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与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对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的继承
中国戏曲种类众多,全国的地方剧种大概有几百种。传统戏曲根据角色的性别、年龄和性格等因素,将舞台上的角色划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旦角就是其中一个行当的名称,简单来解释就是女性角色的统称。戏曲旦角妆就是帮助演员塑造剧中女性角色,与名目繁多的地方戏相比,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国剧,在旦角容妆方面通过无数艺人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用法严格、手段丰富的规范化程式,这种程式化的妆扮,是与观众约定俗成的形式,通过演员的扮相,帮助观众对舞台上的人物性格、年龄甚至忠奸善恶有更为鲜明的认识,以达到角色扮演的目的。京剧旦角容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更适应于现代课堂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也是以京剧为理论依据的。
戏曲旦角的容妆不是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容妆艺术手法。对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去继承。
传统戏曲旦角面部妆面的审美标准是粉面桃花、柳眉凤眼和樱桃小口,但是在青衣、花旦、武旦等旦角行当里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异的,在实践练习中,青衣的底色相对于花旦、武旦而言要淡雅一些,眉眼要细一些,吊眉也不能太上扬,以表现出青衣的庄重;而花旦的底色和胭脂则要鲜艳,眉毛要弯一些,眼睛也要画的大一些,甚至可以用假睫毛来装饰,凸显出花旦的美艳;武旦在化妆的时候可以参考一点武生的眉眼,以表现出武旦的英姿飒爽。
传统戏曲旦角头饰俗称“头面”,常用的旦角头面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三种:点翠头面、水钻头面和银头面,可以表现出不同社会阶层和身份地位的女性形象。点翠头面是用翠鸟身上蓝色羽毛做成的,根据羽毛位置的不同又细分为软翠和硬翠两种,是明清两代皇家常用的凤冠装饰,十分华贵,戏曲里面一般都是王公贵族、皇亲国戚才能使用。现在翠鸟是国家保护动物,不能捕杀,一般都是用“点绸”来替代。水钻头面的颜色很多,根据服装的颜色来搭配使用,从大家闺秀到小家碧玉都可以佩戴。银头面则是贫苦人家的女性或者是女犯才会使用的。
夏尔·波德莱尔认为:现代性的变化只发生于艺术的一半,艺术的另一半是“永恒不变的”。传统戏曲旦角容妆不变的部分是需要去继承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舞台技术的革新,戏曲舞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戏曲旦角妆也将在不断改良中成长,来适应新创剧目的演出。例如:通过借鉴《舞台本色妆》的五官塑造方法,更突出强调演员五官的立体感,来适应灯光、舞美等现代化技术,适应电视、电影和网络等新媒介的传播。妆面色彩也不再千人一面,更注重与服装、灯光等现代舞台美术各部门的协作。
二、对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的拓展
学生对传统旦角妆课程的学习,不能仅仅止步于技术的模仿,这样的学习只会是东施效颦,对以后的工作、创作难以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在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的课堂教学上,将其与中国妆饰史、戏剧史等课程做纵向分析,与舞台本色妆、古装发型、毛发制作等课程做横向联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夯实本课程内容的同时也加深了课程之间的联系。
通过从中国妆饰史、戏剧史的角度来解读传统戏曲旦角妆。关于传统戏曲旦角妆粉面桃花、杏眼柳眉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我国周代(公元前十一世纪),妇女们就已经敷粉来装饰颜面了。发展到春秋战国(公元前八世纪)时期,妇女们把粉染成红色,涂敷面颊、颈项、胸、臂等处,以增加自己的艳媚,这个方法费用少、简便,深受中下阶层人民的欢迎,以致流传很久,隋文帝就曾叫它们“桃花面”。中国人(主要是汉族)属于黄种人,其生理特征是:皮肤微黄、中等鼻子、一重睑、较宽的颧骨、黑色的直发,这与欧洲人白皙的皮肤、蓝眼珠、双重睑、高鼻子、窄颧骨、浅色波状毛发是很不同的,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五官的审美标准是肤如凝脂、面若桃花、丹凤眼、柳叶眉、樱桃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戏曲旦角妆面特征。
传统戏曲旦角在化完妆之后,就要开始吊眉、包头,这是演员不能独立完成的,也是戏曲容妆中最有技术含量和最具有传统特色的部分。纵观中国历代妆饰史不难发现,历朝历代都没有戏曲旦角这种“发型”的,是没有事实依据的。艺术虽然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通过中国戏剧史可以发现,传统戏曲旦角在过去基本上都是“男旦”,女性是不可以上台抛头露面的。包括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四大名旦”也都是清一色的男儿郎。因此,为了帮助男演员塑造出完美的女性角色,聪明的前辈们创造了包头技艺,逐步形成了传统戏曲旦角吊眉、贴片子、包头的梳妆手法。这样就可以不需要演员拥有女性的长头发也能塑造出传统女性长发的形象。同样的历史原因,也可以解释传统戏曲净行的大花脸为什么要把脸谱勾到脑门上,也是因为清代男人脑门的头发全部剃掉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扩大演员的脸部色彩、夸张五官、突出面部表情,让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看清演员的面部表演。与此同时时代又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当代戏曲舞台上的旦角基本都是女演员,已经可以不拘泥于传统包头程式的束缚。需要让学生理解并懂得,并不是包了头、画个柳叶眉就是戏曲;也不能在时尚化妆的基础上简单张冠李戴,就可以冠以弘扬传统文化的帽子,这是形而上学、生搬硬套的形式主义。
通过这些年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因为当代戏曲舞台不是很景气,并且由于历史、习俗等原因,演出单位也不太重视容妆岗位,经常被当做“傍角儿的”,自然就不需要那么多的戏曲化妆师,学生以后从事此行业的几率很小。所以有的学生对戏曲化妆课程产生了一定的消极情绪,认为学了也没什么用处。而且传统戏曲造型精美,头饰、服装造价昂贵,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去购置。戏曲头面因为怕摔易碎、繁琐复杂,外面的演出团体一般也不肯租借,任何学校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来采购大批的头饰用在教学练习中,这些困难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叫苦连天,不愿意也不容易去练习。通过与《古装发型》课程的联系,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头饰的难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头饰、发髻,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完成了课程作业,又用不了多少钱。
虽然戏曲化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有限,是个冷门行业。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戏曲元素却是时下最流行的艺术创作元素之一。中国戏曲艺术以其精湛的技术工艺、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生动的艺术内涵,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欣赏,成为众多设计师们创作的灵感源泉,走上了时尚的舞台、世界的舞台。
反观传统戏曲旦角容妆,对近代影视剧的梳妆也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从琼瑶的《还珠格格》到叶锦添的《新红楼梦》、吴宝玲《画壁》,从郭培的《怜香伴》到李玉刚的反串造型,近些年来的很多热播古装影视剧中的女性造型,都或多或少都被传统戏曲造型所影响。学生通过对戏曲旦角容妆的学习,可以在《古装发型》课程中去借鉴,对古装发型的学习、练习和创作都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在设计练习中眼界更高、路子更宽。
三、 对戏曲旦角妆教学方法的改进
每一门课程都有它的特点和难点,作为传统戏曲艺术的一部分,在过去基本上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口手相传,依靠的是师傅丰富的舞台经验,没有形成系统化、文字化的教学体系。一些从业者虽然技术熟练但是欠缺对专业的学术思考,难以担当起教师的重任。把传统戏曲旦角妆搬到现代教学中、搬到教室里,需要对课程做理论上的提升,形成系统化、文字化的教程。在教学中遵循现代教育学的科学规律,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因材施教。
但是戏曲旦角妆课程与其他化妆课程又有不同,一般化妆课堂上“先课程理论,再课堂示范,后练习实践”的教育模式,虽然可以借助先进的教学设备,深刻分析传授理论知识,但是难免有纸上谈兵的感觉,容易造成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实践经验缺失,难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戏曲舞台的魅力。
人物形象设计作为一门高职专业,在教学中强调最多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所突出的是一个“实”字。化妆和服装的课程,更是一门“技术活”,课程的内容和安排要与社会紧密联系,要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传统戏班子里师傅带徒弟,可以让徒弟们在演出剧目中练习、积累,这也是“师傅带徒弟”形式的优势,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实践演出中迎刃而解。因此在化妆课堂学习的同时,尽可能多的带他们到学院实验剧场参加戏剧系的演出化妆,与戏曲舞台、戏曲演员零距离接触,让剧目带动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能够在剧目演出中得到充分的实践。
传统戏曲旦角容妆的程式复杂枯燥,对于90后来讲提不起兴趣,在理论教学中可以加入一些生动的事例,增加学习的乐趣,通俗易懂。比如讲到戏曲头饰中的“点翠”,就谈到港台古装电视剧《宫心计》里献给太后的那支点翠的发簪,剧中竟然是一撮彩色羽毛做成的。这明显的硬伤,让学生对“点翠”、“点绸”两种头饰印象深刻,也证明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妆设计师,专业的理论与知识的积累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对传统戏曲旦角妆课程的继承、拓展、延伸,锻炼和提升学生借鉴、继承、改良、发展传统元素的创新能力,并将其与现代意识巧妙结合,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这是本课程的目标,这也是每一个设计师都不可忽视的课题。
最后在教学考核上也不能止步于课堂考查,美术系这学期就推出了实践课鉴定证的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演出实践。学生每参加一次实践活动就能得到一枚印章,每学期实践鉴定证上的印章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实践课程才能合格。通过完善的教学计划、实用的教学内容,安排合适的教学方法,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突出课程的社会性和实践性,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情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继承中学习传统戏曲化妆,在创新中发展传统戏曲文化。
关键词:教具 组合 传动 机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2(c)-0139-03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ids were single in functions, and could not show the process of the movement, a combined transmission innovativeteaching aidsused for the course of Basis?of Mechanical Designinghad been introduced. The basicmechanisms including belt gearsmechanism, gears transmission mechanism, planetary gearssystem, crank slider mechanism, screw mechanism, turbo and worn mechanism, cam mechanism which related to the course were combined by the teaching aid, and achieved the function that the mechanisms were running simultaneously by driven by a same motor. The transmission mechanisms could run bydifferent speeds because of the controlling action of the circuit board, at last the teaching needs were satisfied.
Key Words: Teaching Aids; Combine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有这方面的分析、设计能力,并获得必要的基本技能训练,同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该课程涉及到的机械结构有很多,有平面连杆机构、齿轮传动、带传动、涡轮蜗杆机构、螺纹传动等,在课堂教学中,单靠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的话学生很难理解各个机构的运动原理,也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所以该课程的教学通常会采用一些表_机构运动的教具来辅助教学,但是传统的教具一般结构比较简单,功能也比较单一,往往运动性也比较差,辅助教学的效果一般。针对以上情况,该文设计了一种专门用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组合传动机构创新教具。该教具把多种功能单一的传统教具通过特定的组合方式组合在一起,不但减小了体积便于携带,而且让多种机构同时运行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温故知新,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结构
该组合传动机构创新教具包含带轮机构、齿轮传动机构、行星轮系、曲柄滑块机构、螺旋机构、蜗轮蜗杆机构、凸轮机构等传动结构以及安装的底座框架,如图1所示。
组合教具由电机驱动,电机旋转驱动带传动的主动轮,再通过同步带的传动作用驱动被动轮。同步带传动时,传动比准确,对轴作用力小,结构紧凑,耐油、耐磨性好,抗老化性能好。为了得到合适的传动速度,组合教教具中采用了大小带轮组合传动,可实现对电机的有效减速,如图2所示。对于同步带来说,带轮之间的中心距极为重要,中心距过小,将导致张紧力不够,摩擦力也会不够,则有可能发生打滑的情况,从而加重对同步带的磨损,降低其载荷能力,甚至造成传动失稳失去传动能力;而中心距过大,则会导致同步带所承受的张力增大,产生较严重的形变,降低同步带的使用年限。因此,带传动需要设置合理的中心距,目前普遍采用张紧轮来调节中心距。该教具为了简化机构并未使用张紧轮,而是通过中心距可调的电机座来实现,如图3所示。
带轮传动的被动轮和齿轮传动机构的主动轮是同轴齿轮,前者的运动则会转化为齿轮传动机构的运动。齿轮传动具有传动平稳、传动比精确、工作可靠、结构紧凑、效率高、寿命长,使用的功率、速度和尺寸范围大等优点。教具中使用的齿轮传动机构有直齿啮合传动、锥齿啮合传动,齿轮齿条传动。这些齿轮的巧妙应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械干涉,很好地实现了机构的组合传动,部分的传动齿轮示意图如图4所示。
行星轮系是只具有一个自由度的轮系,一个原动件即可确定执行件(行星齿轮)的运动,它是一种先进的齿轮传动机构,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质量小、承载能力大、传递功率范围大、传动范围大、运行噪声小、效率高及寿命长等优点。
曲柄滑块机构是用曲柄和滑块来实现转动和移动相互转换的平面连杆机构,也称曲柄连杆机构,广泛应用于往复活塞式发动机、压缩机、冲床等的主机构中。
在教具中,运用行星轮系的原动件与从动件的中心距作为曲柄长度,通过这种方式就将行星轮系和曲柄滑块组合在一起,如图5所示。动力来源是齿轮传动机构的被动轮。
螺旋传动是利用螺杆与螺母组成的螺旋副来实现传动要求,它主要用于将回转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同时传递运动和动力。此教具中,将齿条固定在曲柄滑块上,在螺杆的一端安装齿轮,齿轮与齿条啮合。当滑块做来回往复运动时,带动齿条也做来回往复运动,齿条带动齿轮正转和反转,于是,就实现了螺杆的正反转,使悬合在螺杆上的螺母出现一张一合,螺旋机构如图6所示。
该教具中的凸轮传动机构结合了凸轮机构、齿轮齿条、可移动画板,可升降画笔,可实时地绘制出凸轮的运动轨迹,加深学生对凸轮工作原理的理解。凸轮传动机构如图7所示。在凸轮绘图机构中,凸轮、齿轮、涡轮同轴,在蜗杆的驱动下,涡轮带动齿轮和凸轮同速转动,齿轮带动与装在画板上的齿条水平移动,画笔随着凸轮上下移动,两者运动相互结合,就很好地实现了凸轮的运动轨迹的绘制。
2 控制系统
该教具中,组合机构的控制和教具箱的控制均采用24 V直流电机,直流电机的正反转由三态开关控制,为了达到最佳的演示效果,还需要调节合理的电机转速,因此,对此电机增加了调速系统,调速系统的电路控制板如图8所示。
经过估算,电机所需最大负载T=3.5 kg・cm,取安全系数K=1.5。计算后取电机转速n=150 r/min,最终确定电机型号如表1所示。
3 结论
该组合传动机构创新教具将传统零散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具组合在一起,包含了带轮机构、齿轮传动机构、行星轮系、曲柄滑块机构、螺旋机构、蜗轮蜗杆机构、凸轮机构等传动机构,更加系统化,功能更加齐全,满足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理论及实践教学需求;机械结构新颖,容易引起学生对机械结构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机构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凸轮绘图机构:巧妙地结合涡轮蜗杆、齿轮齿条等机构,实现凸轮实时运动轨迹的绘制功能,有利于学生理解凸轮的原理及设计。
(2)行星轮系与曲柄滑块:把行星轮与太阳轮的中心距作为曲柄滑块中曲柄的长度,使行星轮与曲柄滑块机构巧妙结合。
(3)螺旋机构:曲柄滑块、齿轮齿条、丝杆组合在一起,实现了丝杆的往复运动。
该组合传动机构创新教具由电机驱动,电机可调速以及正反转控制,可实现机构不同速度和不同方向的运转,可以很好地实现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各专业创新教具的开发提供了参考和选择。
参考文献
[1] 胡家秀.简明机械零件设计实用手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 杨永才.机械设计新标准应用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3] 《机械设计手册》联合编写组编.机械设计手册[M].1版.化学工业出版社,1979.
[4] 《C械设计手册》联合编写组编.机械设计手册[M].4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关键词:科技创新;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安阳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要努力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市。要在“传承”和“创新”上作出示范,必须有现代科技元素的支撑。现代科技是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创造文化产品最大效益的重要支撑。
1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对于文化产业发挥着巨大支撑和推动作用。
1.1 科技创新催生新兴文化业态
当今时代,卫星技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正从各个方面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内容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从而使文化成为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消费的产品。数字内容产品所具有的同类传统文化产品不具备的交互性、虚拟性和智能化、个性化等特性,大大提升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力、传播力和感染力,因此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以动漫、网络游戏、手机游戏、手机媒体、多媒体产品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业态,已逐渐成为继IT产业后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
1.2 科技创新使文化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数字影像、声光多媒体、LED显示、数字三维虚拟展示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带给观众全新的视听感受,极大提升了文化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明显提升了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演艺会展、休闲娱乐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活力,提升了传统演艺、会展及大型文化传播活动等的表现形式。而多种新媒体技术在上海世博会的广泛应用,不仅让世界各国当代文化与物产的展示更加异彩纷呈,也为更多历史文化遗产和艺术珍品的生动再现和广为传播,开拓了新的形式和手段。3D报纸、3D微电影、裸眼3D电视、3D电脑显示器,各类3D产品五彩缤纷,引人注目。各地举办的动漫节更是吸引了众多爱好者的目光,运用立体3D动画、语音互动、光电感应互动等技术使游客互动体验新奇有趣,动漫衍生品更是吸引眼球。
2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构建安阳文化产业新格局
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市将是安阳的一个新机遇,安阳要充分展示自己一些高瞻远瞩的想法和文化底蕴的魅力,依托安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秀美的林虑山自然生态,作好安阳的文化产业规划,工夫在“整合”,成功在“活化”,只要能做好“整合、活化”两篇大文章,就能实现把安阳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目标。
2.1 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创作力
针对图书、广播影视、演艺会展、工艺及娱乐休闲等多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创新创意需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使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建立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依托安阳殷墟打造国际一流的世界遗产保护研究基地,积极探索和建设大遗址保护机制,建立大遗址保护特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利用数字化、网络化以及模拟仿真等科技方法和手段,开展各类文化资源数据库、信息库等的建设和共享利用,提高文化产品创作与殷商文化精髓相结合的能力,倾力打造殷墟国家考古大遗址公园、 里城周易文化苑、曹操高陵博物馆和“三国”文化园区、内黄三杨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红旗渠艰苦奋斗精神家园,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把文化转化为支撑力,以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深度挖掘“殷商·周易文化”资源,彰显“殷商·周易文化”元素,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动起来、活起来,进一步扩大安阳的知名度和开放度,增强文化对安阳发展的支撑作用。建立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按照“项目集中园区,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功能集成建设”的发展思路,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大力开拓滑县安绣、蝈蝈白菜、葫芦烙画、蛋雕艺术、糖画、面人魏、纸雕、烙画、泥塑等传统工艺品市场,运用科技手段,融入现念,推动传统艺术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
2.2 以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词: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模式
一、引言
白酒产业,既是四川省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十分脆弱的民族工业,生产操作以传统的手工为主。虽有“天府之国”充足的稻米粮食供应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期四川省政府和国家商业部大力支持下的川酒技术改造,但在竞争日趋激烈和企业效益逐年下滑的背景下,在营销和产品生产上省内白酒企业运用大量资金,但投资在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资金却严重不足。2011年颁布的《中国酿酒产业“十二五”(2011-2015)发展规划》中强调要“优化酿酒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能力”;同时,《四川省“十二五”白酒产业发展规划》指出,“白酒工业是我省的传统优势和特色优势产业”。由于科技创新对中国白酒经典的传承具有重要的作用[1],在中国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提升质量和效益为主的新常态背景下,四川省白酒行业也必然面临着由科技创新来推动发展的新要求。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了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主要着力点,并提出了针对不同规模白酒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
二、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四川省专利信息服务平台检索的数据显示,自1985年起,四川省在白酒行业申请的大部分专利均为外观设计专利(共计7014件),发明专利仅为1016件,两类专利(我国专利法将专利的种类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的年申请量对比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自1985年以来,四川省白酒行业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一直是发明专利申请量的6-7倍左右。虽然二者的数量在2009年之后均有了较大的增加,但差距却明显加大,外观设计专利年申请量占当年专利申请总量的80%以上。根据我国《专利法》第二条的定义,“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而“发明专利”则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主要体现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因此,发明专利常被学者们用来衡量企业或地区的创新能力[2]。由于四川省白酒行业的专利申请并不全是由企业提出,这其中还包括了大学和科研院所申请的专利。可以看出,四川省白酒企业的总体科技创新能力还处在较低的水平。通过进一步分析四川省白酒行业在发明专利申请中每项类别(四川省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将白酒行业的专利分为9项领域,分别是:白酒原料、白酒工艺、白酒检测、白酒设备、副产物利用、白酒包装、配制酒、药用、应用。)的比例可以看出,不同类别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也有较大差别,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四川省白酒行业的发明专利申请数中,配制酒(38.86%)、应用(19.14%)和白酒工艺(17.39%)三类专利的申请量最多,占总数的75.38%,约是其余六类发明专利申请数的3倍。在现有主要发达国家白酒产业中,蒸馏酒工艺技术发明专利申请量所占比例平均为32.15%[3],而四川省的这一比例仅为17.39%。由于工艺的提高是白酒质量和出酒率提高的关键所在,因此,从这一指标来看,四川省白酒企业的生产技术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此外,目前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在白酒检测方面申请发明专利共105项,申请占比为3.1%,远高于四川省白酒行业19件的申请数量以及2.22%的比例。由于白酒现代化生产的主要标志就是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质量。而控制的基础即是检测,只有不断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检测和管理水平,才能生产出一致性、高质量的产品。因此,通过图2的发明专利构成比例分析可以得出,四川省白酒企业在生产的前端对于科技和机械化的应用较少,人为干预的因素还较多,呈现出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的现状。图3为四川省白酒行业自1985年起,在白酒工艺和白酒检测两项领域的年专利申请量。从图3可以看出,四川省白酒行业在白酒检测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2001年以前一直没有专利的申请,即使是在2001年之后,每年也不超过6件。此外,在2010年以前,四川省白酒行业在白酒工艺方面的技术实力也较弱,每年在该项目领域的专利申请量都比较平均地保持在10件左右。不过自2011年以来,四川省白酒行业在白酒工艺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近两年,专利申请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由于企业能否持续、健康地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整个行业的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4]。因此,以上分析表明,四川省白酒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
三、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模式
适合白酒企业的科技创新模式一般分为三种:企业自主研发、在企业外部搜寻技术并转化使用、产学研合作研发。通过实地调研和走访,本文在分析三种不同的科技创新模式对于四川省不同规模白酒企业科技创新利弊的基础上,总结出适合四川省白酒企业总体科技创新的三维模式,如图4所示。图4中,企业自主研发、产学研合作研发、外部技术搜寻是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三种常用模式,对于大型白酒企业如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主要以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模式为主;中小型白酒企业由于缺少足够的资金和实力,很难也没有必要实行自主研发,则以产学研合作研发,特别是外部技术搜寻为主实现科技创新。而对于四川省的白酒企业来说,总体存在于一个由技术供给、技术需求和行业政策组成的三维创新空间中,企业与其所处的创新环境良性互动,最终形成四川省白酒企业高效科技创新的局面。
(一)三种科技创新模式
1.企业自主研发
对于企业来说,自主研发能够提高企业的学习能力,提升企业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并保证企业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控,减少技术依赖[5]。但企业自主研发会受到市场结构、宏观政策环境、所处行业等外部因素以及企业自主创新信心、压力、能力、资源、企业完整和独立的研发体系以及企业家精神等内部因素的影响[6]。因此,相对于中小型白酒企业来说,拥有足够研发资源以及更强营销能力的大型白酒企业,使用以企业自主研发为主的形式更能够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
2.产学研合作研发
在产学研合作研发的过程中,通过多方参与,创新资源跨界配置与产业技术需求实现了有效的融合,同时,对于企业来说,也能够起到分担研发成本、分散创新风险、促进企业合作伙伴间的资源共享及能力互补的作用[7]。现有研究和实践表明,成功的产学研合作研发与外部政策环境的支持程度、企业吸收能力、企业研发战略的开放度、以及企业规模直接相关,企业规模每提高1个单位,可使企业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效率提高0.0550个单位[8]。因此,大中型白酒企业采用产学研合作研发的科技创新模式相对于小企业来说成功率更高。
3.外部技术搜寻
在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外部技术搜寻和获取已成为继内部研发、外部并购与合作之外第三条企业赢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广泛关注。他们开始倡导从企业外部获取技术,并强调获取外部技术的多种优点,如降低研发成本、快速抢占市场、降低创新风险,以及解决组织核心竞争力僵化等[9]。由于外部技术搜寻能够有效弥补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的不足,对企业扩大知识和技术来源、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保持动态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对于大中型白酒企业来说,缺乏充足资源,自身研发能力和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型白酒企业,使用以外部技术搜寻为主的形式更能够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
(二)三维创新空间要素
对于四川省白酒企业来说,无论选择何种科技创新模式,其总是存在于特定的创新环境中,并与外部环境不断交换,形成良性互动的趋势,最终实现企业的高效科技创新结果。
1.技术供给
目前,四川省白酒企业在科技创新的供给方面主要有两种获取途径:一是部分大型企业,例如五粮液、泸州老窖等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因此,这些企业主要通过内部自主研发来解决技术供给问题;二是众多中小型企业,则通过校企合作,走产学研合作道路,与高校或研究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进行科技创新的研发,解决技术供给的难题。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四川省白酒企业自主科技创新往往不是为了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商业化,而是作为备选条件,预防日后产生产权纠纷,特别是部分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更是如此。而那些与高校或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科技成果,由于双方在沟通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使得通过合作而获取的研究成果难以得到实际利用并充分商业化。因此,一方面,企业可以扩大技术搜寻范围,通过与江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白酒科技研发实力更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增加获得符合四川省白酒企业发展科技创新成果的几率,提高四川省白酒企业技术的名义供给。另一方面,应在沟通机制上下功夫,选择文化邻近的高校或科研进行合作[10],同时,在高校或研究机构派研究人员深入企业生产和研发的一线,了解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实际需求的基础上,派相应的研发人员去高校或科研机构交流学习,共同商讨企业实际需要的技术标准和技术要求,这样,技术中的隐性知识才能够通过沟通在校企之间高效传递,从而提高四川省白酒企业的技术供给。
2.技术需求
由于吸收能力有助于企业从外部获得创新所需的知识,企业对技术的吸收能力与其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知识转移对创新绩效的影响[11]。然而,通过调研发现,长期以来,虽然四川省白酒企业均有着较大的科技进步动力和强烈的科技创新愿望,但除了少部分吸收能力较强的大型企业之外,其余大部分企业即使有技术也往往由于吸收能力较弱而无法实际应用,从而逐渐形成科技创新的恶性循环。因此,四川省白酒企业要想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重点需要解决的就是人才培养问题。由于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人来使之成功商业化并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而现阶段四川省白酒企业中的人才主要集中在白酒鉴定方面,白酒生产和技术方面的人才仍供应不足,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白酒企业,仍然依靠传统工艺进行白酒生产,使其产品质量不稳定、科技含量低。此外,针对四川省白酒企业,还应根据其发展阶段以及吸收能力的水平而有所侧重,对于中小型白酒企业来说,由于其有效需求一般较低,适合采取高程度的内向型外部知识获取,有利于企业快速获取与消化外部技术知识。而针对大型白酒企业,其有效需求一般具有较高水平,故而在适度内部创新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考虑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即将内部留存的知识与技术转移至外部给中小型白酒企业进行商业化,这样更有利于内部知识存量与外部市场需求的联接。
3.行业政策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阻碍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即产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由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科技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种对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保护机制、引导机制和加速机制使技术创新获得蓬勃地发展,由技术创新创造的新智力成果又要求知识产权给予有力保护,从而促进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现有研究表明,有效的产权保障机制可以激励科技创新、配制技术创新资源、保障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以及起到平衡与规制的作用[12]。然而,目前四川省很多白酒企业申请专利进行科技研发,其目的不是为了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而仅仅是为了避免产权纠纷。这一现象在邛崃等原酒生产地尤为普遍,如一些白酒企业在外观设计方面申请的专利很轻易地就被一些白酒小作坊进行仿制,而这些企业由于维权的难度和成本过大而往往放弃了维权,这同时又助长了某些地区的知识产权侵犯程度。同时,地方政府往往在考虑税收和就业的前提下,对一些地方小作坊和小型酒企的侵权行为视而不见。这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同时,也阻碍了白酒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这些白酒企业大多不愿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更多。因此,从政府的角度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制定相关行业政策保护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严厉打击区域内的产权侵权行为,特别是一些地方白酒小作坊对白酒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侵权行为,有利于提高四川省白酒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整个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延才.以科技创新传承中国白酒经典[J].酿酒科技,2010(10):107-109.
[2]BeneitoP.Theinnovativeperformanceofin-houseandcontractedR&Dintermsofpatentsandutilitymodels[J].ResearchPolicy,2006(35):502-517.
[3]李杰.中国白酒产业专利信息研究———以四川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12.
[4]姜萤.科技平台创新能力建设对区域性传统白酒产业发展的作用[J].酿酒科技,2011(1):105-108.
[5]彭峰,李燕萍.技术转移方式、自主研发与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的关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5):44-52.
[6]葛沪飞,仝允桓,高旭东.企业自主研发选择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4):10-19,46.
[7]樊霞,何悦,朱桂龙.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的互补性关系研究———基于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的实证[J].科学学研究,2011(5):764-770.
[8]樊霞,陈丽明,刘炜.产学研合作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倾向得分估计研究———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实证[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2):63-69.
[9]张峰,刘侠.外部知识搜寻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J].管理科学,2014(1):31-42.
[10]杨雪,顾新,王元地.文化邻近对产学合作创新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4(10):66-71.
[11]康青松.组织学习导向、知识转移和吸收能力对国际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5(1):53-60.
关键词:科技;甘肃省;文化产业;升级路径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12
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对世界市场产生着重大影响。科技创新既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体现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以多媒体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将产生影响,不仅充实了文化作品的价值,赋予文化创意新的内涵,而且拓展了文化创意产品新的表现形式。因此,科技创新是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甘肃省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为契机,加快甘肃省文化产业整合与升级,对于推动华夏文明传承示范区建设,甘肃省文化产业转型跨越发展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省以省上“3341”项目工程为依托,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平台,积极壮大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1.1 产业总量不断扩大
2013年、2014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分别达105.8亿元、132.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60%和25.65%。全省文化产业近两年明显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1.2 公共基础日趋完善
2014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103个,公共图书馆103个,博物馆(含纪念馆)166个,艺术表演团体69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89%,比上年提高0.20个百分点,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35%,比上年提高0.31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和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分别为208万户和197万户。省级期刊出版1.10亿册,报纸出版4.74亿份,图书出版6592万册(张)。
1.3 品牌效应不断提升
以敦煌、丝绸之路、黄河、长城、伏羲、彩陶化、戏剧舞台艺术、民族和民间民俗文化等为载体,甘肃省近年来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比如兰州黄河风情文化周、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武威天马国际文化旅游节、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同时推出了一批以《大梦敦煌》、《丝路花雨》、《敦煌韵》等为代表的舞台艺术精品。
2 科技创新对甘肃文化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近年来,甘肃省文化产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方面也有了较大提升。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进一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无论是文化产品的生产阶段、发行阶段还是使用消费阶段,高新技术都以崭新的手段和方式给文化产业提供不同的媒体形态与平台。高科技手段为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与提升、新兴文化产业的开发,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发展水平低、高端创意人才缺乏、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
2.1 政府政策体系不健全
首先政策体系不完善。虽然国家、省、市都明确提出通过科技带动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但在甘肃省城市层面,尚无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体系,具体的发展目标、项目支撑、重点布局和创新方向都不明确。其次,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按照现有的政府部门设置,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职能主要由宣传、文化系统承担,推动科技创新的职能由科技管理部门承担,在体制机制上还不能适应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客观要求。
2.2 新型业态发展水平低
近年来,以动漫游戏、设计创意、节庆会展、移动多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崭露头角。这些产业的做大做强对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具有明显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但甘肃省文化创意产业总量小,发展水平低。2013年全省共有文化创意产业机构995家,其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8.98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比重仅为9.58%,由于甘肃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有限,且技术开发与产品应用严重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新型文化业态的发育和成长。数字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由于大多数为小微型企业,其规模和发展水平有限,又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导致这些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力不大。
2.3 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缺乏
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甘肃省高层次的文化科技创意人才总量偏少,学历偏低,文化科技人才队伍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首先,既懂技术又熟悉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匮乏。高校信息技术、艺术设计、文化管理、新闻传播等专业按照传统方向培养人才,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薄弱。其次,专业化高端创意人才少,一般性内容加工制作如工业设计、游戏设计、数字出版、数字传媒等领域人才众多,但进行终端创新、集成传播、内容创意的高端创意人才匮乏。
2.4 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平台建设不完善
目前甘肃省已经形成了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和民俗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园区。但文化产业园区聚合作用并不明显。甘肃省地域狭长,文化资源丰富,各地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特色,但总体相对分散。加之全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很难吸收到集文化与科技创新于一体的战略投资项目。现有的园区(基地)大部分都存在着单兵作战、产业功能不强、周边配套不全、融资渠道不畅、土地紧缺等困境。现有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并没有发挥促进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其次,产、学、研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创新成果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求衔接不够。
3 科技创新背景下甘肃文化产业升级路径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带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针对甘肃省文化科技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文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1 加强政策扶持
在省级层面制定关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专项战略规划,包括发展目标的确定,重点任务的部署,保障措施的优化,从而积极指导及强力推进甘肃文化科技融合工作。首先,出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专项政策,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加大文化与科技融合扶持力度。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落实机制。最后,成立专门的省文化科技创新工作小组,加强文化与科技主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互动。
3.2 提升新型业态发展水平
相对于传统行业,新兴文化业态在与新技术的对接方面,具有更强的创新应变能力,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就要不断加强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借助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围绕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等传统文化产业,以科技资源带动文化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如可支持和推进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省广电集团、广电网络集团、读者集团等省属国有文化企业(集团)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科技水平,推进文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鼓励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文化数据处理、数字远程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升级。通过市场机制和现代化手段,推动文化创意元素、文化创造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消费,使潜在的文化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使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3.3 建设文化创新人才集聚区
根据甘肃省文化发展现有状况和教育资源状况,完善文化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分配、使用和服务机制,建立文化经营管理人才库,形成文化创新人才集聚区。一是依托甘肃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的协调与合作,为甘肃省文化科技人才的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二是以文化产业发展人才需求为主导,以重点项目吸引各种高级人才,吸纳一批急需人才,构筑文化科技新兴产业人才高地,为甘肃省文化产业高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