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367-01

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科技技术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信息化事业发展的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信息化建设整体态势日益呈现出更加注重应用、实效以及与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突出特征,在社会服务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资源的集散地,作为汇集知识信息的资源库和知识传播的平台,知识信息时代,针对图书馆传统管理模式呈现出来的效率低下,服务落后及安全问题突出等弊端,加强其信息化建设,搭建网络平台,健全信息化管理举措对图书馆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已成为图书馆管理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优化图书馆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一、搭建无缝链接信息平台,完善图书资源共享体系

目前我国图书馆在建设数量较多,但类别和规模参差不齐,不同图书馆对图书资源的收藏也各具特色,任何图书馆都无能力将图书资源收集齐全。且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正在逐渐改变读者的阅读习惯,移动电视、数字电视、手机媒体、IPTV、博客、播客等新兴媒体以成为受众的主流阅读方式。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丰富数字资源成为摆在各图书馆面前的新难题。而搭建无缝链接信息平台,完善图书资源共享体系,实现数字资源的整合利用则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

一方面,搭建中心馆―分馆形式的无缝链接信息平台。结合图书总分馆业务管理的实践要求,利用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实现中心馆和分馆自动化管理、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传播、图书文献的馆际物流传递、读者服务的网络化应用等的高度整合。这样,中心馆通过服务器设备的配置,各分馆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加入总分馆体系之中,享用区域图书馆群的各种资源,从而实现了“联合采购、集中编目、通借通还、整体服务”的图书资源共享构想,盘活图书馆资源存量,丰富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搭建图书馆联盟形式的无缝链接信息平台。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文献知识信息的集散、加工、传播、应用、储存。信息时代的发展对图书馆图书资源的配置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图书馆联盟则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完善图书资源共享体系的又一举措。各图书馆可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建立区域图书馆资源共享瓶体,建立丰富图书类型、馆际互借、目录共享、合作开发机制,并实现图书馆盟员之间检索平台的统一、用户一次性认证、各系统的无缝链接,使读者通过检索可查询到联盟图书馆中所有的图书信息,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

二、创新图书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

数字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已被打破,逐步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各图书馆顺应转型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秉承办馆理念,改变以往坐等读者的传统服务模式,以创新图书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个性化的图书馆服务。

一是从单一类文献型服务到多元化信息服务,开展内容丰富的信息服务模式。传统图书馆图书管理模式受物质条件所限,图书馆主要是以馆藏文献为基础,向读者提供原始文本传递的低层次服务。信息化平台下,不断创新图书管理模式,自建数字图书馆,引进数字化期刊和电子图书,链接互联网,采取“多批次动态采购+网络实时采购”措施,增加新书采购,保证资料及时更新。提供数字图书馆―专业数据库资源检索,提供网站服务、资源下载、文本打印等多元化信息服务,从而提高读者阅读的兴趣和图书的利用率。

二是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信息服务模式。为进一步实现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开设图书馆网站,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积极建设“数字资源检索”、“我的图书馆”、“书目查询”、“网上交流”、“服务指南”、“专题热点”、“新书导读”、“读者博客”、 “读者荐购”等知识导航,通过检索技术、信息传递和下载技术,实现了信息迅捷获取,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更快捷、形式多样的图书信息。

三是从文献资料“粗加工”到信息资源增值服务,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模式。信息化平台下,改变传统“田园式”的图书管理模式,新建图书馆书目数据库、过刊数据库,将文献加工工作由“劳动密集型”转化为“知识密集型”,从而促进信息检索效率的提高。借此开展馆际协同互借、文献网络传递、信息资源导航和个性化、专业化信息咨询等新型服务,实现个性化的信息服务模式。

三、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重视图书信息安全管理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下,覆盖了较大范围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形成了有效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以网络为通道,借助各式新兴媒体,向读者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而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重视图书信息安全管理使图书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信息化时代下,各图书馆管理者应设计安全、先进的存储架构,以适合日益增长的数据海量存储需求。并高度重视网络安全保护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技术防范措施,切实堵塞安全漏洞。设计立足于先进技术,采用最新安全防病毒手段,对收集到的原始信息进行整合加工,使其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通过有分析的筛选、比较、综合、过滤和分类,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以适应大数据量和多媒体信息无毒交换的要求,多并发处理使数据信息资料系统能更简便快速安全地为读者服务,努力减少安全风险和隐患,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保障全市非经营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姝.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 湖南农机. 2013(01).

[2] 姜灵芝,李士途.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相关问题探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09).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推进

图书馆的发展对人类文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管理过程与已逐渐向自动化管理,程序化管理演进,图书馆的人员系统,藏书系统都是图书馆管理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1 管理方式所面临的困境

1、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

从全国来看,就如大陆架阶梯分布,我国的文化教育程度呈现四个层次,一是著名的大城市; 二是沿海省份; 三是内陆省份; 四是东北和西部省份。

2、经费问题

图书馆主要有高校图书馆和政府图书馆,前者高校内部建设的主要服务于该校师生的图书馆,后者为政府牵头投资建设的服务地方全部民众的公共图书馆。经费问题是制约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阻碍。

3、人才问题

以云南保山为例,云南保山学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图书馆学出身的,绝大多数都是行政安置至图书馆,在图书馆的建设上缺乏专业水准,缺乏理论指导。

4、规范化问题

目前图书馆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一是由于各馆自行购买软件系统,因而标准各不相同,系统兼容性差异较大。二是各馆在数据及数据库方面所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通用性很差。图书馆信息化呼唤标准化和规范化。在国外,馆际互借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遍普通的现象,互借非常便捷,迅速,而国内,除了发达城市的几个大型图书馆有馆际互借以外,其他图书馆馆际互借几乎为0。

5、藏书问题

(1)藏书重复,分工不明确

在馆与馆之间,由于每个管追求的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方式,在各种基本类型的书籍时,几乎处处都收录,在一些特殊类型的书籍时,几乎处处都没有收录,这让用户如何是好,总体上造成了我国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状况。

(2)藏书质量堪忧

我国图书馆往往“重藏轻用”,过去数十年,一度评价图书馆的唯一标准就是藏书量,而非藏书质量和使用率。这也使得许多地级市的图书馆异常盲目,缺乏高水平的指导,缺乏合理的书目构建。

(3)馆藏容量与新书的矛盾

利用动态平衡的理论,英国设定给特定的大学一定的藏书量限制,需要定期剔除特定数量的旧书后才能引进新书,使整个书库的书处于动态流通状态。在英国地区的部分高校施行过,但是随之出现的是许多新的矛盾,比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这些拥有数百年历史的高校的有些藏书已经是世界珍品,第一移动不容易,第二不可剔除,这种理论由于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渐渐就被废除了。现在,馆藏容量和日益增多的新书的矛盾依然是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的问题。

2 图书馆管理及其信息化建设

1、发展的必然性

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必须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求,向电子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全球图书馆、个人图书馆和无墙图书馆逐步转变,这是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中的必然选择。

2、一次性解决书库告急问题

对于继续不断增加的新资源,由于储存介质的信息密度逐渐增大,几乎可以实现对无限资源的进一步扩充而不增加物理面积,新建图书馆分馆省下的钱又可以做很多信息化工作,造成良性循环。

3、解决分工不合理问题

将纸质资源电子化后,这些题将得到解决。其一,电子化后的纸质资源,方便携带,储存介质容量大。其二,电子化后的资源,易于传输,方便交流。其三,要让一个图书馆将所有信息电子化,这未免工作量太大,各地图书馆有一个合理的分工是必然的选择,分步分块将图书信息化,化零为整,共享使用,二者相得益彰。

3 信息化对图书馆的影响

1、馆藏含义的变化

盘、磁带、光盘等电子图书与纸质文献并存的局面。收藏方式也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馆藏的完整内容已经发展到实际拥有的图书资料馆藏和相关的电子图书资料馆藏书架数不再是图书馆馆藏的唯一象征。这将对图书馆空间结构的组织产生重大影响。

图书馆将向集中化,一体化,小型化发展,占据图书馆主要空间的将不再是藏书,而是读者阅读器,阅读椅等,甚至可以在各地设置微缩图书馆,只需要很小的空间,就可以分享海量的资源。

2、管理、服务范围和方式的转变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是读者坐在阅览室座位上阅读查找信息,而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读者不用去图书馆就能在自己的工作室或家中获取所需要的知识。

4 当下图书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员观念陈旧,缺乏紧迫感

只重视图书及报刊的采集并提供借阅服务,并未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搜集和处理信息,并为读者提供服务,因而其发展缺乏竞争和风险意识,缺乏开拓和创新精神。

2、业务人员素质不高,人才缺乏

普遍存在着人员素质不高,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的问题。据调查某一高校图书馆,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小,而初级职称和没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所占比例较大,而实现图书馆网络化、信息化所急需的计算机网络人才、信息情报人才则相对缺乏。

3、信息服务手段落后

缺乏现代化的统筹规划,对现有图书管理人员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培训,致使有的图书馆购买的现代化设备长期不会使用,闲置在一边。

4、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受经费的限制,现代化设备的引进、图书馆人员的培训等都存在诸方面的困难,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发展。

5 图书管管理的推进

1、转变观念

走向图书馆管理信息化,首要问题是观念问题,若观念滞后,只有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信息意识、竞争意识,使图书馆真正参与到市场中去,使图书馆事业成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一是资源数字化。二是赋予图书馆充实的内涵。二是避免重复建设。三是联合作业。为发挥各地区图书馆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强馆际协作。

3、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图书馆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靠引进,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解决信息化建设对人才之急需。

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传统图书馆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应该不断关注新科技的导向作用。图书馆作为公众获取知识的殿堂和了解资讯、信息的场所,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获取知识,教师做科研的可靠基础,其功能实质是不会改变的。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图书馆信息化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p.5-60,pp.112-180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范文第3篇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利用现代信息系统所具备的收集、储存、整合及充分利用的功能实现对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及资源共享化,最终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涵盖图书馆管理工作系统的改革、管理水平及信息技术创新、管理理念贯彻等多方面内容,是新时期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封闭管理模式,使得管理工作变的开放而高效,对读者知识及文献等信息的提取与保存有重要作用,对图书馆管理工作水平及服务水平的提升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数字信息化技术建设水平不高。在新时期网络信息资源的分散、无序和复杂性特点下,公共图书馆对信息资源获取和储存较为困难,对图书馆信息技术在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工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当前较多公共图书馆在庞大的数据库基础上,根据自身特色及读者要求研发了自身的数据资源库,但这些数据库却只表现为对资源的检索功能,不能对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使得自身数据资源库技术功能单一。此外,公共图书馆现有的自动识别技术、海量储存技术及数据仓库技术等信息技术还有待改进,不能实现图书馆数字化信息高效整合的目标。

2)图书馆数据系统之间协调兼容性差。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图书馆之间其数据库协调兼容性差。虽然馆际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在数据库建设方面都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现象,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库,导致各图书馆协调性差,知识数据库资源共享上效率较低,一些资源信息被重复提出,造成资源严重浪费。除此之外,各图书馆检索系统存在差异,加之数据库质量的差异和网络稳定性的影响,使得在对馆际资源进行检索时会出现资源检索不到的情况,给文献资源的整合造成阻碍,一些信息资源难以得到充分利用。

3)信息资源及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严重。随着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其更加科学和完善的服务功能不断丰富了图书馆信息资源量。然而,在其信息化管理深化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给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带来了被窃取的威胁,甚至对整个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风险。例如:网络病毒、黑客、不安全登录等问题,都给图书馆的信息化系统带来较大安全隐患。

4)管理人员业务技能不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和管理以及网络维护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才,尤其对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开发、网络平台建设及图书信息采集和编整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更加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然而,在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中,特别是一些区域图书馆,其管理人员都仅能掌握一些基本的程序操作,对于出现突发问题时,不能加以应急处理,更别说后续系统的升级换代。人才队伍整体业务水平的落后,给当前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带来了较大影响。

三、提示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网络化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

网络化服务平台是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必须依靠网络技术,对数字信息资源进行整理与服务。因此,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构建高效的网络化服务平台,建立一套现代化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具体而言,图书馆要摒弃传统的管理模式,构建总分式的公共图书馆系统,以总馆为主导,分设分馆,分馆主要负责检索及用户认证的服务。在统一完整的网络体系下,确保读者及图书馆信息安全,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其次,图书馆要构建高效的文献检索及保障机制,以数字化信息技术为依托,为广大读者提供不受时间及空间限制的阅读体验,让读者获得满意的资源阅览服务。

(二)强化信息资源建设,提升资源利用率

图书馆主要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的机构,在信息化管理下,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信息资源建设。由此,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要遵循实用为先的理念及合作同赢与特色化原则,针对不同的读者需求,而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积极扩展图书资源,建构馆际网状联系,互通有无,并根据自身图书馆特色及区域文化特色,形成风格独特的信息资源体系。值得重视的是,在建立信息资源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有效整合馆内的信息资源,通过微缩技术、数字化储存技术实现馆内纸质资料的数字化,并建立科学馆际信息资源联动机制达到馆际网状的联系与协调,促进各馆数据库及检索平台的兼容,从而提升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完善信息资源管理体制,加大资金及设施投入

对于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体制的建立,应该在市场需求和读者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必须具备多样性及深层次特点。公共图书馆应该根据社会发展和读者需求对自身发展方向加以定位,加强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信息化质量控制与管理,确保网络资源的吸收与整合,不断提高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当然,信息资源管理机制的实施也必须有硬件设施做保障,要求图书馆加大资金及设施投入,大量引入配套硬件设施,保障资金的调配与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支持与投入,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运作提供充分保障。

(四)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建设,提升管理队伍整体素质

毋庸置疑,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不仅要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应该加大管理人才素质建设投入。一方面,公共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加强自身业务技能培养,主动参与进修和培训班学习,以此提升自身的业务知识水平,提高业务技能。另一方面,图书馆方面应结合自身发展要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多给与管理人员深造的机会,培养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同时,图书馆要建立同步竞争机制,对不合适的管理人员进行淘汰,促进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范文第4篇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8

[摘要]图书馆是高校基础设施之一,承担了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和资源的重要任务。随着现代高校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理应得到建设,应该立足于信息化时代背景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通过对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旨在切实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质量和有效性,并推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

关键词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问题;对策

一、引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已经正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化技术对人类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造成极大冲击,极大的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因此,现代高校必须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而提高图书馆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为在校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切实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基于此,本文在此对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探讨,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二、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观念和意识还有待提升

从本质上说,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一个相对新颖的管理理念,要求管理者利用现代化设备与技术进行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设备逐步取代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达到切实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因此,这就需要图书馆管理者改变传统的意识和管理,也就是要有相应的意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与设备进行图书馆管理,逐步将人工落后的管理方式进行转变。但从实践调查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图书馆管理者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意识,还没有在实践管理过程中主动对管理方法进行创新。一方面,部分高校对图书馆的投入相对较少,而图书馆为了满足师生的阅读需求,只能不断的增加馆藏数量,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图书馆管理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这就导致图书馆管理者没有主动的去构建信息化管理体系。

2.设施设备的欠缺

更进一步说,要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发展,这是一项需要完善硬件设施设备作为支撑的工作。换言之,管理者要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就必须先拥有现代信息化设备、系统和技术,才能保证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得以实施。但是,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对图书馆加大资金投入,这就导致图书馆的信息化设施设备欠缺,还无法真正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具体地说,虽然部分高校已经有了相应的意识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但因为财政等问题,只是在图书编目、采访、登记等方面实现了信息化,而这只是一种相对浅显的层次,还没有真正达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高级形式。

3.专业型人才缺失

另一方面,人才始终是组织机构竞争的核心,是推动技术与管理改革的主要力量。从本质上说,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依旧要依靠人来完成,需要管理人员进行操作。而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更加苛刻,要求管理人员能够熟练的操作相应的设备和技术,同时要具有相应的意识和理念对管理的方法与模式进行创新。而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中,高校为了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在挑选图书管理人员时通常会选择年龄较大、专业技能较低的人员,这些管理人员还不具备现代化管理的经验与能力,还无法胜任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工作。这就导致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缺乏专业性人才的有力支撑,始终无法取得预期理想的成效。

三、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转变理念和意识,推动信息化建设

当代高校如果要推动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发展,其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意识和理念,必须要让相关管理者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才能够引导其主动积极的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够促使其原意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一方面,高校应该对图书馆管理者进行积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素质与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图书馆管理者才会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才会明白进行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率,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高校应该从对外招收的角度开展工作,也就是要努力招聘具有专业能力、专业素质的人员成为图书馆管理者。基于此,高校图书馆管理队伍才能从内部得到优化,这部分员工的先进意识和理念才能得到传扬,进而影响到管理者的决策。在这种背景下,高校相关管理者才会改变落后的意识和理念,才愿意加大对图书馆的财政投入,逐步完善现代化的管理设备,花费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信息化建设。

2.利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逐步完善设施设备

此外,高校必须要为图书馆配备相应的现代化设施设备,才能为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这是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有力保证。但是,高校的经济收益能力是相对固定的,特别是较为普通的高校,其盈利能力相对较低,大多数高校只是单纯的依靠政府的财政补贴进行建设。因此,大部分普通高校根本无法加大对图书馆的财政补贴,无法为其配置价格较为高昂的现代信息化设施设备。因此,当代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方式筹集资金,为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提供支撑。首先,当代高校可以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以求能够获得政府更大的财政补贴。从本质上说,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的要求,理应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次,高校可以尝试从社会渠道获得资金的注入,可以是捐赠与援助,也可以与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

3.努力培养专业性的人才

最后,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有专业性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才能实现信息化建设,才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和高质量的阅读体验。特别是在图书馆资源共享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要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馆藏资源,节约资金投入,同时为师生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而要推进这项工作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支撑,需要依靠人才的专业知识进行网络图书馆的建设,并逐步实现资源共享。首先,高校需要对在职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系统培训,要通过培训使其能够熟练的操作现代信息化设备,能够熟练运用新的系统进行图书的检索、查询,进而为师生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其次,高校需要对外招收专业性的图书情报工作人员,要吸收专业技能强、实践能力高的优秀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图书馆提高对人才的薪酬,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信息化管理团队中。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校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迫使当代高校推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因此,相关管理者必须在实践工作中意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能力以及他人的经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对策,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挥高校图书馆的效力。

参考文献

[1]向勤.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2).

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范文第5篇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

物质生产要素的逐渐丰富给我国人民群众在精神文明需求方面的增长提供了基础,这也推动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因此,面对科技水平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的高校图书馆实现社会化的转变已经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故而,高校图书馆需要积极应对这一发展变化,在深刻领会其改造意义的同时,积极推进社会化建设,改进当下学生和群众在进行信息查阅过程中所遇到的网络不通等难题,将图书馆的社会化工作开展更加高效,努力实现服务的公益化进程。

一、高校图书馆进行服务社会化改造的意义

(一)是时代进步的呼声

在信息科技时代,各行业为了提高自身运营的效率,必须强化自身在信息收集、组织、协调、控制等方面的作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才能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指导。因此,高校图书馆所具备的丰富信息资源便是一个重要的“宝库”,但由于其在很长的时间内只对本校的学生和教师开放,对这类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闲置浪费。所以,将信息资源对我国社会民众开放,是时代和市场发展的需要。

(二)是满足群众需求的重要条件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内部开放时,面对许多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缺乏竞争而造成管理和运营的落后,也造成了资源闲置,更造成了诸如经费短缺而引发的图书文献增量很少、设备简陋、自动化建设缓慢等问题,为国家保障性拨款政策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总的来看,与公共图书馆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群众因为信息的需求,往往借助校内的关系寻求图书馆的信息和文献资源。据此,高校图书馆需要抓住社会用户对信息广泛需求的特点,积极推动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与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机构一起为经济建设服务。

(三)是提升良性社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将信息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了信息服务机构迅速崛起,图书馆在信息服务也将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不仅仅是国内的信息服务和咨询公司,更有国外的信息企业。因此,图书馆需要积极拓展自身的服务范围,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竞争力,在全球化经济大趋势下,图书馆必须提升信息服务的竞争能力,以更大的努力去参与世界性的竞争。

二、信息化管理条件下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构想

(一)基于网络信息化的社会化宣传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改进的根本目标便是让自身的信息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传递和贡献,尤其是在处于信息化改革的图书馆中,以此来更大程度的借助网络传播的优势,在更广阔的信息需求人群中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以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推动社会化的建设进程,拓展图书馆资源的社会影响力。而对网络这一巨大信息流通媒介的利用,图书馆社会化建设也会因此而爆发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高校图书馆要积极应用信息化工具,加大网络对图书馆社会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二)面向社会的信息化管理

21世纪将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字化和网络化不断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极大地影响了人民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对信息的依赖也使得人们对此的需求进一步增加和复杂化。因此,图书馆的社会化管理也就需要更大程度的改进。信息化的时代,给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社会化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也是图书馆进行改革的重要一环。

(三)改进网络互通困境

现阶段,人们对互联网的运用已经十分熟练,尤其是在进行信息和资源的收集与整理方面。而且随着互联网用户人数的不断增加,信息的收集也变得十分广泛和平常。搜索引擎、电子邮件或数据网站都是其很好的选择。因此,这让图书馆的重要性被一定程度的弱化,这充分反映了当下时展过程中图书馆和网络互通较弱,不仅仅体现在图书馆资料的偏重性上,更是因为其查阅方法相对互联网的搜索引擎变得更加落后和繁琐。据此,图书馆在进行社会化改造的过程中应当积极改进图书馆的信息搜索和查询方式,还要更大程度的保障图书馆的资料全面性。当下我国高校的图书馆网络互通不足主要反映在图书馆信息化资料共享方面的工作不到位,各个图书馆相对封闭,各个图书馆之间相对成为整体,没有进行很好的资源沟通与共融,因此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鉴于此,图书馆应携手加大各馆之间信息及电子书籍的共享程度,互通有无,打破界限,营造一个共享性电子图书库,以保证有限的图书发挥最大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