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农经济的原因

小农经济的原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农经济的原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农经济的原因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引导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的连续扩招,高等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数量日益增多。与其他院校相比,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偏高。经济困难学生是农业院校中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中大部分性格内向,自卑。当他们不能得到学校正确的指导与帮助,就会成为校园和社会很大的隐患。大学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得不到学校老师的关心与关爱,就极有可能走向错误的道路,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定时炸弹”,经济困难学生性格形成因素复杂,做事情想问题容易偏激,一旦出现问题,极有可能有很严重的后果,甚至是走向社会的对立面,做出后悔莫及的事情,危害学校和社会,最终断送自己的前程。所以,在保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大前提下,探析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

我国收入水平,消费支出、物价及地区等诸多因素存在着差别,经济困难学生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但基本都会有以下这样一些共性。一是很难承担全部学杂费;二是由于物价的连续上涨,学习成本成为难题;三是生活费低,难以达到当地最低的生活标准线。本文将经济困难学生定义为:经济困难学生是指不能达到当地最低的生活标准线的且难以支付学习、生活费用的大学生。农业院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群体数量较大。据统计,1998年,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只有几十万;1999年,我国560万在校大学生中,经济困难学生达到100.5万;2000年则增至142万;2003年,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数和比例呈上升趋势,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困难学生人数已达300万,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高达25%。就全国所有高校来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最低的为10%,最高达35%,而最高的院校里面,绝大部分是农业类院校。

第二,经济困难学生来源多样性。通过调查发现,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约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的80%,而这里面大多数是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本属于革命根据地、边疆、少数民族、自然条件恶劣的贫穷地区;另外一部分虽然来自城市,但是家庭条件较差,父母是下岗职工或低保户,这类学生约占经济困难学生总数接近20%。

第三,由于经济困难引发的问题日趋严重,形势日趋复杂。首先是经济压力较大。一般农业院校的校园内消费在高校整体水平中已属较低,食堂的饭菜有国家相应的补贴,但是对于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来说还是很难承受。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地方政府的生源地贷款,国家级奖助学金以及农业院校的各类助学金,学生日常勤工俭学来维持。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日常开销少,生活水平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所以,大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都比较节俭。其次是学习动力足,但干扰因素较多。经济困难学生大都关心学习,平时刻苦努力,但是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还是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是来自农村,乡镇,经济欠发达地区,考上大学之前接受的教育有限,视野也不够开阔,所以学业上一定会感受相应的压力,而且很难有所改善。再加之考入大学的学生往往是被当地的亲朋好友认为是天之娇子,期待过高,也给经济困难学生背上了无形的压力。而且经济困难学生学习过程中营养跟不上,生活费用少,经济困难学生在营养补充方面不及其他的同学。在大学成长的关键时期,营养摄入量不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经济困难学生往往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为经济拮据,他们必须为学费、生活费耗去精力,不可能把所有精力用在学习上面,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业。再次,心理压力大。自卑心理;在面对现实问题上,经济困难学生常常感到自己无能为力,时常缺乏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际交往问题上,担心同学看不起自己,不愿意主动与老师或同学交往,不敢在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勇敢的表现自己。焦虑心理;大多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条件不好,学生求学过程中,会担心家里出现经济困难,同时也害怕自己随时会因为家里的变化而无力续接学费生活费而导致辍学。所以,这些担心会常常分散学生的精力,会导致学生无心和老师同学交流,不愿意参加学校的活动,比较自闭,郁郁寡欢。不少经济困难学生怕被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少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最后是就业难度大。农业院校随着高校的扩招,农业院校的学生数也在大幅增加。在大学期间,各种竞争中,经济困难学生都是属于弱势群体,有很多不利条件,尤其是就业方面。首先是经济条件方面,经济困难学生都属于低收入家庭,负担大学的各种费用已属不易,再额外支付就业费用很难实现。再有,用人单位有招聘的时候很看重学生的综合能力,经济困难学生在学期间参加活动少,与人沟通交流少,不喜欢展示自己,所以在这方面的能力是欠缺的。从社会关系方面说,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一般都在乡镇,农村,基本没有可依靠的社会关系,也有没有可选择的就业实习机会。种种原因,都会使得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上压力大,成功率低。

二、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引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业院校依据学校生源特点,改善工作方法,工作理念,已经在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引导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教育观念、实施方法、队伍建设存在滞后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思想的滞后性。经济困难学生问题产生以来,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方针政策,来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是现在实中,在落实“保证每一个经济困难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过程中,有很多教育理念上的偏差,比如说,更重视学生用哪种方式把学费交上,却忽视了在交的过程中,学生在思想上、精神上承受的压力。这也从根本上体现了对困难学生教育引导本质上的误区。

第二,实施方法的滞后性。一是缺乏综合的教育法。当前在方法的运用中,鲜能看见综合教育法。二是对现代化的技术应用较少。目前,很多农业院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上更多采用的是老办法:谈心,电话家访等。但是对于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工作中,很少采取现代化的技术方法。可以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全面了解学生,和银行联合了解学生银行信用贷款和诚信记录,更需要利用网络和学生沟通交流,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性格内向,当面谈话时不想表达的思想很可能通过网络与教育工作者进行沟通。

第三,队伍建设的滞后性。当前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方面存在许多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农业院校总体上师生比低于1 : 200的标准比例设置。知识面窄;农业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经济、人文、社会等相关学科知识和视野,在与困难学生群体沟通时,能够确保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所思所想,包括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和专业,都能与之沟通并给予相应的建议,在经济困难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产生亲近感。

三、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困难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第二,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由于部分农业院校对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和完善,因此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引发的违纪甚至违法事件时有发生。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就不能让这些经济困难大学生成为平安和谐校园里的不和谐音符。

第三,经济困难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切实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引导,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是当代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要求。

四、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教育引导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经济帮扶。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落实经济帮扶政策是改进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除了奖助学金上的经济帮扶,农业院校也应根据专业设置,安排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联系农林类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企业先资助学生完成学业,学生毕业后为企业工作,还清学费。

第二,思想教育方面要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更多教育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乐观积极的面对大学生活。深入困难学生中间,真正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从他们的生活细微处着手。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问题不能偏激,在大学中,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努力学习,努力锻炼自己,力争在毕业中找到好的工作,回报社会,回报家庭,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

第三,心理援助方面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建设是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难题。想短时间内和困难学生建立起心理联系,不是容易的事情。要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积极踊跃的参加学校活动,在活动中联系同学,完善人格。并且定期的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关注学生动态,真正为他们提供经常、及时和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和指导。农业院校也应该设置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服务。

第四,能力培养方面要促进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发展。现代贫困理论告诉我们,缺乏健康、教育、能力、权利等也是一种贫困的表现。目前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还处在所谓的“贫困循环”状态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建立并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素质拓展体系,加强他们的能力培养,以增强经济困难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摆脱“贫困循环”的束缚。

第五,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是否是平等互助的对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院校应该努力营造公平和谐的校园氛围,有一个比较轻松自由的校园环境,让经济困难学生在大环境中不受到排挤,能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从而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加强农业院校经济困难学生群体教育引导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勤.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3]张骏生.人才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4]王燕.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4(4).

小农经济的原因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欠发达地区 农村金融 缺失 有效供给

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血液,血液的缺失导致的农村经济主体融资能力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关键因素。从根源上寻找落后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原因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源

1.现有金融体制缺陷与改革的滞后导致了农村资金供给不足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具有“二元”结构,金融抑制普遍存在。政府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得不加强对金融的控制,在控制手段上,则采取了利率管制下的信贷配给。银行的资金会被导向政府所特别扶持的行业和企业。这就使得原本脆弱的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在广大的农村,现有正规金融机构不仅服务网点明显减少,而且,支农金融功能弱化。农村金融机构在空间分布上多集中在县城、中心集镇,且除了农村信用社以外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几乎都是只吸存、收贷、不放款,其它商业性保险、证券、担保、信托投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在县以下农村地区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2.资本的逐利性导致了农村地区资金的外流

资本嫌贫爱富的特征导致了它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特征的。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土地稀缺,在三大生产要素的投入中,土地是最为重要的要素,而劳动力对资本构成了替代,也就是大规模的投资并不必然地与产出增加以及农民增收联系在一起。劳动力的密集投入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因而资本回报率低就不足为奇。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必然向城市集中,向工业集中,就必然导致了资金流出农村。即使是农民的资金也最终通过银行而流入城市,不会在农村本体之内循环。这种资金外流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供求失衡,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弱化带来的资本“马太效应”使农民的金融更加弱化。

3.农村生产要素的流出与农村有效需求的减少

劳动力是农村的主要生产要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要素市场流动性增强,人口约束逐渐放松,在城市工资水平相对高农村,沿海地区收入高于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诱导下,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到城市,从落后地区到东南沿海进行大规模转移。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移出提高了移出地的农民收入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形成的收入成为农村家庭劳动者报酬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人量转移的另一面是农村大量青壮年和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造成了农村生产力水平上升缓慢、有效需求相对萎缩。

4.欠发达地区农村资金的需求特征导致了对金融有效需求的不足

温铁军等一些学者通过实际的调研对农户的需求特征进行了分析。总是来说,农户的金融需求分为生活性借贷需求和生产性借贷需求,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户的生活性借贷需求比较高,农户对生产性借贷需求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是正相关关系,低收入农户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户家庭融资是对基本生活的资金需求,而收入偏高的农户融资更多意义是追求扩大生产使产出最大化。出于资产安全性和赢利性的保证,金融机构无疑偏好生产性资金需求。正是由于经济越落后的农村地区,生产性融资需求越不足,而这此地区恰好往往又是剩余劳动力集中转移外出的地区。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经济落后生活性资金需求增加、外出打工金融有效需求减少金融供给减少,加上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抗风险能力极弱,农民收入水平低,贷款缺少足够的抵押品,无疑使得金融机构在配置金融资源时不愿增加对农村地区的投入。

二、构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体系的路径选择

1.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有效填补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空缺

欠发达地区有效需求不足造成“市场失灵”,纯粹依赖商业性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远不能满足农村地区不同层面的金融需求,必须建立健全政策性金融机构,来填补这个空缺。目前,农业发展银行是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焦点,农发行的政策性是先于金融性的,实行“保本经营”。目前是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贷款为一翼,以支持农村发展的中长期贷款一体两翼的支农格局。但是由于欠发达地区落后的特殊性,急需、小额、低利率的贷款是落后农村金融的需求特征,这与农发行目前的支农格局有所不同。农发行如何直接或间接的满足这一类贷款需求是有效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需求的关键。农发行要坚持政策性银行办行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支农功能,逐步建立农村政策性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使农发行具备进一步发挥骨干和支柱作用的条件。

2.通过金融组织的创新,增加农村的有效金融供给

依据2006年底《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的为农村金融组织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撑。新型的金融组织发展模式基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主要靠民间力量自发组织起来的金融机构,这类机构以发放扶贫贷款的方式、以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为宗旨,属于非盈利性民间社团组织,比如:河北易县扶贫经济合作社。第二类是按照相关法规政策组建的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金融机构。主要有金融机构的贷款子公司和村镇银行。这两种形式的支农金融机构已经开始了运作,比如:包商惠农贷款有限责任公司和包商惠农村镇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的建立。第三类是在地方政府支持下由民间资本发展起来的金融机构。如: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小额贷款组织。这三类创新型的金融组织的出现为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可选的路径。关键的一点是依据不同落后地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金额供给方式,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有效供给,而不仅仅是摆设。

3.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村有效的金融需求

前面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贫困农户的生产性融资需求导致了农村有效需求的不足。那么,农村的有效金融需求增加会导致农村金融供给的增加,在此背景下,可以通过调整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发展二、三产业。有三条渠道:一是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欠发达地区落户。二是农产品经营企业在农村地区设立生产和深加工基地,通过增加非传统农业比例的形式形成一定的乡镇企业群体。三是发展特色旅游业。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改变农民保守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积极参与扩大再生产活动。不仅积极培养金融有效需求,同时落后的经济也得到了提高,应该看到,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是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资源不足的内在动力。

4.对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的改革,增加落后地区的金融供给量

现有农村金融体制弊端加剧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失。工行、中行、建行已经逐步撤出农村领域,农业银行也有逐步撤出之势,以争取更大的收益。邮政储蓄在农村只吸不贷,农业发展银行新的业务拓展缓慢,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非常有限,目前来看,农村信用社还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尽管农信社扎根农村,以从事小额信贷业务为主,但是成本较大,收益不高,风险很大,正在为多年以来积累的呆坏账而整治。因此,要增加落后地区的正规金融供给,必须要改革现有农村金融体制,建立一个真正为农村服务的农村金融体制。对于农业银行来说,适当下放基层农行信贷审批权限,鼓励基层农行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前提下,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邮政银行由于网点遍布城乡,可以定位于社区银行,为区内的农户提供小额信贷。在正规金融机构提供金融供给的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对农村金融的监管机制,防范农村的金融风险,保证农村金融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解凤敏:“回波效应”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根源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07.3

小农经济的原因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学低效;原因;对策;农村;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5-0033-01

课堂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效落实国家课程方案,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目前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教师应在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低效原因的基础上找准对策。

一、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的原因

1.教师缺乏学习先进教学理念的机会

农村数学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的机会少,教学理念及方法比较落后,不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导致教学低效。

2.淡化素质教育

农村初中学校大多淡化素质教育,唯成绩至上。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是骡子是马,把成绩拉出来遛遛”。在此种情况下,大多数农村初中数学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题海战术”,导致课堂缺乏趣味性。

3.教学方法单一

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往往是在不断做题,教师不断讲题。教师处理教材时总是按部就班,不去分解与整合,缺乏教学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教学方法更是陈旧老套,不是机械地讲概念、公式等,就是布置大量、重复、没有新意的练习。在这种单一、机械性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并不会灵活运用知识解题,不会举一反三,难以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二、改变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状的策略

1.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

学校应加大新课程理念的渗透,通过开展教师轮训、城乡教师交流、电化教育下乡等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让他们能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步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教师应一改“唯成绩至上”的教学观念,倡导趣味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从而激活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加大素质教育力度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是学校层面。学校要加大素质教育力度,需评价先行。通过改变课堂评价标准、途径、方法,让成绩不再成为评价教师与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以此构建一个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学大环境。事实上,在教育发达地区或市县中,等级评价或综合评价体系已基本建立,而农村学校还需要迎头赶上。

二是教师层面。教师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积极探索激发课堂活力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学生层面。学生需要一改过去被动接受的局面,认识到自己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学生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内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例如,学生学习“实践与探索”中的储蓄问题后,了解了各银行的不同存储形式(如定期、活期)及利率,并计算活期、定期以及理财产品的收益。这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途径之一。

3.教学方法多样化。新教学设计

小农经济的原因范文第4篇

银行商业化改革与农户资金需求高度分散之间的矛盾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进程中,银行的商业化体制改革要求银行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来判断其经营行为,从金融部门看这当然无可厚非。但从中国农村发展的需求看则应该另外评价。因为,商业化的正规金融机构是不可能适应农户由于高度分散并且兼业经营而提出的资金信用需求的,商业银行和小农经济这两方面的对接有问题。我认为,农户经营高度化分散是其根本特点,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也确实要求其追逐利润,规避风险。所以,银行和农户任何一方都没有对错之分。

目前的问题是,农村资金的短缺使之成为极度稀缺要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问题不是农户资金需求不足,也不是政府不想加大农业资金投入,而是市场化取向的银行商业化改革必然要求其退出农业。

农户的资金需求一般具有分散、小额化、周期长、风险高、不易监督的特点,银行如对其贷款,利润就比较低。而任何银行它所追求的利润只能来源于相对有规模效益的贷款。因此,这就导致了资金的需求和供给两方面不对称。不对称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银行没有办法了解农户的贷款需求,农户也不可能拿出详尽的贷款报告给银行,不可能走目前的金融程序向银行申请贷款。此外,农户没有资产抵押条件,即使可以用土地抵押,银行也难以收回这种隐含农民社会保障的抵押品。实际上如果不使用特殊的或暴力的手段,就连高利贷者也难以收回农户借款时的抵押品。

从近几年对农户的整体调查情况来看,农户的存款增长幅度大于其贷款增长幅度,因此有大量资金从农村流出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表面形式就是农业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吸纳农村的资金有所增加,银行给农户的贷款却是减少的。农民的信用需求能够从银行和信用社得到满足的只占到24,连四分之一都不到,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假设:市场化导向的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其退出农村信用领域,银行的资金供给与农户高度分散的、自给自足和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混合在一起的、小额的、周期长的、风险高的、监督不易的资金需求之间信息不对称、体制不对称,其严重结果是导致农村资金要素匮乏。

作为龙头要素和最具组织作用的要素——资金,它如果退出农业,就会导致任何力图加大农业投入的政策措施都不能落实,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愿望只能落空。这就会引出一个问题:在整个国家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的同时,农业经济无法实现市场经济。这怎么来解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调控的是什么?它是在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律作用之下调控那些递减的要素,使那些边际收益可能递增的要素替代那些边际收益递减的要素。

那么什么要素的边际收益是递减的呢?很明显,是劳动力要素,而资金要素是过度稀缺的。因此就必然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在农村搞高利贷是最赚钱的。资金要素的边际效益是上涨的,但由于银行资金供给与农户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资金没法通过国家金融部门进入农村,因此农村成为资金要素过度稀缺的一个领域。土地要素也不能增加,因为它是人均占有的,而且由于土地承担农民的社会保障,所以土地要素的流转比例低。因此,尽管劳动力要素的边际效益降为零,甚至是负值,它也当然不能被替代。

因此,我们说,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发调控资源,在农业生产领域很难发挥作用,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农业结构更有可能会出问题。当我们的政策取向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本思路上的时候,农业、农村经济所遇到的困难与这种政策取向的善良愿望之间似乎就出现了不相一致。

中国的农村经济问题不能靠外资来解决九十年代后期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靠外资不断增加来维持的。

那么,农业经济的发展能不能靠外资呢?我的回答是不可能。因为,外资是不会投向高度分散的、自给自足和半自给自足的、生活性需求与生产性需求混合在一起的、小规模的、周期长的、风险高的农业经济的。因此可以说,既不能按照城市经济发展的思路来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也不能靠外部市场来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问题。

简单地强调用市场化的路子来调整农业结构可能走不通,因为单纯开展“农业”的结构调整已经走到头了,九十年代中期以来的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导致农业主产品的成本在“天花板”价格(国际价格)之上,此后小农经济条件下惟一能够维持农业简单再生产的内在机制,是农民在家庭经营内部自己把劳动力的收益降为零,甚至是负值。在这种情况下,对农业的一切政策设计,包括政府对农民直接进行补贴,其效果都不可能明显。

农村政策研究应该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从以往的经验看,一方面我们认识到,市场化的制度最早是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被借鉴的,那时候的城市仍然在维持计划经济;并且由于政府对农村采取休养生息的让步政策,放开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因此,农村的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被设计好、被推行下去的,实际上是在农民作为利益主体的条件下,自发地与农村传统制度结合,才发挥了市场的作用。

另一方面,后来农村发展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则与城市改革从原来的国家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部门垄断体制以及在国家大规模对外开放进程中部门垄断与国际资本结合有关。这显然已经导致农村经济外部环境发生根本改变。以往的教训表明,再单纯地强调农业的市场化改革解决不了农村经济的复杂矛盾。如果政府真的想扶持农业,必须从国家安定团结的大局出发,放开某些垄断领域,让农民合作经济参与进来。

农村经济发展对策的深入讨论第一,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必须用适宜小农经济的思路来解决农业问题。

首先要看到,我国的小农经济中,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其投入产出比下降为负值其实是个必然的过程。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就不能照搬西方,而东亚小农经济社会模式的基本政策安排——东亚模式——是更值得我们借鉴的。东亚模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对农民合作社采取特殊政策放开农业外部规模经营。因为纯粹的农业生产没有规模效益,政府对农民进行补贴又由于交易费用太高而不可能补到每个单一的农民头上,因此,只能靠农业外部规模来补充农业内部收益下降的损失,政府只能是放开与农业相关的领域,让农民合作经济进入。与农业相关的这些领域

包括:农村信用、保险、生产资料购销、农产品的加工,以及农副产品的批发等。所有这些农业生产外部经营领域都能形成规模、产生利润,而惟独种植业产生不了利润。外部合作经营所产生的收益必须通过合作社内部收益分配补贴到种植业上去,否则东亚小农经济从事的农业就很难持续下去。

其次是政府对农业的投入要针对那些有组织的合作社,而不是直接投给农户。这还是由于政府与单个农户的交易成本过高。近年来提出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税费改革等政策都是以为政府可以与九亿农民进行直接交易,其实五十年的经验教训证明这是做不到的。政府能做的是,对农村的投入和补贴不是用于部门或者部门下设的企业,而是直接用于农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比如,政府对合作社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投入,政府投入可以计股(政府股权甚至可以占到50以上,保证政府投入的资金不被私人占有),但不能拿回收益。政府股权收益只能通过合作社内部分配用于农业生产补贴和农村公益事业开支。

不过,即使我们采纳了东亚的合作经济模式,也仅仅意味着我们其实将小农经济条件下必然不断推高的农业生产成本消化在其他涉农行业领域返还的利润之中,而这并没有解决农业规模不足的根本问题(美国劳动力人均土地面积为八百多亩,中国仅为四亩多,相差二百倍),中国的农业依然无法与国际上的规模农业去抗争。

第三,现在必须尽快启动城市化,否则就很难解决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也难以带动国民经济整个一盘棋的发展。

这已经是被政策理论界自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谈了十五年的老话题。按说已经没有再讨论的必要,当务之急似乎只是如何操作的问题。但是,如果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放眼全球”,如果考虑到二十一世纪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我所做过的关于加快农村城市化的一切分析,就变得几乎没有意义。因为进一步的分析是,如果按照一九九八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定义的将来在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垂直分工体系中,中国所能够扮演的,只能是以廉价原材料和劳动力生产最低价格的一般制成品的角色的话,其结果可能要求我们只能像当年搞工业化资本积累那样维持城乡二元结构,才能保证劳动力的低成本,否则追求高增长的中国经济就走不下去了。

小农经济的原因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散户菜农;生产经营;问题

寮步镇位于东莞市中部,是珠江三角洲重点工业卫星镇之一。在这座卫星镇之中,有许多来自广西、湖南、河南等省份的菜农,他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联合承包闲置用地进行蔬菜种植,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地区,笔者通过和菜农深入访谈,发现经营生产过程之中仍然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低效问题,本文探析这些问题的所在,为解决散户菜农低效益问题提供基础。

1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低,依靠人手投入大

在实地调查发现,很少菜农使用农业机械,在他们仓库之中只有微耕机、抽水机和喷药机等少部分农耕机械,但是锄头、镰刀、打药机等手动农具却很多。经了解,由于散户菜农是小成本经营菜地,他们资金有限,不能投入昂贵的机械,同时,由于他们是联合承包闲置土地,一地多户使用,不存在实现大面积统一规划耕种的可能。由于散户菜农种植面积广,平均每户承包2001~3335m2的面积,依靠手动农具是不能完成种植任务的,他们只有加大人手的投入才能完成承包面积的种植,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散户家庭只要有闲置的人力资源,便投入到种植之中,散户菜农的孩子在放学之后便投入到种植生产之中,充分使用家庭的闲置人力资源,通过加了人手的投入,完成耕种任务。

2 缺乏科学规划,凭借个人经验种植

关于菜地种什么,怎么种这个问题,全凭菜农一个人决定的。大部分散户菜农都是文化水平较低,他们缺乏科学种植方法,依靠个人多年的种植经验耕作。菜农对于各品种蔬菜在全国的种植面积缺乏了解,种什么菜取决于他们所知道的种植习惯和价格行情,造成蔬菜面积不稳定,容易出现“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情况。同时,他们为了方便管理,单纯种植1~2种蔬菜,缺乏种植的多样性,容易出现滞销全亏本的情形。

3不了解市场行情,单纯依赖去年销售情况种植

散户菜农依靠上年蔬菜的售价作为今年的种植依据,使种植计划缺乏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时性。盲目依赖过时的信息,不了解今年的市场行情,必然导致种植的蔬菜出现不适时的结果。笔者在种子销售店观察到,销售员一般直接推荐当季适宜种植蔬菜,但是销售员不了解市场行情,适宜种植不一定适宜市场,盲目指导菜农的种植类型,导致应季蔬菜不应市,最后可能出现菜烂于地为肥料的无人问津的滞销情况。

4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土地退化严重

笔者和菜农交谈了解到每hm2耕地的肥料使用量为约280kg,远远超过单位土地面积化肥的使用量,多使用化肥主要有2个原因,第一是菜农自我意识之中的多施肥,长得又快又好的潜意识,第二个是化肥销售商为了鼓励菜农多买肥,进行不科学的使用说明。同时,菜农为了打破四季交替规律种菜,使用大量农膜、农药、化肥等化学品,而这又势必对土壤、水体等造成一定的污染,污染之后又需要进一步加大化肥、农药的用量,在更大程度上造成污染,形成恶性循环。

5蔬菜自摘自售,单凭一个家庭完成

由于联合承包的土地面积小,供销商不对他们进行上门收菜,所以菜农必须自己的蔬菜自摘自售,他们在傍晚时摘完销售的蔬菜并装筐处理,然后通过三轮车或摩托车等交通工具运往蔬菜批发市场进行集中销售,多数供销商在蔬菜批发市场集中收购。散户菜农在整个过程之中是担任一个生产和运输的环节,这2个环节是靠家庭单位完成的,是典型的投入大利润小部分,散户菜农在销售过程之中充当一个廉价劳动力。

6结语

散户菜农在一定程度上是小农经济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同时,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他们的生产经营会优化,但是目前来讲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散户菜农作为农业的一部分,相信国家会正面对待该部分的问题和提出惠农政策,进一步充分调动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王春明.辽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业经济,2006(9)

2 高新伟,赵文娟,余磊.建立稳定的产销体系 促进蔬菜产业健康发

展――基于对寿光菜农种植经验的调查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1(11)

3 幸佳.“菜贱伤农”事件的经济分析与现实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