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与环境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噪声监测;城市区域环境;控制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交通、城网改造、大型的施工建筑,还有一些大型的工业厂房、娱乐设施,所引起的噪声污染已经影响了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因为噪声引起的投诉案件一直是社会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居民区附近大型施工造成的噪声,对居民休息,学生学习产生的干扰,要求相关部门有个鉴定,我们环保部门要有效地对环境噪声有效监测,更好的为环境服务,为民生服务。
1 噪声的概念
环境噪声污染的概念及噪声污染的特性分析从医学的角度来讲,凡是生活中人们不需要,而且影响到生活的让人们感到不舒服的都成为噪声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声音是人耳对物体振动的主观感觉。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声音大体可以分为2个方面,震动有规律的声音叫乐音;各种频率的声音,声音的强度也各不相同,混杂在一起,这样的声音为噪声,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还影响到人们的心情。在北京某高档住宅区,卫生间下水道呼隆隆的流水声响让业主们烦恼不已,“每当楼上冲厕所,流水声就如同一盆水当头泼下来”。但让人困惑的是,环保部门的噪声检测结果并没有超标(超过35dB为超标)。
在采访中,中国疾控中心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不少住宅区为了美观,多将变压器、水泵、中央空调主机等安装在建筑物内,成为低频噪声的主要声源。”环境噪声污染是一种能量污染,与其他工业污染一样,是危害人类环境的公害。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污染,指的是由于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产生的超过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对附近区域造成干扰的声音。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等化学污染有着本质的不同,简单地说噪声的污染具有时间性、多发性和随机性。
2 噪声的危害
2.1 噪声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声强在30dB左右时,人们的休息不会受到影响,当声强达到50dB以上时,就会影响睡眠。长时间接触噪声,会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失调,形成牢固的兴奋灶直接影响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发生功能紊乱,进而引起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精神压抑等一系列症状。当环境中的噪声持续在70~80dB时,会引发冠心病、脑血管破裂等多种疾病。如果噪声达到90~120dB时,片刻就会使人暂时耳聋。有人做过这样的测试,站在喷气发动机5m内听到的声音会很快变成聋子,爆发脑溢血或心脏骤停。
2.2 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
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调查,北京市交通道的平均噪声达到75dB,道路两旁的科研机构、办公楼、学校、居住区常因噪声干扰而难以工作和休息,这种情况在我国其他大成市普遍存在。
3 噪声污染的控制与利用
3.1 噪声的控制技术
在大城市中,噪声污染日趋严重,“噪声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人们深受噪声之苦,控制噪声已成为当务之急。控制噪声的最根本办法就是从声源上控制它。但由于在技术或经济上的原因,直接从声源上治理噪声往往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震、阻尼等几种常用的噪声控制技术。
3.2 吸声
就是用吸声材料装饰在房间的内表面,或在室内悬挂空间吸声体,房间内的反射声会被吸掉,噪声级就降低了。
3.3 消声
消除空气动力性噪声的方法。把消声器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的气流通道上,就可以阻止或减弱噪声传播。
3.4 隔声
利用隔声罩、隔身屏等把发生物与周围环境隔绝。多用在居民稠密的公路、铁路两侧等。另外,还有隔震和阻尼等控制技术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4 完善噪声法规制度
为了使人民群众在适宜的声学环境中生活与工作,有效地消除人为噪声对环境的污染,还必须从法律上去保证。我国1989年颁布了国家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这些法律的制定对噪声的控制起了很大的作用。
5 噪声的科学利用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噪声和其他事物一样,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可被人类利用、造福人类的一面。许多的科学家在噪声利用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获得了新的突破,这些成果是21世纪推出的新技术,不久的将来,恼人的噪声将会变成优美的新曲,造福人类。
1991年,奥地利某研究所研究出一种消声的水泥公路,这种混泥土的水泥公路有像泡沫材料一样的气孔和弹性,可把大量的振动能转变为材料内部的热能散发掉,从而使振动和噪声迅速衰减。
噪声是声波,所以它也是一种能量。英国剑桥大学的专家们开始利用噪声发电的尝试。他们设计了一种鼓摸式声波接受器。这种接收器与一个共鸣器连接在一起,放在噪声污染区,就能将声能转为电能。美国研究人员发现,高能量的噪声可以使尘粒相聚一体,产生较好的除尘效果。
在科学研究领域更为有意义的是利用噪声透视海底的方法。科学家利用海洋里的噪声,如破碎的浪花、鱼类的游动、下雨、过往船只的扰动声等进行摄影,用声音作为摄影的“光源”。1991年,美国科学家用这种奇妙的摄影功能,在太平洋海域作了成功的实验。
另外,噪声应用于农作物同样获得令人惊讶的成果。科学家们发现,植物在受到声音的刺激后,能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氧分,从而提高增长速度和产量。通过实验发现,水稻、大豆、黄瓜等农作物在噪声的影响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
6 结语
关键词:公众参与机制 生态宜居城市 武汉
中图分类号:F29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7(b)-0152-02
武汉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依赖于城市环境的优化,而城市环境的优化又依赖于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实现蓝天工程,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高度重视城市雾霾问题,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能力建设,强化大气重点污染源控制与整治,加大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的监控,确保达标排放”,这是湖北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它提出了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的要求。随后,湖北省在2015年、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化了构建生态宜居城市环境的要求。与此同时,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武汉在“2014年中国城市宜居满意度调查”中位列倒数第四,在“2015年、2016年中国城市宜居满意度调查”中排名也相对靠后,究其原因,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雾霾等环境污染问题。综上所述,武汉城市环境的治理与优化迫在眉睫,而如何构建有效科学的公众参与机制成为当前城市环境管理的重点。
1 武汉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现状与问题
随着武汉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不断觉醒,逐渐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和公众参与三者融合的环保组织系统,显示了公众的力量开始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但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武汉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公众参与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公众大多数情形下对于环保的参与意识还比较薄弱,参与环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除非环境问题损害其个人利益,否则公众通常不会参与其中,这就造成了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时候,忽略了应有的环境意识和公众参与的义务。
(2)公众参与缺乏激励机制,事后参与为主。由于各级职能部门及相关企业没有落实好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性不积极,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所以,即便参与也是被动的和事后参与,即在发生了环境污染事故或者生态破坏以后损害了公众的切身利益时才参与。
(3)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不足,未明确环保NGO组织的参与主体地位。分散的、未经组织的公众个体,面对环保参与过程中的利益竞争,缺乏采取有效的、理性的参与行动的能力。专业的环保NGO组织可以代表公众进行环保公众参与,但法律未明确环保NGO组织的参与主体地位。
(4)公众参与缺乏操作性,形式过于单一。环境宣讲活动,是政府机构所组织的,在城市环保领域中,公众所参与的主要形式即环境宣讲为主,创立各种环保组织为辅。公众参与环境立法、环境政策制定等深层次的环保活动较少,影响较小,不能深刻体现公众参与的内涵和作用。许多环保参与规定过于原则或简单,缺乏实际可操作性。
2 解决武汉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2.1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1)对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环境保护法的宣传加大力度,以此提高公众意识和法治观念,增强公众的环保责任心和参与意识。
(2)端正公众环境厉害关系人的角色,在政府出台的相关环境政策中要积极的参与其中,做好决策的制定和协商。
(3)通过相关案例来普及公众学会维护自身权利,在维护自身环境权益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公众的环保意识。
2.2 强化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
首先,政府推行公开环保信息的制度程序,切实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环境信息公开要做到制度化、常态化和规范化。其次,在环境保护中,及时向公众公开企业环境信息,比如:通过企业门户网站、电视新闻媒体、传统纸媒、展示厅等形式公布企业的污染物处理情况,随时接受公众的检举、监督和建议。
2.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对环境保护的职责,大多数民众是缺乏的,对环境状况无积极性,冷眼旁观,这种现状的改变,仅仅依靠完善相关制度还是不够的,所以,建立激励机制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它包括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只有这样,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才能更大激发并得到提高。
2.4 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环保NGO组织
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大力发展环保NGO组织,积极推动NGO社会团体参与其中,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水平。NGO环保社团组织具有较强的中立性,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搭建公众与政府之间的民意协调平台,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提供有效的参与渠道。
2.5 拓展公众参与机制的形式与渠道
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提高公众的参与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拓展更多的渠道是有效方法。首先。引导鼓励公众关于环境的投诉,这需要完善并实施环保制度。其次,切实执行环保问卷调查制度,定期向公众发放针对性强的环保问卷,了解公众对环保工作的诉求和建议。最后,建立环保参与直通车制度,让公众能与较高层面的政府部门直接沟通,提高信息对接的效率和效果,表达诉求、维护权益。
2.6 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城市环境公众参与机制构建中的保障。通过环保立法可以保障公众获得最大的环境权益,提升公众参与环保事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为公众参与环保工作在实体、程序等两方面予以规范,公众参与环保工作就会更加的具有可操作性,降低公众参与环保事务的门槛。
参考文献
[1] 管策,周磊.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环保领域公共参与机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148-150.
【关键词】 高中生物;环境教育;实践;研究
随着地球环境的恶化,人们已经开始重视环境问题,人们希望用科学的方法改变目前生活的环境,高中生物教师可在教学中把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了解到学好生物知识能够优化生活环境,能在环境教育中进一步深化自己的生物知识。
一、利用课本教材实施环境教育
高中生物的课本中,有很多内容是涉及到环境教育的,如果高中生物教师能够仔细的挖掘高中生物课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课本中了解环境教育的知识,学生就能从课本中了解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以后他们在学习生物知识的时候,会有意识的思考要如何才能结合学过的生物知识优化自己的生活环境。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关注癌症》这一课为例。高中生物教师可在做课堂导入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于癌症村的纪录片片断,学生通过观看纪录片片断,将能了解到癌症是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一种病症,据2013年官方资料的统计,我国的癌症村已达450个以上,而且癌症村的范围正在向东西部扩散。学生在观看纪录片时,能够看到癌症患者的痛苦、癌症病患者家属的悲痛。这些有关于癌症的资料,会让学生内心产生强烈的感情,学生会想知道癌症是怎样产生的?他们是否能用学过的知识征服癌症这种病患?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癌症这一现象导入到生物细胞分化与生物体发育之间的关系、生物细胞的全能性以前相关的研究等知识上。
高中生物教师把生物教学课本中的知识与环境教学结合在一起,能让学生意识到生物知识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知识,它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学好生物知识,将能解决生活中环境恶化的问题等。学生了解到学习生物知识的意义,他们就会愿意自主的学习生物知识。
二、利用生物实验实施环境教育
当高中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生物知识能够优化自己生活的时候,他们就会思考,自己要怎样做才能结合自己学习过的生物知识优化自己的生活?高中生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生物实验,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思考用学过的知识优化自己生活环境的问题。
比如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学习《光合作用》这一课的知识时,引导学生做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剪碎绿叶,在绿叶中放入石英砂、碳酸钙、无水乙醇等,接下来学生快速研磨绿叶,得到绿叶提取物。以绿叶提取物为实验对象作光谱实验。学生通过实验能了解到绿叶构成的成份、定义以及比例。学生还将了解到叶绿素吸收光能的转化规律:光能作用在绿叶上的位置、绿叶在做光合作用的时候将吸收怎样的物体并转化怎样的物体等。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能应用学过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优化人们生活的环境。学生通过思考,能够了解到,我们的生活环境之所以恶化,与人们过度的砍伐植物有很大的关系。由于人们砍伐了太多的绿色值物,使空气中充斥着太多碳类物质,这使人们呼吸不到清新的空气。由于没有足够的值物完成光合作用,空气的温度就会持续变高。如果要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好,人们就要重视与植物共存,让植物优化我们的生活。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还能了解到,无论经济发展得有多么迅速,人们也不能目光短浅到砍伐完所有的植物,我们必须和植物共同生活在地球上,否则人类自己就会走向死亡;人们在城市中要有意识的种植一些植物,让植物能调节周围的温度、空气、噪音的指数等;人们不能砍伐值物的另一个原因为,植物是细菌、动物生活的重要寄体,如果砍伐掉植物,其它的生物会因为生物链被破坏而灭亡。教师用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到环境教育的问题,学生以后就会把实验研究与环境教育联系起来,他们会思考如何通过实验的方式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三、利用生活实践实施环境教育
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的时候,有时会开展实践教学,这是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转为实践应用的重要教学。如果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环境知识,学生将能通过环境教育的实践进一步了解自己学过的生物知识。比如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基因工程的应用》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目前转基因工程是人们讨论得最热门的话题之一。那么学生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去分析转基因工程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请通过调查研究的数据说明自己的分析和思考。一名学生在观察杂交水稻田与转基因水稻田,且采访过当地的农民以后,了解到转基因的水稻初开始是能抵御一些病虫害,可是自然的规律更强大,那些侵害水稻的螟虫、稻飞虱等与转基因水稻共存后变得比以前更多,更不易消灭。过去种植水稻时早稻不需打农药,晚稻需打一次农药已足够,可是现在早稻打2次农药,晚稻打5次依旧无法消灭全部的害虫,这时学生就理解到,自己在研究生物的时候,不能一味的研究转基因,还要注意到生物进化的规律。生物教师把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去开展生物实践活动,学生会因为该实践与自己的生活环境紧密结合而积极的开展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实践,就能把生物理论和生活实践结合在一起,他们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进一步思考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要把生物教学与环境教育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把生物知识与情感体验、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式,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夏适怡.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4(27)
[2]崔凤,唐国建.中国大陆的环境教育及其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论文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论文摘要:伴随着人口剧增和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造成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生态失衡等生态学问题,这些已引起了人们对生态环境教育的高度关注。本文从生态环境教育的含义、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阐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的内容突出了“人与生物圈”这一主线。课程标准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明确要求:“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关注与生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是每个生物教师的责任。生物教师要利用生物学的丰富资源,结合学生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教育。要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各部分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悟。
一、生态环境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学有关概念、原理教育
生态环境意识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如对生物有影响的生态因素、生态系统、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态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过学习有关的概念、原理,帮助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办事,才能调控、改造、优化生态环境,造福于人类和整个生物圈。
2.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已受到严重的破坏。进行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已经显得非常迫切。如介绍水质富营养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对农业生产等多方面的有害影响,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里的水华, DDT等物质随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从而增强学生的对环境保护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资源保护意识教育
自然资源是人类非常珍贵的财富,我国地大物博,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我国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自然资源也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要向学生介绍当今世界和我国的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现状,以及森林毁坏、草原退化、物种灭绝、淡水紧缺等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重视、关心资源问题,积极参与资源保护。
4.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
在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中,应该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的保护,用人类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主导进行教学,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能自觉地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去改变传统的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协调的发展。
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1.结合教材,在课堂上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课堂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场所,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环境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依据教材内容、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级教材第一单元是“生物和生物圈”,专门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涉及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全面了解生态环境有关知识。生态环境知识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各章节都蕴藏了许多这方面的素材。如关于“水资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对生物的重要性、水资源的短缺、饮用水时刻面临污染、保护水资源等等,渗透到许多章节。教师要充分重视,具体分析研究,使课文的知识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环保意识,达到教育效果。
2.补充教材,适时进行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当学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时,使学生了解:随着植被的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工业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现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缩导致航运受阻,以及水资源危机。一项权威资料显示: 18世纪人类为土地而战; 20世纪的工业社会,人类为能源而战; 21世纪,由于全球化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有专家预言,全人类将为水而战。这些事实向学生敲响了警钟,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生态危机,爱护我们的环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过习题的分析,渗透生态环境意识教育
生态环境问题在生物练习题中亦有体现。因此,选用适宜的项目,让学生在解答问题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学会在深思熟虑中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生态系统”这一章时,补充下面这道习题: 20世纪50年代,DDT作为一种植物杀虫剂运用于欧亚及美洲大陆,但是后来人们却发现从来没有使用过DDT的南极地区的企鹅及北极附近的因纽特人体内也有DDT存在。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并谈谈所受的启发。
三、寓“生态意识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继续。有些教学内容必须在课外通过学生参与才能完成。如探究废电池对生物的影响、酸雨对生物的影响等时,需要学生课余的参与,并通过实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使这种认识转变成真正的行动。由于课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结合课外活动开展生态意识教育能联系实际,具有针对性强,学生耳闻目睹,效果更为显著。
结合重大纪念日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在“世界环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举办相应的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观看有关录像;在校内定期举办图片展览、黑板报、墙报等,宣传环保知识,披露环境污染情况;组织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所在城市环境状况进行调查,重点了解当前的环境状况与生物生存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等。并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主题写小论文。
引导学生关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上有关生态环境知识和环保方面的报道,定期进行交流讨论,结合一些重大生态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走进自然、深入社会,定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调查活动,让生态意识理念潜移默化地渗入学生的心田。结合书本一些知识带领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某些具体工作,如带学生参观生活污水处理厂,去化工厂等企业了解治污措施;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和护林宣传和实践活动。另外,还要提醒学生以身作则,从点滴小事做起。
高中的生物教学,教师起着引导学生们主动学习的作用,要想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渗透生态意识,首先是要提高高中生物教师的生态意识。在生物教师的培训环节中,就要注重加强生态意识的教育,主要针对于环境生物中的学科体系进行系统具体的研究。
笔者认为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宏观方面可以研究一下环境中的污染问题,例如生态系统中的富集、迁移、归宿、转化或是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进行分析。微观方面可以研究一下生物遭受污染物后的毒理作用,以及其遗传变异的规律。通过这些基础生态知识的学习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例如在进行教师培训的时候,利用讨论的方法,围绕着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与如何保护的主题,让生物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获得生态危机的意识,激发其生态保护意识。因此,高中生物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自觉意识,做到心中有生态。根据学生所处环境与生物学科之间的关联,在教学生活中融入正确的生态意识,并积极开展生态活动。
二、结合实际,教学与实践高度统一
现阶段的生态问题日益加剧,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渗透和谐生态教育,做到教学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可以为生态问题的有效改善奠定基础。在《生物教学大纲》中明确:高中生物的教学,主要倾向于对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的正确引导与培养。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时,应营造一个轻松、专业、客观的学习环境,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有关于环境的生物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们谈谈自己对于环境的感受。教师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的生态意识。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学术交流与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做到有效的沟通,才可以时刻关注到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教学目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尽量促使学生以积极、轻松的心态进行生物知识的学习。全神贯注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的调动自己的兴奋点、思维点,做到高效的学习生物知识,建立基础的生态意识。
三、结合学科特点,有效构建和谐生态意识
高中生物学,包括动植物知识、生态知识、遗传知识等综合性知识,在构建和谐的生态意识时可以紧密结合学科特点。例如:在讲解藻类植物时,可以与生态知识中的赤潮联系到一起,明确由于水的富营养化而导致赤潮,其原因大多是含磷洗衣粉污染了河流。教师应深入的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将赤潮导致鱼类死亡、河流污染等严重后果进行仔细的讲解,让大家深刻地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于生态的危害。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物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对于生态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充分认识到生物知识与生态问题的关联性,在学习生物知识时了解生态知识,在解决生态知识时夯实生物知识,树立现代和谐的环境意识观念。
四、运用多种手段,强化和谐生态意识
在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与提问法。这对于比较复杂、零碎的生物专业知识而言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会使学生提不起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厌学。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和谐生态意识。例如可以进行多媒体授课,观看一些有关生态的影片选段或是图片,让同学具体的体会到生态环境的现状,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从而强化学生的和谐意识。除此之外,还应该突出生物教学中的生态环境。例如生物的多样性变化,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到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中的有关生态问题。也可以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将同学们带入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去,以城市中的水泥钢筋的“森林”与乡村小路上绿色树木的“森林”形成对比,真正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向学生渗透和谐的生态意识。
五、利用乡土实际,生成校本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