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城乡建设资金
1.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构成
1.1资金构成
我国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为财政补助和引导性投资,按其资金来源大致可分为6大类:财政税收、行政收费、贷款债券、资源收益(如土地收益等)、企业融资和其他渠道。
1.2财政主导资金投入方向
政府部门及财政主导的城乡市政基础设施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税收及行政收费渠道,其中包含有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中央财政拨款主要以财政转移支付或专项基金的形式支持地方建设,主要投入方向为非经营性建设项目和准经营性建设项目,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地方财政拨款一般作为中央财政拨款的配套资金和城乡建设重点领域的专项财政划拨,如在规划编制、重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村庄整治等领域的专项补助,风景名胜区基础设施和部分城镇道路建设过程中的贷款贴息补助等。燃气工程等经营性建设项目主要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
2.贵州省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基本情况
2.1“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城乡建设领域投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城市(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元(2006--2009年投资235.6亿元),拓展城市建成区面积138.48平方公里,新增城镇人口103.5万人,基本保障了城市发展的资金需求。
同期贵州省省级建设部门专项资金以贴息、补助等方式累计投入18.29亿元,引导和带动了一大批社会资金的投入,对城乡发展的贡献较明显。除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外,专项资金还重点投向资源特色突出、建设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和县城。
2.2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条件制约,贵州省设市城市建设欠账较多,导致基础设施水平严重滞后于周边省区。省级建设部门专项资金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入,作为建设城乡基础设施的政策杠杆和经济杠杆,因投入数量太小,不能满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
贵州省与周边省区设市城市主要基础设施指标比较表
贵州 云南 广西 湖南 重庆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
(平方米) 6.29 10.00 13.98 12.59 9.78
污水处理率(%) 56.21 85.34 73.44 59.20 88.36
建成区排水管道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6.81 6.07 6.42 6.31 8.49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6.13 8.89 9.60 8.47 11.25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27.44 36.29 33.69 36.59 38.48
注:来源于《2009贵州建设统计手册》资料。
“十一五”期间是贵州省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虽有较大数量的资金投入,但其空间分布以特大城市、大城市为主体,众多的中小城市、县城及建制镇、乡所在地的投入较少,投资空间与城镇化吸纳空间的错位,较大地影响了贵州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3、加大省级财政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入的必要性
3.1加强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城乡市政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依托和载体,加快城镇化发展,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贵州省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城镇建设用地条件较差、资金投入欠账较多,基础设施滞后,严重制约了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有限,阻碍了贵州省城镇化的进程。“十二五”期间,只有通过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城镇的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才能真正实现贵州省城镇化的加快发展。
3.2加大省级财政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入是拉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手段
省级财政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入的作用为在争取中央财政扶持和引导地方配套投入的同时,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拉动社会资金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城镇开发进程,为城镇资源收益的产生和滚动发展创造条件。
以茅台镇环境整治建设工程为例,项目初步概算需要资金约50亿元,在省人民政府投入1亿元的同时,省级财政通过住建厅以贷款贴息的形式投入3000万元,实现贷款融资4.0亿元,取得受信贷款7.0亿元,拉动企业投资意向9.3亿元,目前已经完成投资约5.73亿元,在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城市土地价格得到合理提升,城镇资源收益得到有效保障。
此外,省级财政资金的投入对保障城乡规划编制,引导城乡建设健康发展;保障较落后地区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是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贵州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在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地政府及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多等原因,贵州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仍然十分滞后。一是“十一五”污水处理规模系按2010年规模设计,二期污水处理厂建设需在“十二五”起动。“十一五”期间县城以上城镇建成了污水处理厂,但是配套管网尚不完善,收集率不高,COD减排不理想,配套管网后续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二是垃圾处理设施资金到位率低。根据估算,“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需投资约87.0亿元,城市垃圾处理设施需投资24.6亿元,两项总计111.6亿元。“十二五”期间应继续设立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专项补助资金。
3.4是引导城市路网建设,启动城市土地开发的客观需要
2009年贵州省设市城市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6.29平方米/人,县城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为5.73平方米/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周边省市也有较大差距。根据黔党发(2010)7号文件要求,到2015年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8平方米/人。根据估算,“十二五”期间城市路网建设需要投资355.2亿元,资金需求巨大,完全靠财政投入是不现实的,通过适度加大省级财政投入、建立城市路网建设贷款贴息补助专项资金可以带动社会投资并通过土地出让产生收益,带动城市建设滚动发展。
在贵州省城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建设欠账较多,城镇特别是小城镇建设融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为推动“十二五”城镇化加快发展,应扩增贵州省省级财政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引导力度。
4省级财政对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投入资金的策略
4.1稳定和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贵州省城乡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为实现“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目标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巨大。同时贵州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直接投入的建设资金不可能太大。应把握好需求和可能的关系,在稳定现有投资渠道和财政补助框架的同时,应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扩大投资渠道,按需要增加专项资金的总量,最大限度地发挥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对配套中央财政收入、带动地方财政投入和拉动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
4.2 严格控制省级财政资金重点投入的领域和区域
省级财政用于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资金应严格控制投入的领域和区域。投入领域以政府主导并需要财政资金引导的基础设施项目为主,并按专项资金构成分项控制。投入区域以“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并需要财政资金引导的城镇为主,包括位于黔中城镇群和重要交通干线(清镇―胜境关、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凯里、贵阳――都匀、贵阳――毕节、贵阳――广州高速公路和快速铁路等)沿线的城镇,对建设旅游大省有极大促进作用的风景名胜区和旅游目的地城镇。
4.3 建立和健全对省级财政资金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关键词】城市发展;对策;廊坊市
一、北京新机场对廊坊城市发展的影响
北京新机场位于大兴榆垡镇西部、礼贤镇南部、廊坊市广阳区白家务乡东部区域。总面积64.8平方公里。其中北京市范围内用地44.63平方公里,河北省范围内用地20.18平方公里。 北京新机场定位为综合大型国际枢纽机场。初期建设共有4500万人次/年的吞吐量。预计2025年,旅客吞吐量能够达到7000万人次/年左右。远期年旅客吞吐量预计1亿人次以上,货物运输能力550万吨以上。新机场将与首都机场分工协作,相对独立运行,配合各自的基地航空公司,构筑“双枢纽”,综合大型国际枢纽机场。
廊坊是一个依靠交通发展起来的、缺少资源的城市,近年来,受城市东北方向的京津交通走廊和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拉动,城市化要素不断向北聚集,廊坊主城区实现了向东北方向的拓展,目前,该方向已达到市域边界,发展空间受到局限。而北京新机场的建设为廊坊提供了一个面向世界的空中资源,必将对廊坊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等各个领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空间距离来看,北京新机场距天安门约48公里,而距廊坊城市中心仅24公里。廊坊成为河北省与北京新机场空间距离最近的一个设区市。随着新机场的开建,人流、物流、产业流、信息流将会迅速聚集,形成临空经济区,也必将拉动廊坊主城区向西跨越发展,规划建设空港新区成为廊坊市第二次跨越发展的动力引擎。
二、廊坊市建设空港新区的优势
在毗邻北京机场的廊坊市、固安县和永清县规划建设空港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核心区位于新机场东侧,处于机场临空产业发展的核心地带,于承接新机场的辐射。北有京沪高铁,南有廊沧高速,东有大广高速,京台高速,密涿高速穿区而过,交通便利。该区域必将成为新机场强大的经济辐射腹地。
(2)充足的土地资源。廊坊空港新区相对于北京临空区域,用地更为充足,有利于临空产业的规模聚集。规划范围用地面积220平方公里,有利于临空产业的规模聚集。与新机场其他周边地区相比,空港新区土地价格相对便宜,可直接有效降低产业开发和新区建设的成本,建立临空产业园区。
(3)廊坊主城区为依托。空港新区东临廊坊市主城区,与廊坊中心城区的万庄组团仅有密涿高速公路的一路之隔,廊坊中心城区的基础设施可以作为核心区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廊坊建设空港新区的必要性
建设空港新区是廊坊市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区域经济必将产生新的飞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空港新区,有利于廊坊融入首都经济圈
从北京新机场的布局来看,机场的两个方向、五个出口都直接对接廊坊,必然会促进区域基础设施的对接和区域地位的提升。这无疑是为廊坊相关产业提供了发展的额良机。一方面,依托机场的良好的交通区位,廊坊土地价值会提升,同时廊坊在区域中的竞争力将大幅提升,成为人们居住选择的重要区域。另一方面,新机场的落成,在提升廊坊地位、吸引人群聚集的同时,也会进一步促进服务业的集聚与发展。这对于廊坊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随着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北京“十二五”规划中进一步提出“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加快连接周边城市的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等快速通道建设。形成以城际高速铁路为依托的一小时交通圈、以高速公路为依托的两小时交通圈、以国道公路为依托的三小时交通圈。”廊坊是北京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的直接受益者,如机场高速的修建,将会极大的改善从固安、永清和广阳区进入北京市核心城区的通行速度。此外,也可以借此机遇,将通往机场的轨道交通引入廊坊,使廊坊交通真正与北京无缝对接,是廊坊改善交通,融入首都经济圈的绝佳机会。随着未来区域内交通更为便利,廊坊与北京的产业联系将更为紧密,这将对环首都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
2、建设空港新区,有利于促进廊坊经济转型跨越发展
北京新机场的建设必将提高区域机场的国际竞争力,它的建成打破本区域固有的城乡空间结构与生存模式,使廊坊在动态变化中寻求一种新的平衡,带来诸多改变。一是区域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流量放量提升。二是带来临空产业发展的机遇,极大促进廊坊的经济发展,加快区域城镇化步伐。三是提供一个让世界认识廊坊的机遇。
廊坊应抓住重大机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临空经济,在与大兴区的竞合关系中占据主动权重点发展航空运输业、航空物流产业、临空型高科技制造业、总部经济、航空制造业、信息通讯和计算机等设备制造业、生物制药、科技研发、企业客户服务中心、会展业等临空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
3、建设空港新区,有利于优化廊坊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目前,廊坊市主城区向东向北方向的拓展,已经达到市域边界,发展空间受到局限。随着北京新机场的建设,以及机场高速、场前联络线、轨道交通、城际高铁的建设,必将拉动城市向西发展。以空港新区为突破口,实施中心城市向西扩容,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4、建设空港新区,有利于提升廊坊的发展环境
作为毗邻北京新机场和环首都经济圈中唯一的地级市,廊坊空港新区的建设受到河北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相比而言,廊坊比其它地区在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中拥有最优的行政资源优势。同时,作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区域,河北省将对廊坊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这为廊坊未来的发展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廊坊建设空港新区的对策建议
1、明确空港新区定位,促进廊坊产业升级
空港新区是国际化空港枢纽地区,是环渤海地区、首都经济圈及河北省的综合性的门户新区和核心空间增长点,应重点发展航空运输业、航空物流产业、临空高科技制造业、总部经济、航空制造业、信息通讯和计算机等设备制造业、生物制药、科技研发、企业客户服务中心、会展业等临空产业集群和现代服务业。
2.、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便捷的交通网络
在廊坊空港新区的发展中,必须依托新机场,构建高速公路、区域性干道、铁路和轨道交通组成的交通体系,衔接临空经济区与城市交通体系,更好地发挥临空经济区的集散性这一核心竞争优势。
3、结合机场建设要求,明确新区开发建设时序
关键词:基建设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面对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的历史机遇,施工企业如何抢占大市场、实现大发展,笔者认为最根本的措施是全面加强工程项目管理,扎扎实实地提高质量效益水平,依靠一流的质量和速度,赢得信誉,扩展市场。
一、牢固确立充分利用市场资源,集中优势打短促突击歼灭战的指导思想
市场是社会资源配置的基础,市场竞争实质上也是资源配置利用能力的较量。在新的发展机遇面前,要实现高速度建设、高质量取胜,必须面向市场,配置资源,武装自己,发展自己。既要向市场要任务、要资金、要设备、要物资,也要向市场要人才、耍信息、要技术、要产权。要坚持"知识化竞争、高层次公关、专家型投标、精兵强将干活"的策略,依靠科学和知识、智慧和意志、汗水与真诚、质量与信誉,占领市场,扩大份额,在进一步巩固现有施工领域的基础上,全力以赴扩大工程经营成果,千方百计构筑以国家重点投资项目为依托的经营大格局。
平摊兵力、分散资源不可能创造高速度;小别、闹、墨守陈规不可能谋求大发展;等、靠、要更是坐以待毙。要加快,就必须短促突击,集中优势打歼灭战;要发展,就必须提高效率,缩短工期,加速项目循环。只有坚持摒弃占项目、养队伍、均资源、拖时间的陋习;彻底杜绝四面出击、到处告急的现象发生;统筹安排,精心组织,速战速决,出奇制胜,才能够赢得时间,争取主动。
二、全面推行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权责明确、层次清晰的管理体制;政令畅通、规范有序的运行机制;素质过硬、优势突出的作业队伍是干好在建工程,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必要前提。
在管理模式的设定上,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精干高效、均衡适度的原则,在不留管-理真空和责任死角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压缩机构,裁减人员,提倡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二是链条清晰、一杆到底的原则,构筑起一个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竖向垂直指挥系统,避免层次重叠、剥皮过重、扯皮过多的现象,确保企业战略意图和项目责任目标能够全面落实,贯彻到底;三是职工择业,服从市场的原则,破除岗位和技能不分,安置与配置不清的传统观念,变企业安置为市场配置,在强化基础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做到市场需要什么就要去干什么,就要会干什么,就要干好什么,绝不允许以工种(专业)不对口拒绝就业或包工队干活,内部职工放假歇业的情况发生。
在项目的组织管理上,要形成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科学的操作规程。坚持严格标准、公开竞争、择优上岗,抓好项目经理的优选配置;坚持精干高效、动态配置、有序运行,规范项目管理运行机制;坚持综合测算、分级负责、合同约束,强化项目管理效益责任制;坚持制度化管理、系统化控制、标准化作业,加强项目施工管理。扎扎实实地把企业的项目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在作业层建设上,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增多的有利时机,尽快配置必要的设备、设施、迅速组建与企业资质主营兼营项目相配套的专业化施工作业队。公开竞争,优选队长、副队长,加快培育领工员、技师、高级技师、特殊工种和缺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能攻善战、技术熟练、装备先进的骨干作业队伍。
三、努力营造快速、优质、丰产、低耗的决战氛围
高起点进入,高速度建设的决战姿态;干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的质量意识;高效益产出、低成本投入的创业理念是当前施工企业抓住新机遇,实现大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
快速,就是要坚持争分夺秒.快速突破、快速转场、快出效益的原则。工程一旦中标,就要快速安排部署,快速集结队伍,快速调配资源,快速准备、快速建设、快速流动,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创造一流的建设速度,扩展速度效应,抢时间、抢工期、抢市场、争效益。
优质,就是要认真贯彻执行ISO9000标准,全面加强质量管理。通过完善和落实技术交底制度、培训上岗制度、样板引路制度、施工挂牌制度、过程三检制度、质量否决制度、文件记录制度和成品保护制度。按制度管理,按标准作业,按规落施工,一次成优,依靠一流的工程质量,扩展信誉,扩大份额。
丰产,就是改变企业广种薄收或只种不收的现象,下大力气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不能只单纯追求量的扩张,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方式,切实提高产值收益率。
低耗,就是要从源头抓起,从点滴做起,精打细算,精耕细作,减少浪费,降低消耗,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四、广泛掀起学邯钢、抓成本、增效益的施工热潮
市场竞争,效益为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高枝,争魁首、至关重要的是紧紧抓住成本这个"牛鼻子"不放手,抓住效益这个中心不动摇,抓住成本否决这个关键不留情,这是邯钢经验的精髓,也是加快积累和发展的关键。施工企业只有真学真抓,才能真出成果。
一是建立科学的成本目标体系。即坚持以施工工序、操作工艺、规范标准为依据,建立科学的成本费用模式;以数量、效率、质量为主线,建立成本价值指标体系;以工程项目和队、班组为对象,建立成本责任体系。并区别不同情况及时修订各种消耗定额标准,做到支出有尺度、消耗有标准、考核有依据。
二是完善基本管理制度。包括领导制度、科目负责制度、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和责任考核制度。抓住大头降成本,点滴人手抓节约,多头审查把关,依约结算付款,千方百计收钱。
三是强化基础工作。主要是定额管理工作,成本费用支出的有关标准、计量工作,工程队及班组的核算工作,专业人员的配备、培训工作,以及责任制为核心的专项管理工作。
五、全力构筑党政工团共同围绕中心工作,发挥优势,台力攻坚的项目管理新格局
抢占大市场,实现大发展,既是施工企业当前最大的政治,也是首当其冲的中心工作。企业党政领导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在承揽工程任务上,放在抓好在建工程的管理上,放在加速发展的战略目标上。认清形势,把握大局,振奋精神,坚定信心,从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各级指挥员要靠前指挥,精心组织,化解矛盾,解决问题,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管理控制,推进科学进步,搞好协调督促和保障服务。党群系统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深入发动群众,掀起施工。在会战中培养、考核干部。着力抓好党员创岗建区活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和青年突击队活动。特别要围绕重点工程,深入开展"五比"劳动竞赛;围绕难点、攻坚工程开展突击赛、攻坚赛;围绕管理和技术中的薄弱环节,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和技术攻关,组织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把劳动竞赛引向深入。开创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发挥各自优势,带领职工攻坚克险,拚搏奉献,决战决胜,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六、不断抓好基地建设,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永恒主题
加强基地建设,既是各级领导干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工程。分散、流动、艰苦是施工企业的基本特点,越是困难,越是条件艰苦,越是大干快上,就越需要关心职工疾苦,改善职工文化教育和生活条件,妥善解决职工群众的医、食、住、行。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尤其要把加强基地建设作为企业全面建设的永恒主题,因地制宜,常抓不懈,常建常新,持之以恒。
一是抓好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既要继续贯彻企业、项目、工程队多级投入的原则,确保基地基本需要;也要就地取材,勤俭持家,管好、用好器材设施,减少费用开支。
一、前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而且在城市经济环境的外部性价值和先导性价值方面具有重要贡献。长期以来,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一直主推政府建设主体角色,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处在依靠政府建设、管理以及运行的封闭式循环状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日益突出,伴随而来的项目融资问题也逐渐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早有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尽管现有的研究成果为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思路,但大部分研究只侧重于对融资平台的建设以及融资发展中的资金来源的研究,而对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化、系统化研究则较为缺乏。本文就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讨论。
二、项目融资概述
所谓项目融资是指发起方以股东的方式对公司进行项目组建,在法律上,与股东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分离的。一个项目融资的整体是由项目融资的发起方与项目公司和资金构成,当项目融资发起方进行抵押偿债时,项目债权人对项目之外的其他财产收入不具备追索的权利。同时,在项目融资中,不能通过金融机构来进行相关担保。因此,项目融资具有费用高、无金融担保、参加者众的特点。
项目融资所形成的贷款具有有限追索或无追索的特点,如果项目融资得到了高效的运作,其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投资者自身的筹资能力。在项目融资中,投资风险由各方共同承担,既要保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顺利进行,又要把握灵活的融资方式,从而来缓解政府的资金压力。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中,最为常用的是BOT融资模式。所谓BOT融资模式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经营过程的具体体现,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鼓励企业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目前,BOT融资模式主要受政府控制,需要按照政府规定的期限来进行整个项目的经营和管理,同时设置了整个经营管理期中的债务偿还及相应的投资收益。在这种融资方式中,等到项目结束后,项目还需要按照事先约定无偿转让给政府,最终由政府对其掌握所有权。其特点是投资额高、投资回收期限长而且还能够获得长期的、稳定的收益,因此,BOT融资一直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被广泛采用。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发展现状及对策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现状
1.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存在局限性
由于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相关制度配套尚不完善,投资人为了保险起见,往往会选择市场风险低、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这样就使得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必要的均衡性,影响了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和谐发展。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法律环境有待完善
一方面,城市各级市政府在信用评估方面的缺失给投资人在项目投资方面增加了较大的风险。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经营期限较长,政府部门能否信守合同成为投资人投资的关键所在,因此,如果政府失信,投资人的信心将大大受挫,影响极为不利。另一方面,政府在对投资人的款项支付的期限方面缺乏实质性的约束,导致投资人在面临政府不能按合同规定的期限付款时,存在一定的资金链风险。由于我国各级政府与投资人相比,其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投资人无法对城市政府的不规范等行为给予有效的制约,使得投资人处于劣势地位。政府没有为项目投资人在项目实施后提供多种选择,例如,在BOT项目融资中,项目完成后,投资人可以选择的出路很受限制,制约了投资人的选择权。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的对策
1.加强立法建设,规范依法投资行为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中,我国应该尽快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可以颁布完善的《项目融资法》,并补充适当的规范性意见,使得我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融资参与方的合法权益都能有法律保障,能在一个平等的层面上运转。通过完善的法律体系,增强政府信用行为,建设相应的信用担保结构,对项目融资风险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担等。
2.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政府的信用建设,创造良好发展条件
一方面,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在政府部门建立城市信用评估体系,成立专门的评估小组,定期对政府信用度进行评估,促进政府的信用建设,进而提高城市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树立正确的信用政府理念,要求政府部门严格维护政府信用形象,并做好表率,规范社会大众行为,以身作则,努力与社会投资人平等合作,平等协商,切忌以政代法。
所谓的经营城市,就是围绕城市发展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通过科学的市场经济方法和市场机制,让市场中与城市有关的各种资本、人力、资源都正常运作,创建良好的城市建设管理投融资制度。城市经营者必须依据市场经济规律,将城市整体进行市场经营和包装运作,通过盘活存量资产、搞活增量资产、激活无形资产,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多样化融资、市场化运作的城市建设新机制,以此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投入,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确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围绕经营城市战略加快创新投融资体制,对完善基础设施、加快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投融资方式的创新
最近几年,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围都在扩大,以往的投融资方法已经落后,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急需完善城市建设的融资方法,同时还要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多样化发展。创新投融资模式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第一,一些地方政府财力不足、财权有限而事权繁重,地方融资平台出现了过度负债、资不抵债的情况。第二,地方政府长期隐性负债和政府下设的融资平台过度负债的问题,可以通过疏导和调整的方式得到彻底解决。第三,可适度采用资产证券化、PPP 等新型融资工具,并允许地方政府适度举债。通过加强政府融资平台的融资管理与资本运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创新,就能实现在适度债务的情况下,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合理运行。目前城市投融资模式的创新一般有以下几个渠道和方向。一是建立完善的融资偿债机制。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的偿债机制,设立地方政府偿债基金,压降融资平台的资产负债率。通过财政专项预算、土地出让收益、国资收入统计、已有经营权转让等途经筹措偿债专项资金,在平台债务偿付与地方财政间设立了一道债务风险防火墙。二是引进民间投资。通过BT、BOT 及 PPP 模式在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进行项目合作,通过相关融资中介和金融机构引入战略投资人进行股权交易。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建、管全过程,可有效缓解政府及其融资平台的融资压力,实现良性示范效应和项目的滚动开发。三是重组各类经营资源。地方融资平台应实施项目差异化战略,根据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的不同特点,采取针对性强的差异化运作模式,优化各类资源组合,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业务优势。四是综合运用各类金融工具。地方融资平台目前的筹资渠道较少,多数情况仍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资金渠道单一、资金结构失调、抵御风险能力薄弱,对金融市场各类工具熟悉程度较低。应进一步增强对资本市场常见的 IPO、企业债券和公司债券等直接融资杠杆的运用能力,并适度尝试和运用信托、票券等创新型融资工具。
三、针对城市建设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不可置否,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政策性为主的融资方式,不断完善融资体系,扩大融资范围,科学选取融资模式,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的融资建设。地方融资平台的有效运作,不仅使银行贷款产生了杠杆效应,同时有效利用了市场化机制,吸纳了大量闲余的社会资金,对解决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成效显著。然而,过度融资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一些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已颇具规模,风险和隐患不断积累,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控也产生了一些影响。
1.针对地方融资公司,我们要进行科学评估及实地调查。可以将一些收支平衡的项目转给当地私人企业管理,这样能够适当减小政府压力。当然,针对一些收益较小的融资企业,可以获得政府的一些支持,应统筹考虑平台的财务能力和政府债务承担能力,将政府信用支持形成的公司债务归入政府债券的范畴;而对于超出政府债务风控能力的,要限制债务性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负债。最后,对现有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平台进行全面重组和针对性的收缩,把存留公司平台的资金做实。通过加强对平台高管、财务人员的管理培训,完善平台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建立融资平台信息公示制度,将平台的负债情况、项目效益、融资来源以及资金流向等公之于众,接受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广泛监督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