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范文第1篇

摘 要 体育科研具有自身许多复杂的特点,高校中体育科研工作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高水平的体育院校更是我国体育科研事业前行的风向标。高校体育科研事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有了很大进步,且已经成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同时产生许多问题,这种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管理,才能真正使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

关键词 高校 体育科研工作者 伦理规范

后奥运时期,我们想方设法为了提高全民参与体育质量而努力,想方设法以竞技体育带动学校体育、以学校体育推动全民健身、以全民健身鼓励经济体育发展的模式,而体育科研又是引领各项体育事业前行的理论基础。目前,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水平有了长远的进步,已经成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强烈需求与体育科技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体育科研具有自身许多复杂的特点,高校中体育科研工作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高水平的体育院校更是我国体育科研前行的风向标。高校体育科研事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有了很大进步,且已经成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同时产生许多问题,这种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管理,才能真正使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高校体育科研工作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目前,高水平的体育院校,或是综合类大学下设的体育学院(系)都具有完备的体育条件,包括完善的教学设备(理论课教学设备、运动生理生化实验室等、各种项目训练场馆)、全面的体育课程、优秀的运动训练队伍等,这些体育条件与高校体育科研工作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我国高水平的体育院校从事的科研领域主要有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休闲体育、城市体育、体育产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遗产传承等),运动人体科学方向(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训练理论、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理论与方法),民族民间体育,体育信息技术此几个大研究方向,另外经过不断发展,又出现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在这里不做赘述。

二、高校体育科研工作的特征矛盾、有悖伦理规范行为

(一)高校体育科研选题方面

选题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往往直接影响到以后科学研究的成败、利弊。根据体育科研选题特征与现状可知,高校体育科研选题方向存在的最大矛盾之一在于自身的发展与教学、训练、科研的着重,高校体育科研发展是整体抓还是偏重于某一方面,不断被业内人员提及。于此,很多高校体育科研人员学者脱离实际,夸大学校体育的作用,将学校中的运动队和专业训练队伍相比较研究,也不尊重高水平队伍的发展,将学校运动队伍理念用于高水平的专业运动队,混为一谈有悖于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研究方法选用方面

在当今体育科学研究膨胀化发展的趋势下,体育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存在着纵向延伸和横向发展的特点。纵向情况,体育科学研究一方面追根溯源向不断向古代体育,甚至是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类的狩猎、迁徙、肢体活动等;另一方面,为未来的体育事业不断运筹帷幄,使体育科研现状造福于人类长久的生存。从横向发展来看,体育科学研究不断借助于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武装自己,发展到了今天就成为我们业内人士所声称的交叉学科理论、多学科理论,即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开发技术、数学物理学化学经典理论、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等等,集各学科之所长于体育,使体育集百家之所长于一体[2]。

(三)研究成果运用阶段

由以上得出的结论,体育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其中选题和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体育科学研究涉足领域可以向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扩大,也可以向自然科学不断延伸,两种情况的成果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式。社会科学类往往用事实说话,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以理论指导实践;自然科学类往往注重用数字说话,重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以实验数据反映现实情况。两种选题背景不同,对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以及社会贡献方面就不可同一界定,但是,经长期的调查研究,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虽然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却并未担当相应的责任。大部分科研成果还停留在理论化的水平,仅能纸上谈兵,不能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不能结合与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提供实际性的价值,造成劳民伤财、研究水平低下等恶劣影响[3]。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科研中有悖伦理规范的学术行为,不仅背离了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严重违反了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同时也亵渎了科学研究的求真精神。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彻底葬送了体育科研的创新精神,使刚刚起步的体育科学研究走向夭折,整治体育研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危急关头。与此笔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体育科研工作应加强对体育科研工作者的伦理规范教育,体育科研工作者应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各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伦理责任奖惩机制并成立伦理监督委员会,加大监督力度。在公众方面,鼓励新闻媒体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舆论监督,另外各学术刊物和出版社应加强学术审查力度。

参考文献:

[1] 丁月兰.体育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24):32-35.

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体育保健学 教学方法 创新能力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的21世纪,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统一的一代新人是现代大学追求的教育理念。其中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可以持续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核心要素[1]。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重点推进的内容[3][4],高等院校各专业、各课程和每一位教师都应具体对其进行落实。体育保健学是高等师范学院体育大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主干课程,本课程在学科上有诸多特点和优势,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体育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和内容,能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效果。为了实现这种目标和效果,我们对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体育保健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

1.学科优势 体育保健学课程突出的学科优势是课程内容与运动实践关系密切,实用性、实践性和科学性强,理论和实际技能一体。它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及人体对体育运动的积极适应,包含了人体形态机能、生理病理和监督检查等专业知识,涉及各种保健手段、运动性伤病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的理论、方法、技术,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比赛和工作生活等关系非常密切。也是我国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指导群众科学健身、体疗康复等必备的专业知识。因此,体育大学生对本课程普遍感兴趣,投入教学活动的热情高,对教学中采用的各种方法接受情况好,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种教学实践能真正实行和达到预期效果。其次本课程阐释和应用的理论知识、方法技术或技能是体育科学与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科研信息量大,具有更新快、观点新、紧跟科学研究与创新的前沿,是启迪教师进行开拓性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良好素材,便于教师进行创新教育设计。

2.开课时间有利 本课程开课于大二或大三,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具备了一定的人体科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该时期学生正特别需要将所学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使创新能力得到激发,为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撰写打基础。事实上,此时很多学生开始有焦虑、紧迫和困惑感,不知如何应对。体育保健学课程的开课能使学生开拓思路,应用已有知识、技能于教学和研究实践,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课程逐渐凸现出的学科特殊性,能启发和吸引学生,教师有意识营造可供学生动手动脑创新的条件,使用适合于本课程教学和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能最大可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起到比其他课程更有效的创新教育效果。

二、实现目标的要素

1.突出学生主体特点和作用 在创新教育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树立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教学中废除灌输式,推行研讨式、交互式、启发式和评论式等已被实践证明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促发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设问、学生自学、思考与教师释疑相结合,课内外探究性问题的解答、师生相互交流的应用和情境的创造,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勤于思索、学会提问和敢于提问,促使学生建立自主探索的信心、愿望、需要和勇气,进入追求创新求异的心理状态。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的突出,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体育大学生的特点,采用与之适应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掘优势和有效激发其主动学习、追求创新。体育大学生长期参加体育锻炼,身心具有突出的专业特点:教学过程中常表现为动手和模仿能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又大方、勇敢、豪爽、激情,协作精神好;师生在课内外、理论或实践教学活动中易于产生互动;由于术科课存在明显的体力消耗,大多数学生有好动难静的习惯。体育保健学教学中应注意他们兴趣大、参与积极性高和教学训练中易于遇到的体育保健学问题(如:疲劳的消除、运动损伤的防治、运动能力的提高,以及他们自身形态机能变化特点等),精心设计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和对策。体育大学生乐于动手和易于互动,动脑、动手、发言、讨论等可以适当在教学中多应用,消除体力消耗疲劳给课堂学习状态带来的干扰。安排课外阅读和查询资料,督促自觉积极学习和主动获得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研究进展非常重要,能使学生从知识掌握到研究动态了解,促使创新思维萌发。而核心是组织安排好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使创新思维变成实际活动过程,实现创新能力培养。

2.任课教师符合创新教育的要求 学生是教学 “主动”性主体,教师是教学“引导”性主体,合格的“师导”促成有效的“生动”,师生交互作用才是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前题。因此,体育保健学教师应符合以下要求:有雄厚的专业理论、技术基础和相关学科知识,便于深入分析教材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肯动脑、花费时间、投入精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设计和实践,这是不计个人得失的教师才可能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拥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最大发展,课程知识和精心的教学设计只有通过精湛的语言、形象的表达甚至是幽默风趣的谈吐向学生信息和进行指导,才会引起学生对创新教育活动过程的兴趣;本人应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至关重要的部分,俗话说“要当先生、先当学生”,教师自身经历和深刻了解创新过程,才能引导学生进入创新过程、培养创新能力;此外,思想指导行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要有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理念。

3.理论和实验课侧重点明确 理论课应以培养创新思维意识为重点。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经常在课内进行本学科新知识、新动态的介绍,启迪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课外查阅研究资料,对体育运动中的实际问题产生探索、解决的要求和自主积极的思索,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宽松、和谐活跃、研究探索的氛围,教师的授课与学生自学查阅、师生问答、小组讨论与归纳相结合。特别要注意对学生在创新思维教育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性评价,使学生对本学科知识和科研动态形成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如运动性贫血常规预防处理方法的学习和最新研究资料中的低氧防治方法,运动性疲劳的一般知识和抗疲劳的中医药科研动态,医务监督常用方法和特殊运动项目的人体科学研究等对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意识具有良好启迪作用。

实验课应以营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重点。传统的体育保健学实验,是单一的某种急救、防治手段和医务监督方法等技能训练,其实用价值能吸引学生,但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大。实验课安排一定的实训内容后,进行课内综合设计和课外研究型实验,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突出作用,是应当重点抓好的部分。综合设计实验使学生进入实验设计过程,学生能呈现新思想、新举措,对创新思维意识与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验获得理想效果的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得以保持,尝试失败的学生总结失败的原因,认识到科学活动的严谨和创新基础能力的重要性,同样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如:医务监督部分的心肺功能指标检测,将实训开设为学生自己选择检测指标、设计实验步骤的运动者心肺功能的保健学分析,就能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培养动手创新能力。课外研究型实验适合于素质较高、动手能力强、学有余力、具有浓厚科研兴趣、主动性和求知欲强的学生,主要是给其提供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机会,在教师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大幅度提高其创新能力。

三、合理安排研究式、设计型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进行实验设计 课外研究型实验是一种超越性教学,问题存在于课题内,应要求学生对课题内容,解决本课题问题的理论、技术方法深入了解,并进行资料查新。同时,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见解,给课题负责老师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建议,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创新思维和能力大幅度发展。课内综合设计型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认识和探讨拟研究问题的动态,依据已有研究报道和所学知识、技能,选择指标和落实实验,使学生形成细致严谨的科研思维及动手能力。教师不仅应强调课题研究前沿和现状的重要性和实验研究的切入点,在学生完成实验感到困惑时,教师应及时有效给以指点,如基础知识、实验技能、实验设备、思路与方法等,使学生能沿着研究、设计这一路径彻底落实,促使创新思维和能力前所未有的增长。

2.落实实验进行能力培养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合适地选择和检查实验仪器设备,准备好有关材料和练习操作技能。需要协作完成的实验,在实验设计和准备过程中,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作到群策群力。实验准备中要求学生任务分工明确、相互协作配合和共同预先演练,保证正式实验无误,使课题组成员和同一实验组同学的创新思维互相启迪,科学研究中的协作精神得到培养。在实验具体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当强调技术和技能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和客观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时时反映创新求实的科学精神。

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体育英语教学 实证研究 研究方法 研究主题

1.问题提出

目前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研究正在成为相关专家、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越来越多的体育科研论文对体育英语教学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研究难点、问题对策、研究方法等做了许多前瞻性的、独创性的探索。有学者认为,体育科学,尤其是体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与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无二致,在实证研究与反实证研究之间,不应简单地进行调查、问卷、统计数据,而应在实证的基础之上,运用逻辑主义方法,对基本理论进行判断和推理[1]。也有学者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整个体育科学研究现状做出分析,选取我国1999-2004年度体育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作为分析样本数据,对我国体育科学的体系内部结构、研究的“社会化”倾向、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及论证方式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得出体育科学研究论文运用定量方法较少的结论[2]。另有学者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专门分析了我国艺术体操科研现状[3]。

综上所述,研究方法的探讨正成为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尽管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来说,还有许多欠缺的地方,没有形成规范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2.统计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http:///Grid20/Navigator.aspx?ID=1)为检索对象,第一次检索以“体育”为篇名,匹配选择“精确”,检索时间跨度为1979―2014,再在以“体育”为篇名的搜索结果中进行第二次检索,以“英语”为篇名,最后得出相关论文112篇。第二次检索,首先以“英语”为篇名,再在搜索结果中以“体育”为篇名进行检索,其他搜索各项与第一次检索相同,最后搜索结果是同样的112篇论文。尽管112篇论文的篇名中都包含“体育”和“英语”字样,但经笔者甄别,剔除一些关于《中学体育课堂英语名词活用》、《英语自考》之类的非学术论文,最后确定87篇为分析样本总量。

2.1时间分布

在所有统计的样本中,最早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学术于1987年。如果以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评估工作为分界点,那么在2003―2014年间的学术论文数量为57篇,占总样本数的66%;2003年以前的学术论文数量为30篇,占总样本数的34%。

数据显示,以2003年为分界点,在教育部启动为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工作之后,很多体育院校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越来越多。与经验判断相一致,这表明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研究这一体育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2.2论文作者单位类型、专业

本文将总样本87篇有关体育英语教学的论文的作者单位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专业体育院校;第二类是非专业体育院校(包括各类综合性高等学校中的体育院系、社会科研单位及其他)。其中,对专业体育院校的论文作者又可分为三类:一是英语专业研究;二是体育专业研究;三是不清楚(文章没有标识)。经统计,有58篇论文作者来自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66.7%,其中作者从事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为40篇,占论文总数的46%,将近占据了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半壁江山。有29篇论文作者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占论文总数的33.3%。这说明,目前我国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主阵地是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外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因为在专业体育院校中,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必须面对学习体育各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给人们的普遍印象是文化课成绩较差,活泼好动,英语成绩难以提高。所以研究他们的学习环境、学习特点,提高英语教学成绩成了在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教研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进行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群体是来自非专业体育院校从事英语教学工作的教研人员,他们结合自身较强的英语专业背景,对体育专业学生学习英语进行研究。

2.3研究主题分类

从87篇总样本中的研究主题分析,可以发现体育与英语相结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关于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一般主要研究体育院校或综合大学体育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问题、难点及对策分析。典型代表如《综合性大学艺术体育类学生英语教学现状与启示》、《体育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等。这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共有80篇,占论文总数的92%。第二,有关于体育院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研究此类问题的作者主要认为大学英语仅仅是体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基础阶段,而体育专业英语教学是使学生从英语基础阶段过渡到专业阶段的必经环节,使其顺利阅读体育专业英文资料。该类研究主题的论文数为4篇,占论文总数的4.6%。第三,第三类文章是有关于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设置等问题的探讨。典型代表如上海体育学院的吴贻刚对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办学定位与课程设置等问题的分析。该类研究主题只有3篇,占论文总数的3.4%。

由此可知,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匀。现在很多专业体育院校和非专业体育院校因我国体育对外交往的大好形势,纷纷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外事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至少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开设的专业,应该理论先行,理应有很多的学术论文百家争鸣。但从论文统计数据得出,目前对体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专业定位、培养方法等进行探讨的论文只有4篇,即使加上3篇研究体育专业课程英语教学的论文,也只有7篇,不到论文总数的8%。

2.4研究类型分析

按社会学家詹姆斯・S・科尔曼的说法,所谓“理论研究”,是指建立旨在一种理论体系(或概念体系)但又不以经验资料加以验证的研究[4]。这里,我们按科尔曼教授的理论,把对体育英语教学研究分为理论研究(规范分析)与经验研究。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体育英语教学的基本概念、原则、理论、范畴等研究;体育英语教学的经验研究主要是指那些经过实地调查、个案分析、问卷调查、实际观察等方法而得出的可以直接指导、规范体育英语教学活动和关系的经验研究,这类研究不作纯理论上的逻辑分析。

从检索结果看,有58篇论文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66.7%;有29篇论文采用经验研究方法,占论文总数的33.3%。采用规范分析、逻辑分析方法研究的论文篇数比采用经验研究、应用研究方法的论文篇数多出29篇,说明体育英语教学的规范研究远远多于经验的应用研究。

2.5研究的规范性

一般地,科学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包含四个基本阶段程序,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对体育英语教学论文的规范性进行研究:一是是否有理论预设(或称理论假设);二是是否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即有没有提出需要加以论证或验证的问题;三是是否有对相关现存的文献加以评论;四是文献引用情况。

从研究的规范性所设定的四个指标来看,没有理论预设,没有文献评论,但有明确问题的论文占据了大部分,它们分别占有论文总数的91%、92%、94%。这些数据说明,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从问题或假设提出到论证检验、形成、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关键环节严重缺损。论文研究的规范性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至于是否有文献引用,有25%的论文没有文献引用,在某种程度上,没有文献引用,容易导致重复研究,没有文献评论,难以提出独创性问题见解。

2.6经验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

从统计87篇总样本看,主要的经验研究方法有:参与观察、普遍调查、局部调查、个案调查、问卷调查、非随机调查、随机调查、文献收集。采用以上8种具体的经验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共有29篇,其中采用普遍调查与非随机调查方法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6篇,而采用局部调查研究方法的学术论文有17篇,占总数的59%。这说明采用普遍调查的研究方法受到很大的局限。因为要进行普遍、广范围的调查,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而这又是很多研究者、研究机构面临的难题。采用局部调查的论文中,大部分把调查的对象限定在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校,跨学校、跨省之间的调查很少开展。如果普遍调查没有人力、财力的支持难以开展,那也可以理解。但没有论文采用既省钱又省力的个案调查方法,这确实是体育英语教学研究的一个误区。

3.结论建议

从上文数据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使得体育领域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环境的变化要求体育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社会用人单位的重视。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体育英语人才,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目前体育院校和高校体育专业教研人员关注的热点。

但在体育英语教学研究中,还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如研究者偏重于规范研究,而较少采用经验研究,论文研究不规范,不能遵循科学的研究程序。如缺少研究的理论预设,相关研究问题理论综述、评价较少,这就容易导致研究者相互重复同一个问题。经验研究手段单一,不能充分运用多种经验研究方法全面、广泛的开展研究。

笔者认为,体育英语教学,要从规范研究到经验研究、从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从静态研究到动态研究,力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英语教学方法论体系,首先必须进行方法论上的补课。如开展普及性训练和方法论讨论。其次,像《体育科学》等专业核心刊物要发挥专业示范导向作用,倡导刊发论文的规范性。最后,组织编写、翻译相关体育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著作和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洪潭.体育基本理路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52-257.

[2]李建军.关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现状的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范文第4篇

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基于体育专业“术科”的特点,将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若干个基本单元,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以各单元确定的主题知识点为学习目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带着问题积极而主动地参与教学实践,学习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标,在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后便进入到下个单元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好实现教育目标而建立起来的教学操作程序及理论化的教学结构.它完整地展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结合,是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科学研究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通过研究所获的证据而进一步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同时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构建科学观念、体会理解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事实上,在本质上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而探究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发展自身的探究能力及意识。

二、“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1.体育教育术科“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鉴于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逐步转轨,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的高素质的体育与健康型中小学体育人员。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理论与技能并重,并能胜任教学中小学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亟需有一定科研能力的体育方面的专门人才。体育方法学主要包括教学方法、训练方法、锻炼方法、保健方法、测量与评价的方法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方面的知识密切关系实践活动,这也侧面反映了以前体育教育专业知识教学与实践的脱离,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上缺乏所需的知识、思维方式和解决方法。教育旨在培养人的活动,教师是专门传递文明的人员,是实施学校教育的主要人员.在当今学习化的社会中,关于方法的知识是最有用的知识,而最有用的能力可谓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就要求教师把之前“讲课就是灌输知识”的观点转变为“学习教学方法”的观点.作为体育教育的实施者,体育教师的劳动行业又有着独特的特点,必须把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健身的方法作为重点,而不是所谓的增强学生体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单元探究式教学模式中,重视体育教学的方法,并给学生充分的机会及自由去探索课程所具备的的知识,从而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较多的方法学知识,养成终生学习无止尽的习惯。

2.术科的单位探究教学模式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发展趋势。

教育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本身是一种科学活动,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教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培训老师具有教育科研能力必然趋势,也将教师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后,老师不仅要提高教学能力,也需要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教学与研究本身存在着内在联系,研究的确可以促进教学,也可以通过研究得到最新的知识,及时掌握所教科目的第一线,提高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教师从教学工作以前的“经验型”向“教学和研究模型。”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升研发能力,科研意识强,教学不断反思研究,努力探索规律的体育教育。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研究探讨,符合体育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体育教育专业学校“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需要继续提高,同时也注重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注重学生的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了体育教育专业术科,但也能适应其他的专业和学科。以适应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校教学改革来创新人才是不可避免的。

3.体育专业的术科教育课程教学时间缩短,提供了客观条件为术科“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发展。

知识的海洋没有边际,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的不断变化,人们都在不断学习。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体育专业术科教学课时显著降低。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不再使用传统教学模式,不能再完全按照竞技体育模式继续教学和培养学生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没有那么多时间,使我们更难能够做到这一点。改变的实际情况,迫使我们对老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事情就是讲学习方法,如何应用理论和体育健身项目的嘴,让学生在具体的技术训练方法对学生的课堂经验进行自我比喻,使课内和课外的整合,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育的连续性,以弥补减少的时间。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以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可避免的。为了满足我们的体育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由“单元探究”的教学模式是证明了可行的。

三、结语

体育科学研究的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越野行走;课程设置;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84-02

一、前言

越野行走起源于芬兰(又名北欧行走Nordic Walking),最早源于滑雪运动员夏季训练的方法、手段。1997年,芬兰体育科学研究所和芬兰索目拉途户外运动协会一起率先把滑雪杖改制成适合步行和登山的手杖,开创了越野行走的先河。2000年,国际越野行走协会(International Nordic Walking Association,简称INWA)在赫尔辛基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性的越野行走协会。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率先把越野行走运动引入我国,4月时,“2003年全国健身登山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体育总局科学研究所越野行走队带着自己研制的“沃克”越野行走手杖参加了大会,把越野行走运动带入中国,成为越野行走在中国的创始人。2005年,总局科学研究所与国际越野行走联合会合作。在中国举办了越野行走教练员培训班,开始了正式的推广工作。姚新新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越野行走推广中心主任,国际越野行走协会(INWA)教练、中国总教练。肖刚,为国际越野行走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2013年4月国际越野行走协会中国委员会在吉林长春首次举办全国高校教师高级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同年,成立的高校分会,本文作者任推广部副主任。

近年来,越野行走从风靡北欧到全球推广,现有近四十个国家开展这项运动,其中芬兰、德国、奥地利和瑞士更为普及。今天越野行走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户外有氧运动。越野行走是世界心脏联盟和国家体育总局重点推广的健身项目。被美国《运动医学》杂志评为“最接近完美的运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这样好的运动项目带到学校中来,为体育教育增添新的血液。

二、在大学中设置越野行走体育课程的意义、价值

研究越野行走在大学的体育课程设置,源于越野行走的四个独特优势:一是健身效果突出。使用两根手杖,可使全身90%的肌肉同时参与运动,提高了运动强度。根据美国康斯威星州大学达拉斯COOPER学院实验数据,与普通行走相比,越野行走可使心率提高13%,热量多消耗20%~46%。同时,还可以明显地提高肌肉的耐力。因此,在提高心肺功能,减肥、降“三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效果显著。此外,利用两只手杖,还可以进行力量练习和拉伸运动,使身体得到全面的锻炼。二是具有独特的防护功能。使用两根手杖,使人体由两点支撑变为四点支撑,减轻了腰椎和膝关节的压力,无论是登山还是行走,都可以保护关节,预防骨关节病。另外,越野行走还是一项快乐运动。由于使用两根手杖,在上肢的参与下,大大地减轻了行走和登山过程中下肢的负担,即使是较长时间的锻炼,也会因此“不累”。因此,越野行走不仅是健身运动,更像是“玩”的运动。最后,越野徒步,不仅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文化,是生活,更是一种心情,是内心深处不断得到净化的过程……由于徒步运动具有群体性,并以它的“回归自然性”独占其他运动的鳌头。因此,这项运动对于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促进心理健康,促进人的社会化进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把越野行走引入体育课中,不仅能够填充体育教学项目,更重要的是,徒步越野运动项目在学校的开展,必将为学校培养出身心健康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在大学中设置越野行走课程的创新之处

越野行走是最优秀的有氧代谢运动方式之一。它借助两支手杖,使人在行走过程中实现四肢同时参与运动。正是这一特点,使越野行走非常容易达到有氧运动的靶心率,且适合长时间行走,并实现了全身大肌肉群的同时锻炼,因而成为了最优秀的有氧运动方式。国家体育总局已经把越野行走作为优秀全民健身项目向全国推广。越野行走如果在我国高校大力推广,不仅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有好处,还对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有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把科学健身的理念,把运动干预慢性生活方式病的作用,把快乐健身的魅力展示给大家。可以说,其对培养大学生掌握越野行走技能,享受科学健身乐趣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创新之处在于:(1)辽宁省高校越野行走体育课程设置调研尚属第一次。(2)制定高校大学生参与越野行走体育课程安全保障体系尚属实验阶段。(3)2013.9月之前,全国范围内尚无开课先例。继5月首届全国高校高级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后,山东青岛科技大学和集美大学开设了越野行走课,学生们踊跃参加。(4)通过开展徒步越野运动,学生可以在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挑战自我,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以及野外的生存能力等方面得到其他运动项目无法替代的锻炼,同时,可以在回归大自然的过程中充分领略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美”,缓解精神压力,放飞心情!

四、越野行走有氧运动体育课程设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针对越野行走项目的运动特点,收集、整合适合越野行走有氧运动在高校中发展的体育教学手段、方法、内容;形成可具体实践和操作的理论指导,为发展我国越野行走体育教学提供决策依据。以大连医科大学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越野行走运动的手段、方法、内容的研究为重点,首先制定符合高校教学特点的教学大纲,然后构建越野行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安全保障体系,之后进行实践教学研究。

五、在高校设置越野行走有氧运动课程的可行性

1.越野行走运动是已经被科研机构和各界相关权威组织机构认证了的运动。越野行走运动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户外有氧运动,并成立了世界上官方性协会――国际越野行走协会。越野行走运动是国际健身大众体育协会和世界心脏联盟重点推广的健身运动,被美国《运动医学》杂志成为“最接近完美的运动”而大力倡导;是国家体育总局向全国推广的优秀全民健身项目。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称“行走是最好的运动,越野行走是最好的行走”。

2.越野行走运动具有易推广性。首先,越野行走运动适合在各种场地里进行,学校的操场、马路、林地、山地及学校周边公园等场地都是徒步越野行走可利用的场地;其次,越野行走的动作技术要领简单易学,而内容却丰富多彩,如场地走,公路走、山地走、跑等,适合各类人群;第三,使用器材简单,一副手杖可以终身使用。

3.越野行走运动符合年轻人现代生活需要。由于现代生活的改变,徒步已经成为了一种实用、时尚的健身方法以及交友、娱乐的方法、手段。作为健身的手段,如何行走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在野外,如何避免风险的发生,发生风险之后如何自救、互救脱险,提高生存能力等,都是当代年轻人急需掌握的知识。

4.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大连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丘陵地带,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有山有水有风景。在沿海以及水库甚至在公路旁的很多地方都铺设了供徒步用的栈道,特别是本校及学校周边的旅顺口区的自然环境特别适合开展越野徒步运动。由于旅顺地区的历史背景,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六、越野行走有氧运动体育课程设置大纲与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工作的主要依据。在深入研究了在大学设置越野行走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之后,特拟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与大家探讨。另,由姚新新、肖刚为顾问,由各大学专家教授主编参编的中国第一本高校越野行走教材已经有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

七、结束语

越野行走运动虽然是一项相对安全的运动项目,在我国毕竟是一项新型的体育课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教学气体系尚不完备。特别是由于户外运动的特殊性,仍然存在很多诸如运动损伤、交通安全、自然突发事件等不安全因素。这是阻碍这项运动开展的最大的阻力。同时也要投入相当的财力如购买手杖、教师培训等。但这都不是影响这项运动在高校开展的主要因素。只要大家群策群力,课前做好充分准备,课上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课后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一定能将越野行走有氧运动体育课程高效、有序、有趣、安全地开展起来,为学校的终身体育教育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欧阳梅.越野行走对老年人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8).

[2]李章.有氧运动首推越野行走[J].保健时报,2010,(04).

[3]姚新新.为越野行走纠错[J].健康时报,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