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服务业产业体系

服务业产业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服务业产业体系

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第1篇

我国农业正在向规模化、机械化、绿色有机、多功能化、低碳化方向发展,这也是国际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原有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商品化的现实需求,“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因此,需要在农业流通方式、科技推广、品牌营销、质量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组织和制度创新,建立起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新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但是,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由专业经济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其他服务实体组成的综合服务网络,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提供服务,是提升农业竞争能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农业的低碳化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从我国现有的农业生产环境来看,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农业作为弱质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单纯依赖农业与农村自身的力量来建立一个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体系面临着大量现实问题。

据我们对哈尔滨农户农业合作服务和经营需求做过实地调研结果表明:一方面,农户对农资供应(化肥、农药、良种、农机具)、病虫防治、新(品种)技术应用、农产品收获(割)、产品销售等方面的统一服务具有迫切需求;另一方面,农户对农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从简单的统一服务向内容全面、形式多样、层次拓展的综合转变,即包括资金融通、农资租赁、灾情预报、农业保险、农业经纪、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检验检测、销售网络建立及产品品牌宣传等内容的综合服务。农户对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需求十分强烈,但现有的服务体系基本满足不了农户的需求。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更好发挥大城市服务功能,带动农村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实现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的高度融合,推动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因此,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推动“服务下乡”。哈尔滨作为我国副省级城市中农业增加值最大的城市,在推动服务下乡、建设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积极的推广和示范意义。

二、哈尔滨推动服务下乡与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

从现有的实践来看,各地在建设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方面,大多数都是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政府补贴等方式,在农村建立一套服务体系,服务供应商在农村建立大量实体机构。第二种是龙头企业提供的相关服务。通过对哈尔滨进行调研发现,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推动服务下乡,使农村获得城市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是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与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一)哈尔滨推动服务下乡的主要方式

哈尔滨通过运用“政府推动、市场牵动、龙头带动”为手段,实现以“城市延伸、农村靠拢、专业组织衔接”的农业与城市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方式,大力推动城市服务下乡,利用城市服务资源建立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一方面,通过服务业引导资金支持、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普遍服务制度等多方面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城市物流、金融、营销、品牌、渠道、研发、咨询等专业服务业下乡;另一方面,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创造对城市服务业的需求,吸引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与服务下乡。通过构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产业链的延长,使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利润,增加农民收入。

政府推动。以政策措施形成“推力”,积极推动城市服务提供商向农村提供金融、物流、营销、信息、研发等方面的专业服务。

市场牵引。通过鼓励农民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购买专业化服务,形成对专业化服务的“拉力”;同时,改善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通过培训提升农民素质,使农村能够利用专业化服务,提高专业化服务的效能,扩大服务需求。

对龙头企业进行积极扶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龙头企业作为城市专业化服务企业和农村的纽带,积极将农业相关服务外置化,以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

对广大农民及其所组成的“专业合作社”、“产品协会”提供各方面的帮助,使其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中的市场主体。

(二)哈尔滨以服务下乡支撑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的主要经验

1、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为核心,以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为基础,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根据不同的土地经营方式,采取“确权确地”、“确权确利”模式和土地确权与产权制度改革相结合的“确权确股”模式。在各区县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交易中心等土地经营权交易服务机构,为土地经营权交易提供登记、评估、交易、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试点,促进农村土地向合作社集中。推广农民自发组织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经验,进一步探索“土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靠分红”的土地经营模式,促进土地集中开发和适度规模经营。实施村企共建,促进农村土地向产业化生产基地集中。推广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与农民共同组建专业合作社的典型经验,探索“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的土地经营模式,加快土地向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生产经营公司等市场主体集中,连片开发高效规模农业。在实现规模化生产中的一条重要经验是,土地规模经营不一定要通过流转集中,也可以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土地还是农户的,但是生产和经营可以通过组织化实现规模化经营。

2、以产业资本为纽带,以金融资本为核心,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化生产单位为载体,大力推动资本下乡

在金融资本方面,哈尔滨是全国第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建立为农金融服务体系的城市。在政府建立的担保体系配合下,市政府控股的哈尔滨银行成为全国开展农户贷款业务最早、涉及范围最广的城市商业银行,该银行长期坚持“普惠金融,和谐共富”,自2004年以来,在黑龙江农村地区广泛开展涉农贷款业务。截止2010年4月26日,该行累计投放农户贷款82万户 237亿元,其中农场地区12万户79亿元,农村地区70万户158亿元;贷款余额25万户86亿元。帮助农户实现增收20亿元,农户满意率达到99.5%。真正实现了金融资源的下乡。全市积极进行金融体制创新,目前已筛选了10个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且有一定积极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兴办资金互助社试点,拟由政府对每个合作社提供10万元有偿性引导资金,进行成员资金互助融通,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壮大。

3、通过吸引城市商业企业对农村进行设点,大力推动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实现产销对接

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商品双向流通。一方面,着力培育建设大型专业农产品和农资批发市场,拥有两个农业部确定的全国定点市场,其中哈达果蔬批发市场全年成交额近30亿元,辐射整个东北地区;先锋农资大市场是东三省及内蒙范围内最大的农药化肥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专业合作社与大型连锁超市、大型龙头企业的产销对接,全市的大米、蜂蜜、木耳等特色产品通过配送中心成功进入北京、上海的大型超市。此外,全市还大力推进基层农产品流通网点建设,农家店在全市乡村已经实现了全覆盖。

4、积极创新产业模式,吸引服务下乡

现有的农业分散经营模式很难吸引服务下乡,因此,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等新型业态。在城市区域内有条件发展都市农业的地区,则有条件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有机融合,依托科技园区、市民农园、观光农园等形式,打造集农产品生产与观光、 休闲、度假及生态环保于一体的新型产业,从而达到城乡一体、农业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哈尔滨充分利用其“大城市、大农村”等特点,在其近郊区建立了休闲渔业、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园、农业生态园、市民农园等一系列多功能农业,积极吸引城市各种服务资源下乡。

5、培育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龙头企业通过与城市服务企业进行合作,对区域农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并使城市服务资源下乡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

近几年来,哈尔滨市通过培育北菌集团、中粮美裕等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对区域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6、由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实现信息服务全面下乡

由政府主导投资的黑龙江农旺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建立了一个实时、动态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使农村土地流转、农村二手货交易、农产品网上交易、农资网络团购等涉农业务得以通过网络实现,提高了农业的信息服务水平。该公司已在全市大部分行政村设立了信息终端,聘请了信息员,真正实现了将信息服务直接送到农民手中。而且,该公司通过与中国农业银行进行合作,拟将农旺网打造为一个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使农民能够通过该平台享受到更为全面的现代金融服务。中国大米网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大米电子商务的网络运营公司,建立了一个立足哈尔滨、面向全国大米网络交易平台,是全国首家专业面向大米B2B交易的网络服务商,为哈尔滨市农民实现大米的虚拟交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政府方面,2002年7月开通了哈尔滨农业信息网,实现了市、县、乡、村互联互通,农业信息化开始实现进村入户。

三、问题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目前,制约哈尔滨服务下乡的因素包括社会化服务水平低、农户小规模经营、农产品信息和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业标准化水平低、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的力度还有待加强等,而经营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及城市农业整体功能偏弱是主因,并与农业生产组织化的创新不足紧密关联。从发展来看,哈尔滨还需要从以下方面推动服务下乡工作:

(一)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标识和质量可追溯制度建设

标准化生产是引进金融、营销、品牌、科技等城市相关服务资源的关键,而在这方面,政府还应加大支持力度,创造服务下乡的良好环境。在专业合作组织中广泛实现农产品产地证明,继续选择有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的、终端市场较稳定的“三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产品质量追溯试点,在试点基地建立农户编码系统和投入品记录卡制度,逐步做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高度重视品牌效应,继续深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名牌农产品品牌认证、登记和评选工作。制定颁布《哈尔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细化国家法律的内容,保证我市对农产品质量的行政监管有法可依。以政府资金支持,在农产品监测体系中积极引入物联网等新技术。

(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

一方面,通过建立农产品标准、规范农产品流通渠道、扩大专业合作社规模、促进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等措施,打通农产品流通到城市的各个环节。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仓储、配送等生产外包,在增加配送品种、扩大配送范围的同时,提高配送效率。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通过强强联合,建立独立的、辐射力强的市场网络。另一方面,大力促进邮政、供销社、农机公司等销售网点的改造和整合,推进涉农商品和服务的一站式网点建设。

(三)出台如同家电下乡等一样的支持服务下乡的补贴政策

由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以及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所存在的差异,使城市服务下乡的成本一般会高于城市相同的服务。因此,为了促进城市服务下乡,有必要建立市场化的补贴机制。主要包括:对品牌运作、信息服务、科技研发、农产品物流等服务机构在农村设立网点的,对服务提供商进行补贴;对农户与服务商签订合同购买相关服务的,对农户进行限额比例补贴;中央财政建立农业服务扶持基金,按照产业链方式对农业上下游服务进行扶持。

(四)对金融服务等具有市场准入性质的行业实行强制性普遍服务制度

在我国,银行、保险服务等行业需要经过政府许可方可进行。为了避免这些服务行业只在收益较高的城市提供服务,可强制其承担普遍义务。普遍服务义务的承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承诺网点、资源等在支持农业方面的比例,另一种是缴纳普遍服务基金。而政府在收取普遍服务基金后,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对在农村为农业提供相关服务的企业进行补贴。

(五)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投入体制创新,促进科技资源下乡

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政策;技术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98-02

引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中国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的支撑。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使中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知识产权服务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性已取得共识[1]。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技术创新驱动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专利审查制度、知识产权的运用、专利侵权纠纷处理等提出了空前的挑战[2]。同时,对知识产权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为了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和着力点,需要深入研究国内外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布局,这就需要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检索和分析工作。又如,新兴产业成长是一个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应用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其中每一步都面临潜在的知识产权风险。这就需要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提供专利预警、专利维权等服务。

在国际社会共同承诺保护知识产权、遵守知识产权有关国际公约的前提下,知识产权壁垒既是保护自身的武器,又是阻碍对手的高墙,其战略地位和作用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近年来外资企业在华申请专利情况来看,发达国家试图通过知识产权布局来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意图非常明显。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也需要专业服务机构帮助其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对知识产权进行合理布局,以抗衡国外竞争对手。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策略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包括政策、技术、人才和市场四个方面。在政策方面,制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的政策措施。例如,完善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程知识产权服务制度。在知识产权创造方面,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一些技术领域试行依请求的加快审查制度。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完善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的强制许可制度,并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标准化进程中的反垄断规制。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探索国际审查结果共享以及深化海外市场拓展目的国法律制度研究。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资助制度以及风险预警制度[3]。

制定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服务业专项行动计划,促进供需对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检索分析、预警、软件和数据服务、培训和咨询、评估和交易、经营和托管、质押融资等专利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当中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以及国内外专利申请人的分布情况、专利布局、专利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掘出最有可能率先突破和做大做强的技术领域,指导企业结合自身技术基础、产业优势,加大研发投入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以产生更好的专利技术[4]。

在技术方面,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文献进行加工,建设专利数据库和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开发专利检索分析系统和专利预警系统。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平台要配套强大的专利分析工具,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企业提供专利分析预警等服务,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的广泛传播与有效利用。

在人才方面,培养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专业人才。制定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服务人才培养计划,鼓励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利用和服务培训。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服务高级人才。

在市场方面,培育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对于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要抓住历史机遇,不断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高知识产权服务质量。要专注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业细分市场,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强与知识产权主管部门、战略性新兴产业主管部门的合作,积极寻找市场机会。

结语

实践表明,构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仅有利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且有利于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的发展。目前,一些省市已经开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例如,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信息开发利用、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联盟。深圳市知识产权局针对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组织力量编制《深圳市重点产业专利分析报告》。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启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推进计划试点工作。其他省市的知识产权主管部门也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快构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服务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 孟海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是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1,(9):17-18.

[2] 李敏.试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问题[N].知识产权报,2011-05-19.

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第3篇

1 我国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现状

1.1 信息服务产业跨越式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增加

我国信息产业20世纪以来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目前,信息服务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1.2信息服务产业企业持续增加,形成了企业生态体系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信息服务产业的政策出台背景下,信息服务业的企业生态体系建立逐渐形成,规模迅速扩张、实力持续增强,同时,带动了中小信息服务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龙头企业、中型企业、创业企业的发展格局。

1.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以前我国信息服务产业以计算机、信息服务设备、通信产品为代表,产业发展层次相对不高,产业发展主要依托消费类电子产品支撑。近几年来这种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转型。同时我国信息服务产业的人员结构素质也不断提高。一方面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很多高水平高学历的人才进入了信息服务产业的领域,另一方面信息服务专业领域的人才培训和储备力度也在不断增强。

2 我国信息服务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跨界竞争激烈加剧企业转型压力

从IT产业发展形势看,软硬件服务一体化正逐步演变成为势不可挡的大趋势。行业巨头跨界转型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竞争。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新兴业态发展对IT服务企业形成潜在的巨大冲击,从而加速企业进行转型。由于业务长期集中在低端集成实施领域,对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没有清晰的认识。企业在转型初期也面临着利润下降、短期内难以获得明显成效的挑战,导致基于新兴业态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发展缓慢,营收规模增速放缓。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服务行业业绩分化严重,龙头企业凭借技术与资金基础转型升级已取得初步成效,业务发展情况良好,中小企业生存前景不容乐观。

2.2新兴业态中行业应用步伐缓慢

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快速发展,但在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的同时,相应的信息技术服务发展缓慢,缺乏企业市场应用。

第一,新兴领域仍在探索有效的应用模式。云服务企业面向个人的服务以免费模式为主,企业需要垫付大量资金吸引用户和流量,而可以收费的企业级客户尚未适应用租赁模式和云计算应用来构建自己的IT环境。

第二,我国新兴领域企业的能力和水平难以满足市场期望。目前我国云服务企业在服务可靠性、服务流程合理性、服务界面易用性、服务协议规范性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与国际领先的云服务提供商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大数据企业对数据挖掘分析技术的把握尚不成熟,总体以跟随国外企业为主,难以满足大数据大规模应用的需求。

2.3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下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在云计算方面,目前云安全发展相对滞后于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云计算环境下数据位置不清楚、数据隔离不清晰给信息安全防护带来一定难度。基于新技术和新应用模式的云服务存在新的安全风险,并且云平台上可以运行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也可能带来各种不同的安全威胁。如何通过适应云计算模式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国家信息安全,成为云计算时代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大数据方面,大数据集聚大大提高了数据泄露的风险,为黑客攻击提供了更多机会和途径,原有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难以形成有力保障。同时,我国在大数据信息安全方面还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相关的条例、法规、章程、意见较少,并且约束力不够,尚难建立起能够兼顾安全与效率的数据开放、管理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3 信息服务产业发展展望

3.1 产业规模增长有力,转型稳步推进

在全球经济潜在增长持续下降的背景下,我国经济步入发展新常态,维持高增长同时增速小幅放缓的健康发展态势。信息技术服务产业运行态势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稳中趋缓,其中,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增速继续保持全行业首位。

在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和产业资金等多方面有力因素的驱动下,信息技术服务业将保持有力增长。随着我国经济转型成效逐步扩大,产业得到新的驱动力量和发展机会。一是高速发展的信息消费,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二是发展空间巨大的新兴科技领域,随着以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代表的技术创新和突破,产业发展方向愈发明显,与传统行业融合不断深化,催生IT系统建设需求。

3.2 政策推动日益强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利好政策连续出台,有力带动产业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未来将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方面的有关配套工作也将有序推进。

3.3 企业加速跨界发展,市场竞争加剧

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渗透和新兴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加速跨界发展步伐,通过并购合作抢占新市场或补充自身短板,增强市场竞争力。

3.4 信息技术深度渗透生活生产领域

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各领域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和支撑,在深层次上改变交通、医疗、电信、能源、金融等基础领域的面貌。

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第4篇

通红甸乡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农民85℅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农业。近五年来,乡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工作,全面实施了“生态立乡、产业活乡、科技兴乡”三大发展战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培育乡域优势产业为目标,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使通红甸农业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服务体系培育建设日趋完善。现将通红甸乡农业发展情况与服务体系培育情况汇报如下:

一、通红甸乡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一)通红甸乡农业产业取得的成效

1、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迅速。坚持“围绕农民增收调结构,依据乡情建产业”,重点抓好烟、畜、菜、果四大产业,探索发展高原特色中药材产业。2017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3702万元,比2013年的11555万元增长2147万元,增18.58%。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35元,比2013年末5026元增加2209元,增长44.95%。一、二、三产业比例为53.6:24.9:21.5,农业在我乡产业支柱地位突出。

2、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成效明显。2017年,粮经比例调整为37.7:62.3,特色农业发展加快,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保护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全乡柑桔种植面积累计2.25万亩,比2013年的1.13万亩,增长49.78﹪,产量3.1万吨,产值1.2亿元;蔬菜发展势头强劲,蔬菜种植面积达2.28万亩,比2013年1.05万亩增长117.14%,实现产值3205万元;累计种植核桃33298亩,比2013年的15489亩增长114.91﹪,产量1695吨,比2013年的63.2吨增长2500.81%。农业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产业成效明显,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3、畜牧产业持续发展。2017年畜牧产业持续发展,畜牧生产总值3103万元,其中:肉牛产值130万元,肉羊产值282万元,生猪出栏收入2398万元,家禽等其它出栏收入293万元。建立了长麦地肉牛养殖示范村和么波冲肉羊养殖示范村,养殖带领作用逐渐增强。

4、中药材种植效益凸显。2017年,全乡示范种植中药材686亩,比2013年647亩增长6.02%,产值达411.6万元,比2013年323.5万元增长27.23%。中药材种植效益凸显得益于近年来引进华宁永强中药材种植等龙头中药材企业,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5、龙头企业发展不断壮大。以龙树柑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玉溪华冠柑桔有限公司和华宁老区柑桔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柑桔千亩连片种植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

6、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初见成效。通红甸山地柑桔以早熟、优质、果型好、果皮细腻而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通过龙树柑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注册红山橘(通红甸山地柑桔)柑桔品牌,通红甸山地柑桔知名度越来越高,慕名而来的外地客商越来越多,平均销售单价比盘溪高0.8-1.0元,比华溪高0.4-0.6元。

7、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夯实。小得勒、山羊母农产品交易市场和通红甸柑橘批发市场建设正全力实施。贯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6个村委会土地确权颁证工作正有序推进。成功打造1个柑橘千亩提质增效示范点和6个百亩以上连片蔬菜核心区;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000亩;发展组建核桃、柑橘种植和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2个,成立柑橘协会1个,为提高种植、养殖业的组织化程度奠定了基础。

通红甸乡生态庄园建设项目总投资430万元,于2017年12月30日竣工并投入使用。生态庄园是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科普基地、培训基地等多位一体的示范基地,对宣传通红甸、打造通红甸山地柑桔品牌将起到积极的宣传作用。

(二)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把产业发展工作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乡政府高度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工作,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成立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派驻保存工作组,确保产业发展各项工作落在实处。

2、加大基础实施投入力度,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环境。以“扶贫开发整乡推进”为契机,强力推进公路网络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着力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农业提质增效。

3、继续优化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在抓好现有优势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发展的优势品种,淘汰劣势品种,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加快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通红甸乡产业发展正处于从小规模分散种植逐步走向规模化种植的关键时期,加快开发旅游业和休闲农业发展,促进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园区采摘观光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5、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产品从量到质的提升。进一步降低化肥、农药和地膜的使用密度和强度,促进土地肥沃度的提高和综合地力水平的提升,推动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等通过现代技术转化为生物能源,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通过柑桔、核桃、蔬菜、养殖等培训,不断提高农户的种养技术水平,提高农产品单产和质量,促进效益提高。

7、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队伍和条件建设,努力培养一批农业创新人才、农业技术人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提高农业产业服务质量和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应用效果。

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会管理乡土人才。

(三)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服务业产业体系范文第5篇

让我们把产业竞争格局想象成一个大棋局,互联网服务商、运营商、终端厂商、软件厂商、硬件厂商、解决方案提供商等不同的游戏参与者都是其中的一枚枚棋子,通过自己的业务与产品直接或间接为最终用户提供信息服务。

随着产业竞争的复杂化,游戏参与者在各个层面展开融合和异质竞争,产业格局中的线状产业链条的概念早已逐渐演变成为二维的产业面甚至三维的产业矩阵。以前的基于传统理念与视角的“自留地”式的产品体系早已不符合实际情况:中国移动飞信与msn、QQ展开激烈竞争,Google又通过自己的终端产品与Nokia等终端厂商争抢用户……各个行业间往日壁垒分明的界线逐渐模糊,产品体系布局互相渗透升级,逐渐融合趋同。

在以上基本设定的基础上,我们就会发现各种游戏参与者们的产品体系的布局按先后顺序呈现以下三种态势:

“跳棋式开局”

各个传统意义上的游戏参与者立足于传统领地,正如跳棋游戏一般,向产业内其他领域进行渗透和扩张,力图转型成为跨领域的新型服务提供商:Google试图涉足提供传统电信服务和终端,Nokia、Apple等触网提供互联网服务、中国移动通过飞信、邮箱、139社区及Ophone拓展领地……

图一:跳棋式开局示意图

“围棋式布局”

各家游戏参与者犹如进行围棋落子一般,在争夺最终用户的大棋局上积极布势,抢占理想产品体系的要点——IM、SNS社区、Blog、RSS、微博客、视频、游戏、音乐、位置服务、支付服务、操作系统……实力雄厚的游戏参与者如Google、中国移动等纷纷全面布局,对要点无一遗漏,而某一领域的领先者如Facebook、Twitter、Apple、RIM等则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大做深做强,择机而动,力图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入为主也好,后来居上也罢,你方唱罢我登场,自研收购齐头进……

图二:围棋式布局示意图

“矩阵式博弈”

把各种游戏参与者按照其提供业务产品的种类、产品与服务的层级、到达最终用户的方式等维度进行划分,又可以把二维的围棋盘立体化成为三维的矩阵。

各家游戏参与者按照实力的大小,可以分成多个梯队:

第一梯队中,全能型“大鱼”屡见不鲜,如中国移动、Google、Nokia等,这些游戏参与者往往凭借强劲的资金、机构、研发、市场势力,在产业矩阵中各个层面所有可以参与的战略要点进行全方位进入,力图覆盖所有层面的主要节点,在各个领域齐头并进、保持群发优势在每一个所覆盖的节点上,他们往往不一定是最好最强的,但一定是实力最雄厚的。他们的产品体系也相应呈现矩阵式布局。

第二梯队由某些行业的领先者组成,如Apple、Microsoft、Tencent等,这些游戏参与者在某一个领域占据优势地位,但是对其他领域缺乏话语权,因此往往立足自身所长,占据主要节点,辐射周边,有限渗透相邻领域,争取保持局部领先优势。他们的产品体系呈现面状与线状相结合布局。

第三梯队由体型较小但创新能力十足的“快鱼”,如Facebook、Twitter、RIM等,这些游戏参与者积极创新,引领潮流,为行业发展设定前进方向,并通过资本运作逐渐做大做强。他们的产品体系呈现线状或节点状布局。

图三:矩阵式博弈示意图

如何在矩阵式博弈中进行矩阵式产品体系布局,我们不妨从互联网服务商、终端厂商的角度分别予以观察,并对Google、Nokia、Apple和RIM等游戏参与者的博弈之道进行浅析,结合中国移动产品体系的发展路径寻找启示……

Google:用Google Wave画龙点睛般的打通矩阵式产品体系,进行全业务整合

2009年5月28日,Google在I/O大会上推出了新的Wave通信平台。Wave由Google地图(Google Maps)开发者澳大利亚Google工程组开发。Google Wave是一个开源实时沟通平台,这个厚积薄发集大成者的平台整合了SNS、BLOG、WIKI、互联网搜索引擎、IM、RSS、论坛、门户、Email等所有web1.0和2.0时代的互联网表现形式,让人们可以通过富文本、图片、视频、以及地图等边工作边进行交流互动,并且可以通过GPHONE终端、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Chrome浏览器进行延伸,以及通过在线文档编辑、语音输入等功能进行(移动)终端/输入输出层面进行能力拓展。从某种意义上说,Google Wave就是传说中的Google Web OS。

通过整合打通各种来源、表现形式的信息,Google将再一次改变我们交流信息的传统方式并大大提高交流效率。如果现在我们还通过独立的门户网站浏览新闻、通过独立的论坛获得自己相关爱好的信息、通过独立的IM工具即时聊天、通过独立的电子邮箱收发Email、通过独立的SNS网站与好友一起玩网页游戏、通过独立的BLOG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思考、通过独立的视频音频网站来欣赏或下载自己喜欢的影音资源、通过独立的WIKI网站了解并且编辑资料……现在,各个独立的互联网工具的使用屏障都不存在了,只要有了Wave,一切都更方便、高效,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在Google的帮助下定制更好用的个性化界面,选择自己愿意使用的输入方式和终端……可以预计的未来,Google Wave将成为Google的Killer级的用户聚合平台,并通过Android系统和Gphone终端,无缝连接移动用户和互联网用户。

图六:Google矩阵式产品体系示意图

Google Wave就如画龙点睛一般,将真正建立矩阵式产品体系,完成全业务的矩阵式整合,成为打通正在异质竞争的互联网、电信运营、软件、终端等垂直行业的着力点,具有革命性的颠覆影响,为Google引领未来的风潮奠定极其坚实的基础。

Nokia、Apple & RIM:一切围绕用户体验

凭借对用户体验的深刻把握,Nokia在移动通信兴起的2000年代初击败了摩托罗拉等强劲对手,占据了垄断性市场份额,取得了巨大成功。进入2008年,无论是2G市场还是3G市场,都进入了相对成熟的平稳发展阶段,这使得用户对移动终端的需求出现下滑,全球手机终端市场的发展开始趋缓,而随着用户对移动数据业务的认知度和需求度的持续提升,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内容应用类服务成为通信市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且潜力巨大。同时,在网络融合大趋势的影响下,消费电子终端、广播电视、影音娱乐内容服务、互联网服务、IT产品服务、移动通信服务等以通信和媒体为核心的产业融合进一步增强,从而出现了Apple、RIM、Google、微软等众多产业巨头向通信数据应用服务市场的渗透,并给通信产业链尤其是移动通信产业链各环节的参与者造成了较大的竞争威胁。在业务发展趋缓、行业趋势发展需求和竞争对手威胁多重力量,尤其是新时代互联网用户对移动通信与移动互联网融合的体验需求的推动下,Nokia做为手机终端市场的领导者,也开始了向互联网服务商的战略转型。

Apple本身出身于消费电子领域,从Mac到ipod再到iphone,无一不充分诠释着Apple“将用户体验做到极致”的理念,时尚、好玩、灵动等等元素的完美结合再加上I tunes store向App Store的逐步完善,最终将旗下各种终端做为内容交付渠道,构建成功了稳定持续的内容服务体系,从而获得了长期的盈利能力。

在Nokia、Apple等强劲对手的包围下,RIM凭借BlackBerry对手机邮件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企业客户的用户体验的深刻把握,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当美国新科总统奥巴马进入白宫时,与特勤处探讨的首要问题就是是否保留自己的BlackBerry手机,并且,他成功了……这无疑也是RIM的最大成功。

图七:终端厂商的产品体系建设原则)——一切围绕用户体验

纵观2000年以后的手机终端发展历程,无论是非智能终端向智能终端的演进、摩托罗拉的衰败、Nokia日不落帝国的崛起以及互联网化、Apple的iPhone和RIM的BlackBerry的异军突起、应用下载商店的火爆……无一不验证了这个观点:终端厂商的一切工作都必须要围绕用户体验。

对中国移动的启示:打通矩阵式产品体系,向用户体验导向型转型

作为全球第一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对自身所要面临的发展竞争态势有着深刻的认识。从2006年起,中国移动开始从“移动通信专家”向“移动信息专家”的华丽转型,虽只是一字之差,却是一场从观念到实践的深刻转变。

从产品体系的演进来看,中国移动深刻把握用户需求,逐渐细化、具体化以及互联网化。

图八:中国移动过去的数据产品体系框架(基于业务功能划分)

通过2008年以来对3G、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下载商店、终端及操作系统、行业解决方案等概念理论的探索以及项目实际操作,中国移动推出了如TD终端、上网本、139社区、Mobile Market、Ophone、OMS、物联网、云计算等初步项目成果,同时深化了在关键性业务如终端、视频、商务、音乐、动漫、阅读、位置等基地化发展的探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产品体系。

图九:中国移动目前的数据产品体系框架(基于用户需求及功能划分)

结合领先的互联网服务商、终端厂商的博弈之道,笔者认为中国移动需要在矩阵式产品体系的建设上加大投入以便应对未来纷繁复杂的矩阵式竞争。

让我们不妨来预测一下未来可能的中国移动矩阵式产品体系框架。

图十:初步设想的未来中国移动矩阵式产品体系框架

与传统电信运营商竞争对手如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甚至一些海外电信运营商相比,中国移动保持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全,人全我变”的产品体系的代差优势,但是与异质竞争的互联网服务商如Google、终端厂商如Nokia、Apple、RIM等相比,中国移动在新进入领域并不占据先发优势,更应该逆向思维,防止出现“我无人有、我有人优、我优人全、我全人变”的代差劣势。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两个方面:

1、打通产品矩阵,进行业务整合

在数据增值业务领域以及(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移动曾做过一些统一平台、接口的努力,希望能达到“整合业务”的目的,但是结果差强人意,究其根本,传统的数据增值业务的“业务平台”式发展模式限制了低成本的业务整合可能性,反观Google即将推广的Google Wave,可以通过革命性的互联网平台,进行用户聚合与全业务整合,并拓展至其他垂直型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