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型竞赛;体育教学;推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8-0017-02

小型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年来笔者一直承担小型体育竞赛的组织和策划工作,在不懈的坚持和完善中,对小型体育竞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和体会。

一、小型体育竞赛机动多样,便于推进

1.机动性

小型体育竞赛之所以说它富有机动性,就在于没有繁琐的程序与要求,诸如田径运动会的开幕式;场地器材的要求;后勤的前期准备,等等,都比较繁琐、费时,而小型体育竞赛对时间、场地、器材要求相对较低,在制定计划时,可以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比赛项目、比赛形式,且将比赛活动可分布在平时的课外和节假日时间,既能丰富课余生活,又有助于调节紧张的学习节奏。真正做到了简约而有效,是丰富学校生活的一种很好的常规活动。

2.多样性

(1)小型体育竞赛的比赛项目多种多样。它可以结合学校的体育特色和当地流行的体育活动进行选择。学校体育组在每学期初制定出本学期的小型竞赛规程,每月进行两次比赛,如表1为第一学期的小型体育竞赛计划。

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可以让学生的参与性得到更好地保证,让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体验成功。

(2)小型体育竞赛形式多样。它可以根据活动的性质进行分类,如:邀请赛、对抗赛、达标赛、测验赛等。还可以根据活动的目的进行分组类,如:耐力赛、灵敏赛、速度赛等。组织者可以根据本校体育工作的需要设置不同类型的比赛,并且还可以根据竞赛性质冠以“挑战杯”“阳光杯”“友好杯”等不同的名称,使比赛活动更有意义和色彩。

3.广泛性

(1)小型体育竞赛项目,是学校根据体育工作和学生需求制定编排的,所以可涉及面广泛。如:近期学生受娱乐节目的影响喜欢上了“撕名牌”游戏,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结合游戏本身的特点,策划一期“特色”小型体育竞赛,策划时根据各年级年龄特点,设立不同的游戏规则,这样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又能让学生得到身体锻炼,同时还指导了学生如何在课余开展这个游戏。又如:学生在参与学校实践活动后,喜欢上了各种拓展训练,学校可以抓住机会通过组织“特色”小型体育竞赛(拓展训练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的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2)小型体育竞赛学生参与广泛。作为校园一种常态非正规竞技类体育活动,其重点就体现于学生参与率。所以我们在设立比赛、游戏时制定规则时,都会考虑到学生的参与度,进行综合性编排。

4.实效性

(1)作为小型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重要途径之一,其作用不言而喻。体育组在制订计划时,都会结合现阶段体育工作重心或学校传统体育特色,来设定项目,通过这个平台达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如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到,项目设置时,学生年龄特点显著,且项目有针对性,是根据学校开展的特色体育来制定的,而且开展的时间不同对各项目的要求不同(本计划是学期初,刚刚开始实施,目的是以普及为主,要求多数学生参与),从而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目标。

(2)小型体育竞赛,是学生增进团结,深化友谊重要手段之一。小型体育竞赛便于组织,易开展,活动次数多,所以是提升班级凝聚力重要方式,也是增进学生友谊的良好契机。如:开展的各类合作项目,跳长绳、拔河、篮球对抗赛、校园足球世界杯,等等,场上的学生努力协作为班级争光,场下的学生激情呐喊加油,很好地展现了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

(3)开展一项活动本身需要对活动进行策划、编排、组织和裁判等工作,所以也是提升体育教师综合工作能力的一个很好机会。

二、小型体育竞赛激发兴趣,利于推进

笔者在本校学生中走访调查得出86.4%表示对单纯的素质练习不感兴趣,7.3%愿意参与短距离(速度练习)、技巧性练习,只有6.3%的学生愿意参与各项运动(这些学生往往是班级里体育成绩较好的学生)。而且多数集中在低中段学生,越是高年段越是不喜欢各种练习。而随后笔者问及,如果换成以游戏形式、竞技形式等一些趣味性的形式进行身体锻炼时,得出的结果却是63.7%学生表示愿意参与各项活动,18.2%的学生愿意参与游戏等非竞技项目。10.5%学生愿意参与小强度活动,7.6%学生不愿意参与(这些往往是班级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小型体育竞赛的特点、恰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趣味性很强的比赛项目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在比赛、游戏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利于推进学校体育教学。如:为了提高水平一学生50米跑步的速度,可以开展的迎面接力赛和障碍接力赛。

三、小型体育竞赛补充课堂,益于推进

小型体育竞赛是对体育课堂教学有机的补充。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见到部分学生“喜欢课外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应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同时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都有所得、有所发展,有所提高。而小型体育竞赛就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比赛项目,投其所好,并在体育课上穿插练习相关的比赛项目。一方面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体育课堂更有生气,有益于推进各项体育课堂教学。例如:四年级的定点投篮比赛、五年级的跳长绳比赛和六年级的排球垫球比赛,等等。

小型体育竞赛既便于平时自行组织比赛活动,加强相互联谊,推动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还有助于增加课堂教学的形式和趣味,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推进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我校通过每学期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及竞赛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从而养成经常、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 课外活动 兴趣 比赛

课外体育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身体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能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他们的体质。但是,由于学生只注重专业课的学习,忽视体育课的重要性,给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此,学校进行课外体育活动的改革,每名体育教师带领一个项目的体育活动,经过去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其作一阐述,以供大家共同探讨。

一、研究目的

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与技术;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特长;培养学生的体育道德和竞争意识。

二、结果与分析

(一)条件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实施的保障。学校非常重视体育,把“育心”和“育体”一起抓,亲临体育训练和活动现场,更坚固了体育教师的事业心。

2.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的前提条件。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为体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具备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熟练的体育技术、技能;具备全面的业务工作能力。

3.学生需要。现在的学生需要通过体育比赛来表现自我,而学校的体育活动给他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使他们有了发挥自我,张扬个性的机会。

(二)实施竞赛

具体实施与操作主要有体育组负责进行,院系和体育委员协作配合。

1.体育竞赛前期工作

(1)下发“体育竞赛”规程。体育组提前半个月制定“体育竞赛”的规程,并下发给校级领导、院系和体育委员(附规程一份)。(2)召集各院系项目负责人抽签。利用中午时间,把所有比赛项目抽签完毕。(3)数据处理。把各班各项比赛抽签的结果,进行电脑处理,打印张贴和作记录用。(4)器材设置。添置一些比赛用球和相关器材,作为本次比赛专用器材,并专门保管。(5)裁判员的调配。裁判工作主要由体育组全面负责和担任。由于多项比赛、多个场地同时开始,因此,又另外聘请3-4名对裁判工作有一定经验的校内外教师担任。同时,在学生会体育部的调配下,确立几名学生裁判,配合教师的裁判工作,并进行集体培训。

2.体育竞赛中期工作

(1)比赛日程通知。写在准备好的大黑板上,以便让学生安排一切准备工作。(2)积分板安排。把每场比赛的时间、班级、项目、场次写在小黑板上,每个场地一块,并有学生裁判记分员作记录。(3)体育竞赛后期工作。①确立名次。根据比赛的结果,确定各项名次,打印成表,张贴公布。②发奖状。根据规程,写好各项比赛名次奖状,利用早操时间,全校宣布,并发奖。

(三)特点

1.兴趣大。学生对体育竞赛兴趣都很浓厚。2.项目多。包括田径、球类、身体素质训练等。3.场次多。整个学期赛程比赛场次多。4.运动队多。每个院系基本上都成立了4个以上运动队,确保了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健身项目和目标,为终生体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5.比赛公正。全部比赛的裁判都由教师担任,完全体现了“严肃、公正、公平、准确”的原则。

(四)效果

1.校运动队的带头骨干作用,与这批运动员的存在分不开的。他们平时的刻苦锻炼,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既是组织者和主力队员,又是教练员。带动了全系、乃之全校的文体活动。也是他们体育特长的发挥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现。

2.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的体育比赛,丰富了学校的群体活动,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终生体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3.消除了疲劳,提高了学习效率。据调查有86.50%的学生对“体育竞赛”是满意的,只有10.50%的学生表示不满意的态度。同时,有70.60%的学生表示体育活动能消除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4.培养了学生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在比赛过程中,学生的顽强拼搏、激励竞争、勇敢果断、互帮互助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尊重裁判、尊重对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尚情操。

5.通过比赛教师的裁判经验和专业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得挤占体育活动的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二)在征得学校领导重视和支持的同时,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和操作者,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工作计划,并付之实施。

(三)科学、合理安排体育竞赛内容,让体育竞赛更系统化,科学化。

(四)要充分认识到“每天运动一小时”的深层意义。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能促进大脑因紧张学习引起的疲劳,得到较快速的消除,提高学习中枢的兴奋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钱振宇,王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氧耐力评定指标的合理性质疑[J].四川体育科学.2009.3(1):110-114.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体育;创新;教学;方法

一、体育课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性的纲要,要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体育学习与锻炼,或者在步入社会以后也能积极地参与锻炼,增强其体育意识,以提高其身体素质,对于民族的富强、国家的发展可谓意义重大。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仅限于对学校体育的教学,而且要注重对课外体育的整合,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学习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学习乐趣,培养其体育锻炼的意识,增强体育科目的趣味性、实用性、娱乐性。比如某段时间,学生别流行跳皮筋,不光是女生参加,很多男生也组织了自己的“队伍”,在课下进行比赛,甚至在体育课堂的休息时间,也拿出来玩,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这是一种违反课堂规定、不认真学习的行为,应该予以批评改正,但后来一想,其实这也是一种体育锻炼的好方法。为什么学生宁愿玩橡皮筋都不愿意学习现在的体育课程?肯定是课程的安排吸引力不够,或者教师的指导不够到位,或者在学生看来,橡皮筋是一种他们更容易接受的体育学习、锻炼的方法,所以我就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学习,同时对相关的规则进行改动、完善,老师都参与到游戏中来了,这更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全班的学生都加入了进来。我在指导他们进行完善的同时,把一些体育锻炼方面的技巧、知识教给他们,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二、体育考核要与学校竞赛相结合

在大部分学校,每年都会举办学校运动会,但是运动会并不是“全民的运动”,只是每个班级选出来的一些“精英”进行的比赛,大部分学生只是在一旁玩耍,并没有参与到竞赛中去,这就导致了教学时间的浪费以及资源的浪费。在笔者看来,要想使学校的体育竞赛切实收到成效,就应该把体育竞赛与日常的体育考核相结合,例如,参与学校竞赛的学生可以在体育考核中获得额外的加分,以这样的方式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竞赛中,不仅能活跃竞赛的氛围,让更多学生加入到竞赛中,还能让他们体会到多的体育竞赛精神,这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进行比赛的时候,对他们的一些学习技巧的锻炼、切身体会也十分重要,通过比赛,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之前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应的操作技能,让他们在紧张而愉悦的竞争氛围内完成锻炼任务。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学校的体育竞赛也应该有趣味性与健身性,否则也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加上相关规定的约束,甚至会收到与初衷相反的效果,难以实现终身体育与生活体育的宗旨。所以竞赛的组织者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能力范围以及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季节环境,同时也要富手创新地开展一些新的运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锻炼,也让竞赛能够完美地进行。实践证明:科学、简便、有趣的健身性竞赛项目,由于广大学生力所能及,能够满足他们丰富课余生活,锻炼身体及自我表现的需要,因而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对体育活动持久的兴趣,吸引他们更广泛的参与,更易达到学校体育的目的。

三、学校体育竞赛要与卫生保健相结合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校园体育文化具有丰富体育知识,修身养性,传播体育和运动文化,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和提高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等多种功能。向学生进行体育基础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教育,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任务之一,现行的学校体育竞赛完全没有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就是很好的宣传机会也没有加以利用。

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应大力推广体育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发展 管理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44-01

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采用竞技体育体制初级训练形式,坚持“普及性、先进性、传统性”的原则,担负着专业性体育竞赛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的任务,发挥了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水平、发现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作用,对发展体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21世纪的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使训练更加基础化、综合化和网络化,体育训练与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再加上部分原役或中途退役的运动员不能找到合适的就业渠道,使得很多家庭不愿让子女参加训练,人才资源流失严重。如何提升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发展潜力呢?

一、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教练员优化学历结构、提高师资水平是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不断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素质是业务能力的基础,先进的训练方法能使运动训练取得优异效果。中国教练员在训练经验、技术和细节把握方面与发达国家教练员没有明显差距,但在高学历体育专业人才方面却存在很大差距,很少有硕士、博士应届毕业生真正投入运动训练指导工作,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今后,应该加强有针对性的硕士、博士体育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对口招聘工作。应该加强教练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鼓励教练员勤读书、定量完成阅读计划,多动笔、培养教科研能力,提高理论知识和联系实际的能力。应该组织教育教学评比或竞赛活动,验证教练员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安排教练员对内、对外开课,通过互学互比教学活动来锻炼教练员,使得他们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得到长足进步,提高教练员的整体素质。

二、摆正青少年学生的训练目的

部分运动员为了升入大学参加课余训练,部分运动员为了成为专业运动员、为国争光而参加课余训练,部分运动员为了兴趣、强身健体参加课余训练。而训练目的则对训练效率与质量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因为,训练通常比较艰苦、训练形式单一,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厌恶情绪。为此,要从训练伊始就摆正青少年学生的训练目的,在教学和训练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提高运动员的兴趣。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加深家长对训练的理解,使得参加训练的学生取得家长的鼎力支持。还可以组织一些团体性的娱乐活动,例如春游、秋游、音乐晚会、篝火晚会等等,提高新运动员的融入感和归属感,让老运动员的身心也得到放松,从而为运动员训练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保证训练的有效实施。

三、重视校际间比赛的促进作用

运动竞赛是训练成效的检验,也是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省市坚持每年举办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部分项目的比赛,但总的来说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较少、校际比赛更少。体育部门应多举办体育比赛交流、体育干部管理培训、体育传统校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为国家级体育传统校创造更多的参加国际比赛的机会。体育主管部门应分级别、分项目举办不同水平的比赛,可以设立系列赛、精英赛、邀请赛等,增加单项赛,促进单项技术水平提高,参赛资格也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今年9月,中国第一届全国传统项目学校武术比赛开赛,来自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是赛训结合、以赛带练的重要经验。比赛交流能使体育传统项目运动队和运动员得到实战锻炼、积累比赛经验、发现训练成败、提高训练水平,而且,还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激励运动员的积极性、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训练行列之中,更好的达成为国家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任务。应依靠社会各团体对体育竞赛进行支持,对有较大潜力的学校参赛寻求赞助。应适当发展弱势项目,达到锻炼运动队伍,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学校训练的社会化程度

课余训练是竞技体育的基础,充足的经费投入是系统性训练的保证。有关部门要设立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专项资金,根据其作用大小按比例投入扶植经费。学校使用扶持经费时要首先保障基本训练设施的完善与提升,保障训练员和教练员的营养与安全。学校还要争取社会赞助、利用新闻媒体让社会各界关注其发展。逐步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建立有偿培养、有偿输送制度,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立青少年体育短期培训班,依据自身的功能特性和向社会开放部分场馆设施,使学校能够依靠“自身造血”生存和发展。

五、 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空间

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及就业率较低,国家教育部加强了高校招收体育特长生的文化素质要求,“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招生人数,招生比例不超过本科招生总1%”。对于高考制度的变化,能够凭借优良的运动成绩进高校的学生只是少数。学校要根据项目特点,成立医学人员、教练员、专业科研人员组成的选材小组,科学、准确的对招收的学生进行选材,注重选材人才的业务培训,将有良好天赋和潜质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加强选材人才的考核,设立“新人奖”,促进师生双方的训练积极性。

六、 根据身心规律科学计划训练

根据选材人才的身心发展规律、机体承受负荷后的变化和项目特点,不断的调整、修改训练计划。教练员要安排较为细致频繁的训练监测和反馈,以便于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生理和机体反应,为科学合理地调整训练计划提供详实的依据,提高训练效益。要注意预防和治疗运动性损伤,加强损伤的恢复手段和措施保护。要重视运动员的各个层面的营养补给,保证他们在学习、生活和训练中都能得到妥善的照顾。要加强教练员的训练经验交流,只有将大家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训练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提高训练效果。

参考文献

[1] 方吉泉.中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十五年的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112-114.

[2] 兰自力.海峡两岸学校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1):31-33.

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范文第5篇

1.1体育教育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吻合

体育的教育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体育在改造人或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和社会行为,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所能起到的积极作用的认识[1]。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体育活动最能打破阶层的限制,任何人在体育面前都是平等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必须遵守共同的规则,人们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公平、法治等概念的深刻含义,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同时,通过参与和观赏体育比赛,还能培养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这样的体育教育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吻合的。

1.2公共体育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

2002年开始在我国所有普通高校实施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普通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该纲要明确规定,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既要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目的,同时也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课程之中。学生要通过公共体育课的学习,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2]。《纲要》明确规定要通过大学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精神,为通过公共体育课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堂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隐蔽课程来实现的。隐蔽课程是指在学校范围内,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教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3]。体育隐蔽课程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情意目标,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将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寓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使隐蔽课程发挥应有的价值,应当对以下要素进行安排和设计。

2.1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

要通过公共体育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校首先应当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功能和地位,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执行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教学,保证公共体育课的课时,真正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同时,注重对体育场地的环境进行美化,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以标语或者宣传画的形式在体育建筑和场地中进行布置,让学生在无形中受到陶冶,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

2.2尊重大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公共体育课的地位和功能认识模糊,他们认为公共体育课不重要或者处于次要地位。而教师对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也不充分,部分高校一直未实行“三自主”的选课模式,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上公共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和教育,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公共体育课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在公共体育课和体育锻炼中的积极主动性。学校可以通过学校的宣传栏等渠道加强对公共体育课的宣传教育,举办各类体育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授,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

2.3发挥体育教师在公共体育课中的主导性

体育教师是公共体育课的主导者,只有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性,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标。体育教师不但要对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要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体育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处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体育教师应当热爱教育事业,忠于自己的岗位,尊重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再次,体育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不但要具有良好的体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应当认识到体育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体育教师才能真正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发挥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2.4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

学校应当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中国体育文化注重强调整体,把整体放在首位,培养人的民族气节与伦理道德的理念[4]。民族传统体育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传统意识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地域和民族的特点适当开发民族传统体育的课程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舆论宣传,鼓励学生选择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在校运会等体育赛事和活动中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定的展示和发展空间。大学体育教师应当具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能力,除了让学生掌握技能,同时也应当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对其中蕴含的道德修养、伦理规范进行深入理解,深刻领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精髓,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5注重发挥课外体育竞赛的积极作用

以课外体育竞赛为核心的课余体育也是公共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体育竞赛是竞技体育的一种组织形式。竞技体育是法治的,其规则体现了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竞技体育又是德治的,参与者必须自律,要以既合理又合法的方式取得胜利[5]。课余体育竞赛蕴含着深刻的人文价值,因此,通过大学体育课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重视课外体育竞赛的地位和作用,而课外体育竞赛因其时间和内容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深受学生欢迎。通过组织各种课外体育竞赛等活动,大学生无论是直接参与还是间接地观看比赛,都能直观地感受到体育竞赛中的拼搏精神,通过体育比赛规则的理解,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公平、法治的含义,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特别是集体类的体育竞赛,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6注重发挥教学评价的引导作用

要使大学体育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应当充分利用教学评价的手段。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评价不但要重视对大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评价,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品质、组织性、纪律性等情意目标进行评价。由于这一类目标大都无法用量化的指标来体现,这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应当在平时的课堂中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除此之外,还要针对此类教学目标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类教学目标的理解和重视,从而发挥教学评价在促进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导作用。

3结语

高校公共体育课具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功能,各类高校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平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体育课堂中。要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既需要高等学校提高对公共体育课的重视,也需要发挥公共体育隐蔽课程的优势,优化课程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作者:李理 蒋宏宇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细谦,陈琦.体育的教育价值观与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67-69.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3]姚蕾.体育隐蔽课程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