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素质培养

优秀素质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优秀素质培养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比赛;心理;人才

心理素质训练是每一位教练员必须应该列入训练计划的内容,它对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有重要的作用。现将自己在业余代表队中的心理素质训练体会做以下论述。

一、比赛前的心理准备意义

赛前的心理准备其意义在于能适应各种不同规格的比赛形势,比赛前尽快的形成最佳心理状态,其目的是在极度紧张、复杂多变的比赛中,能充分地发挥运动员身体的、技术的和战术的水平。心理准备,对比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于它促使运动员动员自己的身体力量处于积极的备战状态,由于有更多能量的储存,体力充沛,浑身是劲,有一触即发之势,一旦投入比赛,能量的爆发性恰似排山倒海,如虎添翼,勇猛异常。心理准备对比赛的意义还在于,只有充分的积极的心理备战状态的出现,才能使运动员大脑皮质和皮下中枢的机能水平发挥最大效能。心理状态如何决定于大脑皮质神经兴奋这一活动过程,因为它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最佳的心理准备状态的出现,反过来又会促进大脑生理功能的高度适应性和发挥兴奋与抑制灵活转换的作用。

二、比赛中的心理状态变化

心理状态的变化就是运动员的情绪进入了应激状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打闷了”“打傻了”。造成训练和比赛心理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差异的根源在于外部环境的压力。这里既包括比赛成绩的压力,也包括赛场经历和经验的紧张程度、激烈程度。在这些压力下,运动员要把平时训练的水平发挥出来,就必须尽量把情绪控制在和平时一样振奋又不过度紧张的范围中。而比赛中情绪的紧张度与技术的操作水平有很大关系;较低的紧张度只会有较低的操作水平;紧张度达到中等强度时,运动操作水平可一直上升;但若紧张度继续升高,操作水平便又会下降。这就是为什么过度紧张的运动员会“打傻了”。例如排球运动员发球,它没有对手的干扰,场地也和训练无多大差异,为什么运动员常发生失误呢?这就是紧张造成动作变形所致。

三、心理素质训练的方法

(1)控制应激反应训练。控制应激反应,首先要控制自我认知。认知的控制技术包括两种:第一,要有合理思维。即对自己的力量、技术要有正确认识,在任何时候都要确信:我的技术,我的实力都在我身上,环境的改变,技术客观存在没变。这一点在基层代表队中尤为重要。因为基层业余代表队员的基本功本身就不是很扎实,如果在比赛中再自己怀疑自己的实力,那么在比赛中就不可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第二,是要把思维倾注在比赛中,不要用结果来干扰自己。结果是无法控制的东西,起码是你当时无法控制的,所以把当前的问题处理好,把注意力集中于过程,而较少去想结果。特别是离成功很近时,对结果想得太多心就容易浮起,这样很难针对场上形势,合理运用战术。所以我认为在比赛前应当集体讨论战术,在心理上进行赛前思维训练,开动运动员脑子,那么便可成为比赛中的主体,不但是运动员进行身体的投入,而且进行心理的投入。这样不论是对手的实力如何,只要我们的运动员全身心地投入比赛,正确对待,兢兢业业,那么比赛的结果是会令人满意的。

(2)自控能力的训练。一个成功型的运动员应该是一个自控型的运动员。自控是运动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自控型运动员必须能控制住自己应该控制的东西,而不把精力放在自己控制不了的东西上。因为不能控制的东西担心也没用,它毕竟超出了你所能控制的范围;能控制的事情也不用担心,因为它早在你的控制内。把握比赛进程,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和指向完全集中在比赛进程的某一时间上,不为结果去分心。有了这种合理的、积极的思维,即便是同样引起应激的环境,处理起来也容易得多。例如排球运动中的二传手,如果自控能力强,那么不论是何种角度、何种弧度接来的一传,都能够按照事前的思维观察去传给不同位置的扣手或组织起有效的战术。如果二传手的自控能力不强,思维不敏捷,那么来自不同角度和弧度的球就会传给不是最佳位置的扣手,那么这次组织进攻必然不是成功的。

(3)气势训练。成功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拿第一。成功的定义应该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相应的努力,取得了平时训练的成绩,你就已经成功了。奥林匹克最重要的精神是“参与”,如果我们的运动员打出了气势,这就是成功。

要打出气势就要求运动员的自信、自控的同时,还要有积极的准备。积极的准备就是让每个运动员把自己最好的技术在脑子里无数次重复,这样在节省训练场上体力消耗的同时,使技术概念更清晰。并让运动员预估未来比赛的情形,在假设可能发生的情况中,把自己最好的技术放进去以我方压住对手场面在脑海时反复出现,以提高自己的士气和自信。

参考文献:

[1]田麦久.试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J].北京体育学院

报,1984(7)

[2]过家兴.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6.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高职学生 公民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对劳动者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他们公民素质的培养。

总书记曾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不断提高广大劳动群众的综合素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将肩负着提高学生公民素质这一神圣职责,以人文修养为底蕴,以传统文化为精髓,使培养的人才,不仅具备应用性特征,还要具备高尚情操,健全品行,良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强烈的创新精神。

1 社会对高职大学生的要求

从几年来人才市场调查显示,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企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在选人用人时,除了需要的专业外,更看重他们的人品。

其一,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也是构成社会和谐的关键。当代大学生应树立关心社会的发展,并把它与自身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信念和情感,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才是自我价值的真正实现。其二,是否具有良好心态。无论是来自品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参加工作后,都要有一种敬业精神,养成一种良好的心态。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其三,是否对企业有忠诚度。企业希望每一个员工都有一种主动心态,主动关心企业,主动工作,最关键是要有主人翁精神。大学生如果没有对企业高度的忠诚度,只能在企业的边缘工作。其四,是否具有实干精神。实干是企业最需要和最渴望得到的。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校园里就缺乏认真、踏实的做事态度,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与企业的需要是相违背。其五,是否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广博的知识视野是每个人适应社会岗位、应对环境变化的文化基础。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结构合理,而是要求适时拓展自己知识视野,达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境界。其六,是否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作为大学生要以我们民族善良、诚实的传统美德来善待他人,只有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2 高职大学生公民素质状况

当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许多重大变动,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较大的变化。我们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考验,传统文化观念淡薄,文化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一些负面的东西也影响到校园中正在成长的大学生,经我们调查,部分大学生公民素质缺失,表现如下:

其一,理想信念淡化。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志高远,多年来,由于文化发展滞后,人文精神失落,一些大学生盲目追求时尚和西化,致使他们理想淡化,功利心理浓厚,缺乏社会责任感。其二,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当今90后独生子女一代的大学生,家庭为其包办一切,致使他们生活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欠缺,抗挫折能力差,很难适应社会需求。他们中不少人存在着心理敏感、自卑或自大的情况,面对各种竞争压力时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结果导致心理失衡、失常乃至轻生。这与中国儒家思想铸就的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相脱离。其三,“谦让”和“宽恕”意识缺乏。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后的文化转型时期,东西方文化交融带来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日趋复杂,人格特点与传统文化有许多不和谐的方面,当代部分大学生注重自我意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团结协作能力差,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其四,礼仪知识欠缺。当代部分大学生基本素质相对较差,如不遵守公共秩序,动辄吵架与故意伤人,诚信缺失,自私自利,在学校里不乏出现违法违纪的事件,缺乏涵养,缺乏合作精神。

3 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公民素质培养的作用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文化是维系国家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民族自立的重要标志。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五千年的产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加强传统文化学习,对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公民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3篇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重点立项课题“高职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y2012030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32-01

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首先要成为一个教育强国。高等教育代表一个国家的最高教育水平,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根据经济建设需要,培养应用型专业管理、技能人才的任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明显提升,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在当前经济社会建设新形势下,尤其是在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转型的关键时期,有必要也有能力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机制尚在探索阶段,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与实践。

一、高职院校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背景

1.国家人才培养政策为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国家人才培养政策为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社会经济发展转型对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各层次、各类别的高校都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任务,相对于研究型高校培养研究型的“拔尖创新人才”,高职院校则应重点培养综合型的“优秀拔尖人才”。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经济发展面临转型、全面参与国际竞争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迫切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优秀拔尖人才,高职院校必须依托自身资源,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实施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和创新。

3.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200余所,在校学生人数接近1000万,规模上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2004年教育部启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评估工作促进了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提升了各高职院校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为高职院校进行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高职院校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目标

优秀拔尖人才区别于研究型高校所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强调的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所谓“优秀”是指具有合理的知识架构、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拔尖”是指一个人在某个行业或领域中起组织、引领、协调等核心作用,是这个行业、领域中的带头人。“优秀拔尖人才”是指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备宽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技能,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心,在经济社会各个行业、领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卓越的专业技术人才及管理人才,是经济社会建设各行各业的领头人。

高职院校培养优秀拔尖人才必须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化专业知识、综合素质、管理协调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参与优秀拔尖人才培养,一方面可以促进学院办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提升学校的办学地位。笔者所在的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中,探索高职院校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为地方培养了一批优秀拔尖人才,成为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骨干力量。据统计,仅泰州地区就有超过300家企业的主要管理人员来自泰州职业技术学院。

三、高职院校培养优秀拔尖人才的机制

1.打造合理的优秀拔尖人才选拔模式。如何通过科学的选拔机制,把那些具备基本素质与能力的人才选,是优秀拔尖人才培养的首要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以总分排名衡量学生的能力,这种考试制度存在一定的局限,优秀拔尖人才可能仅是在某个领域中有优势,简单的分数就会抹杀了人才的多样性。高职院校要想选拔出有潜质,能成为优秀拔尖人才的学生,可借鉴研究型大学的经验,施行自主招生选拔,录取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优秀拔尖人才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要打破文理分科的界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高职院校还可以施行校内“二次高考”,给那些高考成绩不理想,但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再次选择的机会。通过多元化的优秀人才选拔,高职院校可专门培养那些天资聪慧、学有余力、学有所长的优秀学生,全面提升优秀拔尖人才的素质。

2.构建优秀拔尖人才校企融合培养平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优秀拔尖人才培养必须面向行业企业,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实现资源互补。学校可根据优秀拔尖人才的不同特点与企业共同设计培养计划,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实际技能,通过提前熟悉企业的环境,学习现代的管理理念,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在对优秀拔尖人才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可以实施双导师制,进行教学分工,学校导师负责理论知识讲授,企业导师负责实际技能传授,把实践、管理有机融合于优秀拔尖人才的培养过程之中。只有这样培养起来的学生才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协调发展,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拔尖人才,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现代化人才的需求。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素质教育;培养

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视为教学重点,其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提升各国人才的竞争力。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需要通过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现状

针对艺术设计学院学生的作品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具体概括和总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不健全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培养中,普遍存在学生艺术审美素养不健全的问题,教师也缺乏创新教育理念,没有引导学生运用审美手段去打动人的内心世界,进而使得很多学生的艺术设计作品效果不理想,难以突出审美价值和学术意义。同时,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在开展中,还是以教师为中心,过于注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在结合素质教育知识内容和人文精神培育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知识面等方面存在不足,也未能根据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导致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影响学生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缺少艺术设计实践教育环节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需要加强学生对设计元素的正确认知,并且通过融入传统民族民间美术元素的方式,提升学生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视,以及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培养中,存在艺术设计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分离的问题,也没有结合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针,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学生更多实践和探究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而且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反映出,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效果不理想,不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强化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乐观。

(三)课程的教育内容缺乏创新性从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来看,其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学校未能区分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在合理把控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存在不足,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培育。同时,没有通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内涵,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练掌握与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而降低了课堂教学工作的有效性。教师在熟练运用现代高科技设计工具,对学生进行艺术设计和素质教育培养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而不利于培养出更多优秀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由此可见,还需要加强对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内容的创新与完善。

(四)忽略学生的全面教育与培养高校艺术设计作为涉及人文素养、社会文化、现代科技与生活的交叉性学科,需要落实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和培养的工作原则,加强传统文化、社会生活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之间的融合,让学生从生活和实践中了解与素质教育有关的艺术内涵。目前学校受诸多因素影响,在艺术设计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未能摆脱应试教育色彩,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存在问题,过于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技巧的学习,以及一定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而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等方面存在不足,并且也未能根据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引导学生追求新奇、造型奇特的设计作品。同时缺乏对学生的感官刺激,难以激发学生的猎奇心理和学习欲望,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的培养策略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首先,需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挖掘开阔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环节,同时,结合素质教育根本要求,以开发和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让学生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要想创新教育理念,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设计程序,在了解科学的设计程序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防止学生的学习思维受到限制,转变传统重视概念设计,忽略探索表现新风格的教学模式,进而让学生学到更加前卫、时尚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其次,要体现全新、合理的教育特征,坚持新锐设计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落实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教育目标。最后,部分学生缺乏艺术设计方面的经验,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不能独自完成设计作品,需要参考书进行辅助。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亲自体验创作的乐趣,在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出众的艺术气质和人文素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与时尚流行的艺术形象有机结合,摆脱庸俗的大众图像和设计手法,将独特的设计理念呈现出来。

(二)加强学生实践教育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实践性的学习,加强学生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无论是工业设计还是广告设计等领域,都需要一定的实践作为支撑,需要从市场调查开始,完成相关的设计程序。一方面,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中。通过实践的方式了解艺术设计理念,挖掘人类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艺术设计内涵,加强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进而间接地落实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需要提升对学生交流、互动等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采用为学生提供课外优秀作品或者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授课和专题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把握高校艺术设计的理念和内涵,并通过对优秀作品的鉴赏和分析,提升学习效果。

(三)优化课程教育内容在高校艺术设计与素质教育中,需要优化课程教育内容,而且不遵从一家之言,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尤为注重百家争鸣、个性化教学。在优化课程教育内容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优秀素材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融合,通过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设计理念、设计元素等方式,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进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科发展的新动态特征,定期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与现实有关的专业知识,强化课堂教学的现实价值。在优化课程教育内容方面,教师还需要采用将网络艺术设计专业素材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带给学生一种视觉的运动感和闪烁感,增强学生对动态化图形和画面的了解,进而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艺术设计方式以及色彩运用方式,提升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学习效果。为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落实素质教育,教师还需要充分地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素材和资源进行挖掘,采用将教学内容与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落实学生全面教育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需要满足学生全面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而且全面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多样化能力为方向,优化各种课堂教育活动和教学方式。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为落实学生全面教育,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广告设计方式的过程中,融入与公益广告设计有关的知识内容。并对公益广告中与高尚道德品质和博爱精神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宣传,引导学生从公益和弘扬传统美德的角度进行广告的制作。为进一步弘扬我国传统尊老爱幼的美德,也可以引导学生在品牌广告的设计中,融入相关思想,进而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此外,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还要让学生学会理解有道德依托的重要性,如果艺术设计工作缺失道德,不能站在时代前沿,那么只能被社会淘汰。

优秀素质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学鉴赏 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 培养

《文学鉴赏》 是高职院校为了提升学生人文素养而开设的一门非常重要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它虽不具有《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的地位,但同样在提升高职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文学鉴赏》课因其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它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好途径之一。

《文学鉴赏》是通过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让学生通过语言这一工具,获得对这些作品艺术形象的感知和理解,然后在这一基础上理解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与思想,并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和享受,从而影响自己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种精神活动过程。文学作品是作家人格的流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应。通过阅读和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感知和享受,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增长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学生获得道德教育,净化了学生的心灵,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品格,健全了学生的人格。因此,开设《文学鉴赏》课是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尤其是人文素质培养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一、目前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它们不仅希望高职毕业生拥有较好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希望它们拥有较高的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括了必备的人文素养。而在现实中,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却在遭遇瓶颈。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者,他们没有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提到应有的高度,而是认为类似大学语文、文学鉴赏这类的基础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是可有可无的,在必要的时候必须为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让路。他们认为就业是王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最核心和关键的。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过多地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人文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普遍比较缺乏,具体表现在:其一,缺乏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辨识能力,有些学生甚至是黑白不分,一切都以“钱”作为衡量的标准;其二,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之中,浑浑噩噩,毫无斗志,缺乏人生理想;其三,个人意R比较严重,缺乏担当和责任意识,协调、配合的意识比较差等等。这些对当前高职院校推进人文素质教育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且非常迫切需要通过《文学鉴赏》这类课程的教学来改变这一现状。

二、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如今,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者的关注,而《文学鉴赏》作为高职院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文学鉴赏》课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文学鉴赏》课本上选取的文学作品大多为古今中外的优秀篇目,阅读和鉴赏这些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高职学生很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比如“孝”道,《弟子规》中讲到:“首孝悌,次谨信”,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孝道都无法践行,又拿什么来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又如“诚信”,《论语》中提到:“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讲的就是诚信之于立人、立德的重要性。又如“爱国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描述的都是一种大无畏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再如“坚强的意志”,司马迁受宫刑后还能忍辱负重完成《史记》的创作,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曹雪芹历经多年,先后经过五次修改完成《红楼梦》的创作,他自己也曾戏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通过《文学鉴赏》课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对高职学生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不起到促进和教育作用。

2、《文学鉴赏》课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学生不可能是温室里的花朵,永远躲在老师和学校的庇护之下。高职学生走向社会后,必然会面临各种各样工作和生活的问题,而要处理好这些人生的考验与磨炼,他们就需要拥有广博的知识与才学,具备对社会、人生的认知能力。而通过《文学鉴赏》课的学习,在古今中外林林总总的文学作品中,学生们就会学到这样的知识和能力。文学作品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包罗万象。一部《红楼梦》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既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旺盛衰史,又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里面包含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服饰礼仪、风俗人情等各方面的知识。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启迪自己的思维。

3、《文学鉴赏》课可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现代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当高职学生面临学习、生活、交往、恋爱、择业等各种压力时,由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很容易在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轻则孤独苦闷、悲观失望,重则自闭厌世,甚至轻生或杀人。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感情和健康的心理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一大重要内容。而《文学鉴赏》里的优秀文学作品大都闪耀着古圣先贤们的精神光辉,它们为同学们展现了美好的生活图画,揭示了人生的真谛,显示了人生道路上的幸福欢乐与困难对人意志的磨砺,对激发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健康心身具有重要的作用。

4、《文学鉴赏》课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责任缺失、道德沦丧也随之而来,许多人的价值观变成了金钱至上、为钱是图。在这样的一种社会风气下,如何通过学校教育重塑社会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也成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文学鉴赏》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包括名人名言、格言警局,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同时,文学作品中对反面形象的塑造,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有效的识别真善美、假丑恶,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和道德观。

5、《文学鉴赏》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衡量W生人文素质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通过《文学鉴赏》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汲取古圣先贤们的思想智慧,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乌鸦喝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诉我们的就是一种创新思维能力。大象太重,无法称称,曹冲就改称其他同等质量的东西。人掉进水里,通常的救人方法是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则想到了使水离开人。口渴了,我们是把水倒进嘴里喝,乌鸦则想到了填石子让水位变高的方法。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想象、灵感、幻想等,也有助于学生突破思维定式,获得启发,利于创新。

三、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在高职院校《文学鉴赏》课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需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1、教学内容:选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

自古至今,中外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名篇数不胜数,而高职院校开设的《文学鉴赏》课课时非常有限,若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文学鉴赏》的功能,就需要授课教师和教材的编者本着精益求精的原则,选取经典中的经典来赏析。学生们通过阅读和赏析这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篇,可以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良好的个人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青年。

2、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借助色彩、声音、图画、动画等形式,使授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具体。《文学鉴赏》课中,老师通过语言的描述,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具体的意象、形象,但往往这些形象不够立体,缺乏一定的生动性,辅之以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这些文学意象更加的立体、生动、形象、具体,学生赏析后就能更加清晰、准确的掌握这些文学作品的意境。

3、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

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是学生对作品意象和意境的感知、理解、接受和再创造的过程。《文学鉴赏》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应该是鉴赏活动的主体。因此,授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和思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作品的语言、形象、手法、意境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美感。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刻地剖析和思考,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和内涵。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教育陷入困境,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当道,人格操守、责任担当逐渐缺失。阅读和鉴赏优秀文学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意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晓辉.文学鉴赏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读书与评论,2008(8)

2、张楠.试论文学鉴赏教学在司法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意义[J].青年文学家,2013(1)

3、代智敏.试论《大学语文 》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时代教育,2013(9)

4、任焕茹,任翠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8)

5、王俐婷.论高校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