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
身心健康是中学生成才的基础,中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未来高新科技队伍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效益.长期以来人们把身心健康仅仅理解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长期忽视.针对目前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状况,根据体育运动的特点及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状态,探讨体育运动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和作用.
曾讲:“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也在很早就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的至理名言。可见,一个强健的体魄对于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而强健的体魄则来源于体育锻炼。总之,体育锻炼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尤其是对于现今这些中学生。
中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群。我们往往由于忙于应对繁重的课业负担以及其它一些事情而忽视了体育锻炼,另外,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又使学生们没有长时间的活动,所以,等容易忽视体育锻炼给身心带来的健康作用。
一、体育锻炼与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指标。良好的情绪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情绪会影响人的正常学习工作,还会对人的身体心理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参加那些自己喜欢和擅长的运动项目,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一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可以支配人心理和行为肽类,具有振奋人心的作用。研究还认为,体育锻炼是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应急并达到愉快水平的工具。因此,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大学生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改善情绪状态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心情郁闷时去运动一下能有效宣泄坏心情。尤其遭受挫折后产生的冲动能被升华或转移。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考学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体育锻炼与意志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是的考验。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懒散,懈怠,无所作为,为体育运动所不齿;而敢于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勇敢者的运动――铁人三项赛,高山滑雪,冲浪运动,地球之颠被征服,是人类向自身极限的冲击,更是人类向大自然的挑战。有的人倒下了,再没有醒来,更多的人又冲上去,这就是意志的力量。
三、体育锻炼与心理适应
关键词: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新概念
所谓心理健康,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评价。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既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做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确定得切合实际。
(2) 能保证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作用。同时也能被他人接受,能互相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
(3)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适应现实,进一步地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环境和现实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4) 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心理健康的人乐观、愉快、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喜不狂、胜不骄、败不馁、谦不卑。
此外心理健康还应包括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智力正常等。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智力正常,有充沛的精
力和积极的情绪状态,对自己能作出恰当的评价,并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2 体育与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四点:
(1) 体力、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适应人际关系;
(3) 有幸福感;
(4) 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并过着有效的生活。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智商,促进身体健康,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使身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运动中享受节奏韵律,尽情发挥,从而使一个人洒脱奔放,心胸开阔。最重要的一点是体育能协调人际关系――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指出,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和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体育可给人们提供更多的交往的机会,有助于消除体育之外的阶层或文化上的差距。正如著名赛跑运动员半尼斯所说:“我需要体育――首先是娱乐,其次是能帮助我永远找到自己的朋友。”体育比赛能培养坚持不懈、勇于拼搏的坚强意志,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下,能充分显示出一个人的个性与优良品质,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与独立性。热衷于体育运动的人普遍具有竞争心理,在生活中积极探索进取,因此生活得很充实,有幸福感,生命也就有意义,对社会也会有贡献。
体育有助于心理健康,而健康的心理又能促使机体战胜各种病魔的侵袭和摆脱各种挫折及逆境。因此,为获得心理健康、保持心理年轻化,就需要经常参加体育文娱活动。
3 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
3.1体育锻炼的短期效益
所谓短期心理效益是指单次体育活动在较短时间内对个体的心理状态的不稳定的影响。身体锻炼的短期心理效应最主要体现在情绪改善方面,而情绪问题则是一般人群最经常体验到的。体育运动后直接感受到一种舒适的心情,这种效益的出现是很迅速的,可以直接一次或多次身体负荷后感受到。并且这种效益不依赖于生理方面的参数改变而变的(如心血管系统的参数),参加非有氧运动的体育锻炼同样也能出现这种效益。体育锻炼中,对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情绪,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控制。不良情绪是导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体育锻炼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如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所起到的迁怒、宣泄作用,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
3.2体育锻炼的长期心理效益
体育锻炼的长期效益是指长期系统参加体育活动对个体的一些稳定心理特质的影响。
3.2.1体育锻炼有助于自我完善。青少年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非常强烈、丰富,往往对那些符合自己信念、观点和理想的事件和行为会迅速产生热烈的、肯定的情绪反应,反之则会迅速产生否定的情绪反应。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极为突出。任何体育运动不是孤立的,发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许多过程和现象都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学生需要积极的发泄场合来衡量。所以,没有什么能比把他们放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艰苦条件下更能考验和锻炼一个人了。目前,学校中所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运动项目或游戏,都是由一定的活动或游戏的角色,以及角色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这些角色除了在活动或游戏中本身所具备的特定意义外,还有着某种社会角色的符号和社会意义。比如在足球运动中的前锋、中场、后卫,主力和非主力之分等等,就使得场上每一个成员都有各自不同的诸如身份、职责、任务等角色规定,这些角色还会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被给予一定的评价。对运动中的个体心理而言,同伴群体也会被看作一个训练基地。在其中,每个角色都有可能因为自身客观能力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而对角色扮演中同伴群体对其期望值的完成也不同,从而获得不同的评价,在同伴群体的表扬或贬责中,每个角色都可衡量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加重的适应感和失败感以及随之获得的评价,可使学生不断重估自我,调整和更新自我意识,修正自我形象。
3.2.2体育锻炼有利于智力发展。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速度觉、高度觉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3.2.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人对社会的适应说到底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际关系是影响人的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尤其是住在大城市里的人,他们除了在学校里能增加人际经验外,其他大部分时候在父母的望子成龙的愿望下没有机会去体验人际关系。体育锻炼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所以体育锻炼是一个能增进人与人之间接触、了解的最好形式。通过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能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培养心理适应能力,丰富和发展个体的生活方式。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多人参加的运动,参与其中的个体确能得到有助于人际关系的促进。
3.2.4体育锻炼能减轻应激反应。首先,体育锻炼会引起大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内啡呔,内啡呔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其次,体育锻炼还可以降低肾上腺素能受体的数目或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指出,体育锻炼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锻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心理坚韧性。Long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何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比控制组(即未接受任何方法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激的能力强。锻炼是一种娱乐活动,能使人的头脑从担忧以及其它紧张性思维活动中解放出来。有规律的锻炼将导致身体适应和积极的自我表象,而这两者都将提高人对应激的抵抗力。
3.2.5体育锻炼能消除疲劳。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锻炼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
3.2.6体育锻炼有助于治疗心理疾病。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心理发展趋于成熟阶段,不论在情感和意志品质上都存在未成熟的一面。心理疾病最常见的形式是性格缺陷和情感障碍,其共同的特征表现为对社会,对环境的不适应,轻者会给他们的工作、学习乃至生活带来种种障碍,如困惑、怀疑、恐惧、孤独、焦虑、紧张、忧郁、虚伪、嫉妒、冷漠等各种心理障碍。重者还可能发展成为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严重的心理疾病。体育对人的改造绝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生命运动。体育是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形式和健身方法可发展人的身心,树立顽强向上的人生态度,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使生命的存在向着更健康、更和谐、更完整的境界推移。不同的体育项目能对不同的心理缺陷起作用。如篮球、足球、排球、集体接力、拔河等集体项目可以使患者不但在体质和技能上得到提高,在心理上也能得到很多慰藉和满足,充分享受与他人接触、交流所获得的乐趣,使原来孤僻、怪异的性格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并乐于同他人接触、相处。根据Ryan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设计有氧联系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及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体育锻炼的程度也越大;体育锻炼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
3.3体育锻炼对工作能力的效应
如果长期锻炼能改善身体素质的话,参与者应体验到体力工作能力的增加,感受到日常工作有更充沛的能量,较少有疲劳乏力感。这种增加的更具活力的感觉能解释一些经常报道的心理效益。早期研究报道生理与心理方面的改善的联系,但近期研究表明生理的改善并非是心理改善的必要前提,生理与心理的变化并不一定是相关的。在这方面有两点值得一提。首先,通常人们常用的标准锻炼形式或方法,如某类体育锻炼标准,疾病不一定就是能获得心理益处的形式与方法。例如15―60分钟,60%―90%最高心率,每周3―5次等等。锻炼的心理上的益处也许可以从每日低强度锻炼中获得,如50%最高心率。其次,也许研究者注意得最多的标准生理测试(如最大吸氧量),并不是与一个人对锻炼生理反应的最大相关的最大变化的方面。应该考虑一些能揭示此最大改善的测验,而不仅仅在心血管、呼吸系统方面。也许另一些生理变化,如局部肌肉耐力,与心理变化有关。
4 结语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健身活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体育锻炼的效果,利用体育锻炼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有一句名言:“有了健康不等于拥有一切,但失去了健康将失去一切。”所以作为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变不自觉的健康锻炼为自觉,继而成为习惯,就像我们每天必须要吃饭、睡觉一样。
作为跨世纪的一代青少年学生,应自觉加强自身修养的磨练,把不断促进心理健康当成一件大事,以各种挫折当作模拟参与社会竞争的战场,将遭遇到的各种挫折视为充实能力素质的有效锻炼,从而有效地认识和评价自我,超越成功,平衡心态,避免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荣誉感的折磨,正视现实,放眼未来,努力创造出新的自我。
出现心理障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心理障碍的麻木不仁和愚昧无知。众多名人格言,是对人们的启迪:健康是第一财富,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生命在于运动,体育净化人的心灵,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参考文献:
[1]刘彦,高志青.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2]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新编.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4-239.
[3]喻坚.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福建体育科技第2期.
[4]何颖.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综述).山东体育科技,第1期.
[5]杨贵军,张新安.体育锻炼对心理缺陷症的影响和改善作用.体育学刊,第1期.41-43.
[6]李光.社交恐怖症的消除方法.心理世界,1998.6.
[7]马听,崔春芳.体育与健康.甘肃高师学报,2000年第5期.
关键词:高职学生 心理健康 思想认识 健身意识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C
1 目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概况
为清楚了解到学生的健康状况,经调查翻阅一些文献资料,得知一些学生群体的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在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大部分的同学表示需要改善目前的健康状况。影响学生体质健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疾病
一些学生经常性发生流感,身体出现缺乏无力、精神不振、还有学生出现记忆力及学习能力欠佳,容易失眠、紧张或抑郁、易怒、皮肤油脂分泌过多、神经衰弱等。
1.2饮食方面
多数学生有不进早餐习惯,不能很好满足身体需要。数据显示,大多数学生达不到中国营养协会饮食标准进餐,身体能量摄入由于不能科学的饮食习惯造成身体体质水平下降,影响了学生身体健康。
1.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相关文献记载,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属心理健康正常者,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加大,有2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到20.23%。更有资料表明,“在我国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到30%。”可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面临着严重威胁,因此,开展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学生心理干预,积极疏导学生心理十分必要,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 影响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
2.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现如今一些学校和社会还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的传统思想观念。我国的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的负担过重,使他们形成了重智育、轻体育的思想认识,即便是到了大学阶段还是难以消除这种看法,对体育锻炼认识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要改变它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
2.2重智育、轻体育思潮使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严重不足
当前大学生虽然对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持积极的态度,很多学生也清楚适当的身体锻炼对自己的体质健康的重要,可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体育锻炼参与的意识和行动力不够强烈。随心情锻炼,心情高兴时就锻炼一下,但心情不悦时就不参加锻炼,缺乏吃苦和持之以恒的精神,但也有勤奋的学生每天能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由于学生没有建立长期的科学健身观念和对体育锻炼知识的错误认识,造成学生对健身意识和参加体育锻炼意识的误解。所以,需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
3 提高高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3.1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首先,要加强学校和学生家长对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健身的意识的重视,提高家庭成员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这也是全社会倡导的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有利条件。其次,要提高学生对体质健康水平的认识,增强学生对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紧迫感。
3.2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
加强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最好的方法,但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锻炼的科学性。
3.2.1明确锻炼目标
每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要遵训“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学生体质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锻炼方案,明确自身锻炼身体的目标,找准适合自己运动方法,用合理科学锻炼方式进行循环渐进的锻炼,要保持愉悦的心情锻炼,才能收获好的运动效果。要克服盲目的锻炼目标和方法,否则会影响体育运动的实际标准。
3.2.2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根据学校特点,一般是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锻炼周期,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或再多一些的体育锻炼时间,除学生按时正常参加学校统一安排的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外,其他业余时间还应自行安排锻炼,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
3.2.3合理选择锻炼内容
体育锻炼内容、方法不同都有各自的特征,要知道不同体育项目之间运动不同,对机体产生效果也不明显。还必须选择搭配增强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如慢跑、跳绳、打篮球游泳等。只有科学合理搭配体育锻炼内容才能收获好的效果。
3.2.4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时人体的生理负荷。负荷过大过小都不能对人体产生良性刺激。负荷过小,锻炼效果不明显:负荷过大,则会影响运动损伤。恰当地安排好运动负荷,才会有好的运动锻炼效果。
以笔者自己亲身锻炼经历举例:体育锻炼计划:①坚持每天早间快走1500米。在每周一、二、四、六晚跑步。从800米起,在结合身体素质的情况下逐渐增加运动量。②每周进行两次游泳,提高身体肺活量。周五下与周日上午均可与朋友打篮球行锻炼。③每周六日晚间进行跳绳训练。④有空闲时间常听一些愉快的音乐来调理自己的身心健康,释放学习生活压力。
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
体育锻炼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改善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协调作用,促进大脑的开发和利用,进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研究表明:经常从事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脑细胞反应速度,可以使右脑得到充分锻炼,不仅能提高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而且能改善记忆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改善个体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家认为,体育锻炼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得到适度的激活并达到愉快水平,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促使人体释放出内啡肽,让人感到舒适愉快,从而有效降低紧张、焦虑、抑郁、愤怒、慌乱等负性情绪。许多研究表明,无论是长期锻炼还是短期锻炼都能产生良好的情绪效应。但相对于长期锻炼,短期锻炼所产生的积极情绪效益不太稳定,持续时间较短。
不少研究指出,长期锻炼不仅对焦虑、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而且与个体的健康幸福感存在明显正相关,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者比不锻炼者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评价更积极。
塑造良好的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和表现于克服困难的过程。体育锻炼即是一个需要克服困难的活动,不仅需要克服来自身体客观方面的困难,如肌肉酸痛;而且需要克服来自心理主观方面的困难,如惰性心理。因此,进行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运动能力,而且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意志水平,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勇敢果断、坚定刚毅、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等良好意志品质。
培养积极的个性特点
体育活动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往往能表现出更多积极的个性特点。如有研究人员曾对运动员和一般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人相比,运动员更具独立性、更为客观、更少焦虑。
运动心理学家指出,由于不同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希望借助体育锻炼改善个性特点的人来说,最好能根据自己的个性弱点选择合适的体育项目。比如:对于办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人来说,可以通过乒乓球、网球、羽毛球、拳击、击剑等需要快速做出反应的体育活动来增强自己的果断性;对于遇事易急躁、冲动的人,则可选择太极拳、慢跑、散步、游泳、射击等能增强自我控制能力,稳定情绪项目;而对于比较孤僻、不善与同伴交往的人,则建议多参加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
体育锻炼在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对心理素质的完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为什么人们不能坚持锻炼
体育锻炼确实是一剂能改善身心健康的普遍适用的良药,但其作用并非立竿见影,并非一两次锻炼就能感受到,而是需要长期坚持,其疗效才能显现出来。因此,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能够养成锻炼习惯,长期坚持锻炼的人并不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不能坚持锻炼呢? 对此,加拿大健康与生活方式研究所曾做过相关调查,总结出了不活动的人使用得最多的三项理由是:没时间、没精力、没动机。这些是不是放弃锻炼的充分理由呢?下面从知、情、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从认识方面来看,所谓的“没时间”、“没精力”,实际上是不能坚持锻炼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身体锻炼的重要性,甚至没有意识到身体健康重要性的表现。在他们看来,身体锻炼远不如工作、学习或其它事情重要、迫切。事实上,我们应该知道8-1> 8,每天从8 小时的工作学习中抽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 工作学习效率要远远超过只工作学习不锻炼的8 小时。
2从情绪情感来看,无法坚持锻炼者往往没能发自内心地喜欢锻炼,也就是所谓的“无动机”。在他们看来,锻炼是一种负担,缺乏锻炼热情。一些人也许是出于身心健康、减肥或是健美等原因开始锻炼,但一段时间后,感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选择放弃。
3从意志方面来看,不能坚持锻炼本身就是意志薄弱的表现。人们很容易输给自己的惰性,稍有一些困难(如天太冷、太热、太困了等)便成为放弃锻炼的借口。
如何做到长期坚持锻炼
最好的方法就是养成锻炼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一旦形成某一习惯,当习惯的行为模式被打破时,人就会感到不适,为了消除负性情绪的影响,人们便会选择执行习惯行为。
然而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重复和练习。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动作或想法,如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一个习惯性的动作或想法,即21天效应。锻炼习惯的养成同样遵循这样的规律。运动心理学家将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7天) 建立阶段。这一阶段需要靠意志努力督促锻炼行为,且锻炼过程中会有一定的不适感。刚开始锻炼需要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作息习惯,需要与原来懒散的行为习惯作斗争,还得忍受锻炼所带来的肌肉酸痛。而且这一阶段往往还体会不到锻炼带来的益处, 因此很容易找到放弃的理由。
第二阶段(7~21天) 形成阶段。这一阶段锻炼过程的不适感明显减少,新的作息时间和生活方式基本适应,也初步体会到了锻炼的益处,此时,锻炼习惯就基本形成了。
据估计,体育锻炼不足每年会引发超过500万人死亡,为了降低心脏病、2型糖尿病、癌症及一系列慢性疾病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和老年人每周至少需要进行150分钟的体育锻炼。这些推测结论和指导意见主要是基于对参与任何适度-剧烈运动的结果所得出的,但我们所进行的体育锻炼类型对健康效益的影响是否有区别呢?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都关注于特殊领域和体育锻炼类型对健康的影响程度,特殊领域包括工作(职业)、交通、休闲时光等,而体育锻炼类型则包括步行和骑车等。比如有研究就认为步行和骑车与个体死亡风险降低直接相关,而休闲时间和日常工作中的体育锻炼似乎要比交通和职业领域给个体带来的健康益处要大得多,@就说明,从健康角度来讲,进行哪种体育锻炼或许是非常重要的。
哪种运动对机体健康有益?
相比从来或很少参与运动的人而言,整体体育和运动水平较高的个体死亡风险会降低34%,然而通用的证据并不足以指示所有的运动方式对健康的影响程度都一样。2015年的一项综述文章就阐明了26种体育运动对健康效益的不同影响,研究者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跑步和足球能够改善心脏功能、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代谢、平衡以及体重状态,此外足球还有益于肌肉功能的发挥,而除了跑步和足球外其它运动方式所带来的健康效益或许也并不一致。
研究者指出,6种常见的运动都会带来一定的健康效益,包括有氧运动、单车运动、踢足球、墙球运动、跑步和游泳,同时研究者对80306名英国成年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有氧运动、单车运动、墙球运动和游泳能够降低个体死亡风险,降低的风险比率分别为27%、15%、47%、和28%。
尽管研究者在已经研究过的样本中观察到踢足球和跑步能够降低个体的死亡风险(分别为18%和13%),但这些数据并不能够说明对于总体人口而言均有这样的效益,这在统计学上来讲并无明显关联性,但不能错误理解为没有关联性或者没有影响;研究者只是不知道是否在研究样本中观察到的效应是偶然性发生或者是能够反映整体人群的效应。
此前对美国人、中国男性和丹麦人进行的研究表明,跑步能够明显降低个体的死亡风险(27%-40%),而2015年的综述文章则发现踢足球或许也会带来很多健康效益。
我们应该运动吗?
所有的业余和专业运动员每年的受伤率大约为6%,但受伤的发生率、类型以及严重性却因不同运动而表现出明显不同,幸运的是,有专家指出,高达50%的体育运动受伤都是能够被预防的,通过遵循澳洲运动医学会(Sports Medicine Australia)的深度预防准则就能够将受伤的风险降到最低。
50多年前,温斯顿-丘吉尔(英国政治家及作家)就说出了他的长寿秘诀,他说,运动!运动会让他长寿。那么我们是否应当效仿丘吉尔的例子呢?或者是遵循最新研究提出的运动对健康有益的结论呢?尽管会出现运动损伤或其它运动相关的负面健康效益,比如在锻炼过程中的猝死,但运动对健康的潜在健康效益远远超过了其给机体带来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