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

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的发展,进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高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发展方向。本文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义进行分析,阐释其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 性。希望更多的高等院校能够积极推进 内涵式发展,进而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1.推进高等院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意义分析

(1)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以及大变革的时期,世界多极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正在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日益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的竞争日益凸显。高等教育承载着培养专业性人才的使命,进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党的十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推动内涵式发展是目前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是教育大国,但是还没有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更不是高等教育强国。因而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是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

(2)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的竞争已经晋升为人才的竞争,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因而纷纷出台相应的教育政策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国都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创建教育基地,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3)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早在2002年,我国就已经实现了大众高等教育的目标,但是也有学者指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并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在教育观念以及教育功能等方面都存在着质的不同。教育的发展不仅仅是追求量的变化,只有质的提升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帮助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因而,我国必须要树立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坚持走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将教学质量的提升作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

2.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述

(1)质量是根本。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比较综合性的概念,涉及的内容比较宽泛,有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质量以及服务社会的质量等。有效实现这些质量的互动,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内涵式发展。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与根本,因而想要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人才的培养来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2)结构是基础。有学者指出,想要使教育适应新的社会的需求,就必须对教育的结构进行改革。高等教育同样如此,不管是规模的扩张还是质量的提升,都是教育结构优化的问题。教育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促进高等教育全局性与战略性的发展。

(3)规模是前提。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自然离不开教育规模的扩展,扩大教育规模是很多国家初期发展教育的显著特征。规模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标,规模得不到扩展,质量的提升以及效益的增长都是无稽之谈。所以说,扩展教育的规模,是发展高等教育的前提条件。

(4)效益是关键。不管是规模、结构还是质量,高效改革的最终目的还是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进而为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另外,办学效益的高低对教学规模的扩张以及质量的提升、结构的优化都起着直接影响。可想而知,想要实现高等教学质量的提升就必须统筹兼顾这四个要素的发展。

综上所述,推进内涵式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兼顾教学质量、教学规模、教学效益以及教学结构这四个要素的统筹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任务 教育本质

教育最关注的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育的目的和任务。高等教育虽不同于基础教育,但其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仍是育人。高等教育育人的核心任务和要求是“学做人”和“学知识”。“学做人”的基本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视野下的人格健全,“学知识”的基本要求是掌握社会和行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人格健全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的要求应先后有别,有所侧重。因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只有具备健全人格素养,且具有先进文化知识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学做人”要求教育主客体学会做人。一般而言,我们只重视塑造学生的人格和灵魂。实际上,教育者同样要接受“学做人”的再教育。因为正人先正己,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情。教育者首先应是榜样、表率,然后受教育者才会信服,才会接受教育。否则,所谓的“学做人”就只能是自欺欺人。

落实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首先是落实“学做人”,然后是落实“学知识”,二者都落实到位,才是完全育人,才是完成任务。在高等教育的众多任务中,育人既是根本任务,又是第一任务。而“学做人”是高等教育“第一任务”中的“第一任务”,这也是它的本质所在。

高等教育的“学做人”是塑造人的人格和灵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也是塑造人的人格和灵魂。实际上,高等教育的第一任务“学做人”主要是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成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高等教育第一任务“学做人”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手段。

一、高等教育第一任务的本质

1.第一任务的本质是回归生命的本质。

人接受教育学习技艺、知识、更新观念,其目的是个人技艺能力的提高、个人得到发展,最终服务家庭、社会和国家。当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已达到教育体制的最顶端,个人的教育何去何从?这个时候深化教育的本质认识很重要。教育本身和受教育本身,只是通过提高个人能力和知识传承这个手段,实现个人为家庭、社会、国家作出更大贡献的目标,但这不应成为最终目的。因为生命的本质决定了最终目的应该是自身修养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所以说,人接受教育学习技艺、传承知识,是教育的一个过程,仅仅是生命的一个阶段。当教育达到一定程度后,用什么维持和保障个人的操守,即接受道德的规范和法律的约束?那就应该是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与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有的教育最终要回归生命的本质,所有的教育都应为生命的本质服务。

2.第一任务是社会秩序的基础和保证。

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离不开综合实力的增强。一个社会的稳定,离不开社会细胞家庭的稳定,一个家庭的幸福安康离不开家风、家规,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和经济基础。

社会秩序建立在国家与家庭的基础上。国家强大、家庭幸福、个人安康是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社会秩序凝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凝聚成强大的家庭、民族与国家的自豪感、向心力与合力。

在家庭、社会、国家这个大群体中,人是构成这个大群体的基本个体和基础要素。个人的素质和思想水平会影响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个人的素质和思想水平就会直接决定家庭与社会的风气。所以,家庭也好,社会秩序也好,归根结底,还是要重视和培养社会个体的素质和思想。

大学生是社会个体中比较特殊和重要的存在。因为他们要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也就是在进入社会之前,要接受国家的意志,社会的要求,道德的规范,法律的约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个社会化过程和高等教育塑造人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高等教育的对象是社会成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个体是知识分子,能够在影响社会、改造社会、发展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而巨大的作用。所以,高等教育对这个群体本身的教育和群体中的个人的塑造显得非常突出。

高校教育要求教育主客体“学做人”,积极塑造师生的人格和灵魂,遵守社会道德和规范,维护社会秩序,需要经历由道德―法律―法律和道德并重―道德的这样一个过程。良好的社会秩序需要高度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的形成需要规范强制约束后养成习惯。道德和法律是塑造人的两种要求,是规范社会秩序的两驾马车。当道德的约束力不能很好地显化作用的时候,法律就要规范社会行为和秩序。当社会成员形成道德自觉,法律在规范社会行为和秩序中的作用反而不明显了。所以,在一定时期,仅仅强调道德是不够的。同样的,在社会转型期,完成高等教育第一任务“学做人”,仅仅强调思想道德的约束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法治教育,用法律的硬性规定约束行为,养成符合社会秩序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道德自觉形成,就会内化成大学生的道德信念。这个过程会有阵痛,但是会带给我们一个思想道德高尚的合格人才,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稳定的社会,一个强大的国家。

3.第一任务是意识形态的要求。

第一任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是从国家层面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也可以理解为国家对个人实施教育的目的。国家实施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必然要求个人接受国家的意志,服从国家的意志,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识形态的教育和要求。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做到的,否则,国家意志无以体现,国家利益无从保证。

因此,个人接受教育,不仅包含接受知识和文化,而且包含接受国家意志,二者不可偏废。但在现实中,实现二者的统一,往往存在意识形态教育和文化教育的融合不够的问题。也就导致我们的教育虽然是知识文化学习多,意识形态教育也多,但是受教育者国家意识不强,国家意志体现不够。更有甚者是道德缺失,法律欠缺,最终累积成诸多的社会问题。

由此可见,完成高等教育“第一任务”需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最需要审视的就是我们的意识形态教育。意识形态源于国家政治,融于社会生活,但高于社会生活。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不是脱离生活的存在,而是在生活中孕育,在生活中体现。因此,意识形态教育要和生活教育结合起来,纯粹的理论教育和观念灌输,这仅是一种知识的教育,知识教育有可能得到个人情感的认同,从而形成个人的意志,乃至上升成一种社会责任和国家意志。事实上,仅仅进行知识教育而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多。可见,意识形态融于生活的教育有待加强,效果有待优化。

二、落实第一任务的主要途径和关键手段

1.落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和实践。

当前,高等教育落实“第一任务”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个主要途径。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理论化、理想化、圣人化的特质,出现了远离人的主体性发展需要的倾向,主要表现为研究方式理论化,教育内容空洞,实践教学活动理想化,实践教学活动单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没有完全走进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立德树人收效甚微,坚定理想信念任重道远。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立德树人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塑造人的灵魂和人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立德树人、塑造人格开展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一种深层次人格发展的教育。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以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媒介,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的培养、教育、熏陶、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融合于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并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起来,完善隐性教育模式和手段,落实隐性教育的要求和任务。

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主要讲的是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在网络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应以生活为中心,在坚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与实践。事实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最关键的还是要坚定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信念,让信息受众者内心信服虚拟信息,自觉树立信心、信念,坚定践行信念。高校要通过不断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机制,形成有效的机制合力,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对教育主客体灵魂的教育。一所高校,符合校情校史、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校园精神的体现和折射。它是一种文化积淀,能深入人的血液,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所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优良校风的凝练、传承、展示、发扬的过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能有捷径,不可能一蹴而就。

深层次的思考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因此,学校需要什么文化,学生需要什么文化,尤其是活动文化,高校应慎重思考和选择。活动文化的内容应是既系统化又有侧重点,由点切入,点面结合。点就是通过活动,给学生一个思考的引子,面就是给学生更大更多的空间思考。评价活动文化的成败,仅仅看活动当时是否轰动而论,很肤浅。开展文化活动,目的不是为了吸引眼球,捞取上位资本,而是活动育人。育人的过程,应是润物细无声。如果单纯说只有轰动才是成功,那么轰动就是一种功利、短视,无益于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应力戒。

高校应高度自觉地坚持大学文化信念和坚守大学文化品位,自觉担当起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责任。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放置到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中考虑。因为高校校园文化要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体现时代文化的精神特质,紧跟文化发展趋势,反映社会主义文化的主题与精神。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表现为个体与群体,个体文化与群体文化之间的接触、交流、碰撞与升华。但归根结底,是通过个体交往的行为文化实现。因此,校园文化实现对社会文化的引领作用,首要的是培养具有先进文化的个体,加强先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最终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发展。

高等教育要遵循“认识―情感―信念―行为”的道德形成规律,并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创新。因为道德的形成,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而纯理论教学只是其中一个环节,不足以形成道德意识,坚定道德信念,践行道德行为。因此,高校有必要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与时事紧密结合的知识点,可以先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学习、思考,然后组织讨论,最后理论分析讲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这种过程纳入“过程教学”建设与考核范畴,其考察、学习、讨论、小结等过程教学成绩,至少应占课程成绩的三分之二。这样,有理论有实践,而且更强调实践,有利于掌握知识,学以致用,形成道德意识,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健康成长成才。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范文第3篇

贾珍霞(1971-),女,河北沧州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摘 要:多元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作为文化交流和研究的中心的高等教育就需要探究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因而如何在现有高等教育发展的种种困境中找到其有效的发展模式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多元化,高等教育模式,困境

1.多元文化体系下的高等教育

在当今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文化的发展当然也遵循这这一趋势。历史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的文化,而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文化,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就构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文化。不同民族的具体文化现象的差异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多元文化教育形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则要求学校需要树立全球意识。多元文化的影响在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的突出。

在我国,虽然多元文化教育并没有形成为明确的政策导向,也没有将多元文化教育高度概念化,但并不意味着没有类似的做法,没有把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教育决策与教育实践之中。其实,无论是少数民族教育,还是女童教育,抑或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等,都体现着浓郁的多元文化教育思想。

2.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表现在要求教育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变革,从而改变教育自身的状况。我国的高等教育价值目标是通过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合乎社会主义制度要求的价值目标体系。多元文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文化的主导性。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在考虑多元文化的同时,还必须要坚持我们固有的统一并主导的文化。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发展当然要承认多元文化本身的存在并要积极鼓励发展多元文化,使其能够丰富到我们的文化体系中来。二、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理想的完整实现当然离不开健全、健康和稳定的社会心理机制的支撑,这里面当然需要双方面的努力:其一在于我们的政府从整个社会管理层面的角度为社会每个成员来提供合理完善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援助;其二则在于每个社会成员在其人生成长过程中养成健全并健康的心理和完善并完整的人格。同时整个社会也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全面发展及其正常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完善,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我们的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即实现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三、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文化要求即弘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首要要求就是以建设积极得健康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其重要特征,而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的建设必然建立在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多元文化的优势在于承认对各个民族文化的兼容性和宽容性,及其协调发展的特性。因而我们要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高度来大力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来作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首要方向。五、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多元化发展。多元文化在世界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的态势,因而在中国的发展势必要形成新的发展模式,这就会带动着我国的教育模式,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要符合这一文化发展趋势,因为高等教育本身就代表着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高等教育模式的研究就显得尤为突出,和必要,这正是我们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即构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3.构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四大问题:(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体现在对于教学资源的提高个改善方面,需要给予极大地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教育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和前沿的科研高度的现状,如果作为高等教育的工作者——教师和教育对象——大学生都因为经费的不足而未能够接触到科研发展的前沿,那无论是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无异于在盲目的荒废时间和经历在已经过时的科研设备和科研成果上,这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极大地浪费;(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知识层次和科研能力,而目前高等教育却是别忽略的一部分,社会和教育部门过多的把经历放到了基础教育,即精英教育着重放在高等教育之前的教育,这正是与教育笨的发展相违背的,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无法走进世界高等学府的强大阵容,究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我们没能从根本上重视高等教育,导致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没能从根本上提高,进而导致我国的高等教育今天的发展现状;(三)师资结构单一,师资结构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结构构成部分存在很大的问题,教师的结构构成本身就是单一的,受限于地域性,导致地方高校的教师结构单一,大部分教师都是本地区培养出来的,这就存在一个隐患,一个不是很好的循环态势,最终导致培养出来的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思想和思维层面等都受限于地域特点,所以需要亟需解决这一问题,在引进教师这一方面,作为高等院校的负责人要考虑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重新慎重选择引进的教师资源,以拓展本校的思想和思维新模式,从而改善教师结构单一这一现状,并解除相应的教育隐患;(四)体制改革滞后,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一直存在的问题,高等教育体质的落后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体质阻碍教育本身的发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我们从可持续的角度和目光来探究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因而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不仅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和思考,更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的负责人能够清楚的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使命,这样才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育体制,才能最终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4.小结

多元文化的发展使得处于社会文化前沿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研究成为现代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建设适合多元文化的高等教育模式不仅可以促成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会避免多元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使得多元文化更和谐健康的发展。多元文化体系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发展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不容忽视,这样才能够为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有效建构排除障碍,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并最终使得高等教育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论文为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304062

参考文献:

[1] 缪家福,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多样性[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美国 高等教育捐赠 制度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30-01

1、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制度的发展

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历史可以说是与美国大学创校的历史同渊源,慈善捐赠贯穿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在早期殖民地时期,几乎所有的学校资源都是靠私人捐赠所获得,每个学校都利用与英国富商的关系进行募捐活动。就这样靠私人慈善捐赠,殖民地学院向后产生,虽然现在看来殖民地时期所捐赠的数量和规模很小,但这使得向高等教育提供慈善捐赠成为一种传统,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国建国以后,对高等教育的捐赠形成了更多元化的渠道。首先,新兴的企业家、金融资本家和实业家为主的新兴精英阶级对传统学院的大力改造和对新的院校的大量捐赠;其次,美国各个大学都有分散在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校友会,校友特别是精英阶层校友对母校的回报也是支撑高校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力量;最后,慈善基金会的捐赠的数量也从20世纪以来越来越大。

美国的私立学校教育非常发达,共有私立大学2484所,占美国大学总数的59.4%。私立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社会捐赠、捐赠基金以及学杂费,而公立大学的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州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是由于近年来政府对大学的财政拨款逐年减少,在使用中又有诸多限制,美国公立大学也越来越重视社会捐赠基金方面的筹措了。所以,美国高等教育的捐赠制度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和越来越完善的经营管理,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规模上都呈现出越发壮大的趋势。

2、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制度发展的原因分析

2.1 文化因素

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制度之所以能够发展得如此成熟,与其成熟的社会捐赠文化有很大的关系。捐赠的观念很早就由移民带到了美洲大陆。早期的移民就依靠社会以及私人捐赠建构了很多学校,例如世界一流的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康乃尔大学都是私人捐赠建立的高校。因此,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捐赠已经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优良传统了。

西方的传统文化起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所以西方教育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很深远。所以基督教鼓励捐赠的传统对美国的捐赠制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圣经》中大力宣扬人们应该有捐助的热情以及富人原罪之说促进了人们特别是富人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不仅如此,宗教组织也是美国高校获得社会捐赠的参与者。正是由于基督教倡导的慈善观念深入美国人心,美国高等教育才能筹集到如此可观的捐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健康、快速的发展。

2.2 经济因素

美国自从建国以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世纪初,美国已经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占据广阔的国际市场,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虽然70年代受到了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打击,但是政府积极调整了经济政策,使得美国的经济在80年代后逐渐好转,随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美国GDP逐年增长,经济实力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这样的经济发展为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捐赠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2.3 政策因素

为了鼓励社会对教育的捐赠,美国政府制定了起导向作用的相关政策。美国财经法规定不论公司或者个人,对教育或者其他社会公共事业的捐赠可以得到免税;政府开征高额遗产税、高额累计税和配套资金,政府并把这些配套资金归于捐赠者名下,估计高等教育积极募捐,同时让捐赠者“流芳百世”,企业也采取的“挑战捐赠”、高校实行配套资金政策,这些法律的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毫无疑问对推动美国社会各种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捐赠热情。

2.4 管理因素

在美国,为高校筹措办学资金已成为一种专业性的活动。高校校长将筹集募捐资金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能否为本校筹集到巨额的资金也已经成为评价该校长的一项重要标准。美国很多高校都设立了基金会,并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具体的筹资计划。资金筹措队伍在美国并不是一般员工可以胜任的,高校基金会下的资金筹措成员必须要接受关于公共关系学、筹措学、营销学、新闻学、心理学、广告学、慈善学等课程的培训,并获得“筹措证书”。

3、美国高等教育捐赠制度对我国启示

3.1 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我国高等教育要筹措资金的必要条件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必须抓住机遇,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最后,要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

3.2 制定具体的高等教育捐赠政策鼓励社会捐赠

政府的税收政策对社会和个人的捐赠行为的影响非常深远。美国政府正是充分发挥了改策的刺激作用激发了社会各界的捐赠热情。与美国相比,我国并没有具体的关于高等教育捐赠的政策来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身该公益事业。鉴于法律政策对我国高等教育捐赠制度的推动作用,我国应进一步明确、扩大公益捐赠的认定范围,简化税前扣除的认可手续;明确非营利收入的合法范围,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完善捐赠减免所得税制度,力求公平,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捐赠的公信度。

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高校负债问题一直是影响高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经过跨世纪的大改革、大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完成了两大历史性任务,一是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二是从高等教育的小国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大国,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大成就。而伴随着高等教育大发展,一些高等学校所积累的债务越来越为政府、银行和社会各界所关注,也有不少指责、批评的声音。对待高等学校负债问题,应该站在历史和发展的角度,理性分析高校负债的历史背景,客观评价高校负债背后的历史性贡献,并在政府主导下有效化解高校负债,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高校负债的现状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所2007年完成的《高校负债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02年底央属的76所高校贷款总额为88亿元,而至2005年底贷款总额已高达336亿元,校均贷款额4.4亿元,平均年度增幅达到76%。2007年7月初,经过对30多所知名高校的调研,全国高校贷款总额已达到2500亿元左右。

高校负债对高校日常教学造成许多不利影响,由于财务困难,不少地方高校在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师资、改善教学和科研条件等方面资金捉襟见肘。据一位高校医学院老师说:“高校人体解剖课需要的尸体是一次性消耗品,但其价格已从400元涨至8000元。以前上课解剖人体,现在只能用小白鼠或兔子。”

二、我国高校负债的原因

目前高校财务困境的形成是内在制度因素和外在现实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在制度层面上,我国高等学校存在极其严重的预算软约束特征,这是造成目前高校学校群体性负债的内在制度驱动与根源所在。

管理不善导致高校的损失浪费严重,2004年,教育部建立了每五年一轮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而且每年公开一次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的相关数据。这是关系到学校声誉和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本科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硬件建设,盲目扩张,“过度”建设,所以,学校宁可举债也要把学校建设为现代化的高校。评估制度出发点在于推动我国高校建设,但其实质上推动了我国高校的负债。

财务管理落后。许多高校对财务只是反映一定期间的收支状况和资金结存情况,而对资金的结构、状态、支出结构、效益缺乏分析,以至于无法科学考核学校整体和各系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高校开始重视财务预算控制,但是在财务预算编制过程中,收入支出的预算没有按照学校当年事业发展的规划和任务的有关标准和定额编制,仅凭上年的实际数加预计的增加数来确定,这种方法会使预算和实际数发生很大差异。另外,学校缺乏长远的资金规划,高校事业发展规划与财务规划相脱节,无法从学校相应的预算中得到保障,这种缺乏长远性、连续性的预算不利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

三、解决我国高校负债的对策

我国高校应该转变观念,改变债务迟早会由国家解决的想法,树立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学校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支持,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自身努力改变财务困难的现状。

解决高校负债问题无非从增收节支两个方面入手,而且侧重是增收。如通过兴办校办企业以及学校和企业合作获取相应的资金赞助,或通过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出资和捐资高等教育事业,也可以通过争取国际银行组织的贷款用于地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等途径。我国高校应该学习美国经验,在销售产品和服务社会、科研经费吸纳与管理、开展社会捐赠、资本运营、开展项目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创新工具等方面寻求突破,美国高校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资金来源中这些渠道来源的资金占据40%左右的份额,而我国只有8%左右,差距非常明显。这也表明我国在社会捐赠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大有可为。所以我国高校应该学习美国经验积极开拓融资渠道,构建合理科学的融资体系。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来节约高校支出;增强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积极利用自身在学术、科研、医疗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并销售相关产品和服务取得收入,高校在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和高校与企业利益共享机制。

创新教育思路,鼓励民间资本和富裕家庭投资教育,主动为富人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满足对学习有针对性、实务性、高层次要求的需求,为社会输送有专业知识的高水平人才,优质教育资源能迅速产生经济收益,实现高校与富人的双赢等。

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组建高素质投融资队伍,美国高校往往具有一支高素质、懂金融的财务管理团队,融投资是美国大学校长的首要任务。而我国高校基本都是核算型财务,校级领导和财务部门往往缺乏精通投融资的专业人才。学校要加强财务管理,健全资金管理机构,完善投资决策程序。所以我国高校必须通过培养和引进等手段加快专业队伍建设,组建一支精通投融资和财务管理的专业团队,建立涵盖财务、基建、监察、审计、工会等部门负责人的资金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经费收支和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积极增收节支,合理安排资金,加强投融资管理。能够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低成本、高效率地融通资金,化解债务危机。可借鉴美国经验由专业人士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债务战略发展计划,并及时根据政府政策或市场变化调整学校债务。

修正会计核算基础,逐步由收付实现制为主向责权发生制会计制转移。同时,增加或调整相应会计科目,将基本建设纳入学校财务统一核算,重现构建高校财务报告体系,以利于高校财务信息的及时披露,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贯穿于高校日常活动的全过程,以高校的财务报表、财务预算及其他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会计、金融、统计学和管理学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发现并预测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为管理者决策提供警示。

综上所述,上述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但欣喜地看到,高校负债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美国高校债务融资发展的历史和管理经验对我国目前解决高校债务困境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我国学者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深入探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高校能够较为妥善地解决高负债问题,高等教育也必将步入科学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