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导则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居住社区;公共景观;生态;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为实现居住区景观空间的合理化设计,设计过程分为前期调研,设计策划,具体施工维管。而设计应该满足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就应该本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实现人本关怀,为住区居民提供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空间景观是城市空间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大多数城市交往空间一样,具有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人群行为,生产生活方式,民俗宗教)以及空间属性(围合朝向)。[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需求已从仅满足最基本的住宿生存发展到强调住宅成套、从仅关注社区内部居住环境发展到重视社区外部的周边环境配套、从仅享受私有性的家庭氛围发展到重视公共性景观的形式、功能与品质。

2 居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特点

2.1 公共性

居住区外部空间是一个居住区或一个组团内部人员共同使用的场所,向所有居住在附近的人开放,虽然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居民应该在其中自由的交往,交流与互动。

2.2 多元性

居住区中,单体建筑――住宅提供人们庇护场所,其群落间隙――居住建筑所围合的外部空间――景观空间,则让人们或行或止,动静各异的从事交通、交流、休息、锻炼和嬉戏等各种户外活动;另外,在同一场所,人们在其中的活动目的各异,逗留时间长短不同,行为丰富多彩,这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活动场所的多元特性。[2]

2.3 生态与人文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小区规划不单是小区功能、道路系统等较多单一意义的设计,更是小区生态与人文的多重含义的综合设计。

3 国外居住区发展的特点(以德国为例)

3.1 在德国及其他欧洲国家

在欧洲国家,住宅一般为私有。其形式、风格、装饰色彩和特点等等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面貌。同时由于体量、形式相仿,房屋之间也共同构成了生动、活泼的居住区环境景观。即使在大面积统一兴建的住宅区中,也十分注重建筑形体的组合和建筑立面的变化。(图1)

图1 建筑风格体量各有特点

3.2 室外空间的灵活性

居住区室外空间是由居住建筑围合而成的,是景观设计所依附的场所。德国居住区内建筑规划布局灵活多变,也构成了多种形式的室外空间,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产生了变化丰富的景观效果。

3.3 环境景观的生态性

德国住宅区中重视保持自然环境的本色,充分利用地形和当地植物等来营造环境景观,避免过多的人为因素而改变居住区的自然环境,并强调利用自然环境调节居住区微气候。[3]

3.4 景观设计中先进的技术性

设计人员和开发管理部门都十分注意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以保证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景观的超前性,特别体现在新型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的应用上,并将各类基础设施与环境景观设计相结合,塑造出有特色的室外空间和景观。

图2 显著地民族化特色

3.5 景观设计的可参与性

德国景观设计中环境的可参与性主要体现在设计和决策过程中,居民可以直接参与并提出意见,如举行听证会,设置民众信箱,广泛接受居民意见,使环境景观的建设更符合居民要求。

3.6 设计风格的独特性

德国景观设计的风格历来具有一定的特色,从形式上看,抽象的纯粹的几何形式与自然、自由的风景结合在一起,使环境景观既具有自然风景的活力与动力,又赋予景观以意义和秩序。

图3 风格独特的犹太建筑

4 国内居住区发展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进程加快,许多居住区拔地而起。而这些居住区档次良莠不齐,带来了各种问题。与此同时,开发商为了牟取利益,忽视人的生活需求,如片面追求绿地率,忽视生态环境的营造;缺乏户外活动场地,或场地的位置选取不佳,利用率很低;北方大面积引水,忽视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又得不到良好的持续性景观。现以青岛市城阳区万科城市花园为例,剖析新时代我国居住区外部环境的现状。

4.1 公共性景观的实用性缺乏考虑

只重形式,缺乏对人在场所中活动的行为体验和心理感受的仔细推敲,或只是将景观小品、设施放在那里,而不去想到底有多少人使用它,喜爱它。花费重金和人力打造的活动场地,看似很华丽,其实并没有充分实现它的功能。

4.2公共性景观的设计单调

公共性景观在于提供给人一个户外活动、逗留的场所,不仅要求舒适,安全,还要便于赏景,美观丰富。小区景观的设计在图纸上往往表现的美妙绝伦,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由于缺少对细节的考虑,图纸上大尺度花哨的平面布置,现实中的装饰美化效果并不理想。

4.3景观设计重平面忽视立体

如果只重视景观平面的规划设计,忽略立体,那么该设计的实际效果就极可能索然无味,合理的景观规划应摒弃华而不实的大范围的平面构成,以满足功能为基础,将立体设计与平面布局有机结合。例如,设计中可充分利用自然地形起伏(必要的可进行人为塑造)来塑造多变的、具有趣味性的空间,也可以利用树木、建筑小品、花架立体绿化等造景元素来塑造立体效果[9]。同时,立面设计也应考虑到动态的视觉效果。

5 改善的措施

5.1 设计者从居民需要出发

小区的景观设计必须要结合小区周围环境的特点,突破传统围墙式设计,涉及更大的范围[8]。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中心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居民实际需要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并时常以小区中普通居民的身份和视觉角度来审视和修改自己的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才能具有和谐之美[5]。

5.2 注重人文气息的展现

小区设计以人为本,自然不能不以人文为背景。应该多在景观设计中添加人文因素,让居住环境中不仅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而且有浓厚的人文气息。人文气息包括多种方面,可以展现地域文化,传统习俗,也可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思想道德文化熏陶等。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在与自然环境结合的前提下,注重时代特征的彰显,典型情景的再现,历史文脉的重组等。

5.3 请居民监督,发表意见

居民是小区的主人,在小区环境设计时应该主动邀请小区居民参与设计,听取意见,不但可以集思广益,有利于获得更好的设计方案,更重要的是加强小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更加热爱小区,自觉维护小区的环境,有利于小区的长期管理和发展。

6发展趋势

6.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

在规划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均能享受这些共享资源[4];其次要营造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具有归属感的良好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

6.1.1 充分发挥场所特性

通过社区中细节的营造加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形成稳固的文化联系网络。比如通过空间的重组建立起场所感,追忆场所记忆;通过元素符号化,运用简洁的形式直观的表达间接的意义,以及将单个景观符号重新组合等手法,使传统形式得以再生。

6.1.2 院落空间为居民提供不同的空间层次感

社区庭院不仅为居民提供公共的开放空间,通过院落的围合与开敞,还能形成半私密与私密空间,户外私密空间是家庭室内空间的延续。这样是住户从室内到室外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私密逐步走向开放,建立有节奏的空间序列。

6.2功能设施景观化

对于小区景观,人眼所能达到的区域都应该是和谐美观的。有些功能性构筑物如围墙,挡土墙等在满足其功能的同时,应该积极利用起来,让其为小区景观的美化出一份力。正所谓景观设计是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为满足其多义性的目标,应遵循集约化的原则,营造复合性景观,用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适宜的综合效益。

6.3注重创设高程

居住区的高程变化可以产生有趣的景观效果,使层次更为丰富。对于原有地形就有高程变化的基地,需要在规划中因势利导充分利用[6];对于较为平坦的基地适当地进行一些土方调配,有意识地在高程上寻求一些突破。

6.4未来绿化的趋势

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等逐渐成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之一。底层架空造绿,将有限的不可再生的土地用于绿化和户外活动,是现代生态住宅的发展方向。通过调查研究,最大限度的合理绿植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优化,实现生态效能的整体提升,最终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性景观环境。

6.5人文营造是重中之重

崇尚历史、崇尚文化是近来居住景观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区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设计和策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与文化的延续性。空间承载记忆,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包括生态与地域(如气候、地貌、植被、乡土材料等方面),建立起场所感,同时艺术的表达历史,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创造历史,在更新的过程中发展景观环境文脉。

结语

总而言之,营造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尊重和保护原有的地形地貌、大树、水体及人文景观;尊重艺术创作规律,追求建筑、园艺、建筑小品和设施等的和谐一致,同时又各有侧重;要经济实惠,低维护,安全可靠;要有主导姿态,而非人云亦云,同时贯彻居住区设计之始终,进一步深化和完善规划与建筑的设计,拓展成重建其中的场所次序,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的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鲁山,居住区环境设计.住宅 科技 .1998(10)

[2]李汉飞,环境为先巧在立意-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国园林.2002(2).

[3]姚永正,中国园林景观[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4]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邓述平,王仲谷,居住区规划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6]王受之,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7]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建设部住宅产业促进中心,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张吉祥,园林植物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

[10]刘少宗,见习园林植物[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2篇

引言

城市住宅小区是经市政规划部门规划,被城市道路或自然边界线所分隔,不为城市道路穿越的完整居住地段。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住宅呈现出惊人的发展速度,居住条件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与此同时,城市扩大和人口剧增使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失调和生活环境质量下降。渐渐地,人们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在购房时,除了关注住宅小区的建筑地段、房价、区位、交通等因素外,更关注的是楼盘的绿化和景观等自然环境的营造。因而对住宅小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我国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简要历史

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后,由于各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环境景观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实验小区,在考虑并开始注重环境的营造,提出了人要居住在优美的环境中。进入90年代,扩大试点后,环境景观概念进一步深化。后来,随着个人住购房时代的来临,开发商也逐渐意识到环境景观是一个很重要的卖点,并把它作为品牌来炒作。这就带来了生态小区和绿色小区概念的流行,然而与此同时,许多开发商也利用购房者不成熟的消费心理,追求社区景观形态西洋化,带来了许多弊病。近来,住宅创新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达到"自然"与"人为"的相通和统一,求得人文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与融合。

2. 目前我国住宅小区景观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我国居住区小区景观设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现存问题也是很明显的。

2.1 功能性差

目前许多小区的园林景观,从设计到营造都未充分考虑"功能第一"的原则,而是侧重于外表的美观表现(多从促销的目的出发),使"景观"成为"仅观",参观的作用代替了园林参与性、共融性的功能和作用。

2.2 经济性差

一些小区的园林景观为追求表面的美观和气势以达到促销的目的,不惜重金追新求异,结果是加大了投资成本,增大了购房者的房款支出,同时也增大了后期的物业管理费用。

2.3 协调性差

目前"景观"在业内很受欢迎,园林景观风格迥异,多姿多彩,成了营造楼盘特色的重要手段。但有的楼盘因景观设计欠妥,定位不准,处理不当,使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难成一体,这种"分离"使得小区景观的整体效果较差。

2.4 缺乏个性

走进一些新开发的地产项目,总会感觉有似曾相识之感,原因之一便是小区园林景观缺乏个性,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克隆"和"模仿"的痕迹,你建个花架,我盖个亭子;你有个小桥流水,我有个跌水喷泉。而且部分景观设计公司为达到签单目的迁就客户需求,也使得景观设计得雷同化倾向日益突出。

3. 住宅小区绿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的原则

为了更好的满足城市住宅小区各方面的要求,克服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优秀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应遵循如下原则:

3.1 遵循天人合一原则

随着景观生态思想的发展,在规划设计住宅小区绿地景观时,首先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社会学、美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景观要素。例如地形、水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要始终以人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生物多样性。其次要从视觉景观形象、生态环境、大众行为方面,崇尚绿色;不仅要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创造回归自然,溶于自然的诗意天地,使住宅小区景观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的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是对美和情的追求。这样才能保证住宅小区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与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3.2 注重人性化原则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要做到人性化,就是一切要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应该在开发商商业运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整体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以人的尺度,人的活动为出发点,追求一种优雅、放松、生态、安全并有强烈归属感的景观风貌。比如,现在的社区内经常有水池,如何使水景在干旱季节或冬季无水的情况下也能成为一种有功能的优美景观?济南的某些住宅小区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创新。如在浅水池底铺设卵石,形成自然驳岸。在无水期间,呈旱溪风貌,面积稍大的硬底水池在冬季作为旱冰场或舞池,起到体育娱乐功能。

3.3 体现生态化原则

住宅小区景观设计还要追求生态化。所谓生态住宅区就是指:在保证社区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和维护社区内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均生态基区面积的居住社区。从规划、设计和施工的角度出发,生态居住区是指在居住区的建设中,通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基区面积。学者们一致认为:生态居住区应该达到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太阳能运用,无害化、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量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生态居住区的目的,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居住社区的设计和规划之中,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既是时展的产物,更是时展的需要。

3.4 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住宅小区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建筑风格多为现代建筑风格,各地区在建筑装饰上也强调要突出地方特色。绿化设计首先应该从这一大的前提出发,做到不同地域和建筑形式的小区绿化各具特色。特色是绿化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居民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的要求不同,作出不同设计。由于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风沙大,因此绿化首先从防护功能出发,充分考虑冬季防风,降低风速,防尘的效应;夏季应考虑通风,遮荫降温的作用,应以乔、灌、草为基本形式,并有一个合理的配置比例。楼间绿地应有足够的遮荫乔木。其次,为了方便居民的户外活动,在空间组织上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应通过绿化带等形式划分出若干大小不同的活动空间;在道路,小广场的安排上,还必须考虑日常生活上的行动方便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防灾及人员疏散问题,因此绿化种植不应阻碍交通。

3.5 经济实用原则

所谓"经济实用"就是说居住区的绿化设计应考虑以最适当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效益。

3.5.1 要善于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居住区毕竟不同于公园,绿化应以满足居民生活为主,给居民创造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有一定户外活动场地为宗旨。因此,应本着经济实用的原则,根据已有的地形地貌,适当整理,没有必要大量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这也符合我国造园一向强调的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的优良传统。

3.5.2 适地适树

小区房屋建设,对原有土壤破坏极大,建筑垃圾往往就地掩埋,已经造成了原有城市土壤的贫瘠化。再者,居住区环境的日常管理水平也不可能像公园绿地那样高。因此应从较粗放的管理投入考虑,在树种选择上一定要以地方树种为主,否则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6 适度美化原则

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是把自然美,生活美,建筑美,文学美综合为一体的艺术,同时它受时空及自然条件变化的制约。因此,一个好的园林设计作品,必然明确立意(创意),因地制宜地形成特色,要符合一切完美艺术的构图基本规律。

4. 结束语

景观设计越来越受到欢迎和重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们日益重视环境品质的直接体现。在住宅商品化的今天,房地产开发商对小区环境日益重视。环境已成为住户购房首要考虑的与户型、区位同等重要的因素。环境景观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一个中心绿地加上宅前绿化,单纯满足绿地率就可以了。景观设计要配合小区规划、建筑风格与地产企业文化等来进行。

住房消费市场日趋成熟,人们对小区景观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而集中观赏、休闲与实用性为一体的小区景观,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青睐。

参考文献

[1] 刘滨谊, 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四大基本问题.景观设计[J]. 2004, 11.

[2] 白德樊, 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3] 陈易, 自然之韵-生态居住社区设计,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4] 俞孔坚, 景观: 文化、生态与感知[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3篇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的居住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否则对人的生存与发展都是不利的。随着人类利用、改造环境的能力日益加强,像原始森林和极地那样的原始生态系统已很少见,人们正以大量的养殖湖、薪炭林和乡村等半人工生态系统及城市、工厂等人工生态系统所取代。不过,人类已逐渐认识到自己和周围环境是一个整体,把自己的事和环境联成一个系统来考虑,产生了"人类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以便更好地保持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1.1人与自然的协调是设计的目的

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包括如何尽可能少地干扰和破坏自然系统的自我再生能力,如何尽可能多地使被破坏的景观恢复其自然的再生能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再生能力而进行最少设计。可持续设计就是在生态学的指导下,将设计纳入“人机—环境”系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强调保护自然价值,促进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可持续发展。其本质在于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开发绿色资源,不断改善和优化生态环境,促使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2城市化景观设计中的问题

不注重生态保护。随着城镇的繁荣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目前许多城景观设计作品盲目追求标新立异,过分追求个性的张扬,急切地想证明自身的存在,不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从而破坏了自然原有的统一和谐;然而,生态的平衡破坏起来很容易,却需要用漫长的时间才能恢复到原有的和谐状态。在景观设计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其作为社会精神文化系统的作用。保护生态原貌就是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其不断延续下去,而这正是现在景观设计中较缺乏的。同时,设计缺乏整体理念和协调艺术。许多人认为景观就是对已有空间的一种美化,是随意性的附加物。目前很多景观设计毫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随便种种树栽栽花,这是缺乏整体景观概念的行为。景观应是更高层次上的一种统一。美好的景观是一种和谐、一种完整,任何将环境割裂成部分来设计的思想都是不对的。

1.3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坚持的原则

1.3.1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

景观是一个生态系统或者多个生态系统的组成,它的可持续性会受到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景观的可持续设计,就必须以保护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为基础。维护生态系统再生能力,生态系统的的可持续性是由于有再生能力,再生能力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物物种的可持续性。

1.3.2注重景观的地域性.民族性

景观设计应尊重传统文化,将带有当地特征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并且尽量多采用乡土树种,从而营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类型以及满足当地人们活动需求和符合当地人们审美标准的空间场所。

1.3.3运用现代技术

科学的发展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利用高科技技术和材料可以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在景观设计中不仅仅要考虑美观,营造宜人的健康环境,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而且更要注重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构建社会发展与现状环境相协调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绿色景观与建筑分析

2.1绿色植物的视觉魅力

“建筑仅仅是环境的一个部分,建筑美从整体上说是服从于周围环境的。”建筑作为稳定的不可移动的具体形象,总是要借助于周围环境恰当而和谐的布局才能获得完美的造型表现。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

2.1.1独特的地域景观

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

2.1.2四季更迭的形与影

绿色景观四季变幻的姿态、颜色、气味和随风飘动的秀影使建筑外部空间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其微妙的动态变化使原本凝固的音乐也变得灵动起来,并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丰姿和魅力。绿色景观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不仅为建筑创造了绚丽多变的空间环境,而且架起了人与自然交流的桥梁。其或优雅、或自然、或绚丽的外观自然而然成为建筑空间的延伸、呼应和限定。

2.1.3绚绚丽变幻的色彩

色彩最能引起人们的情感联想,绿色植物千变万化的色彩更增添了建筑空间的迷人魅力。春季欲滴的青翠、夏季蓬勃的盛绿、秋季灿烂的金红、冬季寂静的冷绿,使建筑造型和空间环境在一年四季变换出生动的表情,带给人们层出不穷的心理和视觉感受。

2.2绿色植物的人文魅力

不同种类的绿色植物因其姿态、生长特性的不同常被人们赋予独特的个性和品格,从而表达出一定的文化特色和精神内涵,以及时代文化背景。纵观各个时代的建筑文化,都能觅到植物被赋予神圣象征含义的踪迹,并且它们所具有的含义往往取决于人们在时间和社会变迁中对其的评价,其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因素和个人经历,其内容复杂地盘绕于个体和人类发展进程之中。

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巧妙互借和融合而显现出的整体性是中国私家园林的精髓。植物历来是文人造园表意的主角,在传统文人逸士的私人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极大地反映了他们的意趣。精心配置的蓊郁花木配以意义精到的楹联匾额,使人产生无限遐思和美妙想像,为园林增添了非凡的自然魅力和人文魅力。

3建筑与环境的互动

在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环境的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从同一性关系逐渐发展为对象性关系。马克思认为意识起初只是对周围可感知的环境的一种意识,是对自身以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狭隘联系的一种意识,当然同时它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意识,但在这种初级的人与自然界的意识中,人们同自然的关系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动物式的服从意识,而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则表现在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狭隘关系的相互制约,以及对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这一现象的意识。而建筑环境设计思想作为一种意识也必然遵循主观意识发展的规律,经历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

3.1古代朴素的建筑环境观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讲究顺从自然、依附自然。儒家的入世之境、道家的自然之境、佛教的出世之境三家美学思想的相互揉合,使中国美学思想变得更加丰富和深沉,合流之后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建筑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建筑作为社会文化取向的物质形态表达,很明显地反映出这一点,例如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私家园林:室外空间中建筑与自然元素的组合极为精妙,形成相互掩映的多变化、多层次的空间效果。这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性使中国园林具有浓厚的抒情性,含情至深。传统风水学对所勘察的风水区位的地貌、水流、水质特别重视,其中许多道理与现代水文地质学也是相合相通的。风水学的内涵与使命之一,就是系统地将传统风水学的数千年经验与现代水文地质学知识相互联通,从而研究出山川河流,地质地貌、山脉走向,水土关系及其产生的各种化学元素,对人类生理与心理、健康与事业的正反影响,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顺应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庭院美化,也非常重视庭院风水,认为庭院建筑、花草树木、假山流水的组合布局,要符合风水的要求,这样就能有利于身心健康和财运事业,这是传统风水学中朴素的环境景观意识。如苏州园林就是人造环境景观风水的典范。风水学将传统风水学中的朴素真理,与现代环境景观学相互嫁接,不仅研究环境景观的美学规律,建筑学规律和植物学规律,更要进一步研究环境景观的结构、方位、材料、色彩、外形及其场态信息对人类生理和心理的各种作用力,从而探索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类自身健康和事业发展的环境景观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3.2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思想的发展和转变

1863年,美国奥姆斯特德提出了景观建筑的观念。伊恩•麦克哈格是第一位将生态概念引入建筑设计的建筑师。近年来,植物栽培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绿色植物的生长范围更加宽广;屋顶种植和室内种植的发展,使得建筑和绿化的融合更趋全方位和立体化。屋顶栽培中,比较早的是藤森照信的“韭菜住宅”与“蒲公英之家”,在设计中追求自然与人的“寄生”关系、人工物与自然物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绿化不再简单、安分地仅限于屋顶,蒲公英成为住宅立面的主角。这种为了寻找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不仅可以看做绿化与建筑由寄生关系到共生关系的发展,而且这种探索也可以看做是对未来建筑的一种发展方向的预示,暗示着建筑绿化已经走向立体化和生态化。19世纪80年代,屋顶绿化就在欧洲得到广泛应用。研究表明,城市“热岛现象”也可以通过大面积植被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得到缓解。在一些易受洪水影响的地区,绿化屋顶通过其保持雨水的能力可以控制暴雨雨水流量的70%~100%。建筑与环境设计思想的另一大发展在于,建筑已经成为改造环境的一个契机。建筑师对建筑基地的原生环境日益重视,并将之列入建筑设计的内容之中;有的还将恢复和改善建筑基地的自然状况、绿化环境作为建筑的目的之一。2000年,安藤忠雄在大阪湾淡路岛东北岸建成了“淡路梦舞台”,在其规划中安藤忠雄明确提出“要建设,先种树”的方针。1994年就开始了24万株苗木的栽种工程。“淡路梦舞台”的设计从整治建筑环境着手,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治愈山体开采留存的伤痕,恢复和彻底改善山体的生态环境。这种建筑设计思想在建筑设计着眼点和目标上的转变暗示着建筑设计与绿化景观关系质的跳跃。所有这些都表明建筑绿化已经从原先单纯的营造建筑空间氛围的束缚中挣脱出来,逐渐向建筑中生态要素的角色转变。

4.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统一

4.1景观设计优先的理念

现在的很多设计往往把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分开,把景观设计理解为建筑设计的附属物,这里搞一点水,那里搞一个小品雕塑等。不研究规划布局而先确定园林小品,不考虑交通、消防、停车等硬技术指标而先去考虑平面布局。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就难免会出现问题。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紧密联系的,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方出问题,都会直接影响人与自然和谐空间的营造。从建筑角度来说,建筑不是游离于环境的,它只有与外部环境形成一定的关系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建筑必须与外部空间相联系,形成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这也有利于建筑个性的表达。建筑独有的特征除了反映在建筑本身外,很大程度上还需要在外部环境中得到体现。因此,室内外空间的结合、呼应,不仅完善了建筑空间,也使内部空间得以延伸、扩展,特别是建筑空间与景观空间的结合,可以大大丰富建筑本身的空间。所以,当代建筑设计不仅要完成自身主体设计,对环境、景观的理解和把握更应先于建筑设计。把场地的景观环境作为建筑设计的限制性、前提性条件,使建筑成为景观设计的一个因素,设计成为有机的整体。就此而言,建筑设计是否应该树立景观规划为先的设计观念,在建筑设计的始终,是否贯穿对景观的参照、理解、协调与统一,成为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4.2树立整体设计的思想

建筑整体设计思想是一个新概念,其特点是全面地考虑与建筑相关的各个元素——外部环境、建筑构造、技术装备等协同关系。城市中的建筑不只是其本身构筑的主体,也是城市单元的一部分,从时间上说它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断面。因此,建筑设计应注重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考虑对所处地块有影响的城市景观要素,如面宽、轮廓线、相邻建筑造型等,不可因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而与景观相冲突,保持建筑与景观的有机整合。

4.3寻找建筑与景观的最佳结合点

在中国城市建造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先建建筑,然后再考虑景观环境的美化;另一种是在已有的环境中添加新的建筑,包括建筑改造及扩建,导致建筑的独立性非常强,很难形成整体的景观形象。因此,建筑应从被动地单方面追求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以积极的策略向环境延伸,寻找与景观的结合点。首先,建筑先入式的整体设计导则。建筑师在深入建筑单体设计的同时,对整体的建筑环境提出设计导则。分析基址环境、周边环境、视域环境等因素,并且提出系统的设计导则。导则内容应该包括具体的风格、主色调、环境铺装、景观设施等设计建议,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产生辐射式、制约式的影响,并确保建筑与环境的统一联系。其次,建筑后入式的改造与实施原则。新建或改建单体的加入,势必对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寻找适合的元素并进行适度调整以保证建筑与环境的整体性。

4.4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首先,以建筑的理念对待景观设计问题。它使得景观设计不再是花花草草的粉饰、平面化的硬地延伸、对漏洞的简单的遮盖,而是用建筑分析、决策、设计的方法来造就景观美学。其次,以建筑手段实现造景创意。在景观创造的过程中,复杂性与技术性往往制约着造景创意,现代城市中视觉景致的实现同样依靠建筑的支撑以及技术的辅助。可以采取的手段有:一方面,以建筑技术拓展景观空间,现代的城市景观更关注用技术来表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因此,技术手段成为景观实现的关键。现代技术手段拓展了景观的想象空间,为景观创作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另一方面,用建筑的思维解决景观限制的问题。城市中的建筑与景观往往要面对许多制约,包括场地的限制、经济的限制,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建筑的思维方式可以解决很多限制性问题,比如,在城市建筑高密度的狭窄区域,以彩色喷涂地面的方式划分出进出的道路以及人行与车行的路线,既满足道路的功能要求,也为高层居民提供了视觉对象。这种用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也是源于建筑思维。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人性化;居住区;园林景观设计

一、目前小区园林景观的现状

园林景观发展的历史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适应现代园林景观研究却只有40多年。所以,很多人对园林景观的认识很肤浅,认为园林只是种花种草,挖湖堆山,置石理水。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有了出国的机会,看到欧洲几何对称的园林,开阔的大草坪很壮观,于是欧陆风、草坪风等风格的住宅小区不断涌现。随着房地产的蓬勃兴起,中国园林风、欧陆风在居住小区中盛行,但这些园林景观往往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功能,也没有考虑到小区人性空间和功能性空间。

二、了解居住者的需求

当然,设计一个具有人性化空间的居住区首先必须了解居住者的行为需求,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是为人而创造的,是为满足人的需求而设计的。美国心理学会主席A·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了需求等级论,他认为人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由物质到精神,有着不同的层次:生理的需要一安全的需要一归属与爱的需要一自尊的需要一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指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衣、食、住、行以及人身安全、劳动安全等需要;爱与归属及自尊的需要是指人的心理需要,包话对社会交往、地位、传统、文化的需要;自我实现则是人高层次的发展需要,包括对生命的意义、自我的满足、个性风格的追求等等。当然,不同人需求的层次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需求随着时间、地点和场所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现。在居住环境建设中,必须从满足居民的各种需求出发,使环境具备一些基本的特征。

(一)安全性

安全是人们生存的首要条件,没有安全性也就谈不到其他各方面的特征。居住环境的安全性表现在日常安全系统、防灾系统、防盗系统等方面。

(二)健康性

居住环境健康性指标包括空气、日照、噪声和环境民事行政等与人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内容。居住环境空气要保持清新、自然,防止各种有害气体和物质的深度超标。同时,健康性还要求通向健康身心的设施、空间配套齐全,满足居民锻炼身体的需求。

(三)舒适性

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指使用上和视觉上的感受。使用上的舒适,包括各种设施是否以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创造使用的合理,是否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创造满足人们活动的空间;视觉上的舒适,要满足不同地区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和对环境景观特点的认同。

(四)通达性

通达性保障着居住环境各种功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通达的可选择性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实现多样需求的目标。通达空间的层次决定了通路的性质和等级。私密性强的空间,通路的等级低,交通性弱,通达性也小。

(五)识别性

居民是居住环境的主体,居民要求所处的环境具有识别性,让居民分辨出自己的住宅以及自身在空间环境中所处的位置、方向,进而掌握环境的构成模式和组织规律,以便按不同时间和场合需要,以最佳的方式到达自己想去的位置,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强化识别性,需要赋予外部空间以视觉上鲜明的个性。

(六)领域性

居住环境不同于一般公共环境,它的领域性要求强烈,层次多样。美国学者斯卡·纽曼提出的这个空间概念认为,人的各种活动都要求相适应的领域范围。他把居住环境归结为由公共性空间、半公共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和私密性空间四个层次组成的空间环境占有与控制的要求,认为领域在空间上是固定的,不随人的移动而移动。

(七)多样性

多样性的要求是基于不同人群的年龄、职业、喜好、修养、文化等要素而产生的,而且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中。空间的创造、设施的设计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中国造园艺术谓之“造园无格、借景有因”,说的就是无需固定的格局、法式,要因地制宜地将景观组织起来,各种景色皆可为我所用。

(八)和谐性

多样的外部环境各要素之间做到和谐统一,避免不同形式、风格、色彩的要素产生冲突和对立。同时,环境构成要素作为实体来构成空间,空间才是主角,各要素需要以环境和谐的整体利益限制自身不适宜的夸张表现,使各自的先后、主次、从属分明,共同构筑协调、统一的环境景观。

(九)连续性

在居住环境景观空间中,应注意居民在居住区内不同时间、空间、方位的视角和活动方式,进行全方位的景观设计,努力创造步移景异、延绵不断的效果,尤其要注重节奏、形式、色彩与空间的协调。

(十)文化性

居住环境的文化性体现在地方性和时代性当中。应当充分考虑传统生活方式的特点,寻找与现代居住空间环境的契合点,以不同的方式,从空间形态、尺度、界面的色彩、细部表达对传统与现代的理解,延续文化脉络。

(十一)生态性

回归自然、亲近自然是人的本性,引入自然界的山、水、绿化,模拟自然风光,也是居住环境的基本要求。具有生态性的居住环境能够唤起居民美好的情感寄托,人与大自然共生共栖,才能体验到永恒的真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美的最高境界。

三、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故事的地方

当满足了环境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我们开始考虑何为人性化的居住区。当设计是为了生活、为了人内在的体验,当设计师成为一个内在者而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当设计的对象具有功用和意义时,我们方可重归人性的场所,找回那故事的地方。所以,进行景观设计时,作为设计者应做到:

1.认识人性。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他们到底需要什么?人需要交流,害怕孤独;需要运动,需要坐下休息;人离不开水,人也爱玩火;爱采摘和捕获;需要庇护和荫凉,需要嘹望,看别人而不被别人看到;人需要领地,需要适当尺度的空间;人需要安全,同时人需要挑战;爱走平坦的道路,有时却爱涉水、踏汀步、穿障碍、过桥梁。同时,人要交流、要恋爱、要被人关注、同时喜欢关注别人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2.阅读大地。大自然的风、水、雨、雪,植物的繁衍和动物的运动过程,灾害的蔓延过程等等,都刻写在大地上。因此大地会告诉我们什么地方可以有树木,什么地方可以有水渎;大地也告诉我们什么格局和形式是安全与健康的,因而是吉祥的,什么格局是危险和恐怖的,因而是凶煞的。同时,大地景观是一部人文的书:大地上的足迹和道路,门和桥,墙和篱笆,建筑和城市以及大地上的文理和名字,都讲述着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爱和恨,人类的过去、现在甚至未来。因此,阅读大地是在认识自然,而更重要的是认识人自己。

3.体验生活。体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当地人的价值观。如果你不到都江堰的江边林下坐上一天,就不明白为什么成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悠闲的城市;如果你不搭一回北京街上的出租车,就不理解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含义;如果你不到温州街头走走。你就不知道“全民皆商”的意味。只有懂得当地人的生活,才会有符合当地人生活的公共空间的设计。

4.聆听故事。故事源于当地人的生活和场所的历史,因此要听未来场所使用者讲述关于足下土地的故事,同时要掘地三尺,阅读关于这块场地的自然及人文历史,不管实物的或是文字的。由此感悟地方精神:一种源于当地的自然过程及人文过程的内在的力量,是设计形式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是设计所表达和体现的场所的本质属性。这样的设计是属于当地人的,属于当地人的生活,当然也是属于当地自然与历史过程。:

5.寻回童年的记忆。童年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且大多数人经历过相同的童趣。在设计里融入一些童年记忆的痕迹,让居住者忆起童年时光,这也是体现居住区园林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表现。

总而言之,营造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居住环境景观设计导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居住环境;绿地;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7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252-02

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体、有益的土壤、保健的花木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成为人们的渴求。同时,房地产开发商也竭力以业主的生活游憩、交往、健身、养心等行为方式为根本,“居住舒适、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管理一流”成为开发商的共同口号。然而,现有的居住小区,环境建设不乏失败的例子:有的大肆建造亭台楼阁,或以喷泉、雕塑等硬质景观及建筑景观代替绿化,忽视植物造景;有的“小树成行,大树不见”,结果夏天酷热难当;有的则盲目选购名贵高大树木,却忽视立地条件,引起树木生长不良,造成浪费;有的“有水不成景”,水质差,冬天池水结脏冰等。国家建设部制定《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对生态小区的绿化系统提出生态环境、休闲活动和景观文化功能的指标,来避免以往建筑完工后,绿化只作“填充”的现象,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下从绿地布局、水景设计、植物种植3个方面提出笔者的一些想法,以供探讨。

1绿地布局

1.1立地条件

要实施绿化栽植,必须有适宜的土壤、水肥等,也就是必须有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这些环境要素中住宅区原生态表土是前提,而以往住宅区开发中随意弃土、整土,无意中破坏生态多样性的原生态环境。规划中模拟自然的起伏地形固然可以增加绿地面积,形成区域环境有利于地排水,提高住宅景观品位,但不能忽视原生态表土的保持,应尽可能保护土壤,保留野生生物。

1.2绿地面积

绿地量的多少,应在小区的总体规划中给予保证,一般应确保35%以上的绿化率。同时,绿地自身的绿化率应大于70%,即绿地中的硬质景观,包括道路、铺地、建筑小品、喷水池、雕塑等占地面积只能控制在30%以内,绿地越大,建筑容积率越低,绿化级别越高[1-2]。绿地的类型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道路绿地、宅旁绿地和庭院绿地。居住区绿地应符合其定额指标,包括居住区内公共绿地人均指标、一般绿地人均指标及绿化覆盖率。尤其是应有足够的公共绿地面积,如居住区小游园、游乐场等,以满足居住、休闲、散步、消遣的需求。

1.3绿地位置和形状

绿地位置最好设在建筑物的南面,以利于植物的生长,特别是对喜光开花植物的生长有利。小区集中绿地不宜放在小高层和高层建筑物的背阴面。在建筑阴面布置植物应多为耐阴性藤本或灌木及地被植物。公共绿地应照顾老人健身、交往和儿童活动的需求,应结合在一起布置,选择就近、避风、向阳、交通方便处。

绿地形状以块状为好,据资料报道,宽度以大于12 m最佳,对绿地中的动物、微生物生存繁衍有利。尽量避免细而狭长的条状绿地,当然这点应在布局时灵活掌握,尽力而为之。

2水景的生态设计

水是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小区的水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活力。大面积的水面,能以其宏伟的气势,引起人对大自然的遐想,并能将周围的景色进行统一协调。小水面则以其优美的形态、美妙的声音给人以神态清爽、心旷神怡的感觉,绿景和水景交融更是生动而美妙。同时,水能调节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因此,水是自然景观的再现。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以“水景”作为住宅环境之“亮点”,建造“水景住宅”,但在追求“水景”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才能真正达到“绿色生态水景设计”。

2.1水面积总量不能太大

水面积总量太大对管理、生活、交通不利,一般不宜超过绿地总面积的20%,水体的线性设计宜相对集中,忌分散而细长,水面形状以聚合为主,以蜿蜒细流为辅。

2.2水要清并使其流动

水池要清澈见底,同时创造水池高差,让水体自然循环流动,产生落水、跌水、水梯、叠水、涌泉、水雾、水帘等动态景观,增加水体与大气、沙石的接触,提高氧含量,增强水的自净能力。“流水不腐”是理水的座右铭,同时有意识地造出水声,创造“回归自然”的佳境。如能在水体环境中布置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如水中的荷莲、水边的芦苇、观赏鱼类等,即使在小环境,也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并能作为水体污染的指示动植物。同时要加强日常管理,使人们真正享受到回归自然的满足和欢愉。

2.3满足人们的亲水欲望

首先,水要满,人能接近水面,地面和水面相距在0.5 m以上时则使人产生观景之感。

其次,养殖的水生动物以及动态水景也应尽可能让人能够接近。水中汀步尽可能接近水面。另外,设垂钓池、戏水池、观鱼池等也能从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的亲水感[3]。

2.4驳岸形式及材质的选择

利用缓坡入水、植植物护岸、自然山石驳岸、条石驳岸、沙砾卵石护坡、碎石、泥沙底等再现自然水景。在利用中应注意和周围景色的协调,有时钢筋驳岸更显整齐洁净,也不能一味追求自然而弄巧成拙。同时,如能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自然水浇灌花草树木则更是绿色生态居住区的重要标志。

3植物的种植

3.1乔木为绿化骨干

树木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夏季可遮荫降温,冬季可减少地面散热,起到保湿、挡风的作用,是最好的气温调节器。同时,树木具有释放氧气、净化空气、隔离噪音等卫生防护功能并具有较长寿命,植物配置时一般应占绿地面积的1/2左右(指近中期乔木冠幅投影面积),其余1/2则是草坪及地被植物,“导则”规定乔木中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比例为1∶1~2,具体应根据当地气候来确定,冬季较阴冷地区应多配置落叶乔木。

3.2注意树木的配置设计

高大乔木可根据空间大小、方位、景观等需求作为主景,设计时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列植等多种形式,种植的位置一般不能离住户窗口太近,尤其是南北窗户,特别要求在南面窗口外6 m以内不得种植常绿乔木。在楼房西侧的绿地中应多种落叶乔木,以遮挡西晒。同一小区中,乔木树种不宜太多,又要避免单调,一般选2~3种为主体树种,3~4种为辅助配置。种植以小块混交最好,忌单一的片林(竹林除外)。居住区内干道两侧的行道树不宜列植,打破城市行道树的种植方式,不拘一格。小区中心广场,地坪或停车场地,力争乔木嵌入式种植[3]。

3.3植物的种植应构成具有季相变化的时序景观

随着植物物候的变化,其色彩、形态、生气表现各异,从而引起园林风景的季相变化。因此,在植物配置时,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物候变化,通过合理布局,组成富有四季特色的园林艺术景观。适当考虑种植一些叶色富于变化的树种如银杏、无患子、红枫、紫叶小檗、柿树等,以及管理粗放、观赏期长的宿根地被花卉及自播繁衍能力强的花卉如大花马齿苋、鸭跖草、美人蕉、芍药、蜀葵、醉鱼草、萱草等,招蜂引蝶的芳香植物如腊梅、桂花、薄荷、丁香等,观果植物如火棘、枸杞、桑树等鸟嗜植物,采用自然活泼的手法,追求温馨、轻柔、优美的浪漫情调,在一年四季保持绿色基调的前提下,产生季节性的色彩变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同时,应充分考虑植物在空间上的层次变化,从高大乔木、中、小乔木,到灌木、地被植物巧妙配置,产生高、中、低、层次空间的丰富变化。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最大化。总体上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多样性及功能性。

3.4忌种植对人体有毒害及对人们日常活动有干扰的植物

在植物种类选择时,应全面考虑其生长条件,形体、姿态、色彩优美,管理粗放并对人体无毒害、对人们日常活动无干扰的植物,如无臭味、无飞絮、飞粉、不招惹蚊蝇等树种。在幼儿园及儿童游戏场忌用有毒、带刺、带尖以及易引起过敏的植物,以免伤害儿童,如夹竹桃、凤尾兰、枸骨、漆树等。在运动场、活动场地不宜栽植大量飞毛、落果的树木,如杨、柳、银杏(雌株)、悬铃木、构树等。

3.5植物绿化要平面与立体相结合

居住区绿化逐渐从水平方向转向水平与垂直方向结合。目前,居住区的环境设计,除了进行水平地面绿化之外,更多的是在围墙、屋顶、阳台上实施绿化,让整个的居住区更能突出一定的人文气息。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初,就要考虑绿化对屋顶产生的承重、防漏等问题,如会所的屋顶、楼的顶层、立体的墙面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绿化,使绿化得以延伸,以弥补绿地空间的不足,增加绿化面积[4]。如攀援植物的充分运用,北方常用的品种有地锦、紫藤等,南方有十姊妹、常春藤、络石等。

4结语

居住区绿地景观设计既不同于城市公共绿地的绿化,又不同于单位附属绿地的设计,应根据人们的择居动机、居住对象、经济条件、风俗习惯及气候、土壤条件等综合考虑。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设计理念,真正找出适合当地实际的经济实用、独具一格的设计方案,真正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

5参考文献

[1] 国家建设部.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EB/OL].[2011-09-21]..

[2] 上海市绿化管理局,上海市住宅发展局.上海市新建住宅环境绿化建设导则[EB/OL].[201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