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心理素质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器乐教学 心理素质 提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心理素质是人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自2005年起在音乐课堂引进电子琴实施课堂器乐教学,对器乐教学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进行了有益的探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心理素质简述及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心理素质简述
人的素质大致划分为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心理素质1是素质的核心、是人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素质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之上。
心理素质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表1)。
2、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分析
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厌学、畏难、缺乏自信与毅力、自我认识不足、团队合作能力差等。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具有不稳定性,学生的好奇心理及学习兴趣持续时间短,容易出现厌学心理。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畏难与放弃等消极心理。加上初中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信与毅力。表现为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又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自律与团体意识,个性心理突出。
二、巧借器乐,提升心理素质
为了克服学生的不良心理,笔者在教学中巧借器乐,达到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器乐教学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极佳途径。器乐学习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能锤炼意志(非智力因素)。器乐学习强调手指训练,有助于思维开发,培养操作能力与创造力(智力与能力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能建立自信、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心理现状因素)。器乐教学中通过合奏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及合作能力(社会适应因素)。
1、树立典范,激发兴趣
法国哲学家卢梭说:“对处于初中青春期阶段的学生,问题不在于学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2
学生在初次接触某种乐器时都充满了好奇心,当他们坐在电子琴前就产生了新鲜感,表现出强烈而迫切的学习欲望,情绪兴奋激动。笔者立即抓住这一心理倾向,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演奏,或教师亲自范奏,把学生引入艺术的殿堂,领略电子琴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乐器本身及电子琴作品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如果我会弹该多好”的遐想,诱发“想学”的欲望。还特别欣赏残疾青少年表演的电子琴独奏录像,学生们感到十分震撼,感慨万分。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笔者特别邀请了班里有电子琴弹奏基础且水平较高的学生当众演奏,弹唱大家喜欢的流行歌曲如《真心英雄》、《我和你》等。这使初学的学生羡慕不已,个个情绪高涨,同时也认为学习弹奏电子琴也不是很难,只要自己努力,同样也会演奏的,就此建立了信心。典范的作用,让学生在电子琴学习的过程中,激发了兴趣、点燃了动机。
2、锤炼意志,水滴石穿
学习需要兴趣的点燃,更需要有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与坚定信念的最佳方法。器乐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积水成渊、水滴石穿”的过程,教导学生要养成每天练习的习惯。习惯需要意志的支配,一些学生的意志较薄弱,随着乐曲难度的增加与新鲜感的减退,逐渐产生厌倦、畏难、放弃等消极心理。教师就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如加强基本节奏训练、规范指法与手型、先分后合、由慢到快、难点突破,鼓励学生不畏困难,坚持到底。学生通过持之以恒的有效练习,克服了技术困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磨练出顽强的意志与“不达目标决不放弃”的信念。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启动思维,培养能力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创造意识”这一基本理念。美国音乐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尔提出“只要有可能,我们就应当在器乐领域里采取创造性教学的计划程序。”创造需要想象,“创造性的想象是在再现性想象的基础上,对已储存的感知材料进行重新整合,使其突现的心理活动。”3
如学习弹奏《月亮河》后,为了表现出乐曲所要表现的情绪意境、情感风格,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启动音乐思维,要求学生运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色库,自主决定运用乐器音色,创编与乐曲意境相配的场景音效。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决定怎样表现音乐。有的小组为音乐加上前奏与间奏;有的小组为表现乐曲意境添加微风、蛙声、蝉鸣声及流水声;有的小组添加一点打击乐节奏,为乐曲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表现出劳动人们愉快的生活情景;有的小组通过丰富的节奏数据库,设计自动伴奏完成作品的演绎。 转贴于
学生通过对乐曲的二度、三度创编以及对各音乐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丰富了乐曲的音乐形象或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直接而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促进了学生感受、创造、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电子琴的弹奏其实是多种器官的协调运作与相互作用的过程。眼(识谱)—脑(分析与指挥)—双手(演奏)—耳(聆听)—脑(辨别与感受)。所谓“十指连心”,即大脑指挥手指运动,手指运动反过来刺激大脑中枢。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器乐学习和手指训练,其思维、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智力与能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4、搭建平台,体验成功
在课堂内外搭建多种形式的表演平台。如课堂内的“乐器自由表演”,由学生自选乐器、自选曲目、自由组合,演奏形式不限,可独奏、齐奏、二重奏、自弹自唱、伴奏演唱、创作表演等。又如“班级器乐比赛”,充分利用学生的求胜心理。对优胜的班级,荣誉感可让学生自信倍增,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落后的班级,及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气馁。再如举办“节日音乐会”“小小演奏家”比赛、积极参与市区各级的器乐比赛活动等。
学生抓住了这些演奏的机会,在积极参与中增强了自信、体验了成功,同时也锻炼了心理素质,积累了多次上舞台的经验,从“我不敢”变为“让我弹”;从害怕、紧张到自信、从容充满信心地演奏,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勇于展示自我的良好心态。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学生的电子琴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质水平得到了同步提升。
5、重视合奏,学会合作
电子琴教学中,通过训练让学生学会合奏,是有一定难度的。合奏训练必需具有共同的纪律约束和共同的目标。每个学生要有具体的分工与协作,需要每个学生步调一致、默契配合,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演奏达到最佳的效果。
如在学习合奏训练《故乡的亲人》时,学生分成两个声部演奏,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弹哪一部分旋律,做到节奏、速度、力度、情绪等音乐要素的和谐统一。在弹奏中哪个乐段要换音色或换伴奏音型,都要分工明确,做到每个人都要心中有数。合奏就是要通过团队的努力协作才能完成。在训练中要克服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心理,增强自控能力,学会自律与责任感。
国际21世纪教育教学委员会曾在一项报告中指出:“学会共处,是新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此处的“共处”,即指人的“合作能力”,它是21世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因素。在高度合作与竞争的社会中,只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音乐教师的责任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音乐技能与表现音乐的同时,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合作,自觉地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加强具有合作意识和团结一致的集体观念。一句话,加强学生合作与责任感,提升社会适应因素水平,是合奏训练教学中最有意义的目标之一。
6、激励评价,认识自我
激励评价能使学生获取自信。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每一个人在心理上都有获得肯定与赞赏的需要。如果一个人感到自己是被别人赏识的,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愉悦的、自我肯定的感觉。器乐教学中,通过各种激励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达到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激情的目的。“运用语言艺术激励评价;通过学生的行为激励评价;对自我实现的激励评价;感情激励评价;荣誉和物质激励评价;竞赛性激励评价。这几种评价非常适合我们的课堂教学。”4
经过探究实践,笔者深深地感悟到,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具有优秀的思维品格,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就必须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无论是器乐教学还是其他领域的音乐教学,或其他学科教学,都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应把探究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放在重要位置。若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提升了,心智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学生才会端正学习态度,才会主动去学习探究。其兴趣、自信、创造力、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就会被激发出来。
总之,通过器乐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提升心理素质水平,是个永远需要探究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一定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注释:
1心理素质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为核心,由积极的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所导向的,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
2卢梭《爱弥儿》.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223页。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第263页。
4朱则平《新课程音乐学科学生发展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器乐〉中期总结会议文集》.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器乐学术委员会,2008-9-22。
2、《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赵宋光 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
5、曹理《普通音乐教学概论》。
关键词:国际初中学生;课程准备;课程设计
引言:随着中国大陆地区教育意识与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走出国门,享受外国先进的教育资源。近些年,留学生的家庭出身、国际交流与互动的日益开放,留学生的年龄、生活经历、出国动机和留学方式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留学趋向大众化、学生层次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低龄留学生群体在国外的心理和文化适应性,成为了第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在对中国国际留学生留学前课程的准备与设计环节中给予适当的干预措施。
一、中国留学生国外留学适应情况
在对我国初中学生留学前的课程准备与设计措施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对中国学生在国外留学的适应情况进行探究。首先,在中国学生的留学生活中,语言问题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大困难[1]。对留学国家语言的掌握与运用,是学生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一些语言存在劣势的学生在留学期间很难在短期内融入当地的语言环境,这就会给他们在留学期间的生活带来诸多障碍。其次,在教学方式问题上,一些学生认为国外的学习制度没有出国前想象的那样轻松。国外学校布置的课外作业通常要通过查阅资料、对资料进行调查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一些无形的竞争方式往往也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学习和心理压力。除此以外,住宿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也成为了留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急需适应的问题之一。在我国高中就读期间,学生可以通过家校通勤或在校住宿的方式解决自身的住宿问题。在国外留学期间,一部分未成年留学生会选择寄宿家庭的方式解决住宿问题。所谓寄宿家庭,主要指的是学生留学期间寄宿在学校附近的居民家中的住宿方式,@种生活方式可以通过一种家庭化的环境,让学生对异国文化进行了解;但是在住宿期间,不同地域间家庭生活习惯与文化的差异,经常会催生出诸多矛盾与不便。
二、提高留学适应性的知识能力型课程准备措施
在国内期间,学校首先应该帮助学生制定好留学规划。也就是说,在出国留学的准备阶段,学校应该让学生对学生自身的留学目标(选择去哪一个国家留学、希望就读哪一专业、希望收获怎样的人生经历和如何处理出国以后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等问题)形成较为明确的方向定位。第二,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针对学生留学目的国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文化传承、经济情况和社会环境等因素进行知识普及,以便让学生对自己未来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有一种初步的了解[2]。在能力准备方面,学校需要国际留学生对自己的自理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留学期间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进行了解。为了增强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口语交际课程的方式进行专项强化,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言能力与沟通自信。除此以外,学校也可以通过适当开设缝纫课程等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课程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自理能力。
三、提高留学适应性的心理干预类课程设置建议
在中国国际初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心理干预因素也是学校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针对国际初中生在出国留学期间面临的新形势,我们要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措施进行优化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在留学期间调整自身心态。学校可以构建一种以家庭培养监督为基础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体系,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经历的是一个自己独立生活的阶段,因此学生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就成为了帮助学生在国外立足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可以让家长对孩子克服苦难的精神和毅力进行培养。除此以外,还要对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交往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责任意识进行强化。学生在国外留学期间表现出的行为习惯经常会被看作是国家形象的一种象征,因此,在出国留学的准备阶段,既要鼓励孩子与人交往,又应该让学生对自身的文明习惯进行强化。
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可以通过组织课余活动,为国际初中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艺的发展空间,这种活动的开展,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学校也可以通过在公共平台中构建心理咨询网络系统的方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进行补充与完善[3]。也可以通过让教师组建留学生交流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而言,构建留学生群进行交流的方式是他们比较乐于接受的一种方式,这就对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针对一些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产生的留学焦虑情绪,学校可以通过让高年级留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或假期回国机会为即将出国的国际初中生进行辅导课的方式,缓解学生国内学习期间的焦虑情绪 [4]。
结论:对于国际初中生而言,心理素质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是增强学生留学期间的适应性的主要措施。良好的交际能力也会对学生留学期间的适应性的强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国际学校、出国留学培训机构等与国际教学服务有关的机构,在留学前的课程准备中,应该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等相关能力培养进行重点关注。进而通过与家长共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方奕,何玲,刘秀英,王鹏. 我国低龄留学生发展状况研究报告[J]. 中国青年研究,2013,11:5-25.
[2]李必鹏.失范与规范:教育留学中介机构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宋航.留学教育机构运营模式和营销策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113―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因此,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采用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谈些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一、优化教学过程是基础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多而又零碎,对于很多初中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数学这门学科不感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优化教学过程是基础。笔者是这样做的: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初中数学在小学数学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深化,从初一开始,学生学习代数,进入了形式运算的阶段,而小学数学只是停留在具体运算的阶段,这一转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还是有很大的难度,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代数式、负数、一元一次方程都是初中数学新引入的知识点,在学习这章节的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产生的原理,明确为什么需要学习这些知识。实践证明,这样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学会新的解题方法,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这一内容时,学生会不自觉地认为这部分内容过于简单,产生一种轻视的心理。因而,教师在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可以将这一章节的内容分成三个不同的板块――“概念关”、“法则关”、“运算关”,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每个不同的“P口”的知识点和相应的“关口”需要注意的地方。如,在“概念关”里面,需要注意的地方正是正负数、相反数、数轴、绝对值等知识点的具体含义。实践证明,只有深入理解了其具体含义,在后续的练习题中才会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在“法则关”里,需要紧密联系之前学习的结合律、分配率以及异号相加等具体法则;在“运算关”里面,要强调运算准确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一步错,步步错。学好这三个不同的板块,需要教师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使学生能够真正透彻地理解相应的知识点。
二、借助游戏是重要举措
爱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就初中生而言,他们的年龄还比较小,心智发育还不是很全面,对游戏有着无法自拔的诱惑力。因此,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课堂小游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领悟其中蕴涵的数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折纸。利用那些没有用处的纸张,可以折出不同的轴对称、中心对称、全等、相似三角形等各类不同的几何形状,教师可以现场演示和讲解相应的知识点,学生们在自己动手的基础上,深化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三、注重实践操作是重要方式
初中生好动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这种性格,那么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适时组织学生讨论、操作,进而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
经调查,刚入学的初中生由于生理成长和知识水平的制约,对为何读书认识不足,他们只以为自己读书是在老师督促、父母监护下进行的,是为他们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质量的优劣与自己无关。他们不懂得学好知识是为将来能适应社会和能为祖国多作页献的道理。我们应引导他们建立正确理想。使学生努力学习,多学文化知识;开发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学习上达到精益求精;发现特长,变其为专长,从而长大后努力发挥专长报效祖国。我经常开设居里夫人、爱迪生、华罗庚等伟人奋斗成才的知识讲座,请校外先进人物进课堂作报告,通过学生演讲及名人名言的学习,鼓励和鞭策学生持之以恒,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并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迎难而上。通过这些活动使他们产生一股激情,产生不断追求的积极性,这就是思想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才能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这是一股无形的巨大力量,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培养师生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我们深知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起着促进作用,并能强化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要求我们老师具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献身精神;诲人不倦的爱生态度;为人师表的道德追求;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事实证明,教师偶尔一次疏忽,都将较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如教师上课迟到,作业不及时批改,对同学讽刺挖苦,都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要从各方面来感染学生。以真情投入,以爱动其心,与学生心理产生感情的共鸣和谐振,并逐渐形成巨大的内驱力,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三、开展青春期生理健康教育,建立同学间正常的人际关系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往往对自身发生的一些生理变化因缺乏系统的知识而感到困惑。有个别同学出于好奇,从书刊、影视等渠道获得了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成绩直线下降,甚至出现早恋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正确引导同学在异性之间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并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获得品德的良好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自觉抵制一切不利于身心发展的诱惑。
四、重视学生道德品质教育
[关键词]初中生;互改作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让学生互改作文,倡导已久,但能坚持不懈地实行的教师人数不多。原因之一是刚开始尝试时,学生互改作文的能力尚未形成,教师们除了阅读学生的习作外,还要查阅其他学生的评语,工作量较以往大大增加,但效果还不明显。“高投入低收益”让很多教师宁愿走回“老路”亲自批改作文。笔者在广泛吸收各家互评作文方式的基础上,融汇自己对作文教学的思考,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效果反馈,总结出“初中生互改作文能力培养”的基本操作要点,证实了“磨刀不误砍柴功”,长期坚持让学生互改,效果还是很显著的。
一、 作文批改的现状。
写作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作文课一般模式是: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教师绞尽脑汁旁批、总批、面批,等作文发到学生手上,难以置信的是大部分学生都是重视分数多于评语,对评语往往是一笑置之,很少会有根据教师评语进行修改的。因此,哪怕教师在批改作文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劳动,但最终收获甚微,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所起的作用并不大。但如果教师不全批全改,只是抽查,学生就更加不会认真写,只是马虎应付了事。
叶圣陶先生有云:“学生作文教师改,学生就处于被动地位了,假如重在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就处于主动地位了。”[1]在这种情况下,本人在广泛吸收同行们互评作文方式的基础上,融汇自己对作文教学的思考,通过实践探索,总结出“初中生互改作文能力培养”的具体做法。
二、分阶段培养学生互改作文能力的具体做法。
“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培养学生互改作文的能力也是贵在坚持,它应该是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它需要一套科学、合理且能长期坚持的方法。
(一)互改准备阶段。
1.明确中考作文评价标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掌握方法是关键,首先,先向学生明确中考作文改卷标准,然后通过不断强调和实践让学生掌握作文评价的标准。
2.教师示范批改。
教师先挑选优、中、差三类作文,根据中考评分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在全班面前示范如何批改、互改。
(1)明确用什么符号评价。
(2)要实事求是地批改,批改的语言不能有攻击、侮辱的成分。
(3)全文有四处以上旁批和一处总批(总批要在100字左右),并在总批后署上姓名。
旁批要求:
①看格式是否正确(如标题位置,首尾行数,段落开头,段落数目,全文字数等)。
②看标点符号使用,发现错误的地方,要给予改正。
③看错别字:发现错字,要将错字在原文处打上标记,再在后面写上正确的字。
④看病句:找出作文中的病句,在下面划上横线,在旁批处或原句处给予纠正。
总批要求先指出文章的优点(至少3个方面),然后指出不足之处,最后提出希望改正的方面或鼓励性的话语。
①评论文章的中心:看文章中心突不突出,有没有离题。
②看文章的选材:是否围绕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是否具有典型性。
③看文章的结构: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开头和结尾是否照应。
④看文章的语言:主要看是否简练、通顺、准确、词汇丰富,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句式多样,修辞新颖,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等。语言不简练,重复、不通顺等要指出来。
⑤看卷面是否整洁。
(二)学生互改阶段。
1.学生自评阶段。
让学生按照以上标准先对自己的文章自评,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让学生从阅卷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文章,实践证明,一开始时,很多学生经过自评后,都发现自己的文章存在的问题太多,经常要求教师给出时间让他重新写,这样学生重写作文的主动性就得到了有效地调动,不是教师要求重写,而是自己申请重写,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2.学生互评阶段。
(1)学生独立评改其他同学文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小组成员间互改作文阶段。等到学生互改水平提高,阅读和评价的速度增快后,可以循序渐进,发展到小组间互改作文。
(3)各小组举荐好文章,在班上交流。
(4)小组长总结阶段,小组长根据本组作文情况,指出本组同学作文写作上的优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课堂时间不足,则可以采用书面汇报形式,课后反馈给教师。
3.教师总结阶段。教师综合各小组习作的情况,在班上做一个总结。在学生互改能力未养成前,还有一个教师全批全改阶段。教师要把全部作文收回来,全批全改,不仅要看学生所写的作文,还要一个个查看学生所写的评语,并根据存在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面批指导,直到每一位学生较好地掌握批改作文的标准和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放手给学生,把互改作文这一工作放到课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互改,以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而教师只需查看组长的总结报告或抽查部分学生的作文和评语。
(三)课外拓展延伸阶段。
建立班级邮箱或班级Q群,让学生把自己的优秀文章上传到班级邮箱共享,也可以让学生在群上共同磋商作文修改方法,在思想上多了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思维在碰撞中擦出火花。
三、实践后的反思
经过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进步也是令人欣喜的。互改作文提高了学生的作文水平,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生从互改作中悟出的写作技巧,比教师传授的写作理论知识来得更为真切,也记得更牢固,运用起来更得心应手。其次,在互评前先让学生自评,学生不知不觉养成了自己作文自己修改的良好习惯,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再次,学生在认真审视他人文章的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细致周到、一丝不苟、追求完美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克服初中生草率马虎、粗心浮躁的通病,而学生自己辛辛苦苦写出来、修改出来的“完美之作”被同伴提出无数修改意见,要面对这种现实是需要勇气的,这无疑会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益于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