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中的生物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职业中专生物课程教学面临的现状
从当前职业中专生物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因多数中专学生在此前的义务教育阶段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较差,因而其对待生物课程欠缺投入感,表现为课堂听讲状态不佳、课前不做相关知识预习甚至出现自暴自弃等现象。而多数职业中专生物教师在面对此种生源状况和学生学情时,依然遵循传统的课堂知识讲授模式,因而无形中进一步加剧了中专学生对生物课程的排斥感和疏离感,从而使得生物课程教学质量进一步下降。
从社会就业层面看,诸多用人单位唯学历论的用人标准,使得职业中专的学生在学历层面处于不利状况,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职业中专学生难免对自身前途灰心失望,故而造成其学习主动性下降;从中专生的家庭教育层面来看,一部分学生家长并不寄希望于子女能够在中专学校习得一技之长,只是念及其年龄尚不足以进入社会,因而将中专学校视为托管子女的无奈选择,这部分家长的观念使其子女亦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在校期间得过且过,无心向学;从课程设置层面来看,生物课程的副科地位使该学科无法获得同主科同样的教学对待,因而也导致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障。
二、生活化生物课程教学模式释义
所谓的生活化教学模式乃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托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布置同生活常识相关的作业以及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知识的学习契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首先,在职业中专生物课程教学中推广生活化教学模式,契合了中专学生习惯于通过感性认识实现知识学习与信息接收的特性。同时,此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对中专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使学生借由生活化教学内容的导入,降低生物知识学习难度,增进生物知识学习趣味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就感,进而实现对生物课程学习的投入度。其次,生物课程中的教学内容源自生活,因而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的引入,能够使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实现有效的应对,进而为学生搭建起书本知识同实践知识的过渡桥梁,让学生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实际应用能力。此外,通过在中专生物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实现学生的知识视域拓展,从而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与增进专业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通过知识体系的丰富,获得自身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三、职业中专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通过前文对当前我国职业中专生物课程教学面临现状的阐述以及生活化生物课程教学模式的释义,结合自身的职业中专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当从下述方面着手实施职业中专生物课程生活化教学。
1.依托生活化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关系到能否使学生借由特定情境的进入,实现注意力集中,进而调节身心进入学习状态之中。生物教师所创设的生活化情境如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更易于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细胞的衰老和凋亡》一课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了三分钟的广场舞视频作为教学导入情境,在视频播放完毕后,笔者要求学生回答视频中参加广场舞的人群以哪个年龄段的群体为主,这类人群参加广场舞健身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对这一生活化场景并不陌生,以这样的生活化情境导入为教学切入点,使学生的注意力被有效吸引,进而激发起其求知欲望,在此情况下,笔者导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真正领会细胞所需要面临的衰老和死亡的相关知识内容。
2.依托生活化教学模式降低生物知识领会难度
生物知识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生物知识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利用。基于此种情形,生物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生物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而欲实现此种教学目的,生物教师应当依托生活化教学模式提升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同时降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领会难度,进而帮助学生以生物学视角实现对现实事物的观察与分析,如此才能够有效地提升生物课程教学质量。
笔者在为学生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一章内容时,考虑到多数学生热衷于以“攻城略地”为主题的网络游戏,因此在讲授时,笔者将细胞比喻为一个一个独立的城堡;将细胞膜比喻为城堡边缘所筑起的、能够发挥防护效用的城墙;将细胞核比喻为城堡的指挥中枢,其肩负着对细胞代谢与遗传的控制作用;将核酸比喻为城堡的城主,其能够决定细胞的生死;将细胞质比喻为城堡内的工业中心,其是细胞这个“城堡”中负责新陈代谢的场所。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案例进行辅助教学,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形成了形象的理解和掌握。在为学生讲授《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一章内容时,笔者选择生活中公众习惯购买非转基因豆油这一事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进行讨论,从而使学生纷纷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竞相发表自身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见解。通过笔者对学生观点和见解的点评与总结,学生不但深化了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理解,同时社会责任感得以增强,进而为其日后走上职业道路奠定了职业伦理基础。
3.依托生活化教学模式实现生物知识点衔接
从现阶段国内职业中专生物教学的教材情况来看,在教材体例编排方面暴露出章节内容设置过于冗长以及知识点分散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难以实现对生物知识的全方位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借助生活化案例的引入,实现不同知识点内容的衔接,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系统化的生物知识体系。
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一节时,先带领学生学习了基因突变的含义,其后引导学生分析了碱基对和蛋白质、生物性状间、不同改变方式间的连带关系。为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内容有深刻领会,笔者为学生播放了医院放射科对患者检查所需注意事项的内容,其中均提及女性进行X射线检查的禁止事项。通过这些视频内容导出X射线对基因突变的影响,使学生实现了对这部分教学知识点与现实知识之间的有效衔接。
四、结束语
经济新常态时代背景对当前国内职业中专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全新的标准和要求,作为中专生物教师而言,应当注重掌握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反馈以及反思,依托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导入,为学生创设高效的生物课堂。需要看到的是,生活化教学模式只是作为教学辅助方式之一。教师在应用该教学模式过程中必须注重同教学内容的有效对接,如此才能够确保生活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提升的实效性,才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域,使学生成为合格的中等职业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吕凤俊.生活实践与生物课堂教学的结合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5,(2).
[2]曹丽辉.探析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气氛调节与营造[J].学周刊,2015,(1).
作者:李连利
出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政治、军事背后的根基是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往往是一个国家兴亡的关键,明朝时我们在经济上是“天下第一”,军事、文化、科技在当时也是无出其右者,但是结果它却败了,究竟是为什么呢?作者描绘了明末灭亡前的社会全貌:官商垄断重要资源造成走私经济泛滥;三农问题日渐被忽视从而导致荒政失败;这些在一系列失败的货币政策影响下,问题更加严重。历史是可以用来学习借鉴的,所以当我们的GDP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在不久的将来还将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时候,作者说:“中国人的自信心越来越强了。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越来越强。但是经济第一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城市化的发展,金融投资业的兴盛,房地产的野蛮生长,或许会造成人们对与三农相关的问题再次被忽视。”
灰色上海1937-1945:
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
作者:傅葆石(美)
译者:张霖 刘辉
出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37-1945年的上海,正经历着由孤岛转为全面沦陷的最黑暗时期:“一方面是活下来、照顾家庭、追求自我利益;另一方面是爱国责任和尊严”。乱世求生与民族大义,成为每个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道德困境与政治抉择。正如作者一再引用柯灵在当时的话:“在沦陷的孤岛,我们如何尽到自己‘做人的责任’”那样,这八年灰色的时光,留在上海的知识分子置身于个体生存与道德困境的挣扎之中,外在的压迫,内在的焦灼,做出怎样的抉择考验着这一群体。而尤为重要的是,本书不仅为我们记录了这段讳莫如深的民族精神史,更向正统的历史叙述发出了挑战:究竟谁是汉奸?汉奸该怎样认定?谁能做出最终的判决?究竟该如何理解这段沉默的历史?
当我们为大肆建造博物馆寻找理由的时候,我们会编撰一段名言:“当今一个国家的博物馆如何,已经成为那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现代的国家和人民,如果在精神生活中不善于运用博物馆,就如同在经济生活中不善于运用银行一样,是一种落后的表现。”
近二十年来,中国掀起了兴建博物馆的热潮。1977年,中国只有300多家官方博物馆,2009年达到了2400多家,预计到2015年将超过3000家。同时,私人博物馆的出现也如同雨后春笋,目前注册的已达1000余家,山西平遥仅数百米的明清街两边就汇集了二三十家私人博物馆。无论是官方博物馆,还是私人博物馆,都逐渐由收费模式变成了免费模式,观众人数也以每年80%左右的速度增长。如果我们翻开史蒂芬·康恩的《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这本书,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怎么与史蒂芬笔下晚期维多利亚时代美国的博物馆兴建热潮如此相似。
美国的博物馆兴建热潮是随着城市的兴起和经济的发展而蓬勃发展的。19世纪下半叶,不少国家的最著名的博物馆开始兴建。史蒂芬·康恩在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相关研究中指出,有着纯粹知识爱好的美国人,坚信自己有能力汇集、建构和展示整个世界的知识,由此他们兴建了那些最著名的博物馆。《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将我们带入了一个陌生而奇妙的智识世界,康恩告诉我们,博物馆是如何使不同的学术领域有了明确的界定,它们是如何在当时的美国智识生活中占据中心地位的。书中罗列了博物馆与自然史、博物馆与人类学的发展、以博物馆治天下、艺术博物馆与美术创作、博物馆与历史等内容,从一座座博物馆切入,康恩带我们进行了一场富有感染力的跨学科游历。
康恩之所以选取1876年至1926年这个时间段进行研究,一是因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变化,在美国大到纽约、小到俄亥俄州的杨思顿,博物馆成为了各种城市最为突出最为重要的特点,华盛顿国家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皮博迪博物馆、田野博物馆、底特律艺术博物馆等大多知名的博物馆,都建于这个时期。因而,这一时期被称为“伟大的博物馆缔造者”。二是因为这一时期,博物馆似乎经历了一场革命,博物馆告别了以往那种“只是没有任何主旨可言的各式各样物品的大杂烩”,以分类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博物馆的角色也从“炫耀性消费”进入美国人的智识生活,而且在智识生活中的角色也经历了根本性的颠覆。
一个民族真正的历史,并不是通过战争来表达的,而是通过这些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美国的历史并非由华盛顿写成的,而是由广大的草根来书写的。这些历史不是用语言而是用物品书写的。博物馆的藏品向“未经专业训练的参观者”默默地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同样,博物馆本身也具有这种功能。1876年至1926年的美国博物馆热和博物馆智识角色的转变,也告诉着我们那个时代的美国故事:其一,博物馆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发展是相平行的,博物馆热为我们见证了所谓的“资产阶级的贪欲”;其二,分类展览,展品一个接着一个,展箱一排连着一排,展厅一个靠着一个,“用可管理的方式将现实封存起来”,充分体现了维多利亚时代美国人追求理性、秩序的热潮;其三,这一时期,博物馆在美国盛极而衰,同时也宣告美国人通过物品了解世界的时代走向终结。
博物馆在美国智识生活中角色的演变,对我们今天解读博物馆现象是很有帮助的。起初,博物馆不过是展示建造者财富并使其财富合法化的珍宝库,最大的意义不过是“个人纪念碑”;之后,博物馆致力于从展品中发现故事,不仅仅是供人们观看的,更重要的是向人们展现事实和传达观点,以实物的形式宣扬一种智识源自物品的世界观,并赋予这种世界观以科学合理性;然后,博物馆迅速由通过展品向美国城市居民科学地传播智识的工具,变成了代表智识的权威,承担起了创造智识的责任;这以后随着霍普金斯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的建成,博物馆不仅输掉了争当智识创造权威的争斗,自身也不得不选择栖息于大学,博物馆的功能只剩下教育,或者说更多的是娱乐更广意义的公众。
作者史蒂芬·康恩,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是该校公共历史课程的主管。《博物馆与美国的智识生活,1876-1926》全书352页,其中就包括了46个页码的注释和23个页码的索引,这不仅彰显了作者治学的严谨,也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博物馆与智识生活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线索。书中,对美国若干极具代表性的博物馆的兴建、发展和衰败过程的记录与思考,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如何成为塑造美国智识生活重要手段的分析,对国内博物馆如何定位、如何布展是大有借鉴意义的。这对我们该如何读懂当今中国的博物馆热,如何读懂博物馆里的藏品和博物馆本身,都是十分有帮助的。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外探究 组织实施
一、高中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的选题原则
瑞士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活动开始。”在生物课外探究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灵活安排活动。探究活动的选题直接关系到探究活动的进行。
(一)基于教材适当加深
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开展,须以课本知识为基础,以学生原有知识水平为根本,所选课题不宜偏难,否则学生“蹦起来都够不着”,三蹦两蹦,积极性没了,兴趣丢了,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应使学生蹦起来就够得着,不蹦吃不到,这样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目的。
(二)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
所选活动的课题要有一定知识容量,使学生通过认真、细致、耐心地研究,能掌握相应技术,懂得一定的原理,对学生在知识广度与深度上都有所增强。探究活动的内容关注学生的兴趣,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选择具体的,可操作化问题进行实验探究和观察。鼓励学生探究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了植物的向光性,可让学生设计培育一株“S”形茎的牵牛花;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让学生利用花盆或小块菜地设计提高大棚蔬菜产量的实验。
(三)选题应宜小不宜大
鉴于当前高中学生学习任务十分繁重,专业知识有限,题目的难易要适中。选题既要使学生有“知难而进”的勇气和信心,又要做到“量力而行”。一般以学生用所学知识或收集资料后,既能探索未知的学习内容,又便于实验验证的知识为宜。
(四)园地、因时、因人制宜
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校及周围的条件、需要以及学生的情况来安排内容,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课程资源。
二、高中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的组织
(一)成立课外探究活动小组
课外探究活动小组一般由3至6人组成,学生在这样的小组内独立活动的机会多,教师指导的机会多,学生自己挑选自己想做的题材的自由度也大,且可以互相合作、比较,有利于各种课题的选择和能力的培养。
(二)确定内容,制定计划。
根据生物学课程内容、教学及生产科研的需要,学生的兴趣和基础,以及开展活动的条件等,由全组教师共同确定活动内容,讨论、制订活动计划。计划应明确活动内容及其目的要求,具体拟出活动计划表,包括活动时间、内容、地点、准备工作及负责人等项目。计划应向每个小组成员公布。
(三)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探究
课外探究活动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课外探究活动的主人。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但也不要放任自流,教师在活动中仅起指导作用。即协助学生制定活动计划,讲授有关理论知识,解决学生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检查活动情况和效果,表扬和鼓励学生。
(四)进行归纳总结,写出体会、报告,并进行交流
活动结束,及时指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组织学生广泛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锻炼他们的归纳、总结、写作能力。
(五)形成完整的督查机制,保证活动的长期性
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督查机制,形成合适的评价体系以确保活动的长期发展,教师及时对好的活动小组表扬、奖励,对做的不好的小组指出改进的方面,以求不断完善,充分调动探究的积极性。
三、高中生物学课外探究活动的实施
我们结合教材中的探究活动建议和学校现有资源,组织和实施了“制作真核细胞模型”、“制作泡菜”、“校园植物调查”等课外活动。以下以“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为例来阐述整个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一)准备活动
按自愿组合的方式2人或3人一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确定本小组制作模型的,大小,确定使用的各种材料。讨论设计方案、制作流程和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二)活动的实施
按照制定的实施流程,各个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动手完成模型的制作。
(三)检查完善
按照设计方案对制作出的细胞模型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后,进一步对模型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成果展示与交流
教师组织各小组将制作好的模型在展览室进行展示和交流。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对本小组的作品进行讲解。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将作品对全校师生开放展览,通过投票评选出各类奖项。
(五)进行综合性评价
【关键词】物理学习;实际生活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我们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我认为在物理学习中,要联系我们在生活中亲眼看到的物理知识,有利于让我们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将生活元素、生活情境融入到物理学习中,可以打破我们在学习中形成传统的认知结构,打破原来的平衡,进而调动学习的欲望,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物理的学习中,逐步提高物理学习兴趣。
一、物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应该积极主动的发现物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让自己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发展。我认为,物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物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激发我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稳定的心理因素,对我的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发现,在物理的学习中,我的许多同学,都对物理学习有着厌恶的情绪,内心非常抵触,即使学习了,也是被强迫、被压制的,基本上内心缺少学习的真正欲望。我的物理老师,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逐渐的转变教学理念,加强物理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我们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习的动力。例如,在生活中我们都吃过茶叶蛋,特别是趁着热乎劲来吃,但是在热的时候,温度较高的鸡蛋很难剥皮,很容易将肉和壳同时剥下来,这就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作为学生要认真的观察,为自己的学习增添活力,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自己的学习锦上添花。
2.加强物理学习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
在物理的学习中,对生活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有利于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有利于在物理生活中找到知识,更好地激发动作能力,让自己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二、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我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总结了一些经典的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进行:
1.热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为1064℃ 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左右,所以金不会被熔化;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液体沸腾的充要条件是温度达到沸点和能继续吸收热量。扬起的汤向空气中散热而温度下降,但水回到锅内吸收热后马上又沸腾了,它没有断开热源,而抽薪过后能从根本上制止液体的沸腾;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液体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就破裂,声音较大,而沸腾时,水温上下相等,气泡升到液面时才破裂,声音较小;下雪不冷化雪冷:因为空气中水蒸气凝华成雪时放出热量,而雪熔化时要吸收热量,因而空气的温度就会随之发生变化;瑞雪兆丰年:因为雪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地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氐淖饔茫弧拔热温度升高”中的“热”是指热能、内能。“天气太热”中的“热”是指的温度高。“场面非常热烈”中的“热”是指气氛好。对生活的观察,在学习相关的知识的时候联想到生活中的联系,有利于提升学习的效果。
2.电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电学是物理学习的关键作用,是物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当今社会是现代化社会,处于电气时代的人,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电学知识。在夏季的时候,蚊子的问题成为家家户户需要关心的问题,嗡嗡的叫声让人烦躁。灭蚊拍的出现解决这个问题。当蚊子接触到灭蚊拍的时候,会发出滋滋滋的声响,时间长了的话,还会有烧焦的味道,这与物理电学之间是有关系的。电蚊拍的工作原理与电学的知识有本质的关系,电蚊拍将低压值电流升高为蚊子难以承载的高压,通过金属制定的蚊网导电,在蚊子接触到金属网的时候,产生的大量电力将蚊子杀死。同时,手机充电的时候,会发热,时间越久发热现象越明显,这是为什么呢?这也与物理中的电流知识相关,手机在充电的过程中,将生活用电转化为电池中的化学电能,然后散发热度。
3.力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物理的学习的时候,重力是基本的知识点,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老师往往以人站在地球上为案例进行讲解。我经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杠杆原理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运用,跷跷板、剪刀等都是杠杆原理的体现。有固定的点,两边的长度相同,类似结构的生活用品,都是杠杆原理的展现。阿基米德有句经典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同样是运用了杠杆定理。
4.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人们日常的交流活动中,我们能够通过一个人的声音。来判断在这个人是谁,这个时候我们应用的就是声学中的知识。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都具有自身的特色,每个人的音色有自己的独特性,当我们与他们熟悉之后,脑海中就会保存他们具有独特意义的声音,当我们与他们沟通的时候,脑海中自然会播放他们的声音。同样,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声音去测算距离,如果你在平原上呼喊,是没有回声的,在狭窄的山谷里呼喊,就是由回声的,这个就是声音的回声原理,在山崖上呼唤,就能够知道山崖的距离,这都是物理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些知识具有非常强烈的趣味性,有利于加强我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物理学习中,加强生活与物理学习的联系,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与思维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关键的作用。我认为,在以后的学习中,要逐渐加强物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提升自己的学习兴趣,提升物理学习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立成.浅谈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J].教育科学, 2013(1):38―38.
[2]钟伟青.浅谈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J].中学物理, 2010(21):37―37.
一、力学
曾经有一学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我们平时用的塑料桶总是顶部大而底部小,为什么不制成一个圆柱体,这样就可以装更多的水,这是为什么呢?我问学生:你学习过液体的压强公式,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成正比,同一液体内部压强只与深度有关。桶的底部要受到液体对它向下的压力,根据液体对底部压力公式,当液体产生的压强一定时(即液体的深度一定时),容器底部的受力面积越大,它受到液体产生的压力也越大。如果把桶制成圆柱体,上下一样大小,这样桶的底部就会受到更大的压力,桶很容易因受力太大而损坏。当解答完后,这名学生高兴地笑着说:平时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东西,没想到蕴含这么深的物理知识。
杠杆是初中物理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知识点。杠杆知识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多。撬棒、钓鱼竿、汽车的转向盘,甚至是我们每天都要用到的筷子等等都是杠杆知识的具体应用。
二、声学
声音的有关知识在我们平时生活中运用的事例也非常多,我们每天听到的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然后通过空气的传播,引起耳膜的振动把信号传递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再把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接收到这一信号后,人才听到了声音。
医学上用到的B超、航海上用到的声呐技术以及回声定位等等,都运用到了声学知识。
三、光学
近视眼、远视眼佩戴的眼镜,军事和天文学用到的望远镜也是光学知识的运用。再如,彩虹的出现往往是在雨后天晴,因为这是光的折射现象。下雨后空中有大量的小雨珠,这相当于凸透镜,当太阳光通过这些小水滴时发生色散,太阳光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这就是彩虹的成因。人的眼睛就是光学器件中照相机的具体应用。物体通过眼睛的晶状体折射后成像在眼睛的视网膜上,视觉神经把这一信号传递给大脑,大脑接收到这一信号后人才看到了物体。
四、电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