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物修复与管理

文物修复与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物修复与管理

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离退休;管理服务;存在问题;应对策略

离退休管理服务原本就是一类繁琐复杂的工序流程,因此不管是针对性或是政策性都表现的十分强烈。作为现代优质化事业单位,不单单要处理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构建起完善的单位文化,同时更有必要合理安置一些离退休人员,令该类群体得到十分贴心的服务。想要达成该类目标,就必须要多个机构予以配合。至于当前我国离退休管理工作中遗留的弊端,以及日后相互对应的应对策略,将具w如后续阐述。

一、我国离退休队伍呈现出的全新趋势

最近阶段,我国事业单位纷纷实施改革,部分员工亦提前退出既有岗位并转变成为内部退养职工,实质上就是将他们预先划分到退休职工队列之中,方便日后加以统一化管理。特别是经过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持续修缮过后,社会管理功能得以有机强化,今后事业单位离退休职工总体数量上势必呈现出激烈的增长趋势。

二、现阶段我国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存在的弊端问题

经过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持续改革发展过后,社会大众生活质量同步提升,为了令各类离退休人员能够获得生活上的保障,有关管理人员务必要细致化调查整理当前我国离退休管理服务活动中遗留的诸多问题。

(一)服务设施不够健全,未能全面迎合离退休人员需求

通常状况下,离退休人员年龄较大且无须过大的活动空间,不过随着离退休人员数量与日俱增,使得原本有限的活动场所变得愈加拥挤,特别是当中必要设施的老化现象十分严重,已经不能迎合离退休人员的日常活动需求。可许多机构领导为了避免消耗过多精力和资金,往往采取敷衍应对态度。

(二)离退休人员过于分散且难以得到统一化管理

如今我国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增长速率飞快,无形之中也给事业单位造成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就是说事业单位在耗费过多精力在创新型人才吸纳事务上的同时,也要兼顾不断增长的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职务。特别是在离退休人员居住过于分散的状况下,相关管理服务工作根本无法得到统一化布置拓展。

(三)离退休人员心理素质有待提升

大部分离退休人员生理年龄都达到50岁以上,身体各类机能呈现急剧下降趋势,可与之相互冲突的是,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服务并未得到合理解决,如若某类离退休人员突发性地患有某种重病,将无法及时获取适当的医疗保险,这也是当前许多离退休人员对单位产生强烈不满情绪的主要原因。再就是事业单位中的部分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在退休成为普通民众之后,内心难免会显得空虚忧郁,随时会加重疾病困扰、威胁身体健康。

三、协调化处理上述问题的对策

(一)创新整改既有管理服务模式

想要全面改善当前我国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水平,第一要务便是创新整改传统的管理服务模式,即实时性调查分析离退休人员当下的需求,并布置拓展富有针对性的工作调整方案。长此以往,令广大离退休职工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基础上,促成该类群体的统一化管理目标。

(二)全面修缮各类基础性设施

经过我国离退休人员数量持续暴增之后,涉及既有的娱乐空间或是基础设施等,势必难以迎合离退休群体的需求,主要就是因为当中大多数设备都因为年久失修而呈现出严重的老化迹象,对于原本处于老年的离退休人员来讲已经构成严重的生命安全威胁。因此,事业单位相关机构要积极地开展离退休人员全新活动场所修建工程,保证当中的技术设备得到妥善地革新维护,保证一切设施都能够正常使用上,丰富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并令他们充分感受到单位的关怀。

(三)适当强化医疗保健与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创建实效

医疗保健机制,可以说直接决定一类国家的社会文明水平,其有助于老年医疗保健工作踏踏实实地运行。当然,为了同步强化这部分社会成员的养老保险工作实效,可以考虑在完善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的基础上,持续强化社区化监管实效。如创建一些小规模的敬老院、老人活动中心等,令一些离退休人员能够及时获得放松身心和促进交流的娱乐场所,满足其基础性生活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处理好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事务,不单单能够令广大离退休职工清晰化体验退休后生活的温馨状态,同时可以确保他们至此保留一份感恩的心。特别是在特定岗位事务处理环节中,可以自觉地将集体和与个人利益予以有机融合,进一步实现自身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目标。

参考文献:

[1]冯会平.浅谈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油田离退休管理工作[J].科技信息,2011,15(05):88-97.

[2]吴静红.企业离退休管理工作要有科学发展的理念[J].南方论刊,2011,27(02):133-147.

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第2篇

(1)文物破坏严重,急需维修。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部分文物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甚至一些文物处于常年失修的状态,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文物损坏现象极为严重,难以发挥文物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2)博物馆建设力度不够。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博物馆建设的重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主要的问题是博物馆建设的力度不够,出现资金紧张的局面。

2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有效策略

博物馆作为文物的聚集地,对文物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需要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水平,完善文物保护工作。

2.1科学编写文物保护方案

文物信息的采集是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对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加强博物馆文物信息采集工作,充分了解文物的背景,为文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对文物信息的采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力求做到全面具体,需要采集文物的照片、历史信息以及价值评估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对文物形成一个全面的了解。其次,要对文物进行科学的检测,为文物修复工作提供参考,这就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对文物进行全面的检测,特别是对其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分析,得出文物在材质、工艺以及病害机制、保护修复材料的选择等方面的信息。在对文物的综合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文物保护修复方案,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2.2重视博物馆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文物的损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需要加强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在当前的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中,一般是将文物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即在文物遭到破坏以后才开始进行抢救,这样就加大了文物保护的难度,甚至一些文物在遭受到严重破坏以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模样,不利于文物价值的发挥。因此需要在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中重视预防性保护,即对文物采取预防性的措施,结合文物的病害机制,改善文物的保存环境,预防文物病害的发生。

2.3规范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程序

为了提高博物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效果,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文物保护,提高保护技术的可靠性,因此在文物保护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审核通过的保护方案实施文物保护工作,并遵循修复原则对文物进行适当的修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保护性破坏问题的出现。同时所有的修复材料必须经过科学的试验,对材料的性质和性能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最大限度地避免修复性材料对文物的再次破坏,提高修复性材料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3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趋势

近年来各国加强了对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对保护文物、发挥文物的巨大价值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物保护工作正在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技术的支持和政府的帮助下,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①以人为本。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依赖于大量的技术人员,因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开始重视技术人员的作用,工作开展呈现出以人为本的特点。在先进工艺的推动下,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和管理中渗透着多种工艺和技术,技术性保护已经成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这就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②全民化。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益事业,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使它的成果惠及广大民众。增强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使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呈现出全民化的趋势。③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博物馆文物保护与管理工作呈现出智能化的趋势,很多博物馆开始结合自己的需要,构建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文物保护和管理的实时监控,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和管理的水平。

4结束语

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第3篇

摘要:

在适当条件下,纸质文物材料有机性使文物容易滋生霉菌,发生霉变。霉菌不仅破坏纸质文物原有样貌,而且降低其机械强度,改变其性质,甚至使文物面目全非,影响其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探讨纸质文物防霉和除霉技术,并利用纸浆修复方法对霉变文物进行修复实验,结合文献梳理和实验,对防止纸质文物霉变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纸质文物;霉菌;除霉技术;防霉技术;纸浆修复

霉菌生长需要孢子、适宜的温湿度和营养物质3个必要条件。霉菌孢子分布广泛,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带有大量霉菌孢子;在环境温度为22益~28益、相对湿度大于65%时,适宜霉菌的生长和繁殖[1]44;文物材料本身和其所处环境可以为霉菌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因此,长期存放的文物在保存不当时极易发生霉变。相对于金、石、陶、瓷类无机文物而言,有机纸质文物更易遭受霉菌破坏。据《文物保护技术》载,浙江省东阳南寺塔出土的五代吴越时期《妙法莲华经》写本,虽密藏塔内,由于受潮发霉成了一个卷筒状的硬块,稍加触动,就成片状剥落[2]3。本人在进行纸质品常见霉菌类型鉴定课题研究时,搜集到一些霉变的纸币、书画和古籍样品。图1是一张民国纸币样品,整张币面都能清楚地看到霉斑。图2和图3是两张已发生霉变的书画样品。图4是一本清代古文释义书,其霉变情况不严重,但虫蛀情况非常严重。霉菌对纸质文物的破坏形式多种多样,轻者可破坏文物的原有样貌,降低其机械强度,改变其性质,重者可使文物面目全非,破坏殆尽。霉菌破坏纸质文物的原因复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淤纸质材质被霉菌作为养分分解利用。霉菌分泌纤维素酶致使纸质文物材料中的纤维素水解,使纤维素变成可被霉菌吸收利用的纤维二糖或葡萄糖小分子物质,进而破坏文物。于霉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柠檬酸、葡萄糖酸、曲酸、五倍子酸等有机酸使纸质文物遭到酸腐蚀,易于脆裂。盂霉菌菌落产生的色素污染纸质文物,不同种类的霉菌产生的色素各异,色素把文物污染得五颜六色。榆霉菌代谢产生热量、水分和一些黏性物质,热量与水分能改变环境温湿度,黏性物质会使古籍粘连在一起,形成“书砖冶,这些变化可为霉菌繁殖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恶性循环破坏文物[2]8。纸质文物遭受霉菌破坏的情况,至今仍是没有很好解决的世界性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有人关注霉菌对纸质文物的破坏作用,研究了纸质文物上的霉菌类型及防治技术。虽然有人做过相应的探索和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缺陷,如南京博物馆曾经发明了一种NMF-1气相防虫防霉剂,已用于南京图书馆和南通图书馆的防霉工作中,实践证明:这种防霉剂确实能够防止许多霉菌生长,减少霉菌对图书的危害,但是它长期作用于纸质文物上是否会对文物造成其他影响,比如文物的机械性能、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等是否会受其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实践检验[3]57。由于纸质文物防霉和除霉方法多而复杂,仍需要人们不断探讨和实践出既安全又有效的保护方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介绍了一些常用防霉和除霉方法,并利用纸浆修复方法对被霉菌污染的纸质文物进行修复实验,提出了纸质文物防霉和除霉的建议。

1防霉技术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基本方针。纸质文物的防霉工作非常重要。由纸质文物发生霉变的3个必要条件可知,纸质文物的防霉工作可以从控制环境温湿度和防尘管理即控制孢子源头两个方面进行。另外,在保证文物安全的情况下,应用防霉剂也能对纸质文物保护起到很好的作用。控制环境条件和应用防霉剂可将霉菌抑制在初期状态,能达到很好的防霉效果。

1.1温湿度控制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霉菌生长的重要因素。当温度为22益~28益、相对湿度为80%~96%时,霉菌生长繁殖旺盛;否则,其生命活动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控制纸质文物存储的环境温湿度,可有效地防止霉菌生长。温湿度太高或太低均会影响纸质文物的性能。纸质文物保护的环境温湿度可参考2006年开始实施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它明确规定:古籍书库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60%,温度应控制在16益~20益,且相对湿度日较差不应大于5%,温度日较差不应大于2益[3]56。

1.2除尘管理

尘土是霉菌孢子的载体,定期对纸质文物及存放环境做除尘管理,可减少或防止霉菌对文物的污染。如:安装空气净化器,文物保存前进行防霉、消毒处理,人员入室时要更换干净衣服、鞋帽等措施,均可有效防止纸质文物霉变[4]6。

1.3防霉剂的应用

使用既安全又有效的防霉剂,也可以防止纸质文物霉变。有文献报道,国内外正在试用或已经投入使用的防霉剂如香叶醇长效抗菌灵、五氯苯酚钠和对硝基苯酚等可抑制霉菌大量繁殖,但他们对纸质文物的安全性还未可知。考虑到纸质文物的安全问题,同时,根据文物上曲霉属、青霉属、木霉属和根霉属等几种常见的霉菌类型[1]48,我们发现:丁香油防霉剂和纳米TiO2改性壳聚糖防霉剂对纸质文物有很理想的防霉效果[5—6],在纸质文物保护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能否直接用于纸质文物的防霉,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实验和探讨。

2除霉技术

纸质文物的防霉效果虽好,但很难完全避免霉菌对文物的侵袭,总会有不同程度的霉变纸质文物存在。因此,如何在不伤害纸质文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地去除文物上已有的霉菌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除霉就是破坏霉菌的细胞结构和正常生理活动,使其不再生长或繁殖产生新的孢子,更不能代谢产生色素、纤维素酶、有机酸和毒素等对文物有害的物质。假如某种方法除霉效果很好,但会严重损害文物,此方法也是不可取的。纸质文物的除霉方法有许多,最常见的方法有酒精杀菌、除氧封存、微波杀菌、酌射线照射、环氧乙烷熏蒸等。相比之下,除氧封存和微波辐射更安全,在文物除霉保护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1除氧封存

除氧封存杀菌的机理是破坏霉菌生长所需的条件。现存放的纸质文物基本都暴露在空气中,文物上霉菌都是好氧型的。因此,人为除去文物周围的氧气,霉菌会因缺氧而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而死亡。除氧方法有充氮气除氧、真空除氧等。

2.2微波杀菌

微波是指波长为1mm至1m,频率为300~300000MHz的电磁波。微波杀菌具有效率高、速度快及处理后不遗留有害物质等优点,国内已有单位将微波杀菌应用于文物保护中,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首都图书馆开元新技术公司和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进行了微波杀菌对纸张影响的检测工作,结果表明:微波杀菌对纸张没有明显的影响;北京市印刷技术研究所检测了微波杀菌对纸张、字迹颜色的影响,经色差仪测试,对纸张字迹的色差均没有明显影响[2]98。

3纸浆修复方法

霉变纸质文物的外貌和强度容易发生变化,在除菌使文物不再生长霉菌后,如何恢复纸质文物的原有样貌与强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考虑到文物不可再生的特性,用与文物类似或相同的材料进行修复比较好。纸质文物主要成分是纸张,纸张是用植物纤维在特定的造纸工艺下生产的,因此,选用与文物相同或类似的原料纸浆进行修复效果会比较好。本了一些用纸浆进行文物霉变部位修复的实验。图5是纸浆修复前的纸币照片,黑色椭圆圈出部位是要修复的地方。图6是纸浆修复后的纸币照片,黑色椭圆圈出部位是修复后的地方。对比图5和图6发现,修复后纸币外观有明显改善。为了更清楚地再观察,利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观察,结果如图7,(a)为空白处显微照片,(b)为修复后显微照片。对比发现,修复部位纤维增多,但不影响整体效果,此方法虽然达不到理想效果,但仍有可取之处,可视为一种很好的修复纸质文物的方法。

4结论

通过对纸质文物霉变原因与机理分析,可通过控制环境温湿度、除尘管理及应用防霉剂来对纸质文物进行防霉保护。在考虑纸质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丁香油防霉剂和纳米TiO2改性壳聚糖防霉剂对纸质文物上常见的几类霉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纸质文物除霉方法较多,相比之下,除氧封存和微波杀菌在纸质文物除霉保护方面具有可观的应用前景。纸浆修复方法可较好地对霉变纸质文物进行修复,比较适合于纸质文物空白处的修复加工。鉴于纸质文物霉害的严重性,应加强文物霉害的防治研究。在利用传统保护方法的同时,应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寻找出既安全又有效的新的防霉和除霉保护技术,延长文物寿命。本文只是简单综述探讨,以后将会结合实验采用更多方法对霉变纸质文物的霉菌类型、特点、与环境个性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研究。

参考文献:

[1]姚娜,闫丽,周文华,等.早期霉变纸币霉菌分离与鉴定研究[J].中国钱币,2015(6):44—48.

[2]马淑琴.文物霉害与虫害的防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丁丽萍.浅谈古籍的防霉与除霉:以武汉大学图书馆为例[J].晋图学刊,2014(1):56—58.

[4]李晓楼,涂晓英,邓绯.纸质档案保存中防霉变措施探讨[J].广西轻工业,2010(5):5—6.

[5]周新光,吴来明,王克华,等.植物中药成分应用于文物虫霉病害防治中的适用性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4(Sup):20—24.

[6]赵艳,苏海佳,谭天伟.纳米TiO2改性壳聚糖抗菌防霉剂用于纸张防霉[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6):67—70.

[7]闫丽,高雅,贾汀.古代书画文物上污染霉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1):78—82.

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物 修复技术 保护 传承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84-01

刘梅梅(1971-),公主岭人,任职于吉林省公主岭市文物管理所。

一、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简述

手工技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国度或者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制作工艺,与该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从传统文物的制作到相关的修复技术,以及后人对于一些文物的仿制等。常见的有对于一些书画的装裱技术,对于竹木漆器的制作和修复以及一些传统的家具等的制作和修复,无论哪一工艺过程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历史上国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及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呈现流失或者濒危的状态,对其保护和传承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对该种技术的保护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对文物的保护及历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和文物的制作、复制工艺是我国所独有的,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再现,是中国历史信息和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种类是多样化的,而所涉及的范围也是极为广泛的,因此,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文化及历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该种工艺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将文化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还要与国际相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实现中西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是对有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是考古和文物博物馆事业上所必须的。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对于文物的修复和复制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便有了对一些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每一时期都有一些文物修复和复制工艺的代表人物和流派,他们为我国文物修复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有形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初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封闭性等使得该种工艺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之后,博物馆的建立及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等,使得文物修复技术成为博物馆的一种必然需求,为我国博物馆的建立及其文物的恢复等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

但是,从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很多情况下是文物研究或者保存等的一种附属技术,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难度较高的文物修复技术仍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使我国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进行必要的挖掘、整理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必然的要求。对于该种技术的保护,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给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的投入来完成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需要深入民间,挖掘民间流传的传统修复工艺,在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使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并且整编成册,进行必要的辨别,从而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体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制定相应的文物修复技术行业标准并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格认证制度,为技术的传承提供有利渠道。注重技术保护的同时,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特点和方向,将文物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推进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国际化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我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传播到了海外,对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文物修复技术也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更多的是以一种民间工艺的形式存在,以家庭内部传承的方式存在,使得相关的资料相对欠缺,从而使在国际上影响不如日本等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应该满足本国文物保护及历史研究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更好地走出国门,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为实现其该种国际化,便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编,注重国际化的宣传,并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文物修复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不断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贾文忠.无形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J].中国博物馆,2002(4).

[2]程娟,钱晋,钱钶.基于VR的古陶瓷文物建模与逆向修复技术数字化探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3).

文物修复与管理范文第5篇

破裂瓷器难以完全复原

天津博物馆副研究员、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文物修复中心修复师周志才近日很繁忙,除了手头的工作,连日来,起码有四五个人向他咨询故宫破裂哥窑盘的修复问题。他向记者介绍,修复一件破裂严重的瓷器是世界性的难题,就这件破裂成六瓣的哥窑盘来说,它刚刚破裂,原有的张力得以释放,在张力的作用下完全回原几乎不可能。无论是国家的还是民间的修复机构,能做到的仅仅是尽量接近原貌,差别只是看谁的工艺操作更细致更严谨。

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修复专家、国家文物局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蒋道银和古瓷修复工艺专家于爱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古瓷修复是一项很难的技术,不仅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材料、手段和机械,还要跟传统工艺相结合。最难的就是找到熟练掌握传统修复工艺的专家。他们说:“故宫目前还没有一个具备古陶瓷修复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一直都是一个负责修复古青铜器的工作人员在干古陶瓷修复的活儿。”

从古至今,瓷器修复都是文物修复中的难点,特别是随着时代的推进,人们对瓷器修复的要求愈发严格,修复师面临的挑战与日俱增。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文物修复中心修复师孙大为说,破损瓷器完全复原很难做到,要知道瓷器的釉面是由很多细小的气泡组成的,一旦断开,在拼接的时候无法准确的复合,同时破裂和错位的气泡在光线的反射下,会形成一道无法隐藏的黑影。为什么现在的技术对冲线的修复效果比较好,因为气泡都在原位,没有错位,冲洗干净后就可以实现回原。

或被采用文物修复方式

除了瓷器本身的损害程度,修复的目的和要求也是一件破裂瓷器能否尽量回复原貌的关键。周志才介绍, 目前古陶瓷修复工作划分成三类,即文物修复、商业修复和展览修复。

具体说,文物修复的目的是为考古专家和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提供较好的实物资料。因此,此类修复对损坏不严重的器物比如:剥釉、冲口、土蚀、非完全性断折及少量缺损等情况,一般只清理干净表面污垢,而无需进行其它方面的修理工作。对损坏严重的器物,也只在清理干净表面污垢的基础上,把断裂的各部位重新粘接在一起,必要时可把短缺严重的部位用石膏填平补齐,对风化严重的陶器进行适当加固处理。

商业修复是为了能使修复后的瓷器获得较好的观赏效果,赢取较高的商业利润,对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极高。它不仅要做到把坏损的器物恢复到原有形状,而且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加工,使其表面的色彩、纹饰、质感、自然旧貌等,呈现出完好无损的视觉效果。

展览修复,是为博物馆、展览馆提供理想的实物展品,以供广大观众参观鉴赏。此类修复的技术要求,与商品修复基本相同。其不同的是,对修复部位表面视觉效果的要求可以比商品修复稍差一点。因为普通观众是不可能把展品拿在手里进行观察、鉴赏。只要隔着展柜的保护玻璃看不出大面积的损坏痕迹就可以了,有时还要有意留下少量损坏部位不去修复以供鉴赏。修复师透露,目前首都博物馆展出的镇馆之宝元青花凤首扁壶就是一件按照展览修复标准的器物,仔细观察即可看出修复留下的痕迹。据他判断,鉴于破损的哥窑盘原为库存品,不担负展览使命,很有可能采取文物修复的方式进行复原。

周志才介绍,无论是文物修复还是商业修复,对破裂瓷器的修复在技术上基本一致,首选要制定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制定修复方案,然后依照原样回原,再用粘合剂进行粘接。不同之处,在于对表面修复痕迹的处理,进行文物修复表面基本不做处理,保持原样。商业修复则需要用树脂等原料掩盖修复痕迹。

修复瓷器费工费料

瓷器修复的过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费工费力。以修复破裂的哥窑盘为例,专家介绍采用文物修复的方法至少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且不说需要修复师细致操作,单说粘接使用的粘合剂就很影响工艺进度。这种粘合剂大多进口自法国、日本等地,和低档的502胶不同,高档粘合剂在使用中不会马上干,有的品种粘合时间会长达一周左右。试想两个瓷片粘在一起用一周,哥窑盘破成六瓣,都粘好了起码一个多月,这还是在一次拼接就成功的前提下。再加上哥窑器本身就有开片,在修复的过程中很容易掉落小的釉片,所以在合成后还要对缺失的部分进行细致的修补。

高档的材料自然有高昂的价格,为了追求良好的修复效果。瓷器的修复成本很难控制。孙大为说,目前比较好的粘合剂大多来自外国,一瓶5毫升,最贵可达1200元,修复一件瓷器,用个十多瓶很容易。所以在外行人看来,修复一件瓷器“很奢侈”。目前社会上文物修复机构的收费标准,主要取决于瓷器的高档程度和破损程度,定价基准线为同类完整器市场价值的2-3%。从成交纪录来看,目前最贵的哥窑约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此计算,按照文物修复的标准修复哥窑盘起码得十万元,要是采用商业修复需要二、三十万元。

修复痕迹难掩其踪

近一两年来,随着艺术品收藏投资热潮的兴起,文物修复行业发展迅猛,在北京、上海、广州等收藏重镇涌现出不少商业性文物修复机构,适时地满足了收藏界人士的实际需求。

但在重获新生的同时,文物修复也在发展的道路上遭遇了一些困境。周志才介绍,源于建国以来文博系统的忽视,修复行业长久处于家庭、作坊式的运转模式,忽略了对人才的培养,使得目前从业人员不多,技术过硬的修复师更是凤毛麟角,修复水平较之国外也有一定差距,目前好的材料和设备都是花大价钱进口自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