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概念教学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实验教学;概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247-02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标准》期望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生物,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是反映学科本质的概念,这些概念相互组合构成学科基本结构的框架。随着高中生物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的高中生物学教师关注核心概念的教学,尝试引导学生从繁杂的"单纯"概念的记忆中解脱出来,转向对核心概念的构建和深层次的理解,实现零散的概念知识科学系统的整合及迁移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1]。
然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生物学概念的获得往往建立于实验的基础之上,是对生物学事实的总结与提升。新课程高中生物实验设置了"思考与讨论"、"资料分析"、"资料收集"、"实验"、"探究"和"模型建构"等44个活动,主要分为演示、活动、建议活动3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验探究的C会,对领悟科学研究方法,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等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上表可知,对于浙教版生物必修的三册教材44个活动,我校只开设了必修Ⅰ中的8个实验,必修Ⅱ和Ⅲ中其他的实验或因时间限制、实验材料限制、缺少评价难操作等等原因未开设。通过对其他学校的生物教师和部分学生的询问调查,其他学校也只开设6~8个实验。
新课程有好的课程资源,有先进的理念,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我们都清楚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可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由于课时不足、学校实验办学条件、师资等种种原因,真正的实验教学却偏离了应有的方向;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有最好的理念和课程资源也是空的。所以,分析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尴尬现象的成因并寻找解决对策势在必行。在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推理归纳,最终得出结论,再将该结论推广,应用在其他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了概念。因此在实验中进行概念教学是兼顾知识与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下面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如何通过改善原有实验活动完成概念教学,实现两者有效整合的策略。
1.通过验证性实验,化繁为简
生物教学中有大量验证性实验,它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等个别操作技能,强调如何快速经济地获得生物知识。学生利用实验来验证已学过的生物学原理、概念或性质。
例如"细胞膜的选择透性"这一概念的理解,教材中安排了煮过的和未煮过的玉米籽粒为实验材料,染色后察看胚着色特点。实验教学中也可以选择其他实验材料来直观证明这一概念:
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的红色玫瑰、质量分数为15%HCl、清水、烧杯、量筒、记号笔
实验步骤:
(1)选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用记号笔标上1和2。
(2)在1和2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质量分数为15%的HCl和清水。
(3)选取等量的红色玫瑰花瓣,分别放入1和2两只烧杯中,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结果与讨论:
(1)结果:1号盛有盐酸的烧杯中花瓣的颜色逐渐褪去,而溶液变红色;2号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花瓣仍为红色,水呈无色。
(2)盐酸溶液中结果出现的原因是酸性不良环境破坏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使细胞
内色素分子被释放出来进入了溶液。
又如证明酶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可以利用稀释鸡蛋清和人的新鲜唾液(含唾液淀粉酶)为实验材料,依据实验原理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进行分组对照实验,如果两组实验现象相同,从而证明唾液淀粉酶的本质是蛋白质,让学生直接对现实生活中的酶的化学本质有了定性直观的认识。
显然通过上述验证性实验后,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记忆深刻,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分析推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通过探究性实验,化整为零
传统的实验往往只是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在整个实验教学中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学习方式通常也是机械、僵化的,他们关注的是实验结果,而是实验的原理的设计分析不够重视。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探究即是学习的策略和方式,又是学习的内容,但探究性实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自主灵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反思与总结,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意识,促进重要概念建构。
例如,酶的催化特性(专一性)的实验,教师应鼓励学生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适时进行引导和补充修正。经过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有学生提出用不同底物、同一种酶,也有学生认为不同酶、同一底物进行实验。究竟两种方案能否得出相应结论,需要通过实验的探究。首先根据第一种方案让学生来设计实验。
思路:
实验组:淀粉+淀粉酶――检测淀粉被分解(或有产物生成)
关键词:生物;学案;生成知识
“学案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知识的生成是个性化的内化、建构的过程,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始终贯穿着观察、实验、想象、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教学活动。怎么设计学案让它能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呢?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先天和后天学习行为》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学案帮助学生获得有关动物行为的知识和概念。
一、通过已经形成的生物实验知识学习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
学生通过七年级生物学习已经学会了生物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教材中对涡虫的先天探究实验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的,没有图片。为了达到学习动物先天的目标,我利用教材中的材料对讨论的实验进行了如下处理,形成了这样的学案:
实验1.对涡虫的行为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发现并提出问题: 涡虫为什么生活在石块下黑暗的地方?做出假设:涡虫喜欢 。实验方案:教材22页。实施实验并记录:按实验1进行,结果发现涡虫停留在黑暗环境的时间久。分析实验现象:(1)步骤3中A与B是否形成对照? (2)步骤4中A与B是否形成对照? 。实验组是 ,对照组是 。实验者控制的因素是 。实验结论:涡虫喜欢 。
这部分学案的设计把教材文字描述形成了表格,知识的呈现是按照七年级所熟悉的实验设计基本步骤进行的,学生能用熟悉的探究实验方法有条理阅读新知识,讨论实验假设、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已有方法学习新内容,把“新”与“旧”结合起来消除了学生的陌生感。学生按照设计的学案完成对涡虫先天的探究实验讨论,形成了关于动物先天的概念――生来就有的,第一次遇到时做出的行为反应。
二、用形成的动物先天的概念学习后天学习行为概念
在设计学案时把刺激对应的反应用,填空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在实验时有重点的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设计了对应的实验讨论题,使他们对实验步骤中各种处理方法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实验2.涡虫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1)光照:涡虫的反应是 ,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2)电击:涡虫的反应是 ,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3)光照紧接着电击:涡虫的反应是 ,此步骤重复100次。
(4)第101次只有光:涡虫的反应是 ,这种行为属于 行为。
这一步设计把教材的图形与学案的文字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察图形时有目的地完成观察与概念的结合,在“看”的同时有思考、有记录、有新知识的理解。通过讨论明确了涡虫在1和4实验中为什么会出现对同一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原因,知道实验第3步“训练”的重要性。顺理成章生成后天学习行为的概念――个体根据生活经验和经历,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行为。
三、拓展知识,运用获得的概念
在新知识先天和后天学习行为概念建立起来后,我给出一个拓展材料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了学案如下:小鸡绕道取食
资料:动物的绕道取食
发现并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实验材料:小鸡若干、米、绳子、小竹棍等
实施实验并记:1号小鸡,第一次学会时间 天,再次学会时间 天。2号小鸡,第一次学会时间 天,再次学会时间 天。3号小鸡,第一次学会时间 天,再次学会时间 天。……分析与讨论:(1)小鸡吃米是 行为,小鸡绕道取食是 行为。(2)实验中用了几只小鸡?为什么不用一只?(3)小鸡学会绕道取食的时间一样吗?小鸡在初次学会绕道取食后出现了遗忘的现象,该怎么办?实验结论:小鸡经过 学会了绕道取食,不同的小鸡的学习能力 。
在这个环节学案的设计中我把学生熟悉的方法和刚学习的知识结合起来,让他们去分析、讨论新的动物行为,把认知的方向指向未知实验的解决上,完成了对知识和能力的升华。
什么是“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
“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除语文、数学、外语3门工具课必考外,其余6门(政、史、生、地、理、化)学科均由学生自由选考,每个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考1门~6门,并报考有关的大学专业。这样既可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量力而行地报考高校的尝试。因此“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也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
高考生物学科的简要回顾
生物学科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历经了高考—不高考的折腾。生物学科列入高考,成绩由30分升格为70分。这段时期,整个生物学教学生机勃勃,是生物学科的鼎盛时期。1994年至今,生物学科被挤出了高考大门(个别省、市除外),在学生中诱发群体偏科现象,使生物学教学陷入低谷。这种现象有悖于课程设置方案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悖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和生物学世纪的到来,有悖于高校农、林、医等专业培养人才的需要。很多学生对生物学的浓情因“高考不考”而受到遏制和影响,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而“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中有了生物学科,使生物学教学重现一线生机,呈现出振兴的曙光。
“3+X”给生物学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尽管高考制度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时下,仍是我国可信度较大、比较公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面对这种新形势,生物学教学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1.“3+X”高考方案的推行会使生物学的教学得到加强“3+X”方案的实施,为高校的某些专业必须把生物学科作为高考科目之一,从制度上提供了保证。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往昔高考根本不考生物的现象,客观上使部分考生为了高考,也得认真研习生物学。据载1999年广东省15万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有1.7万人选择生物科为考试科目,报选的高校专业多达18个。尽管人数不多,但这是生物学科停考、被冷落多年后的选择!广东省中学也一改以往的消极对待态度,纷纷找回教师,组织教学。这说明生物学是有着强大生命力的,实施“3+X”高考方案,生物教学的振兴是指日可待的。
2.“3+X”方案也使生物学科产生潜在的危机对“3+X”高考方案,有的生物学教师持盲目乐观态度;认为从此以后,生物学科又可借助高考指挥棒再铸辉煌。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不少教师认为,推行了“3+X”高考方案,如果不从观念上、意识上彻底更新,还是围着指挥棒转,生物学的潜在危机更大。不是吗?报载广州市一名颇有声望的中学校长公开宣称:“我们学校就是动员成绩最差的学生选报地理、生物”!在这种观念误导下,使已选报生物科目的中等水平的学生也立即转向,报考其它学科了。其余同学因怕同龄人的讥讽,也跟着转报其它学科。其次,在选报生物学科的学生中,大多成绩偏差,对高考希望不大。这说明学生选报生物学科不是出于真正对生物学专业的热爱,而是出于无奈。
3.“3+X”高考方案的实施将引发新的偏科“3+X”高考方案的实施,会使高中学生产生新的思索。“3+X”方案具有选择性、自主性,会促使部分考生在确定奋斗目标后,一进高中就进行选择性地学习。如果不报选生物科目,对生物会考何必那样当真,只要混个60分就行了。这样就会引发新的偏科,使大部分毕业生不重视会考。因此,必须严格制定高中会考制度,制订新的高中毕业水平标准,提高会考的可信度和社会影响,以防止偏科现象的产生;否则“3+X”实际上是为部分偏科考生提供了更多的升学机会。
4.“3+X”方案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生物学科的区位在此谈的区位,是指生物学科在“3+X”高考科目设置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1)生物学科的独特性、广泛性。生物学科与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以及其它学科的发展关系密切,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它的知识构建与社会各行各业密不可分。这就决定了生物学教学在提高国民素质中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每个中学生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
(2)生物科学发展迅速。本世纪50年代以来,生物科学在理论上、实践上都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进步。世界上许多有远见的科学家和思想家都惊叹,生物学科将取代物理、化学等学科而成为21世纪的领头学科。为此,世界各国为争夺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都把发展生物高新技术作为自己的强国之道和新的国策,竞相制定和实施投资大、耗时短的开发项目。我国的“863”计划、攀登计划、“八五”“九五”攻关等计划,也致力于加强生物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因此,加强生物学科教学是时展的需要,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
(3)社会上许多人对生命科学的区位问题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同意没有生命科学就没有现代社会观点的人占67%;赞同生命科学维系着人类文明观点的人占72%;持有生物学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主张的人占51%,这说明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对生命科学的区位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初步形成了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生物教学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1.明确生物学科是一门大众性的基础学科这一特性无论方案如何,都必须恪守素质教育下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传授这一方向。教学中要重视通过生物科学的事实过渡到有关概念的形成,以及对重要概念的正确表达,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基础知识。要重视生物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及与其它科学知识的关系,引导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网络,使他们对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2.重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要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学好科学,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要通过生物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3.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该学科基本的研究方法。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创造条件,解决实验材料等问题,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各项实验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和自学的能力。
4.生物学教学和研究要扎根社会我国的生物学教学在自身发展的道路上,几经周折多灾多难。除一些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外,长期以来,生物学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及生物学教材内容等有悖于时代要求,脱离经济发展、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在教学方法上,刻板乏味,使知识与实验、实际脱节,这样的生物学教学难以被社会承认。“3+X”方案虽给当前萎缩的生物教学注入了“强心剂”,但是恢复生物高考只能给生物教学带来一时的兴旺。要使生物教学持续昌盛,还须依赖生物学教学自身的全面改革。生物学教学和科研必须扎根社会,服务当地经济建设才有活力。
5.高考中恢复生物学科,无疑是对生物学教师的一大安慰,但不能把全部赌注都放在高考上,毕竟那只是少数学生选择的志愿我们应在会考上多下功夫,既要保证学生能在学好生物学基础知识上取得合格的高中毕业资格,又要为少数升入高校生物专业的学生提供深造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条件;既要升学高质量,又要回家能致富,以这样的心态来界定审视生物学的区位。不论高考科目方案如何变化,我们都能处变不惊,潇洒自如。
一、培养兴趣,诱发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动力之一,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学生的兴奋点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述“生物的遗传”一节时,可运用有趣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初生的老鼠会打洞。”这是为什么?使学生发生浓厚兴趣。然后结合所讲的具体内容进一步提出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作为自学提问,把学生兴趣引向深入。
二、结合实际,设计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教学大纲和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学大纲和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生物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要从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政治思想教育三方面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那种照抄书本或只摘录知识要点、照搬他人现成教案或沿用自己旧教案的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高质量的生物课堂教学方案还必须包括教具准备、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等。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必要前提。
思维的问题,突出启发性,而不是告诉学生结论,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生物学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且与学生生活和自然界的关系密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及现有生物学知识和经验的水平等。认真分析教材科学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讲授根时,我要求学生课前采集不同植物的根系,我采取“课上课下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上对比分析,掌握了直根系、须根系的不同。在讲授“气体交换过程”时,我采取了“创设情境法”向学生提出问题:人是怎样呼吸的?什么叫呼吸?完成呼吸需要经过哪些系统?氧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排出体外?这样学生会联系到呼吸作用和有关生理方面的知识进行思考分析,真诚探索高等动物完成气体交换过程的途径。在探索的过程中也会弄清“呼吸与呼吸作用”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
四、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目前,不少学校已明确要求教师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这就要求教师还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课堂练习题的提前设计和课堂上的灵活使用,能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 例如,在讲解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概念时,列举婴儿吮奶、寒冷使人打哆嗦、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反射活动,请学生辨别等,其检测和巩固效果都非常好。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实现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率的有力保证。
五、反馈讲评,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后,教师当堂进行讲评,可以检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并且引导学生对所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生物教学 探究活动 重要概念
生物学的概念,对于生物学科来讲,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在概念之前加了重要两个字,特别强调了这样一批概念处于生物学科的中心位置。它包括对生命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解释。重要概念对于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学科,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注重对重要生物学概念的有效教学。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性活动是中学生物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探究活动容易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究兴趣。因为同一个概念知识点可以通过不同探究途径解决,这样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融合探究活动,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方法。
1.进行探究活动,理解重要概念
课标中对科学探究有明确的要求,科学探究可通过探究性实验具体实施,探究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对相应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更主动并真正体会其实质。
例如:对“自然选择”概念中“突变和重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的理解很多学生不清楚,即究竟是先有变异还是先有选择,是否是因为选择的压力导致了突变等。教师不妨引入一个探究实验“探究抗生素使用与否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抗药性关系”,通过这个探究活动得出结论:细菌抗药性变异的产生与抗生素无关。
在设计并完成该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与科学探究相关的重要概念得到强化,而在探究过程中需要培养的能力也得到强化。建立在这一系列实验基础形成的“自然选择”概念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事物,避免了死记硬背式的灌输概念。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
2.设计探究活动,引导概念生成
知识生成是新教学理念和新教材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我们设计探究活动时,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握好这个联系就能发挥已有知识的积极作用,生成新知识,构建新概念。
如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活动设计:
(1)从实验题目“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来考虑,你能提出哪些探究性问题?
(2)基于已有的知识,利用环环相扣设问引导学生对每一个实验步骤的观察,理解其中的科学道理:
a.如何检验淀粉?(用碘液)
b.淀粉遇碘会有什么变化?
c.如何去掉干扰的“绿色”(叶绿素的干扰)?
d.绿叶去除叶绿素后,滴碘液就可以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否是淀粉了吗?你认为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e.以“光”为变量设计对照方案,有哪几种设计思路?
f.现在可以将实验材料放在阳光下照射,让它制造有机物了吗?(提示:这样的叶片中有没有可能储存有以前所制造的有机物)如果叶片的遮光部分、见光部分都有有机物,则势必对实验现象有干扰,怎样消除这些干扰?
光合作用这一概念,实际上包含了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对初中生来说,能将这三个方面有机联系起来,归纳出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即说明基本上掌握了光合作用的概念。而光合作用的条件、原料和产物是通过探究性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和三个演示实验得出的,学生在实验及观察过程中已对有关的产物和原料等有较深的印象和理解,再引导学生将这些实验结论归纳在一起,找出内在联系,光合作用的概念便水到渠成。
3.运用探究实验,纠正错误的前概念,形成科学概念
学生在学习任何概念性知识之前,实际上都已经有了前概念。前概念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相对于新知识的已有认知,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片面的或错误的。前概念的形成,往往经历了比较长的时间,在脑海中根深蒂固,如果仅仅是靠教师的讲解,则比较难以纠正,但如果是通过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亲自体验了探究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而得出结论,得到的印象会更深刻,更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生长。
例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很多学生误以为种子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萌发。为了矫正学生的这一错误概念,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如果我们想进一步探究“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在现有实验基础上可如何设计探究方案?实验现象可能会怎样,最终结论又是什么?经过探讨,学生充分运用对比法和控制变量法,提出增设一组对照实验,增加一个满足“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分”这一外界条件的实验装置,对它进行遮光处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最终得出相应结论。在此过程中,探究活动实际上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通过实验观察,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和欲望;二是通过探究实验设计和实验现象的观察,修改或改变学生头脑中原有错误概念,加深对科学概念的记忆和理解。也就是说,实验促使学生通过认知顺应,实现了概念的转变,从而建构起新的科学概念。
4.结语
概念教学策略的种类多样,呈现方式灵活多变。我仅从融合探究活动,构建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行教学做以上论述。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还有许多值得借鉴、有效的方法。教无定法,只要灵活选择、运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就能帮助学生摆脱学习困惑,强化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