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学科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初中汉语课堂提问误区
1.问题缺乏针对性以及目的性
很多初中汉语教师的课堂提问比较随意,往往是想到什么就提问什么,并且问题的内容也没有明确的针对性以及目的性,这必然会使得课堂提问缺乏实用性,不能满足学生提升汉语水平的实际需求。
2.课堂提问多且无逻辑性
有些初中汉语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存在误区,常常会认为课堂的提问越多越好,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出现许多与实际相脱离且没有提问价值的内容,最终导致教师的提问与学生实际脱离,使得教学过程中接二连三地出现问题,并且大量的提问也常常使学生来不及思考,这样一来浪费课堂提问时间,二来不利于学生汉语能力的提升。
3.提问后未能及时进行评价
课堂提问结束后,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价,就会使课堂提问的引导作用降低。初中汉语教学中,教师因为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因此常常会出现学生回答上一个问题后,直接判断学生回答的对与错后,就接着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提问,这样就会导致课堂提问变得被动,失去了师生互动的乐趣。
二、提高初中汉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及有效性
1.巧设问题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为使课堂提问达到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目的,教师在提问时应掌握一定的技巧。首先,教师应巧妙选择提问的角度,在变化中进行提问的创新。提问应尽量避免概念化、单一化,并且问题不能始终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方面打转,而是理论结合实践,并采取新颖的提问方式,使问题更加形象,以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其次,初中汉语课程中的有些内容看似比较平常,但是其意蕴却往往比较深刻,此类文章的课堂提问中,教师应善于从无疑中找出疑点,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最后,教师应提出一些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这是因为学生往往对与自己的认知相矛盾的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及好奇心,教师如果能够抓住课本中本身存在的矛盾,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2.问题的难度应适中
问题的难度适中,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会陷入提问无用的尴尬境地,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就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存在两种极端的状态,一种是比较容易的,没有探究性;另一种是比较难的,问题的涉及面较广,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就应该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难易适中的问题,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生活经验、教学的范围进行界定,因为生活化的问题既不会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也不是简单的动动大脑就可以得出答案,而是需要掌握问题的思维方向,采取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才能逐渐深入到问题的中心,从而使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不断掌握课文的重点以及难点。
3.应对问题进行有效评价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期,是我国大学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迅速,不仅普遍开设于本专科师范类院校,而且在一些综合类大学甚至理工类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此专业。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为人文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却出现了不景气的现象,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源于本科扩招导致专业人数过多,另一方面在于专业分工更细,原本依附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秘书学、新闻学等也相继成为了独立的专业,就业市场的蛋糕越切越小。面对当前市场的需求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作为三本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其中课程体系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摆在了我们面前。
一.课程体系重构的新思路
1.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近年来,随着独立院校在改革中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已成为我国独立院校共同的人才培养定位。然而,对于一个以强调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强调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将其纳入传统的应用型的行列未免显得有些牵强。然而,当我们重新去思考“应用性”的时候,其实我们可以发现,“应用性”不仅是指能够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还应该指为社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文工作者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应用型不仅是指为社会创造的经济价值,也是指为社会带来的人文价值。
2.对“就业市场”的观察
在对新的课程体系进行重构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对近几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另一方面走进用人单位,听取用人单位的指导意见。据就业生的反馈结果(有效问卷108份)显示,我校毕业生毕业后集中于企事业单位办公文秘14%、民营和中小型企业文职26%、中小学教育的占15%、宣传18%、培训机构15%、其它12%。针对“毕业生建议母校开设的与就业相关的课程”这一问题,许多毕业生都建议加强在校生的应用写作能力训练、开设礼仪课程、言语交际课程等。用人单位则建议强化学生的文学功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课程体系重构的新框架
在新的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固有的人文性仍然是不可缺失的。它是专业的血脉,也是专业的灵魂。但同时,课程体系也要打破原有的专业界限,借人之长补己之短。
1.知识方面
本专业以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学基础知识为核心,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设为语言类核心课程;将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设为文学类核心课程。
2.能力方面
新形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即写作能力、文学鉴赏能力、语言应用能力、文学批评能力、中学语言教学能力、办公文秘能力、新闻传播能力、国际竞争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素质方面
学生除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加强其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以良好道德素养、健康的心态走向工作岗位。
三.课程体系重构的新目标
1.培养目标上
一直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学术研究人才为主要人才培养目标,而这一培养目标显然已不适合当今社会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结合民办院校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在培养目标上进行了改革,从单一化转向多样化,形成基础加特色的培养模式;从传统型转向现代型,使学生能娴熟地运用本族语和外语,能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既能熟练地写作各类文体,又能懂得编辑、制作,将语言文字传播与网络传播有机地结合,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2.课程体系上
实行厚基础、多方向、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提出“平台”+“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构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平台。在专业拓展基础上建构三大方向模块:教育教学模块、文秘文员模块、新闻传播模块。
3.实践教学上
在校内实践中,我们对写作类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扩展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如计算机、扫描仪、复印机、传真机、采访笔、投影仪等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办公室常用软件使用技能,强化学生办公技术和制作方面的动手能力等。
在校外实习中,我们在中小学校、报社、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实习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课程体系重构的新特色
1.注重应用性
本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性,更加注重为企业培养多能的应用型中文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模块设置方面,树立“基础为专业服务,专业为行业服务”理念,淡化课程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2.突出人文性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尊重人。人文性将贯穿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始终。在课程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人文素养、先进的道德。
3.强调实践性
本课程体系的重构加强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他们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洪芳.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思考―以燕山大学为例.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5(2).
2.李建平.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科教文汇,2013(4)
3.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4)
关 键 词:体育社会学;特殊体育;特殊需要群体;教育对象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007-05
Abstract: By collating,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related inform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dissected the designation, meaning, education object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opinions: 1) it is inaccurate to interpret “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 or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used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ountries as “适应(性)体育”, while “特殊体育” conforms to Chinese reality and language habit; 2) the education object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s changing from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o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for whose definitions th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fitness disadvantageous people” can be referred to, such people should also include people whose sports skill development is retarded and whose sports abilities are significantly interior; 3)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discipline having a physical education guidance curriculum carefully design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special needs, an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individual comprehensive conditions, provides them with necessary skills to enrich their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life and sports experience, so as to enhance their physical stamina, health and life quality; 4) the essence of 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 is that the education object has uncertain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dedicated special education design must be adopted to meet the individualized needs of 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people with special needs;educational object
特殊w育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特殊群体康复身心、增强体质、提高生活的信心与勇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1]。为了使他们能公平地获得适合其身心特点与需要的自我健康管理与适应性体育知识,提高他们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2],2007年世界特殊奥运会和2008年残奥会的召开使得世界的目光齐聚中国,中国的特殊体育研究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然而,通过对国内外近几年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到目前为止对特殊体育的概念和教育对象仍没有明确界定,也未能形成共识。特殊体育邻近概念的交叉混用以及对其教育对象本质性认同的偏差和不确定性,折射出教育理念的滞后和课程定位的混乱。人本主义、生命关怀、融合教育等理论的弘扬以及对国外适应体育理论借鉴与引进,使原本模糊的特殊体育概念、对象、本质及其边界更加混淆不清。因此,有必要厘清特殊体育的发展脉络,从与欧美国家特殊体育的对比中重新审视其名称、对象、概念和本质。
1 美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名称与含义辩析
与有关特殊体育相关或相近的名称,受不同历史、文化、语言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医疗体操(medical gymnastics),医疗体育(therapeutic exercise),矫正体育(corrective PE),康复(保健)体育(rehabilitations),残疾人体育(sports for disabilities),特殊体育(教育)(special PE),适应体育、调适体育(APE、APA),全纳体育、融合体育(inclusive PE)。作为特殊教育和学校体育的下位概念,以学科课程命名的国内主流是康复(保健)体育,学术研究领域称为特殊体育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而竞技运动领域称之为残疾(残障)人体育竞赛。近年来,特殊奥运会和残奥会在中国的召开,也极大推动国内特殊体育研究,部分学者谋求与国际的接轨,将美国“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APA)或“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APE)译成“适应(性)体育”或“调适性体育”并同时引入国内,相关方面的研究也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要论证“适应、调适体育”是否准确,首先得从APA与APE的含义与关系以及APE与常规身体教育关系说起。
1.1 美国特殊身体教育(APE)与特殊身体活动(APA)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含义是理论建构的起点,应该规定这一领域的规模和目的,划定知识基础和实践之间的界限,阐明此领域的本质和服务的目标人群。APE是1952年由美国健康、体育和休闲协会(AAHPER)首次提出,指“在隔离的环境中为不能参与普通身体教育的学生提供以学校课程计划为基础的多样化身体活动”[3]。美国残疾人体育与休闲联盟(NCPERID)认为APE的含义为“调整的或改进的身体教育,以满足动作技能发展迟缓儿童的个性化需求”[4]。美国各州对APE也有不同释义,如加利福尼亚州将APE认定为专门的或调整过的身体教育课程,以满足有特别需要(发展性和矫正性的指导)而不能参加一般身体教育活动的学生个人[5];科罗拉多州将APE认定为为满足有独特需求的残疾学生专门设计的指导与教育,主要包括在教室、家庭、医院和其它场所实施的身体教育指导[6]。他们的共同目的是以各种经过特殊设计的身体活动为教育手段,通过提高身心障碍者、病弱者和有特殊体育需求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使之在社会和认知情感等方面得到发展。
1973年,国际特殊体育联盟(IFAPA)成立并提出涵盖范围更广的术语APA,含义为“是基于促进个体与生态环境的互动,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目的,以身体、心理、智力发生障碍的人为主体,包括在特定时期内不能分享普通体育活动的社会成员所从事的高度个性化的体育活动和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其实践领域涉及体育教育、休闲娱乐、运动竞赛和运动康复”[7]。在2004年进一步强调,APA是一个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包含但不限于身体教育、运动、娱乐、舞蹈、创造性艺术、医药和康复。Reid对APA与APE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APE是基于学校多样化的课程活动,APA是分析运动的学科,可见他们的主要争论点是课程与学科的差别。在西方世界,APA是APE的拓展和延伸,两者的主要区别不仅是参与场所的改变(从学校到家庭、社区和社会),还在于特殊服务和支持系统,APE也从一门课程发展为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由此可见,APE在美国是经医疗体操、矫正身体教育发展而来的基于学校的课程计划,是为满足有动作技能发展迟缓儿童的个性化需求而调整或改进的身体教育;APA是由APE而发展起来的包含身体教育、休闲服务、娱乐竞赛、运动康复等内容的学术研究领域或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国外对APA的含义并没有形成一致性的观点)。因此,APE是APA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APA的先驱。国内有不少文献将APA与APE混为一谈,都翻译成“适应体育”,或认为APE是APA的内容之一,所以APE来源于APA,这样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结合我国实际以及为了更好地与国际接轨,特殊体育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特殊体育对应美国的“特殊身体活动”(APA),狭义的特殊体育指针对特殊需要的儿童、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教育,对应美国的“特殊身体教育”(APE)。这里的理解只能是比较接近,而无法完全对应,关于中国“体育”与西方“physical education”“sports”等词含义与区别的辩论持续30年,卷入这个争论只能使特殊体育更加模糊不清。国内外许多学者似乎对“AAHPER”、“NCPERID”和“IFAPA”等机构和组织给出的含义、对象和研究范畴较为迷茫,不同学者对此认识也不尽相同,直接导致国内相关文献在概念、名称上的混用。然而,我们在梳理各州特殊体育教育纲要时发现,美国的教育部门在制定相关法律、条例和规定时,则更倾向于参考“NCPERID”对APE概念和属性的界定。APE的先驱人物Sherrill[8]认为,APE与APA概念的演变源于不同时代视角和思维方式,它是一种社会化构建,是文化信仰和价值观的产物,支持人与人之间个体的差异以及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反映了社会在一特定时期看待残障群体的态度;它具有动态性特征,所包含的内容随着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变得逐渐丰富。
1.2 美国APE与APA名称解读
APE在美国是根据一般身体教育提出来的,所以对“A”即“adapted”的理解成为对APE名称解读的关键。国内采用“适应体育”一词主要受台湾“适应体育”和“融合式体育”的影响,国内有学者根据词典的含义将“adapted”理解成“适合的、适应的”,认为“适应”是协助个体与环境有效互动的过程[9],甚至认为来源于所谓的“适应理论”。国内研究特殊体育的吴燕丹[10]认为,“适应一词是一种被动、消极的接受状态,由于外界条件变化,所以自身不得不改变,缺乏主动、积极去应对环境的态度”,“单纯的适应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无法全面和及时的解决问题。”她提出了“调适性体育”,认为“调适”代表着一种积极的、正向的态度,是课程的实施者、参与者双方或多方的一种主动融合,对于特殊需要学生来说,自我主动调适比被动适应更为重要[10-11]。无疑,“调适体育”突出“调”即调整之意,更加接近美国APE的真正含义,在名称上比“适应体育”更加准确和贴切,遗憾的是她没有独树一帜和继续坚持,而是被“适应体育”同化。而且,从这两种主流观点可以看出,无论是“适应”还是“调适”都是受我国传统“矫正”“保健”“康复”等功能性名称的影响,试图从名称上理解其功能,其目标指向侧重于生理功能的恢复与养护。然而,在查阅美国几个相关联盟、官方的教育性纲领文件时,发现对“adapt”的解释是“modify、adjust、alter、change”,“adapted”意为“修改的、调整的、改进或改变的,部分州称之为“specially designed”即专门设计的,其目的是适应特殊需要人群的需求,其核心词义为“调整或修改”,而非“适应的”(adaptive)。部分州(如纽约州、科罗拉多州)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不应将“adapted”理解成“adaptive”即适应的、适合的。然而,我们则试图将上述含义融入到APE中,认为是“改进的身体教育或调整的身体教育”。这其实与20世纪末我国学者提出的“竞技运动项目的改造”较为类似,只不过前者 “改造”的主要目的是去竞技化,主要改造项目内容规则,使之适合广大学生的需求。这里所指的“调整、改进”更全面,称之为“PAPTECA”模式,即调整“计划、评估、准备、教学、咨询、评价、合作和支持”,目的是符合特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如把“调整”理解成“适应”,明显没有抓住词汇的核心含义。然而,我们将“APE”理解成“调整体育教育”或“调适体育教育”,似乎又不太符合中文的语言习惯。
综上所述,对“APE”的理解在未找到合适名称之前,称之为“特殊体育(教育)”较为合适,毕竟它的上位概念还是“特殊教育”,而不是“适应教育”或“调适教育”。华人学者张加贝在对美国特殊体育的内涵与外延的分析中,将“APE”与“Special PE”一同理解为“特殊体育教育”,在美国北部以Dunn和Leitschuh为代表的学者和部分州一直以“Special PE”出现在教育法案与教科书中。对于“APA”可以理解成“特殊身体活动”,其包含的范围比我国广义的特殊体育还要广泛,是综合的学科知识体系,也有理解成“学术研究领域”,其包含的服务包括身体理疗、休闲娱乐等内容,可为我国特殊体育的发展作前瞻性研究借鉴与尝试。
2 特殊体育的教育对象
特殊体育教育与传统体育教育的主要差别在教育对象上。欧美等国家特殊体育教育的对象是有特殊需要的群体,主要包含两类人群:一是残疾和身体活动受限的特殊人群。《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从身体、个人与社会3个方面对身体结构、功能与残疾产生的环境进行科学分类,认为残疾与功能受限是个人的特征表现,是由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所导致的健康与健康相关问题。残障不再是单一的个人因素,而是一种个人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复合状态;作为损伤,其活动受限,是参与受限的涵盖性术语,也专门指活动受限[12]。活动受限意味着由专门指定的专家以一定的目标、可测量的标准为依据,来决定某人可以获得特殊的服务、课程、支持和资助,而这些活动包含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身体机能或者他们的互相组合,而限制来自于受损的身体功能、结构与活动需求本性以及社会参与障碍之间的交互作用。二是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学生:美国学者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学生的动作技能发展有着深入研究,在众多的著作中从幼儿的伸够与抓举到青少年大肌肉群动作技能发展的模型都有具体的测试与评价标准。因此,经过干预仍不能矫正的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学生,在经过专职人员的评估后认为他们在体育课中不安全或不能获得成功,就必须接受特殊体育教师专门设计的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理疗和服务。在我国,对青少年学生动作技能发展规律的研究比较迟滞,没有相关的测量与评估标准,对于活动受限与动作技能发展迟缓的学生往往是和普通学生一样接受常规体育教育。对他们来讲很难在体育活动中找到成功的感觉,常常是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高危人群,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弱势群体。鉴于我国特殊体育仅对残疾人群做出了规定,而对体弱、伤病等没有给出具体的界定标准,周二三等[13]根据欧美国家和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满足一个充分条件和两个基本标准的“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即身体患有不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或有残障的人群。两个基本标准,一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在59分以下的人群,二是 BMI
3 特殊体育(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特殊体育教育与常规的体育教育在定义上并无本质差异,其共同点都是重点发展学生的全面技能和促进积极的身体活动,提高生命质量。主要区别除了教育对象外,特殊身体教育是基于认知、技能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具有发展性的个性化教育,趋向于获得更多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给学生特别的帮助如一对一的指导。华人学者张加贝[14]认为,特殊体育具有5个属性,即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教学的个案化、多课堂、适应性以及学科的综合性,这也是特殊体育区别于其他体育学科所特有的属性。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的“特殊身体教育”发展为今天的“特殊身体活动”,在教育对象、内容和所包含的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含义也与教育对象的认定、文化信仰以及价值观的差异有一定关联。目前,美国基于学校的特殊体育教育被看作是一种职业推送服务,受到联邦和各州的法律保护,是特殊体育活动的主体。在我国,特殊体育主要是作为一门学科,属于教育的范畴,特殊教育和体育是其上位学科。可见,对于特殊体育的认识更多的是一门学科,其本质在于教育对象存在着不确定和动态性特征,以专门的特别的教育设计满足特殊需要群体的个性化需要。
国内学者对于特殊体育概念的界定,主要说法有:“特殊体育是为各类有特殊身体需要的人群进行符合其身心特点的体育教育”[15]。卢元镇[16]认为,特殊体育就是残疾人体育,指在听力、视力、言语、智力、肢体等方面有缺损者,通过身体练习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帮助康复、培养意志品质和生活自理能力为目的,所进行的体育活动。台湾学者指出,特殊体育是为所有身心障碍或病弱学生所设计的体育课程,通过这一课程,身心障碍或失能学生可以享受较高品质的运动或身体活动,进而促进身心方面的发展[17]。从上述特殊体育的定义来看具有共同的特征,无论是一项体育活动、知识体系、课程,或是一门学科,都试图对学生特殊群体进行干预以达到康复身心、提高生活质量的体育教育目的,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体育最大限度完善对身体缺陷功能的补偿和实现自我超越。然而,以上定义却未体现出特殊体育的本质属性即“特别设计的个性化教育”。对特殊体育的定义应从教育和文化两个范畴来认识,即既要重视教育对人的培养,又要从社会文化的视角反映出体育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还要考虑到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本研究参考借鉴杨文轩、陈琦在《体育原理》中对体育概念的定义方法,将特殊体育定义为:一门为有特殊需要的个人发展而精心设计的体育教育指导课程的学科。这里所强调的特殊体育的本质内涵:“个人发展”指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精心设计”指对常规体育教育的调整和改进,做出特别专门的设计。
关键词:体育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10-1339-03
体育院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训练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工作人员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而展开。由于学校各学科的专业人员教学、科研或学习任务重、时间紧,他们都希望来图书馆得到及时准确的自己所需要的专业文献信息。因此,为他们提供研究型信息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馆员”制度正是为满足高校这一专业需求而设立的一项服务制度。“学科馆员”制度是高校图书馆的一种先进的办馆理念,是为学校师生“量体裁衣”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尽管它在我国一些重点高校图书馆开始实施,但在众多的一般高校里,尤其是体育院校尚属一种需要进行探索和试验的新生事物。笔者根据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探讨该制度在体育院校建立的可行性及必要性,为全面推进这一服务模式作一些探讨性研究。
1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内涵
1.1“学科馆员”的含义中文“学科馆员”一词来源于相应的英文名称Subject Librarian,在国外说法不一,相关的称呼还有学科专家馆员、联络馆员、学科咨询馆员、研究支持馆员、网络馆员等等。ALA(美国图书馆学会)对“学科馆员”的定义为:一种受过专门训练和拥有丰富学科知识的馆员,主要负责图书馆某一学科专业文献的选择和评价,有时也负责学科信息服务和书目文献的组织。国内在“学科馆员”概念的认识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虽然对“学科馆员”尚无一个明确、规范的定义,但实际上“学科馆员”就是一些特殊的图书馆员,他们具有某学科的知识背景,或了解精通某些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为这些学科的用户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包括信息沟通和联络、资源组织与开发、学科信息咨询和导航以及用户培训和指导等等。
1.2“学科馆员”产生的历史背景“学科馆员”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从美国兴起的。最早发端于美国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是以大学科为对象,由专门的高级服务人员进行对口服务的一种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在国内率先实行“学科馆员”制度的是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开始实行,北京大学于2001年也开始实施这一制度。之后,相继有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矿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烟台大学等国内不少大学图书馆都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现在北美、西欧、日本、澳大利亚、我国港台等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实行了“学科馆员”制度。相信,我国体育院校图书馆也将会逐步实施这一制度。
2体育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2.1体育院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一个大学图书馆要想成为一流的大学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必须具有支持学校进行高水平、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以及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的能力。图书馆的资源发展应密切配合学校的学科发展和研究方向,提高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针对性、科学性和主动性。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于2005年率先在全国体育院校开始实施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与服务。起初,由图书馆馆员自己申请与馆里聘任相结合,组成了一批较优秀的馆员承担起了“学科馆员”的职责。根据馆里的要求及职责范围开展了相关服务。一年多来,他们与各自负责的院系学科建立了一定的联系,定期向对口院系介绍图书馆新的资源建设,并及时了解对口学科的发展对信息资源和服务内容的要求,协助对口院系学科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等。这项工作的开展对学校的改革以及院系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2.2图书馆自身建设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以纸质型文献为主的馆藏建设已逐步转变为现实馆藏与虚拟馆藏并存,并更加注重电子资源与网上有用信息的收集。图书馆不再过分强调“拥有”,而更多强调对资源的“获取”。目前,体育院校图书馆通行的资源入藏方法,依然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教师参与选书制。院系教师选择资源,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偏好,很难从本院系学科建设的整体布局出发。特别是在当前多种知识载体并存、信息资源多渠道的情况下,由于缺乏图书馆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时间,他们难以在多种资源间作出合理选择,也无法对大量流动的网上信息进行收集、跟踪和揭示。同时,现有馆藏资源建设已无法满足读者新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精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科馆员”来担此重任,以保证馆藏资源结构的科学与合理,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建设与发展。
2.3图书馆服务创新的需要近年来,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和联机编目等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图书馆工作流程和服务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些都迫切要求打破传统的被动的服务模式,建立以学科为中心的新的服务机制,使图书馆的流通、阅览、检索一体化,提高各种资源按学科获取的集中度和使用效率,使读者能够方便快捷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目前,国内许多院校图书馆正在根据自己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现有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多媒体数据库。比如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和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15所体育院校、29家省市自治区体科所等联合建立了全国体育系统中文体育图书联合数目数据库;建立了体育报刊数据库;百年中文体育图书数据库;全国体育系统研究生论文数据库(文摘版)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图书馆员具有较高的现代信息技术与技能,更要求熟悉学科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正是适应了图书馆要实现服务创新与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2.4“学科馆员”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2.4.1“学科馆员”的人员结构不甚合理要建立好“学科馆员”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科馆员”是至关重要的。“学科馆员”一般要具备大学本科的某一专业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要熟悉信息咨询的基本业务,并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以及计算机的检索能力。中科院国家图书馆在2004年建立“学科馆员”制度之初,有兼职“学科馆员”10人,2006年6月新组建学科咨询服务部,设创新岗位20个(总馆),3个分馆22个均为硕、博士,面向全院30个城市108个研究所提供学科化服务;清华大学图书馆由9人组成“学科馆员组”(均为硕士或副高职称,专职),集中办公;北师大图书馆目前有5名兼职“学科馆员”,5名兼职咨询馆员,面向全校师生服务;人大图书馆设有“学科联系人”(学科馆员)22人为14个院系学科服务。鉴于其他高校的状况,本人认为,北体大图书馆现“学科馆员”的人员结构不甚合理。全馆工作人员共32人,参与“学科馆员”的有22人,占全馆人数的78%,其中高级职称(副高以上)8人,其余均为中级职称。这样的人员结构与“学科馆员”的素质要求差距较大,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不断完善。
2.4.2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对“学科馆员”的培训“学科馆员”制度是一个新的工程,如何让院系学科乃至全校师生对此事物进行了解,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这就需要对此进行宣传。北体大图书馆虽在宣传上作了一些工作,但力度还很欠缺,这对此项工作的开展必会受到影响。再则,“学科馆员”上岗之前,没有得到相应的培训,有的馆员对相关业务的开展以及“学科馆员”所承担的职责懵懵懂懂,不甚了解,只是起到了联络人的作用。因此,对更深层次的服务不到位,如参与试用、评价对口院系的参考工具及电子资源建设、定期编写对口院系学科的参考资料、包括利用图书馆的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为对口院系师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讲座、负责收集、鉴别、整理对口院系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协助对口院系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的文献检索、有针对性地为教学、科研、训练提供定题服务和决策参考服务等等。
2.4.3应加强主观能动性“学科馆员”要为对口学科提供信息服务,就必须了解各个用户的要求,主动与他们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定期或不定期的交流信息,以利于对咨询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北体大图书馆在实行一年多来,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主动性方面还有待提高。当然,主动性存在主观和客观之分。客观上,由于“学科馆员”均为兼职,各自都有自己分内的工作和职责,时间上有时会发生冲突。但问题主要还是在主观能动性上,由于馆员的学识水平不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爱岗敬业主动上门服务欠佳。作为“学科馆员”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大多数用户不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包括电子资源)和服务,大量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掘和利用,这就要求我们“学科馆员”发挥自身优势,主动的、热情的、不遗余力的为对口院系学科服务,了解和协助他们所需解决的问题和需求。尽量做到:让他们广泛地了解你、有问题最先想到你、更多地利用你、方便地找到你、满意地评价你。
3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对策与思考
3.1“学科馆员”的选拔要建立好“学科馆员”制度,选拔优秀的“学科馆员”是至关重要的。“学科馆员”一般要具备大学本科某一专业(非图书馆学)的学科背景知识和一定的图书馆专业知识,要熟悉信息咨询的基本业务,并具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计算机的检索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借鉴其他院校经验,根据北体大图书馆目前的状况,应重新聘任,并在人数上有所减少。具体做法:1) 从图书馆现有人才资源中挑选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爱岗敬业又比较熟悉信息咨询工作的馆员承担此任;2) 留用各学科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断充实“学科馆员”队伍;3) 引进已经具备“学科馆员”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3.2对“学科馆员”进行培训“学科馆员”的培训是落实“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环节。引进人才受诸多条件限制,那么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培训就显得更有紧迫感。在岗培训应包括下列内容:不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来馆举办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培训班;有计划地定期选派部分人员到开设图情专业的大学进修学习;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学术研讨会或交流会;可以选派优秀馆员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从而全面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到国内外大学图书馆进行考察或交流学习,学习掌握先进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模式,达到取长补短、全面发展的目的。
3.3对“学科馆员”的管理与评价“学科馆员”的工作与图书馆传统的工作不同,它是图书馆文献信息工作的深化,是一项具有高知识含量的、开拓性的、主动的信息服务工作。因此,对“学科馆员”的管理应提倡“软管理”,即提供一种自我引导、自主管理的工作环境,使“学科馆员”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开拓创新。工作中,可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学科馆员”例会,不断总结经验,共同探讨问题。时间上,鉴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实行弹性工作制较为理想。在学科的选择上,可采取分阶段、有重点地实施,先易后难,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铺开。对“学科馆员”的考核评价,要通过“量”与“质”来衡量。应实行双向考核,即接受图书馆的考核,又要接受用户(对口学科)的考核,其中以用户评价为主。也就是说,“学科馆员”工作业绩的评价取决于用户的满意程度。
3.4领导重视,管理保障图书馆领导应参与“学科馆员”制度的制定,进行科学管理,严格把关。鉴于“学科馆员”特殊性,在待遇和经费上应有所倾斜。如设立专项经费,对其进行物质上的补贴等等。此外,图书馆领导应经常与各对口院系学科或校领导及时联系沟通,以取得他们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4结语
在我国体育院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是一项新的工程,需要不断探索和逐步加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的实施,是对学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的深化,是图书馆全面提升工作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有助于图书馆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从而使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最有效地利用,促进体育院校教学、科研、训练等工作的开展。但在开展“学科馆员”制度的初期,会有许多困难,例如,图书馆在管理等方面的经验不足,“学科馆员”本身的知识不足,各院系的师生对“学科馆员”制度的了解不够,良好的合作可能会受到影响等等。因此,图书馆在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同时,要向用户大力宣传“学科馆员”制度,力求获得各院系学科的支持和理解。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关键。只有学校、院系、图书馆与各有关方面的领导和师生员工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才能推进“学科馆员”制度的开展,才能使这项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丽宁.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不足与完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6:51-52.
[2] 龙世谱,朱长菊.论网络环境下的学科馆员[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9:110-113.
[3] 束漫.广州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机制建设研究[J].图书馆论坛,2005,1:60-63.
[4] 王瑞芳.浅谈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J].晋中学院学报,2005,2:87-89.
[5] 钟宇,徐杰.对学科馆员制度实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5:42-45.
[6] 滕海涛.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势在必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6:3-4.
关键词 双语体育课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Bilingual P.E. in Primary School
YE Wei
(Luoyang Bilingual Experimental School, Luoyang, He'nan 471000)
AbstractAs a communication tool used in every social sectors, English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present day society. Other than being intellectual, there are also instrumental, communicative and cultural principles in English education. It is in response to this situation that bilingual PE classes have immerged. The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bilingual PE classes in primary schools is to meet the present requiremen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s well as to fulfill the demand of qualified bilingual teachers in future society.
Key wordsbilingual P.E; practice; exploration
0 引言
为适应二十一世纪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双语教学在各地逐渐兴起,许多学校已开始实施双语教学计划,体育学科的双语教学也就成为教学改革百花丛中的一束。
1 双语体育教学的定义及目的
体育双语教学是指,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部分或全部使用目的语(英语)作为媒介语对运动技能和学科知识进行教学,师生在汉语与英语融合的语境中运用两种语言的思维实现体育学科教学目标,同时提高学科思考、学习和研究创新的能力。体育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讲授体育专业英语,而是把英语作为学习体育学科知识的工具进行运动技能和学科知识的讲授,根本目的是掌握体育学科知识和技能。体育双语教学是在不降低体育教学要求的前提条件下, 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有大幅度的提高。它既是一般意义上双语教学的一个学科分支,也是一般意义体育教学的一个特例。
2 双语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意义
在各个学校双语体育课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其真正的意义往往被忽略。双语体育课被当作是英语的辅助课,笔者认为,这样的认识过于简单和不充分,会阻碍双语教学的发展。双语教学绝不等同于英语教学。而应该是在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换言之,应以完成学科教学任务为主,渗透体育英语文化为辅的教学模式。
3 双语体育课的实践和探索
体育双语教学已经在我校逐步开展,由于我校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学习英语,英语课本是国内难度较大的牛津版英语,以及学校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学生普遍英语程度较高,于是我校开始尝试双语教学:从英语体育口令入手,逐步贯彻体育双语教学,分层递进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以完成体育学科教学任务为主,渗透体育英语知识、文化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使体育与英语紧密地结合起来。
3.1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阶段的进行教学
(1)低年级双语体育教学。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维以直接印象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上要尽可能地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其记忆最初以无意识记,机械识记为主。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自觉地目的,也没有经过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于是,双语的口令是双语教学的第一步。比如:稍息( At ease)、立正(Attention)、向右看齐(Eyesright)、向前看(Eyes front)、以及整队时涉及的向前看齐(eyes ahead)、手放下(arms down)等等。教师将这些单词制成卡片,领读并解释其含义。在学生将这些单词记清楚后,有老师发出口令,学生们分组进行比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经过一段时间地训练,体育教师一发出英语口令,学生就会不加思考去执行,这样很好地达到了英语渗透的目的,为体育双语教学创造了一个好的开端。
(2)中年级双语体育教学。小学生的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效果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有意识记的增长速度更为明显。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指事先有一定识记意图和任务,并经过一定努力,运用一定的方法和策略所进行的识记,有意识记的目的明确、任务具体、方法灵活,又伴随着积极的思维和意志努力,因此它是一种主动而又自觉的识记活动。这个阶段,引入各种运动及体育用品的名称,学生们是非常愿意主动学习的,如教师说运动项目,学生们做相关动作,适当的时候交换,教师模仿各种运动,学生们抢答是什么项目。通过各种形象的动作,生动的语言,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3)高年级双语教学。到了高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量不断增加,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逐渐占优势,他们的抽象记忆也渐渐地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是以语词符号的形式,以思想、概念、规律 、公式为内容的记忆。在学校学习活动中, 大部分是书本知识,间接知识,不可能都能用直接经验或直观形象材料加以理解和说明,只能靠语词的表达和逻辑思想作为记忆的对象和内容,所以抽象记忆是学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记忆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记忆抽象的材料时,主要还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基础,即形象记忆仍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大部分学生都很喜欢刘翔,教师可以用英语描述一下刘翔的外貌让学生猜,猜出后大家一起补充刘翔取得的成就,这样能够迅速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掌握英语跨栏的术语,比如:跨栏(hurdle),跑道(truck),110跨栏(The 110 metres hurdles)等。因为学生对刘翔的兴趣特别浓厚,所以通过对英语跨栏术语的学习,很快便熟练掌握。
3.2 快乐教学为主
体育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科目之一,每次上体育课学生们的心情都是愉快的。因为在体育教学中,体育课不但要学到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其它学科所得不到的身心的放松,并且寻找到快乐。有些学校认为双语体育课就是英语课的延伸,或者集中一段时间教英语,试想,学生们英语学习的压力平时已经很大了,体育课上还要背单词学英语,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双语体育课首先是体育课,其次才是将英语渗透到体育学习中,培养学习兴趣与增强体质,提高英语水平应该是并存且递进的。在三年多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在体育游戏中,学生的英语掌握的最快,换言之,适时的使用游戏练习法、比赛练习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效果最好。
4 结论
双语体育是时代进步带给体育教师的机遇和挑战,在双语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地进行回顾和总结,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制定教学计划,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习到英语。
参考文献
[1]体育学刊.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
[2]李良刚,Martin J.B,张五平,田佳,谭仲秋.体育课双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