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作物栽培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栽培技术推广;现状;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已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优化调整生产与经济结构过程中,农业生产已由数量转向质量发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随之带来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例如,农业品产量与品质、农业增产与增收等,这些问题也是在国家提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之后出现的。所以,要满足农业与农村经济对科技的依靠和需求,就要加大农业科技推广步伐。
1基层农业发展推广的现状
1.1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现状农业栽培技术的推广是农业科技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农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加大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等。农业必须要与时俱进,进一步调整现有的农业结构,并实现“科教兴农”。在任何情况下,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都是推动农业技术发展的关键。1.2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1.2.1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少政府对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不多,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很多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要比发展中国家的成本高出0.1%~0.5%左右。我国基层用在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方面的成本则更少,这就制约了农业技术的发展。1.2.2农民的知识水平及自身素质偏低农民对新的农作物栽培技术、方法接受程度慢,且专业技术干部素质跟不上基层农业发展的需求,栽培水平低,因此,影响了工作人员的推广进度。1.2.3农民接受高科技知识的能力有限,缺少新鲜血液当前,农民文化水平低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农村孩子念完初中就辍学,高中念完的少之又少,这是导致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接受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困难很大。
2加强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对策及建议
2.1合理设置机构基层领导班子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明确职能,提高领导能力及实际工作水平,进一步改善领导方法,提高决策水平。基层队伍也要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与协作意识,提高农业栽培技术的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栽培技术的专业水平。2.2深化机构改革,增强推广效能在加强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过程中,基层领导班子应把握现代农业的理论内涵,并结合现代农业实际需求,对推广工作、推广人员及推广制度进行一系列的农业技术改革,充分调动科研、教育等单位参与其中,构建完善的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体系,以及适合我国基层农业技术发展的创新之路2.3建立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激励机制根据基层农作物栽培特点,建议分地块进行推广。应设置推广中心,并从政府机构中,抽调人员下派到各个推广中心。要在众多推广中心中,评选出优秀推广站,并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推广工作者的积极性。要牢牢把握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脉搏,围绕实现生态和谐的建设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推广工作核心,激励农民进行科学栽培、科学种植。
3结语
文章通过对基层农业发展现状及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基层政府应深化机构改革,增强推广效能;建立有效的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激励机制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等对策,为我国基层农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与研究,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潘文博.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潜力及发展战略研究.沈阳农业大学,2009
[2]张雪峰.中国谷子产业发展问题研究.东北农业大学,2013
[3]赵玉姝.农户分化背景下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优化研究.中国海洋大学,2014
当前,农业产业管理技术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长方式正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过渡。合理的进行农业产业管理,将有效解决“结构、品种、质量、效益”问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总的来说,新时期农作物栽培技术的管理,将成为现阶段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首要任务。
2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的原则
2.1生态生理机制为基础
作物栽培技术的确定,需综合考虑光合作用、生理特点、生态因子调控等,以超高产的生态生理机制为基础,确定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有资料证实:限制高产和超高产的诸多因素中,“库”占据着关键性的作用。可以说,实现高产的目标,籽粒库的增加速度必须要小于“源”的增长速度。科学合理调控栽培密度,“库”范围内产量将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源过大或源质量下降,源库比例失调是小麦超高产的主要矛盾。适当减少源的增加幅度,提高源的效率,促进库的发育和形成,是小麦高产和超高产的关键。
2.2优质栽培技术为导向
这些年,“绿色产品”占据主导消费地位。更多的消费者对绿色环保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提升农产品品质成为关键中的关键。而提升农产品品质,发展优质专用产品,尝试推广使用无公害化栽培技术,有着迫切的市场切入点。在此,今后农作物栽培和耕作技术的发展,建议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适应新时期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趋向,发展提升农产品品质提升的定向栽培调控技术,将成为大趋势。
2.3规范化栽培管理为途径
当前,农作物产业化发展趋向明显。伴随产业化发展,对农作物栽培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近些年,从种植栽培发展趋向来看,基地化生产将成为大趋势。基地化发展,更有利于技术推广。而且,在辽宁一些地域,基本上已经实现“统一供种子”、“统一技术服务”、“统一质量标准”的栽培技术体系,并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和推广,从另一发面也体现了当前作物栽培的大趋势。今后,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农产品加工需求,建立切合实际的规范化、标准化技术体系,将成为作物栽培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
3农作物栽培技术优化管理的措施
农作物栽培技术管理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对农作物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进行科学管理的总称。其内容包括选种、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等。科学的农作物栽培管理,农作物栽培管理应当有利于保护资源,培肥地力,维护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有利于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多种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同时还应当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1结合栽培制度,优选栽培品种
栽培品种的选择,结合地方栽培制度,注意季节衔接,根据茬口调整,适合地方自然和生产条件。在品种的选择上,还应该注意如下问题:1)应该在播种前用化学、物理的方法对播种材料进行处理,以防止病害的发生。2)从中选取无病的植株,保留种子和无病繁殖材料,可以相对地减轻病害的发生。3)合理搭配和布局品种需根据区域一定范围内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栽培水平、栽培制度社会经济因素,确定相对应的品种,防止品种出现单一化。
3.2有效轮作栽培,促进高产稳产
作为传统的栽培技术,合理轮作在高产稳产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有效轮作栽培,将有效降低栽培成本。总之,在栽培管理方面,为了提升生产效益,降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合理轮作必须要综合考虑。
3.3创造更好的土层环境,提供适宜土壤环境
改善土层环境,整地是关键。通过整地,有效调整土层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提升土壤肥力,为播种、作物生长、田间管理等提供更好的土壤环境。由此,本着改善土层环境的目的,建议播种前及时整地,平整地面,耙细土块,确保上虚下实,深浅一致,保证出苗的一致性。总之,播种前,必须创造更好的土层环境。
3.4加强水肥管理,减轻病虫害
科学的水肥管理,将有效遏制病害发生。科学的水肥管理,包括肥料种类、数量、日期、方法等,都要经过科学的配比,并根据反馈做针对性调整。水肥管理,需根据肥料种类,科学使用氮、磷、钾等,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3.5保持田园卫生,减少病原产生
关键词:农作物;栽培技术;高产途径
我国人口众多,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来养活14亿人口,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为解决这一关乎到吃饭的难题,提高农作物产量、改良品种、改变栽培方式、依靠农业发展的机械化运作方式、现代化管理手段和科学化种植经验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一、回顾发展历史,总经种植经验
农业生产,沿古至今,从来没有因为战争、政治、自然灾害等中止过。但是每个时期,都因为科学力的水平限制,而产量不同。现就中国50年代起到80年代间这一段历史时期的水稻种植发展为例,简单做一个总结。
因历史阶段的不断发展,故总结丰产经验,是提高农作业高产的一种最为简单有效的途径。
二、科学栽培技术,创造高产条件
1.最佳时期播种
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播种时期,就能够有效保证农业作物的出苗全面、出苗整齐、幼苗强壮。所有的农业生产作物,都有它的固定生长周期。所以,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时间播种,就能够让它们在最舒适的气温环境中按时出苗,有效降低自然天气等不利影响和病虫害的发生,保证作物高产、稳产。如果抢早播种,则天气温度不够,种子在地下太冷,不愿意发芽。而且土壤中病菌则会对种子入侵,最后导致种子烂掉。如果播种时间太晚的话,种子而耐不住土壤里的高温条件,急匆匆发芽、长个,在生长期间,也不会完全开花和结实,最后降低了作物的产量。
2.合理密植栽培
为了保证农业作物在生长期间,能够进行充足的光合作用,所以说,合理密植栽培是重要的科学手段。如果栽培密度过大,苗与苗之间过度亲密,则农作物之间,则会因土壤里的有机肥料、阳光、水份等营养不足而身材瘦小,作物产量下降。反之,如果植株间距过大,阳光水分和肥料充足,但是植株总数量下降,那最后总产量也是一样无法提高的。所以,单位面积上的合理栽培数量,才能秋收时高产的保证。
3.选择恰当中耕
中耕是农作物生产的中间阶段,主要的目的是松土、蹲苗和除草。一是能改善土壤的疏松度,有利于土壤呼吸;二是能促进植株根系生长,调整根冠比例。中耕主要有两种作业方式,具体见下表。
4.有效合理施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合理有效的施肥,可以促进农业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在施肥过程中,要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农作物自身的特点、生长规律,而因地制宜,对症施肥。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有机化学肥料和土肥料。达到优质增产的效果。
5.防治病虫灾害
人会生病,农业作物也会生病,庄稼生病,除自身营养原因外,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各种害虫伤害。稍有大意,保护不利,一片大好庄稼,就容易被虫子祸害了。如白粉虫、蚜虫、吸浆虫等,就是庄稼最憎恨的敌人。为了帮助庄稼防御这些可恶的家伙,就要做好防御准备。提前把作物农药准备好,对作物进行预防性喷雾等防治措施。
三、优化作业模式,提升高产水平
1.选择优良品种
好苗还得有好种子,种子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农业作物的产量。所以,在选择种子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品质优良的好种子。为防止移苗时发生病害,所以就需要采取一些方法或措施来对种子或秧苗提前处理一下,相当于给种子或秧苗打了一次预防针。
2.营造良好环境
为农作物营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也是提高产量的一种方法。植物生长需要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增加光照或延长光照时间,都是不错的选择。如采用套种的立体种植或者扣大棚种植,都会提高作物产量。
3.提高栽培水平
掌握一门好的栽培技术,提高作业人员的栽培水平,也是促进作物高产的一种途径。在农业作物栽培和成长过程中,科学合理进行每一项工作,保证植株生长符合自然及本身规律,提高产量,即日可待。
四、结语
在科学技术水平高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种田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保证粮食的稳定供应,运用科技化栽培技术等农业手段,是提高农业产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技术构建;精确栽培;农作物
中图分类号:S35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50
引言
由于我国是一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粮食需求,新型作物种植技术的研究已经势在必行。作物精_栽培技术是一项综合多学科领域,新发展的一项种植技术,它对提高作物栽培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本文就作物精确栽培技术的构建与实现进行探讨。
1 作物精确栽培技术的原理与意义
作物精确栽培技术是获得农作物高产、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而真实存在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差异性的信息技术,比如说改善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以及应用元素等,通过切实了解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合理改良作物栽培技术,区别对待、按需分配管理,从而实现有效调控作物产量的目的。具体的操作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利用具有定位系统以及可以测量产量的收获机来收集各种植区域作物的实际产量,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系统化的处理,绘制出能够直观反应作物产量与土壤肥力、地貌、地形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图,然后根据实际的生长情况,构建对应各种植区域的可以反映投入与产出模拟模型、作物生长的模拟模型,然后作物管理专家再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作物管理辅助系统,并在作物栽培人员的参与下建立作物管理处方图,栽培人员根据处方图合理地选择管理方法与手段,利用相应的机械设备对作物进行精细化管理,实现作物的精确化栽培,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避免了环境污染。
2 作物定理栽培方案的设计
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作物栽培技术得到了生产管理专家的高度重视。经过广泛实践表明,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具有综合多方面知识科学推理决策的优势,但也面临着从经验模型到具体的数字知识模型的改变。在作物栽培研究当中引入系统建模技术,通过定量栽培的方法来体现作物栽培管理体现,这对构建基于模型的作物栽培设计方案有促进作用,从而实现作物栽培的精确化与模型化。
2.1 技术原理
利用定量系统分析的原理,来探讨作物栽培技术指标和生育指标与季节性和地域性之间的关系,列出作物管理规范与生长力指标及实际生长与作物生长环境条件及环境中各项影响因素的函数关系,根据函数关系构建数字化与广适性作物栽培管理模型,以便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生长环境下作物栽培前管理方案与生长中作物指标。此模型的技术原理在提高作物增产系数以及平均产量、培养环境适应性与基因优良性的品种、提高作物壮苗、出苗率、确定抽穗时间、安全拔节、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单株成穗率、合理供水方案、有效播种方案的基础上将经验性作物栽培技术理论转换为数字化的作物管理模型,这有效增强克服专业技术较高以及传统栽培模式的经验性与地域性的弱点。例如某种作物的产量与施氮量和吸氮量存在着明显的联系,此时可以利用养分平衡原理,结合作物品质与产量的目标,按照作物一生的氮需求,合理的构建作物生长目标与不同时期施氮量关系的模型,为不同环境不同品质的作物施氮量提供精确设计方案。
2.2 方案设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根据组件化程序设计理念,将作物管理模型映射到计算机平台当中,结合GIS技术构建出基于作物管理知识模型的精确化作物管理决策系统,比如PDA版与单机版等。另外再根据土壤、气候等种植条件,利用精确化决策系统将种植区域按照作物产量与生态分区进行分类,之后再按照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管理,明确精细化作物栽培管理方案。介于精确化栽培技术具有动态设计的功能,可以对不同的生态环境做出匹配的栽培管理方案。此项技术不仅具有很好的动态效果,还能够充分展现精确化管理的优势。在作物栽培过程中起着明显的指导性与适用性。
3 作物生长指标的光谱监测诊断
3.1 技术原理
对作物生长指标进行光谱监测与诊断的依据是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各项生长参数对光谱的吸收、投射与反射的规律,然后通过传感器获取作物对光谱吸收、反射与投射的情况,通过计算机解析与判断作物的生长指标特点,通过定量反演的形式精确判断作物的生长参数。然后对作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指标进行试验研究,对于作物的叶片与冠层的光谱信息,能够利用传感器来获得。因为作物反射的光谱特性与其生长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些生长指标对某一特定光谱段较为敏感,有其对应的光谱参数,由此构建定量的反演模型。根据优化设计的参数指标,对作物的实际生长指标进行科学调控,确保作物一直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
3.2 应用实践
伴随着光谱遥感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新生出来的高光谱、多光谱技术为有效监测作物的生长指标提供了技术保障。特别是高光谱的分辨水平,可以对大范围的作物生长进行实时的监测与诊断,从而实现作物精确栽培管理的目的。作物生长的主要指标包含:含氮量、氮积累量、叶片面积以及生物量。利用光谱遥感技术分别对作物的几项生长指标参数进行试验研究,创建于作物生长指标相对应的监测诊断以及生长调控系统。所以,有效利用光谱反射信息对作物的生长指标进行诊断,有利于实时了解作物的实际生长状况,对作物后期管理调控提供精确参数,有利于提高作物管理的水平,加快精确化作物栽培技术的发展。
4 作物生产力的模拟预测
4.1 技术原理
利用过程模拟的方法,定量分析作物的生产力与生长发育的过程和作物的品质、栽培技术以及生长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立作物的生长力以及生长发育的模拟模型,从而实现通过数字化模式预测作物的生产力与生长发育状况。首先将分析作物的生长过程和土壤、环境、气候之间的关系,将作物的生理发育时间作为生长过程模型的尺度,建立作物-土壤水分系统子模型、品种与产量子模型、物质积累与光合生产子模型等,进而建立综合模拟模型。综合模拟模型可以动态模拟作物生长不同生长环境下的产量与品质,具有较强的说服性与直观性。为进一步定量分析不同环境下作物品质的表现提供了的可靠工具。
4.2 开发应用
结合品质参数模型、气象数据模型以及生理生态模型,根据研究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创建了具有很好表现性与预测性的作物生长力以及生长发育模拟模型,通过定量分析不同栽培条件、品质类型以及生长环境下作物产量品质以及生长指标的变化的情况。进而结合策略评价模型等,构建具有良好操作性与普适性的作物生长管理决策系统,可以对不同生长条件与技术下做出精确预测,达到不同尺度下作物生产力定量预测的效果,为定量分析各项影响因素提供了技术支持。
5 结语
目前,实现作物栽培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确化成为了作物栽培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今我国作物精确化栽培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围绕着科学栽培,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有力的推动了作物栽培技术的定量化、数字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针对作物不同的生长调节,做出科学合理的生长过程预测、生长指标诊断等,进而实现作物栽培技术的改进与完善,推动精确化栽培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景立权,哀建华,赵福成,等.玉米超高产精确栽培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2013(02):429-434.
关键词 高职;作物栽培;理实一体;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0-0035-02
为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使其掌握作物栽培知识,大部分学校将作物栽培定为农业高职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对构建学生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1]。
1 理实一体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安排是先讲授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生物学特性、产量和品质形成关系,最后讲授栽培技术,但先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教学,往往会错失作物生长的实践环节,从而导致课程与生产不一致。而采取新型的教学模式,即改变传统的流水式讲授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在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理解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2]。理实一体教学方式基于教师的课堂讲授,以课程为主导、工作任务为主线、实践教学为主体,有效结合理论和实践、直观与抽象,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作用。
常规教学先理论后实践,在进行理论部分教学时往往错过了农作物生长的生产管理过程,导致本田期栽培技术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生产实践操作严重脱节。为解决这一矛盾,进行理实一体教学改革,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学时限制,实时结合作物生产特点,根据作物生长进程制订教学计划。把传统教学以知识系统为重点的传授模式改为将能力系统的培养、知识系统的传授与农时有机地结合,根据教学内容与作物生长情况灵活进行安排的模式[3-4]。
2 理实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作物栽培课程设计理念以培养高素质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借鉴职业能力系统化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按照“强调针对性、注重实用性、强化实践性”的原则。教学内容的实施以作物栽培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模块)进行[5]。其工作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工作环节:制订作物生产技术计划—进行作物生产资料的准备—进行作物生产技术培训—进行播种及田间栽培管理—进行产量、品质鉴定—进行技术总结。以此为依据,将作物栽培课程的教学体系整合为以下4个教学单元:作物生产的相关准备;播种及育苗技术;看苗诊断与田间管理技术;产量、品质鉴定与总结。以水稻栽培为例,可进行相关的教学体系设计(表1)。结合作物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讲、做、学”合一的目的。
3 理实一体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高职教育教学场所以教室为中心,教室的主要功能是传授课程知识。而进行理实一体教学改革后,教学场所是以实训场所为中心,教师的主要功能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理实一体教学改革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模式,学生在真实仿真的工作环境中可加强对知识的记忆,从而提高职业能力[6]。由于作物栽培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技能,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增强学生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理实一体教学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3.1 情景教学
通过模拟景境、角色扮演来实施教学过程:创设情境—确定问题(任务)—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来完成。
例如:幼穗分化过程的观察与鉴定,先由教师播放幼穗分化过程的教学片,让学生对幼穗分化有直观了解,随后确定任务,要求分组进行查找资料,记录幼穗分化不同时期的幼穗外形特点及植株生长特点,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方法。倡导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来补充、修正和加深每组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对每组的方案进行评价。不仅对学生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7]。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加主动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良好的专业思想和职业素质。
3.2 项目教学
以某一生产或科研项目为载体,根据各项目的具体内容、特点和季节,针对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确定项目任务,安排相关的教学内容[8-9]。例如:水稻苗期肥水管理技术项目,可采用6步教学法:提出项目—任务分析—制订工作学习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价—结果运用。教师先简单讲解水稻苗期肥水管理技术操作规程,然后将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在各自的秧田拟定水稻苗期的肥水管理操作规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经过小组讨论,每组派代表上讲台讲解,然后由教师与其他学生提问,最后由教师做出总结。这样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又实现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3.3 现场教学
结合现场开展教学活动,直观教学方法。针对作物栽培的某一个教学内容(如育苗技术),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现场教学,通过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教学任务,把相关的知识点及技能点传授给学生[10]。
4 理实一体教学考核方式的改革
由于作物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周期性过程,技能的掌握也具有时间延续性,比如作物育苗技术的掌握需要从整地、播种、出苗到苗期管理一系列的过程,要考核学生是否掌握育苗技术就要进行长时间地观察,现行的考核方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某一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情况。现行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理论部分闭卷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相结合,在集中的时间段、集中的地点进行,最后由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按一定权重进行综合评定出最终成绩,重结果、轻过程,淡化了考试的教育教学功能[11]。
理实一体教学改革的成绩评定以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按一定权重进行分配,评价主体不再是任课教师的单一行为,而是多元化的,考试的目的也较变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合作能力、素质教育等。每个项目教学结束后由任课教师、企业技术人员、团队中其他同学及学生本人给出各自的分数,再按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评定。多元化、全方位、具有开放性的综合评价方式代替终结性评价,更加客观和具体。
理实一体教学改革对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12]。总之,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改革高职作物栽培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可培养既能熟练操作,又具备相应理论知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创业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
5 参考文献
[1] 许乃霞,陈易飞,束剑华.基于生产过程为导向的作物栽培课程教学改革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336-337.
[2] 张弘.职业教育中理实一体教学设计的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1(5):54-55.
[3] 申荣卫,台晓虹,黄炳义.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9):25-27.
[4] 禹禄君.探究理实一体化教学新模式[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4):63-66.
[5] 张翠翠,马彦令.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作物栽培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1(7):72-74.
[6] 张艳红.《农作物生产技术》课程建设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220.
[7] 王淮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
[8] 闵华,周晓舟,梁庆平,等.高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法制与经济,2008(8):87-88,90.
[9] 张军.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10] 郑学平.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