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设计调研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核心主干课程的开端,对高年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从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环境设计初步课程的设置,文章借鉴建筑学设计基础课程经验,提出问题并进行反思,结合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特色和专业内涵,对环境设计初步课程展开论述,以期对环境设计专业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环境设计;设计初步;体验式;分组讨论
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背景
艺术专业教学改革在国外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20世纪初,以包豪斯为代表的设计教育体系在教学方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作探讨形式、色彩、材料和质感,将构成主义的要素带进了基础训练,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地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为工业设计教育奠定了基础。环境设计专业最初由室内设计专业演化而来,而室内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则是数十年的事。1977年,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高考;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室内设计随之步入发展正轨;1983年后,许多高校为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了室内设计专业。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委员会制定的历年本专科专业目录,环境设计包括的内容很广泛,有室内装饰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建筑环境设计、城市规划等。环境艺术可分成室内环境艺术和城市环境艺术。“环境艺术设计”这一称谓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设计系(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将院系名称由“室内设计”改成“环境艺术设计”,但专业名称一直称为“艺术设计(环境设计)”,就是俗称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同时,工科类院校也设置艺术类专业,其中环境设计的基础课程至今还沿袭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模式,而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专业要求和学科的发展既区别于建筑学专业,也不同于传统美术专业,所以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改革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问题的提出与反思
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置了环境设计专业,并且环境设计专业与院校特色专业相关(表1)。工科院校设立环境设计专业大多以土木建筑专业为特色,依托建筑学与土木为学科背景,环境设计专业最初也依照建筑学建制设置专业课程。而从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专业背景也由建筑学、环艺、视觉传达、城市规划等专业构成。依托建筑学设置的环境设计专业有以下优势:宏观上体现了环境设计的学科定位,以建筑学为学科依托,环境设计专业被打造成更注重应用性的专业学科;中观上体现了教学的学科建设,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建设以建筑学优秀的学科为支撑,其专业设置对环境设计的发展大有裨益;微观上体现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在建筑学特色专业的引领下,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述为基础,通过教师分析案例、讲述设计方法和学生做快题设计练习等程序安排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环境的基础理论掌握得比较扎实,也在做实际项目的过程中锻炼了实践能力,理论和实践得到了较好的结合。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形成了一种成熟的发展模式,其毕业生拥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增强了就业核心竞争力。环境设计专业作为艺术设计的一个分支,明显具有艺术专业的一些特质,如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审美具有独特性、感性思维丰富等。环境设计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存在一些区别:环境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专业能力都与工科学生具有很大差异,建筑学这类工科专业的学生更具有逻辑思维,而环境设计这类设计专业的学生多具备感性思维。建筑学作为工科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要求具有很大不同之处。以环境设计专业方向为例,它一方面是理性的,必须适合工程设计的基础条件和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另一方面又注重感性表达,审美、风格、形式都是社会艺术思潮的展现。而艺术设计创作有时候更加强调个体行为,强调主观认识与主观表达。
三、教学探索研究
针对环境设计专业性质与学生思维方式,笔者在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中尝试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体验式教学法环境设计基础课程着重引导并培养学生掌握设计师思维方式。所以,教师将实地考察、亲自体验优秀设计案例纳入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对即将进入环境设计行业的学生大有裨益。学生分组通过实地测绘,感受空间尺度,对设计要素进行初步了解,并在体验中认知常用景观植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校园中选择基地测绘,认识非常熟悉的树木、台阶、座椅等,感受校园的空间构成与尺度感;其次带学生去西安的大雁塔广场、慈恩寺遗址公园等大型场地感受人文历史气息,让学生在认知最基本的设计要素的基础上感受深层次的设计主题式场地文化;最后学生分组交流沟通,选择尺度适中的小地块进行概念设计。教师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可以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与创新意识。体验式教学不再局限于小空间的教室,而是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和学校,到大自然中感受尺度、氛围、景观并发现美和自我。
2.分组讨论教学法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由学生选择分组,以小组为单位对调研内容或者设计内容进行讨论,这样的集体学习方式比个体学习方式的学习效率更高,不同思想的交换可以使每位学生都得到更多的思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是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专业素质。在考察调研课程中,教师应根据调研内容如基地概况、气候、地形地貌、文化背景等给学生分配任务,让学生最后总结整理,形成调研报告。在设计内容中,小组成员分析基地现状优势与存在待解决的问题,进行前期的讨论研究,方案的前期分析研究部分也是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小组成员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提出基地存在的主要矛盾和不同的解决方法。这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景观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再单一,环境设计是一门发现美、创造美的学科。
教师除了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和分组教学法之外,也不能忽视传统教学方法。环境设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有很多好的方法和理论,是环境设计基础课程改革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能收集相关的基本数据,如学生的艺术基础、艺术素质、智商、天资等。另外,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身心发展状况以及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编排的评价等,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
四、结语
在环境设计初步课程教学实践中,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应注意转变角色,由知识的传输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除了传授课堂知识,还要进行体验教学与分组教学的设计,并具备极强的课堂掌控力,调动学生的专业积极性和好奇心。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体验优秀案例,并能对课堂分组讨论适时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为学生进行高年级的专业课程学习乃至进入设计行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岳邦瑞,段德罡.高等建筑教育.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的探索.高等建筑教育,2006(3).
目前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展示设计教学亟需培养设计视野广阔、实践能力扎实,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创新型设计人才。本文探讨了环境设计专业中展示设计课程教学的内容体系改革与教学方法更新,进而分析总结了教学实施方案。
引言
展示设计是一门颇具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在知识点上它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和边缘性,它涵盖了空间规划设计、展陈道具设计、视觉形象设计等三大范畴内容,在具体设计中强调的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与体现。国外展示设计教育除了强调空间设计的训练外,根据展示的发展趋势与科技创新,将展示设计重点从物质转向非物质,从现实转向虚拟,从平面转向空间,从有限转向无限。在我国高校,在环境设计专业中往往开设展示设计课程,虽然两个专业之间有一定相通性,但由于展示设计的涵盖面更广,如果任课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此专业,仅以空间设计的概念去讲授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理念和重点的偏差。所以,教师在授课前,需要细致深入的了解展示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深入了解此课程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把握教学方向,只有全面提升自己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一、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与创新
保持课程内容体系的先进性是展示设计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顺利开展教学的前提。根据展示设计发展趋势在理论知识上做到推陈出新,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目标和教学大纲,兼顾授课计划与进度在教学上的规范性与灵活性。
1.展示设计的材料、技术、设备应用都具有快速的更替性,随着社会发展,每年都有推陈出新的内容可供学习,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此,课程的体系大纲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完善。
2.展示设计是一门综合的交叉性学科,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还有多个专项设计内容包含在内,结合展示设计时下的新观念,将基础内容扩展到其他交叉学科的知识点中,行程多层次多类型的教学。
二、教学技术与教学方法
教学技术和方法是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核心,先进教学技术的使用能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实验、辅导方式。
1.提升设备
在传统的多媒体投影教学设备基础上,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音频、网络通信,还可以通过体验新型技术(3D互动、AR现实增强、VR虚拟现实)了解未来教学手段发展的趋势,更好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的。
2.因材施教针
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课程教学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解剖,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掌握展示设计的原理和流程,了解一件实际作品是如何从方案开始经过图纸和施工,落地成为一个实体空间。在体会实际案例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维见解。
(2)“情景教学”:设置某个情境来带动学生,比如模拟设计师与甲方沟通方案,通过现场模拟估测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3)“现场教学”:脱离课堂,寻找适合学生的实践基地,现场指导学生认知材料性能、道具制作、设备搭建,充分利用施工现场资源,避免教学沦为“纸上谈兵”。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在现代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教学促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展示设计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空间设计和交叉学科的知识,还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和快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现代展示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要求。
(1)重视市场调研。调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但市场调研是最直观、有效的调研手段,能使学生全面获取最新鲜主流的信息资料,确保自己的设计方向不偏离市场需求。
(2)掌握自学技能。在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学习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等专业知识,用于进行跨界综合思考。
(3)广泛拓展和寻找适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利用自身社会资源,为提供学校课堂以外的学习场所,让学生参与实践项目,获得更多社会经验。
4.考核方法
合理有效的考核方法可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反应教师的教学质量,促进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在课程考核时,尽量避免以单一的作业文本为衡量标准,应转变为分阶段、多元化的综合考量方式,注重过程的评分比重而不光依赖结果。一个全面的考核体系应包括学生对于自己作业的现场展示评价(包含方案设计阶段、整体过程记录、最终作品呈现),任课教师的点评和实践导师的评价。
三、教学实施方案的具体应用
采用分层次进阶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
1.选择合适的理论教学内容
课堂讲授的知识重点要选择展示设计的核心教学内容。展示空间的平面布置、流线设计、空间效果、陈设道具、灯光色彩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展示设计的基础理论要点。这些知识点内容作为课程讲解重点需要明确的理论解释和案例参考,甚至在课程阶段作业中进行练习操作。由于展示设计的综合性特质,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也十分丰富,例如广告宣传、多媒体动画、材料性能、施工制作等,虽然不做独立知识点授课,但尽可能给予学生更全面的内容信息,以期扩展专业知识面。
2.鼓励细致的社会调研
探索社会调研的课时比重在整体课程中较小,因此往往被学生忽略,逐渐变相为网络调研。但有效的社会市场调研分析是锻炼学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独立思维的最佳手段。因此教师要做好相应课时安排,明确调研小组成员的工作内容,提倡手绘图纸和文字图表分析,减少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依赖。让学生在社会环境中增强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强调独立的方案设计能力
鼓励通过网络和图书馆寻找学习优秀案例作为参考资料,但必须把控学生思维,防止后期形成全篇照抄,要培养学生自身的设计思考能力。因此在方案设计阶段,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设计能力,让学生勇于提出新颖的设计想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的讨论和对话。在此之后,教师需要对所有的问题、想法进行客观公正的总结,并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通过这样的流程进行反复练习,以此扩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探索多样的内容呈现效果
作业形式以往都是一本设计文本,这样的作业往往形成学生在课程前期就借鉴已有作品,进行简单临摹复制,缺乏思维过程和设计方法的锻炼。为了避免出现过度借鉴的现象,要求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就要纪录自己的思维过程、设计草图和知识点记录,形成设计笔记,并作为最终作业一并进行展示。同时要求在空间设计后期加入手工模型制作,了解和感受空间尺度。最后的作业也不仅限于文本,可以是结合多媒体视频的完整课程记录和设计文本,其中包含设计笔记和空间模型。
5.扩展实际的项目实践能力
在普通的课程训练中,学生往往注重课程作业的完成效果,以作业分数为衡量标准。但课程作业与实践项目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一个能提交完整作业的学生未必在实践项目中会有优秀的表现。因此,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利用丰富社会资源,将学生带到设计公司作为实习基地,直接与项目负责人对接,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市场的有效结合。
四、教学改革的总结
1.教学模式
开放性教学改革整个过程的实施坚持开放性的原则,知识的获取途径不局限于课堂,而通过多种渠道,包括网络、图书馆、人流、城市环境等,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各种新的教学思路,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2.教学过程
项目化注重实际项目操作流程的训练,在此过程中引入相应的实践项目和设计竞赛项目,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创新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邀请企业中的资深设计人员参与教学工作,与产业无缝链接,带动课程实践化的改革。
3.教学成果
丰富性根据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教学成果可分为学生的课程纪录、设计文本、工作模型、实践案例、参赛经验等多个形式呈现,构建出创新性教学课程体系,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训练结合的丰富成果。
五、结论
关键词:环境设计;项目式;研究;实践
一、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一)解决了实践教学资源匮乏、训练单一、脱离实际、缺少特点的问题
项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从丰富的社会实际中选择题目。如:反映大连港数十艘满载货物的轮船准备开往世界各地的作品《蓄势待发》;反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的《中国国际交易展览会》;宣传应树立社会良好风气的《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反映学生实践课的《聚精会神》及二十周年校庆中的宣传册多幅反映师生情谊校园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丰富了实践教学资源,也促进了理论课的学习,综合运用了设计色彩、设计素描、效果图表现技法和中外美术史等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具有浓郁的社会气息,校园文化氛围也反映出学生具有与社会进步一致的价值取向和生动的创新精神,学生作品水平迅速提高。
(二)解决了与企业联系不紧、融合不深的问题
实施项目教学模式充实了课程内容,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如《文化展示空间设计》课程,通过与企业合作,运用企业设计资源和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加深校企合作,互利共赢。
(三)解决了各专业协作相互依托和学科建设专业良性发展的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是艺术与技术融合的交叉学科,注意自身发展也支持其它专业教学内容更新,如为市场营销专业设计营销广告,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计展台,为旅游管理专业设计旅游指南,一方面支持了其它专业的业务,另一方面也发挥了专业的作用,增强了专业发展动力,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以校园环境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创作项目,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环境设计专业以校园环境和社会生活为内容组成教学项目,体现了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技能美化校园环境,热爱生活的情趣,也展现了学生实践能力螺旋式上升良好态势。如《实验中心外国文化风情街》《香格里拉大酒店》《中国国际交易展览会》《北楼广场墙体创意表现》《北楼教学楼宇内文化布置》《校园导师系统设计》《校园二十周年校庆宣传册设计》和《图书馆校史馆沙盘设计》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解决了使学生较深入地认识到环境设计专业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工作内容等问题
学生说,“环境设计专业源于社会生活,但又要高于生活,要用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随着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迅速发展,环境设计专业呈现多元性和复合性的特点,更体现出该专业是综合性跨学科的专业,将来要有发展必须多关注社会发展需要,多学习知识,多实践,不满足于就业某一岗位的眼前工作需要。
二、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学习、创作的发展规律倡导学生关注社会实际,校园生活选题是项目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如果一个人不关注周围的事务,丢掉了自己所处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那么他的作品不免飘渺矫情,无根基,所以,我们让学生以校园生活和社会实际为题材进行创作,如《实验中心外国文化风情街》《北楼广场墙体创意表现》《校园导视系统设计》《北教学楼楼宇内文化布置》和《聚精会神》等反映校园生活的作品,还有前述的反映社会生活实际的作品。关注经选题、市场调研和创作达到了“熟悉”,热爱感恩校园和社会,最终走向“发现”,老师的善良、诲人不倦,社会的真善美、辐射出的正能量。从关注生活、熟悉生活到发现生活,这是学习、创作的发展规律。
(二)抓住一环,带动一片,是项目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二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个新兴的边缘、跨学科综合性的专业,涉及美术、视觉传达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室内外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人体工程学和材料学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代表性。从社会生活,从环境生活中选择课题,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主,少量教师和学生选择。项目教学模式是结合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它着于提高学生运用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教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从市场调研、设计、制作和作品展示的全部实践过程,从项目的综合性到完成的全过程都具有普遍意义,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其它实践环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很好的带动作用,也可借其他专业借鉴。
(三)结合专业特点,对比、分析,以确定项目教学模式,是该项目解决问题方法之三
环境设计专业结合专业实践性很强等特点,与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相比较,对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定位与探索,构建既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又符合环境设计教育规律的全新教学模式———项目式教学模式。例如,在《北楼广场墙体创意表现》项目中,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不再被动接受色彩知识,而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学习与实践,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生变成主角,成为项目任务负责人。在实践项目探索、讨论、质疑、设计制作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制作、思考和总结。营造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实现学生由“适应能力”向“建构能力”的战略性转变,使之成为具有较强职业素养的社会职业人。
(四)自身发展一定要兼顾其它方面实现,共赢共进、良性互动是该项目解决问题方法之四
环境设计专业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就要考虑企业发展需要,于是专业带头人、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工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展具、展台,又与教师合作指导学生,共赢才能实现共进。对校内相关专业,如为市场营销专业设计营销广告,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设计展台,为旅游管理专业设计旅游指南,实现互相促进,良性发展。
三、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创新点
(一)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的创新
环境设计专业教育项目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以企业真实的项目任务为主要内容,在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企业和学校两个方面的资源,共同指导学生完成项目式教学任务。
(二)教学方式的创新
本项目将学习、创作的发展规律、专业特点和企业学校资源有机结合,以社会发展对环境设计专业的需求为导向,以项目式教学为依托,重点解决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增进该专业与学校相关专业(学科)良性互动及促进企业发展的问题。
(三)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
项目教学模式中,进行的小组活动有利于学生进行环境设计职业角色的定位,深入体验知识转化能力的内涵,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和以社会责任、敬业诚信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
四、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研究与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一)学生评价
每一个项目式教学环节都设有学生的教学测评反馈意见,以及学生的实践作业。根据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业完成情况、教学反馈意见等数据的统计,环境设计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应用课程知识、完成环境设计作品创作。
(二)项目实施效果
1.北楼广场墙体手绘;2.实验中心四楼外国文化风情街、五楼中国国际交易会、六楼香格里拉大酒店大厅、商品拍卖实验室和商品期货交易展示实验室规划设计、施工;3.校长食堂走廊油画布置;4.主楼一、二楼校长会议室走廊布置;5.青年教师公寓一楼走廊布置;6.北楼地下、五楼走廊文化布置;7.图书馆校史馆整体规划设计,沙盘重新翻新,一、二楼走廊大厅布置;8.体育馆一到四楼走廊布置;9.全国外经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院校长培训手册整体设计;10.二十年校庆宣传册设计;11.校园导视系统、宣传栏等设计方案;12.全校楼宇牌设计;13.校园宣传片参与设计。
(三)以赛代练实施效果
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应用型高级人才。其核心是“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术、技术、职业三者的结合;二是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技能的提高,重视学生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实现“强化创新驱动”是党的十召开以来实现深化改革目标,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将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应用于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培养具备创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人体工程学课程是室内设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是一门非常讲究应用的技术学科。它作为设计的基础,其内容在室内设计诸多方面中应用,使得学生掌握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掌握人体工程学的应用方法和规律,形成具有人体工程学意识的室内设计师。
1.室内设计人体工程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现状问题分析
人体工程学课程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知识容量非常大,它作为完善室内设计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室内心理环境设计、声环境设计、光环境设计以及家具尺寸、摆设设计等内容;1)为确定空间范围提供依据;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状、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依据;3)为确定感觉器官的适应能力提供依据;4)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这对学生了解室内设计的方法和提高创新思维意识十分重要,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因其授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理论向实践过渡,从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在目前高等教育教授此课程的老师大多沿用传统理论的教学模式,绘制和记背相关概念与数据没有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指导意义,缺乏创新性的培养,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体工程学教学与行业发展的主动适应性不强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室内设计的需求日趋增加,此专业也发展迅速。设计理论不断更新,设计技术和工艺快速进步,而人体工程学的教育发展和改革未能跟上时代的发展,积极主动适应性不够,以致学生所学内容落后于社会需求。
(2)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性不强
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多数师艺术类考生,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多以感官为主缺乏理性。人体工程学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学生缺乏动手实践和创新的机会。再者有实践的课堂上实践大多都是教师给出的都是虚拟案例,缺乏实际项目练习。
(3)授课课堂主体定位不明确
授课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定位为引导学生。在传统的课堂授课活动中,教师大多很负责,充分应用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时间灌输知识给学生,学法缺乏创新思考和实践能力。
2.大学生创业创新模式下的人体工程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以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学生视角下的课堂桌椅设计》引入室内设计人体供工程学课程教学为例,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目前学生的视角下来解读高校课堂桌椅的最优化设计,充分考虑当代高校学生的因素,通过调研和考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紧密结合国家建设部《基于室内空间设计的大学生人体尺寸的研究》项目的数据及其结论使得尺寸符合大学生生理尺寸和人体动作尺度保证大学生有一个健康良好的坐姿从而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少疲劳和不舒适感。
(1)教学模式上
多维教学基本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核心、理论作为指导进行教学:
①调研报告;调研我们现在学校现有校园环境下――寝室、教室、绘图室等空间中的桌椅、寝具等硬件设备,用人体工程学的眼光去发现现有校园生活中不合理的人体工程学问题。以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内容将调研搜集结果进行讨论总结,重点在深入发现问题确立研究项目从而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该项目中进行深入分析和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②结合项目课堂实践安排;根据学生已有的调研报告将每节课程安排成一次次小项目的设计。
(2)课程内容与专业现状的衔接与调整
通过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教师布置大量的任务由学生动手完成,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室内设计专业人体工程学应注重人体测量学及应用,空间环境行为与环境心理的知识相对应,相应删除人体工程学关于生理学及解剖学的相关知识。1)调研(方法)、思考并产生自我观念与想法,2)集思广益(方法)、查阅、咨询、讨论,3)明确基础课(人体工程学)与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融合的培养思路,根据培养目标及生源素质现状具体分析,4)适应性教学模式改革、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设计等改革、学生考核模式改革,5)分步实施与后期专业课程相结合推进项目进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能力,分组分阶段完成项目内容;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该阶段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为优秀创作作品提供更多的展示平台。
结语
【关键词】一汽六街区,建筑外环境,防卫安全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美国学者奥斯卡・纽曼(Oscar Newman)在1996年提出了创造可防卫空间理论,住区通过修筑围墙、改变路径等多种手段,创造出可防卫空间。纽曼认为,现代城市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刺激和掩饰犯罪行为的因素,通过改变这些因素就可能减少甚至预防城市犯罪的发生。防卫安全设计即是针对犯罪的载体、物质空间环境为对象的从宏观视角到最细微部分的综合策略。通过环境中的某些特征的设计和改善,促使公众自觉地对居住环境进行非正式控制与防卫,从而促进社会交往,籍此降低城市犯罪率,提高居民的安定感。
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区,这是一个由工业厂区、住宅区、商业区、教育医疗区等众多元素组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区域,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城中城”。从防卫安全的角度来看,一汽第六街区以它周边建筑类型的丰富、布局形式的统一、街道的穿插和公共空间的分割等具有鲜明特点和代表性。
1、一汽六街区现状调查
一汽六街区位于东风大街北侧,由东风大街、日新路、锦程大街和昆仑一路围合而成。周边建筑类型丰富,有共青团花园、一汽第一小学、欧亚车百以及诸多小型企业单位等。基地内建筑多为三层、四层清水红砖建筑。(见图1)
1.1 路网及环境情况
东风大街是一汽厂区重要的街道之一,联系着厂区与外界的交通,是一汽厂区的交通主动脉,也是本次路网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东风大街宽 34m,双向六车道。东风大街两侧均设有路灯,夜间灯火通明,能见度很好,为夜间行车增加了安全系数。
日新路、昆仑一路为双向二车道,其中日新路宽度约7m,道路两旁多为商业门市房。昆仑一路宽约9m,西侧为共青团花园。基地内建筑缓冲区宽度沿东风大街一侧普遍较窄,仅为3.5m左右,多为硬质铺装,并配有行道树。
1.2 自然监视情况
调研地段内不同平面形式的建筑通过排列,使得整个基地内的建筑形成一种多重围合的形式,这种多重围合的形式把基地内部围合成多个院落,对于一汽六街区中的居民来说,住宅围合的院落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场所,特别是退休的老职工作为庭院中活动的主要人群。笔者在基地内部调研的时候就遇见过三五成群的人,其中不乏有人时而抬头观察笔者一下。
但是这种自然监视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盲区,被一些因素所制约,比如天气情况和时间作息情况。在照明方面,夜间照明情况不是十分理想,这与基地内物业设施老旧、景观植物高大茂盛产生遮挡有很大关系。
1.3 领域感知情况
基地内部的宅间道路都是穿越式的,降低了居民辨别陌生人的能力。基地内缺少灰空间,使得建筑与外界环境缺少过渡,导致居民在住宅附近活动时间以及活动内容大为减少,缺乏必要的停留,这降低了居民的领域感以及对空间的控制能力。基地内五处出入口(见图2)领域感最强的是带岗亭的出入口(见图2A),其次是“月亮门”形式的(见图2B),最后一类由于表现形式仅为断开的围墙(见图2C),故很容易造成行人穿插住区赶路的情况,从而使得住区内部外来流动人员数量增加,产生安全隐患。
2、居住街区防卫安全设计策略
2.1通过土地、建筑物形成领域感氛围
领域性其实是一种行为模式,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人对场所空间所产生的这种群体特征若加以适当引导,便会对环境的安全产生毫无花费的保障。因此建筑外环境设计应采用适宜的手段改变外环境无主状态,强化居民对所占有的空间的领域感(见图3)。
2.2塑造高品质形象减少犯罪侵害
建立一个不为犯罪所侵害并与周遭环境密切接触之邻里社区, 改善既成市区的居住环境,力图做到:1)在有限的建筑用地中,明显划分出从公共到私密等各级私密性的等级。2)给予足够的个人空间以及在公共场合减少对行为的控制。3)明确各个不同的等级对环境安全的不同要求以更好的预防犯罪,从而从视觉和心理上控制潜在犯罪的侵入。
2.3 加强自然监视和机械监视
近年来,电子智能化安全报警等先进的现代化安全防范设备已经在住区中应用。生活中的监视类型有两种基本形式:自然监视和机械监视。在外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监视类型越复杂表明街道的监控组织越完善,监控能力越强。自然监视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区,这时候就需要结合电子机械设备,针对盲区进行机械监视。
3、结语
本文依据可防卫空间理论,结合长春市一汽厂区六街区现状,对居住街区防卫安全提出初步的设计策略,得出如下结论:通过土地、建筑物形成领域感氛围,塑造高品质形象减少犯罪侵害,以及自然监控和机械监控在防卫安全方面带来积极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Oscar Newman,Creating Defensible Space,U,S.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velopment,Office of Policy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1996
[2] 伊藤滋.城市与犯罪[M].群众出版社,1988
[3] 杨・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 马瑞.城市“易犯罪”空间研究[D].清华大学博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