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逻辑思维基本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景;互动;思维生成;流程

中图分类号:G471

1 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术界对人类思维基本形式划分主要以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为主,不同处在于不同研究者在基于上述两种划分中又提出了第三种思维,或是补充了两种思维中的其中一种。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提出了“空间结构思维”与“时间逻辑思维”两种思维[1]。但是在图景交互,思维生成这一方面具体领域,他们没有具体的论述。鲁道夫・阿恩海姆最早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2]。美国动物科学家、著名自闭症患者天宝・葛兰汀(Temple Grandin)在其著作、自传电影自闭历程(在图像中思考) 以及她在TED演讲中讲道:“我用图像进行思考”[3]。

2 研究的必要性

思维生成的研究涉及到信息生成、技术进步,文化发展,哲学引导相关领域。属于上层建设的研究,它的研究成果与方向直接与我们的文化发展,哲学成果紧密相关。我国高校文科统编教材的《思维心理学》中重点讨论的是逻辑思维。图景思维论述较少。钱学森将思维划分为形象(直感)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三种,其后又说:我从前提出的形象(直感)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是一个,即形象思维,灵感、顿悟都是不同大脑状态中的形象思维[4]。钱氏最为引人注目的是“钱学森之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大量的研究。

3 研究的方向

3.1 基于信息论的思维认知研究方向

信息的产生,就是思维的产生。思维的生成,必然需要信息元素的构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六大途径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情觉。美国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所作的实验表明:人类大脑从外界获取的信息有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来自所有其它感觉通道(包括触觉、动觉、嗅觉、味觉等通道)的信息不超过6%。通过上面的数据比较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基于图像的思维认知则是当前人群思维研究的主要方向。

3.2 基于信息发展的线性顺序来研究思维的线性特点

从人类先人的肢体动作,工具的创造,壁刻的创造,甲骨刻痕,文字的发展,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到电报、电话、电视、计算机的发明,这些所有的过程中,视觉信息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简述视觉信息的本质,应该是图像信息。人类思维历经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信息产生的流程变成了时间浓缩状态下的信息排列,思维生成的过程成为图像信息的线性排列。

3.3 个体聚集致使语言必然产生

图像信息思维发展的同时,声音信息思维也快速成长。大量个体的聚集,大量图像的线性排列,已形成大量信息,形成大量线性思维模式。为了取舍、利益,个体聚集时交流是必然发生的。图像交流的高成本迫使肢体动作与声音有了普遍意义。这种普遍的动作与声音具有了特定的意义,语言雏形便产生了。此时,语言与当时大量图像思维的结合,形成了一个体系,诞生了基于一定语音与动作数量的语言。大量的图像思维与语言如同染色体,螺旋缠绕,互相发展。

3.4 语言的交互作用促进了空间动态思维的发展

基于“图像就是语言,语言就是简化的图像”这一命题,本文提出了“语言交互促进空间动态思维生成”即“图景交互,思维生成”理念。

4 研究方法

4.1 分解图像思维,生成线性思维流程

(1)原始世界中的图像元素。建立人类个体对物体的初步视觉影像。

(2)图像元素的概念。跨越时空,实现个体汇集,交流需要统一的标准,必须形成统一认识,最终成果是语言。

(3)独立图像的区分。在众多图像中能准确区分出一种一个图像,或者一个物体。这是个体对物体属性有相当数量掌握时才能做出的行为。对于物体的多个属性的掌握其实就是以物体多个图像的相互联系,即有多个图像时,把其中的多个有关联的图像放在一起,简单来说就是归类,归类就是把有联系的多个图像放在一起。最终是在大脑中把这些图像线性排列在一起。

4.2 静止图像空间思维基础上生成动态图像空间思维

(1)图像自身状态与属性的变化引发的空间思维[5]。

(2)多个图像之间的交互动态关系引发的空间思维。

动态图像空间思维的成果应该是推论、结论。即得出结果的思维必须有多个图像或图像序列作为参数,才能形成空间思维的解答。

4.3 线性空间思维与动态空间思维交互

幼苗与阳光、水分,土壤,温度的结合,目的是促进幼苗的茁壮成长。幼苗的成长图像序列是一种线性思维,结合了四季的水分,土壤,温度则结合了动态空间思维的图像序列。这种研究目的是控制思维与结果的有轨迹发展。

4.4 动态空间思维与动态空间思维的交互

线性空间思维与动态空间思维交互阐述中已经描述了结果的控制,而在其更高层次之上的动态空间思维交互。则要求了空间图像数量的极限,以及空间图像属性极限的完全掌握。例如我知道了小麦了所有基因属性,知道了苹果的所有基因属性,那么我们就会让苹果自己长在小麦的包裹口袋里,需要时取出来即可食用。如工厂化无土栽培蔬菜,7天就能上市,这已经是对这种思维的完美实践。

5 研究实践

本文最终要将倡导的理念以实用的方式展示出来。针对的人群是所有人群,设计的产品是思维导引课程。下面思维生成课程的设计思维做了如下规划。

5.1 课程基本要求

为了做好教材的编写,开发者必须思考的问题:编辑课程的目标是什么;怎样证明达到了培训目标;为了达到目标要做什么学习活动;还要知道什么。

(1)内容要采用生活中大量实用的案例,生动而贴近生活,体现趣味性,知识性,经典性。即设计成“水果布丁”[6]。

(2)导言,目标,目标分解,目标扩展,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程控制,评价,支撑材料,反馈等形式框架要健全。

(3)核心环节的载体是任务式驱动式活动,让参与者在任务活动中感受真实的情感体验,以加深印象。

(4)思维生成的核心技术是 “图景交互,构建新思维”。

(5)以特色鲜明,生动准确的评价奖励活动参与者,便于学习兴趣的持续。

(6)教程设计要求风格统一,界面美观,语言友好。

(7)课程以网络教材形式,按照单元编写顺序。

5.2 活动的设计原则

(1)课节中,以4到8个交互画面为宜,每个画面的交互时间以2-5分钟为宜。

(2)遵循“针对个体”原则,甄选学习内容。

(3)通过个体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气质鉴定,指导个体的学习方式。

(4)在问题分解后,再次针对个体进行分层设计问题。

(5)问题的设计要简单、明确。

(6)让参与者的思维反馈存留下来。

(7)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

(8)对于系统自身或者学习者都要及时反馈结果。

(9)培训流程及结果的神秘性,好奇是学习探索的动力。

(10)问题的数量与学习模式不必刻意追求完美

(11)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流。

5.3 思维训练的基本流程

在本教材设计中,思维训练的基本流程为:图像构图―基本形状―文字构建―形成语音―语音引导的新思维生成。

(1)先把图景元素任意排放,让他们把内心美好的图景构画出来。构画的画面符合已设定的多种逻辑图景之一时,就播放准确的朗读,让他们感受成功。

(2)展示出图,展示文字。让学习者把字放到对应的图上去,让他们的思维逐渐按照人类思维的发展历程来发展,让他们把图像与文字联系在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字与图景结合,概念与现实要融合。

(3)图形、文字与语音的关联。展示出图像,然后在互动中通过语音来认识图,建立学习者与自然界现实情景的联系,辅以语音来巩固原始的交流技能。

(4)播放语音,让学习者把理解的语音用文字序列排列起来。建立学习者符号思维的习惯。

(5)文字序列的排列是一种高级的思维训练,使用语句排列的不同方案就是对不同图像的排列。不同图像的排列在现实生活中就是一种生活场景,这种生活场景是主动构建的,渗透了我们的意志在里面。所以,语言的文字游戏不仅仅是对空间的重新设计,也是对自己思维的全面解放。

6 创造性思维的诞生

创造历来就有,但系统,专业研究“创造”的人及其著作并未出现。 “钱学森之问”,是深刻的教育反思,是一个标志性的问题。这一标志性问题的浅层表象答案是指“创新思维”,深层问题是“创新思维”的生成过程即环境缺乏。所以,奠定“创造”理论,促生“创造”学科,发行标志性的著作,创造学才可以说诞生了。本文以信息论基础,分解思维,返回原点,重新构建图景印象,图景序列,模拟思维语言生成流程,再度以原有思维生成模式,通过加入新图景要素,实现交互,再次构建了更高层次的思维,促进了思维创新。并以此理论设计了网络图景交互思维生成课程,对创新思维生成做了一定的研究尝试。纰漏诸多,唯求一得。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创造性思维理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Grandin,Temple.Thinking in pictures:and Other Reports from My Life with Autism.Vintage.1996.ISBN 0-679-77289-8.

[3]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7.

[4]钱学森.开展思维科学的研究,全国首届思维科学讨论会上的发言.1984,8.

[5]吴吉祥.生成作文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

[6]侯金强.信息技术环境下主动学习的新探索[J].科技资讯,2009(05).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动手操作;问题解决;思维;自主性;兴趣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3D-0017-02

数学课中适时而适当的学具操作,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探究兴趣,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使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操作中逐渐形成。笔者平时也特别注重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平时上课,尽量创造机会,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总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有:一是操作显得杂乱,学生虽在动,但没有一定的目的,也没有总结出什么规律;二是教师充当“示范者”,学生充当“模仿者”;三是老师要求学生跟着自己的步骤往下做,学生失去了自;四是学生喜欢动手,但上课时学生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学具上,导致数学课堂没有数学味……以上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认为课堂操作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有情而动,唤醒操作要有力度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驱动系统中最活跃的心理倾向。教师要使用这种能推动学生“好奇,好动”的思想,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概念。但是目前不少操作过程的设计存在“牵强附会、拐弯抹角、千呼万唤始出来”等缺点,如有位老师为了让学生操作并认识几何图形中“角”这一概念,运用诗画结合的形式呈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情境,当教师欲把“角”字拿出来做重点分析并引导操作的时候,学生却对蜻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使这一环节的设计变得一团雾水,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精、气、神”一扫而光,老师煞费苦心的诗、音、画设计遭遇了“美丽的尴尬”!问题的症结就在于这位老师把操作过程兴趣激发的过程误导向了与数学无关的事物,造成了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分散。数学课堂中的操作活动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如果操作的任务和步骤不明确,操作活动就会变成学生们好玩的游戏,而忽略了其价值。所以在动手操作前的兴趣激发必须简洁明了而且需要直指数学关系探究这一中心主题。比如,笔者在教授《认识人民币》时,可以事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东西,标好价钱,在课堂中设立一个“小小商店”。在上课时,让学生们动手自己去买东西,这种符合生活情景的教学过程非常简洁,可以使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被点燃。另外,在布置任务与操作要求时,不应该只是教师口头说一说,而应该用小黑板板书出来或用投影仪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白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思考什么等等。明确这些要求后再开始操作,学生们会按照要领、步骤有序地进行活动,避免有些学生只把兴趣放在学具的好玩上,也避免了教师怕学生听不清楚要求而重复说明,保证了操作活动的有序进行。

二、有序而动,操作内容应有链接度

数学知识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操作活动的设计要以旧有的知识为思维基点将学生的思维拓展到新知识中来,避免实践活动的机械重复,防止操作内容在难度上跳跃度过大而让学生望而生畏。比如,在为三角形画高的操作中,以往教师从高的定义出发引导,学生不是忘记了需要两线段垂直这一基本要求,就是所作高离开了顶点位置,原因就在于几个要求混杂在一起使学生顾此失彼。有一次教学,笔者通过多媒体将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隐去,留下一个顶点和它的对过,要求学生过这个顶点作对边的垂线,告诉学生我们已经过这一顶点给三角形做了一条高,学生惊喜万分,他们明白了“过三角形的顶点向对边作高”的过程其实就是“过直线外一点向直线作高”的过程。很明显这一改进将新旧知识技能相互链接,形成链接的好处。另外操作程序在设计时应该有一定的梯度,通过分散教学难点,让每一步的操作都是基于前边的学习内容,相互之间形成良好的关联与体系。

三、有思而动,课堂体验要有深度

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需要学生将自身的思考感知融入其中,而引发学生思考的过程必须有一定的学具与良好的设计来支撑。在教学《圆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笔在纸上画圆,他们会发现由于工具太少,怎么都画不好,但这一点能让学生领悟到圆是曲线图形,不能再使用直尺来画。然后教师播放木工师傅在做家具时画圆的视频,再让学生模仿,他们就兴致勃勃地拿起了准备好的细绳,通过固定一点,将拉紧绳子,再把绳子另一端甩住的笔旋转一周画出了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第三次画圆,教师拿出一根皮筋,让学生替换刚才的细绳进行拉紧的操作,由于皮筋有弹性,学生怎么都画不圆,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很快就抓住圆的本质特征,这样的体验与思考会让学生永久不忘。第四次画圆,教师就让学生运用圆规了,这时使用圆规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呢?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答,有的学生就很快能说出圆规掰开两脚后在画圆的过程中不能再使劲掰的道理。

四、适时而动,操作时机要有精准度

操作时机的把握,对于只有40分钟的一节课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如果把握不好就会使课堂杂乱无章,学生无所适从。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情形,操作时必须参与进来。(1)为了降低难度。一般来说,我们往往在新知学习前进行一定的操作,这些操作是为了降低学习的难度,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比如,对于平行线的认识,有一个重要的要求是“在同一平面内”。为了加深理解,有位教师让学生将一支笔放在桌面上,另一支笔放到地面上并且方向不同,学生就能理解两支笔不在同一平面上,就不存在平行关系;然后进行第二次操作,在桌面上又滚了一支笔,这两支笔会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样就化解了“同一平面”这一难点。(2)为了质疑验证。当一个猜想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但不知道这个猜想是否成立,又不能通过计算来达到,就可以借助操作。比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猜想,当学生说出是“底乘以高”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操作验证,通过切割其中的一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转化成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3)为了拓展应用。在新授内容学会后,教师可以安排操作活动以达到巩固拓展,加深学生理解的目的。比如,学生学习“素数与合数”概念后,笔者让学号为2、3、5、7的倍数的同学离开座位,并让他们说说自己学号数的特点,属于什么数。再让还没有离开座位的素数学号的同学也离开座位,并让23号与24号学生说说他们的学号数各有几个质因数为何要或不要离开座位。这样的操作将学号与数学联系在了一起,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可谓恰到好处!

五、有需而动,操作过后留点自主度

在设计操作活动时,活动过程设计由教师主导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有学生喜欢的活动他们才能保持良好的有意注意,因此让学生感到操作是他们自觉的一种行为,他们能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实现他们数学思维的自主发展。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设计了一个“给袋子装动物卡片”的游戏,卡片分为“公鸡”“松鼠”“小熊”三种,教师告诉学生:这个游戏我设计了很多次,但总是想一次摸到一只公鸡,摸出来的却是别的动物,谁有办法帮助我进行改进?假如我的意愿变了,要求一次摸到的不是松鼠呢?假如我要求一次摸到的绝对不是松鼠呢?这里教师在陈述问题时用得最好的是一个“帮”字,这样即便是教师设计的,学生也感到这是他们愿意并自主的学习行为。总之,学习数学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发展要经历从具体到表象再变得抽象的过程。课堂操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参与积极性的调动、顺序的前后、任务的定位、难度的控制都是大有讲究的。操作设计只有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数学课程内在的逻辑,才能水到渠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与健康的学习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旅游礼仪 项目教学 研究

一、项目式教学的内涵与发展现状

1、项目式教学的定义

项目导向式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形式,基于它的实践与发展,目前理论界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以下列出有关文献中给出的定义。

基尔帕特里克给出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定义:“在社会环境中发生的、全心身的、有计划的行动。”

贝姆(Boehm)定义项目导向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中,完整的实践性的工作打算或教学主题按照一个由学生自己开发的计划来实现。”

弗瑞的定义是:“在项目导向式教学法中,学习者以小组为单位在某个内容范围内进行工作,实施一个项目。小组成员自己计划并执行他们的工作,通常在结束时有一个可见产品(如装置、仪器、文件、演出等)。在项目教学法中,关键不在于其最后的产品本身,而是这个产品的制造过程是以学员自主构建的方式进行的。”

维基教育技术网页上关于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定义是:“项目导向式教学使学习者参与某些能产生结果的项目中去,然而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是学习效果而不是项目产出的结果。”

据此,我们可以给项目导向式教学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项目导向式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项目导向式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要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因此,它有着自己的显著特征。

2、项目式教学的特征

(1)知识结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项目导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避开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以逻辑思维方式为主转向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始终围绕着项目是否能够完成而进行,对知识结构的要求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即一个项目完成不单是某一门学科知识的应用,而是需要有职业态度、人际交往、合作意识、沟通技巧等多方面的知识支撑。其知识深度与广度的取舍,取决于项目的实现。因此,项目导向式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独立获取信息和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依托。项目导向式教学是围绕教学任务或单元,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项目、技术及其方法,它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消除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所造成的诸多弊端。在职业教育的项目导向式教学中,组织教学内容通常以教学项目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而教学项目往往是从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内容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是以项目为核心,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的。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学生可以概括性地了解,他所学的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能够在一个整体性的工作情景中认识到,他们自己能够胜任有价值的工作。

(3)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项目导向式教学是基于完整性教学思想,通过完整完成一个项目,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这样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并且,项目导向式教学中采用较多的是工作小组的学习方式,这不仅有益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且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同时,项目导向式教学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尝试。

(4)学习成果以多样化为特征。项目教学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其学习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的形成不仅仅是靠教师的教,而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这就需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世界中。在项目教学中追求的不是学习成果的唯一正确性,因为评价解决问题方案的标准并不是“对”或“错”,而是“好”或“更好”。在项目教学中,每个学生会根据自身的经验,给出不同的解决任务的方案与策略。因此,学习的成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样化的。

二、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发展现状与实施条件

1、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发展现状

项目导向式教学课程中的“项目”一般指的是有结构的项目,是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的、相对完整的工作任务。这一工作任务要求制作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产品,即制作的产品要有一定的尺寸,包含特定的材料,能发挥特定的功能,满足规定好的质量标准等。这是整个教学设计主要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以这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鉴于此,对项目导向式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工科类的专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生产组织形式对职业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项目导向式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显示出的卓越成效,逐渐引起文科类专业的教育人士积极探索与尝试。由于它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巨大作用,因而特别受到职业教育人士的追捧。在会计、广告、营销、导游等课程中引入项目导向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

2、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施条件

(1)注重校企合作,促进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践性,决定了企业必然是学校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校企“双赢”合作机制,是实施项目导向式教学的根本保障。

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要求贴近生产第一线,与企业合作开发、实施项目。企业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者和最终的受益者,为学生的实践提供项目,并选派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员工具体指导学生的实践工作,实现校企融合,共同育人的目的。因此,职业院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给予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框架中充分的话语权,通过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实训实习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使传统的职业教育脱胎换骨,从而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真正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新体系。

(2)加强实训室建设转化教学场所。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践性,决定了学校要拥有自己的实践教学的训练场所。因此,建立设施齐备的“仿真场景”、“模拟车间”、“虚拟空间”、“开放工厂”的实训室与实践基地,是实施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项目导向式教学作为“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以“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是在实施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借鉴和探索出的课堂教学方法,主张在教学中把实际生产中的一些相应技术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对项目的讲解、分析、示范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的内容。因此,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施除了要注重校企合作、依托企业的资源外,高等职业院校还应建设自己相应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作为保证和补充。通过实践教学设施设备的优化,建设虚拟车间和模拟情境来体现生产、服务现场场景,使学生初步体会职业岗位要求的特殊性、具体性。

(3)强化双师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践性,决定了教师在拥有专业理论知识之外,必须掌握专业的实践能力。因此,建立德艺双佳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实施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关键因素。

项目导向式教学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教师只有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才能从整体联系的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双师素质,有跨学科驾驭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与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项目导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从而为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项目导向式教学引入旅游礼仪课程的应用价值

1、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开展

基于课程“项目”的选择与取舍、工作任务完成的规范与标准等,决定了项目导向式教学必须要依靠行业企业才能真正落实。通过校企双方深层次的合作,实现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的“零距离“,为学生毕业与就业的对接奠定了基础。本课程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出发,以学生职业意识引导、职业素质养成和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通过与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商讨确定行业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构成,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情境,选择与序化教学内容,共同进行教材内容修订等,以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2、推动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

项目导向式教学作为一种“行为引导式的教学形式”, 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其课程改革聚焦在实践方面。需要创造工作岗位的“真实环境”,通过“模拟现场”、“师徒教练”理实一体化的形象教学,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课程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真实(仿真)的工作情境,引进行业一线管理人员作为课程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训教学。采用“四位一体”的方法,即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仿真实训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第二课堂与项目活动相结合。制定严格的课程实践能力考核标准,提高实训教学课时量,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凸显工学结合的课程特色。

3、促进专任教师的素质转化

项目导向式教学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外,还需具有融通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项目设计与项目指导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向“双师型“教师转化,了解跨学科知识,走合作教学之路,变“讲授”为“指导”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努力方向和归宿。本课程在建设过程中,积极为教师提供了企业实践的机会,提高了双师素质比例,组成了由专任教师和兼课教师共同授课的教学团队,其教学成效,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他们反映学生在学校所学的技能和企业的要求非常贴近,工作起来上手快,效率也高。

4、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人格发展这一共同的教育目标诉求,项目导向式教学的“真实性”学习过程,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仅从知识上探究和理解,而且从体能行动上操作执行,还要从情感上形成价值判断和责任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职业工作所需的职业行动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促其在社会生活上成为成熟的社会成员,必将会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和关注,其成功的机率显而易见。本课程通过课程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养成“和敬待人”、“严以律己”的生活和工作态度,帮助学生自我完善、修养身心,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气质,为其未来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项目导向式教学在旅游礼仪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

旅游礼仪在旅游活动中关联着很多的学习领域。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单独的去讲解,学生不能把旅游礼仪规范融会贯通,对礼仪在旅游活动中的价值也很难有清晰的认知。因此,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统一,即学生参照《项目设计任务书》在教师设置的教学情境中完成学习过程,使其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技能,在问题的发现探索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教学理念,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旅游礼仪》课程中引入项目导向式教学的操作要领如下。

1、确立课程教学流程

一是项目调研,教师通过到旅游企业走访,与一线专家共同商讨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情境。二是项目策划,教师根据学习情境策划相应的项目任务书。三是素材准备,教师提供完成项目任务的有关书籍、手册、资料让学生学习,教师答疑指导。四是项目计划,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教师引导认定。五是项目实施,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学生推选组长,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成员间的合作形式,然后按照计划开展工作,教师巡视指导和记录。六是项目核查,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认真检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原因的分析及修正,各组以及个人进行自我评价。七是项目评估,先由各组公开自评结果,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八是项目应用,通过项目工作任务的实践,学生形成一定的礼仪素养和能力,这种结果可以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如作为项目的人力资源可以应用到旅游企业、学校或社会中;如我们组织学生承担政府主办的大型体育赛事的颁奖礼仪,社会各类会议的服务礼仪、旅游企业的接待礼仪等。

2、选择课程教学项目

根据旅游业“对客服务”的职业特性和特定的学习情境,项目的选取既需注重理论知识与职业“典型性”的有机结合,又需关照学生学习兴趣与行为“掌握度”的有效衔接。创造学生有独立进行计划和工作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利于学生培养创造力。本课程与旅行社、民航、酒店、餐饮企业一线管理人员、兼职教师多次访谈、研讨,分析旅游行业典型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礼仪知识、处理问题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选取教学内容。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原则,删减无应用性或应用性不强的内容,将一般社交规范及商务活动要求和不同旅游企业典型规范设计构建成十大学习情境。即礼仪意识引导、职业形象塑造、待人接物处理、礼宾次序安排、沟通应对技巧、涉外礼俗文化、酒店前厅/客房服务礼仪、餐饮接待服务礼仪、旅行社导游服务礼仪、民航客舱/值机服务礼仪等基本覆盖了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并注意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

3、引导课程教学实施

作为教学内容的项目,在学生独立完成项目前,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保证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完成任务并达到项目的要求。具体引导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新知识的讲解和对各项目的分析,对重难点以及学生易发生问题之处作强调说明,以启发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整个项目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来进行,对项目小组和小组成员的任务目标作明确要求,以实践培养学生的个性优化与创新能力。本课程在教学中以项目(学习情境)为载体,采用问题教学法(负面案例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说明,或带着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和学习以及“纲要信息”图示法、示范演练法等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礼仪规范的精髓、岗位工作礼仪要领和行为,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礼仪知识基础和能力。同时,将大量的实训项目分别穿插在酒店前厅实训室、客房实训室、中餐厅实训室、酒吧实训室、模拟客舱等校内基地,以及高星级酒店、民航企业、旅游景区等校外基地进行,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重在职业能力培养和旅游行业典型岗位接待礼仪规范的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对客服务意识和行为习惯。通过教师的引导示范,学生根据项目任务和自己的特长与爱好,扮演项目中的不同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实现知识与技能的正式迁移,形成一种主动发展的态势。这种团队密切合作,个体角色互换,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比较完整系统地训练了学生熟悉职场交往的各种礼仪规范要求,涵育了学生良好的职业气质和风范。

4、注重课程教学总结

总结是为了提高。项目完成后的总结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学会总结,是完成项目过程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一个职业习惯。本课程在教学中首先是让学生个体检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边实践、边总结,自行解剖,寻找差距;其次是项目小组形成一个集体总结报告和项目完成的自我评价,各小组作交流成绩与经验,失误与教训,自行解剖、激励;最后是教师从整个项目每一个环节上全面总结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努力,指出存在的不足和需要努力的方向,强化学生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记忆。除此之外,还有实习企业评价,在由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时,请企业专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估、指点,对学生来说意义非常重大,能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5、展示课程教学成果

理论来源实践,实践指导理论。通过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旅游礼仪课程使学生掌握人际交往和旅游工作的基本礼仪规范。学生成为合格的“产品”后,需要接受社会的认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本课程组专门成立由主讲教师组成的礼仪项目活动指导小组,选拔组织学生为政府、企业、学校提供各种礼仪服务,如学校重要接待活动中的餐饮服务、大型全国性会议中的礼宾服务、大型全国(国际性)体育赛事中的颁奖服务、大型国际性旅游节的接待服务、社会公益活动中的礼仪服务等等。学生通过在“第六届全国城市运动会”的颁奖礼仪、“2007女足世界杯”的接待礼仪、“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接待礼仪、“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礼仪、“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接待礼仪、“第六、七届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接待、颁奖礼仪、“2008、2009武汉国际旅游节”的接待礼仪等实际工作中运用、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实践能力,并将项目活动作为课程“成果展示”和“产品检验”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完善与改进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永华: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平面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中[J].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

[2] 马天乐:基于项目教学法应用的模拟导游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