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范文第1篇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

创新型城市是指主要依靠科技、知识、人力、文化、体制等创新要素驱动发展的城市,对其他区域具有高端辐射与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加快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有着重要意义。农业是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产业。然而,农业又是弱质产业,农民又是弱势群体,农村还是落后社区。没有农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就很不完整,科技强市就难以实现。并且,农业科技创新受自然环境、农民素质等因素影响,还表现出创新周期长、创新主体膨大、创新条件弱等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在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上狠下工夫,加快发展步伐,以利于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市目标尽早实现。

二、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先导力量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用丰富的资源代替稀缺能源,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同时,农业科技创新也有助于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自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抗拒的力量,如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的出现都会造成农业的减产,而通过农业科技创新,不仅能推出抗旱品种,用以降低危害,同时气象预报也可以使我们提前做出防护,以减少损失。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不断应用和发展,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为农业生产率提高提供了强劲动力。只有十分关切农业科技创新,加快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才能使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更快更实,动力更加持久、更加有效。

三、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

科技创新更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不竭资源,它通过对生产力诸要素的物化,使生产力发生质的变化。科技转化为劳动者的技能,提高了劳动者在农业生产中的能动性;科技物化为劳动资料、创新的生产工具,使劳动手段更加现代化;科技发展使劳动对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提高了农业劳动对象的效能和效用;科技创新的生产工艺使农业生产工艺流程更先进;科技进步优化了生产要素组合,使农业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更加科学合理;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使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更加科学化,手段更加现代化。

四、农业科技创新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通过农业科技的突破性成果和新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才能实现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早日实现中国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水土流失不断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愈演愈烈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发展基本问题,使农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起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键靠技术,靠创新的可持续农业技术才能彻底摆脱农业的“不可持续”局面。农业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农业新技术应用,可以拓宽资源的范围,实现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缓解现有资源的约束;农业新技术的应用,还为科学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开展科技减灾提供了基本手段。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优势;障碍;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10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24-03

一、后发赶超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贵州经济阻碍了全国的整体富裕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社会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与全国相比,贵州省差距还很明显。从下图可以看出,2012年贵州GDP总量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差距巨大,与周边省区相比也相当落后,贵州2012年的GDP为6802亿元,与贵州相邻的四川早已跨越两万亿,仅省会成都一市2011年的GDP就达到6854亿元,几乎是贵州全省GDP总和,可见贵州省经济发展只落后。

资料来源:由各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另一方面,根据2011年新的扶贫标准,贵州人均收入低于2300元的有1500万人,占全国2300元以下收入人口的11.9%,省内贫困发生率高达45.1%。目前贵州仍然是全国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开发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省88个县中,55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14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贵州涵盖了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区三个地区。因此,后发赶超实现贵州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需要。

(二)战略需要

贵州是一个经济社会落后的地区,实现历史性跨越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没有贵州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差距缩小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经济兴盛的重要标志。实现贵州历史性跨越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的要求。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下,后发赶超实现贵州跨越性发展相当紧迫。

二、贵州后发赶超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贵州经济落后,但自然资源丰富,贵州的贫穷是富饶的贫穷:水能资源理论储量位于全国第6位,煤炭资源远景储量位于全国第5位,并且水煤互济。此外,磷矿、铝土矿等矿产资源也较丰富;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多样性保持得比较好。贵州丰富的资源是其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保证。贵州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生物资源等为贵州经济发展提供优势,是贵州实现后发赶超的基础条件。

(二)国家政策支持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号)。2号文件从金融、财税、投资、产业、对口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支持贵州加快发展的政策,为实现“两步走”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支撑。2号文件对贵州实现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贵州经济社会有长足发展,但就全国来看,经济发展水平依旧落后,其人均GDP水平仍然很低,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短板。而2号文件的出台,则将贵州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上升为国家战略。

(三)现实条件的成熟

贵州发展基数低,未来发展态势好。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裕,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具备了全面加速发展和经济起飞的条件,有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从下图可以看出,2012年贵州省GDP增速位居全国第二,这说明贵州省经济跨越发展具备足够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贵州已经到了打破贫超稳态的关键时期,到了加速发展的新时期,面临全面加速发展的新机遇。作为经济发展长期在全国挂末的省份,2012年贵州迎来了飞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多个主要指标增速在全国的排位,由过去的二十几位上升到十几位以至前十位,有的达到了前三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正呈现出发展提速、转型加快、效益较好、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但是还必须看到阻碍贵州后发赶超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

三、贵州后发赶超的障碍分析

(一)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认为,为经济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必须有“最低限度的社会先行资本的积累及相应的社会先行基础建设”。贵州长期以来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尽管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这方面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远远不能适应目前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

表1 2012年部分省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

从上图可以看出截至2012年底,在周边几个省区贵州省的高速公路建设与周边地区相比处于弱势地位。截止到2011年底,贵州88个县(市、区)中通高速公路的县仅有47个,像毕节这样的地区竟然没有一条高速公路,由此可见贵州省交通设施落后程度。交通设施的落后导致物流成本高昂,不利于经济发展。目前,交通设施的落后已经成为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二)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不足

1、贵州省人才资源匮乏。由于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及用人政策不完善等原因,多年来贵州呈现人才大量短缺。一方面,贵州内部人才培养数量较少,从表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对比可以看出,贵州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周边几个省区中处于落后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贵州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引进人才困难,引进数量小,并且伴随着省外毕业生回乡和本省毕业生不回乡等类型的人才大量流失现象。

表2 2012年贵州及周边省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2、科技创新能力弱。阻碍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贵州科技创新能力弱,对经济发展贡献小,与周边省区相比也处于落后状态。关于贵州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根据相关资料计算了贵州省及其周边各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从中可以窥探贵州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由各准则层评价结果计算出贵州及周边各省份科技创新能力的总得分如下表所示:

表3 2010年贵州周边省区科技创新能力表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贵州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周边六省中排在第5位,处于相对较弱的水平。湖南、四川、广西三省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较高,分别居于前三位,贵州省的得分位居第5位,但与前三位得分有明显差距,这说明,贵州科技创新能力比较差,与东部沿海省市相比差距将会更大,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这一情况从贵州省及周边省区授权专利情况也可以看出。

表4 2012年贵州省及周边省区授权专利情况

3、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贵州省工业化初期阶段特征十分明显。在特色产业工业经济中,资源型产业比重很大,工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能源、冶金、化工等资源型产业的带动。而资源型产业则往往是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大的产业。尽管近年来贵州工业发展势头好,但是规模小、能耗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低的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2012年,贵州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为 2.24吨标准煤,是全国的2.17 倍。贵州工业结构不合理,重工业比重高(“十一五”末全省规模以上轻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 34∶66),资源开发主要停留原材料出售或初(粗)加工,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地位,资本与资源密集型特征明显。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较重等加大了生态环境压力。

但总的来讲,贵州省自然生态保存较好,这是未来发展的一大优势。但是,如果目前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尽快得到转变,必将导致生态优势的丧失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

四、贵州后发赶超战略的措施

贵州要实现后发赶超,必须实行赶转结合、绿色跨越的发展之路。

(一)全面提升要素,打破富饶的贫困

随着经济的发展,低级要素地位在不断下降,高级要素在不断提升。低级要素是自然资源、简单劳动力等一类的要素。高级要素是观念、制度、品牌、人才、技术、营销等。贵州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力资源丰富,但高级要素匮乏,高级要素的匮乏是阻碍贵州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贵州实现跨越式必须提高高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加强人才建设和引进,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强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要素建设,因为人力资本不仅决定内生技术能力,还决定它对技术的吸收能力、学习能力、操作与组合能力。人力资本的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潜力和能力,政府在加大资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之外,更应该引进高质量人才。此外提升人力资本要素时不仅要提供优厚条件吸引外部人才,还要努力培养本地人才,全面提升人才质量。

(二)立足贵州,积极培育新增长点

贵州若想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转变原有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绿色跨越发展理念指导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利用不同优势发展具有带动性的地区和特色优势产业。这一要求的实现首先要抓好不同层次的增长极,按照 “黔中带动、黔北提升、两翼跨越、协调推进”的发展规划,积极培育黔中经济区,建设高水平贵安新区,同时做好遵义、毕节的安排规划,将毕节和遵义建设成生态型特色小城市,使其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其次是抓特色产业发展,选取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打造一批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在循环经济理念下做大这些产业规模,做强实力和竞争力,做高发展层次和技术水平,增加产业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效率性拉长。最后要抓大项目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发展规划,选取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优化产业配套体系,依托大项目,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助力贵州发展

交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志。交通的发展跟不上时代需要,就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贵州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交通建设步伐,早日实现交通现代化。一是要以建立立体式、开放式、快捷畅通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目标,以提高水、陆、空综合运输能力为重点,构建高标准、一体化的省级综合交通体系。其次要依托省、市两级公路网,与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城镇发展相协调,进一步完善贵州交通建设。贵州交通设施的提升必将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巨大动力支持。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良性沟通机制;资源整合平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也面临空前的挑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不仅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危机,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但是,我们中小企业实力有限,仅仅依靠企业现有力量无法实现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于是建立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的需求日益突出。

一、建立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的必要性

建设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是现阶段国内中小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所必需的组织基础,这是由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科技创新活动涉及到地方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中介机构等主体性要素,资金、人力和知识资源等资源性要素和科技基础设施、市场环境、社会历史文化和制度环境等环境性要素。这些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分布分散。“需求―融资―研发―产业化”的科技创新链的良性运作需要通过资源整合平台实现上述各种资源的整合和共享。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能够发现大量的、应用性的科技创新需求,并且可以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但是他们缺少科技创新的物质和技术条件,科技创新需求通过他们自身无法满足;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服务机构用有众多知识丰富的科研队伍、先进的科研设备、有最新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了解国外最新成果和科技动态,容易接受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但是他们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有时研究开发的技术和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利用,甚至部分科研成果同社会需求脱节,导致科技资源的大量浪费;社会上有许多投资者拥有大量的闲余资金却找不到理想的投资项目,导致资金浪费。所以,建立良性沟通机制构建资源整合平台融合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需求、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资源要素是客观的需求。

二、如何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良性沟通渠道构建资源整合平台

(一)建立资金沟通渠道,满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需求。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的基础,它能够把社会上各种闲散资金有效地集中起来应用于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资金困境。现阶段,虽然我国中小企业普遍被融资困扰,但是他们可以获得科技创新所急需的资金的渠道并不算少,针对不同的融资渠道,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政府资助。科技部、财政部、地方各级政府每年都有专项资金资助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政府扶持资金基本没有融资成本、不需偿还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最佳融资来源,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可以实现政府资助资金顺利流向政府重点关注行业的关键领域,让有限的政府扶持资金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2、银行信贷。目前,银行信贷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时首先考虑的融资渠道,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诸多因素使大多中小企业不能满足银行信贷的信用标准,所以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在此主要发挥担保的作用,借助于政府的信用担保和社会担保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银行信贷融资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

3、民间资本。国家对民间资本的运用,明确提出“一放三改”的思路,即放宽民间投资范围,改进民间投资服务环境、审批环境和融资环境。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丰富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由于民间资本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优势,无法获得银行信贷的中小企业能够较容易获得这部分资金支持。但是,中小企业进行民间资本融资时融资成本较高,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在此可以充分发挥其整合资源的能力,帮助中小企业寻找合适的民间资本,使企业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得科技创新所必需的流动资金。

4、股权融资。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帮助中小企业寻找愿意承担高风险的投资者涉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这不仅能够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融资问题,而且能够对中小企业的经营进行约束、促进中小企业完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规范化运作、最大限度地分散企业风险,有利于企业长期健康发展。

5、资本市场。主要适用于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他们可以从具有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创业板通过证券市场获得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可以为他们提供法律、资本运作等方面的专业咨询服务。

6、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不需要担保,效率高,适合资金规模小、单台使用设备价值高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沟通渠道可以在中小企业和设备租赁方搭接桥梁,使他们的供需需求能够互相满足。这不仅拓展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而且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建立技术沟通渠道,克服中小企业创新力量不足的困境。建立技术沟通渠道是技术创新源(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机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相互沟通的桥梁,是连接科技创新主体与专业咨询机构的纽带,它能够把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科技创新机构,然后利用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丰富的人力、知识、经验、设备来完成科技创新活动以满足中小企业的创新需求。同时,各不同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专业特长各有不同,有时科技创新活动需要涉及到不同专业、不同特长的科技创新机构,这时科技创新技术沟通渠道又成为他们有效沟通的通道。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会遇到技术、经济、市场、管理、法律甚至财务方面的难题,这些难题是它们自身能力、知识无法解决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相关专业机构的力量。这类咨询机构能通过自身的人才、知识和经验优势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出谋划策,它们主要包括:技术评估论证机构、技术咨询机构能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引进技术进行论证;市场类咨询机构、经济类咨询机构能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技术创新提供准确可靠的市场调查预测报告,并帮助企业为技术创新后的新产品开拓市场;法律类咨询机构、财务类咨询机构能协助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解决技术合同、知识产权和财务往来中发生的纠纷;管理类咨询机构能为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咨询方案。建立技术沟通渠道可以实现咨询机构与中小企业及科研机构的良性沟通。整合各种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专业力量,共同完成科技创新活动。

(三)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科技创新涉及到政府有关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和行业内技术创新的信息(行业内标杆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竞争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上下游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及科研机构现有的与行业有关的科研成果及科研动态等各种信息。但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科研机构都无法全面掌握相关信息,于是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是建立企业科技创新良性沟通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立科技创新信息沟通渠道可以科技中介组织为主体,这是因为科技中介组织在一定范围内的专业性、非官方性及其市场化运作方式,使其在资源整合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在科技信息无法实现有效沟通情况下,当中小企业急需科技创新的相关技术和信息时,而一些科研机构和院校的相关科研成果处于闲置状态。科技创新信息沟通渠道建成后,科技中介组织可以通过市场调研,一方面可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寻找现有的科技创新成果,减少企业科技创新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加速现有科技成果实现其应用价值;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科研院所、高校、甚至具体科研人员提供一定的信息和课题建议,使他们的科技创新成果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实用性,提高技术创新的现实价值;还可以及时为企业和科研机构传递和提供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其他有关信息,如国家的科技经济政策信息、金融信息、人才信息等。

(四)建立人员管控渠道,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建立有效的科技人员管控渠道,加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企业科技创新激励体系,能够在制度上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的问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主要以产品创新为主要目标,科技创新活动呈现间断性、非系统性、阶段性、波动性等特点;同时,在不同阶段,科技创新任务的紧迫性与复杂程度不一,激励对象心理期望多变。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更偏重于阶段性激励、短期激励和现金激励。这导致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流失,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员激励体系。针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人员激励体系应该以物质奖励为主,精神奖励为辅。物质奖励包括薪酬奖金激励、福利激励等。由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具有阶段性特点,科技人员奖金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需要提高科技人员的薪酬和福利。精神激励包括产权激励、晋升激励、加强职称管理等。对企业科技人员评选职称不关心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精神激励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现象不利于科技人员科研积极性的发挥,企业应该积极帮助员工申请技术职称。

加强中小企业不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的整合。由于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员严重不足,重大的科技创新活动仅靠单个中小企业无法实施,因此加强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科技创新人员的沟通,实现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纵向整合是解决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人力不足的重要方法。同时,科技创新活动不仅与同行业企业相关,有时甚至会涉及到该企业经营活动相关的上下游产业,于是加强相关产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沟通,以实现上下游产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纵向整合也是加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实现不同企业科技创新人员的横向、纵向整合,加强企业人力资源沟通可以通过成立人力资源整合组织(如企业家协会、企业创新协会等)来实现。

三、结论

为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所面临的资金短缺、技术落后、信息匮乏和人员不足四大突出问题,本文通过构建中小企业科技良性资金沟通渠道、技术沟通渠道、信息沟通渠道和人员管控渠道来建设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旨在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来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动,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顺利发展。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范文第4篇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困难这一问题,分析其存在现状及其形成的原因。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可以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现状,可以通过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以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等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缓解就业形势。

关键词: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各高校的一大难题,也一直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已有的调查显示,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且越来越受到学生自身以及用人单位的重视。所以,如何通过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切入点,来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关系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实践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大学生普遍感到其科技创新能力急需提高,用人单位也对毕业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二、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却并不容乐观。

1.参与科技创新人数较少,学生参与面不广。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强调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影响了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学生有参加科技活动的意愿,但却有80%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知之甚少,甚至有的连参加的途径都不知道,这说明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宣传还不到位。调查结果还显示,参加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大学生,在科研中更多的是在执行老师的想法,被动地完成老师安排的任务,很少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缺乏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大学生普遍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素养。在传统习惯的影响下,大多数大学生怕吃苦、求稳定,因此在能力培养和实际就业中形成了一些思维定式和认知误区。一是相当多大学毕业生局限于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于有巨大潜力和需求的欠发达地区及其行业缺乏热情和远见。二是大学毕业生把所谓的“白领、金领”行业当成就业首选,而对其他行业冷眼相看。三是大学毕业生热衷于大公司、名牌企业,而对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漠然置之。此外,由于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资金、项目等物质基础,加之人际关系缺乏、心态不够积极、承受挫折能力较差等原因,造成大学生创业之路艰难。这都反映了我国应试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大多是应试人才,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素养,无法适应发展迅速、关系复杂的社会。

3.科技创新相关的制度建设力度不够。虽然社会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大,但是我国目前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大部分还停留在政策支持上,真正有利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因素还很缺乏。要抓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是基础。要抓好大学生创新活动必须大力加强制度建设,才能确保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目前有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章制度还很不健全,有些规章制度因过于陈旧,已不适应科技创新活动管理需要,现有的制度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此外,现有的某些规章制度执行不力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制度建设是当务之急。

三、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增强就业竞争力

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中的问题,急需通过以下切入点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进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1.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科技活动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科技创新活动的中心应该是学生,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对学生鼓励、鞭策和引导,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帮助,使学生的设想得以实现。具体如何去做,应当放手让学生实践,明确“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完成”的原则,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方法和创造精神。同时,丰富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方式: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加强课程实践环节;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等。

2.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的环境,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取决于宽松的、有利的环境,这是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和保障。有了宽松的、有利的环境,才会有自主的学习,才会有创新的意识,才会有创新的能力,才能营造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良好氛围环境,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实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比如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加强学生科技实验实践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加强学科专业介绍,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兴趣,调动其投身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开展科技讲座并注意加强科技活动的连续性。

3.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造就科技创新人才起着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培养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只有创新才有进步,惟有创新才能取胜;帮助大学生树立的科学世界观,形成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而不断创新的思想,增强创新的内动力;通过各种活动,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社会态度,从而影响与指导创新行为及其成果作用力方向。

四、结语

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进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在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引导其创新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创新学习、更新观念,充分发挥高校优势,充分整合利用资源搭建就业创业平台,促进大学生尽快走上合适的工作岗位,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周夏.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于蓬勃,成桂兰.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309-310.

[3]牟静.“四元”定位法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的运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7):176-179.

[4]孙景福,杨然兵,王德国,等.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践——以农业机械化专业为例[J].农业工程.2016(02):107-109.

科技创新的紧迫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有效措施;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陈立福(1979-),男,河北沧州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何纯芳(1965-),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151)、长沙理工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CN120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32-03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高水平结合。周济同志曾说:“中国的大学要构建创新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创新型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1]这是围绕如何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历史性要求。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

在我国,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养成了重视分数而轻视能力、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的习惯,养成了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2]大大抑制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不少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但走出校门面对实际工作中的科研问题时往往感到一筹莫展。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使他们因不能学以致用而对未来感到迷茫,同时企业又因找不到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性人才而焦急万分。[3]因此,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通过在校期间的科技创新活动来得以锻炼、[4]培养和积蓄能量,使得学校培养的大学生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出色的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

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主要呈现两个特点。

1.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氛围不浓,积极性不高,意识比较淡薄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学生本身原因。许多学生目前还停留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上,尚没有主观意识到创造型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学习的知识只注重巩固理解,而没有和实践相结合来消化吸收。据统计,有近87%的学生把课余学习时间用在复习功课上,只有7.5%的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或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

二是学校的科技活动影响力不够大,没有做好宣传和普及工作。据调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总是集中在一部分大学生身上。这些学生有很浓厚的兴趣,且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但这部分学生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主要是学校没有对学生加大动员力度,往往挑选比较有基础的学生进行比赛,不注重大学生总体科技创新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和良性发展机制。

2.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时后续保障措施不完善,不能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

目前有些大学生想进行一些科技创新活动或是得不到经费及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或是由于教学计划的安排导致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时间很少,或是虽有想法但得不到老师指导而不知如何下手,或是传统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和奖学金评定标准过分看重考试成绩,而科技创新活动的考核标准难以制订等,从而影响了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的热情大减,影响了高校科技创新的发展进程。

二、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

学校的育人目标总体上是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两个课堂”来体现和落实的。教学环节是主渠道,着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业务素质,也培养学生的非业务素质;“第二课堂”——课外实践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是教学主渠道的有益补充和拓展。

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更高要求。

1.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品格

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不断遇到问题和挫折,需要他们去解决和接受挑战,将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能培养他们不怕挫折、吃苦耐劳、严谨求实、团队协作及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品格。这将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也为日后进一步的科研或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深了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在活动中又会发现新问题和很多不了解的知识,进一步激发他们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实现学习与成长的良性循环,从而使得大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较大提升。

3.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将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他们开动脑筋思考,调动所有知识并想出新的办法去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使得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挥、展示和锻炼,为以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4.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和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

近些年,用人单位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吃苦耐劳能力等。在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中,他们相互讨论,集思广益,发现问题,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这些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从而使他们在人才市场上增强了竞争力,在就业竞争中掌握了主动权,也为未来国家发展培养了出色的创新人才。

三、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探讨

由目前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及意义可知,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发展还很不乐观,社会和国家对这种能力的需求缺口也很大,因而有必要探讨较为有效的措施来发展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措施:

1.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宣传、动员力度要加大

据调查发现,在制约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六大因素中,智力因素只占到3%,其余都是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自信、缺乏开拓精神、不能自觉创造科技创新机会等。大部分大学生或是不知道有科技创新活动,觉得很陌生;或是觉得太难,离自己太遥远,没信心参加。因而学校、院系要发挥宣传和动员作用,积极利用校内的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介积极宣传科技创新活动。并对科技创新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通报奖励,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深入人心;通过召开表彰大会、举办优秀学生论文报告会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和辐射功能,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2.学校和院系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后续保障工作要到位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学校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支持措施和对教师的激励考核上。

(1)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多个创新平台。没有资金支持,再好的想法也不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因此,为了发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可以在多个方面提供资金的支持。如:可以设立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允许他们申报各级创新性项目,学校组织评审并相应批准觉得可行的项目,尚有问题的项目可继续修改。在完成这种项目的过程中将锻炼他们的文献综述能力、[5]创新思维、创新设计及团队协作能力,将使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提升。还可以建立并利用好一些科技创新团体。这些团体通过参与科技竞赛、申报创新性实验项目、举办大学生科技节、各类学术讲座、大学生课外学术和科技成果展吸引大学生到各类科技创新的活动中,学校在这些活动中给予一定资金支持,扩大科技创新交流广度和提高科技创新素养。另外,为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竞赛或比赛提供资金支持。如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校级或院级的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等。通过这些竞赛让大家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学分要求及相应的奖励制度。为学生设立科技创新相关课时和要求,并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每周设定几节课的创新课程编入课表,以便使学生有时间保证。对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可调动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对于创新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作为评优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各年级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掌握知识的层次水平和知识经验情况实行有层次、分阶段的科技创新活动安排。

(3)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对教师提出一定的指导学生要求。在对学生科技创新进行指导时要针对教师种类(如理论科研型、工程实践型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明确指导老师的资格、职责、考核办法等相关要求。对指导老师给予合理的创新工作量和创新指导奖励,可使教师的工作和付出得到认可、激励。

(4)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各种讲座,并及时通知学生。每年举行数次院士、专家、教授及企业家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提问,锻炼学生的勇气,激发积极思考的动力。设立覆盖多学科的博士讲坛、创业论坛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论坛,营造氛围,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冲动,消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到科技创新的行列中来。

3.校企联合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学校与企业可联合设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基金。每年学校花费的科技创新资金由企业全额或部分出资,每年举行的科技创新比赛可以为企业冠名,扩大企业影响力,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锻炼科技创新能力,以达到学校、学生和企业三赢的目的。

4.建立并利用好科技创新基地

科技创新基地可有效实现科技创新活动普及化的目标,发掘和培养骨干学生,发挥优秀创新人才的旗帜作用。根据兴趣爱好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进行分组重点培养,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进来,以期提高高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产生品牌效应,赢得社会声誉,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正在逐步得到提高,科技创新也越来越受到学校重视。以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为例,学院的大学生经常参加各种科技创新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院里举办的“华自杯”长沙理工大学校园电子设计大赛等。我院学子数次在这些比赛中获奖,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创新型大学生。学院还于2005年建成了长沙理工大学电子创新训练中心。它将原来分散单一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辅导转化为集中系统化的训练模式,每年吸引近300名大学生进入中心展开培训,为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此外,学院目前已经与多个公司和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拥有2个校内实习基地、16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湖南省电力公司为湖南省优秀校外实习教学基地。这些资源也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上尚有较大欠缺,取得较大进步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就需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宣传和动员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后续保障制度的制订和实施要做好;还要考虑如何更好地与企业深度合作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

本文就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对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探讨了发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4点较为可行的有效措施。最后根据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下一步还需深入思考如何在校企合作中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晓梅.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文化建设,2007,(4):74-75.

[2]夏婷.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16(2):47-49.

[3]张春华,孟令辉,徐慧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