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环境设计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建设项目;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规划,由此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我国环境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环境整治工作,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对建设项目和园区规划进行治理,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的空间。
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力度不够
在环境管理工作中,宣传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通过向社会公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共同提高环境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相关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够,在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所以建设项目的开展单位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浪费和破坏行为时有发生,不利于环境管理工作的开展。
1.2环境保护体系不健全,职责不明确
在环境保护的监管体系方面还不够完善,没有明确的管理机制和组织建设,所以对于建设项目的环境污染行为没有及时发现和制止,导致环境治理成本升高,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1.3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建设项目在施工期间,会产生大量的灰尘、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而相关部门却没有加强管理的力度,导致环境污染加重。
2.园区的环境管理存在问题
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滞后,园区综合功能差
在工业园区建设之前,应该对园区的选址、工业布局以及污染物的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等进行充分的调查论证,在具有可行性之后在开展项目建设。但是很多园区为了尽早实现经济效益,环境影响评价滞后,往往是在建设后得出评价结果,此时已经无法改变现实。这主要是由于工业园区的建设过分的注重经济效益,而没有考虑到长久的可持续性发展,导致园区的综合功能较差,环境污染隐患众多。
2.2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环境管理能力不强
由于环境保护意识比较淡薄,所以很多的工业园区在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薄弱,对于工业废水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排放没有达到规定的标准,对周围的环境以及居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有些园区为老企业转制而建,所以为了减少生产成本,降低环境保护方面的配套设施,排污标准严重不合格,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2.3园区内产业链条不完善
在工业园区中,由于企业的生产类型不同,所以在废弃物和原材料之间可以互相利用,形成良性循环。但是在现阶段的园区中互相之间的结合点很少,只是单纯的产品产出和配送,没有形成良性循环互动,所以造成资源的浪费,为环境管理带来难度。
3.环境管理对策与措施
3.1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应对措施
3.1.1加强环保体系建设,明确职责
工程项目在开工初期就要建立环境保护工作计划和制度,建立健全本项目的环境管理体系并实施,现场成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明确主管部门,配备专兼职环境管理人员,并制定各自相应的职责,明确目标,落实责任。
3.1.2加大环保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必须从思想意识这个源头抓起,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要进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的宣传教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把保护环境的意识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中去,使大家的环保意识从被动转变到自觉维护和保护环境上来,做到全民参与,减少资源能源消耗。
3.1.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保证一定的环保投入,有计划地安排环境保护措施费用,确保环保专项资金投入到位。
3.1.4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需要通过建设项目所有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在项目全生命期内,采取各种管理措施及技术措施,以减少建设项目全生命期内的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2园区环境管理对策与措施
3.2.1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生态园区
从环境角度来看,生态工业园区是最具环境保护意义和生态绿色概念的工业园区。相关的职能部门应坚持树立发展循环经济观念,在园区项目引进时加以宏观指引,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衔接,使园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增强园区竞争能力,避免园区内重复建设。
3.2.2做好园区环评工作,加强源头管理
认真作好园区的区域环评工作,根据区域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开发的强度和规模,完善区域开发的环保措施,对园区产业结构、发展规模、总体布局、配套的基础设施等编制详细规划。重点引进规模大、效益好、技术先进的项目,积极引进高科技、信息化产业等污染较少的环保、绿色项目、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对入园项目的规模性质地点工艺等进行评价,减少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3.2.3建立产业链条
将园区中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进行集中管理,对于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重新作为原材料的利用的企业之间进行互联,形成良性循环。进而减少资源的浪费,建立完善的生态循环产业链条。
4.结束语
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的建设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到位,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我国的环境管理部门应该加大整治力度,制定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降低建设项目和工业园区的环境污染,提高环境质量。环境管理部门还应该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并且联合相关的建设部门,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力度,全力打造生态循环的建设环境,为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科]
【参考文献】
[1]杜万平.环境行政管理:集中抑或分散[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2,12(1):24-26.
1.1、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现阶段,信息技术在环境设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环境艺术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所以人们对环境艺术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帮助设计者以更加高效的速度设计出人们满意的作品。比如,对于室内外环境、建筑设计等专业设计人员来说,平面图纸是基本的设计思想的交流语言,但对于非专业的客户来说,却是难以理解的,借助三维设计软件虚拟出的三维效果却直观、生动的多;任何一个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都是各方要求的相互妥协和调解,设计过程中反复的修改是难免的,电子化的设计文件易于修改,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障了图纸的标准化。在各大高校的各类设计专业普遍都很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设计教育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然要求,提高设计者的环境设计效率,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设计,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满足人们的高层次的设计需求。
2.有利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性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计算机的基本运行,学会如何应对计算机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简单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具备灵活的设计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计算机的教学目标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契合之处,显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的实际运用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重视专业设计软件课程设置的同时却反而容易忽略办公自动化、文献及信息检索、数据管理及分析软件等大学生通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证明,这些普及的软件应用有时可也能会成为设计类学生的短板。例如,现在的设计不是建立在设计师的个人灵感乍现上,而是建立在对设计环境和条件及目的的客观分析上,设计师需要有收集、鉴别、分析各类信息的能力,像文献及信息检索课程就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拓展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而编制预算、规范书写设计文件更是不可回避的基本工作技能。在教学中如果面向岗位要求,将专业理论学习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代表的实践技能相结合,最终能够向社会提供高素质的环境设计应用型人才。
二、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环境设计专业对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对于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设计文件的编制和管理,熟练运用计算机的常用办公软件。第二,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MAX等专业设计软件,使学生较好地具备利用计算机绘制图形、处理图像、甚至制作影音视频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和设计表达和表现能力。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其对软件学习的正确认识,帮助其在熟练相关软件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第三,通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互联网连接了世界各地,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从世界各地汲取自己需要的资源,为自己所用。环境设计人员在设计作品时也需要搜集大量的相关资料,为此,在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使其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正确查找和整理信息数据。
2.部分学生计算机学习积极性不高
虽然近年来计算机教育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是依然存在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有限。无论是先前归属于文学类下的艺术设计专业,还是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现属于一级学科设计学下属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都是艺术类考生,文科生也较多,抽象思维能力不高,学生在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面临不熟悉的思维方式,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
3.学生的学习特质不同
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美术教育经历,使其学习习惯、课程基础都与普通文科生有差异。艺术类学生思维更加活跃,非艺术专业背景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通常无法理解这种学科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充分掉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
三、环境设计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探索
1.改进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方法
首先,环境设计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在授课之前一定要根据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备课,注重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下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知识。比如,教师提高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结合使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吸引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并且让他们认识到计算机所具有的强大功能,以及对他们专业学习的重要作用,使计算机教学更加生动,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其次,计算机教师要转变自己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学科的特性采用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理解和把握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此外,计算机教师还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发展的快速性,结合计算机的升级速度,向学生讲授最新的知识信息,而不是照搬课本理论知识,让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在社会上更好的被实践应用。
最后,计算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协调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通过两者的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之,计算机理论课的教学大都晦涩难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受损,结合实践教学,例如结合设计实例,进行项目化的课题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但是,对于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教学应该做到平衡有度,不能忽视任何一方面的教学。在最后的学生学习考核中,教师也应该转变传统的单一式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应只把最后的结果作为唯一考评点,而忽视了每个学生在解决设计问题中对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的灵活应用和创造性应用的过程。设计类学生学习中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都会有所不同,设计专业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性思维,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单单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真正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
2.计算机教学与环境设计专业知识相结合
在环境设计专业中计算机教学讲解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计算机专业词语,深入浅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教学要紧扣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充分发挥计算机对学生专业服务的功能,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避免为讲软件而讲软件,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相互促进。计算机知识是学生未来工作中必要地设计工具,计算机使用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提高他们的专业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在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中,以案例教学法,将计算机操作与专业设计实践相结合,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工具的掌握能力。
四、结束语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 生态景观 生态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住区环境设计也从最初单纯满足居民的物质、能量及空间需求发展为在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居民精神、信息、文化需求的满足。但在众多境外公司的示范及房地产开发商的高要求下,居住区环境过度设计带来的资源浪费现象时常出现。如何运用生态设计理念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成为居住区环境设计一个焦点。
一、 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所面临的问题
(1)生态测算形式化,生态设计缺少参照依据
在国外,居住区环境设计前会对居住环境进行较精确的生态测算,设计时会充分利用测算数据对居住区环境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而在我国,设计前对居住区环境的生态测算是出于满足规定的要求,而不是为了为设计师提供参考数据。受这样的因素影响,设计师在对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较低,规划设计过程容易忽视对当地的土壤、材料、文化、气候、地形的详细考虑与分析,从而降低了能解决场地问题的原有材料的利用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环境生态空间的功能划分不合理
由于近些年人们对环境景观在营建视觉效果上的作用过度看重,使得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出发点不再是为住户营建舒适的室外空间,而是追求视觉上的冲击感和震撼力,为开发商营造出尊贵、奢华的形象。外加上设计者过于强调对景观主题的表现与营建,致使设计中对居住区环境空间功能的划分不够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过于偏重塑造超大尺度的人工空间,忽视宜人小空间的预留与设置
居住区设计中大型的广场、恢弘的轴线,在规划图上可能是协调的,但就人的尺度而言这些较大面积的空间和较多的硬质铺装构成的人工空间并不亲切。特别是在一些风格偏欧式的居住区环境设计中,规模较大的开放式广场、超长的中轴线、大型的跌水等也许符合开发商的要求,但所营造的空间并非是居民喜欢的空间。对于这些规模较大的景观节点而言,居民更喜欢私密性相对较高的组团式、宅间式环境设计,并且希望自己的窗前屋后能围绕以更多的植物而非硬质设施。
2.水体使用过度
作为生命之源,水景对于提高居住区环境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大多数居住区水景的营造主要是出于满足开发商取得更好宣传而获取更大利益的目的。从而使得居住区的水景设计更偏向于形式化,忽视水对于整体环境的影响以及之后维护费用的考虑。而不论是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水资源短缺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大规模将水体纳入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如果缺乏生态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指导,势必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的环境问题。而在大多数时间处于无水状态的水景所展现的景观效果,也势必无法得到大多数居民的满意。
(3)片面理解生态概念,绿化材料选择不合理
目前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将提高居住区绿化率片面理解为多植树多种草,将提高居住区档次归功于种植珍奇苗木、成龄大树。于是不顾居住区所处地区的地理气候因素,用大面积的草坪、较大量的名贵树种代替居住区基址上原有的经济植被,以达到体现高质量、高绿化率住宅的目的。但由于本身气候、地质条件的不适宜,一些名贵苗木的长势并不能达到设计之初的理想效果,特别是在遭遇一些极端天气后,名贵苗木大面积死亡的案例也数见不鲜,而随之带来的管理、维护费用就不言而喻。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带来植物资源的浪费,也会增加居民所需承担的物业费用。
二、加强生态设计,改善居住区环境
所谓生态设计(Ecological Design),是按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带些过程和产品及工艺流程的系统设计。生态设计遵从本地化、节约化、自然化、进化式、人人参与和天人合一等原则,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生态设计活动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竞争能力。
(1)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应符合地方性原则
居住区环境设计应该根植于它所在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居住区环境设计而言,设计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居住区所处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能利用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需要遵循哪些自然法则。居住区环境设计特色的表现不在于将其他地方的特色搬过来多少,而在于对本地特色的深入挖掘。在满足居民物质、能量、空间需求的基础上使居民获得更好的精神享受与满足是居住区环境设计最根本的目的。
(2)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要具有艺术美学性
艺术美学性是居住区环境设计需要具备的特征之一,也是生态设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所有内容都以满足功能为基本要求。而这里所提到的功能,既包括使用功能,也包括观赏功能,二者缺一不可。在我们的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中也决不能一味追求生态而使环境设计缺乏艺术美学价值。我们所提倡的生态设计是兼具审美与环保的生态,设计过程中将两者全面地体现出来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与根本追求。
(3)居住区环境设计要具有科技性特征
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的运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这里提到的科技性特征,一方面包括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硬质景观及辅助设施所采用的结构、材料、工艺、施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包括设计过程中所运用的生态学理论以及相应的循环、发展理论等。而在现代化居住区中,一些用来控制、监测居住区的环境状况并及时对居住区环境进行修复和调整的科技设备的使用使得居住区环境生态设计理念能更好地被践行。
想要对环境艺术设计有一个充分理解,就要理解它的内涵,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包涵了环境、环境艺术和环境艺术设计这3个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三者的理解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必须要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这样才能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整体功能的发挥。作为一门艺术,环境艺术拥有着独特的美感和价值,和其它的环境事物不同,环境艺术指的是以自然界为基础,人为改造生态环境,满足人们对于物质的需要,对精神的追求。艺术环境在给人们带来感官享受的同时,理解到生态环境的理念,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所以,环境艺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基础上,将艺术、审美、智慧和科学相结合,使生态理念融入生活,融入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指特定环境中,设计、开发一定的对象。艺术设计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涵园林、雕塑、书法和建筑等方面,规划环境艺术设计,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环境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生态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内容
2.1空间设计是生态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础内容
城市并不是一个二维平面,而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的存在,人们在这个空间里工作、生活。因此,做好空间设计是整个生态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基础内容。生态城市的空间设计要注意:首先,建筑空间的设计。城市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由一栋栋高楼和各种现代化的建筑物构建而成,对建筑空间的一个整体设计是空间设计中最主要的内容,包括建筑的排列、高度、外形的设计统一等。如果不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就可能出现高楼建筑随地而起,“你高我矮、你红我绿”、杂乱无章,不仅仅在美观上大打折扣,建筑的采光设计等都将受到影响,导致人们的生活无法井然有序。其次,绿化空间的设计。城市绿化空间的设计是整个空间设计的核心内容,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做好城市的绿化空间是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绿化空间的设计除了要保证美观之外,还要保证绿化空间与人们生活能够和谐一体化,让人们的生活空间与绿化空间相融合,从而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再者,城市文化空间的设计。文化是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对于一个生态城市来讲,建设城市文化空间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设计师们要善于将城市文化的点点滴滴融入城市的空间设计中,让人们在生活的间隙也能够随处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
2.2绿化设计是生态城市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
绿化设计是整个生态城市环境设计的核心内容,绿化设计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的生活环境,带来清新的空气,让人们在繁杂的工作之余也能够接触大自然,愉悦身心。因此,除了要对绿化进行空间设计之外,其它方面的设计也要引起重视。比如,绿化设计要注重美观,大自然的原始形态就是美,但当设计城市绿化时,设计师们还是要考虑到本城市的特点和设计理念,从而设计出符合本城市特点的绿化环境。此外,对植被的选择、后期的管理与保护也是绿化设计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城市比较干燥,气候偏热,在选择绿化植被时就要偏向于选择耐旱的植物。
2.3水体设计是生态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内容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之源,是世间万物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条件。当前的环境污染给水资源带来了极大损害,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稀缺,特别是对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来说更是如此。因此,要建设生态城市,水体设计必不可少,水体设计是整个生态城市环境设计的根本内容。生态城市的水体设计,主要是为了要保证人们的用水健康,减少城市的水污染源。其次,在设计的过程中还要保证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每一滴水都能够物尽其用。此外,在环境设计中更是不可能缺少“水”元素的存在,根据水流动的特性进行一些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为城市增添光彩,满足人们对环境美的需求,同时水的存在能够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有小河流淌过的地方总是比较受人们的欢迎,据此,设计师可以在城市内设计一些喷泉、人工湖泊之类的城市景观,为环境设计添上一笔光彩。
3结语
一、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现状
1.环境设计相关课程体系不完善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本身拥有大量的市场需求,众多高校抱着迎合市场需求的初衷,除了我国的一些重点院校和艺术院校设置了环境设计专业之外,其他高校也相继开展了环境设计专业的教育活动,然而当下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大多依据美术专业的基础开展,教学场所也都是在室内,并没有真正达到满足学生未来所应从事工作的岗位能力的需求,存在教学体系层面的局限性。
2.专业课程开展方式不合理
当下的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活动在各个院校的开展情况表明,当下的专业课程的开展方式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很多大学对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方式仅仅停留在美术的教育层面,其不仅违背了艺术专业的初衷,也违背了对市场迎合度要求更高的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初衷,加之当下的课程开展涵盖了大量的艺术门类,学生所学的内容很多,并且还存在着一些无关紧要的课程,专业课配置的不合理让众多的学生无法进行对环境设计行业更为深刻的思索和钻研,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便是能够通过毕业设计,修满了学分之后走向社会,也会因为自己的学习生涯在该专业层面对一些知识的应用不够熟练,从而无法满足市场对学生岗位能力的需求。
二、环境设计专业方向岗位能力需求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1.专业课程教育定位更加明确
当下的环境设计专业与市场的需求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面对@个现象,高校领导和教师团队应当高度重视,以景观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明确教学活动自身的定位,让景观设计专业学生能够成为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明确的教学定位下,不断积累相关的专业知识,夯实设计的基础能力,这将有利于让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岗位工作中得到运用。
2.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更加创新
岗位能力的需求对课程体系的另一个影响在于能够促进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更加创新。在当下环境设计专业与市场脱节的背景下,众多的学生对一些设计层面的作业往往是采取查资料的方式,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一些设计案例的积累量。让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对于一些文化作品的文化内涵层面的理解,让自己的设计更加个性、从而形成独到的、特色鲜明的设计思路,这与当今差异化的设计理念是相吻合的。
3.促进教学资源有机整合
众多高技对艺术层面的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艺术教育体系,然而当下的环境设计专业仍然在体系上存在着混乱局面及其不完善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顺应学生未来岗位需求而进行相关教学体系资源的整合。倘若学校能够更加明确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未来从事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以此为依据开展教学活动,将有利于进行教学推进方式和教学科目资源的合理规划,从而让景观能够同社会需求及其他的一些学校的农林、土木、艺术等不同的专业的环境设计专业层面进行有机的结合,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和资源整合的方法,让环境设计专业能够形成自身完备的教学体系,让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够在资源整合完善的教学体系中不断夯实,从而为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具备整合生态文明价值观及其设计理念的环境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