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作物的发展史

农作物的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作物种子 管理 农村经济 作用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47-01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种子的质量又对农业能否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种子安全直接关系农业的生产、农民的收成甚至社会的稳定。当然,只有做好种子的管理,才能更好的保证种子的质量,更好的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促进农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伴随着农业生产不断增长的需求,农作物种子的管理制度也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农作物种子市场开始遇到了一些新情况,种子的管理也开始遇到更多的难题。为了更好的规范种子市场,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相关的职能部门必须要积极的进行种子科学管理体系的建立,不断的提升其效率和保障力度,满足农业发展需求,进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一、加大对农作物种子市场的监管力度

1.对种子的质量进行抽查

农作物种子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种子的质量,它是维护种子市场稳定,保障生产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相关种子管理职能部门应该不定期的进行种子质量的抽查,特别是大众农作物所需的种子,例如小麦、水稻、玉米和蔬菜等等。同时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抽查制度,根据农作物播种与收获的季节来安排抽查计划,确定抽查对象,积极履行相关职责,更好的保障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防止不良种子流入市场,从源头上进行种子质量的监管。另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加强执法力度,不定期的对种子交易市场进行专项排查,对种子的检查不仅只是设计质量、标签、授权情况等,还应该加强对品种的真实性以及部分转基因品种进行审核。

2.对种子市场的生产经营行为进行规范

在种子生产的过程中,种子企业就需要重视对种子的质量管理,必须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强质量监管机制,剔除在生产过程中不合格的种子,不让其进入流通市场。经营者在进行种子的采购之前,就需要对其进行检测,并且按照一定的标准与要求来完成种子的贮藏。在这其中,经营者必须本着诚信经营的原则,选择正规的进货渠道,并要求供货商提供质量检验报告,不销售假劣伪质产品,不做虚假的种子宣传,科学的宣传种子的品种特点与培育技术,才能更好的避免种子纠纷的产生。种子管理的职能部门,也要定期对经营者进行种子的生产、加工、储藏、检验进行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训,并对参加培训的人员建立档案,这样才能提升种子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

3.增强对种子的试验示范管理

相关的种子监管的职能部门要重视对种子市场的监督,做好种子的试验示范、技术引导、以及后续跟踪管理工作,对于较新的品种要及时的公布相关信息,指导农民正确的选种、育种、防止在质量上存在着重大缺陷的种子投入生产,并且可以定期的淘汰那些已经过期的种子。

二、对种子进入市场进行严格的把控

1.严格的把控生产经营者的经营资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的把握种子的生产经营许可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发放执照。强化相关的行政许可管理,对于部分的申报材料要进行实地的考察,检验其真实性。特别是要对其检验室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进行严格的把关。这样来保证申报材料的真实度。

2.对已有许可证的企业进行监管

本着“谁发证、谁监管”的原则,完善对种子企业行政许可的全程管理,整理出还在许可期内的组织,对其设备、人员、生产状况进行现场勘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要求企业进行调整。还要求企业进行对种子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档案整理,完善种子生产的信息报告体制,针对那些不合格的企业应该给予吊销执照的处罚,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种子市场。

3.完善新品种的引进制度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一个重要过程就是加强对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种子企业和管理部门应该对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进行大力的宣传,深化人们对于其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知。同时还应该根据具体的市场需求,来做好品种的规划推广策略,加强与相关科研部门的联系,了解新品种的特性,确定试验地点,并且能充分发挥相关农业补贴政策的作用,确立主打品种,并且做好技术宣传与指导,给农户在种子的挑选上提供一定的帮助。

4.加强种子储备调控制度的建立

要进一步加强种子储备调控制度的建立,在这个制度体系中,以企业为主体,以财政资金为依托,完成种子储备调控的市场化运作。这样可以确保一些受灾地区在灾后能够更好的保证种子的供应,及时的满足其对于种子的需求。

三、不断提升种子的管理水平

一方面要保证相关的工作人员,因为种子的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与针对性,所以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其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因此在完善种子管理体系的建设中不仅要给予政策和财务上的支持,还要保证其配备人员的素质,建立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干、装备精良的管理班子。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种子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了保证农民使用的都是质量优良的种子,相关的职能部门在种子检测设备的投入上要予以重视,同时还应该不断进行种子试验基地的建设,这样才能选择出适合本地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市场前景良好的优良种子。完善相应仪器设备的配备,应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种子市场的管理。

结束语

只有不断加大对农作物种子市场的监管力度、对种子进入市场进行严格的把控以及不断提升种子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完善种子市场秩序,保证农民使用种子的质量,更好的推进农业生产,进而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元发,王荣,蒋小娟. 临夏州种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中国种业,2012,09:23-25.

[2]陆海锋,缪丽霞,刘荣宝. 农作物种子全程质量监管追溯系统的设计[J]. 中国种业,2012,12:22-24.

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运城市 绿色防控 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6)06-0046-02

1 现状和问题

1.1 病虫害绿色防控现状

目前运城市采用太阳能杀虫灯、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色板诱虫、防虫网阻隔以及农业防治等各种绿色防控技术。目前这些技术运用范围和面积较小,有待加大推广力度,扩大运用范围和面积。

1.2 运城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2.1 普通农民认为防治病虫害的手段就是喷施农药

多数农户对物理、农业和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了解不深,没有意识到这些措施在病虫害控制中的重要作用,只认为出现病虫害喷药防除才有效,对预防和综合防治的认识更是知之甚少。

1.2.2 农民安全用药意识薄弱

一些农民错误地认为病虫喷药后死亡得越快越好,只注重药剂的速效性,而忽视农药的持效性和防治效果。随意加大农药用量和施药次数,没有用药安全间隔期以及保护和利用天敌控制病虫害的观念。

2 具体推广的主要绿色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控技术

2.1.1 合理灌水施肥

在清洁果园的基础上,根据果园土壤养分的测试结果合理施肥,氮、磷、钾平衡配合,中微量元素合理结合,实行控氮、补磷、补钾的策略,提高作物本身抵抗能力。

2.1.2 防冻提质

海岛素主要成分寡糖,又名低聚糖,主要作用是防冻、抗旱、保花、保果、保叶、促进早熟、改善品质,提高抗逆性。采用防雹网,通过覆盖在棚架上构建人工隔离屏障,将冰雹拒之网外,有效控制各类冰雹,霜降,雨雪等的天气的危害。

2.2 运用物理防控技术

2.2.1 杀虫灯诱杀技术

示范果园20,000m2安装一个太阳能杀虫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金龟子、桃小食心虫等害虫。杀虫灯安装高度分别为接虫口离地面高度分别为1.5m、1.8m、2m,灯间距100~150m。从4月10日开灯至9月底结束。

2.2.2 性信息素诱杀技术

每666.7m2悬挂5个性诱剂,诱杀果园害虫。从4月上旬―9月上旬,在示范区内亩安装金纹细蛾、苹小卷叶蛾、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各3-5个,诱杀成虫,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落卵量。诱捕器可用废旧塑料筒、PVC管或纸箱自制。

2.2.3 糖醋液诱杀技术

4月上中旬,悬挂糖醋液瓶2000个,主要诱杀花期金龟子和梨小食心虫。每666.7m2悬挂3-5瓶,水:糖:醋为10:1:2。根据诱蛾量, 注意及时清理虫尸和补充液体。

2.2.4 黄板诱杀技术

4月中旬-6月底7月初,按每666.7m2,在果树枝条上悬挂20~30张黄板,上下边缘都进行固定,提高诱杀效果。据观察诱到的主要虫害为蚜虫、梨木虱、梨茎蜂、烟粉虱和蓟马等。

2.3 推广生物防控技术

在果树病虫害防治中推广选用天然的植物源杀虫剂云菊除虫素、苏云金杆菌、阿维菌素、灭幼脲3号、BT杀虫剂、苦参碱、农用链霉素和农抗120等防治桃小食心虫、蚜虫、红蜘蛛和腐烂病等多种果树病虫害的无害化绿色防控。

2.4 统一品种,进行种子包衣

核心示范区的北相镇李村,种植品种为舜麦1718;核心示范区的坤厚农场,品种晋麦84。2013年核心示范区秋播1,806,667m2小麦所需的种子全部进行种子包衣,药剂采用60%吡虫啉悬浮剂,进行种子包衣。

2.5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技术

在使用化学农药中,主要使用的农药有过氧乙酸、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代森锰锌和哒螨灵、吡虫啉等。严格执行用药安全间隔期,控制农药用药剂量和使用次数;注意轮换用药、合理混用农药。

3 效益评价

3.1 经济效益

通过提质增效示范,2014年果实膨大着色效果较好,示范区内枣果比正常用药平均单重增加2~5g,红度比正常用药早提前4~7d,每千克高出市场价格1.5~2元,按2.3kg/m2来计算,仅此一项增加收入80余万元,经济效益明显得到突现。

3.2 生态效益

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的实施,综合应用了农业、物理、生物和化学防治措施,使农药的使用次数减少,投入量大幅度降低。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大幅度提高,为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社会效益

示范园区的建设是植保工作的形象工程,也是植保新技术、新成果快速转化的有效途径。2013年在精品园建设上,为果农注册了果品合作社,所有精品园生产的苹果统一由合作社统一来销售。

4 发展对策

4.1 积极引进先进的绿色防控技术

积极与外界沟通,借鉴其他地方的先进经验,不断引进农业、物理、生物等各种先进绿色防控新技术,然后进一步整合形成适合本地区的绿色防控新技术。

4.2 集成关键技术

以运城市农作物绿色防控为主线,参与各种示范区项目的实施,因地制宜形成一套适于当地特色防控技术模式,推进运城市的绿色防控工作稳步有序发展。

4.3 推进统防统治技术

当前,农业生产大部分还是以家庭为主体,生产规模小而分散,在病虫防治中要大力推广专业化统防统治,通过规模化防治,推进“统购、统供、统配、统施”的服务,减少零散用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就能得以大面积推广。

4.4 探索农药使用补贴机制

在病虫防治用药期间,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统一购药,推广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引导市场农药品种的更新换代。

4.5 加大对农药市场的监管

农药的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包括生产、销售和使用等多个环节,必须将农药管理提升到行政层面,由部门行为上升到政府行为,发挥政府综合管理优势,协调综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农药管理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第3篇

2009年底,世界气象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发表《2008年温室气体公报》。《公报》说,2008年大气中的大多数温室气体浓度继续增加,可长期留存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浓度创下工业革命以来的新纪录。

该《公报》的数据显示,2008年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中的浓度为385.2PPM(1PPM为百万分之一),与2007年相比增加2.0PPM,呈持续增长之势。工业革命前,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大约为280PPM,几乎固定不变。

这似乎是最权威的数据,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铁证,但里面其实有误导之嫌。

第一,从280到385.2,增长38%,这个数字看起来大,但PPM的计量标准是百万分之一,换算成百分比,也就是从0.028%上涨到0.03852%,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比例仍然相当微小。

第二,在整个地球发展史中,二氧化碳浓度也是极不稳定的。据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地质学家施普特尔的分析,距今6.35亿年前形成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当中的同位素发现,当时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是目前的32倍左右,在上亿万年的地球演化史上,二氧化碳浓度是大幅下降的。

第三,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植物的生长却是有好处的。一般来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最适浓度为 1000 PPM。二氧化碳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气肥”,在温室大棚中,我们会人为地增加二氧化碳的浓度,从而达到增产的目标。

当然,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也将引起大气温度的升高,为一些害虫提供了适合的生存环境,导致虫害加剧,对农作物的品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高二氧化碳浓度条件下,农作物能够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分子进行光合作用,使得农作物体内碳素含量增加,而在吸收氮素量不变的情况下,农作物体内的碳/氮比值升高,这样蛋白质的含量将会降低,农作物的品质也将下降。

但经过西方媒体的不断渲染,二氧化碳气体居然成了一种污染源,成为人类的公敌。欧洲花大的代价搞所谓的“碳捕捉”技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化,永久埋在地下,这不算一种对植物生长的犯罪吗?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似乎不能用二氧化碳的大气浓度作为标准。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则会促进植物的繁盛,将会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在所谓的气候变暖模型中,这个因素却有意被忽视掉了,使气候变暖成为一场政治操控,而不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

人类是最为渺小的,人类排放量在亿吨级的水平,而地球碳库的总水平都是万亿吨规模。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库在海洋和土壤中。植物的根在土壤中吸收氧分时,会与周围的物质发生呼吸作用,此时的呼吸是有氧呼吸,而排放的二氧化碳,故在根部,即土壤中二氧化碳储量巨大。

气候变暖的所有推断,都排除了水蒸气的巨大作用,并且基本忽略了气体在目前大气温度下的对流传热。按常理,地面附近被加热的暖空气会与上面的冷空气发生交换,我们知道每升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好几度,平流层里就像一个大冰窟,温室效应在这里并不起任何作用。

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周口 灌溉工程 现代化 效益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c)-0230-01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沙河,颖河,贾鲁河汇流于此,周口素有“小武汉”之称。本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天干旱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旱涝交替,冬天干冷少雪。降水具有季节性,年际变化特点。

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势在必行。目前,我市城市建设速度惊人,几年之内,高楼林立,厂房片地,灯壁辉煌,然而农村基础工程建设相当滞后。我市是农业大市,农村人口众多,土地仍旧是农村人的命根。窄窄的水泥路让人们摆脱了泥泞,大型的机械让农民扔掉了镰刀,架车。可是人们仍然要面临抗旱排涝中受热受冻,人员缺少,资源浪费等多种状况的窘面。就此,我想加强本市农村现代化灌溉工程建设非常必要,这一问题的解决利国利民。

1 加大我市农村现代化水利灌溉必要性分析

1.1 可以解决第一产业和的二产业用工需求矛盾

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农闲季节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他们大多数是青壮年劳力,而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的体力有限,落后的喷灌方式对他们来说难度较大。而出现旱情时,城内的务工人员又不能及时回家,这样就造成抗旱时,农村人员紧缺状况,直接导致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迄今,在我市仍有很多良田是靠天看收成,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高,突出表现在农业灌溉上。粗放式的管理,靠天吃饭,给我国农业带来很大损失。如果我们拥有现代化的灌溉工程,我们只需接上喷头,合上空开,一切问题就解决了。务农人员也不辛苦了,适时合理灌溉农作物增产了,在外务工人员又能安心做工,增加的收入可以补贴农业,何乐而不为呢?

1.2 现代化的灌溉技术应用可节约水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水在农作物生长中占重要地位,种子的萌发期,苗木快速生长期,过冬期都离不开水。农作物生长所需水分,一部分来自大自然的恩赐,一部分需人工灌溉。人工灌溉方面,我市大部分县扔用机器抽水喷灌或漫灌,这一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另一方面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再加上不合理的乱施肥,破坏了土壤结构.我国虽然人口众多,地大物博,但我国仍然是一个水资源缺乏的国家,许多大城市饮用水紧张,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如果我们有了现代化的农田灌溉工程,农田实现了控量适时适量灌溉,不仅保证农业丰收,农民丰衣足食,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地下水资源,造福子孙后代。有条件的县乡可以引河水进行农田灌溉,这样更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使用,节约大量地下水。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优化生态环境,动植物生息繁衍都离不开水,如果我们有了现代化的灌溉工程,灌溉时适量用水,不仅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用水,而且能减少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另外还可以节约大量水资源。

2 现代化高效水利工程对我市农业产生的多种效益分析

2.1 经济效益分析

(1)节约水资源,节约能源效益。我市目前多采用机器抽水喷灌,漫灌,灌溉水利用系数约为0.685,现代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成后低压喷灌,滴管,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到0.855,每年可节约大量水资源。同时每公顷按节约22.5千克柴油算,每年可节约360万千克然能。

(2)作物增产效益。如果按农作物每公顷增产1000千克,我市每年可多产粮食16000万千克。农林瓜果增产更为明显。除去工程分摊外。农业多收入相当可观。

(3)省时,省工效益。现代化水利工程建成后,灌溉自动化,将节约大量劳力。传统方法灌溉,1公顷需3人花费一天时间浇灌。每人每天100报酬。一公顷地需300元,现代化水利工程建成后,每公顷地可省200元,全市可省3200万元工时费。

(4)集约效益。现代化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有利于合理的利用资金,节约资金。以前农村是个散摊子,农民各顾各。很多农事操作起来浪费了大量农业资金。就抗旱这一事来说,每家都有一套设备,用的时间少,闲置时间多,占据了大量资金,设备的使用寿命也很短。现代化的水利工程,使用周期长,效率快,效益高,建设资金可分期分摊回收。

2.2 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

现代水利高效灌溉工程的建设,有利于缓解工业用水,饮用水与农业用水紧张的矛盾,同时也解放一部分生产劳力。促进城市与农村和谐发展,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共同发展。它起到预防旱涝灾害,保证农业稳产高产,利于农村稳定。合理水资源利用不仅给农作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促进其增收增产,而且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生存,起到改良土壤作用。同时有利于农田生态气候的形成。

3 我市建设现代化水利灌溉工程可行性分析

3.1 经济可行分析

从以上经济效益分析看,我市农村建设现代化水利灌溉工程具有巨大的利益。从资金来源上看,农村水利建设是国家主要扶植项目,便于资金调拨,同时,我市存在多种所有制资金可投入使用。也可以多渠道引用外资。

3.2 技术可行性分析

我国目前有许多低压灌溉工程,滴灌,微喷灌工程技术可参考。我市有很多水利,农业工程师可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理。

3.3 社会可行性分析

随着社会文明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觉悟在不断提高,社会化的大生产,增强了人们的合作意识,经济意识。人们会接受这一利国利民工程的建设。

4 现代化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建设与管理建议

4.1 建立工程规划制度

良好工程的出现是合理规划与严格施工的结果,工程建设要有审批与复查手续,有可追溯的原因,有可承担责任之人。

4.2 工程建设必须公开招标,接受农民监督

农民是工程的利用者,他们会真心参与招标监督,他们更希望有实力的企业中标,建造出优质工程。

总之,随着我市农业建设的发展,建立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必不可少,这一工程的实施又进一步把农民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不仅集约了资金,而且节约了资金。现代化的水利灌溉工程建造,可以预防农田旱涝灾害,稳定农业生产。现代化农业灌溉工程的建造,将是我市农业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它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必将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农作物的发展史范文第5篇

2.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类型通常根据农林复合经营的经营目标、组成和功能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即林—农复合型、林—牧(渔)复合型、林—农—牧(渔)复合型和特种农—林复合型。

(1)林—农复合型就是在同一土地单位上,通过时间序列、空间配置,进行结构搭配,相继把林木与农作物结合在一起的种植方式。从经营的目的不同组成比例的轻重又可将其分为以林为主、以农为主、农林并举三种经营模型。其中又可细分成:林农间作型—即林木与农作物混合种植的经营方式,例如:农桐间作、枣粮间作、果农间作;绿篱型—在农田、庭院周围种植绿篱,既起美化作用、又有保护果园的作用;农田林网型—在我国三北和沿海的平原农区广泛采用农田林网型,能有效地改善农田小气候,抵御风沙、台风、干热风、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同时,还可以提供木材、薪材以及经济林产品;农林轮作型—把农作物与林木在同一块土地上进行轮换种植的模式。

(2)林—牧(渔)复合型是指在同一经营单位的土地上,林业与牧业或渔业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林牧间作型、牧场饲料绿篱型、护牧林木型、林渔结合型。总之,是将林业与牧业进行间作或者把林业与渔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系统类型。

(3)林—农—牧(渔)复合型它可分为林—农—牧多层种植型、由林农型转变为林—牧型、林—农—牧庭园兼营型、林—农—渔结合型。在注重农业、林业的同时,不放弃牧业与渔业的发展。

(4)特种农林复合型,这种复合经营模式以生产特种产品为目的,它由林木混交型、林—药间作型、林—食用菌结合型、林木—资源昆虫结合型等复合系统组成。3.农林复合经营的结构。由于农林复合经营系统是人工复合群落,其物种多样,结构复杂,对土地的利用也更为充分与合理,可按其物种成分、空间结构的变化划分成许多不同的结构形式。(1)空间排列结构是各种农林复合模式内的空间分布,即物种的互相搭配。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是空间排列结构的两种基本形式。水平结构是指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生物平面布局,其中物种密度和水平排列方式是构成水平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各组成成分垂直排列的层次和垂直距离构成农林复合经营的垂直结构。一般说来垂直高度越大,层次越多,空间容量也就越大,资源利用率也就越高。(2)时间顺序结构在农林复合经营系统中,时间顺序结构分为季节结构变化和不同发育阶段结构变化两种变化方式。主要受气候以及生物生长发育节奏的影响。

4.农林复合模式的物种组合设计原则。由于生物物种受生态幅度范围和抗逆能力的影响。因此生物组合的设计应因地制宜,间作的农作物要求适应性强,短杆直立,耐阴高产,或有根瘤的豆科植物。树种选择要求树冠窄,干通直,树叶稀疏,冬季落叶,春季放叶晚,根系分布深,生长快,适应性强的树种。种群组合要求慢生与速生,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有根瘤与无根瘤的树种和作物组合在一起为佳。总之,要求树种生态幅度较宽,物种之间能够互利共生或偏利共生,排除异株寄生现象,避免种群间有相同的病虫害。

5.农林复合模式综合效益评价。(1)生态效益。改善农田小气候农林复合后形成特殊的生态环境,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杉木与玉米间作,林地在整个生长期相对湿度提高了3.5%。据俞心妥(1991)研究表明,农桐间作使风速降低40%~50%、空气相对湿度提高7%~10%,绝对湿度提高2000毫巴,蒸发量减少34%,土壤含水量提高7%~10%,显著地减少了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减少土壤流失实行农林复合经营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有效地防止土壤流失。

(2)经济效益。农林复合经营可一地多用、一年多收,能在相应的时间内获得2—3种以上产品的收获,这在数量和品种上都较单一种植优越得多。在造林初期间种粮食、经济作物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气候和土壤等资源,以短养长可取得近期经济效益。对林下作物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等管理改善了幼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幼树的成活率,以耕代抚降低了抚育成本。在墨西哥用桃花人工林和玉米间作,营造人工林的费用减少了27%。

(3)社会效益。首先,由于农林复合经营有多种产品输出,如粮食、油料、畜禽、果品、蔬菜、药材、木材等,这满足了社会多方面的需求。其次,农林复合经营具有集约性的特点,要求投入密集的劳动力。因此,有利于安排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另外,农林复合经营不但能够增加短期收入,而且还可增加长期收入,因此,这种经营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近几年来,随着农林复合经营系统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兴起,农林复合经营的定量化研究和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在我国农林复合经营已经成为生态农林的主要内容。但因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是一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领域,几乎涉及农业、林业、牧业等研究领域。许多工作者受学科的限制,对于模式的优化、评估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摘要]本文对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的定义,发展历史、经营类型进行了简单阐述,对其系统结构、生物物种设计原则、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以及今后研究的重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农林复合模式类型结构效益评价

参考文献:

[1]沈国航.森林培育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闻各中.农林业系统研究禁止之一.生态学杂志,1988,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