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信用评估方法

企业信用评估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信用评估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信用评估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系统;评估;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指标权重

中图分类号:TP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4002803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B20128604)

0引言

信息系统建设及使用效果评估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过程。首先,信息系统的建设属于高新技术领域范畴,有很强的科研色彩,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其次,建设信息系统与普通的建设项目工程不同,投资不可能一次完成,不可能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投资,在建设和运行中必然伴随着占全部投资的比重很大却不明显的投资费用(如开发费、软件费、维护费、运行费等) ;第三, 信息系统的效益有着较强的滞后性和隐性,一般要在系统建成投入使用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才能体现出来。如何评价一个信息系统项目就成了非常复杂的课题。不论是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理论还是评价方法,目前国内外都很不成熟。本文通过对信息系统评估方法的理论研究,对已有层次分析法进行了改进,最终得到一个优化的指标体系。

1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美国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aty)正式提出。它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决策问题按总目标、各层子目标、评价准则直至具体的备选方案的顺序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然后用求解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得每一层次的各元素对上一层次某元素的优先权重,最后再用加权和的方法递阶归并各备选方案对总目标的最终权重,此最终权重最大者即为最优方案。层次分析法比较适合于具有分层交错评价指标的目标系统且目标值又难于定量描述的决策问题。其用法是构造判断矩阵,求出最大特征值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W,归一化后,即为某一层次指标对于上一层次相关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

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按下面4个步骤进行: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应用AHP分析决策问题时,首先要把问题条理化、层次化,构造出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模型。在这个模型下,复杂问题被分解为元素的组成部分。这些元素又按其属性及关系形成若干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有关元素起支配作用。

(2)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层次结构反映了因素之间的关系,但准则层中的各准则在目标衡量中所占的比重并不一定相同,在决策者的心目中,它们各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确定影响某些因素的诸因子在该因素中所占的比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这些比重常常不易定量化。此外,当影响某些因素的因子较多时,直接考虑各因子对该因素有多大程度的影响时,常常会因考虑不周全、顾此失彼而使决策者提出与其实际重要性程度不相一致的数据,甚至有可能提出一组隐含矛盾的数据。层次分析法通过各指标相对于上级指标重要性的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

(3)一致性检验及权重计算。本文主要借助专业的层次分析法决策支持工具软件Expert Choice为计算工具,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以及计算权重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和对特征向量进行正规单位化等计算操作。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参数见表1。

当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计算结果小于表中给定的相应取值时,视为该判断矩阵是一致的。如果判断矩阵不一致,则需要重新构造判断矩阵直到满足一致性为止。

判断矩阵A对应于最大特征值λ\-max的特征向量W,经归一化后即为同一层次相应因素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

综合以上的理论探讨,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只有结合领域知识,才能很好地利用层次分析法。在信息系统评估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完整的指标体系,从而能完成信息系统的评估和分析。

2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计算

在对信息系统建设及使用效果进行评估时,底层相对于上一层指标可能有很多个。此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底层指标构建的判断矩阵会比较复杂,很难满足一致性。所以,本文对一般的信息系统构建了一个3层的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254个。在进行权重计算时,考虑到三级指标数量过多,并且其重要关系不易比较,故只计算一、二级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三级指标权重取他们对二级指标的平均值。也正是因为三级指标数量繁多,并且其重要性可通过二级指标的权重所体现,所以并不会对评估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各一、二级指标及其权重如表2所示。

3评分方法及评估过程

3.1评估方法

对信息系统建设及使用效果评分,主要通过以下3类人员评分,包括日常使用人员、领导及专家。

3.1.1日常使用人员评分

日常使用人员评分步骤如下:

(1)制作调查表。日常使用人员评分主要通过发放调查表的方式。调查表的内容应该至少包括指标体系中所有的三级指标。

(2)填报调查表。为了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客观性,应由系统的多类用户填写,例如业务人员、系统管理人员、部门领导等。并且每一类人员也应当由多人填写多份,这样才可保证搜集的信息全面而真实。

(3)确定三级指标得分。通过调查表的填写及调查表中每个选项对应的分值,可以得到日常使用人员对信息系统每个三级指标的得分。

(4)计算二级指标得分。对每个二级指标下的三级指标得分求平均分,即得到日常使用人员对信息系统每个二级指标的得分。

3.1.2领导评分

领导往往不会过多地考虑信息系统具体的细节问题,而能够宏观考虑整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及使用情况。所以领导只需对信息系统的二级指标进行直接评分,一方面避免了其对许多细节问题的填报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包含指标体系中无法体现的主观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

领导主要通过查阅原始文档、座谈,并结合自身的使用情况,对信息系统的二级指标直接打分。为了使评估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本文建议由多名领导参与评分,最后取多名领导的平均分为各二级指标的得分。

3.1.3专家打分

专家可以从许多技术角度考虑整个信息系统建设及使用效果。专家虽然并不一定能很熟练地操作整个信息系统,并且对业务工作也不一定完全了解,但其可以从许多技术角度考虑整个信息系统建设及使用效果。所以专家只需对信息系统的二级指标进行直接评分。

专家主要通过查阅原始文档、座谈、实地调研并结合自身的操作使用,对信息系统的二级指标直接打分。为了使评估结果更具有代表性,本文建议由多名专家参与评分,最后取多名专家的平均分为各二级指标的最终得分。

3.1.4评分汇总

在得到日常使用人员、领导及专家对信息系统各二级指标的得分之后,需要对该3类人员的评分结果进行汇总。具体步骤如下:

(1)计算最终的二级指标得分。由于不同的信息系统,日常使用人员、领导及专家3类评分人员的评分结果重要性不同,所以需要对其赋予一定权重。由于日常使用人员是系统的真实使用者,具有最直接、最真实的使用体验,其评价结果也最为可靠,因此,本文推荐日常使用人员评分权重为0.6;领导对系统的使用频率一般没有用户的使用频率高,且只关心部分功能,但由于领导更具有全局观,往往能得到比较广泛的、多方面的该系统的建设效果的信息,因此,本文推荐领导评分权重为0.25;专家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人员,一般为外请,虽然不是直接使用者,但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信息系统开发经验,因此,本文推荐专家评分权重为0.15。

各二级指标最终得分=该二级指标日常使用人员评分*0.6+该二级指标领导评分*0.25+该二级指标专家评分*0.15

(2)计算一级指标得分。各一级指标的得分=该一级指标下各二级指标得分乘以该二级指标权重,再累计求和。

(3)系统总得分=各一级指标得分乘以其权重,再累计求和。

3.2评估过程

按照以上的评估方法,我们总结评估过程如图1所示。

4结语

本文主要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统建设及使用效果评估方法。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及计算权重,结合日常使用人员、领导及专家3类人员评分,可以很好地对单个或者多个信息系统的建设及使用效果进行评分。目前通过对3家企业的信息系统评估,证明采用该指标体系和评分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不仅如此,本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也为今后信息系统评估类软件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莲芬.层次分析法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金菊良.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水力学报,2004(3).

企业信用评估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型担保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模糊综合评估

一、引言

在金融风暴影响下,我国经济和金融业受到了巨大冲击,中小型担保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突出。与大型担保公司相比,很多中小型担保公司从业人员缺乏从事担保业务的知识、经验,对担保对象不能准确判断,或风险意识淡薄,不利于对复杂金融市场环境下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建立预警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健全风险管理机制,规避信用风险已成为中小型担保公司目前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担保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框架构建

在中小型担保公司实际运作过程中,既希望不断签单,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又希望对系统性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实现收益最大。然而,无论是政策性信用担保还是商业性信用担保,风险管理能力都是担保机构最核心的竞争力。尤其是商业性信用担保则完全要依靠自身的能力来获得生存和发展。可见,风险管理是大部分中小型担保公司的第一要务,决定了其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担保公司的整体风险控制提供有效支撑则显得尤为重要。担保公司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目前,很多文献都对担保公司信用风险的风险源(即风险识别部分)以及风险的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论述,但在风险分析过程中定量地对风险防控能力进行评价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不能给各担保机构以真正的辅助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各中小型担保公司风险防范能力的准确性。因此,对定量的风险评估则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

三、担保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一)风险评估方法概述

作为一门理论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工作,风险评估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定量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价以判断风险大小,为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常用的风险评估的方法包括:蒙特卡罗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灰色预测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可以针对不同规模的担保公司、不同金额的担保业务分别进行应用。

(二)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般担保公司对信用担保业务的风险评估主要从担保企业(含项目)和反担保措施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因此,在进行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时需同时考虑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按照模糊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应遵循的科学性、代表性、全面性、可行性和系统性等原则,建立了评价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担保公司信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该体系共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主要为中小型担保公司需要进行担保的项目风险,这是第一层次。准则层由项目背景、反担保措施两大部份组成,这是第二层次。指标层企业行业特点、竞争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质量、盈利情况等指标组成,这是第三层次。

(三)基于模糊综合评估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简单,适于对受多因素影响的项目进行评价,尤其是对人才短缺、人员行业能力不是十分强大的中小型担保公司进行担保业务的风险定量研究时更为合适。因此,本文选择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

1.建立权重集

假设准则层对目标层的权重为,且,。同样,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且。

2.建立评价集

作为对评判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评判结果所组成的集合。假设强度由高到低为强、较强、一般、较弱、弱,则评价集为:,则表示程度。

3.一级模糊综合评判

对准则层各评价指标建立模糊评价矩阵,通过指标层评价准则层分类因素指标,若单独考虑,评判其类属于第m个评语的概率为,得到模糊评价矩阵。

由得到准则层的各指标的一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4.二级模糊综合评判

二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结果为:

5.确定评价结论

对作归一化处理,根据最大隶属原则,评定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高低。

四、总结

作为高风险行业,信用担保业能否有效地防范与控制担保风险决定着担保机构能否可持续发展。中小型担保公司因各种原因致使在信用风险的评估方面存在很大不足。因此,就需要不断探索信用风险评估方法,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中小型担保公司还应利用网络实现企业信用等信息储备,提高信用风险评估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蔚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综合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科研管理,2007(3).

[2]熊笑坤.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析及防范[J].河北金融,2007(1).

[3]张志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分析及对策[J].河北经济,2009(10).

企业信用评估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控制、 中小企业、 信贷、信用机制

Abstract: Small & medium-sized enterprise (SMSE), as the most energetic and vigorous economic corpus in the market economy,have bee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otiv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economy in China. But it is a common phenomenon existing throughout the world with different distant, that most of SMSE are quite difficult to get loans from banks. The lack of credit rating system applying to SMSE is the main reason causing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for SMS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practice analysis are two important ways through which foreign and domestic researchers study. Quite a lot of the researchers abroad and domestic regard information asymmetry as the main obstacle of the credit rating process, and try to resolv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SESE and commercial banks. For practice analysis, researcher like Altman as a represent tries to set up quantitative model to value the credit risk of SMSE quantitatively.

Keywords: risk control, SMSE, credit loan, credit rating system

一、近年来关于信用评价的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中国社科院张其仔等编著的《企业信用管理》(2002年),从企业内部信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等方面,对企业信用展开了初步探讨。由林汉川、夏敏仁主编的《企业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2003年),结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有关精神,对我国企业信用评级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一次新的梳理,并结合国内各种类型企业的现状作了一些新的探索。石晓军、陈殿左(2004年)则系统论述了我国企业信用管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创造性的提出了“企业信用风险治理的概念”,构建出适用于我国的基于主成分—判别分析的企业信用分析模型,是对填补中小企业授信中的信用评级研究这一领域空白的一次大胆的尝试。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对银行的影响,吴洁(2005年)提出将信用评分技术应用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中,并提出银行间应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的历史数据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的信用评分模型,还提出还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同样针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及方法,何祖玉、韩启、王华伟、梅强等人(2003年)选用基本能够代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所涉及的16个指标,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探讨了如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侧重于企业的基础素质、基本财务状况、企业的创新能力、成长与发展能力。周巧云在《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2004年)中,认为对中小企业层面信用风险的分析可选取宏观环境、行业、经营管理、财务、担保等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对个人层面信用风险的分析可选取业主素质和业主价值作为评价指标,建立评价模型,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来确定中小企业的综合信用风险度。

曹继英(2004年)提出了影响中小企业信用的主要非财务因素,并根据企业经营者个人素质等和财务因素为审计因素、财务报告等因素,提出了几个信用考核中的误区。而关伟、薛锋(2004年)中则根据中小企业的信用现状和各种信用评估方法的特点,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评估方法—灰色聚类评估法。

也有国内学者试图利用数量模型分析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田丽红、吴晓燕、常明等人(2005年)在对当前流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分析法和多变量信用风险判别模型相结合的信用分析方法。鲁炜、赵恒巧、刘冀云等人的《KMV模型关系函数推测及其在中国股市的验证》(2003年)中,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缺少足够信用数据的新兴市场上,KMV模型直接利用股票市场的数据进行信息管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KMV模型。A和。E的关系是随市场不同而变化的。利用中国股市的数据,得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αA和αE的关系函数,初步实现了运用期权理论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估测,具有相当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赵绍光在《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2005年)中,分析了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要素包括:素质要素、财务要素、环境要素、风险要素,提出了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针对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王文英、潘华在等人《中小企业信用的两个层面与评估模式的探讨》(2004年)中小企业授信中的信用评级研究中,认为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确定信用等级的标准和形式是信用评估体系。他们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资信现状,将信用评级的企业层面与个人层面相结合,提出了进行中小企业信用评估的一个评估模式。

二、1960年代以来国外部分主要文献综述

1966年芝加哥大学会计系的Beaver提出了单变量判定模型。他通过对破产、拖欠债务、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的79家经营失败公司和79家经营未失败公司的对比分析研究,并使用了现金流量/债务总额、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30个财务比率作为变量,进行一元判定预测,发现现金流量与负债总额的比率能够最好地判定公司的财务状况;其次是资产负债率,并且离经营失败日越近,误判率越低,预见性越强。Beaver以后又有许多学者对单变量模型进行了研究,如 Deakin(1972)等。单变量判定模型是介于古典信用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之间的一种过渡方法。

1968年美国学者Altman选取了  1946~1965年间33家申请破产的制造企业和33家与这些企业规模相类似非破产制造企业作为样本,通 过对破产前一年22个变量的研究,得到一个预测判别模型:Z计分模型。该模型标志着信用风险度量已经进入多元线性统计分析阶段。

1977年,Altman、Haldeman和Narayannan对Z计分模型进行扩展,建立了第二代模型即ZETA模型。它选取  1969~1975年的53家破产公司和58家非破产公司,采用新的七变量指标(资产报酬率、收入稳定性、债务偿还、积累盈利、流动比率、规模),使新模型不仅适用于制造业,而且同样有效地适用于零售业,并且使对公司破产前1年和前5年的准确度大大提高,精度分别为91%和70%。Z计分模型和ZETA模型是多元线性判别模型的典型代表,对于信用风险度量的影响巨大,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使用它。

1969年Pogue和soldofsky利用另外一种多元线性方法—线形概率模型,针对1961年至1964年间接受Moody评级的公司债,预测其属于投资级或投机级,间接度量了公司的信用风险。

鉴于影响借款是否违约的因素与结果并非呈线性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开始受到研究信用风险度量学者的追捧。1980年Ohlson使用了多元Logit回归方法分析了1970一1976年间破产的105家公司和2058家公司组成的非配对样本,他发现用公司规模、资本结构、业绩和当前的变现能力进行财务困境的预测准确率达到96.12%。Casey和Bartezak在1985年,Tirapat和Nittayagasetwat在1999年也应用这种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另一种相近的Probit模型可能是泽米捷斯基(Zanijewski,1984)首度用来预测公司财务危机。目前,这类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应用最为广泛,被国际金融业和学术界视为主流方法。

多元统计分析在近二十多年得到进一步拓展,人们把非线性区别分析法、神经网络方法、遗传算法、线性规划、非参数统计方法等应用其中,形成了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线性规划等方法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这些只是在算法上的改进,评估信中小企业授信中的信用评级研究用风险的结果并不一定比原有的模型优越。其中类神经网络方法最为有名。类神经网络的理论可追溯到40年代,但在信用风险分析中的应用还是90年代的新生事物。1992年Tam和Kiang以 1985一 1987年美国德州失败银行及正常银行各59家为研究对象,以19个财务比率为输入变量,比较多种模型对样本银行的分级能力,其结果显示类神经网络的分级正确率最高。Coats和 Fant(1993),Trippi和 Turban(1993)采用类神经网络分析法分别对美国银行和公司财务危机进行了预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用规模和风险以指数方式膨胀,有别于传统多元统计分析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基于资本市场理论和信息科学为支撑的现代信用风险模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90年代以后,信用风险度量进入现代信用风险模型阶段。1995年美国KMv公司开发出基于Merton期权定价理论,利用预期违约频率 (Expected Default Frequency,EDF)来计量公司的违约概率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简称KMV模型。1996年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CSFB)应用保险业中的精算方法来计算债券或贷款组合的损失分布,从而开发出Credit Risk+信贷风险管理系统。 1997年4月J.P.摩根推出用于量化信用风险的Credit Metric模型,是通过在险价值  (Value At Risk,VaR)来衡量信用风险的一种计量方法。这是三个最为有名的现代信用风险模型,此外还有一大批新模型和新方法,如信孚银行的RAROC模型、基于宏观模拟方法的麦肯锡模型、基于风险中性的KPMG贷款分析系统模型、基于保险方法的死亡率模型,衡量衍生工具信用风险和信用集中风险的新方法。2000年Chariton和Trigeorgis借鉴KMV模型的参变量研究1983年到1994年中139对美国公司,利用了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发现到期债务面值的对数、公司资产当期市价的对数、公司价值变化的标准差等参变量在预测破产方面作用显著。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穆迪(Moody)公司基于多年信用评级的积累经验在2000年3月公布了一个针对私营公司的RiskCalc违约模型,通过对其信用研究数据库中28104家正常私营公司和1604家违约私营公司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该模型优于现行的其他模型,并且受非财务和时间因素的影响较少。RiskCalc违约模型实际上是一个Probit模型,目前该模型已经被穆迪公司应用于贷款证券化的信用评级。2000年之后,穆迪公司将RiskCalc违约模型推广到世界范围,采用不同国家的数据来研究私营企业的信用风险,如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等。

三、小结

(一)国外的一些信用评价模型,可以说是比较完善,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较为广泛的适用范围,但应用这些指标的基础是在比较发达和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并且要有相当完善的信用记录,而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刚刚开始,信用记录几乎空白。因此,国内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信用评价体系是行不通的。

(二)信用评价有着不同的评价主体和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和客体而言,其评价的指标是不一样的,但现在看来所有的信用评价体系如出一辙,没有针对性可言。中小企业是企业群体殊的一类,有着不同于一般企业信用评价的一面,如果按照相同的评价体系,那么结果肯定是有偏差的。

(三)很多体系中都会存在资本结构、资产规模等指标,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规模远不能与大型企业相比较,因此在设置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评价指标时,要尽量弱化企业规模的影响,毕竟规模大的企业信用不一定高,规模小的企业会更加重视企业融资信用反而信用水平可能更高。

本文认为,在研究中小企业信贷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时,应注重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结合。在定量分析的过程中,因以可操作性、全面科学性、简明性为原则,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关键性的指标,通过科学的分析方式,构建具有指标意义的定量分析模型。同时,也应使用定性分析作为辅助,以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对中小企业信贷信用风险做全面深入的分析。主要考察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风险,行业内相关信息,最后结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做出信用评价

参考文献:

[1]张其仔,尚教蔚,周雪琳,施晓红.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2]林汉川,夏敏仁.企业信用评级理论与实务[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3].

[3]石晓军,陈殿左.信用治理—文化、流程与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4]吴洁.信用评 分技术在中小企业贷款中的应用[J].[现代金融].[2005]. 5-7.

[5]何祖玉,韩启,王华伟,梅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及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03]. 17-15.

[6]周巧云.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探讨—基于关系型贷款的综合评价模型[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52-54.

[7]曹继英 规避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应注意的主要因素[J].[浙江金融].[2004]. 31-33.

[8]关伟,薛锋.基于灰色聚类法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4]. 51-53.

[9]田丽红,吴晓燕,常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度量模式的选择分析[J].[石家庄] [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11-114.

[10]赵绍光.中小企业信用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1]鲁炜,赵恒晰,刘冀云.KMV模型关系函数推测及其在中国股市的验证[J].[运

筹与管理].[2003].43一45.

[12]王文英,潘华.中小企业信用的两个层面与评估模式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 [2004]. 61一62.                                            

. 71一 111.

[14] Altman E.I.  [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 [J]. [Journal of Finance]. [1965]. 589-609.

.

 

 

文献综述指导教师评语

企业信用评估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银行 小微型企业 信用评级

银行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对降低资金信贷风险和社会提倡的诚信的倡议不谋而合。那么对企业信用评级首先就要了解评级现状。

首先银行信用评级现阶段都是内部撰写、内部保存和内部使用。每个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的一套评级标准和评级结果,评级环境较为封闭。同时外部不能直接使用评估结果。其次我国银行先期评估机制和银行贷款后的跟踪信用评估机制实施效果甚微。很多贷款在没有观察评估就被放款出去,这是一个即现实又很严峻的问题。现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都有大笔大笔的银行坏账。最后,从我国目前的评级方法来看,银行普遍采用的指标都是依据过去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指标来进行评级,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我想提出一些见解。

一、基于信用信息共享

在现在的市场下,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和建筑委员会的信用工作做得较好,如果能将这些行业客户的信用评估综合起来建立一个类似“银联“的数据库,虽然各个行业的标准不一样,但是现在能多花点精力,以后就是一种便利。建议在初期成立一个在银监会直接领导下的信用管理机构统一领导与管理中国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进行管理和监督我国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的建设工作。当然这也是一种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基于银行评估途径

毋庸置疑,大中型企业评估在时间精力和方法上与小微型企业都有区别,小企业由于其评估成本率高,数量多,地区偏远分散,如果银行单独做评估会费时费力,而且企业评估按照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趋势,内部评级不利于社会分工的细化,所以我建议针对小微型企业的信用评估,主要就外包给专业评估公司,像国内有名的中诚信托、大公、新世纪等公司都可以,采用银行内部再审核和内部评估相结合的评估办法。达到节约成本,追求质量的效果。

三、基于银行评级与被评估企业的独立性

如何保持评估人员与被评估企业的独立性一直是一个难题,光是靠自律和监督是很难从源头遏制的,银行信用评估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同样存在这个难题,但是不得不说他们之间有很大的一个区别,会计师事务所是直接接受被评估企业的委托进行审计,所以自然接受的是被审计单位的酬金,所以事务所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被审计单位的“胁迫”。而银行可以委托独立评估公司评估,评估企业收到的是银行的酬金而非被评估企业,这样评估公司受到的“胁迫”压力更小,这就是银行外部评估。所以强烈建议银行更加重视外部评级机制。

四、基于评估方法—实地调查

中小企业由于其特殊特点要求银行评级更加注重实地考察。但是实际操作中,银行内部评级往往只注重分析企业的财务报表。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管理很不规范,透明度差,尤其是一些关键的信息的披露。如果通过与企业相关负责人的适度采访沟通以及评估人员观摩后的自我判断,又或者是通过一些其他外部渠道,获得较为详尽而真实的企业内部信息,了解企业业务运营模式、公司管理制度、办公环境等方面,为定性评判奠定基础,为信用评级提供更为有效的素材。

五、基于财务报表对企业信用评级的影响

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报表一般未经过审计,做假情况较为普遍。虽然通过了审计,但仍存在某些行为使得财务信息可能无法真实反映实际经营状况,比如隐瞒收入或夸大经营成果等。如果以虚假的财务信息作为评级的依据,将提高或降低企业的信用级别。所以,建议评级机构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财务报表对评级的影响。

六、基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潜力

公司未来的路怎么走,公司的发展战略,这些关键的信息在该企业报表附注中也许会披露一些,但是要了解战略执行情况和规模效益,必须要实地考察。所以,信用评级更应关注未来发展潜力和成长速度,重点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而不仅仅只关注企业现状,未来一个发展时期内企业通过经营活动获得的自由现金才是增强偿债能力的重要保障。

七、基于二次回访

注重对企业的后续考察和评估,信用评估中后续评估不容忽视,由于小微型企业的地缘因素和银行的人力资源因素导致银行无法掌握企业的发展情况,同时小微型企业资金链脆弱,很容易发生变故,所以我给的建议就是银行委托评级公司做二次回访,及时更新信用信息,尽早采取预防措施,保障信贷资金安全。

当然,我国现在正处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成长阶段,而银行的信用建设又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先锋,银行信用评估是构建信用体系的重中之重。我国评级体系建设必须在中国国情下寻找符合自己发展的道路。中国信用评级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勇阳.高等院校金融学核心课程教材·信用评估 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企业信用评估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信用;法制建设

人无信不立,企业无信则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的细胞,是最活跃的市场经济主体。其信用能力和信用形象不仅决定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而且决定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信用是企业竞争力之源,生存之本,是民营企业发展之命脉。

一、企业信用的法律内容

在法律上,企业信用是指参与经济活动的企业履行其所做出的或应有的承诺的能力,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践约能力。它是一个广义上的民事活动。

1 企业信用活动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无论是授信企业还是被授信企业,他们在所进行的信用活动中都是作为民事主体而存在的,应当享有独立的法律人格,能够独立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它们的地位都应当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得给另方强加自己的意志。

2 企业信用活动应该遵循的原则是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

它要求在信用活动中,无论是授信方还是被授信方都应当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授信或受信。同时,在信用的内容上,也应当公平和诚信,不得进行虚假的授信和超出自己能力的受信,损害对方的利益或社会公共的利益。

3 企业信用活动的管理公共性

由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国家不再是市场的“守夜人”而成为市场的主导者,需要采用行政的手段对市场进行宏观的调控与引导,以避免市场的缺陷。因此,企业信用活动及其保障不仪仅是市场的自我调节,还必须要依靠法律的规范与制约。同时,对于因严重失信而导致犯罪者,国家还必须要采用刑事的手段来对其进行制裁。

二、我国民营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现状分析

1 民营企业的信用意识淡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守信用,重承诺,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企业成长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发育不充分,信用经济发育较晚,真正的信用关系还未完全建立,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一些诚实守信的企业没有因为守信而多得利益,不讲信用的企业没有因为不守信而得到应有的惩罚,使得很多企业对于信用关系的重要性体会不深,认识不足。在我国的民营企业中,除了少部分企业主素质较高外,多数企业文化程度较低,因此对经营的手段、企业发展战略等没有深入的思考,法律观念淡薄。

2 经济社会环境对民营企业失信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市场信息不对称使民营企业失信有机可乘。作为贷款人的银行与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相比所获得的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是不完全的,也是不对称的,企业内部人掌握的企业自身信息总比外部人多,这对银行的信贷决策和信贷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用风险。除此以外,由于我国当前征信体制尚未建立,市场受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体体制残留影响,信息传递不畅,交易行为不规范不透明,使本来应该对称的信息也变得不对称。

其次,政府行政违法介入助长民营企业失信。一些地方政府为了眼前的、暂时的、地方的利益,对制假售假、欠债逃债、偷税漏税等失信行为的态度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是以说不清、道不明的方式鼓励、支持。有些地方官员缺乏大局观念和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意识,把地方一时的利益看得高于国家、社会和全民的根本利益,对本地民营企业的失信行为,不是给予教育及严厉的惩处,而是千方百计地进行包庇。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使得一些企业有恃无恐,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失信行为。

3 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监督不力导致民营企业失信的泛滥

虽然中国现存的法律制度为企业信用制度的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生存空间,但现有法律对信用制度的支撑是远远不够的。社会信用关系日益重要化和专门化,客观上需要专门的企业信用法律制度对其进行有效调整。中国现行信用法律制度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法不够完善。由于中小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公共产品性质,加上中小企业天生就有的信用不足的缺陷,因此,各国均应用法律手段来促进中小企业建立信用环境,弥补其信用不足的缺陷,促进其发展。但是我国至今仍没有完整、系统、规范的信用法律制度,只是在已颁布的《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规定了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这些法律只是对部分信用行为的债权提供保护,不能涵盖全部信用行为,而且对债务人履行义务的约束不完善,强制性较差。信用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使我国对失信行为的管理无法可依,从而给民营企业失信留下了可乘之机。(2)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由于,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多,占全部企业的95%以上,加上执法人员数量有限、责任心不强,在判决执行上软弱无力,处理违约赖债行为显得苍白无力,为中小企业违法留下了空间,鼓励了更多的违约失信行为。当违约者能从违约行为中获得切实的利益,违约的收益超过违约带来的长期损失,利益驱动违约者去违约。现有的法律中对违反市场经济秩序的企业处罚较轻,难以起到法律应有的惩戒作用。如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可见这个惩罚性赔偿规定标准,相对于制假、贩假所带来的高额利润来讲,是很难起到理想的惩罚效果的。

三、民营企业信用的法制建设措施

从当前的社会经济制度和法治现状来看,企业信用制度的不足已经成为危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桎梏之一。保证民营企业的信用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所以,如何构建一个科学、统一、完备的信用法律制度成为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1 加快企业信用立法进程

首先,要完善《民法》、《合同法》,《公司法》及相关法律中有关保护债权、维护和树立企业信用的法律规定,完善《刑法》中对欺诈和非法侵占等恶意背信行为的有关规定,完善破产法律制度等。其次,我们要借鉴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中小企业信用规范法》、《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基金法》等法律制度,从法律上遏制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信用危机的蔓延,为执法机关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

2 完善民营企业信用评估法律制度

民营企业信用缺失的出现,大多是因为对资信情况不了解所致。企业信用评估是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核心。企业信用评估是授信者利用各种评估方法,分析受信者在信用关系中的履约趋势、偿债能力、信用状况、可信程度并进行公正审查和评估的活动。先制定企业信用评估的相关具体法律制度,有了立法的基础,才能改变目前企业信用体系无法可依的状况,以企业信用机制保护好企业利益。总体上我国企业信用评估业仍然还处于拓荒阶段。因此,我们要采取高起点、高标准、国际化战略,按照国际惯例制定相关的法律,如可先制定《社会信用组织法》,使信用评估的中介机构可以依法把分散在工商、银行等机构的民营企业信息收集起来,建立全国连网的信息数据库,并通过立法规范民营企业提供信息的真实性,保障数据库中数据的品质。同时,也要加强对信用中介机构的监管,规范评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