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孝文化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强的体育运动,它不仅仅是比技能、比智能、比体能和比心理的竞争,而且也是比思想、比作风的竞争。构建良好的初中校园足球文化氛围,可以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成终身体育的形成与发展。本文通过校园足球文化教育人,锻炼人,培养人等各方面的论述,来阐述他对校园文化的作用。使大家对校园足球文化对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重视校园的足球文化建设。
关键词 初中;校园足球文化
校园足球文化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环境范围内,由学校的师生员工们共同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活动而培养形成的。校园足球文化它既是体育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集中体现。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沉积,足球运动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它独有的运动魅力不但使其成为一项风靡世界的体育运动,且已然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范畴,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
一、校园体育文化和足球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以体育竞技、健身、休闲为表现形式,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科学、多领域广泛的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是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它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有机整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健康的校园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学术活动作为支撑的骨架,又需要有活泼的文体活动作为丰富的血肉。这样,整个校园文化才会向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足球文化是人们从事足球活动过程,对其特征不断创新、发展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统一、内容与形式互动的文化总称。
校园足球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和足球文化的一部分,不单有着足球文化的普遍特征,更起着教育和传承的作用,是足球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而中学体育教育在学生受教育过程中起着传承和连接社会体育,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和实现体育锻炼终身化的关键时期,因此,塑造健康、完善、科学、系统的中学校园足球文化范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二、初中校园足球文化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初中均没有系统的体育文化,学生只是将体育作为一种方式而已,没有意识到体育运动也是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重要的组成之一。
此外,学校对体育教育方式也不重视,更谈不上体育文化的建设,学生对足球比较喜欢但是还不能真正的全面的认识足球,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课和足球课只是一个形式,学不学也没什么大碍,学生不重视,水平自然不理想。更有甚者,由于学校领导和教师本身的不重视,而使足球文化的传播陷于停滞状态。还有部分初中上体育课时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人数多,场地器材使用拥挤,从而导致整个学校体育的颓废。足球运动和足球文化的发展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构建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的作用
校园足球文化生存于校园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进行、以校园为生存空间、与校园文化精神相贯通的文化群体。良好的校园足球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初中学生综合素质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足球运动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足球运动基本战术的应用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发挥想象力,发展学生个性。足球技术、战术的运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提高学生各感觉器官的功能,对于神经中枢的灵活性及其协调支配各器官的能力,对于提高大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
(二)有利用学生良好品格的塑造
足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团队精神、集体合作和全局观念在足球运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同时足球比赛有输有赢,通过正确引导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可以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敢果断、不怕困难和敢于拼搏的精神。
(三)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
足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是由各种各样的跑、跳等基本技能所组成,对于促进人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足球比赛是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下进行,它要求学生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运用复杂的技术动作、战术配合与对手强烈地争夺。通过这种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健康的心态,使学生有较好的心理调节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加强美育素质的教育。
足球运动过程中具有科学的艺术美。通过足球运动首先表现在培养人的健美匀称的身体形态,使人体自然美得到充分发展。足球运动还有精湛的个人技术、娴熟的技战术配合、令人眼花缭乱的传接球技术和凌空跃起头球、抽射等。所表现出来的高超技艺,不仅使参与者、还使观赏者都能得到熏陶和感染,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
(五)有利于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足球运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他们首选的运动项目之一。通过长期的运动,培养了他们的运动兴趣,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和参与意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与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同时,校园足球文化教育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一技之长,让学生从小培养一种运动爱好。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音乐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情感的艺术,是表现的艺术。其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音乐作品的创作及过程中,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大学生能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读懂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含义,进而确立其文化价值观和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群体文化,是学校实施德育教育、美育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作为重要组成因素之一的音乐文化,其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一)音乐文化的育人功能
1.作曲家人格的感召力。音乐文化的主要表现载体是其创作背景、创作人、创作意义等。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音乐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创作过程中音乐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方式都体现在其中,通过自己传达和折射出伟大人格魅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2.作品主题的渗透力。优秀的音乐作用往往蕴含着作曲者和演奏者崇高的爱国之情、英雄情结和优美的道德情愫。对作品本身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的了解和理解,也蕴含着深刻的德育内容。以民族音乐为例,这类音乐作品的主题凸显出民族的行为方式、民族文化、名族传统和民族精神,能够增强受培养者对民族的认同感、归宿感,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二)音乐具有愉悦精神的功能
音乐审美教育具有愉悦精神的特点,也就是说,音乐审美教育不仅需要在快乐的气氛中进行,而且也可以给参与者双方(施教者和受教者)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此外,音乐通过自身音响运动引起机体的感性与理性的思维活动,调动机体积极能动的情绪,这种情绪的体验在特定的情境中更为明显。古代《乐论》中曾说:“乐者,乐也”,也就是说,音乐就是快乐,当然这种快乐包含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快乐和愉悦。所以,音乐教育首先是快乐的教育,这是由音乐艺术的愉悦所决定的。在大学校园内开展音乐文化类活动,参与人数多,学生之间有着同龄人所能理解并激发的快乐,能够比较完全释放自己的情绪,彻底从精神上获得愉悦。
(三)音乐文化的智育功能
研究表明,音乐是乐音音响在时间过程中展开并作用于人体听觉的一种艺术,是人类智慧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具有开发智力的功能。音乐以丰富的色彩和无穷变化的美妙音响丰富听众的想象,启发创造才能;以起承转合、层次分明、严密有序的主题发展及多声部的有机结合,培养听众的逻辑思维能力;以真挚而丰富的感情唤起听众的共鸣,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激发听众的热情及创造欲望,从而提高人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效率,提升文化学习成绩。
(四)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
《礼记•乐记》中明确提出,音乐具有通乎伦理的特性,一个人只有通过音乐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成为一个成熟的人。音乐文化的美育功能就在于此。人是感性存在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理性以抽象为特征,强调普遍性、确定性,而个体在音乐欣赏的审美过程中,可以尽可能地获得并展示自己丰富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不追求同一和确定,恰恰相反,其价值正在于这种独特性。德育和智育主要发展了人的德行和心智等方面的个性,而音乐欣赏则强化了人的审美个性。在校园里,优秀的音乐文化能通过对学生的精神情感世界的感染,促进其自身和谐,全面发展。
音乐文化嵌入校园文化构建的模式探讨
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就要重视与培养校园里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所谓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将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学生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音乐文化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塑造方面起着内化的作用。同时,它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平台和丰富高雅的精神食粮,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水平及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课程设置———专业教育渗透与辅修教育延伸相结合
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包含精神文化的建设,精神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基础性的知识做铺垫。对高校而言,抓好课程建设是传播传递音乐文化、灌输音乐教育、构建校园文化的关键。课程的设置应从普及层级、提高层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几方面来考虑,即:要将专业教育、辅修教育和选修课教育结合起来,统筹考虑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和校园文化建设水平。一方面要使专业教育的渗透与辅修教育的延伸相结合,另一方面也要兼顾音乐实践教学与校园音乐文化的结合。
1.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音乐文化是宽口径的,它需要多学科文化知识沉淀。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课堂教学和非课堂教学,将发展多元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综合音乐能力作为核心因素统筹考虑。基础知识方面尽量涵盖音乐文献赏析、乐理知识,技能提高以乐器和器乐演奏、歌唱和合唱训练为主。
2.展开音乐辅修教育。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拓宽知识面,增强对社会多种需求的适应性,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音乐辅修课程的比例。目前国内各高校辅修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以法学、经济学、行政管理、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计算机及语言类学习的课程为主,提升了学生立足本专业的同时习得多学科知识的能力,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口径的学习渠道。但开展音乐辅修教育的高校仅为几所艺术类院校。综合型高校应利用丰富的学科优势设置与音乐相关的辅修课程以及音乐专业第二学位。
3.突出音乐选修课程的设置。选修课是为了适应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挥专长,学生自由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在各高校都有修定学分的规定。非音乐专业学生对音乐审美的状态差异较大,为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应把音乐融入学校常规教育中,对大学生实施全方位的以情感教育为核心的审美教育。通过审美教育,达到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乐群等多方面的效果。②同时,音乐类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选择,以“兴趣教学”的方式习得基本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提高了审美素养。
(二)实践教学———非课堂教学与音乐社团相结合
1.培育非课堂教学的增长极。非课堂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通过开展非课堂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实践动手能力,容易拉近一些教学和社会需求的距离。另外,形式多样的非课堂教学可以满足学生多样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对课堂理论学习的具体实践,避免形式内容单一造成学习倦怠。这类教学可以借助艺术实践完成,例如让学生组织音乐会、晚会、周末文化广场、社会公益活动义演等,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实施,锻炼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专业演唱能力、舞台艺术表现力等。亦可借助学校各类大型活动,如合唱节、艺术周、校园(十佳)歌手大赛、校园迎新晚会等形式实现。需要注意的是,非课堂教学并非学生完全自主学习,而是需要专业教师的指导。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小组,由学校安排教师指导或学生自己聘请教师指导,在各项活动开展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2.加强对音乐类社团的管理与指导。参与社团的学生大多数是在音乐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学习热情,但在社团的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较多问题,如音乐社团发展缺乏延续性、目标也不明确,音乐专业性较差,大多数情况下,音乐社团只能成为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交流的平台,而并未使之成为展现社员们个人音乐风采的场所。所以需要专业的老师在社团的管理体制、社团建设的连续性、社团建设深度、社团硬件保障方面给予管理和支持。
(三)能力扩展———师生音乐会与专业讲座相结合
1.师生音乐会。师生音乐会以师生同台演出的形式,形成了一个最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摆脱束缚,在接受亲身指导的同时,打破师生界限,与老师共同打造一片音乐的天空。④这种提升学生音乐能力的形式灵活有效,形式多样,学生乐于接受。同时,受到教育的不仅仅是音乐系的学生,还有在场的师生观众。音乐会的举办要有新意和新引力,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才能;扩大音乐会的影响力,促进系部之间的相互交流。形式上可采取多样性,如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举办的告别母校师生音乐会、器乐类师生音乐会等。
作为两个不同的范畴,校园文化和德育,二者间在具有教育的统一性之余,还存在教育的互补性。客观上,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合作关系。从深远的角度来审视:德育本身是一种文化的过程,而智育则是一种知识的传授,侧重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发展的过程。它们的不同,就在于德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给予价值与规范的洗礼,并使其认同和接受。而文化的沟通与运用的过程中,理性和感性需要兼施,故而有所谓的统一性之说。那么互补性,就是说在创建高雅、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中,良好的德育能够帮助促进全面的发展。换角度言之,完善的校园文化同样又是德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尤其以小学为主的一些学校,对于教育理念上,更是早已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视作教学的根本任务。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好坏与否,对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兴衰,将有可能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针对重视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上,我国更是提出“从小培养,灌输熏陶”的教育发展理念和实施方针,逐步塑造出一个个集理想、道德、文化、纪律于一身的四有新人。
一、校园文化的呈现形态
校园文化在以上论述中分别提出了“有形”和“无形”的两种并存形式,一所学校的好与坏,首先最直观的反映无外乎: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繁茂清新的花草树木以及富有人文生活气息的图书馆等一些有关整体的合理规划。其次,便是校内学生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的言谈举止,甚至还包括教师、员工的精神面貌等,这些触手可及能直接感受的事物现象,从校园这一群体小社会上来看,不单单是文化的底蕴象征。而这种精神物化形式,对于一所学校而言不仅限于此,甚至有时候一个富有特点的广播或者经常习惯播放的广播音乐都传递着内在文化的感悟或力量。
物化形式,多是由无形意识的一种衍生。而所谓的无形意识直白的说,就是校园自身其群体组织、典章制度、群体文化理论素养、专业技术水准和学术水平,以及群体之间的认同感、归属感、义务感等等一系列观念综合融汇,将每一个个体,以无形存在的方式感染和同化。
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育人的功能及特点
1. 文化功能。校园文化的强大之处并不在于它具有正确且科学的育人功能,更高层次上来看,它的强大神奇之处,是每一个不同的个体,来到这里都能在无形之中被影响,最后同化为一个大的整体。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然而每个人都会在这种文化中经受熏陶。而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潜移默化”。因为文化特具的同化性能,所以每个人只要进入这个特殊的“社会圈子”,那么就一定能从其身上找到与环境相符的痕迹或缩影。所以说,校园文化不仅对成员发挥着引导、规范、督促以及保证作用的“组织”力量,它还能通过对一个人自我的改变而不断且更好地适应并融入这个文化环境中。因而,这对于学校而言是必须高度重视的。
就育人功能而言,尤其是从小学生德育的角度切入,校园文化与德育其实是存在着一种密切关联的,且影响毋庸置疑。无论是德育思想、理念还是意图,但凡在这里都能被以一种精神文化的形式溶于文化氛围中,并出神入化地对每一名学生进行感悟和身心洗礼。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可以将它视作一种教育艺术,其高超性就在于它教育的不露痕迹的方式。
德育功能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绝非盲目发挥作用,而是一种有的放矢的意识行为。在整体把握上,应当做到形散而神不散。作为文化教育体系最重要组成的一部分,在精神培养和意识塑造上发挥着传递道德文化、政治文化等一系列意识明确且不盲目的主动作用。不但传递知识形态,还规范着文化的形态,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对于正处懵懂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人生的航线刚刚启程,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引导方式和途径。
校园文化是大学校园共同的精神家园,也是彰显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的知识文化的载体,在构建共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和思想作风中作用重大。随着高等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不断突显,图书馆不仅要从知识上来构建读者环境,更要从文化育人上来崇尚科学的价值观,促进广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此,本文将从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入手,就其参与校园文化的对策展开研究。
一、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导向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整体形象及学生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构建校园文化中,以积极、向上的文化思想来促进大学生品质、道德的养成,提升大学生的文化水平,增强大学生文化素养。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突出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是对知识文化的引领,当前课堂教学,以及教材书本中的知识是有限的,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更需要从图书馆中来拓宽知识视野。因此,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的重要场域,要从知识的组织、知识的呈现、知识的检索、知识的应用中来展开导读工作,帮助学生从阅读中增长才识。如开展专题阅读、组织座谈会,通过具体的知识讲座活动来营造求索的氛围,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搭建好信息与读者间桥梁;二是对育人方式的引领,图书馆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拓宽学生知识架构,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关键阵地。图书馆在思想文化建设上,要强化其育人功能,帮助和引领大学生从思想上、行动上来完善自我。如利用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从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社会文化、艺术追求等方面来提升服务水平,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取认知,增强知识休养,培养学生获得正确的的阅读习惯。
二、高校图书馆在构建校园文化中的实践举措
图书馆作为文化的载体,在发挥图书馆的知识、育人导向功能实践中,要从传统的“书本位”转向“人本位”,将为大学生提供阅读服务作为重点,积极从教学及科研上来发挥其学术优势,让每一个学术从中受益。
(1)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
校园文化需要营造,图书馆作为知识的集散中心,更应该从人文环境的营造上发挥其优势。如建立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从图书馆文化氛围建设中,陶冶学术的情操,促进学生对图书馆的热爱,能够从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身份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2)构建校园文化的多元化环境
高等院校在图书馆文化导向上,要从知识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上,针对不同地域、文化、民族背景下的师生实际,从校园文化营造方式上,兼收并蓄,促进多元化文化的发展。如图书馆通过设立联络员机构,针对不同校园社团的文化需求,从信息整合和知识组织中来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知识支撑,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利用图书馆资源。校园文化在组织方式多以文体活动为主,图书馆从自身知识集聚优势上,利用社团活动等方式来配合校园文化平台的搭建,从校园文体活动参与中,让广大学生走进图书馆,拉近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特别是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来组织和架构图书资源。
(3)构建网络文化健康环境
图书馆在馆藏资源建设上,网络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各类无线网络的完善,更是促进学生求知、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因此,针对当前图书馆网络文化环境,要从图书馆自身技术、文化资源上,发挥其在校园文化组织、校园文化安全教育、校园道德风尚中的平台优势,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抵制低俗文化,传播真、善、美;另外,在校园网络文化管理上,通过技术手段和方法,增强对网络资源的过滤与管理,积极向广大学生推荐优秀的网络资源。如开展各类大学生“网络文化”站点,通过组织专题论坛来引领校园文化、价值导向,发挥图书馆文化育人的主要阵地作用,并从活动组织中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定期从活动中的问题来改进育人方法,提升育人水平;再如组织建设“网络家园”,借助于各类网络交流平台,从平台建设上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思想问题,积极从思想文化实践活动中来倾听学生的心声,改善学校的教育决策。
(4)构建传统文化阅读环境
图书馆是阅读文化的主阵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典是提升学生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如各类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在传承文化积淀与传播文化菁华中,让广大学生从经典中来学习智慧,从亲近传统文化中来树立理想。开展各类经典讲座,积极推介名著阅读,加大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熏陶,让学生能够在专业教育的同时,增进对通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养成。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
人们常用“四点一线”来描述当代大学生的单调生活,所谓的四点即教室、食堂、寝室、图书馆。可见,图书馆在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蕴含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教师备课、学生学习、学校科研课题的开展等都离不开图书馆的技术支持,研究高校图书馆和校园文化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推动图书馆自身的建设,还能对高校教学、科研的顺利开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一词最早源自1986年上海的大学生在竞选学生会干部时的演讲用语。当时仅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后被众多的高校扩展和演绎,一直以来对其概念的说法也众说纷纭。笔者所理解的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兴起和高等学校的诞生而出现的,指的是发生在高等院校校园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逐渐形成的一种为广大师生所遵从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及行为准则。
二、高校图书馆和校园文化的关系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是文献资源信息的集散地,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服务,是高校校园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之一。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图书馆以其丰富的馆藏和先进的信息技术吸引着广大师生。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料日益多样化,不仅拥有纸质文献,还有影音文献,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不断升级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师生们获得信息的最佳去处。图书馆优越的阅读和学习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起到了环境育人的教育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高校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又具有历史的延续性、现实的跟进性,因而它能够较全面地支持和服务于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
1.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认知文化的影响。
认知文化即智力文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专业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首先有赖于课堂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要将其融会贯通并做到学以致用就必须通过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源来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巩固、拓展和延伸。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仅靠课堂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社会需要更多的是跨学科、跨专业、跨门类的“通才”式的人才。培养“通才”式的人才,除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利用好有限的课时外,主要依靠图书馆提供尽可能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源,全面、丰富的文献资源是高校发展认知文化的必要前提。
2.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价值文化的影响。
价值文化是指人们在理想、道德、信仰等方面所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化,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一方面渴求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也急需心灵的滋润及情操的陶冶,教师的教书育人、职工的服务育人对他们的价值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学生自发、主动地吸取思想和灵魂的营养更为重要。对于许多大学生而言,在校期间,他们很大一部分课余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无疑在他们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中起着重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3.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校园审美文化的影响。审美文化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创造美和接受美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工而非自然的审美活动。大学里的审美文化主要包括学生的各种课外活动,如歌咏比赛、体育竞技、演讲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提高他们的胆识和反映能力,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图书馆不仅收藏着综合性的工具书,也收藏着各种类型的专业性工具书,包括美的艺术、民俗艺术、历史文化艺术、文学艺术等。这众多的审美文化资源包罗万象,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文化,促使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及艺术创造力得到有力的提升,是校园文化活动中审美文化得以生动丰富的开展的有力支撑。
(二)高校图书馆优美的自然环境及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如果说城市的公共图书馆是一个城市文化形象的主要标志之一,那么高校图书馆则是一所大学形象和品位的象征之一。庄重自然的建筑风格、清新幽雅的学习环境、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得高校图书馆成为高校校园中最绚丽的一道文化景观,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1.高校图书馆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高校图书馆的设计充分凸显了人文精神的设计理念,建筑造型优美,功能分区合理,各种设施一应俱全,展览厅、学术报告厅、备课室、自习室等为教师、学生及学者之间的探讨和交流提供了空间;悬挂的各种名言警句,摆放的各式花草树木、石雕都在向读者传达着一种精神,表达着一种理念,使学生的心灵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化。2.高校图书馆浓郁的文化氛围在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图书馆环境幽雅,馆藏资源丰富,走进图书馆如同进入知识的海洋,置身其中,我们会感受到自身知识的贫乏,从而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大家坐在一起屏声静气、潜心研究,浓烈的学习氛围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一个人。这种场效应生长着灵感,生长着智慧,也生长着文化的创造精神和意识,是任何的课堂和课外活动都不能取代的。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广大的师生提供查询及学习的场地外,还经常通过宣传栏、馆办刊物、图书馆主页等渠道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如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在主页上就开设了“书讯与荐购”栏,及时向读者提供新书、好书,还建设了“网上精品课程”导航库,为广大师生免费提供国内外的优秀课程学习。另外,馆里还经常邀请校内外专家为大学生们举办各门知识专题讲座,针对他们在平时的学习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活跃。
(三)高校图书馆优质、专业的服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大都拥有一批专业、高效的图书馆管理人员、以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例,馆中本科以上人员占88.4%,中高级职称人员占74.8%。高素质的人员结构不仅能够保证学校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良好的服务形象还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读者,从而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图书馆人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也推动了学校各项科研工作的成功发展。另外,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代表着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反映着一所高等学府的形象。图书馆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和谐、有序地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保证。学校图书馆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现在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操作规程,在读者服务、岗位考核、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均有章可循,并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之上实施人性化管理。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凭借着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推动校园文化朝着健康蓬勃、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廷华.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晓梅.论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4(1):74-76.
[3]巩梅.浅谈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77-80.
[4]周秋霞.论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6):149-151.
[5]窦建爽.试论高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邢台学院图书馆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13(2):134-136.
[6]王鹤静.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