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1篇

从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心理素质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能够满足其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大脑的机能。开发人的大脑潜能,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要素进行训练和提高,使学生了解知、情、意在人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学会有意识的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同时,通过加强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正常状态,对于大学生发展自我、开发智力、改善思维、提高创造力、适应社会有着基础作用。

2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及原因

2.1环境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

在校大学生们离开父母进入集体生活,从熟悉的家到陌生的异地,许多领域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首先,在学习方面的变化导致心理适应不良。不少学生在中学成绩很好,进大学后,发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自己不能在学习上强人一等,失去了学习的优越感;加上大学的学习方法与原来中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差异,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不能正确处理学习目标与学习现实的关系,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不当、对学习缺乏信心、没有兴趣等;也有部分学生由于录取的专业与原来的愿望不符,对现学专业不了解,造成情绪波动很大,较长时间不能调整过来。由此使他们处于心理冲突与痛苦之中,精神过度紧张,出现强迫、焦虑、郁闷、孤独、失眠等适应不良,以致影响到学习。

2.2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心理调适矛盾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一般会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一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自尊、自卑、自负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二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尤其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有些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有些难控制;特别是在激情状态下,很容易感情用事。三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真实情感;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情绪激动,时而消极情绪颓废。而大学生离开原来熟悉的朋友圈进入新的人际圈,远离家庭的呵护开始独自的寝室生活,这些变化都使大学生们特别是大一的新生面临着复杂的人际关系。一旦这些关系处理不好,就会使他们处于心理纠结之中,导致多种心理不适应接踵而来。

2.3情感挫折导致心理失落

大学生时期正值青春年少的恋爱季节,大学生活又为男女学生广泛接触提供了机会,因此大学恋爱已经成为高校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于婚姻与恋爱缺少正确的认识,往往是盲目寻求感情寄托或认为上大学没有谈过恋爱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致使部分学生交友不慎而受到身心损害,或在交友失败后情绪低落而影响到学习与生活。由此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少,如对失恋挫折的耐受力差,因失恋而悲观、堕落等等。

2.4就业压力带来心理问题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增多;再加上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经济形势低迷使就业岗位减少,使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特别是一些不公平现象,比如在就业当中托关系走后门,使一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找到了较好的工作,而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却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就业或找不到满意工作,更使得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表现出忧虑,产生沮丧情绪,许多不良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3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是一个既艰苦又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具体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3.1创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健康的校园文化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如果充满高尚校风、丰富多彩文体活动,有着良好教学秩序、宽敞教室、卫生清洁食堂、温馨舒适宿舍等,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激发大学生奋发向上。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不但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而且也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压力。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熏陶、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素质,也是提高心理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积极运用校园内外的各种媒体如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方面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传播媒体,广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介绍各种心理调节的方法,以唤起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觉要求,引导其主动开展自主性的心理素质教育。

3.2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完善预警机制

高校应建立和健全心理咨询机构,推广专、兼职咨询员进行心理咨询工作。应定期定点地给大学生进行心理检测、咨询,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备案;针对学生共同关心、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举办系列讲座,开展心理沙龙、心理卫生协会等社团活动,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利用大众传媒手段和宣传阵地开展心理教育宣传等,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异常倾向,努力给大学生创造一个能倾吐心声、发泄情绪的场所,从而有利于矫正大学生中可能有的心理问题,使其心理障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从而防患于未然。在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教育等措施基础上,高校还应建立预警干预机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建立预警体系,完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组织结构,以便采取措施,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减少危机发生的不良后果。

3.3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沟通网络

可以建立完善的校园心理素质沟通组织网络,即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指导下,以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为联系纽带,建立班级心理健康联络网络,使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以及早发现,及时有针对性解决,促进大学生学习及培养健康的身心。同时,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资料库,形成对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配置。这样做既可以使学校对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状况进行及时、全面地掌握,同时也便于学生在学校心理健康沟通网络内对档案库的资料进行查阅而自我检查和评价。

3.4实现心理素质教育和各学科教育的融合

首先应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去,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思想性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相关的教育;其次,可以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通过专业知识的讲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特别要注意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依据和前提,而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认识指导着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大学生能力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完善离不开正确的思想观念、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等基本的心理因素。因此,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是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当然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有效运用,也会有助于思想品德实践的充分发挥,从而更好地解决学生如何做人的问题。

3.5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发挥人格表率作用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2篇

心理健康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关键的,也是增强其在社会生存几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地培养和教育的结果,而大学阶段是其心理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的阶段,因此加强这一阶段的心理教育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探讨分析,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1.衡量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标准

1.1 智力、情绪、意志

首先一个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拥有正常的智力,健康的情绪,健全的意志,这些基本的 标准是完成大学生基本任务的前提,正常的智力是完成学业的基础,健康的情绪是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体现,健全的意志则是其实现追求目标的基础。

1.2 完整人格与自我评价

完整人格是指拥有健全的人格。而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格标准则是,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拥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生是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他人的比较,不断地实践中来不断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改进自己,这一认识必须准确而客观,善于不断地完善自我。

1.3 和谐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阶段,从身体到心理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人格的基本特征也基本形成,对人际关系也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评价一个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志就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改革,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组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之一。

2.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地位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一些偏紧的行为,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形成障碍性心理。从对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

2.1 过于自卑或自信

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很多学生在走入高职院校前就比较自卑,经过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互相对比,更加自卑。与之相对应,部分学生过于强调自由,我行我素,过于自信,对生活与学习的状况缺乏准确的评价,高估自身的实力,对未来有较高的期望,一旦失望,过于自信就会转成过于自卑,产生性格扭曲。

2.2 自我封闭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受到家庭的熏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国学生的心理活动较为含蓄,不善于与人沟通,造成学生自卑的心理,孤傲的性格,独来独往的行为,无法将自身与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对融入生活的极度渴望与自身的性格缺陷使其感情陷入了一个矛盾的情况,造成孤僻的性格与自我封闭的状况。

2.3 心理压抑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高职院校的学生面对比以前学习更大的压力,来自社会,来自未来,来自家长都朝着本应个性张扬的大学生,造成其心理紧张,压抑,情绪低沉,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影响其心理的发展,面对这一情况,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发展。

3.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改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对于学生素质的发展,对于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于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与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3.1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从我国传统教育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存在着教育模式落后,理论与实践脱离,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心理素质贯穿于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改善其心理素质的现状。制定完整的学习目标,结合学生自身的的特点,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对学校,对社会、对社会有个清醒的认识,调整自我的心态,进而适应社会发展和挑战。

3.2 加强学习在专业学习中的心理素质

从我国传统的教育现状来看,专业学习与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分开的,而这是不利于当代社会的发展的,我们必须注重二者的结合,结合专业的特点,通过感觉、记忆、思维等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可以采取适当的训练与改善其观察力,发展期记忆力,培养其逻辑思维的方式来不断塑造其心理素质。

3.3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格

从近年来我国大学生走入社会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无法面对现实的压力,对挫折缺乏准确的认识,缺乏果断、自觉、坚韧的意志,对挑战缺乏积极的心态,无法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失败,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学生坚强已知的培养,可以组织学生不断地参与到学校、社会的活动中,从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坚强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动机,高雅的气质,广泛的兴趣,稳定的性格,鲜明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4 让学生走入社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针对学生自身的需求,培养其与社会的接触能力,不断地启发其心智的发展,开阔视野,培养吃苦耐劳和独立生活能力,改善其心理素质,提高一直,培养其在各种环境中的良好状态,面对现实,面对社会。

3.5 提高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提高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完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现代高职院校必须注重其心理素质教育,将其心理调适作为心理素质的重点组成部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地管理机制,正确评价,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面对社会的挑战,面对未来的挑战。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人数急剧增多,但是随之也带来一定的问题,比如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健康的重要问题。如果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强,不但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社交等各个方面,还有可能使得大学生走向极端。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已经成为不得不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广大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这一问题,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该说,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但是,要想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有效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共同合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心理引导的重要一步,一般来说,不仅是高校,家长也是教育的重要责任人,关于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大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从表象上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心理上的问题,背后显示的是大学生的就业、生活、学习、经济等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造成的。因此,家长和高校要首先弄清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找出病症的根结,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有效的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2.对大学生进行心态的教育。良好的心态是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高校可以和家长密切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良好心态的教育,如让学生正确的、主流的看待社会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等。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大学生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心态,进而减少了心理问题的发生。

3.家长和高校要密切结合。家长和高校密切结合起来的好处在于可以互相发现在家庭或高校里学生的异样表现,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对此,家长要经常跟学校沟通联系,学校也要经常性的与家长沟通联系,建立沟通联系的良好机制,确保形成合力,筑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防线。

二、开展活动,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体育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增强集体凝聚力,减少心理问题。因此,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对于调节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重大的作用。在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文化活动的开展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近年来,高校都非常注重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文化体育活动,虽然全校范围内学生的参与热情比较高涨,但是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此,高校今后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活动,比如开展以励志教育为主体的跑步活动,以感恩为主题的征文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较多的参与到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中去。另外,高校还要注意采取各种途径让心理有问题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到文体活动中来,通过与其他学生的广泛交流,让这部分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心理,从而不断的弱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2.让大学生在参加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文化体育活动需要集体共同完成。对此,可以在广泛调动大学生参与文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积极地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敢说、敢做、敢为。另外,高校的老师,特别是辅导员要注意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主动的与他人交流,积极地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逐渐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这对于提升大学生的信心,特别是过提高那些心理素质存有问题的大学生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加大投入,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1.让大学生得到各方的资助,平衡大学生的心理。目前,不少高校都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奖励制度,这对帮助大学生完成学业,减轻大学的经济负担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今后,高校还需要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让大学生减少经济之忧。另一方面,从近年来高校资助的情况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资助的对象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异议或意见,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大学生的不平衡心理。对此,高校要善于发现这类问题,及早的解决学生的心理疑惑,以免酿成不良后果。

2.创造各种条件,让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对此,高校可以开创出勤工助学岗位,或者与企业联系,设定大学生实习岗位等。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在按照正确路径的前提下自我发展,让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报酬,并有效的促进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得到了有效的锻炼,从而自己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和认可,因而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相应的来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减少了。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在密切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和产生问题的原因之后,建立高校与家长共同合作的教育体系,通过采取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发展环境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让大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中正确的对待心理问题,积极发展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久而久之便能正确的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育管理 大学生 心理素质教育 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50-01

毋庸置疑,实施教改工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和各级学校的共同努力。然而,大学正处品德培养,知识学习,身心成长,为步入社会做准备的重要阶段,如何能在教育管理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其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教师自身形象的表率作用

俄国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认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文化的承接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著名教育家启功先生指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一言一行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做人的理念无形中传给学生。一两句替学生着想的话,一些未雨绸缪的忠告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而渊博的才学和独到的见解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一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情趣高雅的教师会对学生产生无言持久的影响,有时甚至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发展。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做好。不敢想象,一个随便迟到,任意缺课,对教学敷衍了事的教师,怎样去告诉自己的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养成守时敬业的良好习惯。学生们往往是“度德而师之”,因而教师就必须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同样的语言,由不同的教师讲出来,效果可大不一样。教师的言谈举止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情趣,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社会文化价值观等,构建成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参照。

2 历练精湛的教学技能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课程学习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教学程序。学生在认知方法上的飞跃取决于教师对讲授的内容深刻领会和细致把握。课堂讲述不是照本宣科式的平铺直抒,而是融入教师个人精辟独到的见解和体会,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示范,开启兴趣和思维的钥匙。英国教育家威廉亚斯说过:平庸的教师讲述,较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有人说,教师堂前备课是在书写自己走过的别致幽途,堂中讲授则是在浓缩再现“八千里路云和月”。短短几十分钟的交谈,可能激起学生浓烈的探索兴趣和思考,使他们感悟知识的博大,逻辑的严谨,领略探索和发现的乐趣。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引导他们“知其所以然”。在授其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讲授知识的发现过程。不限于“授鱼”,更重于“授渔”,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思考分析,学会获取信息,归纳推理,提出问题,懂得运用已有知识去发现,去创新,去取得更大的发展。在课程学习中要给学生留有自由。心境上的自由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由,学生就没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教师需要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学习使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技能,达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目的。

3 博专兼备的知识结构

在知识不断更新,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不断涌现的今天,高校教师在立足本学科前沿,了解本专业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常识性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横向学习,提高自己跨学科知识的融汇能力。教师博专兼备的知识结构对学生了解学科与社会人类发展的联系不可或缺。学科的产生、发展都是人们在了解世界,认识自然,求知探索的产物。知识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中介和纽带。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过:“智慧胜于知识。”一位有真知灼见的教师能够让课堂充满智慧,把智慧上升到哲学。他能够高层次、宽口径、比较系统地介绍某一学科的形成、发展及前沿交叉状况,必将赋予教师一种综合的影响魅力,带给学生一种登高眺远、豁然开朗的愉快心境。结合学科知识讲授,让学生感受人类认识是怎样从观察矛盾,提出问题,尝试解决,终究获得局部或全部的结论;是怎样从困惑、研究、彷徨、探索,逐渐走上成功的循环曲折之路,使他们在学习专业中,不仅掌握某些与自身专业有关的自然、社会、思维等领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得以感触人文历史方面的启迪,心灵美的享受,发明创造的艰难与喜悦。在知识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学科与人类发展史关系的理解,潜移默化地走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殿堂,从更高的层次、更广的角度认识世界,掌握科学。

总之,基础训练和经典学习是大学生基本综合心理素质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对个体智力、个性和行为的综合陶冶。高等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主要贯穿于专业教育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这里除去课程体系中要有所体现外,教学实施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师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授课是知识学习在校园中的主要实施方式和手段,因而也是素质教育的主导方面。适应素质教育的授课以个人素质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既强调对知识与能力的超越,又不脱离知识传授与能力提高。努力改变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为主线的教学套路,建设以学生主动参与,共同探索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从认知、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部过程中来。审时度势地变封闭为开放,有意给学生多留些尚未解决的思维空间,时时点燃起学生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的火焰。

参考文献

大学心理素质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做出了比较深层次的论述,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证,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途径。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新情况,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要大力改善。

由于市场经济的完善,高等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日益明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形势,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教育的责任大任务重,尤其是面对社会的竞争复杂性,要教育大学生在学校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应当明确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教育大学生增强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二是教育大学生增强顽强意识和风险意识;三是教育大学生增强协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总是注重思想素质的教育,忽略甚至严重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而形成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不少人在心理素质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问题。其主要表现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老师的配备和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的投入;二是学生普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并不十分关注;三是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存在诸多不切实际的方式方法。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多层次形成合力来共同教育和帮助。作为高等院校来讲其责任更重大,任务更艰巨,我们在寻求当代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时必须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一、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年来,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工作一直在抓,上级也在三令五申地强调,在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也得到相应的重视。但是,由于就业压力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讲其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抓大学生综合素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实际上偏重于智育或考试,对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未能全面地给予关注和重视;有的学校在抓大学生综合素质时,不善于合理地发挥大学生本身的优势,未能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开展各项有益于综合素质提高文体活动。依据高校的现状,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也是新形势的需要和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综合素质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专业知识、行为规范、健康体质等等。高校在对学生教育中不仅要抓好思想政治、公民道德、行为美德、政策形势的灌输与教育,而且还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各种有益的文艺体育等娱乐与健身等方面的活动。

第二、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学生的自主能力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学生进入大学阶段,这种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不但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还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交往等能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心胸宽广,思路敏捷,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们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就能够关心帮助同学,与同学和谐相处共同进步。高等学校在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自主能力中,一方面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们自己去组织去作主,以得到更多机会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校、系和班级在配备学生干部时一定要定期轮换,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生各个层次的干部岗位上得到实际锻炼,对缺乏组织协调能力或胆量不大的学生必须要推举到学生干部岗位上学习提高得以锻炼,这对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方式。

第三、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保健。心理保健的普及主要是使大学生们认真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保健的要决,这些要决不外乎这样几种:一是要自立自强。大学生们凡事都不要去依赖别人,要养成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解决困难和完成任务的习惯。否则,就容易产生悲观失望情绪;二是要宽厚善友。大学生们要宽厚待人广交益友,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更要放宽责备的心态,遇到对方有过失时,应尽量避免发怒,善于与新老朋友同学保持联系,增进团结与友谊,在经常帮助和关心别人的同时,也会取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这些都有利于自己身心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三是要知足常乐。一方面对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不要去发牢骚和斤斤计较,要善于在较差的环境条件下做出好样子,干出好成绩。另一方面,在同学之间不要去比生活条件,要比学习进步,要勇于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立足把小事和身边的事情做好,经常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心态。四是要培养兴趣。大学生们在学校的紧张繁忙的学习中,要善于经常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就要及时动手去做,以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增强生活情趣,从而满足不断追求的快乐感。五是要量力而行。首先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合理地制订出学习和生活的计划,按部就班地按计划去做,这既可以减少忙乱感和压力感等心理负担,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加强身心适应能力。再是,凡事都要留有余地,订计划不要太紧,要适度,对人对事不能苛刻、绝对,要学会多角度去看待问题,要善于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事情,这样就有利于自己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就能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的健康心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