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发展的优点

科技发展的优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发展的优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发展的优点

科技发展的优点范文第1篇

一、 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的适用范围

电钢琴集体的授课模式适合于程度浅或是刚入门的学生。这是因为集体课教学面向的学生较多,而上课的时间有限,针对初级程度或者是程度较浅的学生的授课内容通常比较短小简单,集体课的授课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问题,达到教学计划的预期目标。

通常我们将电钢琴集体课划分为小组来进行教学,一个小组课分为六个人一组或者是十二个人一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六个人一组比较理想。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从学习时间、程度、曲目量、曲目范围几个方面来进行考量,然后将情况比较接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进行教学。这样授课内容就比较集中,可以从多个方面、多角度进行教学。

二、 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的优势与劣势

1.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演奏实践,提高学生的自信

在传统的教学形式当中,学生通常只是面对老师来演奏,缺乏演奏锻炼,尤其是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钢琴演奏的机会很少,上台锻炼的机会基本上仅局限于考试。因此在参加考试或者音乐会的时候怯场、卡壳的现象时有出现。而在集体课教学中,学生在回课的时候需要上讲台演奏,听众除了老师还有其他的同学,在长期的上课过程中,学生也逐渐适应了当众演奏,适应了被人倾听的环境。学生经常面对观众演奏,在演奏中又不断地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的时候,学生的自信心也在不断地增强。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钢琴集体课教学需要学生和教师保持很好的沟通,进行良性的互动。需要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集中,在课后充分地调动主观能动性。因为集体课的教学不能始终只面对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能够单独回课的时间并不长,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始终去认真听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演奏的讲解和分析,并且要认真地做笔记,在练琴的过程中,根据教师上课的要求,仔细地检查和判断自己的弹奏是否符合要求。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主观学习的能动性,学习才会有收获和进步。这对学生增强主动学习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都非常有益。

3.有利于增加学生之间的合作

集体课教学的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是可以进行合奏、重奏的教学。重奏又可分为四手联弹、三声部重奏、四声部重奏甚至六个声部的重奏。这些重奏曲目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开阔了音乐视野。重奏的训练要求学生增强合作意识,充分调动起大脑的积极思考以及听觉的主动性。有意识地了解乐曲的结构,了解各个声部的特点和织体,在合作中注意倾听各声部的进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声音,以达到合作的最好效果。学生充分体会到钢琴演奏的乐趣,提高了听觉的敏锐性和主动性,更有助于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的提高。

4.有利于学生学习钢琴教学法

在集体课教学中,学生的回课变成了像“大师课”形式一样的公开课。正在回课的学生和在听课的学生都要认真地听讲。因此,像钢琴大师课的效果一样,听课的人除了了解乐曲的处理,演奏的技巧之外,也可以了解授课的过程、教学时的手段和方法,从而对钢琴教学法有一定的认识。

以上是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的优势所在。不过,电钢琴集体课的同样有劣势,主要在于:因为授课的时间有限,而面对的至少是六个学生,因此不可能将时间全部集中在一个学生的教学上。这样就不能像小课的教学那样针对个别学生教授所有的教学曲目。如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或者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可能会造成学生对所学乐曲掌握不细致或对某些技术方法掌握不准确。

三、 如何发展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的优势

在教学中要制定科学的、目的性明确的教学计划,进行内容生动、形式活泼的课堂设计。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的课堂设计应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主导,以让学生学到有效地学习方法为目的,并在教学中贯穿教学法的学习和应用。

首先做好教案,将课程内容做合理的安排,力求体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原则。能够调动起学生得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通常课程内容包括:基本练习、练习曲、乐曲、正谱伴奏、合奏、教学实践等。

1.基本练习可以以合奏为主,单独辅导为辅

基本练习主要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基本技巧训练。在练习前先进行示范讲解,先强调练习要注意的共性的问题,使学生充分了解要点。学生一起弹奏的时候再针对个别人的个别问题进行纠正。以音阶、琶音、和弦的练习为例,在教学时首先强调要求,即正确的指法,手指的主动性,换指要均匀,注意手腕的放松等。在学生们进行齐奏的练习时,针对有些学生的问题进行纠正和讲解。如一些学生的小指容易紧张,换指的时候动作过大等。学生先获得了正确的方法指导,避免一些共性的问题的出现,再注意自己的个别问题。这样的学习就比较有效,也节省了有限的上课时间。

2.乐曲的学习过程是新曲目和旧曲目交替进行

新曲目的学习由教师讲解和学生讲解穿行。在布置乐曲的时候,教师指定学生在下节课的时候进行对该曲的讲解和示范演奏。要求该学生在课后查资料,了解包括作曲家生平、时期、创作风格,乐曲体裁的介绍,以及通过学生自己对乐曲的练习,分析乐曲的曲式结构以及演奏要点。如学习巴托克的《献给孩子们》,重点是对作曲家的资料的搜集整理,再对乐曲进行分析。学习莫扎特的《小步舞曲》,首先了解莫扎特的生平,重点作品,创作风格,并查阅关于小步舞曲这种背景体裁的介绍,再对作品进行分析。上课时由指定学生先进行讲述和示范。在学生进行讲解的时候,教师应尽量不参与,也作为一名听众在教室座位上聆听,之后充分肯定学生的同时指出不足并进行补充。

笔者在授课时用这一方式的效果比预期的还要有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学生查阅了相关的背景资料,关于作者所处的环境社会背景以及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也进行了了解。在进行示范演奏时也比平时回课认真细致。这种换位的教学,使学生在角色发生转变后,以最积极地态度来要求自己。而且有效地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的要求,知识摄取量因为需求而增大。也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明白了学习钢琴并不只是在琴房练琴。

对已经上过课的旧乐曲采取抽查的方式,对两至三名学生进行检查。在学生演奏完毕后,先让学生对自己的演奏作出评价,再由其他的同学进行补充。既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也可以检验学生对于乐曲的了解程度和授课要求的掌握程度。只有对自己或者对别人的演奏有意识地去评判和聆听,才能够建立起学生在练琴时用耳朵去检验,用大脑去指挥的习惯,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通常要经过两至三次的授课,逐步提出阶段性的要求。首先要求读谱的准确,接着再要求对音乐内容的表现,掌握乐曲的基本要求,最后达到乐曲的主要学习目的。

3.正谱伴奏在集体课教学中应当予以重视

正谱伴奏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在学习阶段会经常有伴奏的实践。我在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进行正谱伴奏并不清楚,他们以为只是和演唱者合在一起就可以了。在伴奏的时候没有认真地研究乐谱,对于伴奏和声乐的默契配合没有要求,对于伴奏的音乐处理也没有高质量的要求,更谈不到对伴奏的重要性的认识了。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给他们由浅入深的正谱伴奏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可以起到为学习即兴伴奏做准备的作用。

正谱伴奏的教授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首先在布置的时候,对乐谱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歌曲及伴奏的基本特点以及在合作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和声和调性、伴奏织体进行简要的分析。然后要求他们在课下练习,并且和同学进行合作。在回课的时候要求他们以两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再对其伴奏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使得学生在学习不同风格、时期的正谱伴奏后,能够对伴奏的基本要求有正确的认识和掌握正确的伴奏技法。

4.合奏教学是集体课教学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之一

合奏可以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养成聆听的意识和习惯,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当乐曲在大家的共同的努力下呈现出美妙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成就感和喜悦的情绪是和独奏完全不同的。在合作中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音乐的独特魅力,享受投身于音乐的美好过程。

合奏教学的进行可以两、三周进行一次。我在教学中使用的重奏曲目包括:经典的四手联弹曲目,如莫扎特、舒伯特等人的经典作品;改编的比较精彩的名曲,如《胡桃夹子》、交响乐片段等,程度较浅的三重奏、四重奏等。这些重奏乐曲的声部较多,每一个声部并不复杂,但是合作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既要了解其他声部,又要熟练掌握自己演奏的声部。乐曲合作的效果之精彩往往让学生喜出望外。学生在进行重奏的合作时,总是抱着积极地热情,课堂气氛也相当的活跃。

5.教学实践成为钢琴集体课教学的一大特色

教学实践是我在最近的教学中开始实施的,我认为教学法的学习和应用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学生在毕业后甚至在上学期间就有了一定的教学实践,但是在教学的开始没有获得系统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从而盲目地在教学中摸索。这样的后果是浪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俗话说“教学相长”,教学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我认为可以鼓励学生在学习之余进行适当地教学实践活动。

在集体课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教师辅导的教学实践。首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上课中有意识地学习教师的教学方法,再由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辅导学生进行实践。在授课的过程中,定期的让同学们之间相互授课。让学生到讲台上对同学的演奏进行评判和具体指导,在一段模拟的授课结束之后,由教师对其教学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和指导。这样学生有了模拟的教学环境,而且还可以了解教学的过程,又有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也使得他们对于钢琴教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综上所述,随着电钢琴教学的积极展开,钢琴集体课授课方式成为普及钢琴教学的一项重要形式。如何使电钢琴教学既能够保证和小课教学一样的质量,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课教学的优势,是我一直在教学中思考的问题。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集体课教学中,要以保证基本功训练为依托,以强调教学质量为先决条件,用多样的授课形式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保证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使得集体课教学不但不显缺憾,还具有钢琴小课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并使得这样的优势发挥到最大限度,让电钢琴集体课教学拥有广阔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孙维权:《钢琴即兴伴奏为什么在我国发展缓慢―听乐随谈之一》,《钢琴艺术》2003年第1期

2.胡自强:《浅论高师钢琴教学的转型》,《钢琴艺术》2000年第6期

3.孙鸣:《高师钢琴教学改革之我见》,《钢琴艺术》2002年第6期

4.司徒璧春、陈朗秋:《关于高师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考》,《钢琴艺术》2002年第5期

科技发展的优点范文第2篇

一、职业学校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策略

职业学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薄弱,学生在口头回答问题时往往顾此失彼、漏洞百出。说明学生的语言智能急需培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准确叙述物理规律、表达物理概念,如何准确书写物理名词和表达实验现象。在回答问题时要兼顾表达的系统性、准确性和科学性。例如高一学生将“匀变速直线运动”错写成“均变速直线运动”;高二学生在写“衍射”、“干涉”时,常写成“衍涉”、“干射”。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种语言问题,不是值得注意的大问题,大部分属于口误,经过几次纠正就解决了。但这种口误属于语言智能范畴,在“纠错”的过程中,不要只考虑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是:物体加速度的大小与合力成正比,和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力方向相同。职高学生往往只会利用F=ma做一些简单计算,而没有考虑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方面的相关因素,这就是职高学生语言智能有所缺陷的表现。

在职业学校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课堂教学时教师语言必须准确、规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基本概念、规律时必须使用规范的专业术语,对学生起示范作用。教师要根据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对容易表达错误的要着重要求,例如,将“匀速直线运动”简写为“匀直运动”就不够规范。教师课堂教学中专业的、流畅的、抑扬顿挫而又富有魅力的表达,不仅能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能给予学生良好的示范,甚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教学中学生必须多发言,多参与。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注重传授,其实更应该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得再好学生没学会还是一场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位学生都全方位参与,尽量创造给学生表达的机会。例如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重新表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同时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在实验教学中,像“磁场”一章中的实验“同向电流相互吸引,异向电流相互排斥”。教师做适当指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再比如说一些简单规律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再在学生的表达基础上给予补充和评价。这样做虽然时间多花了点,但学生获得了亲身体验,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还逐步提高了语言智能,是值得的。

二、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视觉―空间智能的策略

我们通过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可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课堂中,学生的分组实验和老师的演示实验都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例如,伽利略发现摆的等时性是通过观察教堂摆动的吊灯得到的;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是通过对行星、月球等运动的观察,并结合前人的基础理论研究后获得的。可见观察对研究物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职业学校物理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而且可以使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逐步得到开发。

心理学理论告知我们,人在感知事物的同时也在理解事物,并且感知和理解同时进行不分先后,观察与思维密不可分,这是多元智能理论提出视觉―空间智能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积极思考,也可以引导学生朝着预设的方向思考。例如,在做实验之前教师先交代学生注意观察哪些现象;也可以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实验中会有哪些现象出现;还可以给出一些具体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学生经过观察、比较、思考、讨论等一系列大脑活动,正是伴随这些大脑活动,学生的理解才更透、记忆才更深,学习才得以提高。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幻灯片、投影片和录像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素材,一些学生只是简单地“看”,只是被动的观察者。虽然运用了现代教学手段,但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强化,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必须引发学生参与思考,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职业学校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呢?

1.增加学生动手的机会。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自然现象;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家庭现有的生活器具做一些简单的实验;还可以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动眼、动耳、动脑。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思考、归纳、总结。当然教师还要给予适当指导、补充。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力得到了培养。

科技发展的优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玻璃钢,模板,圆柱,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金隅科技发展研究中心D、E栋工程位于东城区安外大街小黄庄路甲9号,具体地址边界为:北临北三环安贞桥,南临小黄庄路,东临小黄庄北街,西临安外大街。建筑面积85015平方米,主体面积53305平方米。金隅科技发展研究中心D、E栋工程是集写字楼、商业、影院、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地上15层,地下4层。大厦部分柱子采用圆柱,每层6根,圆柱直径分别为850㎜,700㎜,760㎜,层高也不一样,分别为4.32m、4.2m、6.08m、3.8m,圆柱模板的选型成为制约工程进度和工程成本的重要因素,经过反复研究和对比,决定选用以4.37m高复合材料平板玻璃钢圆柱模板,配以多层胶合板模板作为梁柱接头,这样的模板组合施工方案取得了合理的施工效果和经济效益。

1.玻璃钢圆柱模板的特点与原理

1.1选用玻璃钢圆柱模板的优势

①高强复合材料玻璃钢圆柱模板具有韧性好、耐冲击、强度高,耐磨性好等优点。

②采用玻璃钢模板浇筑的圆形柱,具有工效高和浇筑成型的圆柱柱面光滑整洁等特点,在使用过程中,将整张板螺接闭合定位后即可浇注,并且在垂直方向只有一条竖缝,周转次数高。

③玻璃钢圆柱模板具有重量轻、强度高、加工制作和运输方便等优点,它克服钢模板笨重、木模板制作难度大、耗用木材和周转次数少等缺陷。

④安装拆除方便,只需人工就可安装、拆除,因此,解决了钢、木模板大量占用机械吊车的问题。

⑤所浇筑的混凝土圆柱成型规矩,表面平整光滑,可达到清水混凝土的质量标准,满足创建优质工程对模板的要求。

⑥玻璃钢柱模,刷脱模剂比较方便,表面浮浆只需用拖布即可擦掉,减少了维护时间和费用。

⑦这种模板具有造价底,重量轻、施工简便的特点。玻璃钢圆柱模板一般可周转使用30次左右,其费用为同规格钢模板的45%。

1.2工艺原理

高强复合材料玻璃钢圆柱模板是利用高强树脂、无碱玻璃纤维沾物及碳纤维织物经特殊的工艺复合在一起,按照拟浇筑柱的直径和长度制成的整体卷曲式玻璃钢圆柱模板。在浇筑前依靠其自身塑性自动胀圆,一般情况,圆柱直径越大模板成型越好。只需用柱箍、钢绞线、花篮螺栓即可调整垂直度。

1.3适用范围

①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现浇混凝土圆柱的施工。

②圆柱数量较多、高度不统一。

③工期紧张,加工木模板和钢模板时间太长。

2.玻璃钢模板的施工

2.1玻璃钢模板的制作要点及质量标准

金隅科技发展研究中心D、E栋圆柱直径小于1000mm,直径1000mm以下的玻璃钢圆柱模,可作成1个整圆;模板长度根据圆柱高度进行加工。在模板加工前,应根据混凝土侧压力的大小,经计算确定玻璃钢模板的厚度,一般为3~5mm。厚度太大,耗用材料多,增加成本;厚度太薄,会影响模板的使用次数。考虑模板在承受侧压力后,模板断面会膨胀变形,因此,模板的直径应比柱子直径略小,一般为柱径的99.4%。在模板接口部位,通常使用的是肢宽6~8cm、厚5~8mm的角钢,但角钢的强度不是太理想,因此采用槽钢(60×30×3mm)代替角钢。如图2-1所示,槽钢与模板内侧必须保证为90°,接口两边的槽钢一定要平直,以保证模板接缝严密。在槽钢上钻螺栓孔,以供应对接用,螺栓孔要求150±5mm。

图2-1

玻璃钢圆柱模板的质量标准如下:

①玻璃钢模板内侧表面应平整、光滑、无气泡、皱纹、外露纤维、毛刺等现象。

②玻璃钢模板拼接的接缝,必须严密,无变形现象。

③槽钢与模板连接牢固,接口圆弧顺滑。

2.2玻璃钢模板的施工方法及施工要点

工艺流程:柱模板就位闭合柱模紧固螺栓安装柱箍安装支撑及钢丝缆绳校正垂直度后固定柱模搭脚手架浇筑混凝土拆模清理、涂刷模板脱模剂

(1)支模准备工作

①安装柱模前,要清除桩基杂物,焊接或修整模板的定位预埋件。

②模板在装配之前要均匀的涂一层优质油性脱模剂,不要漏涂。

(2) 柱模支设

玻璃钢圆柱模板支设方法如图2-1所示,操作要点如下:

图2-1 玻璃钢圆柱模板支设

①钢筋绑扎完后,首先在柱脚处摊铺护脚砂浆,砂浆高度50mm成三角形。在柱筋的下口按线设置十字顶模筋或定位筋,调整模板位置时,十字顶与玻璃钢模板下柱箍间或定位筋与下柱箍筋间垫以木块,调整后确保模板位置。地面用砂浆找平。在柱子上端(高出浇筑高度400mm)增设一个直径12mm圆形定位箍筋内撑,内撑加工如图2-3所示,

图2-3

保证钢筋位置。

②由2~3人将模板抬到柱筋一侧竖起,然后顺着模板接口由上而下用手将模板扒开,套在钢筋外圈,在闭合模板前,在对接部位粘贴海绵条。

③用螺栓将模板组合起来,并逐个拧紧。螺栓安装时为一正一反安装。

④安设柱箍或缆绳。

⑤当混凝土圆柱高度较高时,一般采用多节拼接法或整体提模法施工。

(3)模板安装质量标准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如表2-1所示。

(4)拆模及养护

当圆柱混凝土强度达1N/m㎡时,可开始拆模。首先拆除拉筋,然后拆除柱箍,卸接口螺栓,将模板从柱面拉开即可。拆开的模板严禁摔撞,应及时清理干净,涂刷脱模剂,备用。

表2-1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5)模板的保存与修理

①模板在存放时必须展开平放在较平的地面上,且工作面向上,在作业现场无条件平放时,必须组装后立放。

②每次使用前检查模板有无损坏。将工作面上的粘浆除净(清除时不要损伤模板工作面)打匀优质油性脱模剂方可使用。

③模板应避免翻拆踩压或重物撞击。

④模板避免高温暴晒。

⑤模板遇有破坏孔洞或小面积开裂等现象时,应用复合材料及时修补,严禁带伤使用。

3.注意事项及保护措施

3.1注意事项

①模板在使用及运输过程中,不得碰撞,防止破裂及变形。

②拆模时不得硬砸、硬撬,以免损坏模板。

③已拆下的模板,严禁从高处扔下,如发现有损坏变形,应及时进行修补。

④玻璃钢模板不用时要入库保管,竖向放置,水平堆放时只准单层放置,严禁叠放。

⑤由于水泥碱性大,拆模后一定要及时清除模板表面的水凝残渣,防止腐蚀模板,刷好脱模剂。

3.2保护措施

玻璃钢模板因弹性较大,在拆装过程中易出现模板弹开伤人的情况,故在模板制作时要求厂家上下两端增加限位模具,满足安全要求。金隅科技发展研究中心D、E栋未出现圆柱模板安全事故。

结语:本工程圆柱采用复合材料平板玻璃钢圆柱模板安拆时只需人力将接口扒开,安拆速度明显加快,模板施工工效可提高3~4倍,加快了模板的周转;模板重量轻,2~3人即可拖运,可以不用塔吊拆装,节约了机械投入;一根柱子只需要一张,整个柱子自上而下只有一条竖缝,没有水平接缝,圆柱混泥土感观好。模板造价低,经济效益良好。实践证明,复合材料平板圆柱模板在金隅科技发展研究中心D、E栋工程中应用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科技发展的优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科技发展;人类传播;媒介形态;传媒产业;语言形态;影响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7-0009-02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回顾人类发展的历史,传播的每一次进步,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丰富,传播手段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信息系统也日趋发达、日趋复杂,人类社会也日趋进步。而在所有这些进步的背后,我们都能看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

1 科技发展对传播媒介形态的影响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著名的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对媒介在社会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非常积极的评价。他提出的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直到今天依然被人们奉若经典。他指出“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它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 由此可见传播媒介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从人类传播发展的历史来看,人类所能选择的媒介工具的数量呈加速增长的趋势,而这种加速发展的推动力正是科技的进步。人类传播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这四个阶段的划分,是以人类用于传播的媒介形态的变化为标准的。回顾人类传播的历史,人类传播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传播媒介形态发生革命的结果;而媒介形态的每一次变革,又都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直接产物。

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进化历程中,不断地与大自然作斗争,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人类能制造工具、利用工具。随着人类学会利用工具,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工作的范围也日渐扩大。于是人类的族群日益壮大,生产分工开始出现,人们需要更多地协同劳作。如果人类再仅仅借助于声音、鸣叫、手势等原始的手段进行交流,是无法顺利实现协同工作,不能满足生存需要的。这种对交流的迫切强烈需求,导致人们渐渐以一些固定的声音代表特定的事物,特定的感情,最终语言的诞生了。语言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正是科技因素。

随着人类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形态也日趋复杂,人类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类积累的知识在不断地增加,而语言作为口语媒介,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限制。为了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越来越大的环境空间,原始人类开始用结绳、画图等方式来记录事件、传送信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演变,人类社会终于又出现了重大的文明成果——文字。文字的出现打破了语言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把信息长久地保存下来,并传递到远方。以纸为载体的手抄文本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形态。这仍然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力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前进的结果。语言和文字的传播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跨度之内仍然具有旺盛的活力,并成为各种传播形式的基础。

文字出现后,人类经历了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这种情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印刷时代的到来才有了改变。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的基础上的。特别是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出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机,使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和复制成为可能。到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导致了横扫欧洲的工业大革命,机械制造技术不断革新,新的能源动力不断得到发现运用,印刷技术也随之大大提高,迅速实现了从人力生产到机械大生产的跨越。于是,大量廉价的书籍、报纸等印刷品得以随之产生。

19世纪80年代前后,以电的发现和使用为主要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再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特别是对无线电技术的运用开启了人类电子传播的大门。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产生,电话、电报、广播、电视等等新兴媒介飞速发展。从此,人类传播的手段更加丰富,不仅可以记录下文字,还能记录、实时传输声音和影像。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进入20世纪4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其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传播媒介再次迎来了它的飞跃式发展,不仅出现新媒体——计算机网络,而且传统媒体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从70年代才出现的计算机互联网,现在已经把世界连接起来,成为力量强大的“第四媒体”;传统主流媒体纷纷向网络进军,出现媒介融合的趋势,电子报纸、杂志大行其道,电视节目可以在线收看;而空间技术的发展,使卫星电视进入全球千家万户,现在全球观众能同时收看相同的节目、直击事件发生全过程;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带来手机的普及,人们已经可以用手机收看电视节目……新科技革命颠覆了我们对媒体固有形态的传统观念。

进入电子传播的短短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媒介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超过了以往几千年媒介发展的成果。科技成果运用于传播领域的转换时间越来越短。美国学者韦伯对人类传播的历史有过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如果把人类历史100万年当作一天来计算,那一小时则相当于41666年,一秒钟则相当于11.5年。他经过计算,得出结论:人类原始语言产生于公元前10万年,相当于这一天晚上9:33;文字产生于公元前3500年,相当于晚上11:53;活字印刷术则于11:59’4”出现,距离午夜仅56秒;无线电发明距离午夜7秒;广播距离6秒;电视距离4.5秒;电脑仅3秒。

2 科技发展对传媒产业产生发展的影响

传媒产业的形成,发端于19世纪于美国诞生的“便士报”。

第一次科技革命从英国开始,带来了横扫欧洲的工业大革命,机械制造技术不断革新,新的能源动力不断得到发现运用,欧洲各国迅速跨越了人力生产而进入机械大生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外商品贸易日益频繁,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商业信息的重要性显得益发重要,报纸的商品属性日渐突出,对信息的需求成为传媒产业诞生的市场基础。

各国开始工业化的进程后,城市规模开始扩展,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出现了高密度的城市人群。同时随着造纸术和机械印刷的发展,文字信息的大规模生产和复制成为可能。由于有了廉价的印刷品,文字的使用,知识的传递不再只是贵族、僧侣阶级的特权,文化知识开始普及,人们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城市人口中识字的市民普遍增多,这一人群的出现为传媒产业的产生创造了潜在的客户群体。同时由于科技的发展,印刷技术、造纸技术得到很大提高,印刷、造纸的成本下降,为廉价报纸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

在这种种条件的催化下,“便士报”——世界上最早的大众报纸——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美国诞生了。而归结起来,“便士报”的诞生是科技发展的结果。报纸成为一个有利可图的行业大规模发展起来。从此,传媒产业从报业开始了它不断发展壮大的道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媒介不断产生——广播、电视、网络,传媒产业的疆界也随着新媒介的产生而不断扩展。广播业、电视业、互联网相继出现并走向繁荣。同时,在科技的推动下,经济利益的驱策下,传媒产业开始突破单一媒介的界限,出现了媒介融合的趋势,传统的报业、广播与电视、网络之间相互渗透;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传媒产业跨越国家的界限。数字技术、卫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传播突破一国的范围,向全球扩展。其结果是传媒产业出现媒介集中化与全球化的趋势。这一切都是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而这背后则是科技在发生作用。

毫无疑问,科技发展对传媒产业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并不意味着它所带给传媒产业的就只是一片光明。随着高科技(如卫星技术、数字技术)普遍地运用于传媒产业中,要从事传媒产业的经营就需要比过去更雄厚的资本支持、科技支持、人力资源支持,也就是说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会越来越高,而现有的大型媒介集团就拥有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传媒产业将会出现市场竞争的缺乏,造成日益严重的媒介垄断——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这样超大媒介集团的诞生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媒介集团都集中于发达国家,它们拥有技术上、资金上、经验上的绝对优势,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它们利用其自身优势向不发达国家迅速扩张,倾销其媒介产品,对不发达国家的传媒产业无疑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而由于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发达国家传媒产业的扩张背后必然伴随着其文化的扩张,造成对不发达国家民族文化的破坏,对世界文化多元性的破坏。

由此可见,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在肯定它对传媒产业发展的积极贡献时,也要清醒地意识到由其带来的种种弊病,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3 科技发展对传播中语言形态的影响。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传播手段,一直贯串着人类传播史的始终。但随着媒介形态的变化,语言在传播中的作用,传播中语言的形态都在发生着变化。

在口语传播时代,口语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播的最主要工具。语言是口语化的,简单易懂。进入文字传播时代,文字产生使所指事物和语音分离,也使发声的人同声音分离。它弥补了口头语言时空障碍的缺陷,具有了规范、便携、能长期保存等优点。在语言表达上,这种书面语言与过去的口头语言相比有了明显的不同,口语的表述是随意的,浅显的,所承载的信息是简单易懂的;而书面语言,它是规范的、逻辑性强的,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复杂繁多的。特别是在这一阶段,文字的使用是贵族僧侣阶级的特权,是一门独特的技能,我们可以看到用于记载的书面语言,和用于日常交流的口头语言是完全不同的。二者是相互分离的,书面语言一般较为晦涩难懂,难于被普通人理解。

进入印刷时代,社会大众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有阅读能力的市民阶层产生,文字的使用不再只是贵族的特权。报纸产生后,不论它是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还是作为刊载信息的商品。报纸、书籍这样的产品面对的都是普通的大众,如果要将报纸、书籍顺利卖出,让大众接受,就必须要符合大众的需求。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用于表述的书面语言有通俗化的趋势,表达不再如过去那么晦涩难懂。此阶段大众传播的媒介是报纸、书籍等印刷媒介,因此,书面语言是此时大众传播中所运用的主要语言形态。

当电子传播时代到来,媒介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运用的语言形态也随之变化。随着广播、电视的出现,实现了人类声音的远距离传输。广播、电视的兴起,把口头语言又带回到大众传播中来,在大众传播领域,不再只是书面语言一统天下。虽然广播、电视都要通过声音传播信息,但两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其各自的特点。相较而言,因为广播完全是依靠声音为载体传播信息,而且广播电台多是区域性的,因此它的语言更加俚俗,更加贴近听众。电视则是用影像和声音共同传递信息,语言的运用必须要配合影像。同时,正因为有画面影像的帮助,电视语言能够传达一些更为深层的信息。但总体来说,由于广播、电视的线性特征,语言的口语化,在深层报道上不如印刷媒体有优势。

传统媒体报纸在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后,其文字表达也发生了很多变化。电报出现后,为了在最短时间内将重大消息公之于众,记者在采写到新闻后用电报传递消息回报社,在语言表达上重点突出,简洁明快,适应了越来越快的社会生活节奏。随后广播、电视的出现给了报纸很大的冲击。特别是电视,它是声画合一的媒体,具有强烈的现场感。报纸为了与之竞争,出现了对事件的深入采写,解释说明性的特稿应运而生。而且,随着分众化时代的到来,现代的报纸依据其不同的市场定位、不同的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语言风格进行写作报道。

上世纪70年代互联网的问世,对语言的运用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互联网不仅是一个大众传播媒介,也是一个人际传播的中介,它赋予了大众更多的主动权。在这样的情况下,网民们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语言“网络语言”,比如大虾(大侠)、东东(东西)、酱紫(这样子)、GF(女朋友)、青蛙(丑男)、很S(拐弯抹角)、恐龙(丑女)、偶(我)等等。而且,这种网络语言现在已经超越网络的使用范围,开始进入人们日常的语言使用。这种大范围的对语言的创造,在过去的时代里是从未出现过的,也是过去的人们所无法想象的。这就是计算机网络的力量,科学技术发展的力量。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发展是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传播事业,并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本身。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的科技从理论转化到实践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以信息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还远未结束,并在加速发展着,我们不能确切知道这个科技浪潮最终会将我们带向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技发展必将推动人类传播事业继续走向辉煌。

参考文献

科技发展的优点范文第5篇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当代已不再是一个理想的口号,它是我们基于全球性生态危机而提出来的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自从布伦特兰女士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来,强调全球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建立起一个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球生态圈”成为新世纪人们的共同愿望。但这一阶段仍处于设想时期,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努力解决,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是无法做到和谐相处。解决问题的条件是:

一、整体性新生态观念的确立

(一)首先要在认识方面重建人类和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体概念。我们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重新肯定人与自然之间天然的和谐关系,它们存在共同的生态利益,应把人类发展与维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寻求社会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改善生态环境。事实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物质基础。

(二)可持续发展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斗争。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事实上是以承认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为前提的,否则和谐也就失去了内容和意义。比如地震、海啸、洪水等,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人类永远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人类的生存就与它们是充满矛盾的。人要与自然真正实现和谐发展,人类首先要能理解自然、掌握自然、控制自然,和谐中既有服从又有”斗争”,和谐是以人类的科技、文化进步作为核心内容的。

二、正确运用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方面通过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来完善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社会规模乃至全球规模上合理地组织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

(一)科学技术在全球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它是我们与自然界进行谈判的砝码。科学技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是最终解决资源、环境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和途径。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必须制定可持续的科技发展战略,为化解危机作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当我们的技术水平能够控制、影响自然的时候,才能彻底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当代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大多数自然灾害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人类社会初期那样的大自然灾害已经能够基本避免了,但现在的最大问题是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的整体,环境生态问题属于全球问题,而科技发展在全球的不平衡使我们很难真正实现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