复合型拖网的使用,在捕捞的过程中大量小鱼和幼鱼被拖网一网打尽。这种拖网式作业,不仅仅打断了鱼类的生长过程,还会造成误捕。有数据显示,每捕获1吨虾,就会误捕5吨其他的生物。

同时,在捕鱼行业中,捕捞者往往倾向于捕捞金枪鱼等大体型、经济价值高的鱼类。这些鱼类以及其他顶级捕食者的数量因为人类的捕捞呈直线下降。与此同时,一些小型鱼类的数量,例如沙丁鱼和风尾鱼,却暴涨了130%。虽然沙丁鱼和凤尾鱼同样是经济鱼种,但大型捕食性鱼类的数量的下降,却在影响整个海洋的生物种群之间的平衡。当顶级食肉动物的队伍被人类消化时,这些小型鱼类的种群将更加趋于兴盛和暴发,而这将使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此外,深海鱼类一直以其高营养、低污染、肉味鲜美而受到人类的亲睐。但深海鱼类生长缓慢,成熟晚、寿命长、繁殖慢的特点导致深海鱼类种群的恢复速度极慢,容易因为过度捕捞而导致濒危甚至灭绝。

捞现象,到了2009年,几乎90%的欧洲渔场都处在过度捕捞的状态,而且根本就没有任何限制捕捞的措施。目前全世界只有不到0.1%的海域被建成海洋自然保护区,并且禁止在那里进行渔业捕捞,但全球性的过度捕捞仍然是难以控制的问题。相比之下,误捕问题通过一些廉价易用的设备倒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在渔网上加装阻止海龟通过的金属格栅或探测鼠海豚的声波发射器,以及使用“弱钩”――当上钩的猎物体重超过原定目标时,鱼钩就会被拉直,让误上钩的猎物能够逃走。

海洋环境监测技术

面对人类对大海肆无忌惮的侵害,海洋已用其特有的方式向人类抗议着。而目前看来人类也已经有所觉悟,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也将海洋监测技术作为控制和保护海洋最为重要的前置手段之一。而这项技术则可从多个角度加以阐述,《Geek》就从设备和系统两方面简单地介绍一下。

常用的海洋环境监测设备有以下几种:声相关海流剖面测量仪,可用于深水流场测量和潜艇深水远程导航;高频地波雷达,这是获取海表面动力要素及低速移动目标的仪器;温盐深剖面仪能够在海洋调查船上定点测量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而合成孔径声纳则是海洋监测设备中的明星,它可以用于海洋生物追踪、海底沉积物打捞、海难救援、海底矿产勘探、地貌测绘等,这是世界上最热门和难度最大的技术之一。

除了常见的几种设备之外,配合多个区域和阶段的设备、人员组合,对海洋环境的监测存在不同的系统方式,这其中常见的有:自动监测站系统,这套系统包括近海平台、灯塔、岸站、大型导航浮标、锚系浮标等等,主要是用来测量参数包括风速、风向、气温、气压、表层水温、盐度等海洋物理参数;浮标系统,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水面或水下多参数测量仪器设备;船基自动监测系统,用多艘海洋考察船作为观测平台;用于监控大范围海域的风向、海浪、洋流等海况信息的高频地波雷达监测系统;此外还有可用于确定海洋中的哺乳动物的声纳系统,以及由传感器阵列和海底电缆构成的海基自动监测系统,这张海底网络可以监控海洋温度、酸度和其他指标的实时变化,未来它将能够探测太平洋和大西洋。

除了上述特定的设备和技术,无人机和卫星遥感技术也在海洋环境监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如NASA的Terra等资源卫星就在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中全程监视并拍摄了油污的扩散状况,为清理和防范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专业的海洋卫星还能寻找鱼群,测量大面积海域表面的温度、盐度等参数,绘制海底地形图等等。不过,以NASA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海洋环境监测技术虽然高超,但面对已然开始恶化的海洋环境,依然仅仅是起到监视和预测的作用――当然,监测和后期处理都成为海洋环境改善的希望。

海洋保护之路

海洋受到侵害对人类所带来的“反馈”已然明显,海洋中的“死亡地带”正在逐年增多,而海洋环境的恶化将成为人类所面临的最为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行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刻不容缓。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ited NationsEnvironment Programme,UNEP),一个成立于1972年的联合国业务性辅助机构,从成立伊始就致力于保护海洋环境的各种活动当中。UNEP曾多次声明和通告,意图告知全世界的人们,海洋环境正在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威胁,并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向人们解释海洋环境遭受破坏后对人类的危害。而在诸多保护海洋所做的努力中,1995年UNEP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政府间会议上倡导的“保护海洋环境免受陆源污染全球行动计划”(GPA)则堪称为UNEP为海洋环保事业做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GPA的主旨首先是呼吁人类对自身所进行陆地活动所引起的对海洋及沿海环境的健康、繁殖及生物多样性的各种威胁的注意力,因为意识问题是许多海洋环保问题的最本源的问题。而具体到保护措施,GPA提出在由地方、国家、区域到全球各级参与的基础上采取统一的跨领域的行动举措,包括但不限于处理淡水、沿海及海洋水环境相互间问题。要知道,UNEP是全球唯一明确提出这些措施的机构,所以说GPA的提出是UNEP的创举,在人类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努力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 时下的海洋环保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面对已然造成的环境破坏还是力不从心,海洋环保科技的发展已是刻不容缓,而加大投入的力度将使得世界范围内会涌现出许多全 新的治理海洋理念。近些年来,世界各国亦开始了在科学技术领域开启技术上的突破活动,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对海洋环保技术的投入力度。在全球一致的努力下,许多全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海洋环境污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人海污染物处置工程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均取得了大幅度的进步;而人类在治理海洋的经验方面也得到了提高,建立海洋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修复示范区,建立海洋生态环境基础信息系统、物种资源信息系统、环境质量和生态健康标准体系等多个措施使得人类在面对海洋环境问题时更加得心应手。

防止塑料污染海洋的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环境 东中西部 实地调查

引言:应十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为了解我国东中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的情况,笔者组建实践考察团队,针对我国东中西部分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包括河南、河北、安徽、重庆、辽宁、贵州等地。在成员的走访过程中,发现调研地区存在的环保问题,查阅相关资料,访问当地居民,探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通过思考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目前国内外大都集中于对某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或采用某一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微观探究,本文以社会实践团队成果为依据,涉及多个地区并以其为代表,将调研成果分为城市、乡村、海洋等三类,从宏观上探究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1、东中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1城市的环境污染

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以及景区的破环等。成员在重庆、河南、安徽这些地方,发现城市大气污染源大多来自工厂排放的CO2、SO2等废气和粉尘,汽车尾气,家庭对能源的消耗,加油站的汽油泄露后蒸发形成的致癌物碳氢化合物,各种喷雾剂,对垃圾的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城市水污染大多来自工厂排放的污水,生活污水,农业化肥剂污水顺河流到城市,以及酸雨导致的水污染。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大多由废电池(含有汞、镉、铅等有毒物质)、油漆、过期药物、生活杂物等构成,垃圾掩埋和垃圾分类一直做的不完善,成员通过走访城市郊区,发现城市正被无数的垃圾所包围。

1.2乡村的生态破坏

在广大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成员主要针对河北、河南、辽宁阜新的一些乡村进行考察,发现地下水污染、农药化肥污染、塑料薄膜污染、空气污染以及城镇化下的工厂排放物污染。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多处乡村因当地玛瑙染色加工业发展,导致地下水受污染二十多年成“绿茶”。玛瑙加工企业主要进行玛瑙原石打磨、染色等加工,生产污水大都倾倒河沟里。在河南的母亲河---沙颖河附近,河流两岸都被开垦成了农田,附近的居民将生活废水都倒进河里。到了夏季河面上浮生很多的水草,整个河面都被覆盖住,并散发出一股腥臭味。在河北石家庄的一处乡村,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加之雨水的冲刷,不仅污染了水体,还造成了水体富养化,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

1.3海滨城市的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成员以辽宁省大连市为例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大连的海洋污染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海洋倾倒工业废料,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油船泄漏,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生活垃圾丢弃海滩造成海滩垃圾;生活污水直接排进海洋;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水中,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化肥农药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造成污染。

2、东中西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工厂三废的排放

工厂不计代价的生产使得其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水、废物排放到环境当中,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工厂排出的未经处理的废气飘散到空气当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会造成大气污染,废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又可能导致酸雨,粉尘还会对人体呼吸道造成感染。另外,工厂排出的未经处理的废水可能流入河流进而汇集到海洋当中造成海洋污染,还有的流入居民区河流或地下水危机居民生活。此外,工厂排出的未经处理的废物,一些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垃圾丢弃到道路两旁或是河道两边,长时间无人处理都会形成垃圾污染,既影响美观又污染环境,还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

2.2居民缺乏自律与环保意识

一方面,一旦某个地方堆满了固体废弃物,居民则会下意识的把其作为垃圾堆,而不会思考此处存放垃圾是否合理,是否应当制止乱扔垃圾的不合理行为,而是缺乏自律地也将垃圾丢入到其中。另一方面,居民日常生活中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尤其是乡村地区,由于居民缺乏环保意识,所以经常发生农药化肥剂管理不当而随雨水冲刷流入河流中,还有居民将生活废水倒如河流当中,进而流入海洋,造成水污染和海洋污染。

2.3政府监管漏洞

在对工厂的监管上,虽然政府出台了多套法律法规及规定来约束工厂破坏环境的行为,并采取罚款或停业整顿等强制力措施,但现实生活中,工厂经常采取迂回战术来应对政府的环境质量检查,在政府来检查时才做面子工程,导致政府在检查时得到虚假信息。

3、保护生态环境的办法

3.1工厂自律

一方面,工厂应当加强自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在追求利益增长的同时,也要保护环境。另一方面,工厂要进一步改进,实行清洁生产,即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着手,使得原料清洁、生产清洁、产品清洁,从而大大减少工厂排放的三废―废气、废水、废物,缓解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严重情况。

3.2居民自律

居民要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身行为,加强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行为督促,自觉投入到环境保护的行列当中,以身作则――将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箱内,不要乱扔垃圾,减少垃圾污染;同时节约用水、用电;城市居民要减少开车,多采用公交出行,减少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乡村居民要掌握并切实采取措施防止化肥药剂在雨水天的流出,避免杀虫剂、化肥随河流直接流入海洋,不要将生活垃圾或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海洋或者丢弃在海滩,同时知道农作物秸秆焚烧的危害并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3.3政府加强监管与教育

第一,政府要尽职尽责,采取具体措施加大力度解决环境问题。基本的策略应该是监测--干预--评价,监测环境和人群健康,干预治理问题,评价效果,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治理汽车尾气污染,在发展汽车工业的同时,应该改进汽车工艺,研究开发环保型的汽车,研究发展汽油的代用品。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燃煤,多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多用电等清洁能源。第二,政府要尽快完善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与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的法律管理机制督促工厂企业改革,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制定并完善打击治理地下水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监督环保部门,打击污染海洋的行为和企业。第三,政府也应加大对工厂和居民以及社会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引导,以加强其自身自律。向其宣传环境、资源的可贵性与稀缺性,要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此外,以正确的环保行为或实践引导公民和企业向保护环境的方向发展,从而激发其自律愿望。

防止塑料污染海洋的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进口虾 虾养殖污染 红树林破坏 浅海滩涂 扩大内需 食品安全

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意识到海水养殖特别是虾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规避过度养殖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而控制养殖量,在日本所消费虾的90%以上依赖进口。日本虾产品进口因其在虾养殖国所造成的对环境的破坏而成为备受争议的进口农产品之一。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各界就认识到在东南亚各虾产品养殖出口国对所在国红树林及海洋环境等的破坏,呼吁各养殖国采取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法和适当缩小养殖规模。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各界对虾养殖国的环境污染的认识研究、中国的虾养殖状况和各界对虾养殖环境影响的认识分析,寻找在对日本出口虾价格低迷,对美国出口虾受贸易保护措施制裁的形势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日本虾产品养殖、消费及进口状况

1、日本海水养殖虾数量少

日本是群岛海洋国家,渔业生产以海洋渔业为主。自1977年世界开始实施200海里水域经济专属制度后,日本的远洋渔业生产受到很大打击,捕捞量逐年下降,虾产品捕捞量也由最高时1963年8.7万t减少至2007年2.49万t。为弥补远洋渔业生产的不足,日本转向发展本国200海里水域内的渔业生产,海水养殖生产迅速发展,海水养殖产量从1975年的60万t增至1994年的134.4万t。但其后逐年递减至2006年的118万t。海水养殖量递减的原因,并非养殖生产不顺,而是为了避免因增产带来养殖密度过大,环境恶化,养殖物品质下降和引发鱼病等。为使海水养殖生产持续稳定,近年日本将海水养殖产量控制在120万t左右。日本海水养殖占海洋渔业的20%左右,以鱼类(占22%,2006年数据,以下同),贝类(占36%),海藻类(占41%)养殖为主。虾产品养殖量极少,1997年2241t、2007年1675t,1998年捕捞天然虾2.7万t,养殖2000t,进口28万t,合计31万t。不足部分长期从东南亚等国进口。

2、日本进口虾来源国结构变化

日本水产品进口量居全球第一,是虾进口大国,虾进口量由1961年0.457万t,增至1972年13.5万t、1994年31.9万t。90年代后虾产品进口量在30万t以上,1997年以后出现大幅度波动,介于25至30万t之间,2008年进口量为26.26万t。

上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期,日本先后从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等进口天然捕捞虾产品。由于虾捕捞多采用海底拖网,致使天然虾被“涸泽而虾”,天然资源剧减。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台湾省,东南亚等地人工养殖。日本先后从中国台湾,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中国大陆进口低价养殖虾,日本市场虾价大跌,90年代中期的虾价降至60年代初期的一半左右,虾成为物美价廉的大众消费品代表。但短短数年后,台湾虾养殖业,就因高密度养殖而导致虾池污染、虾池池底老化而爆发虾病,致使养殖虾大量病死,台湾虾养殖业此后一蹶不振。

继台湾地区之后,泰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中国大陆相继成为日本进口虾来源国。虽然养虾池老化问题仍然没能解决,但靠弃旧辟新、丢弃被污染和老化了的虾池另辟新池,得以维持养殖虾产量。东南各国主要养殖黑斑节虾。中国以南美白对虾等淡水虾为主。

二、日本各界对虾进口来源国虾养殖污染的认识

1、日本出版的虾养殖污染的相关书籍

日本人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意识到虾养殖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对岸边红树林的破坏、对虾养殖农户的影响等。各界人士纷纷着书立说、实地考察、研讨对策。代表书籍有《虾和日本人》、《日本的虾・世界的虾》、《透过虾能看到亚洲》、《有机虾的旅行》、《亚洲虾养殖的兴起和外部不经济的发生》、《亚洲的虾养殖和贸易》、《虾和日本人〈2〉生活中的国际化》等。

《虾和日本人》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养殖虾的养殖、流通、加工过程的考察,描述了日本人喜食虾,消费数量庞大的虾;分析了东南亚各养虾国砍伐岸边红树林开辟养虾场,向养虾池投放大量抗生素等事实;分析了虾进口国和养殖国之间利益转移不均衡的矛盾,强调了日本人大量进口和食用养殖虾对虾养殖国人民生活的影响。

2007年版《虾和日本人〈2〉》把20年前的数据更换为现在数据,介绍了养殖虾品种由黑斑节虾向其他品种扩展,揭示了东南亚以外的国家也加入养虾行列,红树林被砍伐、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及虾养殖池被更多投放药物的事实。介绍了虾养殖农户生活和20年前比几乎没有改善的现状。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虾进口量停滞,已非世界最大虾消费国,取而代之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虾进口国,中国也由世界最大虾养殖国跃居为世界前六位的虾进口国。尽管在东南亚等国由自然循环型粗放养殖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养殖品种也由单一品种黑斑节虾向南美白对虾等多元化,但20年前论及的问题至今仍没解决。即为造养虾池而破坏红树林、过密养殖引发虾病、养虾池排水致海水污染、岸边农田盐化、养虾农户收入低、食品安全无保障等问题。

2、日本各界对虾养殖国污染的关注

日本政府的相关部门、大学和民间组织,定期召开关于虾养殖国问题研讨会,派遣研究人员去虾养殖国考察,组织养殖虾问题研究会等。如1998年成立的“虾问题研究会”,围绕亚洲虾养殖问题展开各种活动,探讨日本进口养殖虾引发争论的原因,可持续的虾养殖方法,分析研究红树林破坏和虾养殖的关系等,1998年出版的月刊《水情报》中“虾和红树林”专集,1999年和2004年分别召开的亚洲虾养殖和环境研讨会,探讨越南,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虾养殖和海洋环境破坏等问题,如红树林修复,养虾池管理,养虾池生产形态,以及提高养殖户生活水平、改善沿岸山林地带环境等。“思考21世纪水产业之会”,“红树林植树大作战联络协议会”,“水产综合研究中心”等都对虾养殖国的海水环境和对红树林的破坏表示担忧。

3、虾养殖的危害

虾养殖由最初的粗放式养殖,逐渐发展至半集约式、集约式养殖。半集约式养虾池约8年左右,集约式养虾池约3年就得淘汰。虾养殖户把养殖废水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里,投放大量饵料和营养剂。海水养殖虾会使水体富营养化,使水质和底质恶化;高密度养殖易导致虾病蔓延,为防虾病而投入的化学药品和抗生素,会使部分病原生物产生抗药性;黑斑节虾等养殖会使岸边农田土壤盐化,殃及岸边树林和农田,被盐化的土壤即使不再作养虾池也不能再作农田使用;过度汲取地下水会导致地表下沉,增大水资源管理的难度;在沿海低地建养虾池,使近岸红树林,盐碱地和沼泽地以及农业用地遭到破坏。养虾池的开发严重破坏大片滩涂湿地,破坏生物的栖息环境,减少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破坏岸边生态平衡,致使许多环境发生变化。

三、日本对海洋环境保护和规避污染的措施

日本是虾产品消费大国,在世界虾进出口贸易中,日本占虾进口总量的50%,美国占30%,但日本虾产品自给率只有10%左右。日本为加强食品安全保障,提高水产品自给率,水产厅2007年修订了《水产基本计划》,设定水产品自给目标及可持续生产目标,计划2012年鱼和贝类自给率达到65%。日本为了保障虾的生产和供应量,采取了加大在海外资金和技术投入力度,扶植海外虾生产供应地,同时在国内研发零污染完全密封循环式海水养虾技术。

日本2005年开始用“封闭循环式内陆海水养殖”技术养殖对虾,在远离大海的山村和都市的高楼中养殖,由于“内陆海水养殖”养植物生长快,并且不会造成水污染,且因在完全封闭的系统中养殖,不必使用预防疾病的各种抗生素,不会造成海洋污染。

日本2007年研发并投产了“完全密封循环式屋内型”虾养殖设备,该设备采用回收养殖排泄物和残饵,不换水技术,不污染海水。用塑料人工砂等净化设备降低养殖成本。由于养殖设备小,占用场所小,不受所在地限制,不受外来虾病的侵袭,不用投放各种抗生素,养殖虾产品安全性高。

日本2008年6月开始在印度尼西亚增加大黑虎虾养殖量,加大了投资力度,在养殖池底覆盖高密度聚乙烯树脂板,利用设置在池内的管道吸除底部沉积死虾和粪便所形成的淤泥,顽固的淤泥定期将由潜水员潜入池底清除。养殖期结束时更换池水,防止淤泥粘附在池底,净化养殖池水质,提高虾的存活率和成长速度,日本希望能藉此技术增加养殖虾产量。

四、中国的虾养殖及污染对策

1、起步于浅海滩涂的虾养殖

虾产品占中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3.5%,日本是中国虾产品第一出口市场,占虾产品出口总额的20%。中国从70年代中期开始在黄海海岸浅海滩涂进行养殖,80年代初期逐渐向其他沿海地区推移。2007年虾养殖量超过100万吨,产量居全球第一。养殖品种以淡水虾为主,南美白对虾占对虾养殖总产量的78% 。

纵观70年代末至今的虾养殖史,可谓是和各种虾病害和污染格斗的历史。早在80年代初期即发生虾池污染,黑白斑病、斜管虫、纤毛虫等各种病害,90年代遭遇经济效益不理想、养虾专业户严重亏损,陆源污染和赤潮等灾害。南美白对虾还因近亲繁殖种苗,种质退化;产量供大于求,价格低迷;违禁药物屡禁不止,影响对虾质量;经销商・虾养殖户和饲料厂间赊销饲料严重,影响饲料企业发展;对虾养殖人员素质低下,没有经过专门技术训练,甚至存在文盲养虾,影响养殖技术的提高等问题。

尽管中国虾养殖业和东南亚各国几乎同步经历了虾病害,过度使用药物,污染环境,破坏红树林等问题,但在日本的相关书籍中很少被提及。这应该和中国养殖虾中近80%是淡水虾,可以在内陆湖泊和池塘养殖,不存在大农场主圈地驱逐当地渔民而引发渔民失海、失地,虾农生活贫困的问题,尽管养殖虾供大于求及因残存农药超标虾价逐年下降,但“2007年对虾出口额为8亿美元,全国水产养殖人员达2100万,渔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93元增加到2007年的6937元,增长了73倍。中国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带动了饲料工业、虾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由外部污染研究向虾养殖自身污染研究转变

90年代之前主要强调源于虾池外部的污染,90年代开始重视虾养殖自身污染及对环境的影响。90年代末期开始有大量文章论述海水养殖自身污染和对沿岸生态环境的影响。

3、中国养殖虾面临的世界环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受经济衰退和人们饮食高级化和对安全食品追求的影响,虾产品需要递减,日本政府为提高农产品自给率修订了食品进口政策,通过制定“食品中残存农药肯定列表制度”、“进口加工品原材料的原产地证书制度”等,减少虾进口量,加大进口虾安全基准检疫,大大提高了国外水产品挤入日本市场的门槛,日本水产品进口量逐渐减少。日本也以中国虾产品残存农药超标而压低虾价格。虾进口量由1994年的31万9千t减少至1998年的26万6千t,在日本虾已失去了高级感,由高级食品失宠为一般食品,据日本大型婚宴公司经理介绍,最近在婚礼和宴会上用虾做的菜肴数量减少,有很多人把虾剩下。

中国在向日本出口虾市场中还面临和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的竞争,同时也面临着和俄罗斯、加拿大等冷水虾的竞争。

由于日本减少进口量,印度尼西亚等国已将出口至日本的虾转而出口到美国。然而2008年9月美国商务部认定中国虾产品出口企业中,虾产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对美出口存在倾销行为,倾销幅度为27.9%到112.8%,向中国相关企业征收27.9%到112.8%的反倾销税,反倾销税对养殖虾出口企业影响严重。

4、中国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要尽量减少虾养殖的自身污染和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尽量采用生物治理的办法,如学习日本经验引进刺沙蚕,采取鱼虾贝,鳖虾立体混养方式;施放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控制有害细菌、分解有机质、调节水质,防治病害发生。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虾养殖,都要实行完全封闭循环式养殖虾池,在减少外源对虾池污染的同时,重视虾养殖自身污染和对近岸海洋环境的影响,使养殖废水净化处理达标后再排放或完全循化利用。

其次“以食品安全为总领,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标准体系,提高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不但在生产、加工、运输的各个环节符合HACCP和进口国有关虾产品市场准入标准,还要符合中国国内虾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规定,保护国内消费者的利益。

在考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目标市场消费者满意度,根据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偏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的同时,不能急于改变“以南美白对虾独撑出口的局面”而“尝试出口养殖斑节虾”因日本人喜食的斑节虾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的破坏力在上世纪80年代末已被日本人充分地论证过。

再次要加大内需,减少盲目的不当出口竞争,保持虾产品的适当价格。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国也成为世界虾产品的主要消费市场。在国内市场销售,减少物流和运输环节,丰富国内消费市场水产品种类,避免出现成本倒挂和破坏环境的,以虾产品换取外汇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村井吉敬、鹤见良行:エビの向こうにアジアが见える(透过虾能看到亚洲)[M].学阳书房,1992.

[2] 水产经济新闻:2006年日本海水养殖生产的主要内容[J].现代渔业信息,2007(22).

[3] 日本初完全闭锁循环式屋内型エビ生产プラント稼动、北陆农政局新泻农政事务所、上越统计?情报センタ[Z].maff.go.jp/j/finding/zirei/08_it/pdf/057.pdf-2009-06-21.

[4] 周井娟:日本虾产品进口结构变动规律与政策启示[J].世界农业,2010(5).

[5] 张慧:市场观潮正视养虾业对环境的影响[N].《中国海洋报》水产周刊・市场经营,2003-04-11.

[6] 舒廷飞、罗琳等:海水养殖对近岸生态环境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2002(5).

[7] 陈子强:对虾养殖问题二、养殖[J].福建水产,1984(1).

[8] 徐启家、刘梦侠:中国对虾黑白斑病的初步观察[J].齐鲁渔业,1987(3).

[9] :养殖对虾的纤毛虫病害[J].动物学杂志,1990(25).

[10] 胡佐楚:广东省对虾养殖现状和对策[J].水产科技,1990(1).

[11] 王安利、胡兆群:对虾养殖、陆源污染与赤潮灾害[J].海洋与海岸带开发,1991(8).

[12] 叶建生:日本刺沙蚕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对虾养殖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0(15).

[13] 周洪:得内贸者得天下――国内对虾产业发展思考[J].广东饲料,2010(6).

[14] 李生:南美白对虾养殖的现状和对策[J].海洋与渔业,2009(3).

防止塑料污染海洋的措施范文第5篇

在环境的三大范畴中,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外在的,精神环境是内在的,而外在的环境污染总是由内在的环境污染造成的。所以,要解决世人瞩目的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必须加强环保教育。“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虽然教材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以有机进行环保教育的课文,但很多语文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环保教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环保教育是“软指标”,升学率是“硬指标”。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往往撇开教材内容所蕴含的环保观念,大搞“题海战术”、“强化训练”的实用主义,认为唯有考出的高分数才是学生走向成功的敲门砖。有的语文教师虽然在教学中也涉及到了环保教育,但也常常只是浮光掠影式地点到为止,没有使学生思想上受到触动,引起共鸣,这种做法,当然不可能达到环保教育的真正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地渗透环境意识,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这其实是摆在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我在这一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以教材为蓝本,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而又与环境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教师可以以这些课文为蓝本,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质疑解惑的过程中,自觉地引起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从而受到环保教育。

例如,在教《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怎样理解作者既希望所有的人都来观赏美丽的青海湖而又有些疑虑的矛盾心情呢?学生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自然就对青海湖的环境问题有所关注了。

又如,我在教《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海洋中蕴藏着如此丰富的资源,那么我们开发海洋的速度是否应该加快?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就在这争辩的过程中,我已巧妙地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环保教育。

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图书、网上收集资料,激发他们对环境问题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生对环境问题仅仅有所关注,那环保观念还未深植于学生的头脑中。因此,我常常要求学生对课文中某些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报刊、图书、网上收集资料,自主探究,然后再在班级交流。这样做,既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又让他们对环境问题产生了更高层次的思考。

如在教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请大家参照国内外著名景区的管理经验去收集资料,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一周后,在班级交流这一问题,同学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提出了很多有创意的见解:有的说限定每日游青海湖的人数;有的说玩在青海湖,食宿在离青海湖较近的小镇或小城,青海湖附近不许修楼台馆所;还有的说多派人在景区附近暗中督管,一旦发现有破坏环境者严惩不贷……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教《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时,我要求学生收集资料,思考防止雨林进一步恶化的措施。学生研究这一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思考的结果也是各具特色:有的同学认为防止雨林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是禁止乱砍滥伐,防止水土流失;有的同学则以为人炸使地球供给人类的自然资源逐步达到极限,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才是首要任务;还有的同学认为需要用法律的手段--如建立热带雨林保护区,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雨林进一步恶化。这些答案虽不尽完美,但已充分凸显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思考与探究。

三、积极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让同学们真正成为保护环境的主人

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我还积极组织许多与环保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自觉地成为环境保护的主人。

我曾组织学生游览常德诗墙公园和柳叶湖,并要求他们在写好游记的同时,关注一下景区周围的环境。其中,李冰洁在《秋游诗墙公园》中,这样写道:“常德诗墙是我们常德悠久历史的见证,是我们常德人的骄傲,可竟有人残忍地将自己的‘五爪金龙'印在墙上,还有人将自己吃过的零食袋随手扔在地上……”徐亚平同学在《美丽的柳叶湖》中也这样写道:“在那绿柳如烟的堤岸上,我看到那令人惨不忍睹的一幕:到处是随手乱扔的一次性塑料碗筷,成群的苍蝇在上面嗡嗡乱飞,就连那醉人的湖面上,也飘荡着令人讨厌的白色垃圾……”后来,这两位同学分别给有关部门写了信,反映了上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