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生物技术的知识

有关生物技术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生物技术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生物技术的知识

有关生物技术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字:生物技术 知识产权 法律保护

    现代生物技术是本世纪5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其基本体系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发酵工程和生化工程等。目前,它已广泛渗透到医药、食品、化工、能源、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正日益显示出其潜在的和现实的巨大价值: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许多国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方面就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了积极的、开拓性的探索,并已取得一些重大突破。目前国际上有关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规定和具体做法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保护水平也参差不齐。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生物技术的法律保护方面起步相对较晚,尽管目前有关的立法与国际上许多国家的相关规定较为接近,但就我国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实践而言,总体上的保护水平还不高。我国应积极学习外国有关方面的立法,使我国的对于生物技术方面的知识产权问题有一个尽可能完善的保护。

    国外概况

    自本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崛起,人们关于生物技术的许多传统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客体也有了新的认识,从而在生物技术的法律保护这一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对日益增加和日趋重要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问题非常重视。如: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建立了生物技术和遗传工程国际中心。该中心章程规定对生物技术发明创造要给子法律保护;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fcd)的部分成员国以及该组织的科学技术政策中心。提出了用专利保护生物技术成果的报告;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联盟。(upov)实行了以专门方式保护植物品种的制度体系;1994年通过的关贸总协定知识产权协议(trips)一也对成员国明确提出应当用专利或用有效的专门制度或两者结合对植物品种进行保护。旱在 1983年,巴黎公约国际联阴第14次会议就提出建议。要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1p0)研究利用专利和其它形式在各国和国际上有效地保护生物技术发明创造。为此。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成立了专门委员会。进行调查研究并多次召开专家会议对利用专利保护生物技术的各种法律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以期寻求各国及国际组织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共同原则和通行作法[1].通过十几年来的努力探索和实践,各国间共识增加,协调增进,对国际经济技术贸易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德国及西欧主要国家和日本比较早地对生物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实行了法律保护,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也在五、六十年代后开展了相应的工作。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国家生物科技的创新能力,促进了现代农业、现代医学、以及环境、能源、材料等领域变革性的发展,并使这些国家在国际技术交流与经济贸易中受益。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有效实施作为一项发展战略,采取积极行动,研究和探索适应木国经济发展水平,同时符合国际通行体系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并加强管理,提高运作水平和能力,以适应日益加强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向。

    世界发达国家一直有取向明确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近年来,特别加强了生物技术知识产权的制度建设及战略推行。如在美国,建立了对生物技术知识产权有力的保护体系(如采用普通专利、植物专利和专门立法二种方式保护植物品种知识产权),且在世界上首开许多生物新技术保护判例(如1980年6月16日最高法院终审裁决的chakrabart遗传工程菌专利案)。这样的制度体系有效地促进了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使美国成为许多现代生物高新技术的源头,据有大量的自主知识产权,掌握巨大价值的无形资产。并且,在这种制度保障和技术支持下,生物高技术产业成为具有广阔市场和深远前景的新兴产业。在农业产业领域,培植了像先锋、孟山都、皮托等跨国性集团公司,不但在工业化的美国支持了发达的农业[2]、并且,为世界农业发展做出贡献;一批与人类医疗、健康密切相关的生物药品、生物制品,也己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现状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生物技术立法和管理上都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我国也针对具体问题做出了一些规定,但基本属于行政规章范畴,并且,管理机制不完善。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我国加快了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及向国际体系靠拢的进程。我国修改后的《专利法》,扩大了对生物技术的保护范围。加强了对其保护力度。1995年7月。我国加入“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开始与国际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制度接轨。1997年4月 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同年10月1日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性条例,对促进生物技术育种及相关科技的发展进步与成果转化将产生重大影响。

    但是,在当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时代,特别是知识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知识产权观念还不是很强烈,自主创新意识不强。有不少生物技术研究开发项日,从选题、设计、实施到评价,对专利等形式知识产权所反映的科技信和跟踪把握不够,查新不充分或主攻方向策略性不强,造成科研成果创新水平低,以至在低水平重复。有的生物技术成果因先见于论着而失去新颖性,丧失知识产权 (如我国“二系”杂交水稻技术贸易中相当一部分成果的情况)。

    生物技术中很重要的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现在专利权上,所以说专利法是生物技术很重要的保护手段。目前我国的专利法体系中较少涉及生物技术发明的专利保护问题只有对某此与生物技术有关发明的简单排除[3]。而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对生物技术的专利问题作以明确的规定,但是我国《专利法))(1984年制定, 1992年、2000年修订)第25条仅仅是排除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和“动物和植物品种”的可专利性,即认为有生命的物种(尤其是动物与植物物种)是不可专利的但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授予生命物质专利的做法已被突破,并且已成为基因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的现行《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就难以有效地处理现实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虽然专利管理部门可能会在实际下作中对此做出调整,但法律依据却是不足的因此修订《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的相关内容加强与明确对于生物技术发明的专利保护即为当务之需。

    对完善我国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一)完善我国有关方面的立法

    我国应积极学习、借鉴国际上有关立法的先进经验,对于生物技术在知识产权方面给予足够的保护,尤其是专利法的规定中,应该对于生物技术的具体申请专利以及给予的保护明确具体,这样对于我国本身的生物技术研发角度来说,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合理使用和人力资源的不断发展,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专利所记载的技术信息约占整个技术信息量的90%,利用专利文献,可以缩短时间60%,节省研究经费40%,而且专利的信息比一般刊物早4-5年[4]“通过专利检索还可以防止侵权,避免通过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研制出的成果一问世就纳入别人的专利保护范围”[5]在专利检索中,我们不仅要检索尚处于保护期内的有专利,还应注重那些已经失效的专利,充分利用专利保护。同时,通过法律的明确规定,还可以防止我国的产品被西方有些国家仿冒,从而也有利于我国生物技术产品开拓新的市场。另外,由法律规定对成功的生物技术创新给予回报,让愿意承担风险研制新产品的人获利。这样,对于我国许多生物技术公司,为了获取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优势地位,就会争取获得产业的主导权,从而就获取了较大的商业利益。

    (二)树立自觉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在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方面由于没有保护到位,我们曾有惨痛的教训。如着名的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本来是世界先进技术,但却由于没能进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这当然又与当时的法律不健全有关),因而不仅导致国内vc大战,从而造成国家则产的极大浪费,也同时造成技术外流,使国外公司不劳而获,大大降低了我国制药企业的竞争力。虽然近几年国内企业尤其是几家着名的电子企业如海尔也开始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但不可否认这种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至少,就国内产业界的整体而言,对此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事实上,若从专利这一领域来看,我国产业界尤其是信息和生物技术产业界都而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因为在信息技术领域,国外在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己高达总申请数的90%,己基本形成了专利覆盖[6].生物技术产业界也而临着同样的困境和危险。这的确是极其可怕的事实。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当我们的公司每想开发一件新产品时,都需要事先征得国外专利权人的许可(也许会有例外的强制许可,但也仍需要交纳使用费)!在这样的形势下,如果再不重视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应用,道路肯定是越走越窄,又怎么可能谋求发展呢?因此,树立自觉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对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与必要的事情。

    (三)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一个企业的研发机构(r& d)是创新的灵魂,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又必须和知识产权的利用与保护联系起来,其中主要是专利。首先,通过对有关专利文献的检索,及时把握本领域的最新进展。这样既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乃至对相关专利权的侵犯,又能尽快锁定本企业感兴趣的技术发明点,从而使研发人员能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大成果[7].其次,当有技术成果产生时,如有必要(指比用技术秘密保护更有效)或有可能,应尽快准备申请专利,以形成对成果的及时保护。当产品走向市场后,也要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为之护航,及时制止可能的侵权行为。这些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应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实施。一个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应该由合格的人员组成。并且这种机构设置应该是长期的,在企业运行中占据相对重要的中心地位“随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化,需要建立起本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数据库”对此数据库的有效管理与利用,亦是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

    (四)加强企业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的经济发展的时代,注重经济发展,其中更加应该注重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生物技术显然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我国要建成生物经济的大国和强国,就必须依靠企业的发展,生物公司在促进生物技术的发展、科研以及转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或者说,转化为生产力不就是生物技术要发展的最终目的吗?目前美国已拥有生物技术公司1500家,近30年来,他们的生物技术企业开发的新药超过150种,美国的许多新产品取得领先地位之后,政府特别对其知识产权采取保护措施。而我国在这方面就献出自己的薄弱,因此,我国在这方面要更多地借鉴美国的经验,以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生物技术产权。没有作为市场主体的大型龙头企业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的。当前我国要扶持和培育特色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跨国生物龙头企业,这是实施生物经济强国的战略要求。而在众多企业中,我们是不可以忽视大企业的作用的,没有大企业主导,我国的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很难保护得住。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扩大经济规模、提高市场控制力和竞争力为主旨的战略重组,力争培育出一批特大型生物龙头企业。

    参考文献:

    [1]陈传夫《高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法》。武汉:武汉人学出版社,2000年。48-50;

    [2] 韩秀成《美国的专利政策及其高科技企业的战略》知识产权2001,(3):43-48

    [3]胡佐超,陶天申《生物技术与专利。科学出版社》,1993年;

    [4]郑成思,韩秀成《中国入世知识产权纵横谈》[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0.46-64;

    [5]吴季松《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8

有关生物技术的知识范文第2篇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

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

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

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

据业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

有关生物技术的知识范文第3篇

一、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

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年度,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

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年度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

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二、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1996年度(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年度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年度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

“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年度,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年度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三、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1、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

2、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年度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

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年度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996年、1997年、1998年“中华民国”科学技术年鉴,“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编印

“农委会”九十年度委外办理之科技计划研究重点、汇整单位及汇整人一览表

有关生物技术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工程 制药 人力资源

生物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科学和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的领域,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之一。为此,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倾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使本国的生物技术占有一席之地。目前,世界各国都将生物工程及其逐渐加速的产业化进程视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今后的十年是世界生物技术产业获得起飞机会的10年,也是生物技术企业大面积创业的十年。中国能否抓住这次产业革命的机遇,今后十年是个关键。

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五个因素,即技术、资本、人才、管理和政策,缺一不可。目前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双向人才。

生物技术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这场竞争中,我国在生物技术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目前,我国从事生物技术密切相关的研究和开发人员已经有5万人左右,分别从事应用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其中,约5000人在500家企业中从事开发和产业化研究,成为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的主力军。纵观全球生物技术蓬勃发展的形势和我国生物工程研究开发的艰巨任务,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谨就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以期提出解决方法。

指标分析

从产业发展看人力资源需求

国际产业发展状况 生物工程药物产业发展很快,如美国目前每年投入到基因工程药物的研究经费不少于100亿美元。生物制药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30%,超过全部药品平均增长速度近1倍,是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近10倍。随着生物经济的到来,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必将飞速发展。2001年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总数已达4284家,其中上市公司有622家,销售总额约为348亿美元,其中基因药物的销售额为250亿美元,占总销售额的70%。从整个产业的分布情况看,生物技术公司主要集中在欧美,占全球总数的85%,欧美公司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公司销售额的97%。若干年来,全球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投入和销售额一直以每年12%以上的速度增长,从业人数也稳步增加。

中国产业发展状况 中国目前拥有国家、部门和地方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近200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个,基因工程药物开发中心3个),技术和产品研发人员总量已达1万多人,许多大学设有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专业。

医药生物技术是中国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重点。十几年来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从无到有,发展很快。目前,进入临床研究的生物医药已达150多个,其中1/5为创新药物,已有基因工程干扰素等20多种生物技术药物投入生产。生物技术的产值从1986年的2亿元上升到2000年的近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38.9%,14年增长了近100倍。

全国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技术开发人员超过5千人。其中涉及医药生物技术的企业300多家,涉及农业生物技术的200多家。一些生物技术的新建公司正在崛起,每年增加近100家新公司。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在税收、金融、人才引进、进出口等方面对生物技术企业给予全面支持,目前已经培育了一大批新企业,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起着龙头的带动作用。

我国目前在企业中从事生物技术与生物制药企业研究开发的人员约5000人,远远不能满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如果我国想抓住这次生物技术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真正地创建出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企业乃至优势产业,并能在国际上占有至少四分之一的生物经济总量的地位,就必须在今后十年内创建至少5000家生物制药相关企业,从业人员应该达到5万人以上。预计,今后几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将持续以25%以上的速度发展。这在客观上对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提出了严峻的要求。

国内、外差距 从技术水平上看,我国目前已经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主要是仿制的美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技术已经相当落后。新一代基因工程药物,如人源化单抗、融合蛋白等还处在研究开发中,但至今还没有重量级产品上市。

从已经上市的基因工程产品的数量上来看,我国相当于美国的约1/4不到,而且还多为仿制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力差的老产品,几乎没有真正自己创新的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生物工程产业的切肤之痛。

从人力资源角度看,美国目前产业化从业人员达15万人,但是我国目前还不足2万,有相当大的差距。为了缩短这个差距,我们必须紧跟国际研究开发的趋势,建立开发新一代基因工程产品的队伍和技术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高素质的研究开发人员,它关系到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从招聘情况看,本行业人才需求旺盛,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从2003年1月-2004年3月连续15个月招聘岗位数的统计,以月招聘数量计,总体上呈逐月上升趋势。招聘岗位数量从2003年1月的5101个到2004年2月的10144个,15个月内增幅达1倍以上。在过去三年里,生物制药行业的招聘数量始终位于所有行业的第四到第六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生物工程行业极好的成长性和对人才需求的急迫性。

在这种旺盛需求情况下,生物工程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2001至2003年间,对15家招聘人数20人以上的基因工程企业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高级技术职位长期虚位待补,几乎无法招聘到学历、工作经历和工作能力达到要求的人员。有的职位竟然空缺2年以上,最终企业只好放弃原定目标,改为高职低聘,自己培养。尤其缺乏的是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重组蛋白大规模纯化工艺研究、新型基因工程药物上游开发研究、具有生命科学背景的知识产权工作人员,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奇货可居。

目前人力资源的现状

年龄、学历和工作经历 如图1、图2、图3所示,从业人员的年龄、学历、工作经历和地域分布情况是人力资源分析的基本参数。通过以下对这些参数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基因工程制药行业从业人员年龄偏低,20-30岁工作经历很短的人员占据了大多数。这与该行业需要较长时间的工作积累的特点是不相符的。这与我国生物工程产业起步较晚、目前的企业规模都还比较小有关。

从学历分布看,本科比例较高,硕士占相当数量,大专及以下比例超过半数,博士及以上只占4%左右。这与该行业对研究开发人员的学历和科学素养要求比较高,对生产及辅助人员的数量大、学历要求比较低有关系。

人力资源地域分布 从地域分布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和中心城市,特别是北京和上海等直辖市,中西部地区所占比例甚低。这与该行业对资金、信息、科研、原材料供应要求较高有密切关系,与其他高科技企业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见图4、图5。

留学回国人员及其贡献

通过对国内25家基因工程研发企业的调查,发现国内从事研究开发的骨干力量多有留学背景。特别是,基因工程制药企业的主要技术负责人都有多年的海外工作经历,其中20家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有在国外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我国基因工程企业早期发展时,主要是通过引进菌株和生产工艺。随着行业的逐步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倾斜,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他们往往是某企业的创始者或是主要的技术提供者,成为国内生物工程产业不可或缺的技术力量。这些留学归国人员在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学归国人员对国内生物工程产业的主要贡献可归纳成以下几点: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海外的高等研究机构(包括大学)或企业中工作的经历,使他们成为现代生物技术的当然载体。他们与海外技术界、产业界的广泛联系,使国外先进技术或产品可以及时输入到国内,缩短我国与国外的差距。他们掌握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弥补了国内高层技术人才的短缺。

极度缺乏知识产权人才

生物工程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产业,它需要深厚的专业技术知识。在发达国家,从事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多数具有非常好的自然科学背景,既有自然科学的博士学位,又具有律师资格。但是在国内,从事律师工作的人,多数缺乏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这一状况使我国生物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对国内60个律师行的调查表明,272名工作人员中,有生物工程相关学科背景的博士只有3人,硕士学位的也只有19人。大部分人员没有生物学背景。这与国外发达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掌握产业化关键技术的人才严重缺乏

我国的生物工程行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与我国整个生物医药界的现状有关。目前30多万海外留学人才中,约有1/3分布在生物技术领域。而我国现有的生物技术开发人员对于科研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普遍较差,不会用有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研究开发的成果,而对于如何将生物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让技术插上资本的“翅膀”的意识还属于刚刚起步,发展空间也很大;此外,由于我国药品、生物产品的开发的步骤和国际标准有一定的出入,不懂国际规则就很难在国际市场上找到立足之地。种种原因造成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研究水平和研究环境都并不是处在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高度,这也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相关人才的挖掘和培养。

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创建生物技术企业需要双向兼通的生物技术创业型人才。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技术门槛、人才门槛高,投资周期长。生物科学技术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性学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只能算是刚刚入门,只有在研究生毕业5年甚至10年之后,才具有产品和技术的开发能力。因此通常情况下,在这个领域能够扮演创业者角色、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平均都在35岁至45岁之间,显然这将增加创业的周期和难度。

在人才紧缺的生物医药行业内,生物工程、遗传工程、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工程、化学制药和中药研发是人才尤为稀少的工作岗位。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上海需要的生物人才主要是指那些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3-5年科研开发工作经历精通外语的专业人才,所需要的基础专业背景有生物学、遗传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及工艺、中药制药及工艺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工作经验的积累需要多年的努力方可完成。

我国的大学教育仍主要为应试教育。由于受学科和学制设置等因素的影响,在目前体制下培养出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更偏重于基础理论,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均存在着明显缺陷,培养出的人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现代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需求。更何况在多数情况下,其中相当一些人又选择了出国深造和发展,这对于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缺少技术梯队的窘境更是“雪上加霜”。

企业开发、培养人才不够,重使用轻培养

目前我国生物工程产业尚未完成原始积累,在全社会现有人力资源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各企业都还没有能力自己有计划地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上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重使用、轻培养,不愿意在人才培养上花大力气。

综上所述,我国生物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成为制约我国生物工程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因素,解决这一问题迫在眉睫。显然,在目前情况下,需要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上“双管齐下”。在国家层面上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吸引海外生物技术学人才,尤其是在产业界具有工作经历的人才回国创业,成为产业的领导者、研发的主力军,这是各个新经济区域和各级科技、经济部门领导者的主要方法。与此同时,通过新的办学机制建立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造就大批一流产业技术和管理兼通的人才,已是我国发展生物工程产业的面临的紧迫任务。应该在国家层面上建立相应的机制,以便大面积、高效率、高质量地培养一批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工程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

我国生物工程人力资源中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尤其是兼具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目前归国留学人员在该领域的技术开发和管理层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培养中高层技术和管理人才,以适应生物技术急剧发展的需要。

参考资料:

1.罗瑾琏等,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素质分析,《上海综合经济》,1995.12

有关生物技术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生物技术 教学实践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8-0059-02

为应对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于2008年开设了农业生物技术课程,并将这门课程作为农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从多视角向学生系统、科学、通俗地讲述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有关概念、原理、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情况和前景,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思路和途径等,通过学习能够让学生紧跟时代步伐,为将来深造和独立从事生物技术领域的科技工作奠定基础。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学生学的角度,老师教的角度,以及今后对该课程改进的思路进行探讨。

一、学生对农业生物技术的认识

(一)兴趣浓厚

学生对于生物技术的兴趣十分浓厚,对于抗虫棉、转基因食品等已经植根于人们生活中的现代生物技术产物有所了解,对于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充满好奇和憧憬,这些内容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迫切想了解和掌握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

(二)没有信心,认为太“难”

学生普遍认为,现代生物技术是高新技术,是科学家所从事的科学课题,高深而神秘,离自身太遥远。尽管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但对于DNA这些肉眼难以观察到的事物,人类如何对其进行改造,难以理解。所以一旦老师提出新名词,他们既觉得新鲜又有几分畏惧,担心自己不能理解这些知识。

二、笔者教农业生物技术的感受

(一)授课内容要精炼

生物技术课程是一门多学科综合的课程,涉及诸多方面的知识,有许多理论和技术无法包容在这门课程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全。笔者所授的这门课程包括40课时理论教学和8课时实验教学,理论教学内容主要讲授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展望。让学生多掌握知识的想法是好的,但内容过多、过细并不适合这门课程,多而细的内容只能使他们感到力不从心,脑子里的知识搅和在一起,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讲解的过程也要精炼,如有的书将基因工程的内容用六个字进行概括:“分、切、接、转、筛、表”,短小的六个字,每个字中均包含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只要理解了每个字的含义,就等于掌握了基因工程的基本内容。这种内容的提炼可以使学生从思想上抛掉“难”的包袱,有一种原来如此的释然。

(二)把握好讲授的深度

由于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各种新知识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授课时要把握好深度,对于缺乏实践操作的学生而言,讲授得过深等于增加疑惑。如讲授DNA分子的切割和连接时,切割DNA的限制性内切酶常被称为“DNA的剪刀”,连接DNA的连接酶常被称为“DNA的胶水”,形象的比喻清晰地解释了两种酶的功能。另外,教材中介绍了多种限制酶和修饰酶,这时要重点教授几种常用的酶类,其他酶类一带而过,或不讲授,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寻找答案。

(三)教学手段要丰富

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惊喜和希望,相比之下,理论知识却显得乏味枯燥,有些甚至比较难懂,因此教学手段一定要丰富,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幻灯片的制作要精美,少一些文字,多一些图片,如“核移植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是个新名词。该技术在植物中应用较少,在动物中的应用却很广泛,克隆羊“多莉”可谓人尽皆知,而它正是主要通过这种技术来获得的。通过讲解克隆羊多莉诞生的技术路线,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什么是“核移植技术”、克隆动物,甚至克隆人产生的原理。

看flas和电影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环节,再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手段播放出来也会对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如今网络上有很多生物技术的相关影像,这些事物完全可以为我们所利用,创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如细胞工程中的种苗快繁一节,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结合一段网络种苗快繁的视频,能够帮助学生很好地消化、理解基本的理论知识。

(四)紧密结合实验教学

农业生物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抽象的理论知识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真实的实验操作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结合实验进行教学。该课程仅包含了8课时的实验教学,课时较少,植物生物技术实验具有连续性、时间长的特点,所以我们选择了比较实用、常用的实验,包括DNA的提取和转化、DNA的PCR扩增、培养基的配置、外植体的消毒和种植操作,这些实验的开设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并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五)把握学科前沿,多充实自己,提高自我素养

生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仅讲授教材很难跟上其发展速度。我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阅读大量的书籍、文献,把握学科前沿,及时了解生物技术发展动态及相关数据,总结出某一理论、某一技术或某一现状全面的知识,然后讲授给学生。如在讲授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种植面积、所涉及的作物及转化的基因时,需在网络上搜索最新的数据,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现状;讲授转基因生物安全性争论时,应补充列举最近发生的事件,如2012年我国湖南衡阳小学生疑被喂食转基因大米的事件。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传授学生最新的知识,还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

三、生物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

(一)需自编教材

该课程适合本科教学的教材较少,内容较为全面的教材价格昂贵,而价格合适的教材内容粗略。因此,需要申请立项,编制一本适合的教材。该教材主要包括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在内容上要体现基础性和前瞻性,既能使学生充分地掌握基本知识,又能了解该领域的前沿及发展前景。该教材还要兼顾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统一,相应的章节编写对应的实验操作,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编制出一本实用的教材。

(二)提前开设课程

农业生物技术课程开设对象是农学专业大四的学生,是较晚开设的少数专业基础课之一。学生在大四学年比较繁忙,他们的关注点会发生转移,由前3个学年刻苦学习争取奖学金,转移至研究生升学考试和找工作上。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在课程上认真听讲,但仍存在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复习升学考试的相关内容,少数学生请假参加工作面试等问题,这些情况将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需提前开设该课程。

(三)加强实验教学

通过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环节,能够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但由于生物技术实验所用的仪器、试剂和耗材均较为昂贵,如PCR仪、工具酶、移液器等,因此实验教学成本较高,导致教学内容较少,严重制约了学生将生物技术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的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加强实验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可以适当地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增加实验内容。第二,可以将实验操作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对于时间长和较复杂的实验,通过播放幻灯片和录像辅助教学,在观看过程中对学生详细讲述整个实验流程,学生有疑问可反复观看录像,和老师一起探讨并及时解决疑问。这种实验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节能降耗,还能有效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各种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第三,新疆石河子大学农学专业所在学科有较好的科研平台,拥有宽敞的实验室和完备的仪器设备,是教师和研究生从事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相关研究的理想场所,许多重大课题都是通过这个平台来完成的,但参与这些课题的均是农学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少有机会参与这些课题。组织本科生参观研究生实验平台,向他们介绍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意义,以及各种先进仪器的用途和操作流程,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激发学习兴趣,弥补实验内容少的不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 参 考 文 献 ]

[1] 吕虎.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瞿礼嘉,顾红雅,胡苹,陈章良.现代生物技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2002.

[3] 薛金爱.浅析《生物技术概论》的教学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6(6):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