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轶事。寥寥71字,却鲜活地绘出了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个人物,展示了魏晋名士洒脱、儒雅的气质和富有情趣的生活情景。“咏雪”成为流传千古的一段佳话,由此有了“柳絮才高、咏雪之才、咏絮才”的典故。教学本文时,笔者有意识探索了文学意味与文化意蕴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结合,上出短文的丰韵,读出士人的情调,尽力带着学生去感受古人那种洒脱儒雅、情趣盎然的书卷生活。
一、诗入课:辉煌的谢安家族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感慨的王、谢两个显赫的宰相家族:一是王导,辅佐创立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另一位是谢安,指挥淝水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大军。作为一代名相,王、谢足以令后人追怀。
二、故事馆:创造性讲述故事
板块一: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纠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的停顿,指导“公大笑乐”的读法,生齐读。
板块二:疏通文意,讲得清楚
1.自读互译:根据注解,自己给自己讲清楚,讲不清楚同伴互助解决。
2.掌握词语
①抢答:儿女:指子侄辈的年轻人 雪骤:雪下得很快。骤:迅疾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趁着 即:就是。
②温故知新:联系学过的知识掌握词语。如:与“俄而”意思相近的“未几,无何,既而,逾时”等,与“欣然”的“然”用法相同的“莽莽然,黯然”。利用成语“暴风骤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来理解“雪骤”的“骤”:迅疾,“因风起”的“因”:趁着。
3.直译接龙:一人译一个句子,相互纠正修改。
板块三:创造想象,讲述故事
学生创造性地讲述故事,要求展开想象,补充内容,再现情境。
三、人物馆:揣摩人物情态
1.感受场景气氛: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宰相家庭中温馨的故事,读完课文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家庭气氛?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资料助读
诗礼之家
谢脁以及他的叔叔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谢灵运所写,很有名!“景仄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是谢脁写的,清华大学的名字就从这来的。“水木湛清华”描绘的是傍晚时候,鸟飞到树林中唱歌,水很清,湛蓝湛蓝的,旁边的树木的倒影映到水中。
“一生低首谢宣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我吟谢脁诗上语,朔风飒飒吹飞雨”,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知道李白非常推崇谢家祖先及谢灵运、谢脁两位诗人。这样的家庭环境,再加上这样的气氛,当然要出才子佳人了。
2.揣摩人物表情:文中谢安有表情,谢朗和谢道韫只有话语。请从文中发现、想象谢朗和谢道韫的表情,补写谢朗和谢道韫的表情提示语。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_________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__________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提示:“差可拟”、“未若”大有文章,你从中发现兄子、兄女说话时的心理和神态有什么不同?侄儿不假思索,抢先回答而又觉得心中没底。谢道韫是思考后回答,自信且文字优美。)
3.表情朗读课文:运用语音的急缓高低来再现故事情境。分小组,分角色(叙述者、谢太傅、谢道韫)。
4.比较探究:课文结尾的“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下面材料中谢安那么镇静,得到捷报都不动声色,为什么在《咏雪》中却“大笑”?
拓展阅读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归。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世说·雅量》)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①。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世说·雅量》)
屏示材料,教师解释“谢公、谢玄、淮上”,师生直译材料,并补充介绍:谢安可谓名士中的名士,他不到二十岁就名动江南,后来长期隐居在会稽东山,以至于东晋朝野一片喟叹:“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后来他“东山再起”,以旷远之气度,智平桓温之乱,而后纹秤谈兵,谈笑间前秦百万雄师灰飞烟灭。其风流儒雅,千载而下令狂放自负如诗仙李白,也为之倾倒不已。
四、文学馆:玩味咏雪意趣
1.“公大笑乐”,因何而“乐”?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重点解读:
“乐”“柳絮”一喻。从作者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看来,这里有一个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想必谢太傅亦然。“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是一定要有意象的,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相对而言,“柳絮”好就好在有意象。
资料助读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曹雪芹《红楼梦》
咏絮才高、咏絮才: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学才能。多指女子。
从古至今,有许多传奇女子,但拿济尼的话来说:“王夫人(谢道韫)神情散朗,故有林下之风;顾家妇(张玄之妹,嫁顾家)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从中不难看出时人对谢道韫的赞赏与敬重。会稽文风鼎盛,莘莘学子时常前来向谢道韫请教。时过境迁,当年语惊四座的咏絮之才此时已逾知命之年,曾在堂上设一素色帘帏,端坐其中,款款而谈。
2.你也有“咏絮之才”
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以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__________ 差可拟。”
曰:“未若_______________ 。”
学生提笔写一写,再交流。
学生可能有下列创写交流:未若鹅毛当空舞、棉絮纷飞差可拟、未若梨花漫天飞、未若天仙散百荷、樱花飘落差可拟、未若玉屑静静落、未若白蝶翩跹舞。
3.小结:魏晋名流,灿若群星,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撒盐”、“柳絮”便成咏雪佳话。诸如此类轶闻趣事,名士教科书《世说新语》多有记载,愿同学们如老师一样常读不厌。
关键词英语文化课程;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设计构成;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166-02
1英语文化课程开设的实践意义
Jenny Thomas提出语用失误一词。她区分了语法错误和语用失误。语法错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容易让外国人理解和原谅,而语用失误更容易引起误解,会被视为粗俗无礼的表现,更容易造成交际的失败。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文化障碍造成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指交际者会使用第二语言,更重要的是如何在适合的场合下使用适合的语言,也即是语用能力。因此培养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增强对东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变化也就成为外语教学必不可少的任务之一,外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师的一致认同。
英语文化课程主要是了解和掌握英美社会各方面状况,包括: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地理等资源;人口构成、宗教及国民性格;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大众传媒;节日风俗、家庭生活;西方的价值观及形成等,从而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学习背景知识,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社会文化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这也对我国现行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目标。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英美概况等文化课程中宏观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社会生活、价值观等方面的讲解往往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的提高更是奢望。现代教学技术的引入使文化真正以其本应有的绚丽色彩呈现在学生面前,改变了枯燥的课堂模式。
2英语文化课堂中多媒体教学设计原则
2.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呈现立体化的信息传递方式
多媒体技术具有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功能,而电脑入网后的信息量大、信息变更速度之快、信息资源共享性之高,都是过去任何一种传媒所无法比拟的。多媒体走进英语文化课程,可以把丰富的多种信息资源带入课堂,呈现多姿多彩的文化魅力,使学习者更好地领略语言与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改变长期存在的机械化的语言学习问题。在这一方面,比起在其他课程,多媒体在文化课程中的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外,网络也可以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相互传递的媒介,使得文化课程的教与学可以延伸至课堂以外,实现知识优化和资源共享。
2.2以学生为中心,协助知识建构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多媒体学习是生成意义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习者根据材料建构相关的心理表征。学习者的任务是从演示的材料中生成意义。 因此多媒体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必须与有效提高学生心理加工的方式相一致,帮助学生理解演示的材料,建构知识,生成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多媒体是知识建构的协助者。首先,在多媒体教学设计过程中,应了解学习者与英语文化学习相关的重要信息,帮助学生确定目标。然后教师传授学生各种学习策略,如通过不同信息渠道(网络、影片、报刊等)查找所需信息,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文章中的信息。其次,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是头脑空空开始学习课程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信息,而是基于原有经验的概念转变。[3]学生在学习目标语国家文化时对本国文化的学习同等重要,因此在多媒体设计中也应注重两种文化的对比演示。再次,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来源于环境的交互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无法代替。学生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获得知识,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构建才能获得。因此多媒体教学应注重互动环节的设计。
3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主要构成
3.1英语文化素材
使学生了解语言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的表现形式。
利用多媒体的特点来展现英语文化,可以使文化课程摆脱传统课堂的单一模式,将抽象文字转变为形象的信息,使学生主动发掘这种拥有深远文化的语言的魅力。这些英语文化素材包括,西方传统节日、英语起源、词汇语源、英语的习语、俗语等。
示例1万圣节教学示例
3.2视频与任务设计相结合
视频播放的同时,让学生围绕主要问题进行思考。不仅可以主动发掘获取知识,而且呈现了立体的语言环境,也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训练。视频任务由三部分组成:预习页、视频页、活动页。预习页主要是对相关主题的背景知识探讨,视频页播放视频,同时要求学生思考前面的问题,并捕捉主要知识要点。活动页包括视频中相关主题的要点,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完成练习或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预习页视频页 活动页
示例2工业革命教学示例
3.3动画与游戏的趣味设计
用动画来展现历史,用游戏来扩充知识。作为课堂练习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玩中练,在做中学,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将动画与游戏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4基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机制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不仅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而且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的过程。在考评方式上注重创造性学习,注重合作精神的培养,展现学习过程,充分利用多种学习资源。英语文化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也应注重对学生信息技能的评价,包括搜集、整理、分析和整合资料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指导日常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学生通过制作电子作品(如演示文稿、网页等),开拓视野的同时形成自己的见解,激发参与意识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示例3角色扮演游戏
4文化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教师角色
随着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日益广泛的使用,它对英语教学的优化作用也日趋明显。多媒体技术集声、像、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多种信息传输功能,加大了教师的教学密度,也是文化课程中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在多媒体环境下,教师也从以前单一的语言解释和描述,转变为多种作用和角色。
1)文化教师应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教材只能完成单向的文化传播,而教师借助多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将本族文化与目标语文化进行对比、整合。提高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对目标语文化的理解和宽容,帮助学生减少语言学习和交流中的文化障碍。
2)教师应是文化教学的设计者。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信息资源,或声音、或图像、或文字。教师还应该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课件,并将它们融于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一个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学习环境。通过运用形象化的电教媒体,使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训练有机结合的方式完成英语教学,会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教师应是文化课程中的协助者。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从“台前”转到了“幕后”,课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放弃课堂权威的位置,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学习帮助,提供多种学习资源,通过网络延伸文化课程的作用,真实客观地体现目标语国家的文化,更多地给学生创造与目标语文化接触体验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地领略英语文化的魅力。
多媒体技术为英语文化课程带来了彻底的变革,它不仅为文化学习创造了动态环境,而且真实呈现了文化的面貌。丰富生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是英语文化课程首选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4:91-112.
[2]程可拉,任务型外语学习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57-164.
[3]维果斯基.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21.
作者简介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理性精神、公理化思想方法、严谨求实求真创新的作风,表现了人类勇于认识世界的坚定信念,表现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高中数学新课程提倡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并提出了在适当的内容中学习“数学文化”的要求,设立“数学史选讲”等专题。通过在高中阶段数学文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科学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会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开阔视野,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激发对于数学创新原动力的认识,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领会数学的美学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2.数学文化的本质特征
数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具有开放的、多元的、动态的联系系统。开放性是指联系不仅指向数学内部,更指向数学以外的领域.数学作为连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纽带,扮演着沟通文理、兼容并蓄、弥合文化裂痕的文化使者;同时数学内部及其外部的联系过程中,其方式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如数学文化中的理性精神与人类观念之间的关联,数学知识、方法、技术等在自然、社会等领域的广泛使用;联系的动态性是指在强调他是随着数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而被赋予越来越丰富的特征,随着数学的严谨性和形式化水平的提高,数学与外部的联系日益丰富。
数学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不仅为自然界的认识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思想方法,而且数学还是一种艺术,数学充满着理性精神与创新精神。数学的文化价值可以分为数学的自身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与精神价值。其中每一种价值都体现了数学三个层次的应用,即(1)数学知识、理论的应用;(2)数学方法、技术的应用;(3)数学思想、精神的应用,同时每一种价值有机融合构成了整体的数学文化价值。
3.数学文化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1.重视与数学现实的联系
数学现实是指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数学问题、数学概念,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这在课程目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是其较好的实施途径。情境的新颖性、学科性要求教师与学生时刻关注社会上的实际问题,将新问题、新现象编入课堂教学中。情景素材不仅可以源于实际生活,也可以源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
2.重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同时,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美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并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
⑴数学和文学.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壳,数学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就是把数学溶入语言之中。同时可以用数学作为工具,对文学进行研究,如数学家利用概率论与统计学来考证《红楼梦》的作者等。
⑵数学与自然科学.享有 “近代自然科学之父”尊称的伽利略认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宇宙像一本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大书,如不掌握数学的符号语言,就像在黑暗的迷宫里游荡,什么也认识不清。
⑶数学和美学.哲学家罗素说:数学的美正如雕刻的美,是一种冷俊而严肃的美。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和谐美,统一美,培养学生用美学眼光审视数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⑷数学与哲学.自从有了哲学以来,数学就成为哲学问题的重要来源,为哲学的思考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环境。数学作为思维科学,量变与质变的研究即为一种哲学思维,用哲学定义准确地给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必然性与偶然性是十分困难的,然而数学中概率论提供了最佳工具。在数学的研究中,少不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运动与联系,矛盾与统一的观点。
⑸数学与艺术.音乐形式与数学有关,可以用各种数学符号、方程和图式、表格来进行音乐创作,将音高、时值、力度、速度、音色等 纳入数学的计算体系中,即为数学作曲体系。如著名琵琶演奏家利用华罗庚发明的“优选法”寻找到每根弦上的最佳音色点;另外,西方现代绘画家们无不以几何学作为基础课,而绘画艺术新风格的产生与射影几何、函数图像和方程曲线无不关系。
3.重视与数学史的联系
数学史作为文化形态的数学,把抽象的数学变成了富有人文气息的生动的形态,数学史寓于数学知识和课堂教学之中,其教育潜力非常巨大。数学史教学中所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数学文化与数学人文精神是任何说教无法比拟的。数学史的教学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治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探究欲望。
4.教学反思
【关键词】基层文化工作;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员素质
随着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化建军的快速推进,军队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在军队院校全面纵深推进任职教育改革的环境背景中,作为军队(武警)院校军事指挥专业的任职基础课程《基层文化工作》,以培养学员的有效任职能力为目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员素质等方面理应做出方向性调整。
1军队文化管理促使《基层文化工作》课程改进教学理念
“军队文化管理”的出现不仅反映出军队文化研究兴起,同时也是军队管理领域引入的一种新理念。“军队文化管理就是以提高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为目标,通过培养军队组织的共同价值和官兵的共同情感,形成军队组织自身的文化,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官兵自觉认同、主动参与、积极融入部队管理,实现‘被动管理’向‘自我约束’、‘刚性规范’向‘柔性引导’的转变,最终形成部队全面建设普遍提升和官兵个人进步相统一基础上的整体效能。其实质是智用文化管部队,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塑造功能和凝聚功能。”作为基层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基层文化工作从形式上看是文体娱乐活动,其本质内核却是基层官兵的精神导师,在确保思想政治方向的同时提高文化素质,后者在信息化建军时期尤为重要。因此,未来的基层指挥员要把基层文化工作纳入自己管理范畴的一部分,立足于中队建设、官兵成长从整体设计规划文化工作,继而交由基层俱乐部或文体骨干具体实施相关计划,这就是“管理文化工作”,其最终目的则是要实现“文化管理工作”,即“军队文化管理”。《基层文化工作》课程的教学就要贯穿该培养方向。
2信息时代需要《基层文化工作》课程拓宽教学内容
《基层文化工作》的培养目标是以各项具体的文化活动为实施平台的,信息时代则对传统的军队基层文化活动内容提出重大调整和改变。笔者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不只增添了新品种(如戏剧表演类、综艺娱乐类等文化活动),“旧瓶”(如音乐类、美术类、体育类文化活动)也要装“新酒”。需要说明的是:(1)任何新鲜的文化活动创意必须与基层部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相结合;(2)“网络”(包括局域网、因特网)作为一种实施工具和平台,根据需要服务并应用于各项活动。
3培养目标的改变决定《基层文化工作》课程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旨在培养学员组织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素质和能力的《基层文化工作》课堂教学,应该是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的有机结合。(1)启发式教学的运用。每一类主题活动开始,由教员讲授该活动类型的目的、内容、可实施形式、开展环境(客观和主观)以及组织的关键要素等基本内容,结合相关案例(案例式教学,如下文阐述)。在学员完成对于该项活动的基本认知的过程中,启发学员提出问题,并形成个人的活动创意。(2)案例式教学的运用。分为案例分析和案例实践两种:在主题活动开始部分,教员提供相关案例(来源于各种媒体,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供学员了解和讨论(研讨式教学,如下文阐述),这是案例分析;根据所学,学员分组组织各项主题活动,这是案例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和案例实践,学员实现了案例式教学的理念,即在操作中发展技能,“参与”就是“掌握”的保障。(3)研讨式教学的运用。除了上文提到的“案例分析”中对研讨式教学的运用,更主要的则是在“案例实践”之后:全体学员对实践过程发表意见、提出看法,然后由教员总结、点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互动”,并对争议问题达成一致。
4新的《基层文化工作》教学要求院校教员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
(1)就知识结构而言,和以往的文体专业人才不同,教员更应该掌握的是管理理论、文化研究理论、传播理论。《基层文化工作》尽管是一门只有30学时的“小”课程,但它的确涵盖了管理学、文化研究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员可以不是这些学科的专业人才,但应该是了解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的通才。(2)教员应具备的技能素质主要是组织大型文体活动的经历和经验,这才契合培养学员相关能力的要求。(3)这门“小”课程却对教员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最高要求,启发式、案例式、研讨式教学都需要任课教员既要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和广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组织教学经验(包括掌控课堂过程和处理突况的能力),还要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和很强的创新能力。毋庸置疑,新时期军队的信息化建设对一直在基层承担重要职责与使命的“基层文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为基层培养胜任该项工作的政治指挥干部则是院校《基层文化工作》课程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首要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军队院校大力推进向任职教育转型的重要时刻。此文是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期待更多业内同行的关注和参与,共同推进《基层文化工作》课程发展。
参考文献:
二、概述
本节内容选自《省编数学》第一册,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第三小节“对数的运算”,课时数为2课时,面向工科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开设,建议在高一第一学期,第十二周左右完成授课任务。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对数的概念和自然对数、常用对数,以及熟练指数式与对数式互化的基础上,利用实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来研究对数的运算法则,由此进一步理解同底两正数积的对数、同底两正数商的对数以及正数幂的对数。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把两正数积的运算转化为对数和的运算,把幂的运算转化成其底的对数与幂指数的乘法运算,从而简化运算。同时也为电子线路中增益G的学习中打下基础,并且运用求放大器增益的公式,可以简化电路的数字运算,并判断该电路是放大还是衰减。同时也为后面由图像分析研究放大器的频率特性奠定理论基础。
本节课的要求是结合专业实例,了解对数运算法则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求放大器的增益问题,并能结合电子学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会用计算器求常用对数的值,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拓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掌握电子线路内容。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专业课教师在讲授放大器放大倍数的内容时,往往感觉学生的计算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对于对数的运算感到吃力,也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带来很大的困难。通过数学课程改革,我们将数学课程做了相应的调整,分为基础模块和专业应用模块,并且根据专业不同,调整授课章节的顺序。本节内容属于基础模块部分,在电子专业讲第三章“单级低频小信号放大器”之前,为学生讲解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为学生学好专业课奠定基础,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电子线路”中的这部分内容,同时有利于学生以后实训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从学习中充分体会数学与专业课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 理解对数运算法则的推导;
1.2 掌握对数的运算法则;
2技能目标:
2.1 能够利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进行计算和化简;
2.2 会正逆向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
2.3 会用对数运算法则解决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
四、案例设计分析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在高一阶段所学的专业课程中,有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电子线路》。这门课程与数学的联系非常紧密,其中在第三章《单级低频小信号放大器》和第四章《多级放大器和负反馈放大器》中,要求学生理解增益的概念并会求解,因此学生需具备以下四种必要的数学能力:(1)能够熟练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求常用对数的积的对数和幂的对数;(2)会比较常用对数的大小;(3)能够用描点法画出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4)能够根据放大器的频率响应曲线分析放大器的特性。因为工科学生的数学水平很有限,所以专业课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感觉到很吃力。缺少了这部分数学基础知识,使得专业课教师付出很多的努力,但学生依然达不到预期结果,成绩非常不理想。所以如何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本案例在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之处,为此我们数学组合专业组老师经过商讨做了如下尝试:
1.合理设置教学进度
我们与电子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了专业课的教学进度,并能够根据这一进度,灵活调整数学课的教学计划,可将某些章节进行前后置换,或者将某一章节分成两个部分进行教学,突出数学的服务功能,体现其应用价值。对于本节内容而言,可以让专业课教师先给学生初步讲授电压、电流、功率等基本概念,会求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功率放大倍数 ,同时数学老师讲解对数的运算法则,解决求增益问题,最后再由专业课教师结合相关专业实际进一步讲解。由于学生在数学课上已经掌握了以10为底的常用对数的运算,使得本来是本节课计算的难点问题在数学课上给予突破解决,也使得各部分知识前后衔接,也让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游刃有余。
2.凸显数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
本节内容以专业课的相关知识进行导入,中间环节设置了与专业相关的例题和练习,同时在最后一个环节又以电子线路的有关内容结束,因此本节课从始至终,在适当的环节穿插引入了专业课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专业课程的密切联系,逐步改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能够察觉到数学在专业课的学习中会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从而真正达到中职数学课程的服务与工具功能。
3.数学方法在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对于求放大器的电压增益、电流增益和功率增益,在以往的专业课教学中是一个难点。如果没有数学知识的支持,学生对常用对数的求值根本无从了解。而本节课通过对对数运算法则以及常用对数的运算的学习,很好的解决了这一个计算问题。
五、教学方法
1.教学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掌握两正数的积、商、幂的对数的运算法则,并能运用他们进行简单的计算,会用计算器求lgN。
难点:理解并灵活运用对数的运算法则,解决放大器的电压增益、电流增益和功率增益相关问题。
2.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教学法”与“引导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利用求放大器的电压增益问题,引出与数学相关的对数运算问题。学生通过填空题的形式,互相交流,讨论,分享等方式,自己推导出对数运算的三个运算法则。并尝试用此运算法则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师利用学案的引导,设置不同的问题,以及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逐步推导出对数运算法则,并且在讲授对数运算法则的同时,借助专业课的背景知识,解决电子线路中的专业问题。使得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能够融合在一起,既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并逐步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师在教学方面所需的资源与工具
校内资源:数学教材及参考书、电子线路教材、相关的网络资源、与数学教师和电气专业教师共同备课并形成教案、导学案及教学课件。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几种常见放大器。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的资源与工具
数学教材、笔记本、导学案、计算器、电表等。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 :复习旧知 实例引入
[新课引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放大器:
专业课教师在此之前已经讲解过放大器原理,学生已经对放大器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出下面问题。
[提问]已知某交流放大器的输入电压是100mV,输入电流为0.5mA;输出电压为1V,输出电流为50mA,求(1)该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和功率放大倍数 ;(2)该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和功率增益 。
(其中在电信工程中,对放大器的三种增益,作如下规定:1.功率增益: ;2.电压增益: ;3.电流增益: )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小电子产品和专业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兴趣。也为学习对数的运算法则作铺垫。而如何求lg1000,就是本节课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环节二:推导法则 简单应用
[推导法则]教师通过导学案,用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己推导法则。
法则一:
法则二:
法则三:
[分配任务]
法则一由小组一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一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法则二由小组二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二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法则三由小组三完成,并且完成两道运用法则三解决的跟随练习题:
1.
2.
[结果交流]每组选派一个同学将本组讨论的结果用实物投影打在屏幕上,与其余组的同学分享交流本组所推导的法则,并如何运用此法则解决简单问题。
[设计意图]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环节三:熟练法则 巩固练习
[引例求解]已知某交流放大器的输入电压是100mV,输入电流为0.5mA;输出电压为1V,输出电流为50mA,求(1)该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 、电流放大倍数 和功率放大倍数 ;(2)该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和功率增益 。
解:
(1)
=10×100=1000
(2)
电压增益
电流增益
功率增益
[学生练习]
1. 放大器功率放大倍数为100,问功率增益是多少分贝?
2. 如果输入电压为20mV,输出电压为2V,问放大器的电压增益是多少分贝?
[设计意图]引例选自“电子线路”教材例3.1.1和例3.1.2,而两个学生练习题选自“电子线路”教材习题3。通过这一环节 ,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过渡到专业知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将知识运用到专业课程中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
1.积的对数:
2.商的对数:
3.幂的对数: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梳理,让学生理解对数的运算法则,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环节五:布置作业 巩固提高
[必做题]数学课本课后题1、2
[选做题]电压增益是-60dB,试问它的电压放大倍数是多少?
[设计意图]作业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的题型与例题相对应,选做题是幂的对数的逆向运算,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拓展提高的空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评价设计
1.评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