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

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范文第1篇

Abstract: Part of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utstanding female race-walkers' techniques is gained through plane machine setting photography and it is found that whether individuals or groups, the change value dispersion degree of outstanding 20 km race walkers in China is quite high which should be improved in train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alkers speed up the pace on the basis of mixed reasonable stable step length so as to enhance athletic performance.

关键词: 竞走项目;女竞走队员;技术特征

Key words: race walking event;female race walkers;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G8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3-0299-02

0 引言

就竞走项目而言,它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体能类项目,技术优秀且体能强是竞走运动员取胜之关键,技术优秀而体能不强或者体能强而技术不精都不可能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但在竞走技术与体能之间,动作技术优先是竞走项目的精髓。希望通过对优秀女竞走队员的部分技术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提高队员的动作技术。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比赛前七名运动员(十一运会女子20km竞走),表1。

1.2 研究方法

实验法:用美国的两台faster500高速摄像机把十一

运动会比赛现场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的一个复步的完整动作用平面定机法给拍摄下来。

2 结果与分析

女子步长的结果与分析。几乎所有关于竞走技术的研究都会涉及到步长、步频和单步时间的分析[1-3]。有学者指出,因为国际的大步幅与我国的小步高频相矛盾,所以我们跟世界上裁判员公认的惩罚尺度意见不能统一,致使我国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总是以失败而告终[4]。

从表3、表4中可以了解我国女子竞走20km优秀运动员在分段距离的群体步长的平均值约为1.05±0.04m,步长最小的时候一般出现在第四圈,最大值一般出现在第七圈,分段距离的前半程一般平均值在1.03±0.05m,后半程步长的平均值一般是1.05±0.02m,群体的分段距离前后半程步长进行T检验P=0.569,可以看出群体的分段距离前半程步长小于后程步长,但两者的差距并不明显。李燕飞达到了个体分段距离步长的峰值,只有周康出现在分段距离的前半程,其他的全部出现于后半程。分段距离的最小值也出现在分段距离的后半程,他们是刘虹、王珊珊、李莉。李莉的步长是1.16±0.05m,周康的分段距离步长均值最小是0.96±0.07m。进行T检验个体分段距离前程步长大于后程步长的有李燕飞与李莉两位运动员,其他的都是前半程小于后半程。前半程步长的距离与后半程步长的距离没有很显著的差异。

分析图1分段距离步长变化图,从女子运动员20km分段距离步长曲线变化图可以看出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群体步长的变化呈现前半段下降,后半段上升的趋势,从个体分段距离步长变化曲线图我们可以判断出在运动比赛中大多数运动员的步长变化曲线是在前半段减少,后半段增加的趋势,其中刘虹可作为其中的代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有控制调节步长的能力,即使在后半段体能下降的时候依然可以增加步长,提高比赛成绩。但也有运动员并不能合理的调节自己的步长,比如运动员李莉在后半段就呈现出步长缩小的情况,这是因为体能下降的情况决定的。从图中可以看出,步长的变化是很明显的,这说明运动员在分段距离上步长变化离散的程度是很大的,使体能得到了很大的消耗。对于离散程度较高的情况普遍存在于我国优秀女子20km竞走运动员当中,这应该是我们训练时加强改进的方面。

3 结论

优秀女竞走队员应对步长控制加强练习,因为技术运动的稳定需要步长的稳定,我们可以采取加快步频的方式,前提是在稳定合理步长的基础上,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葛长钰.竞走定义变化对技术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1):72-74.

[2]李卫,李建臣.竞走运动员技术犯规的生物力学成因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35(10):23-24,38.

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排球扣球技术;运动生物力学

1.上步扣球起跳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张清华,华立君,陈刚利用三维录像法对男子排球运动员四号位上步扣球起跳技术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上步扣球起跳动作可分为缓冲、等长制动和蹬伸三个阶段,各阶段时间占总起跳时间的比重是影响扣球起跳效果的关键因素;缓冲阶段人体重心的水平速度损失,蹬伸阶段的垂直位移是影响重心腾起高度的重要因素;在蹬伸时表现出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髋、膝、踝三关节依次加速蹬伸的特点。通过对得出的生物力学参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排球运动员上步扣球起跳动作起跳缓冲时间与起跳高度成高度负相关,说明缓冲时间以较短为宜,但并非越短越好,各阶段时间占总起跳时间的比重是影响起跳效果的关键。(2)在扣球起跳时缓冲阶段人体重心的水平速度损失,蹬伸阶段的垂直位移是影响人体重心的垂直腾起速度和重心腾起高度的重要因素。(3)扣球起跳阶段运动员膝关节在缓冲阶段,有意识的主动完成下沉动作,造成缓冲幅度过大,对动作完成的效果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蹬伸时表现出以大关节带动小关节,髋、膝、踝三关节依次加速蹬伸的特点。

2.排球扣球技术中滞空动作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经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在排球扣球起跳中,优秀的排球运动员都会有滞空的现象。王斌,何智美对排球运动中滞空技术的研究也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们用美国造的LOCAM、16mm高速摄影机,以每秒100格的拍摄频率进行拍摄。在正式拍摄前,预先让受试队员学习掌握三个技术动作,第一个动作,按四号位助跑起跳扣球动作,助跑起跳后,当跳至或接近最高点时,收腿使小腿与水平线基本平行,在身体下落前放小腿;第二个动作,不摆臂起跳,跳起后直腿;第三个动作,摆臂起跳,跳起后直腿。正式拍摄时,拍摄了三个动作,三个动作均在四号位按强攻的助跑动作助跑、采用二步、斜线助跑,双脚起跳。通过对这三个动作的研究,可以发现,只有第一个动作才能产生滞空现象,说明产生滞空的原因与起跳后的姿势有关。通过进一步对数据分析还可以得出,并非跳得越高,就越容易产生滞空,关键是跳在空中,要配合手臂、膝关节的收展,才具备了产生滞空的条件。滞空现象的出现,增加了空中的时间,能够更好的完成挥臂下压的动作,增加扣球的威力。正确认识滞空,首先必须弄清楚腾空并不等于滞空,运动员的腾空时间长短并不能说明他的滞空情况。跳得高,腾空时间长的运动员不等于就有滞空能力。而实际上有的运动员弹跳较高,但空中动作不协调,滞空技术欠佳,仍无滞空表现。弹跳高,腾空时间长只是创造了良好的滞空条件,而要具备滞空能力,必须掌握滞空技术。

3.排球扣球技术中起跳后空中姿态的生物力学研究

运用生物力学的方法对排球4号位强攻扣球技术的研究中发现,空中击球的身体姿态存在两种不同类型,根据其空中背弓与向前折体挥臂击球的姿态,将其分别称为尖括号“

4.排球扣球技术挥臂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

通过文献查阅可知排球扣球技术挥臂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强攻效果。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和表面肌电仪对7名青年男子年排球运动员强攻扣球手臂挥/摆动作进行运动学和表面肌电学同步分析;结果:运动员在引臂后拉期主要由三角肌前束和三角肌后束完成,在甩肴击打期和击打作用期,肱三头肌、背阔肌、前臂屈腕的这些主动肌的电活动明显增强,起拮杭作用的肱二头肌和前臂伸腕肌群的电活动也非常强烈,而且,在各个阶段每对主动肌/拮抗肌表现为较好的协调性;背弓角为1302°±47°、挥臂角为1132°±61°。最后出手球速为235±07m/s;背弓角,挥臂角与最后出手球速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12(p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5.1.1排球扣球技术的起跳技术在整个扣球技术里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1.2滞空动作与起跳后的姿势有关。

5.1.3合理的空中姿态的形成与好的助跑与起跳技术密切相关,可以影响加速和攻球威力。

5.1.4排球扣球技术挥臂动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强攻效果。

5.2建议

5.2.1上步扣球起跳时膝盖要缓冲,大关节带动小关节,髋、膝、踝三关节依次加速蹬伸,要加强下肢专项力量。

5.2.2助跑起跳后,当跳至或接近最高点时,收腿使小腿与水平线基本平行,在身体下落前放小腿,掌握滞空技术

5.2.3提高强攻威力应加强妓的柔韧性与背伸肌、腰腹肌及伸展魏关节肌群力量的训练,同时,在技术训练中.应从助跑、蹬地、起跳形成初始负舰角抓起,强调蹬地时依次充分伸展髓、膝、躁三大关节,空中背弓与收腹动作要依靠大肌群连贯、协调用力,改变“[”型空中姿态,以产生“

参考文献

[1]袁之平.对排球强攻击球速度的生物力学分析 [J].浙江林学院报.1991(3)

[2]王 斌,何智美.运动生物力学・对排球运动中滞空技术的生物力学探讨[J]. 四川体育科学.1998(81)

[3]唐金根, 邓己媛.力学原理引导排球扣球技术教学的实验研究[A].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3)

[4]谢 诚.论运动生物力学在排球函授教学中的运用[A].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19)

[5]陈 珂, 倪 伟,徐光荣.排球单脚跳发弧旋球技术及生物力学分析[A].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

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力学 体育教学 健康第一

一、运用生物力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以排球扣球动作为例来讲述: 首先,做出扣球动作示范,然后讲述扣球技术的鞭打原理:一端先做加速运动,在制动过程中其动量向游离端传递,使末端产生极大的运动速度。鞭打动作的关键技术首先是大环节带动小环节的快速运动,然后是大环节至小环节依次突然制动。扣球时,当腾空到最大高度时,身体成反弓姿势,同时开始做相向运动。这一动作包括收腹褶体和屈曲大腿的动作,更重要的是以肩关节为轴,以上臂带动前臂和手,向前上方伸臂的击球动作,这就是鞭打式的击球动作。

第一,根据动量定理:F.ΔT=M(V2一V1) ①

由①得出V2-VI=FT/M ②

这时通过②式得知要获得最快速度V,一是我们打击球的力量F要大,二是击球时间T要快。获得最大击球力量F,因为我们是以肩关节为轴进行扣球,根据转动力学:

转动定律M=Iβ ③

M=RF ④

由③、④式得F=Iβ/R。要想获得最大力——F,就得减小半径R,这就是我们扣球时先曲臂的原因。

第二,讲清楚这个问题之后,开始讲述扣球时为什么边挥臂边伸肘。根据V线=ωR,在转动角速度ω保持较大值的条件下,加大半径R从而增大上肢末端手掌的线速度V线。上臂甩的越直,挥动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快,扣球越有力。

第三,利用动量矩的转移。由于是以肩关节为轴转动,因此,按动作的要求可以通过调节各环节的运动形式,实现动量矩的传递和转移。动量矩在身体内的传递主要是利用身体环节的突然制动,从而使这些环节原有的动量矩向相邻环节传递和转移。

至此,学生已经明白了各个环节突然制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动量矩,使手指及碗关节产生最大的运动速度。

通过以上力学方面的讲解、分析,把这一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清晰的概念。加上合理的引导与适当的鼓励,消除了他们对扣球的心理障碍,增加了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技术动作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动作技术特征,突出动作环节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能有意识地按力学原理完成动作练习,这样掌握动作既快又规范。

例如,在讲解篮球原地投篮技术动作时,按照教学步骤——蹬伸、顶肘、压碗、拨球这四个环节讲授完后,练习时学生为了尽快进球,大部分都是用力向前推球,而忽略了向上顶肘。这时可以简单地进行力学分析:抛物线与入篮角投篮的球出手后,在空间飞行过程中受重力影响,成弧形运行轨迹,通常称之为抛物线。所谓入篮角,是球进入篮圈前一瞬间,运行轨迹的曲线合在该点的切线与平面形成的夹角。抛物线的高与低,决定球入篮角的大小,而入篮角是否适宜,则是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关键。抛物线过高,球在空间飞行的时间和路线过长,容易受重力和空气阻力影响,使球飞行的方向改变,从而影响命中率。抛物线过低,球飞行入篮的弧线接近水平,篮圈暴露在球下的范围较小,就不易取得应有的入篮角,也难以命中。实践表明,中等抛物线是比较理想的,容易投篮命中。经过这样简单的讲解,突出顶肘的重要性,学生就能很快地掌握投篮技术动作。

三、促使学生完成体育技术动作的规范化

运用生物力学原理,能帮助学生区分正确动作与错误动作,明确动作完成的顺序,使动作规范化。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自以为已掌握了动作,其实并没有。教师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正确动作和错误动作的区别,能强化学生对正确动作的理解,从而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如果上课时经常运用生物力学知识讲解动作的要点与难点,经常提问学生某一动作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就会养成积极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在指导分析技术动作的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较简单的动作,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学生即掌握了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动作的方法,又学会了动作,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

五、让学生深刻认识体育的科学性

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球;发球;运动学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1

1.国内早期的发球动作的划分

严波涛将整个发球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①准备站位阶段:运动员出现发球意识――球拍与球分离时刻;②抛球阶段:球拍与球分离时刻――球与手分离时刻;③过渡阶段:球离手时刻――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身体最低)时刻;④向后挥拍阶段:膝关节屈曲角度最大时刻――球拍在身后最低位置时刻(“搔背”姿势);⑤向前挥拍击球阶段:球拍在身体最后最低位置(“搔背”)――击球后瞬间;⑥随动阶段:击球后瞬间――脚着地。

2.国内网球发球研究的几个实例

刘卉的《网球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孙宇亮等人的《国家女子网球队运动员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金春林等人的《柏衍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以及严波涛等人的《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均用高速摄像和图像解析法进行实验,阐述了对正确网球发球动作的理解。

下面按照动作的阶段划分和发力顺序来一一进行阐述,主要研究运动阶段,其中包括抛球阶段、过渡阶段和挥拍击球阶段。

(1)抛球阶段。抛球动作是发球动作的开始,抛球的轨迹、抛球的站位和举拍的方式都会影响到发球的效果。球的轨迹研究包括抛球高度、角度、最高点和击球点的落差。抛球的站位分为FB和FU,也就是上步式和不上步式。两种站位各有特点:FU能够产生较大的垂直作用力,有利于在高击球点发力,而且能产生较大的躯干扭转幅度;FB有利于产生较大的骨盆旋转幅度,并有较长的水平加速距离。对于站位,孙宇亮等人还提出了一个新的指标,即球出手时身体重心在地面投影与两脚的距离的比。发现抛球时,重心投影在水平方向上越靠近持拍侧脚,发球速度越快。抛球阶段的上举动作中,强调上臂要充分外展外旋,一般认为上臂外展90度的同时肘关节屈曲达到90度,提示肩内收内旋肌群的预拉长以及伸肘肌群的预拉长对发球的力量具有积极影响。

(2)过渡阶段。过渡阶段主要关注的是膝关节蹬伸角度。膝关节弯曲角度越小,并不意味着对发球的贡献越大,但是膝关节的速度越大,则对髋上升的速度贡献越大。这也纠正了我们之前的一个错误观点,即蹲得低,发球才有威力。正确的方法应是蹬得快,发球才有威力。

(3)向后挥拍阶段。向后挥拍阶段主要关注“搔背”动作。“搔背”动作的要点:这是一个躯干三维拧转超越器械的过程,后伸、侧倾以及侧旋,所以拧转的幅度越大,做功的距离越长,越有利于产生较大的挥拍速度。

(4)向前挥拍阶段。击球点越高越好,一般在1.5倍身高,因为击球点高,有利于形成球的下压角度,从而降低出界的概率,提高发球的成功率。球拍的最快速度出现在触球前0.05s左右。

(5)发力次序。网球是一项多环节发力的运动项目,环节间的相互协调对运动员技术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发球时各环节的发力顺序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发球各环节的次序,多以各环节的最高旋转速度的产生次序来表示。笔者参考大量文献发现,这类文献多参照严波涛对膝、髋、肩、肘、腕环节的发力描述,多数呈现这样的次序:左膝―右膝―右髋―左髋―右肩―右肘―右腕。

对于网球发球的动作,不同专家给出了不同的参考值。但是什么是真正的网球标准姿势,或者说怎样的网球发球动作才是最好的,这还得满足一定的条件。从有关动作的科学理论来说,好的动作有三个要素:达成目标的最大确定性,也就是动作的成功率;最小的能量和精力消耗,也就是良好的能量经济性;最短的动作时间,也就意味着高难度动作的速度。笔者所列举的几篇文章都是以达到最大的速度,也就是以最短的时间为前提来进行分析。后续研究不妨立足于能量经济性和动作成功率来开展新的探讨。

参考文献:

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原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篮球;急停跳投技术;生物力学分析

1.前言

篮球运动是在专门的规则限制下,双方队员通过篮球的争夺、配合,设法防止对方得球得分,并力争将球投入对方的球篮,并以投篮得分多少来决定比赛胜负的一项技能性同场对抗类,主要以投中多者为优胜的一种运动。因此投篮技术是篮球运动的核心技术,运动员在比赛中运用各种技术和战术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投篮机会,力争投中得分。如今,随着运动员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脚步灵活性的增加,个人防守面积增大,防守距离缩短,个人防守几乎都是贴身紧逼。再加上全场区域紧逼防守战术在比赛中的广泛运用,给进攻方带来极大困难。因此, 如何提高投篮命中率一直是篮球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它在篮球运动中更显得尤为重要。

2.篮球跳投技术分析

2.1跳投的特点

跳投,顾名思义,跳起投篮。即持球下蹲后通过蹬地和双臂引球协调用力,展体,依靠腰腹力量将身体重心至最高点后将球柔和拨出。跳投以起跳突然性强、出手快并且出手点高和不易被防守的优势,可以与传接球、运球突破和其它技术动作结合运用,也可原地或行进间急停完成跳起投篮。

2.2跳投的技术动作

跳投是一项组合的动作技术,跳投分为三个阶段:制动起跳阶段、腾空投篮阶段和落地缓冲阶段[1]。跳投的发力是从投篮准备姿势开始,由下肢蹬地发力,然后随着投篮出手的方向伸展身体,特别是借助脊柱伸展的惯性促使下肢、躯干和上肢连贯协同配合,把身体各部位的肌肉用力聚于手臂、手腕、手指部位,最后以手腕的抖屈以及手指的弹拔等动作将球投出[2]。跳投无论是原地或是行进间急停和转身投篮身体尽量正对篮圈,以右手为例,在投篮时,五指自然分开,大拇指、食指成“V”字形,球体尽量与二指关节接触,要求肘关节角度约在90°左右,肘不能外张,小臂平行于躯干并垂直于地面,右臂平肩或稍高于肩,当身体接近最高点时,右臂用力加速向前上方伸直,再利用手腕前屈、食中指拔球,通过指端将球投出,球围绕横轴向后旋转。起跳后,空中的身置尽量与地而成垂直,落点最好在原地,整个动作过程要求自然、连贯、全身协调用力。

2.2.1制动起跳阶段

制动起跳阶段的技动作特点是:迅速制动,通过下肢的蹬伸以及躯干的上提,在制动起跳阶段,运动员伸展下肢的肌群作退让性收缩完成缓冲动作,并为后继蹬伸动作提供了能量,蹬伸结束时人体获得向上初速度。分析缓冲和蹬伸时运动员的受力情况发现,由于制动作用运动员受到向斜后方的场面作用力,反方向的水平力使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减少。起跳时,缓冲动作是完成起跳动作的重要环节,在垂直起跳中,缓冲阶段的冲量一般来说要占起跳冲量的较大部分。因此,在制动起跳阶段,缓冲是否充分是影响起跳高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2.2 腾空投篮阶段

2.2.1瞄准点的选择

瞄篮筐“后沿”能提高命中率。以右手为例,投篮时,在出手瞬间,手指拨球使球体后旋,手臂充分伸长,根据速度杠杆的原理,球可以获得很大的运动幅度和速度。

2.2.2支撑和稳定

投篮时,肘内收正对篮,手持球于肩上,球处于近支撑。肘外展于远支撑,远支撑处于某种游离状态,故远支撑不如近支撑稳定,支撑的稳定便于投篮命中。

2.2.3肘的运动轨迹

投篮时,肩、肘、腕、指、球同在一个平面内,该平面属人体的矢状面与额状面垂直,因而投篮出手时,球飞行的抛物线所构成的面必然与持球平面一致。而且,人的用力方向是全身协调一致,即下肢的屈踝、伸膝、伸髋、提腰传递上来的力量一致,通过肩、肘、腕、指、使球向上飞出。这样使身体各环节统一在矢状面的运动中,为关节运动的一致性提供有力条件。投篮用力的顺序性,投篮时的用力方法,都是由下而上,通过依次传递的形式进行,所以,这样获得的投篮弧线有人称之为“黄金弧线”。

2.3 落地缓冲阶段

此阶段技术动作特点是:迅速完成落地缓冲过程,进入基本状态,投入下一个技术动作,比较投篮起跳和其他纵跳项目的受力曲线,可以明显地看到投篮的落地缓冲时间较短,垂直力峰大,这个力值往往大于制动起跳阶段的力量,此阶段落地缓冲时间极为短暂,使运动员能更快地投入下一个技术动作,从而在篮球比赛中取得主动。为了更好地衔接下一个技术动作,落地时尽可能要双脚落地。与单脚落地相比,首先,双脚落地时,双脚受地面作用力所需缓冲时间短;其次,双脚落地能保持重心的稳定,落地之后无需调整便可投入下一个技术动作。另外,单脚落地时,支撑脚承受所有反作用力,所受力量较大,容易造成脚部伤害。

结论

(1)在急停跳投的制动起跳阶段,运动员起跳冲量的大小是起跳高度的决定因素,缓冲是起跳阶段的重要环节,缓冲动作充分可获得较大的腾空高度。

(2)腾空投篮阶段中的技术动作, 对于球能否投进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球能否中筐由出手的高度、角度、球的速度以及球的旋转这几方面决定。运动员手指的拨球动作决定了球的飞行轨迹, 是影响命中率的关键因素。投篮时球向后的旋转有利于投篮命中率的提高。因此, 单手投篮教学训练时应改变旧观念, 遵循生物力学原理进行科学训练, 应以篮筐“后沿”为瞄准点进行训练, 从而提高篮球运动中单手肩上急停跳投的投篮命中率。

(3)短暂的落地缓冲是篮球技术动作特点,缓冲时间短,使运动员能尽快地投入下一个技术动作。为了能更好地衔接下一个技术动作,落地时尽量要双脚落地,因为这样可以减轻地面反作用力,缓冲时间短,而且,双脚落地能保持重心的稳定,落地之后无需调整便可投入下一个技术动作。

急停跳投在比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得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贯彻进攻战术、打乱对方防守部署的有效武器,也是以小打大、以快制高的法宝。因此,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加强这方面的意识培养。在比赛中准确的投篮,除了要正确掌握投篮技术,具有坚定的自信心,还要善于捕捉和掌握良好的投篮时机,与对手造成“时间差”、“位置差”,什么时间跳、什么时间投,要根据场上变化多端的情况以及技战术的要求而定,但无论什么样的情况,什么技战术都需要掌握合适的跳投时机,投前或错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效果。跳投不受外力影响,保持身体均衡条件下将球投出,这种投篮准确性比较高,一般当防守者距离自己较远,或当他的注意力分散、自己投篮有把握,或者是已摆脱对手,经过配合出现了预期的投篮机会等都应果断的投篮,选择好起跳点后,还应有一个短暂的起跳和投篮的时间,这个时间的长短对其避开防守提高命中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