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第1篇

一、重视动手操作,启迪思维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动手操作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能促进思维的形成。小学生具有好动的特点,动手操作正好符合这一特点,可以吸引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操作时,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感知最强烈,留在头脑中的印象也最深刻。如在教学二年级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这一课时,我根据书本提供的教学场景图启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学生想到动手摆学具,然后我依据题意让学生用小棒动手摆一摆:(1)第一行摆5根小棒,第二行摆的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3倍,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摆的?摆了几个5?(2)我在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提问:如果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4倍呢?5倍呢?就这样摸着石头过河,我还要问下去,很多学生已经不想摆了,他们争先恐后地说:“老师不用摆了,我发现一个数的几倍就是几个几。”正是由于亲自动手操作,孩子才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验,很自然地把“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转化成求几个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很自然地体会到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主动完成了知识的化归。又如,在教学三年级《观察物体》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课前亲自动手制作了3个小正方体和3个小正方形,课上一改传统的教法,让学生动手搭成不同形状的物体,然后引导学生从正面、上面、侧面分别观察所看到的形状,将所看到的样子再动手摆一摆,最后画出所看到的形状,这样通过亲自摆、看、画这一活动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物体,而且体会到了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相同可能不同,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有助于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图形的印象,充分体现了动手操作的成功之处,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小学三年级学生虽然已初步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但立体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还是不够的,需要借助于感性直观的教具加以演示。如果脱离摆小正方体这一活动过程,教学将变得枯燥、空洞,学生将无法很好地建立空间观念,所以说动手操作能为思维的过程降低一个难度。

动手操作并不是简单的为动而动,不能只是课堂氛围表面的活跃,还要注意动手操作中要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要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及时抽象、概括地掌握数学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按照儿童本能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以促进其本能的表现和发展,主张“做中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依据教材的特点,把握住每一次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目的地提供合适的感性材料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为学生创造感兴趣的活动,使他们获得真实的活动经验,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二、鼓励合作交流,促进思维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的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虽然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但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功能。如果语言不具备这些功能,人的思维,特别是抽象思维就难以进行,古人云:“言有心声,言乃说。”“说”离不开大脑的思维,并可促进大脑的思维。在课堂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叙述解题思路时总是一愣一愣的,有些孩子不乐于说,还有的说得不够完整,等等,这些常常让我们感到很苦恼。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说、乐说,不断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周长是多少》的数学实践活动课时,书本在“量一量”这一环节出示了一组不规则图形,要求学生量一量并求出周长。于是我首先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独立思考准备量几条边的长度,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再前后四人互相商量之下,使原先没有想到用平移方法的学生也能得到启发,随后让学生在全班进行汇报,就得出了以下的方法: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就行了。这样就把原先求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化繁为简,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魅力,并掌握了一种不错的思考方法。又如在教学四下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有一个例题:“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后来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在学生通过画图找到常规的解法后,我追问:“除了这种解法外,你还有没有更妙的解法?”引导学生通过已经画好的图再去想一想,然后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随后的教学精彩纷呈,不同的解法一一涌现:150÷5×20-150;20÷5×150-150;(20÷5-1)×150。学生从数量关系和数的特点出发,得到了许多新的解法。在这里我成功地扮演了一名倾听者,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的发现一个个小心呵护着。几乎每一种解答方法的诞生,每一步教学环节的深入,都隐藏着充满鼓舞和信任的话语:“你有更妙的解法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吧!”“你的想法真独特!”一道用画图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学生个体能动作用下产生了新颖的思维火花,避免了思维的机械化、单一化,学生体会到了“学知识”、“说知识”比“听知识”更快乐,更有成功感。

在鼓励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可以运用积极的评价或者学生之间的互评来促使每个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保证交流的效果达到最好。

三、培养应用意识,深化思维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用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只有这样数学才灵动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当学生能对遇到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他一定会将学会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加工,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四年级下教材中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怎样滚得最远,课前我为学生分好组,布置好每组所带的材料,课上我先在教室进行了示范实验,明确实验操作的规范和要领,然后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分组进行活动,实验结果下来只有两组同学的数据统一,其它组的答案都不相同,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老师,我们的实验为什么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这样的实验有意义吗?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不同结果?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个物体的滚动?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思维不断深化。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创新;兴趣;奥林匹克;思维能力

一、培养对数学奥林匹克学习的兴趣

通过三年高中数学奥林匹克训练,笔者深深觉得学生应该着力培养自己对数学奥林匹克的兴趣。著名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确实如此,学生学习任何新的知识都离不开对它产生的好奇心。数学奥林匹克对人们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学的,不容易理解的,所以在教师上课的时候学生应该好好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只要一步一步学下来才会使学习者感觉数学奥林匹克并不难。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多参加教师组织的互动环节,在互动的过程中和同学们分享彼此看待问题的想法和见解。在教师组织的互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会使学生们感到学习数学奥林匹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奥林匹克的兴趣。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可以用比赛的方式来培养对数学奥林匹克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者自己分两个组比赛,看哪个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好胜心理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不过笔者认为要想学好数学奥林匹克还是要好好把握课堂上短短的四十五分钟,所以上课还是要好好听课,一步一个脚印地跟着教师走。

二、通过教师设置的难题来调动对数

学奥林匹克学习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直都帮学生们解决难题,教师也会给学习者出些难题,让人们课上讨论或者是课下通过查阅资料来得到答案,等到再上课的时候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然后进行彻底的讲解。其实,教师也会注意控制出题的难度的,一般都不会出太偏离学习的内容,如果出的题太难太偏的话,学生会很难得出答案,那样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每个人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不同,学习较差的同学课下应主动找教师交流,让教师对这种接受能力差得学生进行补习,这样学生才会清楚地了解自己哪些问题是搞不懂,千万不要不懂还不去问。有的学生较腼腆,不敢主动找教师问问题,学生应努力克服这种现象,如果实在不想找教师问问题,课下也应找学习优秀的学生进行讲解。在教师或者同学的帮助下努力追赶成绩优秀的学生。同时,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应该课下多复习、课前多预习,要学会“笨鸟先飞”。学生一定要调动起来对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学习数学奥林匹克的求知欲望。

三、联系实际,提高自主学习创新的能力

学生要知道现实生活中是离不开数学的,不能觉得学习数学是枯燥的、没有用的。笔者认为学生可以运用以前学过的数学奥林匹克的内容来做一些数学游戏,从而可以学会一些特殊的思维方式,学会在游戏中找出问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然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和方案,这样学生可以清楚地知道学习任何知识都是有内在联系的,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小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各种问题,让学生学会在问题中产生问题。数学奥林匹克中有些问题是教师课堂上涉及不到的内容,因此学生应该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如果教师给的那些难题是学生自己解出来的,那么学生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更加印象深刻。所以学生应该大胆地去创新,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可以有利于展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同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学习数学奥林匹克过程中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想象力的无限延伸。

四、养成良好的心态,克服创新思维中的一些难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便出现一些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教师还是会给学生一些鼓励和肯定,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示赞扬。因此学生要相信自己能行、自己肯定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激发学生对数学奥林匹克学习的积极性,同样学生也要配合教师努力使自己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奥林匹克知识的灵活运用,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使学生可以很准确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结束语

总之,创新思维是具有新颖性的,它主要是在解题思路上或者是答题技巧上得到创新。在数学奥林匹克训练中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激发了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让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以达到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学生要用良好的心态,联系实际,在教师的鼓励和培养下,大胆主动地去创新,去质疑,去举一反三,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被彻底地激发。

参考文献:

[1]张灼.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思维发展——浅谈如何提高高中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6(24):215-216.

[2]冯绍兴.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J].学周刊,2016(22):215-216.

[3]陈国军.高中生数学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及其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05):52-53.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习题训练;思维能力;培养;结合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以智力发展为主,但不忽视掌握知识,并反对发展与掌握知

技能的失调。他指出:“在课堂里要做两件事,第一要学生掌握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要努力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如果不把这两件事结合起来,那么学生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我们不要认为,既然学生掌握了知识,他们就会变得聪明,事情永完不是这样简单。”从数学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以为要使学生变得聪明,就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运用所学数学思想和方法,灵活地处理问题。其具体表现就是反映在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程度方面。在现实的教学与人才的选拔机制中,有这样一个争的事实:学生教材同步训练的要求高于教材,而高考的要求的难度(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高于同步训练要求的难度。这是由高考的选拔性质决定的,进而客观上使教材习题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都存在一些不足,造成一些学校出现了本需要加强习题教学(而不是削弱)以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思维锻炼,却因习题训练量不足或严重不足,数学教学质量受到不应有的影响,如何通过习题教学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行培养,我认为这是值得人们探究的。

一、加强针对学生学习习惯、思维方法的教学研究

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思想和方法,数学思维得到了培养,这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高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例如以选择的形式出现的地要求学生“眼睛一看、脑筋一转、手一勾”从而在时间上把握主动权的题型。我们是否宜在日常的教学中,注得指导学生对题型进行归纳,并通过实际训练对一些问题摸索出解题模式,此种做法对学生解决同类问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因为许多数学问题的解决,仍需要归结到基本的题型和解题模式上去。与此同时还要关注这一趋势:从升学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无论是高考还是中考,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考察也成为大势所趋。我认为这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同时这种能力在考察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方面得到了具体体现,因此在重视指导学生概括解题模式的同时,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的培养也应据高考的要求以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失时机地予以加强巩固和提高。所谓时机,正如我们所熟知的教学阶段(章节、单元、学期、学年等)结束之时,也往往是题型、解题模式为学生基本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培养之机,这时我们不仅需要进行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具备一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而且更需要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灵活性地训练充分挖掘蕴含于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或者说进放高三时的突出强化训练是有效但却是有限的,因此我以为这类做法宜贯穿于整个高中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何况我们的教学阶段大都有一定的课时安排,我认为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安排而不宜挪为他用(如因课时紧、任务重等),必要求时还需要增加上若干个课时用手此阶段以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建构。

二、强化学生的“积累”意识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取得的教学成果值得借鉴: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现状,有意识地日积月累,精选一些紧扣教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灵活性比教材稍高(相当于高考中的中档题的难度)又利于学生多角度观察和解决问题的习题,有较强针对性地来加强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训练。使所进行思维训练的梯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涉及到思维灵活性的“稍纵即逝”和智慧火花,下意识地进行捕捉和积累,因为数学思维灵活性也常体现在新知识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认知结构的改善等方面。这样做的结果既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现有的思维水平基础上有了提高,又在某种程度上摆脱了“题海战术”之苦。那么如何寻求到教与学的“投入与产出”的最佳比例及关系,这需要针对影响中学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因素(如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发展因素)深入开展教育科研的开发研究工作。

固然我们的数学教育观念、教学手段等要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但在现有的教育资源的配置下以及受高考的“竞争、选拔”性质的使然,教师和学生应有的吃苦耐劳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我以为对于教师和高中学生而言尤为重要。没有这种精神,教师就难以有理想的教学成果,学生也就难以取得升学深造的资格,这也成为人们的共识。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高中数学教学中,还是要以课本中习题为基础,首先打牢基础,从中归结总结解答题目的思路和办法,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能解答高考题目的过程中灵活运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第4篇

一、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而非唯一任务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在小学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任务的理论根据

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内容虽然比较简单,也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都是经过人们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论证得出的真正的科学结论,只是不给学生进行严密的合乎逻辑的论证。即使这样,一时一刻也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四、精心设计科学训练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教材在这方面提供了许多极其有效的训练内容和方法。我们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 训练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数学充满规律,发现规律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都是逻辑思维的过程,所以注重训练学生发现规律,是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结合20以内加减法的整理,根据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说说算式排列的规律。通过课本中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分析,自己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这样做,比过去单纯由老师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的推理能力。归纳、演绎、类比等推理在小学数学教材里比比皆是,它是思维活动的重要形式。实践告诉我们,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训练学生正确推理。例如教材在讲计算法则时, 一般通过实例都要求大家来总结计算法则。我们根据教材精神,注重训练学生自己归纳小结,以提高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再例如,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有的教师让学生归纳思考方法和步骤,学生发现教材先通过实例引入一组算式,再到两组算式,然后通过观察找出这些算式的共同点, 再根据共同点揭示规律,这实质是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由于教师注重让学生归纳上述推理过程,所以到教学乘法分配律时,虽然它的知识结构和深度都比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难些,但由于归纳推理的过程相同,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学起来就显得轻松,应用运算定律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此外,高年级教材中还有很多内容是可以启发引导学生在已学的基础上类推出来的。例如,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既从除法、分数、比的意义方面类比,又从除法、分数、比的写法上类比,除法、分数、比的各部分名称,相互之间关系方面进行类比,然后引导学生联系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推出比的基本性质。由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学生不仅记得牢学得活,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得快。

3.利用计算和练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可相应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练习题设计的好坏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科学思维能力训练范文第5篇

摘 要:初中物理教学要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不仅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必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善于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训练,使学生学会“科学思维”。

关键词:初中物理;思维能力;素质教育;培养能力;创造思维

物理科学的认识活动在于探索和发现知识,学生学习活动在于获得和掌握已发现的知识。知识的发现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艰苦的探索过程,会遇到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学习知识却可以直接掌握科学结论,正因为如此,教学过程就容易重视对物理知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物理过程的了解,重视对知识的验证,忽视对知识的探索。教学过程往往掩盖了科学发展的艰辛历史,使学生感到一切发现似乎都是十分顺利,是一次成功的。学生没有经验过科学认识过程某些阶段的训练,也就得不到科学思维方法的锻炼,这是不利于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因此,要求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课程内容讲一点物理学史,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采用历史记实引入物理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如在讲惯性定律时,介绍亚里士多德的力维持运动的观点和伽利略的力改变运动的论证,并介绍伽俐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这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力的概念和惯性定律,在教学中可以随时联系有关科学故事,如讲大气压,介绍当年马德堡半球的表演盛况,讲阿基米德定律,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既可激发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思维,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结合教材介绍物理发展史有助于学生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科学知识的运动过程,从而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例如,在讲到力的概念时,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伽利略、牛顿,循着伟人的研究历程,从而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讲"电磁感应"的时候,以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为线索,向学生介绍人类对磁及电和磁关系的认识过程。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实验,怎样进行概括总结,得出概念和理论。怎样用语言和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不要老是问学生“什么是惯性定律”“什么是阿基米德原理”等,这是定型化了的凝固的知识,学生凭机械记忆也可以答上来,应当要求学生回答这些定律要用哪些实验,经过怎样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得到,要求学生能动地、灵活地运用知识,对物理概念也是如此,不要让学生以背定义为满足,应当让学生懂得概念是怎样抽象出来的。例如“为什么把压力除以受力面积定义为压强?”,“为什么力臂不取作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呢?”等这样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得到物理学方法的训练,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推测想象思维能力

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这种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以从前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的,在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推测,想象思维能力,如做题要求画示意图,可以帮助想象,物理学中提出的一些理想模型(如光线等)理想条件(如运动没有磨擦)理想实验(如证明惯性定律的理想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想象是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16岁时就想假如人能以光速运动,那么将看到怎样的世界?经过十年沉思,创立了相对论。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提出;假如世界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也能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推测想象能力。牛顿说“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对于学生将来从事任何工作,机灵的推测、大胆迅速对事件做出判断,都是创造成绩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条件。

二、逻辑思维能力

也就是思维要符合逻辑规则。思维不符合逻辑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例如把物体推一下使之运动,最后停下来,这一现象是人们常见的,亚里士多德由此断言:静止是物体的自然状态,运动靠力来维持。似乎也符合人们的常识,但伽利略却用逻辑推理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运动靠力来改变。伽利略设计的理想实验所描述的物理图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但人们相信它是真理。由于课本知识的结论是现成的,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对结论的逻辑推导,学生作论证题,常常是结论正确,推导方法却是错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

三、创造思维能力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提高创新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实验。让学生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通过创设条件,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中的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毅力、科学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一类一题多变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发散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

总之,物理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进行思考,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对真理的探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在物理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习方法和科学思维方法比传授物理知识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郝杰羽.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J].学苑教育,2010年19期

[2] 马桃香.物理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学研版),2011年03期

[3] 陈瑞军.初中物理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