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农经济意识

小农经济意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农经济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农经济意识

小农经济意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意农业;小农场;经济强场

一、宁安农场基本情况

宁安农场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宁安市境内,北依牡丹江市,南滨著名风景旅游区镜泊湖,与吉林省毗邻。这里气候宜人,雨热充沛,适宜作物生长。交通便利,公路、铁路路路畅通。农场总面积150平方公里,耕地6.9万亩,林地8.9万亩。有三个管理区,总人口7000人,劳动力人数2650人。农场下辖8个农林牧生产单位,2个工业企业,年生产总值3.7亿元,人均收入1.6万元。

二、发展创意农业构想

近几年,无论是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家以及省委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战略高度和政策支持上讲,对于垦区的发展都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做为小型农场,与大型农场相比,占有耕地资源少,如何响应国家和黑龙江省委的号召,搞好现代化大农业,实现经济强场,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小农场,不能单纯靠发展粮食生产。小农场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之路,那就是创意农业。

1.创意农业的概念

创意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换言之;北大荒创意农业是指以农场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资源为基础,依靠科技、文化、设计等创意活动,研发设计独特的创意农产品,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创造新的创意农产品和市场需求的新产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旅游农业等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就是创意农业。

2.创意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

创意农业是农业转型与农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需求日益增多;随着都市的快速发展,都市人口增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促使城市人走出城市,走进乡村观光旅游;休假时间增加,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条件;道路与交通的改善,为出外观光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宁安农场发展创意农业的资源优势与条件

1.国垦第一场历史文化优势。宁安农场始建于1947年6月13日,是中国农垦开发建设最早的国营农场,享有“国垦第一场”美誉,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2.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农场南邻著名风景旅游区镜泊湖,北依牡丹江市,牡图铁路、201国道纵贯场内,距牡丹江飞机场40公里,距口岸城市绥芬河、浑春各230公里,具有交通方便,信息畅通的优势。

3.自然资源优势。农场土地良好,气候温和,风调雨顺,年积温高,无霜期长,素有塞外小江南之称。这里的土壤、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各种农作物生产。

4.垦区窗口优势。在地理位置上宁安农场是垦区一重要窗口,代表着黑龙江农垦形象。近年来随着农场的不断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每年来农场检查指导、参观旅游的各界领导和旅客络绎不绝。

5.人力资源优势。农场人多地少,有富足的劳动力资源,且周边众多乡镇、农村也可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为发展密集型集约化农业奠定了基础。

6.人才资源优势。农场有着多年玉米杂交种生产和元葱、西瓜、甜葫芦、甜瓜、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历史,并培养了一大批管理骨干和种田能手,为玉米制种和经济作物种植提供了保障。

7.水资源和灌溉资源优势。农场拥有迎门山水库和红星水库两大水利资源,农田水利基本设施比较完善,建有万亩节水灌溉区。2010年秋季农场与地方共建,辅设管道,将卧龙河水库水源引到农场第二管理区耕地,新建水浇地5000亩。通过科学用水,科学喷灌,促使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产量和效益稳定增加。

四、发展创意农业几点做法

宁安农场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农场。农场围绕市场调结构,走出了一条“种子 + 经济作物”的特色、高效农业之路,现已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和经济作物出口生产基地。种子以玉米杂交种为主,经济作物包括圆葱、毛葱、甜葫芦、西瓜、香瓜、马铃薯、黄瓜籽、甜叶菊、蔬菜等。为了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总量,增加职工收入,农场近年来不断增上项目,增加农业设施投入,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发展创意农业,开发旅游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农业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1.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设施农业

宁安农场旅游区位条件十分优越,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黑龙江省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场借助现有的旅游资源,开辟“农业旅游”项目,打造“北欧式花园旅游度假城”。2007年、2008年共投资1亿多元,建设了一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内建有智能温室3200平方米、培训楼1000平方米、生态酒店2000平方米、人工湖1.5万平方米、日光节能温室227栋、标准化钢骨架大棚173栋及8万平方米采摘园,示范园共占地1000亩。示范园充分发挥黑龙江垦区科技优势,转化推广国内外农业生物工程、节水灌溉、设施农业、组织培养、无土栽培、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和科技成果,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科技创新提供空间。示范园以市场为导向,主要种植反季蔬菜、花卉、食用菌、葡萄以及特种经济作物等,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增收,温室大棚平均亩效益达1万元以上。农场与宁安市开展场市共建,计划用2~3年的时间在农场建成2000栋规模的温室大棚核心区,辐射带动宁安市兴盛村至东京城振兴村地段建造2万栋大棚。借助现代农业先进科技和“国垦第一场”的深厚文化,做好现代设施农业、智能农业和生态农业有机结合,做大做强棚室蔬菜、花卉、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力打造“龙江第一棚”。大力发展休闲采摘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博览城。

2.增上基础设施,发展高效农业

(1)2005年农场投资500多万元兴建水利设施,在第三管理区建立了节水灌溉区,主要发展以圆葱为主的水浇农业。2010年农场又投资1500万元,继续扩建节水灌溉区,在第二、三管理区新建蓄水池4座、水闸9座,修建渠道1649米。2010年秋季与卧龙河水库联合共建,辅设管道,将卧龙河水库水源引到农场第二管理区耕地,新建水浇地5000亩。目前,全场圆葱种植面积已达10000亩左右。圆葱每亩纯收益2000-4000元。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出口创汇。

(2)2008年农场投资2500多万元购置冷冻设备,建设冷冻车间、库房等,新建了垦一食品公司。公司主要以种植收购鲜食玉米、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等为主,对农产品进行加工速冻,反季节销售,以提高农产品销售价值。该项目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拉动鲜食玉米和蔬菜的种植,增加出口创汇,延伸产业加工链条,增大利润空间。

3.加快小城镇建设,带动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农场农业有了新的出路、新的突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与小城镇建设相互配合,共同带动农场旅游产业发展。如今来到宁安农场,随时随处都可看到美丽的景观,时时有鲜花,处处有奇观。当你夏季来到宁安农场,到处鲜花盛开,绿树成荫,瓜果飘香,即可欣赏田园美丽风光,又可亲自采摘品尝,尽情享受田园之乐。当你秋季来到宁安农场,一行行金色的玉米制种挂满田间,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一袋袋苹果圆葱堆放在地里,有黄色的,有紫色的,尽显宁安地方特色经济作物。当你冬季来到宁安农场,外面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示范园智能温室内依旧鲜花盛开,果味飘香,红掌、仙鹤来鲜艳盛开,黄瓜、西红柿、草霉、南国香焦硕果累累。

在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农场制定了“十、百、千、万工程”设想。即:建设十家高档歌厅、十家洗浴场所;建百家饭店、百家旅馆、百家娱乐室、百亩农家体验田等;(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56页)建千栋温室大棚,种植特色水果蔬菜供游人采摘;通过旅游名镇建设,拉动万人参与二三产业发展。

农场非常注重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农场2004年获得总局级环保模范小区称号,2006年获得总局级生态农场称号,2008-2009年获得分局级文明生态城镇称号。2008年,农场被评定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被命名为“黑龙江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

2011年农场通过举办葡萄采摘节、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等,共接待参观旅游团体246个,累计餐饮、住宿接待人数达6.28万人,旅游收入932.6万元。为了迎接2012年农场建场65周年,农场正在建设“国垦第一场”场史文化馆,馆内将收藏建场至今的各类珍贵照片、文物、史料,场史馆的建成将为宁安农场旅游观光增加一个新的亮点。

参考文献:

[1]隋凤富,关于黑龙江垦区“十二五”规划的思考,农场经济管理,2011(1):1-3.

[2]许先珠,做好“三游一镇”文章 发展旅游新兴产业,农场经济管理,2011(1):10-11.

[3]姜世佳,五大连池原种场规划构建垦区“第一旅游名场(镇)”,农场经济管理,2010(6):

25-26.

小农经济意识范文第2篇

一、要围绕市场调整结构

我县的农业经济主体产业在一段时间内,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依然是以麦豆为主的种植业。长期单一种植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部分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又是什么呢?特色经济就是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地域环境所形成的经济,特色经济具有市场紧缺、销售快、效益高的特点,由于受市场经济驱动的支配,我县的特色经济最近几年有长足的发展,并且从无序往有序发展,逐步形成系列化生产。有的乡从本地无霜期短,适合马铃薯种植的特点,加大了马铃薯种植面积,所加工的粉条又细又白,南销山东、北销俄罗斯,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和销售能力;有的乡利用靠黑龙江的优势,充分利用江边的沼泽沟泡养鱼,在市场销售上一直看好;有的乡利用靠山的优势条件,利用速生丰产林前期整地和冬季采伐的剩余物培育木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有的乡利用草原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很快占领市场。全县特色经济基本上形成一乡一业,一处一品的产业局面。我县地域基本是处于山区,采集山野菜也具有得天独后的优势,春秋两季数以千人在采集山产品,尤以蕨菜和蘑菇为主,并成为绿色食品的主导产业,经济效益越采越显著,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客商来我县洽谈业务,从绿色食品的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向看,全县绿色食品发展的前景非常广阔,途径也越展越宽。由于县、乡、村各级领导注重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要围绕市场组织生产

转变思想观念,调整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已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根据我县农业生产的现实状况,尽快地使农业生产形成系列化,及时打入市场,应大力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如:高纬度种子基地,天然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北药开发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沙棘果木栽培基地,亚麻种植生产基地,烟草生产基地等,使种植业经济、特色经济、绿色经济的生产围绕基地进行,形成产业、形成系列、形成品牌,以数量进入,以质量认可,在市场中提高农业效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促使农业生产的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各级党政干部,尤其是对于指导农村工作领导干部的工作方式、方法,也必须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应由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型转变到现实市场经济的服务型,帮助农民招商引资,对接项目,寻找市场,组织农民规模经营生产,已是农村干部为人民服务的中心课题,也是农村领导干部工作内容转化的分界点。我县县、乡两级党政领导干部赴外地组织专项产销衔接,借外力搞好基地建设,推动了农业经济往市场迈进的速度。

作者:陈瑞娇单位:黑龙江省孙吴县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小农经济意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农经济;三农问题;小农制

中图分类号:F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9-0-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数己达8亿,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日益突出。三农问题不仅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正视并解决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它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以及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农经济问题再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而从已有的关于小农经济的研究和论述看,如何定义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需要对小农经济进行改造?如何改造?这些疑问在学者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本文主要通过对这些争论进行整理综合,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小农经济问题奠定理论基础。

一、关于小农经济定义的争论

要研究小农经济问题,就要清楚小农经济的定义。而在对“小农经济”含义的认识上,目前学术界存在很多的分歧。有的学者所说的“小农”只是指自耕农,而不包括依附农和佃农(刘昶,1981);有的学者则把经营地主也包括到“小农(经济)”中去(黄宗智,1986);还有的学者把中国历史上的“小农经济”类同于现代的“家庭农场”,并对“小农经济”这个概念的科学性提出质疑(赵冈,1994)。

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得到的小农经济的定义也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马克思从批判的角度对小农经济进行研究。他认为小农经济是历史上小生产的一种,即农业领域中的小生产。马克思指出:“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累,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可见,马克思强调了小农经济在所有制基础、组织形式、社会分工以及生产规模等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学者分析小农经济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也对小农经济一词进行解释。该书指出:“小农是居住在乡村并在土地上工作的人,在经济学里,‘小农’一词有时在较为狭窄的意义上用来指小农民(佃户或小自耕农),而不是农业劳动者或很大的地主。小农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在这种经济里,主要由佃户和小自耕农来耕种”。

以前苏联学者恰亚诺夫为代表的劳动—消费均衡学派认为,小农家庭以满足消费需要为首要生产目的,劳动供给与消费满足之间的均衡是决定其生产投入和运行机制的重要因素。恰亚诺夫认为,在生产力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条件下,农民家庭农场长期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西奥多·舒尔茨等经济学家则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提出了一种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追逐利润的农民经济模式。他们认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农业如同在特定资源和技术下的“资本主义企业”,追求最大利润,对价格反应灵敏,其生产要素的配置行为也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小农经济是“贫穷而有效率”的。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指出,为小农提供现代生产要素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而农民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则完全可以保留下来。

我国学者对小农经济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以李根蟠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小农经济是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二重性经济。其本质内涵,一是以个体家庭为生产和消费单位,即把物质再生产和人口再生产结合在个体家庭之中;二是以直接生产者的小私有制为基础,这种小私有制包括对土地、农具、耕畜和其他生产资料不同程度的所有权。”

朱筱新认为:“小农经济,是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和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更对中国的社会发展,乃至人们的观念意识及文化传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李伏明认为:“所谓小农,是一个与‘大农’相对的概念,指的是它的生产规模小—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与一个人或组织是否拥有土地及拥有土地的数量无关…这就是说,无论是地主、自耕农还是佃农,只要其生产规模小,以小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即是小农经济。”

通过对小农经济概念的综述,可以发现:马克思最早提出小农经济的概念,其关注点集中于所有制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的探讨,他较为准确的概括出那个历史时期小农经济的特征;恰亚诺夫的理论产生于当时苏联特定的社会环境。他迷恋农庄传统,提出了劳动—消费均衡模式;舒尔茨的理论则建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他在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对小农经济问题进行阐释。恰亚诺夫与舒尔茨的观点虽不相同,但他们从生产动机的视角来分析小农经济的研究思路对后来学者的研究有所启示。李根蟠、朱筱新等学者都强调小农经济的内部结构,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农户家庭经营的二重性特点。李根蟠的概念对小农经济的制度基础也有所涉及。

综合上边的分析,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情或体制环境、不同的分析视角,对小农经济的定义存在争论是必然的,因此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动态的、比较的分析才能得出合适的小农经济的定义。

二、关于小农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争论

小农经济意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垃圾;危害;处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X799.3 文献标识码:A

农村垃圾是环境污染的重要“元凶”之一;或者还是含有有价值的资源。如大量产出的作物秸秆、蓄禽粪便等都可以通过饲料化、肥料化等技术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不断提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步伐不断加快的大前提下,农村垃圾的循环利用和有效处理日益得到重视。

1 什么是农村垃圾

农村垃圾主要是指在农村地域内,因农业生产、农民生活而产生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废弃物。主要包括农村生活垃圾、农业废物、畜牧养殖废物、林业废物、渔业废物、农村建筑废物等多个方面。

农村垃圾污染环境的主要方式有:固态物质污染,即堆放的农村垃圾在雨季被冲刷到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液态污染,即自然堆放的农村垃圾腐败形成渗滤液;气态污染,即垃圾腐败产生恶臭污染,以及其他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细菌和病毒,影响身体健康。

2 农村垃圾对环境的危害

2.1 对农业土壤的破坏

对农业土壤产生危害的农村垃圾主要有生活垃圾、农药残留、化肥残留、农村建筑废物等。这些垃圾如果不加以无害化处理或循环利用,不仅会占用一定的耕地,还会污染农业土壤。如建筑废物会破坏土壤的结构,影响农机作业;农药、化肥等超量使用会导致多种有害元素长期留存在土壤之中,不仅能够破坏土壤自身的腐解能力,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以及结构,阻碍作物根系的正常生长和发育,还能够杀死土壤中的多种有益微生物;此外,各种塑料制品形成的白色垃圾因降解需要很长时间,所以能够长期留存在土壤之中,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甚至会造成粮食减产农民减收。

2.2 严重破坏水资源

农村垃圾中的洗涤用品无序排放、塑料制品的随意丢弃等,都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而且,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对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

2.3 存在影响居民健康的隐患

农村垃圾构成相对于以前已经发生复杂的变化,其成分多样,加之大部分农村对垃圾的处理多为焚烧、掩埋或丢弃,使垃圾中的有害物质排放到空气、水源当中,存在着影响居民健康的隐患。

3 农村垃圾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无序丢弃和堆放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也不断深入,农村垃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治理。但是,从整体上讲,除了少数省级卫生村、省级示范村建立起了收集、转运和简易填埋的垃圾处理程序外,大部分的农村垃圾仍然处于随处丢弃和堆放的状态,对土壤、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均造成严重污染,并对水系和农田形成生态恶化,不仅增加了疾病的传播几率,更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们的生活水平。同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被公众重视的今天,农村垃圾随处就近堆放、填沟、露天焚烧、填埋,导致农业生产环境被污染,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对食品安全形成隐患。

3.2 卫生厕所建设力度不足

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村卫生厕所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覆盖面仍相对较小,粪尿的无害化处理工作仍有巨大的空间。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尿如果直接排放到河里和田里,仍然存在污染的可能。

3.3 养殖业污染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仍然存在无序管理的现象。虽然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引进牧业小区(园区)建设,争取逐步取消散养户,进而形成统一管理的规模化养殖经营模式,但受种种因素限制,进展并不顺利。一部分养殖户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差,畜禽粪尿随意堆放或排放,对河流、人居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同时,大部分养殖户缺乏粪便无害化处理的设备,对设备的高成本也难以承受。

3.4 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从国家到地方层面均已形成了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但是,规划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并不细致,在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上也没有进一步的延伸。此外,虽然部分地区的农村已经建立起一套收集、转运、填埋或焚烧的垃圾处理模式,但总体上推广范围不大,力度不强,还没有形成规模。

4 加强农村垃圾处理的对策

4.1 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推进缓慢,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有关管理部门和农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知识的缺乏,以及环保意识不强。因此,各地有关职能部门应通过环保下乡、科普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利用报刊、电视、横幅、标语等媒介,积极引导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和农民改变旧有的不良生活习惯,使他们认识到垃圾问题得不到治理就是在危害生存环境,就是在危害子孙后代的生存之本,从而形成人人参与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

4.2 加强管理

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包括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排放的管理权限明确到相关部门,并在经费、人员等条件上给予保障;建立农村生活污染防治领导小组,负责农村生活污染的统筹指挥和重大决策;垃圾处理方面,还可组建村社区保洁队伍,配备保洁员,配备相应的设施,负责垃圾的收集。统筹布局垃圾填埋点,保证城乡垃圾都能及时得到处理;要加快完善村镇垃圾收运处理系统。

4.3 加大监督处罚力度

通过积极的宣传与引导,从建立文明的乡规民约的角度,形成村民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的机制。县、乡镇的环保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到村里进行抽查,对仍然存在垃圾乱堆乱放的农户进行批评教育,对垃圾处理不按规定执行的村处以通报和相应处罚,从而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

4.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为居民提供合理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尽的责任。要综合布局垃圾填埋点,并明确农村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由政府一次性解决,按照“布局合理、经济方便、便于处理”的原则,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日常运行维护主要采取“政策资金扶一点、财政资金补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社会捐赠帮一点”的方式解决,建立“县级为主、省市奖励、镇村共担、农户适当出资”的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经费保障机制。

4.5 建立鼓励机制,促进垃圾分类化

要根据农村垃圾的特点积极促进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减少垃圾收集和转运量。按照“谁参与、谁受益”的原则,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农村垃圾分类与回收,其中的重点是对包装类垃圾(如纸壳、塑料制品等)和有毒有害垃圾进行分类。对于按照要求分类的地方,免除或收取少量的居民生活垃圾处理费。同时,突出重点,对包装类垃圾特别是塑料袋垃圾,在目前农村垃圾收集运输设施缺乏的情况下,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包装类垃圾的收集运输,即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改变乡村的环境卫生状况,还能够为村镇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积累有用的经验。

4.6 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

农村垃圾中,固体废弃物的数量最多,处理方式也比较成熟。各种方法的目的都是加速物质在环境中的再循环,减轻或者消除环境污染,或将其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最终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目的。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选择适合的处理方法,推进农村垃圾的有效处理。当前,农村固体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4.6.1 物理处理

通过浓缩或相变改变固体废弃物的结构,使之便于运输、储存、利用和处置的形态。

4.6.2 化学处理

采用化学方法破坏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成分,从而达到无害化,或者将其转变为适于进一步处理、处置的形态。

4.6.3 生物处理

利用微生物分解固体废物中可降解的有机物,从而达到无害化和综合利用的目的。

4.6.4 热处理

通过高温破坏和改变固体的组成和结构,同时达到减容、无害化或综合利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任惠斌,江宏庆,王俊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成功范例——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调查[J].环境教育,2011(07).

小农经济意识范文第5篇

【关键字】人性异化 悲剧命运 《为奴隶的母亲》

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于1930年正式发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军阀割据,列强入侵,土匪出没,政治动荡,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向压力。在此背景下,出现了一场严重的乡村危机,而乡村经济问题是乡村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资金大量外流,金融枯竭,农民贫困化加剧,农家经济已成为负债经济。

黄胖作为这一时期底层农民的典型代表,自然受到了这场严重的乡村危机的影响。他曾是一个老实能干的农民,也经营一些小买卖。但好景不长,当乡村经济危机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底层人民推进时,这样一个勤劳的小经济生产者最终却被社会逼成一个负债累累、身体孱弱的人。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黄胖将妻子典让给了拥有二百来亩田地的地主秀才,开启了春宝娘的悲剧人生。

虽然黄胖自身也是这一时代的牺牲品,但他并没有在这份煎熬中对身边同样处在苦难境地的人产生同情。相反,他将妻子典当,直接将春宝娘推上了悲剧人生的轨道。这是由于其人格已经发生了异化。在生存的挑战面前,他早已将丈夫应尽的责任和尊严抛诸脑后,时代已将曾经那个勤劳、努力的黄胖异化成了一个凶狼而暴躁的男子。

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古老道德的崩溃和人文精神的腐化堕落,导致了人性的异化与蜕变。对此,黄胖是没有丝毫应对能力的,他显然与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的客观世界脱节。弗洛姆认为,“人性异化主要是人作为与客体相分离的主体被动地体验世界和他自身”。在民族的政治大动荡面前,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但小农经济下底层农民固有的脆弱、封闭心理却一直在影响着黄胖的生活和行为。因此,当他面对这不佳的境况时,第一想到的就是通过吸烟喝酒来麻痹自己。可麻痹自我对问题的解决起不了任何帮助作用,反而会加深其生存困境。黄胖的人性也就是在巨大的生存困境面前发生异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道德的崩溃。

此外,弗洛姆还提出了劳动过程的异化是造成人性异化的最主要的方面的观点。他认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主要的批评“不在于资本主义的财富的分配不公正,而在于资本主义使劳动堕落为被迫的、异化的、无意义的劳动,因而使人变成‘残废的怪物’”。二三十年代,列强入侵,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对中国小农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下层农民,黄胖无法适应新经济的操作运转。这一时期的经济充满着压迫和侵略,因此不论黄胖怎么努力,都不能摆脱负债累累的境地。长此以往,人们慢慢了丧失劳动热情。无法在劳动中创造自身价值的底层农民,只能成为“残忍的废物”,这也是加剧黄胖人格的异化的重要原因。在生存的持续压迫下,一部分人冲破道德的底线从“残忍的废物”脱逃,走向了人性异化的道路,成为不合理社会的又一吃人者。

当然,这跟他们本身的所处的阶层地位也有关系。黄胖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首先,他所生活的环境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下,人们对老子的唯心论命题“足不出户,知天下;目不窥牖,知天道”产生了普遍的认同感。在中国传统社会,对于这种极具封闭性的小农经济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天灾和战乱。面对天灾和战乱,人们姑且有逃亡的勇气和希望。但二三十年代的这次经济危机,却让人们无处可逃。因为它给穷苦底层农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折磨,还有心理上的巨大压迫感。

二三十年代的金融枯竭和高利贷危机给农民带来借贷无门的痛苦,在当时的农村,负债成为了非常普遍的现象。难以还清的高利贷严重挫伤了人们生产生活的积极性,为了生存,人们每天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整天处于极度紧张状态下的的人们在持续的压迫下神经极易走向极端――过度敏感或麻木。在教育极不发达的旧社会,农民基本上都是文盲,没有丝毫文化基底的他们在面对外界社会的大动荡时无法像知识分子一样可以从通过学习,从书本中汲取能量,从而在新社会进行人格转化。面对外界环境的剧烈变化,乡村的沉寂加剧的是男性农民人格的不断矮化,男性人格的矮化暗示传统农民文化性格的全面萎缩。在断裂的社会形态中,封闭环境下的无序状态使得乡土生活与伦理结构迅速地走向崩溃,这都加剧了普通农民性格的扭曲化。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世纪,科学技术的冲击和在不成熟国度里的异化,使人类丧失自然主人和人类主体化的地位。它所导致的现代性的罪恶,不是古代或近代的杀君,而是杀民,是把更多的人推向绝境。面对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黄胖也在生存绝境中一步步走向人性破产。当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的天道酬勤的苦干精神在现实环境中得不到任何证明时,人们开始转而对自己产生怀疑,人性也在这份持续的敏感中慢慢堕落。当危机开始侵袭黄胖的生存时,其人性也开始在生存面前进行恶性抗争并最终走上了典妻的道路。“再也没有办法了。这样下去,连小锅也都卖去了。我想,还是从你底身上设法罢。”之所以会走到典妻这一步,跟前文提到的小农经济也有很大关系。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整体上处在一个非常封闭的环境。一旦破产,整个家庭也就随之毁灭,政府基本上不会提供任何帮助。因此,当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再次袭来时,处在小农经济中的黄胖还是只能在小家庭为单位里挣扎,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应对,而王胖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走向了典妻道路。但“春宝娘”的典出严重伤害到了黄胖的尊严,所以当她再一次回归时才会又一次被嫌弃和嘲讽。这虽然是一种典型的男权主义的表现,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黄胖在自身人性畸形后对于自我尊严的一种病态维护。

人性扭曲异化后,人与人之间往往会产生严格的等级界线,人与人之间的隔绝也加剧了人性的冷漠,使人失去了相爱和友善的能力,其结果便是导致道德上的虚无主义。

【参考文献】

[1]张之沧《论人性的异化和社会的开放》,东南大学学报,第2卷第一期。2000年2月。

[2]孙艳秋《中母亲的奴隶性及其根源分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第26卷第11期,2010年11月。

[3]俞晓霞《人的异化与复归――弗洛姆解读》,哲学百家,2011年第11期。

[4]徐红妍《人性・原始生命力・民间――论沈从文与莫言创作中的三种取向》,2005年4月。

[5]陈继东《沉寂乡土的痛――从两性生存的悲剧意识解读 》,现代文学,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