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危机处理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7.085
Abstract Crisis event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generally caused b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Prevention campus crises occur should solv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guide college students to grow up healthily and aspects, college counselors as the direct management of the students, guid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to maintain the safety of the campus and so 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Th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as the core, and elucidates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and explore the improve college counselors to deal with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event processing ability, an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attention to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of experts or counselor.
Key words college; counsel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ocessing capacity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大学校园作为我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为国家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的艰巨任务,然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是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只有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才能与其他人进行正常的沟通与交流,同时才能正常学习与工作,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学生在学习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应及时对学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进行化解,疏导学生心理障碍,但有些学生会出现极端心理现象,比如复旦大学投毒案的发生正是由于学生出现极端心理引致的。为此,辅导员要提升自身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尽量控制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1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概念及其特征
1.1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概念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从属于大学生危机事件的范畴,大学生危机事件是指大学校园内骤然发生的危及学生生命安全与心理健康的个体或群体,它的发生影响了大学校园环境的安全,同时也触犯了我国的法律法规。比如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学校失窃事件以及学生自残、自杀事件。①而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是指由于大学生心理扭曲、极端变态等导致的危及他人生命与财产安全的个体与群体,大学生心理危机源于学业压力与人际关系压力,很多学生在学习与人际交往中会产生心理不平衡,如若不加控制则会演变成极端心理,进而促使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产生。
1.2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特征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具有大学生危机事件的一般特点。大学生危机事件具有以下特征:
(1)大学生危机事件的突发性与难控性。一般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比较缓慢,而且一般事件发生后对社会的影响小,属于可控制事件,而危机事件的发生是突发性的,其发展过程不可控制,发展结果不可预测,对社会的危害或是对社会的影响较大,并且事发前没有任何征兆,不容易对其进行管理,因此,危机事件发生后要想正确采取应急措施是比较困难的,只有跟随事件发生的过程,采取被动补救措施。②比如大学生自杀事件,它的发生是突然的且发展结果不可预测,只有在事件发生后且被人告知的情况下,才能实施救人措施。
(2)大学生危机事件的易发性与扩散性。大学生正处于意气风发、思想活跃的年龄阶段,且大学校园环境轻松,言论自由,大学生的这些特性对营造活跃的大学校园氛围起到促进作用,但由于大学生易冲动的个性,容易引发与同学之间的口角争斗,情况严重者还会引致学生斗殴事件,促使危机事件的产生。大学校园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就会引起学生议论,群集观看,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好奇而参与其中,致使危机事件的发展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事件失控,严重影响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学校环境的安全。同时大学生利用新媒体等传播工具,将危机事件传播出去,很容易造成社会恐慌,由此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
2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的功能定位及现状
2.1 当前高校辅导员处理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普遍低下,具体表现在教育引导能力、信息收集调查能力、处理危机事件反应能力、稳定局面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果断决策执行能力、善后安抚能力、舆论导向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③
辅导员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缺乏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工作,没有让学生清楚地了解到危机事件的危害,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疏导工作,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全然不知,更重要的是,辅导员完成学校的工作后,直接走人,缺乏与学生建立亲密联系的行为,更没有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宣传,让学生处于自我放纵的状态,危机事件发生时,由于辅导员平时对学生的疏忽,学生在应对危机事件的第一时间内也不会求助于辅导员,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行解决,促使危机事件愈演愈烈,反倒不利于事态的控制。其次,辅导员参与到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由于平时缺乏应急处理能力锻炼,会出现思维混乱、怯场的情况,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控不当,同时辅导员也没有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领导核心地位,对于辅导员的现场控制措施学生采取不执行的态度,缺乏与学生临场信息沟通,致使辅导员管理学生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控制。
2.2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中的功能定位
(1)高校辅导员具有对危机事件的预防功能。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对学生的教育指导起重要作用,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可以向学生传导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教导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与压力,同时要给学生进行法律宣传活动,培养学生法律思维,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做到遵法、守法。同时辅导员也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主动联系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预防学生出现心理扭曲以及极端心理的状况,从危机源头控制好危机事件的发生。④
(2)高校辅导员在危机事件发生过程中可以起到稳定局势的作用。大学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一旦发生危机事件,辅导员要能将局势控制好,阻止事态愈演愈烈。危机事件发生时,学生的情绪是不稳定的,辅导员在现场首先要做的就是安抚学生的情绪,对学生起到镇定作用,只有让学生冷静下来,才能进一步开展危机事件处理工作。辅导员镇定功能体现在稳定学生的情绪之后,要从多方面获取学生的信息情况,情况严重的,要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请求支援,做到冷静处理,临危不乱。⑤
(3)高校辅导员在危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起到善后作用。危机事件的善后工作一般是在危机事件处理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辅导员对危机处理工作进行善后。危机事件的发生对学生的身体及心理影响重大,辅导员在善后工作中要持续关注与跟踪学生的身心状况,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消除学生心中的恐惧与疑虑,稳定学生的情绪,同时也要促使教学工作恢复正常秩序,将危机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低程度。
3提高高校辅导员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能力
3.1 增强辅导员教育引导能力
增强辅导员教育引导能力有助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产生。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唯有对其进行预防。首先,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加深对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提升自身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从而遵法、守法,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其次,辅导员要经常召开班会,告知学生危机事件的恶劣影响,向学生宣传预防危机事件发生的举措,加深学生对危机事件的认识,同时也要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实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有效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最后,辅导员要定期给学生上心理辅导课程,或是请一些心理专家来解答学生的心理疑惑,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3.2 增强高校辅导员快速反应能力和稳定局面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是突然的,为此,高校辅导员一定要具备危机事件快速反应能力,到达现场后又能稳定事态的形势,将危机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如何才能具备快速反应和稳定局面的能力,首先,辅导员在得到危机事件发生的消息后,快速赶到现场控制局势同时通知学校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其次,与现场关键学生进行沟通或是从其他旁观的学生了解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发挥自身领导核心的作用,让学生服从辅导员的命令,稳定学生的情绪,阻止危机事件进一步发展。
3.3 增强辅导员善后安抚能力
危机事件的产生对涉事人员的影响是长久而深远的,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受到多重伤害,为此辅导员有必要对有心理阴影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或是与学生谈心,让学生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同时,辅导员也要对涉事学生的父母进行安抚,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90后独生子女,父母的希望都寄托在学生的身上,一旦学生是心理危机事件的参与者或发动者,不仅对自身产生恶劣的影响,还会严重影响到父母的情绪,为此,辅导员在危机事件善后工作中积极与学生父母沟通,减轻父母的不良情绪。另外,危机事件的发生务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辅导员要与学校的老师多沟通,向学校领导正确反映情况,同时与学校的相关负责人一起处理好危机事件善后工作。
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虽说不可避免,但却是可以预防的。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与学生多沟通,排遣学生心中的郁闷,定期给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辅导员要不断增强自身应对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多学习预防危机事件产生的知识,树立责任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注释
① 贾超.高校辅导员在应对大学生危机事件中的角色定位与机制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3.
② 李莹.高校辅导员危机事件应对能力提升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③ 伍建萍.高校院系学生心理危机管理工作探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
摘要:高校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工作者,是确保教学秩序正常和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力量。文章分析了辅导员在校园安全防控和校园安全处置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并据此提出提升辅导员应对校园安全防控和危机处置能力的建议与方法。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安全;处置;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29-02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高校安全稳定是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直接关系着学生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家庭的幸福安定,同时也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危机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的和谐安定与持续发展。因此,规范校园安全管理,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做好安全防控与危机事件处置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和学生教育管理一线的工作者,在校园安全防控和危机事件处置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健全高校辅导员的校园安全防控参与机制,发挥其校园危机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中坚作用,培养其较为全面的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素养和能力,让他们在应对高校危机事件中真正起到信息收集员、政策宣传员、情绪疏导员、思想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须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校园安全防控体系与校园危机事件的概述
1.校园安全防控体系内涵的界定。从狭义的角度讲,校园安全防范的目标就是保障校园内每一名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将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到最小。但是,从安全管理所研究的对象及范畴的广义角度来理解,保障校园安全应包括更多方面的内容,安全防范已不仅仅是单独的一组人力、一个技术或一种机制所能涵盖的问题。我们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完善现有的多种校园安全防范手段,形成广义上的校园安全防控体系(Campus SecurityControl Architecture),即全面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并从整体上有机结合人防、物防、技防,进一步从管理上把握校园安全全局,从技术上完善动态的安全防控体系,最大限度地保证高校校园安全。
2.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概念的界定。大学生校园突发安全事件是指由于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内外部因素引发,以大学生个人或群体为主体,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在校内无可预见可能而突然发生,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较大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事件发生呈现突发性、组织行为呈现专业化、处置过程呈现复杂化等特点。
二、高校辅导员在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中的不足与短板
高校校园安全防控与突发危机事件的发生与处置考验着高校辅导员的应对能力,而辅导员的应对能力高低也直接关系到危机事件能否顺利解决。现阶段仍有部分辅导员在参与学校校园安全防控和应对大学生突发危机事件的能力与素养上存在严重不足,亟待提高。
1.重视程度不够,个人角色界定时有错位。部分辅导员在参与校园安全防控的过程中,对于自身岗位职责认识存在误区。比如一些辅导员认为自己人微言轻,处于基层,没有话语权,难以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一些辅导员在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中定位模糊,对安全责任事故或危机怕承担责任,敬而远之,做安全事件的局外者;还有一些辅导员缺乏危机管理的素质与能力,考虑自身利益得失,处置危机事件被动推诿,做被动应付者或片面应付者。一些辅导员违背工作原则,顾及人情关系,不敢也不想处理违纪违规学生的庇护者。
2.危机意识淡薄,迅速处置能力有待增强。部分辅导员的危机意识淡薄,责任感不强,面对大学生突发事件要么敷衍了事,置若罔闻,要么一拖再拖,束之高阁。他们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认识不足,不能迅速发现已存在的危机隐患。不能正视和解决问题,缺乏对事件发展的应急准备。
3.忽视重点关注,六类困难学生问题突出。大学生突发安全事件主要是由学生群体中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就业困难、心理困难、身体困难、守纪困难”等六类学生即“六困生”问题而引起的。日常工作中,部分辅导员平时只是笼统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很少正确引导这些W生的价值取向,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关心他们的具体需求。
4.沟通协调困难,过程管控能力有待提升。部分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沟通、引导方法不科学,管理相对滞后,思想未能与时俱进,惯用以往的经验处理问题,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时,他们习惯于传达和执行学校的各项指令,过于强调管教,总是处于学校与学生会的夹层中,缺乏对学生的合理引导。
三、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能力的要求
当前高校大学生安全防范与法纪法规意识整体仍显薄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高校安全防控与校园危机工作现状来分析,高校必须重点从大学生校园安全事件从危机前的防控预警机制、危机中的应急处置机制和危机后的善后恢复机制三个方面来界定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相应工作机制,强化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是当务之急和必然选择。
(一)大力培养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六项素质
1.增强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对于高校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工作,应培养辅导员高度的政治敏锐度,以舍我其谁的主动担当,高效完成安全工作任务。
2.增强辅导员的道德素质。帮助其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道操守,以身示范,爱护扶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增强辅导员的知识素质。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辅导员了解、掌握更多的安全防控技能,熟知安全事件处置程序,并积极主动传授给所带学生,尽量减少学生意外伤亡事故,提升现场救治效果。
4.提高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在应急事件处置过程中,重视对辅导员心理疏导,调节辅导员心理状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看待危机事件。
5.增强辅导员的身体素质。只有具备好的身体,才能深入一线,扎实作为,在处理各项棘手的安全事件中保持精力,以高度的热情出色地完成任务。
6.增强辅导员的法律素质。只有法纪法规意识到位,才能规范辅导员的工作岗位职责,规范辅导员的日常行为操守,规范安全防控与应急处置的流程管控。
(二)大力提高辅导员校园安全防控与危机处置的六种能力
1.积极培养辅导员的良好人格,对学生行为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安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从院系管理到班级管理是基础,知识普及是重点,习惯养成是关键。
2.积极培养辅导员及时准确的判断力,对事件缘由起到客观评价的作用。辅导员需要经常深入到学生生活学习中,了解学生情况,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好地发挥辅导员在安全教育等各方面的作用。
3.积极培养辅导员坚决果断的执行力,对科学处置起到行动保证的作用。辅导员需要有丰富的安全防控和应急处置经验和阅历,这样才能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各种潜在和突发的事件。
4.积极培养辅导员高效全面的控制力,对事件影响起到相对弱化的作用。辅导员在安全事件发生后,必须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理事件,对事件进行预判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将伤亡或者其他隐性损失降到最低。
5.积极培养辅导员及时有效的沟通力,对事件善后起到暖心化冰的作用。进行安全主题教育,预防突发安全事件,妥善处置意外情况都离不开当事方之间的信息沟通。
6.积极培养辅导员总结提升的反思力,对安防工作起到不断推进的作用。辅导员经常反思自己身边经历的校园安全事件处置流程,总结经验教训,可以对日后处置同类事件起到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物理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现实却是,初中学生在进行物理学习时普遍存在着逻辑思维能力较低的情况,很多学生越来越“用功”,上课听讲,晚上苦读到深夜,周末、寒暑假奔走在各种辅导班,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理想.学生对知识体系、原理一知半解,对考卷上的题目完成起来也很吃力.提高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更是促进社会科学进步的有力保障.
一、简谈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简单来说,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的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生活中的许多活动都涉及逻辑思维判断,如下棋、玩牌、玩游戏等.学习更是如此,最凸显逻辑思维的就是数学,其次,我认为便是自然科学.逻辑从何而来?逻辑来源于社会实践,比如下棋多了,就能知道对方是什么路数,总结经验方能运筹帷幄等.我们可以认为逻辑来源于经验,但如果所有的经验都要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获得,就太耗费时间,效率太低了.因此,逻辑思维的增强源于不断的学习.
二、逻辑思维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关系
有人曾将物理学科思维分成了7种能力,其中就包括逻辑推理能力.物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逻辑思维可谓无处不在.在物理教学的每个章节、片段中,现象的发现、问题的提出、对问题的思考,最终得到结论.自始至终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在指导着我们,就是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物理情境、思维和思想.而如何将物理学科逻辑思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进学生的脑海中,并作为一种知识储备促使学生习得新知识,最终以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是值得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们思考的难题.简而言之,学习物理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已有知识领悟新的道理.
三、初中物理的逻辑思维教学现状与策略
1.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现状
研究表明,学生在小学阶段占主要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而在初级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得到显著发展并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初中生对教师和教材中关于物理现象和问题的解释不能轻易满足,也不会盲目全盘接受,他们在思考中开始有意识的调整、检查和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但是,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毕竟还很不成熟,容易出现急躁、片面、偏激等问题,对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还很不擅长.
2.初中物理逻辑思维教学现状
初中物理教材的编写在近30年来有很大的进步,教材中能处处体现逻辑思维方法的渗透,注重思考问题、解释现象的过程.但是很多老师为了应付考试、节省课堂时间,常常把原本应该留给学生思考、探究的时间缩短甚至全部“砍掉”,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讲授或者演示.从长远角度看,学生习惯性被动接受,思考能力停滞不前,严重影响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在教材编写方面相比之前弱化了.带来的问题是,解决物理问题时,学生有时会被其他学科的知识限制.如初二学习光学知识时,三角函数还没有学过.初一数学虽然学过科学计数法的运算,但由于数学考试中要求很低,学生训练太少,以至于学习物理后,大量科学计数法乘除的计算使他们手足无措,教师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教会、训练学生计算,有时却忽视了问题本身所蕴含的物理现象、逻辑关系,得不偿失.
3.初中物理逻辑思维教学策略
(1)重视新课教学,引导给学生学会独立、有效思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提到:“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新课的学习,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理解事实、现象、性质、特征、规律的实质而迈出的重要的第一步.懂得知识不等于领悟知识,理解原理不等于会应用知识.虽然每位学生的思考能力、领悟能力、迁移能力都不同,但独立思考是必须的,在经过了有效的独立思考后才可能有效的锻炼思维能力.有些老师觉得会浪费时间,其实恰恰相反,这些时间会加倍的补偿回来,当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思考理解了教材之后,作业花的时间就会变少,下节课老师检查、评讲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总之,学生在发展了思维能力的同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2)双手激发思维,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智慧启迪作用民间有许多自学成才、无师自通的人,他们大都能够进行精细的、耐心的、用脑的创造性劳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我们也可以借鉴日常生活中的有益经验,重视物理实验,使学生能够用双手激发他们的思维.物理实验的直观现象能够给学生带来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探究性物理实验的每一个环节的设计、细节的处理、结论的得出等,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又能发现新的问题和现象,有些时候学生自己就能很好的完成对实验误差的分析和知识的迁移.当学生能够将知识、规律等抽象的思维与灵巧、精细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够激发大脑某些区域活跃起来,在潜移默化中开发智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了.
参考文献
在二十一世纪充满竞争的时代,财经院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要想在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牢牢地掌握基础会计学技能,只是表面上了解这门学科是远远不够的,而要有一种懂得去用大脑去思考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深思这门技能、如何更好地应用这门学科,所以在学习初期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
1.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基础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思维能力的定义:当我们发现问题时,首我们将通过观察所得的信息与自己本身所具有的对于该问题的知识相结合,奠定个人推理的基础,再以演绎、归纳和价值判断的方法进行推论。这种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不具有逻辑思维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成功人士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是从出生就开始培养的,在生活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会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生活中的事情,从而我们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困难。
1.1逻辑思维在初期培育的重要性
我们初期的思维能力是父母培养的,因为在未来的人生中我们需要用我们初期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儿时的思维方式的培育会让我们这种思维方式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思维,遇到问题或困难,首先大脑中的思维就是最初接受的这种思维方式。所以初期的思维培养是很重要的。
1.2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基础会计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会计专业教学中,只有经过思维过程的知识才会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会计学知识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我们都知道在会计学初级教育中要求我们拥有的会计学基本技能不单单是会计法规的运用能力,还要求了会计账务的处理能力,在教育过程中,《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贯穿等专业准则贯穿整个教育以及以后的工作过程中,所以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把思维过程贯穿其中,因为在掌握以《会计法》为核心的跨及法规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灵活应用财务法规检查、监督企业的会计账务处理这些问题,以保证自己最终做出来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合法性,以成功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根据调查研究表明,从大学毕业到实习和工作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远没有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会计人才是会计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而培育的人才达不到要求主要归因于在他们接受教育的初期就没有将这一学科的思维方式学好,也没有将其思维能力的培养放于重要位置。在接受这门学科初期,他们通过老师对基本知识的讲解,在基础会计教学的过程中都在逐渐对这门学科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如果老师一味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思维方面的培育,最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远没有达到实际工作的要求的结果。而如果将这种批判性思维有效地应用到基础会计学教育过程中,学生们能在学会计初期及早形成会计专业的思维,这种思维还能让同学们课上更加集中精力去学习,更能产生创新思维,更好地完成自己学习工作中的任务,还可以对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弥补,以产生更好的效果。所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基础会计教学十分重要。
2.如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
会计学基础教学仅能使学生理解掌握会计理论方法,这是远远不够的,还应使学生学会科学、规范、熟练地运用知识,正确的培养思维能力。研究表明,学生的听课状态与学到的知识与上课互动是有关系的:如果只是老师一个人在讲述学生们的吸收率是最低的,而如果上课加上提问问题,学生的吸收效率就会增加,而最好的教课方式就是加上感彩的教学方式,比如加上小游戏,加上感情上的互动,这种方式是最好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应在会计课落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1注重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学生从下课状态或是心正在教室外时,新课导入就可以让学生尽快回到上课状态,对于刚刚接受会计教育的人来说,上课难免不能尽快进去状态,老师就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思维尽快在会计课上活跃起来,比如,适当的提问上节课内容、可以引入一个现实生活中与会计应用方面的有关的例子来引出下面内容,让学生发言,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大脑活跃起来。
2.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很多学科教育中都可采用的教学方式,在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就想利用实例讲解一样,把一个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形中,这样会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形式具体的实例。而在会计教学中,老师要想巧妙地将生活中的实例应用到知识基础之中,就必须吃透教材,就必须充分的去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矛盾与障碍,去假设社会情境,然后将知识点请入到其中,去解决学生理解不了的基础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在第一次遍学习过程中就能牢固掌握知识点。
2.3形成树根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思维
在讲授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可用联想法来引导学生去想过去讲过的知识点,或过去用过的思维方法来解决现在遇到的问题。例如,在讲述收、付、转三种记账凭证编制时,先组织学生做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销售产品收到银行支票、报销差旅费退网预借款余额三笔业务。学生顺利完成了前两笔,编制了付款凭证、收款凭证,在做第三笔业务时,就出现了既不能编收款凭证,又不能编付款凭证的新情况,这样就把他们带进了问题情境之中。
2.4组织案例讨论
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就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学生们学会在案例中应用知识点才能有效掌握,而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这种学习思维方式需要老师的指导,具体案例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让同学们的思维扩展到整个事件,而不局限到一个知识点的运用,为学生思维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和多角度的范围,正是在解决这种案例的过程中,对知识点在思维上有了很深的印象,实际案例能够有很好的培养初学者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刚刚踏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对专业课知识还是一片空白,老师用其深厚的知识把一个复杂的案例化为一个简单容易理解的与学生生活息相关实例来进行讲解,将会计系的思维及早注入一个初学者的脑子中。
2.5图解教学方法
教师在会计教学过程中,用图解讲授给学生,这将更生动、具体、系统,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今后学习、工作中的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进行归纳,合理设计的一种思维方法。用图示展现给学生,就会使学生的思路清晰明了,这样会让学生们更系统地接受知识。
当前对我国财政最有影响的两种理论是“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分析两种理论所蕴涵的国家职能观,以及它们从各自的国家职能观出发,论述的财政职能和财政支出范围,进而结合中国实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财政的职能和支出范围作出理论选择,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
一、国家职能观的选择
(一)两种不同的国家职能观
国家分配论从财政本质切入财政是论研究。论者对财政本质的文字表述不尽相同,但概括起来都认为财政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国家的阶级特性,和国家通过财政分配实现对经济社会的主导作用。例如许毅、陈宝森编《财政学》,把财政的共性表述为:“财政是特定阶级统治的国家为了维护加强其上层建筑、巩固发展其特定生产方式而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关系”。从这种理论表述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国家分配论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并由斗争中胜利的一方掌握统治权的,因此,国家的任务就在于维护加强其上层建筑、巩固发展其特定的生产方式,而财政则是国家为达到此目的运用的一种分配手段。这种国家观反映到国家职能方面,则是国家应统摄一切社会事务,使之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这种国家职能观我们可称之为宽派。
公共财政理论把政府的服务看作是创造价值的第三产来的一部分。这样,政府的财政收支就融入了经济,成为经济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政府活动产生的是公共产品,非政府通过交换而融合。
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由政府来生产公共产品?公共财政论者认为,这是由市场失效造成的。
公共财政论者避开了国家性质的认定,直接从市场经济的弱点切入,将政府的功能经济化,更具体的把政府功能和市场功能联系起来。但并不表明公共财政论没有国家观。公共财政论的国家观是社会契约论,主张国家由社会契约产生,从而否定了国家在执行社会职能过程中具有阶级统治的性质,在国家职能方面,公共财政理论实际上是主张由政府补私人之不足,我们可以称之为狭派。
(二)两种国家职能观的评估
国家分配论把国家完全等同于阶级统治,从而引导出国家职能是“维护、加强其上层建筑,巩固、发展其特定生产方式”。把所有社会活动都列入国家监控之中,需要国家去维护、加强、巩固、发展,使国家成了无所不在的组织,在国家范围内,什么事情都应该由国家去干预。反之,公共财政理论把国家看作是人群协调产生的产物,它的职能在于弥补私人经济的不足,私人能够办到的事情,国家就不应该干涉。两种不同国家职能观存在的
主要差异是:(1)国家是否具有阶级统治性质?(2)国家的职能应该宽还是应该狭?
1.国家是否具有阶级统治性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以上两种国家职能观都存在不足之处。实际上,国家既具有阶级统治的性质,又不完全是一种阶级统治。把阶级统治绝对化,或者完全抹煞国家所具有的阶级统治性质,都是脱离历史和现实的。
我们不赞成抹煞国家所具有的阶级性质,因为这是违反历史和现实的。早期的资产阶级学者也不隐讳国家的阶级属性,亚当·斯密就认为:“在财产权没有建立以前,不可能有什么政府。政府的目的在于保障财产,保护富者不受贫者侵犯”。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受控于资产阶级也是现实的存在,它们不但在自己国家的范围内维护资产阶级的权益,也在世界范围内维护资产阶级的权益,不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看不清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所作所为的目的所在。正是从国家的阶级属性出发,我们可以看清楚公共财政理论的国家职能观如何的切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凡是有利可图的,也是私人愿意去做的,就应该让私人去做;凡是无利可图的,也是私人不愿意做或不能做的,应该由国家去做。
我们也不赞成把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绝对化。实际上国家是具有多重性质的复杂事物。首先应该看到,经过历史锻铸的国家是一种具有共同文化和共同利害关系的最高地域组织。所谓爱国,也就是以共同文化和共同利害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集团意识。这种意识是不能以阶级斗争、阶级统治来解释的。其次,作为处理公共事务的一种社会制度看待,国家职能虽然打上阶级烙印,但它却是由氏族制度演变而来,最终又将转化为无阶级社会的社会制度,这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继承的都是公共事务的处理。不能认为,有了阶级就没有了公共事务,而只有阶级事务。第三,还应该认真看待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极其明确的指出社会形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密切联系,他认为,无论那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因此,对国家在维护现存生产方式方面的作用,只要这种生产方式处于可以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状态,国家的维护作用就是积极的,就不能单纯的把它看成阶级统治,看做只对剥削阶级有利的事情。
2.国家的职能应该宽还是应该狭。
国家分配论对国家职能作宽泛的理解,是和公有经济的广泛存在有密切联系的。在公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时期,个人经济能力只限于生活消费,一切社会事业都由国家和集体负责是理所当然的。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经济结构已经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这种国家职能观应该有所修正。
公共财政理论对国家职能的理解似乎是消极的,他们认为国家只应做私人做不到或不愿做的事。这种理解有二个优点,一是突出个人自主性,在职能界定上,先个人后国家,有利于社会个体主动性的发挥。二是突出经济效率,在职能界定上,以效率为标准,凡私人去做有效率的由私人做,凡私人做没有效率的由国家做,有利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这种理解最大缺陷在于维护个人财富拥有不平等,有利于富有者更富有,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
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实践看,虽然它们都奉行公共财政理论,但财政在实施国家职能方面,态度却并非是消极的。一旦社会政治经济形式需要国家干预时,国家是决不会放任不管的。
因此,我们认为,无论是实行何种社会制度,从整体上讲,国家职能总是统摄一切社会事务的。但在具体时期,国家职能的具体实施,需要根据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和国爱财务的可能来确定。
二、财政职能观的选择
(一)两种不同的财政职能理论
国家分配论者认为,财政有四种职能:筹集资金、供给资金、调节控制和监督管理职能。这种职能论述并未显示财政职能范围。能够显示财政职能范围的提法可从国家分配论关于财政定义的阐述中看到。如此上引用的许毅等编着的《财政学》,把社会主义财政表述为:“社会主义财政是社会主义国家为维护、加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为建立合理的国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实现以最少劳动耗费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不断满足人民需要,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进行的有计划分配和再分配”。从这个表述和国家分配论其他论着中可以看出,国家分配论从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出发,对财政职能作出宽泛和积极的解释,在财政职能范围方面反对“狭隘的财政职能观”,在财政职能实现方面主张望积极主动的姿态。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财政职能有三种,这就是:配置资源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在财政职能范围方面,公共财政理论受它的国家职能观的制约,自然是局限于弥补市场的不足。这种看法正好与国家分配论针锋相对。我国一些论者,把公共财政理论看做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一种财政类型,而国家分配论则是从计划经济为体制基础的财政类型。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在财政职能方面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财政到底有哪些职能以及财政职能范围到底有多大。
(二)财政职能有哪些
从不同侧面去考察,社会事物的功能可以有不同的分类,财政职能也是如此。从总体上看,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其功能是以资金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财政资金活动是国家职能实现在经济上的反映,因此,可以认为国家职能就是财政职能。这种说法说明了,突出财政以国家为主体的本质对于财政实践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它过于原则,不能完全满足理论探求和实践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