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应用化学专业认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应用化学是以化学理论为基础、跨学科、跨领域、具有活力的学科,在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等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全国有300余所学校设置应用化学本科专业,既有综合性理科院校或师范院校利用理科优势建立的与化学专业并存的理科应用化学专业,也有工科或单科性院校利用工科优势设立的工科应用化学专业。然而,应用化学专业缺乏大家公认的基本特征,在培养机制方面理工融合不足,由此引起的学生能力和优势单一的倾向已明显制约学生全面发挥创新思维,限制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彰显应用化学专业内涵,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是高等理工科教育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大课题。
北京化工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始建于1986年,是多科性大学中的理科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找到一条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专业办学之路,逐步形成了显著的理工融合专业特色,分别于2008年和2009年成为北京市、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以理工同强的优势学科推进专业建设
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的三大职能,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要同时考虑学术培养和社会需求。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目前国内企业少有正规的研发机构,科技创新人员缺乏,人才缺口较大。北京化工大学是一所以“大化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支撑应用化学专业的主干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是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化学学科是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根据学科发展前沿、国家发展重大需要和企业创新对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求,确立了为学科发展及“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培养理工融合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定位。
培养理工融合的人才需要理工融合的“土壤”和条件。我校具有理工同校、化学化工同强的优势,拥有“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危险化学品评估及事故鉴定”国家发改委基础研究实验室、“环境有害化学物质分析”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依托强势的工科和迅速崛起的理科进行建设,以国家、北京市和学校教学改革项目和“十一五”期间各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为抓手,调整专业方向、规划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依托国家精品课程群、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造就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理工兼备并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
1.建设亦理亦工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育人的保障。我们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针,建设一支理工融合、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本专业教师的毕业院校既有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等综合性较强的院校,也有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天津大学等工科背景较强的学校,具有工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教师约占1/3。同时,注重从国内外企业和研究院所引进具有工程技术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教师队伍。采用引进海外知名学者和输送优秀在职青年教师出国进修等多种方式,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化视野,目前应用化学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占28%。
2.在理工融合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实践中培养师资队伍。应用化学专业教师以国家重大项目为引导,遵循“基于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实际需求凝练科学问题-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程化及产业化研究”模式开展科研工作,承担了多个国家级项目以及企业委托项目。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同时,加速科技成果向产业化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理工融合的研究思想不仅造就了一支理工融合的师资队伍,也融入教学过程,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创造良好氛围。
3.多种方式增强师资队伍的工程能力。通过聘请企业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邀请高级技术人员来校授课和讲学交流等方式,充实师资队伍力量。通过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去大庆石化、辽化、吉化等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培训和暑期科技服务及社会实践学习团,为青年教师提供深入企业、走进基层的实践机会。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教师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从而找到与企业结合的科研方向和课题。教师将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示例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受益匪浅。
师资队伍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应用化学专业拥有中科院院士1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跨)世纪人才6人。“超分子结构功能材料的插层组装”团队被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
三、构建理工融合的应用化学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理工融合、理论与技术结合、知识和能力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以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应用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强化理论基础的化学课程群,强化工程意识和培养工程能力的课程群,体现特色的专业方向课程群,拓展性的第二课堂。如图所示。
其中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计算化学、大学化学实验、化工原理等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物理化学等被评为校级双语示范课程。
依据专业发展历史和学科发展趋势,凝练出具有鲜明理工融合特色的分析科学与技术、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有机合成化学和精细化学品化学四个专业方向。其中,分析科学与技术方向是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传统特色专业,教师队伍具有优秀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在国内外具有良好声誉。该专业方向特色专业课程有分离科学与技术、复杂物质剖析、分析测试质量保证、商品检验基础等,教学内容既包含分析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也包含专业技术、技能,还有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和技术进展报告等。功能材料科学与技术方向骨干教师主要来源于“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这些教师着眼于满足社会需求的无机功能材料设计与开发,已形成了无铅热稳定剂、耐老化沥青紫外阻隔剂、焦化脱硫废液资源化技术等工业化生产技术。产学研一体化的平台成为具有理工融合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沃土。
四、构建多方位、立体化人才培养平台
1.构建理科化学基础精品课程平台,强化理科基础。依托首批国家级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多名教学名师,建设化学基础理论必修课群和选修课群,加强化学基础理论。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工业实例,强化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依托校内工科教学平台,强化工程意识。依托化工原理、电工电子和机械工程三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化工原理、工程制图、应用电工学、电子电工实习、金工实习等理论与实践课程,使学生具有进行应用性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工程能力基础。
[关键词]应用化学;实验教改;三大模块;多层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3-0055-03[作者简介]吴静(1978―),天津人,硕士,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化工分离技术。
应用化学专业是在应用化学二级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理科、工科结合的特点。其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厚实理论基础知识的、扎实实验基础技能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理工结合型应用化学专业技术人才。
根据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笔者以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为研究对象,从专业实验课程的设置出发,围绕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型设计性实验三大模块,合理划分应用化学专业的实验内容,初步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增强其创新能力。
一、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课程设置的主体思想
应用化学专业是理科与工科相结合的宽口径多交叉学科,应重点培养学生对化学化工类学科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专业不单需要开设基础性实验课程,更需要加强综合性、创新型设计性实验的开放性教学。一方面对于实验室中常用的仪器设备应保证学生可以熟练使用,通过创新型设计性实验的设立,培养学生自主查阅文献的能力,从而掌握实验原理、实验方案设计方面的知识,并能对实验结果展开讨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综合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时需要结合多方面的知识加以讨论,从而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应用化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具体方法及实施方案
笔者多年从事应用化学专业实验的一线教学,发现传统的实验模式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使得教学方法单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考虑我校本专业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及循序渐进的理论原则,从基础性实验即验证性实验开始,逐步开展综合性实验,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做创新型设计性实验。
(一)开设基础性实验
应用化学专业隶属于化学化工类学科,在学生大一大二时已开设化学类的基础性实验。专业实验不同于基础性实验,但在教学方法上仍以四大化学基本操作训练为主,须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技术要领详细讲解。某些实验操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应由指导教师认真示范,在实验过程中适时指导,对实验的要求以完成基本技能训练为依据,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及思考。
可根据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安排相关实验。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有两个专业方向,其一侧重于工业分析,基础实验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等;其二侧重于电化学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化学电源、环境电化学技术等。可通过针对本专业开设的基础实验课,使学生掌握基础专业实验的全过程。
(二)发展综合性实验
综合性实验是本科生实验教学改革的特色项目,它对原有实验进行精选并且加以完善更新。这类实验强调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重点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在已经达到一定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通过对原料的合成、对成分的分析及对物质性能的测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的能力。如我校开设的综合实验有机化工产品分析,这门实验课程将工业上常见的有机化工产品,如癸二酸、甲醛、尿素、味精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熔点的测定、水分的测定,以及其中某一成分的确定,运用了多种实验方法,如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使用的仪器包括显微熔点测定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旋光仪等。再如有机合成综合实验这门课程,通过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找出最佳合成方法,对合成出来的产品进行精制、提纯,并测定其物性,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大综合实验的配比,将原有的简单化合物的测定及合成更新为化合物合成并对其产品性能进行测定的综合实验,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三)设立创新型设计性实验
创新型设计性实验又称为探索性实验,即通过基础性化学实验及综合性化学实验的学习、训练,应用化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完全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从文献的查阅到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方法和条件的选择,最终完成数据处理分析等一系列完整的实验过程,由此将学生的知识能力转变为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
借助前人的工作经验是开设创新型设计性实验的基础,积极思考与归纳研究对象,大胆设计与探索未知因素,可以发展学生独立研究工作的能力。如我校开设的化学创新型设计性实验中合成一种物质的方法有许多,可要求学生查阅不同的文献资料,然后根据所查资料分组实验,最后比较考察通过不同方法合成出的产品的得率有何不同。
三、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作用与特点
通过上述实验教学的改革,系统地设计了实验教学体系,科学地安排了实验的教学内容。摒弃过去实验教学简单、分散、缺乏创新的特点,得到有利于培养应用化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的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的实验教学体系,使学生扎实地掌握了本专业的学习特点,并实现下列目的和创新要求。
(一)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高质量的实验教学平台,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工作作风,依赖于基础性实验,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二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依靠综合性实验的设立,可以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三是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并以此设计解决方案的能力。将现有实验资源进行整合,从认知规律出发,由构建理论作为指导,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培养了适合现今社会发展需要的具备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人才。
(二)重点建设实验室功能和实验教学过程重组,完成建设和应用网络资源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实验教学管理和示范中心的示范作用进行资源的配置与优化,开展实验教学改革,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综合设计型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实验教学软、硬件教学资源合理共享和购置。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调整上,我校应用化学专业与实验中心联手,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利用学校的产学研中心将校内的课堂教学与校外的实践教学相结合,利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等各种不同渠道追踪学科发展的最新特点、趋势,由此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并且对不同类型实验教学的规律进行总结。
四、结束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应用化学专业学生为主要实践对象,采用三大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得到加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满足了现代企业对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要求。
从今后的发展方向来看,任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了解当代科学研究的前沿信息,从而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化学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梁红,等.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开展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0(5):53-56.
[2] 孙希明,郭红宇,陈艳英,等. 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7).
[3] 李沅,曹亚峰,王大鸷.高校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的探索[J].科教导刊,2013(4).
[4] 郝志峰,余林,李永峰,等.构建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索[J].广东化工,2009(2).
[5] 钟东臣,卢伟.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及其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7(4).
[6] 包锦渊,梁永欣.谈应用化学实验课结构的改革[J].青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6).
[7] 曾坤伟,何锡辉,等.应用化学实验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6(6).
从网络环境下应用化学专业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原则及模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为培养应用型化学人才提供一种新的教学、学习模式。
[关键词]
网络环境;应用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1]与应用化学实验结合恰好弥补了应用化学实验培养过程中的一些不足[2]。21世纪是网络信息时代,随着电脑、智能手机和网络的丰富,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倾向于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多的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大大提高了视野和学习效率[3]。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思考能力、探究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旨在塑造新型科学创新型人才。目前研究性学习在中小学实施比较多[4-5],在高等教育里研究及实施的都相对较少[6-7]。应用化学是在基础化学上发展出来的应用学科[8],主要以应用为主,介于基础化学和化学工程之间。其培养的人才一方面需要具有基础化学知识,另一方面需要以工程技术为很坐标横向发展[9]。但目前应用化学实验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实验室资源条件有限,实验室很难到达企业或公司的实际设备条件,有些实验只能在书上或教师的ppt中观看到一些图片。二、本科应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与企业联系较少,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实习或是见习,一般只能参观。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较低下的问题。高校化学工作者已经越来越关注研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网络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将两者结合,相互补充,将其应用到应用化学的实验教学中,能很好的解决应用化学实验教学的瓶颈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化学人才,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1网络环境下应用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1树立正确的网络信息观
随着我国网络的普及,及电脑、笔记本、智能手机等走遍了全国,越来越多的学生接触到新科技,新信息。当然信息技术是新世纪应用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学生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技能。但我国的中小学及大学生在使用这些智能设备时,很少将其用在学习上,大部分将其作为娱乐设备如:玩游戏、聊天、关注娱乐体坛信息、看新闻等。这就是在大量的网络信息垃圾下,如何正确使用智能设备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与知识。在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在网络信息的海洋中抵制各种诱惑,排除各种垃圾,牢牢记住自己的目标,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用自己的科学观、价值观辨别是非,正确认识和理解网络文化,也为将来网络环境下的长期研究性学习打好根基。
1.2提高实验动手应变能力
应用化学作为以应用为主的理科专业,主要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用’为主,而大部分的理论知识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的,因此应用化学实验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但一般情况下受到学校硬件条件下的限制,很多实验都分组完成。分组实验能很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很多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有一些学生几乎不动手操作。同时还有一些危险性的实验,由于其安全性问题,学校不会设置此类实验,大大减少了学生面对危险实验的处理能力。而网络虚拟实验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观看化学实验视频,然后再虚拟仿真的化学实验平台上自己操作,加深实验内涵的记忆和理解,进一步加强动手能力,提高应变能力。
1.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发散思维
应用化学培养的毕业生生主要面向的是公司和企业,需要具备公司和企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本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处处存在危机,处处存在问题,需要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将每个实验操作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都需要考虑到,将问题或者危险扼杀在摇篮中,且需要发散思维,有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学校的实验中无法进行公司或企业中的大型实验,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化学实验利用仿真实验平台能很好的弥补这一缺陷,能让学生在仿真实验过程中认真观察,思维扩散,发现规律,步步为营,从而达到锻炼逻辑思维的发展和缜密科研态度的培养。
1.4自主研究创新、团队合作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模式不同,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老师不在是主导,而是协助的作用。学生自主研究设计,提出问题,验证问题,探讨分析,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在团队合作中,任务明确,有利于团队协作。
2网络环境下应用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原则
2.1引导启发
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在起主导作用,而是引导启发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选择设计合适的问题或创设一定的教学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散其思维,增强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正确完成目标并在不断的实验过程中培养良好的习惯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个性主体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学生要意识到其主体的定位,不再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而是在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自己思考设计合理的研究方案,提出系列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自行解决验证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完成实验目标。在研究性学习中需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的特异性,网络环境及实验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个性主体性原则,同时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
2.3资源丰富、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应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就是网络资源的丰富和各种仿真化学实验软件的支持。目前国外有很多组织或者机构在进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如VSL(VisualSystemsLaboratory)虚拟系统实验室、VRICHEL(VirtualRealityinChemicalEngineeringLaboratory)实验室、虚拟工程/科学实验系统等,而国内也有很多大学创建了自己的虚拟实验,这些与化学实验相关的软件及虚拟实验室的建设是网络环境下应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物质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比较全面的软件平台。资源共享将是网络环境下应用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发展趋势,我们可以联合国内各大高校实施联网实验、建立网络高速公路或者实施网上实验年等方式促进网络资源的共享,一方面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范围,给学生一个更大更好的学习及展示平台。
2.4有效评价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个主要模探索式,在整个过程中并不会因为教师功能的改变,而使得教学过程无法控制。研究性学习仍然是一个可以操控的学习模式,这就需要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及时的交流、反馈给老师,然后老师及时地给学生一定的评价与指导,就像风筝一样,线永远在老师的手里,学生既是主体风筝,自由学习。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3网络环境下应用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的模式
网络环境下用用化学实验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应用化学实验模式不一样,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需要一个设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模式来作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支撑。在结合网络、研究性学习及应用化学这三个因素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如下图的学习模式。在此模式中主要分为;课题确定、情境创设、方案制定、实践探究、总结评价反思和实验拓展这六个部分,每部分都是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但六大部分不可分割息息相关。
3.1课题确定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具有特定性,且现在各方面资源与条件并不是很丰富,不是所有应用化学培养方案中的实验。课题的确定也是教学目标的确定,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动手能力,所以应在多层次分析应用化学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建构主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实验课题。如可从:煤化工-甲醇的生产精馏实验、环境监测与分析-水体有机化合物的测定、精细化工-水溶性漆的制备与应用、食品分析-橘皮中果胶的提取与应用、应用电化学-材料表面电化学改性及其性能测试等课题。同时应考虑实验的实验客观因素,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3.2情境创设
在以往的应用化学实验中存在教学与现实分离的情况,一般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及问题,很少将实验与实际的应用或生活相连接。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资源及软件,将每一个实验目的、原理甚至危险都真正融入实验中,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实验情境,然后与我们的实验相对比,比较真实实验与实验室实验的联系与不同点。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还需将如何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哪些途径可以查询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等都融入其中。
3.3方案制定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致,可以将学生按一定的能力平均分组,然后学生自行分配任务。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学生可以以自己的知识储备或查到的资料为基础,设定处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和预期的实验结果。
3.4实践探究
在前期的准备工作基础上,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设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践,再以实践的结果来验证实验方案和实验假设,然后根据实验结果来修正实验方案,最终完成实验内容。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由于每个小组的实验方案并不一致,所以每个小组需要及时、清楚的记录每一个实验操作,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在旁及时辅助与必要的指导。
3.5总结评价反思
在研究性学习中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会出行不同的问题,需要及时的归纳总结,和小组交流,这样可以促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还可在增强同学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的关系。在学习结束后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对成果进行鉴定,网络互评以便于学生进一步强化知识内容及实验过程中的应变能力。还可以将成果共享。
3.6实验拓展
拓展实验能提高教学效果,在网络环境应用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习中,实验拓展能在网络、理论知识、实验和实践中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总结
网络环境下应用化学实验的研究型学习能提高应用化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验动手应变能力,将是应用化学实验学习的主要模式之一。但这种学习方式还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积极配合。学校需要给予政策、经济和人才上的支持;教师需要不断的学结提升自己的能力;学生需要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改变以往接受式的学习模式,在讨论中开拓思维、提升能力。目前这种学习模式在应用化学实验中实施的比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作者:吴福芳 王倩 吕秋颖 盛良全 夏娟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新明,余继飞.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3,194(3):20-23.
[2]王涛涛,黄玓.网络化化学教学与传统化学教学模式的比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4):71-73.
[3]牛亮峰,孙婷,李公春,等.网络环境下有机化学实验预习模式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6):155-157.
[4]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5,3:19-23.
[5]赤丽娟.网络环境下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1.
[6]牛淑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研究性学习模式探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21-123.
[7]齐钦.略论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10):101-104.
[8]马学林,杨威.应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阴山学刊,2015,29(1):70-72.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化学类课程在畜牧兽医类专业中的作用进行定位,与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改革密切结合,掌握畜牧兽医类专业对化学类课程知识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确定化学类课程应开设的内容。目前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岗位包括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家禽繁殖工、兽医化验员、乳品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拓展岗位包括宠物养护员、宠物美容师等。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化学类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技能为:应用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内容整合。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化学类课程主要开设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以及化学类综合实训课程,共计96学时。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教学,导致一些相同的内容重复讲授,浪费学时。如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吸光光度法属于仪器分析法,该教学内容安排在学期未,且因时间关系只来得及安排一次仪器分析实验。而动物生物化学在学期初的第二章蛋白质测定、第三章核酸测定、第五章血糖测定等实验中均要使用分光光度法,导致两门课程一前一后都讲授了该项内容,但又因学时有限,讲解和操作都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深刻。对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合并课程进行授课,将分析化学课程中溶液配制内容与后续的分析化学实训和动物生物化学实训相结合,在后续实训中所使用,溶液均指导学生计算和配制,既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又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知道实验用的溶液是怎么来的,还可以节约试剂,保护自然环境。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是动物生物化学非常重要的前修课程,也是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的前修课程。但因学时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取消了这门课程。合并化学类课程学时后,可对分析化学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化学分析法只学习酸碱滴定法,删除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滴定法的内容,加上动物生物化学不需重讲分光光度法的时间,可节约20学时,用于增设溶液配制和与动物生物化学相关的部分有机化学内容。由图1可见,整合前,由于开设课时有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核酸的代谢等内容未能讲授,整合后添加了这些相关内容,并有更多的课时用于技能训练,使知识和技能训练连贯性更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的养殖业人才。
摘要:结合本校实际,对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转型改革进行了研究与实践。通过转变观念,推动专业转型改革求实效;落实校企合作,立足地方求发展;强化实践,打造特色求支持,取得了良好成绩。
关键词:高师院校;工科;专业转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05-02
高院校化工类专业一般是依托化学师范专业而派生出来的,天生带有师范遗传基因,表现在就业师范化、专业实习学校化、主干课程理论化、学习氛围师范化[1],导致培养的化工类专业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进而缺乏竞争力。我校化工类专业2014年被批准为河南省专业转型发展改革试点专业(集群),在专业转型改革方面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转变观念,推动专业转型改革求实效
大学,历来被视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机构,始终陷于“扬学抑术、尊学贬术”的境地[2]。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必须遵循办学规律,以转变观念为先导,跳出师范的思维模式,推动专业转型改革取得实效。
1.明确专业定位,由知识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专业转型发展要求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要求对接。因此化工类专业集群的培养目标应着重培养学生“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化工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我校化工类专业集群主要对象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开设以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特别强化知识应用和工程特色,使学生在众多技术领域具有用武之地。
2.调整课程设置,由偏重理论性课程向加强应用类课程转变。工科专业应打破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等片面的教育观念[3]。我院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共同完成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培养方案在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拓展、素质拓展、通用技术等平台课程体系中,新设置了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现代化工物流技术、现代化工商务、能源工程、化工过程模拟及其应用、化工节能原理与技术、化工实用技术等应用型课程和工程制图与CAD、化工实训、化工过程虚拟仿真等实验实践课程。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相结合原则,更注重实践与实训,增加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学时,使实践环节总学分达35%以上。邀请企业专家增设了“企业专家报告或讲座、化工企业生产试车开车规范”等应用性课程。前三年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和实验学习,最后一年开展校内训练和工厂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突出应用,突出训练。
3.改变课堂教学形式,由注重理论灌输向突出能力培养转变。我校按照工程问题、工程案例和工程项目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专题讨论、专题讲座、情景模拟等形式,突出实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1)实施生活常识联想教学法。化工原理教学中的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过程、吸收过程、精馏等实施了生活常识联想。(2)实施案例教学法。板式塔设计教学,通过分析回流比对精馏过程的影响,选定回流比使操作与设备总费用最小,达到经济上的最优化。案例考察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理念。环境工程教学结合信阳化工厂、污水处理厂等“三废”的处理实例,介绍各种工程的工艺参数、运行效果,强调工程注意事项,引导学生提炼和归纳。(3)实施自学辅导教学法。环境工程教学要求学生对污染处理设备或构筑物进行自学、资料检索,通过自学阐释设备或构筑物的结构特点、不足之处,提出完善的想法和理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引导深入思考。这种不局限于课本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4)实施游戏、演讲教学法。选择了“再说环境风云”、“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等主题,开展环境工程讨论式教学,学生用新闻播报、小品或演讲的形式展示问题、分析问题、点评问题,通过不同形式表达小组或个人的观点。(5)实施调研学习法。环境工程教学课后提供了“面对酸雨的对策、浅谈农村乡镇企业小化工污染防治的对策、论交通与大气污染、论城市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途径和措施”等思考讨论问题,学生通过问题分析与文献查阅来实现。选择“信阳市污染源调查、某化工厂污染程度和主要污染物分析、信阳市自来水水源调查”等调查研究性课题,通过社会实践调查,学生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深刻体会到了环境工程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落实校企合作,立足地方求发展
地方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地方高师院校工科专业在未来竞争中的成败取决于与地方经济建设结合的紧密程度[5]。
1.引进来。高师院校化工类专业集群应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用一体的实训基地,构建符合化工真实环境的技术技能体系和实训体系,不断推进化工专业(集群)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近年来,我院与海客迈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学校设立了校企联合研发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孵化基地,企业提供研发、训练项目和委派指导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指导下,学生参与项目研发和创业训练,实现校企双赢。
2.走出去。化工类专业设置的基本宗旨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专业发展方向应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趋势相适应。近年来,我院与海客迈斯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河南甾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光山博正树脂有限公司、莱帕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了认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以就业为导向、应用技术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合作中形成了“资源共享、利益共赢”的多赢局面,提升了化工类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强化实践,打造特色求支持
高师院校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在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学科―课程―职业―专业的专业成长路线,走“以特色求发展”之路[2]。
1.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新的培养方案中,构建了实验教学、课程实践、认知见习、专业实习实训、科技文化课外实践、科技创新训练、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新体系。新建了化工过程实训基地、化工过程虚拟仿真实训室、科技研发实训室、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室等,购置了精细化工生产线、常减压精馏和危化品特种作业实际操作仿真实习等实训设备和软件。化工原理等技术类课程均设置了课外实践学时。实现了包括“助理实验员、助理研究员、学科竞赛、自主实验、课外实践、科研基金项目”等全方位开放实验室。
2.强化实践考核。积极改革实践课程考试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实施了闭卷笔试、口试答辩、实际操作、论文资料综述、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考试考核变成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高校专业转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师生重视,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近三年来,我院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学生在《Supramolecular Chemistry》、《化学世界》等期刊145篇;承担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项;完成校大学生科研基金27项,获得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省级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化学化工类专业(集群)转型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杨烨.“非师范”的师范化:地方高师院校专业转型中的问题与应对[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158-160.
[2]唐卫民,彭万英.大众化背景下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的专业转型[J].辽宁教育研究,2008,(4):26-28.
[3]周诗彪,肖安国,黄小兵,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转型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15,308(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