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行业分析

数字经济行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行业分析

数字经济行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服务业;服务业之谜;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之谜”最早是由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的提出,他在美国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多个城市存在服务业生产率低的问题。随后1968年维克多·富克斯通过研究美国服务业就业时发现劳动生产率滞后是影响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问题称为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国内学者也对我国服务业进行了大量研究。程大中(2004)基于我国服务业检验了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得出了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等结论。王俊(2008)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宋健和郑江淮(2017)利用1984-2014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重构了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证实了我国工业生产率相对上升导致服务业相对价格提高和就业份额提升。韩朝亮和符建华(2019)测算了我国各省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证明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逐年超过工业。张晨和左冰(2021)检验了我国29个省的旅游发展情况,并没有发现“鲍莫尔成本病”,认为劳动异质性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

数字经济背景下“服务业之谜”现状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显著增加

我国的服务业自改革开放才逐步开始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182061.9亿元,2020年达到553976.8亿元,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8%以上,总体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2%,2020年该占比增至54.5%,我国经济呈现一定的服务化趋势且增速较快。从服务业贡献率来看,2019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3.5%,是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的近两倍,服务业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就业吸纳能力

从就业人口来看,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3580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8%,服务业是吸收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从就业人数增长率来看,近年来增速在5%上下浮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持续大于就业人数增长率,说明服务业仍有较大的吸纳就业潜力。

(三)劳动生产率滞后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长,并且就业吸纳能力最强,但劳动生产率并未随之提高。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69140.93元/人,到2020年增长至154716.19元/人,增长近124%。从劳动增长率增速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增长率总体上增长缓慢,近年来增速在7%上下波动并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数字经济与“服务业之谜”

(一)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

在数字经济出现之前,降低生产成本是通过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实现的,即生产大规模同质化、无差异的产品。规模经济生产过程中,企业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组织和人员的管理也是批量处理的,使得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降到最低。但规模经济并不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唯一途径。信息技术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生产中信息收集难、处理慢、范围小的问题,降低了多样化的生产成本,使得差异化生产效率提升形成范围经济。

(二)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产品多样性。信息技术影响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和决策成本。数字经济降低搜寻成本是指消费者在线上搜索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成本降低,同时企业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信息技术降低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交换信息的成本,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人物画像,生产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在线上消费时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了解产品信息,从而降低了决策成本。

(三)数字经济促进服务业范围经济

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服务业中降低了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形成了服务业的范围经济。同时,数字经济的到来降低了生产者的门槛,极大的拓宽了市场范围。生产者通过数字化平台在线上出售服务、产品,极大摆脱了固定资产投入的限制,例如直播带货的兴起大大丰富了服务业业态。

(四)产品多样性降低服务业生产率

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从而促进范围经济,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可以获得超高溢价。因此,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品多样化提高服务业产品价格的同时也增加了直接或间接服务产品的价值贡献。同时,服务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活动更加多样化而更为复杂,而以剔除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出更难体现数字化对服务业赋能的价值。因此服务业出现劳动生产率滞后的现象。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降低了服务业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差异化生产效率,形成了范围经济。但是随着服务业生产过程复杂化,更多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的价格水平,但统计数据无法准确衡量服务业价格中包含的价值,因而服务业生产率被低估。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由于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服务业企业转型、业态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因此为了保障机理分析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行为转型-中观层面协同推进-宏观层面要素配置三个层次解析国民经济体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本文微观经济主体为企业和消费者,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如何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进而导致服务业增长动力发生革新性改变;中观层面以数字化服务业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协同各产业发展为主;数字经济将数据这一新要素纳入到宏观生产活动中,实现现代服务业协同实体经济创新并带来整体的效率提升。

(一)微观层面驱动微观主体行为转型

1.数字经济降低生产者生产成本,促进范围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更加丰富,如淘宝、京东等在线交易平台,极大降低了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同时数字技术可以更精准的统计和预测消费者需求,厂商可以生产和销售更多种类的产品,实现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不可贸易的特性,利用互联网可以产生新型服务产品,例如在线知识服务就打破了传统教育行业的时空限制。2.数字经济降低消费者交易成本。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类消费平台的涌现,可以获得更加透明的商品信息,降低了决策和交易成本,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在任何时间购买到任何地方生产的商品,打破了传统贸易活动的时空限制。数字经济降低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私人定制产品成为新的市场需求。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进一步模糊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边界,生产者的长尾得到开拓,极大地丰富商品供给。

(二)中观层面推进实体经济升级、各产业协同发展

1.数字经济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目前我国服务业中劳动力密集、效率低的餐饮、零售等低端服务业占比高,而技术密集、创新快的计算机服务、科研等高端服务业占比低。数字经济依赖的ICT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ICT行业的发展将推动服务业在整体行业和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极大提高了供需匹配的精准性,减少了生产、交易成本。2.数字经济推进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紧密的前向和后向关系,与实体经济形成上下游关系。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和电子元件等行业属于中间投入品制造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服务业。此外,现有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数字化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数字产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性。3.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生产模式、生产要素等给传统产业低效率、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产业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最快、技术外溢作用最大,是未来带领产业创新的关键行业。数字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运算和分析,改变了生产对于需求反应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能更加精准的安排生产任务,实现低库存、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三)宏观层面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1.数字经济形成数据新要素增加投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字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逐渐成为继资本、劳动、技术外的第四大生产要素并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数据这一新要素具有无限增长和虚拟性的特征,是人类生产活动打破资源桎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数据,数据既是生产的投入品,也是生产的产成品,改变了传统的投入产出关系。2.数字经济促进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数字化技术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提高了市场信息透明度,数字技术将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有效信息,能更好的指导生产者的资源配置。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其产生的网络效应、双边市场等使得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和多样,可能使得产出增长更加快速。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一)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促进生产、消费升级

从前文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微观主体行为转型的影响的理论分析已经得出,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者行为从追求规模经济转变为追求范围经济,而消费者则是突破了传统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一要继续研发和引入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和产品内容进行升级,实现多样性、私人定制化的发展策略。二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服务业线上转移,打破传统服务业的地理限制。三是数字化平台的出现增加了消费者的信息渠道,企业要从整个产品价值链优化整合的角度来构建高透明度的数字化平台。

(二)中观层面上加强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是中观经济的核心载体,实施数字化转型重塑国家产业的数字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一是加快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的升级,完善5G、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提升生产、运输、交易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科研教育、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加深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化渗透。

(三)宏观层面上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构建安全网络,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健全的法律法规、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安全网络,为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一是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政府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先进治理结构,完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构建数字经济安全网络。三是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数字安全为前提,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保障制度,严格限制和监管企业获取和使用私人信息的权限和用途。

参考文献:

1.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2020(1)

2.陈临奇.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3.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4.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8(6)

5.宋建,郑江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服务业成本病—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7(2)

6.韩朝亮,符建华.中国服务业增长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数字经济行业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字出版 媒介融合 文化逻辑 产业规制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2012) 02-0018-04

[Abstract] On the view of media convergence,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two trends of industrial diffusion and industrial clustering driven by digital technology, analyzed of th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cultural change with media convergence and the formation of cul-ture logic be yard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thu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nflicts between culture and regulation of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s core driving force. Given this point:monopoly force and competition force to be balance,that means “Checks and balances”, which is the driving force on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digital publishing industry regulation is the coexistence of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Key words] Digital publishing Media convergence Cultural logic Industry regulation

我国的传统出版正处在急剧变革当中,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技术、内容、服务、资本的融合,形成一系列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合作、联营、并购、重组的传媒形态,出现了全新的融合媒体组织;媒体机构的兼并重组、体制机制的改革、传媒与其他行业的渗透兼容,打破了以往出版产业的格局和产业模式,促使传统出版实现数字化升级和产业化转型的变迁。随着主流媒体的国际化拓展和媒体集团化趋势,各传媒集团将主导我国传媒产业各个领域的发展,并力争在国际上争夺更多的市场空间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播话语权。

然而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正朝着两个看似矛盾的方向发展。

一方面,出现产业扩散和媒体延展的趋势。数字技术的渗透和新媒体的产生,大大地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扩展了现有的分销渠道和市场空间,使得消费者能够在体验新技术的同时使用功能强大的新的内容产品,可以对内容进行诸如存档、注释、循环利用之类的操作,享受良好而快捷的消费服务;出现了纸媒、电子书、手机读物、听书等各类数字内容产品并存的局面;形成了传统出版社、内容集成商、UGC(Users Generate 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等多元化的内容生产和提供方式;出现了手机移动阅读、手机音乐、当当书城、电子书网站、游戏动漫等平台化的营销和服务;移动运营商、大型网站、硬件生产商、教育医疗卫生等行业也纷纷介入出版领域。这表明我国的出版业务主体正向传统出版以外行业拓展,呈现产业扩散的趋势;可以说全民参与出版、多行业参与出版的数字出版时代已经到来。

另一方面,呈现产业集聚和媒体融合的态势。在资本与制度的推动下,出版行业与其他行业在技术、机构、资本、市场等方面产生融合,出现了融合媒体或机构;出版产业的边界正在拓展,逐渐向其他行业渗透与融合。具体表现在介质融合、渠道融合、内容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资本融合和机构融合等现象,并重新组建新的出版集团和媒体组织,具有跨行业、跨区域、多元化竞争的优势。可以说媒介融合已经在数字出版行业得到印证。

似乎很少有媒介批评家能同时把握这个媒体扩散和媒体融合的矛盾天平的两端。有人担忧传统主流媒体会在新媒体的生长中被淘汰出局;有人庆幸传媒行业的淘金时代已经来临;还有人担忧内容碎片化将会导致共同价值和大众文化的丧失。有人看到了数字化技术带来的便捷和自由,对媒体的失控表示恐惧;另一些人又说媒介被控制过度。一些人看到了一个没有把关人的世界,另外一些人又看到了把关人具有前所未有的权利。这种种现象和问题,都集中于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国际大背景下的数字出版产业之中。笔者以媒介融合和制度经济学视角,尝试分析数字出版的文化逻辑和产业规制之关系,求教方家。

1 技术推动之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是在技术推动之下不断演变发展,媒介融合改变了传媒行业的技术、产业、市场、体制和受众这五者之间的关系;媒介融合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转变,本质上是在制度经济框架下的产业转型;融合仅仅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点。

随着新媒体便携性的增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媒体无处不在的时代。我们能够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媒介来了解世界,并且多种媒介的功能被整合在同一种媒介工具之中,出现了融合媒体的终端设备。以手机为例,在今天手机已不再是一种简单的通讯工具,它们能够让我们从互联网上下载数字内容、接收发送图片和音乐、收看电视、玩游戏、定位和搜索地理信息,甚至可以取代身份证和银行卡,多种其他媒介的功能被整合在手机这一个媒体之中,手机可以说是融合媒介的典型代表。如今数字内容产品的激增给人们带来多元化的文化消费和市场,人们可以通过DVD播放器、车载收音机、IPod、随身听、MP3播放工具、网络广播电台、音乐有线频道或音乐网站,甚至是SD芯片卡来收听音频节目;可以采用有线电视、IPTV、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社区终端视屏等设备,甚至是手机来收看视频节目;三网融合技术下,可以通过数据线来查阅社区生活信息、电视、广播、电子书刊等多种数字内容,享受便捷的信息服务。凡此种种都是媒介融合趋势下产生的融合媒体,并由此生产了融合媒介的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技术无所不在、技术无所不能,数字技术看似主导了数字出版的产业发展,但是,真正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因不是技术,而是制度规制模式下的产业嬗变。主要体现在传媒所有权模式和产业利益链模式;技术融合只是媒介所有权模式和利益链模式的具象方式和表现。当古老的好莱坞还致力于传统的电影制作时,而一些新媒体集团,比如说美国著名的维亚康姆公司在所有权模式和数字技术支撑下,已经开始打造和控制整个娱乐产业的利益链条,它生产电影、电视、流行音乐、电脑游戏、做网站、做玩具、主题公园、图书、报纸、杂志和漫画等,实施融合媒体的战略。可见数字技术促使了媒体的变革,加速了新的融合媒体组织的诞生。

融合媒体一方面促进了产业的重组和兼容,反过来,媒介融合又影响了媒介市场,影响了我们对媒体的使用和消费。人们使用融合媒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年轻人在操作电脑的时候,可以同时留连于四五个窗口,浏览网页、听音乐、下载音乐、和朋友聊天、完成文字处理的文件、回复邮件等;流行电视剧迷们也可以模仿对白,概括剧情,对电视剧内容进行讨论,创造原创流行的小说剧本,创作音乐,谱写乐章、制作自己的视频电影――然后通过互联网进行全球传播。这种融合现象发生在同一种设备里,存在于具有相同经营权的企业里,存在于消费者的大脑里,存在于“群迷”里,甚至存在于一个人身上。

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和进程中,人们使用融合媒体的现象也越来越普及,这种融合媒体造就了新的传媒文化。

2 数字出版之文化逻辑

对文化而言,媒介融合将是一个“杂糅”的文化现象,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构成了新的利益关系和价值链,从而形成新的传媒文化,媒介融合促进了文化的变迁。可以看到,文化变迁、传媒规制和媒介经济三者的合力加速了媒介融合,并促使技术设施和媒介设备发生变化。

媒介融合的速度在不同的文化阶层和消费阶层里具有不同的表现:那些最富有的、最懂技术的少数精英将变成最早的融合媒介产品的适应者,并被其他阶层的人追捧为时尚,而努力模仿和追赶。媒介融合的速度在国家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媒介融合将形成强大的传媒帝国,直接导致权利和财富在发达和富有的国家高度集中,同时也将改变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格局。融合不仅是企业品牌扩张的机会,它也意味着媒体力量的重新配置和媒体美学、媒体经济学的重塑。法国网络信息理论家皮埃尔・利维(Pierre Levy)用“集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这个术语来表述在某些网站社区出现的大范围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他认为,人们利用互联网把个人的专门知识或技能加以传播分享以实现共同目标。而UGC模式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和新媒体业态之中;如维基百科、YouTube、MySpace等网站都是UGC的成功案例,社区网络、视频分享、博客、播客和微博等都是UGC的主要应用形式,这就是“集体智慧”的体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传媒理论家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教授认为“集体智慧”的出现可以归因于媒体融合以及共享文化。

新知识新文化层出不穷,人和人之间的传统联系方式已经开始支离破碎;新技术支持下,人们的联系方式更加多样、更加快捷。网络社区的新结构正在形成,这些新社区往往通过自愿的形式,即时的方式,通过情感投资的形式加以确认并形成,有些还通过企业的产品推广营销、互赠知识、互换信息的活动方式组合,形成了人们自己的社交圈和网络社区。

知识文化将会逐渐地转变商业文化,甚至会转变国家民族的文化传承方式。新技术带来了许多新的生产方式、生产流程和销售模式。例如,点对点技术不断被推广,越来越多的新生销售和传播方式如在线阅读、跳转链接、分章节销售、碎片化的知识检索等,已经无需再经过传统的“整本复制”环节,这种新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严重地挑战着旧有的分销和所有权系统。

媒介融合的发展,最终势必会造成商业传媒和“集体智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可以想象,传媒领域将会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媒体权力:一种来自于媒介融合,以网络电视这种融合媒体为例,任何需要播放的信息,都需要获得授权;另外一种就是“集体智慧”,信息传播是面向不同公众组成的松散网络人群,信息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取而不需要付费。由此造成了“传播权被高度集中”和“传播权被彻底粉碎”的媒体生存博弈。

此外,传统主流媒体是处于国家议程的核心位置,将主导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草根媒体或新媒体往往会以维护公民的知晓权、参与权的面貌出现,构造出与那些主流媒体核心价值观不同的观点,严重地挑战着主流媒体的权威与核心地位。主流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合不断演进,技术、产业、市场、体制和受众这五者也永远处于博弈之中,主流文化的价值观与旁门左道的价值观在媒介传播中不断碰撞、不断博弈,商业传媒与“集体智慧”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不断斗争,这就是媒介融合下的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背景与文化逻辑。应该看到,传媒创新往往出现在主流媒体与新媒体这两者之间的边缘地带,把握好边缘地带往往就能巩固主流媒体的导向,这要求文化研究必须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传媒文化和核心价值,探索其内在的文化逻辑。

3 数字出版之产业规制

数字出版产业是内容产业,涉及意识形态领域;因此,产业发展不能脱离现实的国情和文化环境,受到宏观社会发展的制约,更主要地受到制度经济模式的制约,具有多种规制方式和特征。

规制是一种普遍现象。传媒规制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可以说大凡有传媒产业的地方就有规制的存在。不同国家对传媒规制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情,产业体制各异,但规制恒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传媒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都有专门的传媒规制机构对传媒产业进行直接或者间接的管理,并有一整套完善的制度、政策和规制系统,以激励产业或者制衡行业。

垄断与竞争并存是数字出版产业规制的主要内容。媒介融合的内生逻辑及终极指向是通过规模化和差异性来满足人们即时即地的信息需求,一方面需要垄断经营以提高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效益和产业整体优势,另一方面又需要竞争,以提高效能。数字出版垄断巨头和新兴媒体企业并存是数字技术条件下数字出版产业的现实;垄断和竞争并存是数字出版规制的主要内容之一。

制衡是规制的天平支点。媒介融合过程和传媒形态是在垄断作用力和竞争作用力之间的博弈中不断发展的,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只有当两者力量呈现均衡状态时,所产生的产业效益是最大的。因此,媒介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规制的核心就是要让具有调适垄断作用力和竞争作用力这两股力量达到均衡的能力――“制衡”,以“制衡”作为平衡数字出版产业内部作用力的原则。在规模经济驱动下的垄断经营的空间中调适垄断性作用力,扩大产业边际效益、提高产业效能;同时也要最大可能地激励竞争,通过放松管制、不对称管制和反垄断等手段来调适竞争性作用力。这两股力量达到均衡就是数字出版产业规制的“支点”,也是数字出版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核心原动力。

发挥数字出版规制的“公器”作用。以政府为代表的规制主体,基于法制和科学管理,采用有效而稳健的渐进式制度改革和规制措施,激励和制约数字出版企业在保障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数字出版企业在开拓市场,使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社会化的同时,也往往可能为追逐最大利润而牺牲社会效益或给公共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运用政策、法律、经济等各种规制手段来引导产业竞争和发展。传媒规制是传媒社会的“公器”,因此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要牢牢把握“规制公器”,发挥规制的“公器”作用,引导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环境下,对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我国传媒体制的改革和产业转型,应该把握媒介融合的发展特征,认清媒介融合背景下新的文化发展逻辑和产业特征,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把握规制的平衡点,从文化新形态和传媒新业态特征入手,根据媒介融合的变化来调整传媒规制,为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LevyPierre.Collective Intelligence[M].Cambridge: Perseus,1997

[2]Lawson Borders.G.Media Organizations and Convergence: Case Studies of Media Convergence Pioneers[M].Lawrence Associaties,Publishers,2006

[3] Henry Jenkins.The cultural logic of media convergence[J].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04,Volume 7 (1), DOI:10.1177/1367877904040603

[4]王鸿涛.媒介融合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记者,2007(6)

[5]杨云香.集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

[6]郑晓华.我国媒介融合的内外动因解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收稿日期:2012-01-29)

数字经济行业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包装技术;信息化;意义;认识

前言

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于包装行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遇,数字包装贯穿整个包装流程,由于数字技术的广泛渗透,从包装设计、制造甚至防伪而言,都实现了数字化包装。数字包装从根本而言就是计算机技术渗透下的对包装行业的深度应用。所以要理解数字包装技术的概念,首先需要明确包装的一般性流程,其次还需明确数字化带来的深远意义,最后才能通过对现状的分析,得出对数字包装技术发展前景的较为科学的判断。

1数字包装技术分析

1.1数字包装的含义前文提到,数字包装其实就是计算机环境下实现的包装的信息化,当然,这种解释是非常抽象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数字信息技术带动下的包装工艺的发展,其本质就是在包装流程中各种信息集合的一种技术[1]。这种集合是分散在不同的包装环节,最后都汇总在包装成品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数字包装技术的分析就分解成以下几个方面:包装数字元素、动画演示、包装信息回溯等。另外由于数字包装更多依赖于计算机技术,所以建立数字化的产品模型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对于调整包装设计非常重要,更加能够把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展示给大众。1.2数字包装技术包装技术的日臻成熟推动了整个包装业的进步,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又给推动了包装工艺的进步。从包装技术层面上分析,其包装设计应该是整个包装技术中权重较大的。因为在虚拟空间里,对于外包装的设计,需要设计师不断突破维度的限制,才能是设计模型具有真实感和实用性。1.3二维平面设计二维平面设计主要是把包装设计中所需要的元素融入整体的编排当中,这包括对设计元素的整理,包括:文字信息、色彩搭配以及图文编排等。当然,进行二维平面设计,需要配备专业的设计人员和设计工具,市面上常用的设计软件比较丰富,其中最常用的平面图形处理软件就是PS,通过PS能够做出各种美妙的包装素材。1.4三维包装造型设计包装设计另一个重要一环就是对包装概念进行三维造型设计,由于包装本身的三维特性,三维可视化能够更加直观的把包装概念形成具象,通过透视等技术,不断完善包装的细节,这样就能更加的体现出设计师的意图。3DMAX是目前常用的3D建模设计软件,它的一个常用功能就是可以选择材质,这样就能更加直观的展示设计稿的真实形象[2]。1.5数字化包装制造技术数字化包装制造技术是整个数字包装工业的关键,其本质就是在包装制造流程中全程实现数字化,分析数字化的包装制造技术,它的产品模型、工艺过程模型以及加工模型都是实现了数字管理,这就大大节省了包装产品的开发成本,缩短了研制周期。1.6数字印刷与数字包装紧密联系的就是数字印刷,数字印刷其实可以被堪称是数字包装的一个部分或者环节。数字印刷就是利用印前系统讲图文通过某种介质印刷出彩色印品的技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的变化,这种印刷与包装技术越来越受年轻用户喜爱,同时由于其低廉的价格以及印刷的及时性也为企业节省了不少的成本,同时也提升了用户体验。

2推动数字包装的意义分析

数字包装是基于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也是顺应了电商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未来,必将得到更佳的发展机会。当然,数字包装工业的进步也是继续我们包装企业多年来自主创新带来的成果。结合到全球经济发展的走势,数字包装带来影响必将更加深远。2.1从发展战略上讲,数字包装是我们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数字包装的内涵非常丰富,只有对数字包装的整个流程进行了梳理,才能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前面已经讲到,数字包装并不单单是指设计与印刷,如果放眼整个数字包装的大环境,那么,很显然强大的创新能力才是其拥有极强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数字包装本身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数字包装工艺的进步又离不开更加广泛的经济活动,甚至可以认为,包装业的发展速度对于整个经济环境好坏具有直接的指示作用。2.2数字包装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无论是从设计阶段还是加工阶段,各类模型贯穿于与包装模型从概念变成显示,整个流程下来,其效率相对于传统包装方式有了本质的提高,数字包装方式对于资源的整合能力是非常强的,他能够对行业内最新用户体验最好的包装形态进行数据建模,从而整合出相应的数据,供企业参考。这就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人员四处奔走学习的成本,同时对于市场也能更加直接的反应,有利于企业占据有利的市场机会。2.3数字包装对于环境保护而言,是一种巨大进步传统包装方式对于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浪费已经被诟病了多年,数字包装正在从根本上杜绝资源浪费问题,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数字包装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数字化的操作下,对于包装材料的利用率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节约了大量的用材,从而降低了环境污染。

3对数字包装技术的发展前景认识

包装对于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数字包装作为科技发展的产物,其发展前景势必非常广阔。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基于数字包装技术本身以及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影响的。特别实在中外经济更加紧密的今天,跨国合作对于推动技术合作提供极其有利的外部环境,而国内对于电商经济的扶持更是推动了数字包装技术的更加快速的发展。3.1经济发展趋势推动了数字包装技术的多元化发展随着互联网+和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与沿线经济融合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充满异域风情特色的包装设计将会引来爆炸式的增长,并且这种变化会随着融合深度更加深入,当然机遇是与挑战并存的,中外交流深度的增加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技术资源的共享和相互学习借鉴,当然这种磨合需要一定时间相互了解与沟通,这给我们包装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只要不断加强技术创新,才能开拓国外市场,才能站稳脚跟[3]。另外另一项重大政策也将对包装技术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电商经济的繁荣,不仅提振了国民经济的士气,在创造无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驱动着包装企业更新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用户体验。3.2环境友好型的包装方式深受市场欢迎数字加工在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的时候,也为环境保护做出来自己的贡献,对于资源的精确利用,使得包装行业不再是浪费的代名词,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极为节约的包装方式,所谓科技改变生活就是这个道理。另外,这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随着大众对健康理念的推崇,节约型产品更加受消费者欢迎,也根据生命力。3.3包装复合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的关键包装人才并不是新时期的包装工人,他们应该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并能够对包装行业的新风向具有较强的敏感度,而且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善于拿捏消费这的心理变化,做出最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的包装方案,而企业对于这类人才的培养也应该重点跟进,建立人才储备体系,完善职业晋升制度,给他们一个公平的发展平台。

4结语

数字包装技术的发展前景无疑是光明的,但是推动数字包装技术向前发展充满着挑战,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和国际间交流,不断提升数字包装技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

参考文献:

[1]王翠竹.博世包装:做安全包装一站式解决方案提供者—访博世包装技术成都总经理CarstenvonGlinowiecki[J].食品安全导刊,2016(25).

[2]秦燕妮.浅论智能化包装技术及发展[J].西部皮革,2016(16).

数字经济行业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字乡镇 ; 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For explaining it better, they are firstly introduced that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 Then It is introduced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 And specifically it is explained with the example .

Key words: GIS; digital villages and towns

中图分类号:C9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数字乡镇”一词来源于“数字地球”、数字中国和“数字农业”。随着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深人,数字化的内容也延伸到了乡镇、村等基层区域 。数字乡镇其本质就是建设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设施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开发、整合、应用、交流和共享乡镇的各种信息资源,对乡镇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以及辅助决策的技术体系。最终建立完善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信息化社区, 实现全乡镇政府、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一数字乡镇建设的重要性

乡镇是党政、经济、社会等各项实际工作最稳定的基层涉及到全国80%的人口,是宏观和微观工作的结合点,是最基层的行政管理单位和社会生活区域,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通过乡镇政府去落实。所以,通过信息技术去提升乡镇的建设和管理水平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在乡镇一级政府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数字乡镇”的建设,将可极大地提高政府管理的能力及水平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新的管理思路、模式和方法。“数字乡镇”不仅对政府、公众及企业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对政府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数字乡镇”是信息化建设的理想状态和终极目标,它可以帮助实现乡镇的跨越式发展,达到优化乡镇功能,提升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并最终实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乡镇信息化过程中,选择“数字乡镇”建设作为乡镇信息化目标,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乡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由于乡镇在人口结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上的特殊性,上级政府的的信息化建设,如“数字城市”、“数字区县”都完全不能取代“数字乡镇”的建设。我们必须针对乡镇的特殊性量身定做出一套专门的体系。

二数字乡镇的框架设计

“数字乡镇”是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乡镇管理、农业技术服务系统是实现农业生产的信息驱动、科学经营、知识管理、合理作业、促进农业增产的高技术系统。“数字乡镇” 涉及农业信息化的方方面面,经过分析研究后认为、数字乡镇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七个组成部分、十六个应用系统,它们构成一个统的整体。

三个层次为:信息基础层、综合应用层、综合决策层。信息基础层主要有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平台和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将建立一个无缝、集成的地理空间数据和服务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乡镇空间数据框架、空间数据协调管理,更新与分发体系和机构、空间数据交换标准、元数据等。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平台中还包括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技术标准等。综合应用层是行业数字化框架.其主要内容有:面向政府和面向社会的公众应用系统。综合决策层是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性应用框架,它是构筑在基础层和应用层之上的智能化系统。通过建立一系列应用模型,运用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在前瞻性方向上不断保持良好的经济效率和社会效率。以获得乡镇的可持续发展。

七个组成部分为公用信息基础设施平台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政府娄应用公众类应用政策法规规章及管理制度、技术标准及各种应用规范。

十六个应用系统分别是:乡党委办公系统、乡行政办公系统三维展示与查询系统、乡镇特色旅游信息系统、地面监测网络系统、遥感监测信息系统、乡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与水利设施信息系统、乡镇规划与监控信息系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农作物产量预测分析系统、污染物削减分析系统、农作物栽培信息系统(包括田间信息采集)、科技教育信息系统、信息与咨询网络系统、乡镇地理信息系统。

数字化乡镇体系要横连农村经济各产业及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纵连省、地、县各级部门和农村基层单位,要能全方位、多层次地获取和提供全面反映农村经济运行经济情况,覆盖农村经济科技社会领域的各类信息,建立起技术手段先进的省、地、县、乡、村全部联网运行的农村信息体系。

三基于GIS的数字乡镇分析

1研究区范围与土壤现状

研究区属于石屏县宝秀镇的许刘营等9个村委会集体所有和赤瑞湖部分国有,研究区建设规模为1521.03公顷,其中耕地面积有1409.9公顷(其中水田面积有1275.92公顷,旱地面积有55.83公顷,水浇地面积27.87公顷,菜地面积50.28公顷),园地面积2.04公顷,农村道路用地面积有14.26公顷,农田水利用地面积有18.56公顷,田坎面积有76.27公顷。

土壤是指具有肥力的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是各个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产物。研究区范围内土壤主要是潴育型冲积性水稻土,土种主要为浮泥田,成土母质为板岩、石灰岩冲积物,土层深厚,耕作层厚度平均在50cm以上,养分含量丰富,保水保肥能力强,质地适宜,一般一年两熟,适种作物广,是发展粮、烟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理想土壤,其理化性质见表3-1。

表3-1研究区土壤理化性状

2 该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

矢量化操作,线、点类数据及区域边界等开始进入系统。但由于系统和人工的因素造成了一定的误差,对已矢量化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图形编辑、投影转换、误差校正,形成区(多边形)文件,得到云南省石屏县宝秀镇数字乡镇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如图3-1)

图3-1 宝秀镇数字乡镇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通过现状图,对研究区现状图进行分析。

1)从矢量图中做DTM分析。得到下面图形。(图3-2)

图3-2 宝秀镇研究区格网立体图

2)对地类面积进行统计。

图3-3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统计图

3)将输出的属性数据导入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如表3-2)

表3-2 研究区现状结构简表 单位:公顷

四总结

“数字乡镇”建设是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建设方向。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数字乡镇”建设的研究,简单的实现了“数字乡镇”综合信息的应用,具有地图查询、土地利用查询统计、农副业统计等功能。如果要完全实现基于GIS的“数字乡镇”建设,还应该从政府角度出发,研究区域内企业数、土地属性、耕地面积、房屋数量和占地面积等各方面的信息,要求能够实现乡镇的可利用土地的性质、面积,需拆迁建筑的位置、面积、补偿费用等数据,从而实现科学决策。

参考文献

[1] 承继成,等.数字城市——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 阎正.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 尹朝阳.用MAPGIS编制土地利用的方法.测绘通报.1999(6):36-38

数字经济行业分析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按照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基础,分析了数字图书馆之间的经济纠纷、利益冲突以及合作关系。并应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矩阵,探讨对数字图书馆之间合作与竞争的战略选择,得出的结论是相对选择馆际竞争,合作仍是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下保持良好生存发展势头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 :网络环境;数字图书馆;博弈论;矩阵分析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图书馆这一新型事物也在人们的信息生活中逐步兴起,占据重要地位。目前国内商业性数字图书馆主要有中国知网、书生之家、超星、方正等,这些数字图书馆在漫长的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资源版权获取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然而,对于数字图书馆而言,目前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

1、数字图书馆之间的竞争关系主要体现

数字图书馆,目前国内学界没有对其进行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数字图书馆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其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1]也就是说,数字图书馆是一种虚拟的知识网络服务系统。本文所要研究的主体是商用文献型数字图书馆,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方正、书生之家、中国知网都是以有偿向公众提供全文的期刊、杂志、电子图书模式为主的商用数字图书馆,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经济学上认为,既然是商用数字图书馆(企业)就应该具有经济理性,即所有参与某一商业行为的经济主体(局中人)都想在有限的资源中用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数字图书馆间自然也就存在竞争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数字信息资源所有权和作者版权的争夺

目前我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还处于从资源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过渡的阶段,现阶段构建优良宏大的数据库资源仍然是商业数字图书馆在行业竞争中的制胜法宝。在日益强调知识产权保护的今天,数字图书馆试图通过自身行为进一步均衡同作者、版权人的利益关系获取数字产品版权也实属不易。所以数字产品版权之争或者占有率之争就是目前各大供应商的竞争焦点。

1.2 对信息人才及信息技术的争夺

无论是数字图书馆自身的数据库资源建设、搜索引擎系统的构建,还是与其他数字图书馆以及数字资源机构共同构成知识网络服务系统,构建这一形式的信息服务平台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以及信息人才的依托。鉴于数字图书馆在我国发展时间尚短、相关理论还未完善、各大数字图书馆目前都处于实践探索期。高水准的技术人才团队、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数字图书馆的这种先天性发展不足,这自然也就成为该行业竞争一个重要的关注点。

2、促使数字图书馆间选择合作的主要因素

2.1 政策因素——政府、业界的大力提倡及引导

目前由政府主导的国内数字图书馆的合作关系的具体表现就是数字图书馆联盟,所谓数字图书馆联盟(IDL)就是指建立在开放的、分布式数字图书馆基础之上,由图书馆及相关资源拥有单位组成,以实现资源共享为前提,在数字化领域担当特定领导角色的联合体。[2]而加入这种行业联盟也能在社会上增加一些自身的知名度及潜在用户的好感度。

2.2 经济因素

我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经济因素的作用不可估量。商业数字图书馆自负盈亏,其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巨额的资金作基础。单凭一馆之力是难以做到的,而联盟性质的数字图书馆则可以利用合作者的资源、人才、技术等可公用资源节省大量资金,用于自身发展。并且这种互利互惠的市场化运营模式是一种符合商业化运作规律的方式,有偿性数字化文献传递成为资源共享的主要方式,这应该是吸引商业化数字图书馆形成联盟、进行合作的最大诱饵。

3、数字图书馆间的博弈策略研究

通过上文中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关系的详尽分析,笔者将引入博弈论体系,以数据赋值的方式进行数字图书馆生存博弈研究。

3.1 数字图书馆间的博弈模型构建

假设在市场上面有A、B两家数字图书馆,在市场上互为主要竞争对手。每个数字图书馆都有合作、竞争的两个选择。在这个数字图书馆间的博弈模型中,应用的是博弈理论中的完全信息静态型博弈解——纳什均衡来解决这个问题。“完全信息”是指博弈活动中的每个参与者对其他参与者的特征(包括战略空间、支付函数等)也就是任意一个图书馆都对本次博弈活动另一方的所有信息有完全的了解,“静态”不是指参与者要同时选择行动且只能选择一次,这里的“同时”并不是时间上的同步,而是指在A做出选择的时候并不知晓B会选择竞争还是合作。在本次博弈战略选择活动中,参与者A、B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即合作/竞争,那么就应该出现以下四种行动组合(action set)即(合作,合作)、(合作、不合作)、(不合作、合作)、(不合作、不合作)。

设任一数字图书馆的支付函数有如下竞争和合作两种情况:

那么AB两者的博弈的收益表达是,合作的情况下,A/B会得到一定的收益(降低运营、建设成本,增强信息服务效果,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与此同时也会不可避免的要与B/A共享一些用户群、市场占有利益降低。竞争情况下,在保留住自己市场份额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损失,各自支付情况(B在前,A在后)具体矩阵表达如图所示。

3.2 博弈矩阵模型具体分析

通过这个博弈矩阵,将每个字母带入相应的数值。例如a=100,b=50,c=40,d=20,a’=150.b’=75,c’=30,那么根据矩阵计算可以得出四种行动组合中A/B各自的支付。如上图所示(合作,合作)是这个博弈中的占有战略均衡,即:不论对方如何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合作。显然对于某个数字图书馆来说,自己选择合作的同时对手选择竞争的话是最好的。但前提是这是个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你明白的道理,对手同样也知晓。也就是说每个数字图书馆都是具有经济理性的参与者,无论另一方如何选择,合作永远要比竞争来得合算。

4、数字图书馆间利益均衡问题解决对策

商业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还是利大于弊的,商业数字图书馆间进行合作不仅可以节约资源、提高信息服务质量、提升社会知名度,更对整个数字图书馆行业的良性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实际情况并没有博弈模型中的那么理想化,针对数字图书馆间合作及竞争两种情况下,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对策。

4.1 合作情况下解决对策

数字图书馆选择与其他数字图书馆合作,甚至是加入数字图书馆联盟,但并不代表数字图书馆要放弃自身利益。当每个数字图书馆的整体规模、发展目标、技术水平、利益诉求等情况均有不同的时候,如何通过努力找到平衡个体利益与利益的均衡点就是数字图书馆应该考虑的问题。

4.1.1 选择“异己”优秀伙伴,设计良好的沟通平台

只有协作利益大于成本支付,数字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才会有意义。目前国内的数字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和用户群多有重复,为了使合作达到最大的收益,数字图书馆应该选择与自己已有资源有区别或者相对有特色的同行合作。与此同时,设计良好的沟通平台既可以降低合作双方内部协调成本,也可以监督合作者执行协议情况。

4.1.2 树立并严守合作的原则,构建权责分明的制度体系

同所有其他领域的行业内部合作一样,数字图书馆的合作尤其是商业数字图书馆的合作必须遵循平等互惠、优势互补的基本原则,也要遵循“严守规则”的原则。这样才不会肆意损害合作者的利益,才能使合作变得顺利。

4.1.3 标准统一、格式兼容的互操作服务,为资源服务共用扫清技术障碍

由于这种协同作业中所涉及的数字图书馆是类型各异、馆藏规模不同、各自分散管理的,而要他们合作向用户提供整体而高效的服务,就需要对各合作成员的服务标准制定严格而详细的规定。例如数字图书馆合作团队可以从一开始就在服务标准、技术格式、公民权利保护等方面进行规范,为数字图书馆之间后续的数字资源互操作服务及数字资源互建互用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会因为兼容问题而有碍服务。

4.2 非合作情况下解决对策

由上文分析可知,数字图书馆间不合作的原因很多。就我国目前的社会认知水平、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法律保障体系无法为数字图书馆之间竞争行为中的个体利益进行有效地保驾护航。鉴于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给社会公众带来的诸多利益,以及其在知识传播、文化交流上的显著贡献,国家和社会有义务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良性竞争环境。

4.2.1 国家层面——提供业内良性竞争环境

现阶段可以由政府主导完善竞争中的利益赔偿机制,维护业内良性竞争环境。利益赔偿机制所涉更多的当然还是数字资源产品及服务的所有权问题,数字图书馆所提供的是一种知识服务,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金进行技术更新、支付版权费用,开发并构建数据库、检索系统、各种形式信息产品以及服务,都是该数字图书馆的智力劳动。在网络环境中应用技术手段复制数据库的全部内容,重新编排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库并非难事,如果认为这样做未侵权的话,对原数据库制作者是不公平的。

4.2.2 自我层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有重复才有竞争,有区别才能生存”——特色文献,就是某一数字图书馆提供的其他同行无法提供的某些特色信息资源,它代表了数字图书的未来工作重心,是衡量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不仅仅是拥有本馆的馆藏物理实体,同时还依赖馆外的网上信息资源。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自己的特色文献馆藏时,必须从多方面、多途径听取用户的建议与意见,了解用户需求,分析掌握应收藏文献重点、范围及发展方向,保证特色文献信息的用户群。根据需求选择、加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

总之,在目前的情况下,相对选择馆际竞争,合作仍是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下保持良好生存发展势头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 徐春成.数字图书馆版权纷争背后的博弈.中国知识产权报[J].2010(10):3

[2] 赵莉.数字图书馆联盟探析.情报杂志[J].2006(3):12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