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现有研究对教学反思的理解
“反思”最早起源于西方哲学家的论述,通常指人自我精神的内省活动。洛克(Loke)认为人的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和反思。感觉是指外部经验而反思则是内部经验。反思是以自己的内心活动作为认识对象而反观自照,既有思想活动又有心理活动。黑格尔(Hegel)将“反思”称作“后思”,他认为反思是思想反过来对于自身的认识,或者说它是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杜威(Dewey)则认为反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者假定的知识形式”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海德格尔(Heidegger)则认为反思是人的“自识”活动。伯莱克(Berlak)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
反思指向的是过去的意识行为。教学活动的内容或场景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样再现,这是回忆、回想。如果重新审视自己在活动中某个环节的行为,或梳理本次活动所得到的启发和借鉴,这种对教育教学进行判断与思考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总结,是一种将“教学”和“学习”结合起来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如果将反思视为学习方式,反思与回忆自己的教学活动为主要学习途径,其学习内容是自己实践中的经验,这样的理解如何解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很大作用,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教学反思的本质?
二、例析教学反思的类型与内容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教学反思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卡尔(Carr)和凯密斯(Kemmis)还有麦伦(Van Manen)等学者,根据教学反思的内容,将教学反思分为技术性反思、实践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三个层次。技术性反思指教学中运用的媒体技术是否合理、效果如何等。实践性反思侧重于为达成教育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理。目前,教师所做的教学反思多为这一类。批判性反思是从社会、政治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检讨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合乎公正和平等。舍恩(Schon)提出教学反思的两种类型,即“对行动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布鲁巴赫(Brubacher)把教学反思分为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前反思三类。我们通过以下案例阐述与分析布鲁巴赫的教学反思类型如何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反思。
1.行动前反思
行动前反思是指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新的教学活动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并作出调整性的预测。行动前反思具有前瞻性。
案例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一章“遗传物质的携带者——核酸”一节的一个学生实验。教材的主要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并用酒精灯烘干;用8%盐酸,30℃下,水解5min;冲洗涂片10s;滴上吡罗红甲基绿液染5min。
课前做预实验时发现,按照教材的步骤进行操作,成功率很低,细胞核难以呈现绿色,常被染成和细胞质一样的粉红色。
到底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是实验操作、实验试剂还是实验方案?笔者和组里的其他教师反复核实,同时更换了实验室原有的试剂,但结果还是一样。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并分析:用8%盐酸处理实验材料可能是问题的关键。首先,盐酸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本实验的口腔上皮细胞经酒精灯烘烤后为死细胞,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已经丧失,盐酸处理已没有意义。其次,“蒸馏水冲洗10s”很可能导致细胞内的HCl得不到彻底清除而改变了吡罗红甲基绿试剂的pH,甚至可能使核酸水解,从而导致染色效果不明显。于是我们删除用盐酸水解这一步骤,烘干后直接染色,实验效果明显,成功率在90%以上。这样,既降低了实验难度,节省了实验的时间,同时也降低了使用盐酸带来的安全风险。
这个案例属于行动前反思。行动前反思的价值在于它强调了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未来的行动,提示自己在行动之前必须慎思。行动前反思针对的是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方案,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2)反思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符合课标和学情;(3)反思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4)反思活动的设计是否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5)反思是否需要对教材内容和教学策略作出适当调整,等等。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案例针对实验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预试,发现问题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改进了实验设计。行动前反思使教师做到课前心中有数,丰富了教师的实验经验,加深了对实验理论的理解。
2.行动中反思
行动中反思是指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思、迅速调控,以便寻求一个更为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行动中反思具有敏感性和即时性的特点。
案例2: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现代进化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课堂上,当笔者介绍完种群的概念后出示了几个判断题,学生回答得很好,也能很快举例说出“一个树林中的全部猕猴”“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等例子。笔者认为,应该再给学生一些更复杂的问题。随后提问:“今天教室中在座的全部学生能不能构成一个种群呢?”学生一时回答不上来,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学生的困惑应该如何化解?笔者认为,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分析。于是笔者让学生思考这个例子和刚才那两个例子,即“树林中的全部猕猴”和“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有什么异同,比较后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树林中的猕猴和池塘中的鱼能进行基因交流,而教室中的学生虽然占据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但并无基因交流,所以不能构成一个种群。
通过“种群”概念的教学,笔者体会到生物学涉及的概念非常多,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教师首先要非常清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次的教学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什么是种群,再举两个例子,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其含义。教师应该运用概念教学的理论,营造学生主动思考的氛围,设计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通过引发认知冲突、指导学生主动辨析,让学生从中理解概念。
通过总结这一发生在行动中的反思,笔者对“解惑”有了新的理解: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解惑”应该是制造疑惑,给予指导,让学生自己解开疑惑,而不是教师自己解惑。
“种群的概念”案例属行动中反思。尽管课前教师已充分备课,也了解学情,但教学过程中,课堂上还是会出现一些事先预想不到的情况或突发事件。教师需要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有较大的难度。本案例中,教师借助经验发现问题,在理论指导下转变了教学行为——把解惑、思考的空间留给了学生。
3.行动后反思
行动后反思是在某一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如上完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课)后,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去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者对有效的经验进行理性的总结和提升。行动后反思具有批判性。
案例3: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笔者组织学生完成了探究实验“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是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一个学生探究实验。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个实验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到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全部是学生自己完成,整个过程学生非常积极,兴趣高涨。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撕取洋葱表皮,有的负责配制蔗糖溶液,有的负责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每个小组汇报了自己的实验结果,学生们在分享实验成功喜悦的同时领悟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个别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活动参与度低,其中不乏成绩很好的学生。课后笔者询问其中的原因,他们觉得上不上实验课对学习没什么影响,觉得没意思。
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仔细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的学生在初中做过这个实验,实验材料有萝卜和洋葱,高中课本的实验与初中有很多相似之处,对学生没有挑战性。
(2)做这个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虽然这个实验属于探究实验,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交流的环节,但教材上已有失水的照片,学生在未开始实验前就已知道实验的结果。因此,学生对实验结果的期待值不高。
(3)本实验中所有学生的实验材料都是洋葱,实验现象大同小异也是学生兴趣不高的原因。
结合以上思考,笔者对“探究细胞吸水和失水”作了如下改进。
(1)提供不同的实验材料供学生选择,还可让学生自带实验材料,发挥其积极性。
(2)在“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可探究的问题很多。如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条件,细胞死活的判定,设计实验研究细胞液的浓度等,都是很好的探究课题。
反思“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一课,学生要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还要通过实验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探究过程要伴随新知识的形成,实验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让学生运用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分析与解释日常生活中观察的现象,还可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和探究过程的兴趣。同时也可增加活动的灵活性,以关注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
“探究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行动后反思”,是在一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作梳理与评价,找出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设想。行动后反思关注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包括以下内容。
(1)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哪些目标达到了,全部成员达成的程度,在达成目标时存在什么问题,未达成的原因是什么等,这属于实践性反思。
(2)反思教学活动的设计。以一定的理论和观念分析活动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概念,能否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否使学生主动参与,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应用合理吗,本轮教学有哪些问题有待改进与创新,今后如何改进等,这属于批判性反思。
(3)反思教师自身的教学技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技能运用情况,如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时间的把握,提问时机的选择等,这属于技术性反思。
三、教学反思的本质与特征
1.教学反思的本质
无论是行动后反思、行动中反思还是行动前反思,其核心都在于分析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行动后反思总结本次实践的成功与不足,为下次行动前的反思提供问题与假设,行动中反思是在行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立即调整的过程。围绕教学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行动前反思、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三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有机的整体,持续不断。通过“反思—改进—再反思”的循环,教师总结自己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并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案,使教学行动更为合理与有效。教学反思这种以自己过去的经验作为学习对象的学习方式,实为一种以自身的教学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活动,其本质是探究。
2.教学反思的特征
(1)建构性。教学反思过程从自身经验出发,寻找行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是需要理论支撑的,这个过程促使教师理解教育理论,在新情境下运用理论,建构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同时,反思也是一种促进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的建构活动。
(2)批判性。教学反思中,教师科学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寻找合理性和有效性的教学反思过程,这是一种批判的活动,可发展教师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即时性。教学反思通过回忆,捕捉教学瞬间发生的有价值的资料。由于其极易于流逝,教师应及时回忆自己发现的问题,记录自己的经验、创新点,找到新一轮实践中的问题解决办法。
(4)创新性。面对教学中的某些困难,教师课前、课中与课后持续思考,发散性地想象与创造,有可能激发出教学灵感,产生解决办法。教师如能坚持以教学叙事的形式记录这些反思中的点滴灵感与进展,就可能对自己或他人有所启示。
四、生物学科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1.教学反思是生物学科教师学习教学理论知识与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方式
反思可以帮助教师理解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实现这一价值的途径是在日常教学中回忆教学行为并记述问题解决的成果;实现这一价值的方法是学习理论并用于指导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本轮实践的进展、在下一轮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设想等。
2.教学反思是一线生物学科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革、学科的发展与课程的改革都会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主体是一线教师,他们是问题的发现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反思:带着问题找理论,结合行动理解理论,在行动前、行动中、行动后持续反思,结合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完善解决方案。
当前在中学教师中普遍开展的生物学研究课等教科研活动也是一种基于反思的研究。它不同于教师日常教学中的反思,研究课等活动有明确的问题指向,研究的问题也更具普遍性,参与者是教师的团队,能集众人智慧,在行动前、行动中与行动后反思研究,其研究的成果公开展示,有更多教师参与反思。因而这种反思活动更系统、更深入,成果更易推广。
3.教学反思是生物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145-02
我们正处在世界性的生物科学时代,无数科学家向揭开生命的奥秘进军,生物科学也成为了过去20多年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从业人员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是密切相关的[1]。我国政府高瞻远瞩,正在积极筹建符合我国实际的各级生物科学研究机构,并下决心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办好“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河北联合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经制订了“建设一流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学校要“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一流人才”。
为了尽快缩小与国内知名高校、欧美科技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与国际接轨,大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现代知识结构的年轻科学家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战略大计。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从2013年开始尝试“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学院选取了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年轻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从生物技术专业大一新生中根据自愿和双向选择的方法,将学生分配给各位导师。院领导每月组织所有导师进行工作交流和总结,随时掌握学生和导师的动态。如某一小组遇到任何问题,其余小组也将进行问题分析和查找,并将所有问题及解决过程记录在案[2]。
本文就笔者开展导师制的主要组织形式、成果、存在的问题做了初步总结,望能为其他院校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
一、主要组织形式
(一)定时召开组会
我们导师制小组每周都举行一次“组会”,要求本科生务必参加。初期,组会内容主要是由导师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内容和前沿动态,为同学们扩充基本知识,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在具有一定基础之后,导师逐渐引导学生确认自己的兴趣方向,并给学生讲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如有的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科研领域不感兴趣,导师将会帮助学生联系其感兴趣的导师,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
(二)研究生的言传身教
除为本科生开展专门的学习讲座外,本小组还将本科生引入到研究生日常的学习和科研中,参与研究生组会,一起进行文献研习和课题分析。经过不断摸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本科生,以研究生的言传身教,对本科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此,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本科生―研究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二者的创新能力均有帮助。
二、成果
(一)获得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资助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考验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虽然学校倡议主要由2~3年级的学生参赛,但为了检验我们小组导师制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积极构思、参与科研项目和促进科研合作。我组2014级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邓宇、卢宇婷、张如月三位同学联合其他小组的周勇和姜维两位同学(均为大一新生),申报了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题为“H4K16ac调控Ras信号诱导的乳腺瘤细胞迁移、增殖能力机理研究”。全校总共收到23个院部的237个申报项目,学校最终决定对140个项目予以立项,并择优推荐了71项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邓宇等同学的课题即为其中之一(课题编号:X2014010)。经过激烈竞争,我们的课题再次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2014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编号:201410081035),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评选。全国有117所部属高校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上报了项目,经教育部组织专家审核通过了25474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1718项,邓宇等同学申报的项目名列其中(编号:201410081035)。我校获得的国家级立项的35个项目中,只有4项是由大一新生申报的,该课题也是我院仅有的2项由大一新生申报并成功立项的项目。
(二)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
我组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不但积极参与了本科生导师制,而且还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将自己参与的过程和见解撰写了教改论文,成功发表在《高师理科学刊》,题目为“本科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与感受”[3]。
三、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显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与其他管理制度冲突
学校现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多少与学生评优直接相关。导师制的开展,尤其是科学研究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会对学生选上其他课程产生影响。这一问题,有望在导师制正式确立为一门选修课程并给予一定学分后得到解决。
(二)师生对导师制的概念模糊
学校对导师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和教师对导师制度概念模糊,影响导师正确发挥作用。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不知道要与导师合作开展什么学习内容,不清楚导师制对其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导师制仅仅是对课余时间的管制方式。
(三)学生对科研主导型的导师制不认可,不愿接受指导
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学生不想参与科研,对实验丝毫不感兴趣。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生命科学学科本质的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丁小球,刘军,柯达尔,等.生物类人才需求现状及就业建议――基于广东省部分生物技术企业的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111-113.
其实,情境本身就是情与境的结合,有词日:触景生情,可见情境是无形的情和有形的境的水融。所以,物理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物理知识,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变化的条件,弄清问题的性质和遵循的规律等,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对物理现象的本质认识,是学生学好物理必不能少的环节。
生活情境增加感性认识。根据学生日常接触到或已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创设物理情境,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更加感性地认识物理现象,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在教光的反射这一节内容时,有老师创设了如下情境:一个初春的夜晚,一阵大雨过后,小东和小明两人迎着月光相约来到村外散步。回家时两人的裤子都被路上的积水弄湿了。请问,如果你是小东或小明,你如何判断路上哪里有积水,使自己不至于踩到呢?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凭着对路的熟悉;有的说出去时迎着月光,路面上较亮的地方有积水,回来时却是较暗的地方有积水……。然后教师借助学生的回答,提示学生可将积水的地方看做镜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课本,并对刚才的回答做出分析。这样就自然地导入新课。
类似的生活题材还有许多:如光的折射,可以用学生们去河边抓鱼,鱼的实际位置与看到的位置的差别来引入;杠杆原理,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秤来引入,等等。这样的生活情境既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又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学生对人类科技发展的认识。
实验情境加强直观理解。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之所以可靠,是因为它建立在大量的实验事实基础上,并经受了事实的检验。以物理实验为情境,往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概念,为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奠定基础。至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等那就更加不用说了。
例如,大气压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难以理解。在进行大气压强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如握鸡蛋实验:鸡蛋握在手中,使劲握也难以破碎,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这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受力面积大,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受力面积小,压强大。可见,压强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有关。而如果将浸了酒精的棉花放在广口瓶内,点燃棉花,并让它燃烧一会儿,然后将一只剥壳的熟鸡蛋(稍大于瓶口)置于瓶口上,熟鸡蛋会被压入瓶里,这是内外压强差造成的结果……。同样,磁场、电场、波等物理知识,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都需要教师创设实验情境帮助学生形成直观认识。
【关键词】职工培训;密切联系实际;服务运输生产
开展职工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手段提高在职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以适应运输生产发展的需要。职工培训的根本在于为运输生产服务。离开了运输生产,职工培训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不加强职工培训,运输生产就难以发展,企业建设就丧失了后劲。因此,职工培训要密切联系实际,做到教学内容要严格,教学方式要灵活,教师备课要有针对性,传授的理论知识,既要源于实践,又要高于实践,指导实践。另外,职工培训要主动适应,主动服务于运输生产,形成与运输生产发展相适应的师资力量、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把职工培训办到车间、班组,使职工培训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那么,作为职工培训工作者,在思想认识、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方面怎样才能做到职工培训面向生产一线,直接为运输生产服务呢?下面借此机会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教学活动要紧密联系生产实际
开展职工培训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手段提高在职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以适应运输生产发展的需要。要提高在职职工的技术素质就必须在“教学”二字上下功夫,使之真正地与生产一线相结合,并形成形式多样的教学理论。一是在处理好工学矛盾的前提下,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二是组织教材,结合理论知识和现场案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处理;三是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写出详细的教案。
1.根据生产实际需求确定教学内容。职工培训面对生产实际,就要主动适应生产的需要。在培训工作中,根据实际的生产活动情况,从内容到形式必须坚持严格与灵活相统一的原则。相同的岗位工种其教学大纲、教材和教案必须一致,而授课时数和教学方法则应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而有增有减。而在实际中,每个职工能力大小也不不相同。缺而不补,误人子弟,失去培训的意义;补而过量,浪费精力和时间,给学员造成厌倦情绪。因此,在坚持教学大纲统一的基础上,具体培训中又要因材施教,把学员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迫切需要掌握的知识作为重点。这样既可以保证培训合格的人才,又能因材施教、各得其所。
2.结合现场实际备课做到求实创新。职工培训的对象,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一线职工,这一特点给教学工作带来了难度。作为教师,备课要做到一备教材,二备教学对象。所谓备教材,就是通过思维分析把来自一线的有关资料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使教案的内容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并且围绕运输生产的需要,做到求实创新,有针对性。同时注意把握其实质,找出重点、难点,深刻的理解教材,使教材与教案相互结合。在讲授知识时做到运用自如、条理清晰。所谓备教学对象,就是了解掌握学员在现场从事的具体工作、使用设备的能力、文化基础等各种客观因素。要在充分了解学员的基础上,做到有的放矢。有了这种备课的充分准备,再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员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
二、理论知识对生产实践的指导作用
培训要把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技术能力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缺一不可。铁路的特点就是半军事化,必须钉是钉铆是铆,一个人的失误,就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带来极大的影响。“责任重于泰山”我们决不能因培训工作的失误,造成恶果,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因为它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1.教学理论源于实践指导实践。培训基地的学员来自生产一线,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实操技能,突出的特点是文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例如行车部门的人员不懂技规不能上岗、养路工几乎天天都在使用养路机械。所以,通过教师的指导,要使学员在原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一个理论上的飞跃,在他们返回生产岗位以后,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这就要求我们教授给学员的理论知识既要源于生产实践,又要高于实践、指导实践。这样一个尺度,无疑是衡量每位学员教学质量的标准。
2.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培训工作中,经常与学员探讨在生产实际中出现的事故问题,究其原因是规章执行的不严。还有一些学员由于长时间在一线工作形成的错误习惯,一时难以改变等等,这就需要我们针对问题讲清讲透,规范不良的作业行为。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技能的训练;二是只重视实作,忽视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职工培训无疑要突出实践第一的观点,为生产一线培养出实用型的职工。道理显而易见,例如维修线路的工务人员,在整治线路的各种病害时,各种操作活动要在限定的时间与路段内保证质量的完成,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对于突发事故,必须准确判断,迅速处理,必要时采取应急措施,保证列车的正常运行。要做到这些,没有实践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术是难以办到的。那么在理论知识上,职工必须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触类旁通,在生产实践中能够取得更大的主动和自由。
三、培训为运输生产服务根本性体现
1.教师要当先生,必须首先做学生。面对快速发展的铁路运输业,给职工培训工作增添了压力,使每一位职工培训工作者感到,如果不加强自身学习就难以当先生。要想当先生,必须首先做学生,深入一线学习科学知识,丰富自己。职工培训只有与运输生产相适应,才能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在铁路深化改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教师应当不断汲取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树立新观念,为运输一线培养出具有较高素质的职工,以适应运输生产的发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职工培训必须紧贴运输生产这个中心,主动适应,主动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教师还应当尽可能的深入现场,深入实际,主动向一线的同志学习,将现场的科技动态和故障案例融进我们的教案之中,不断充实和改进教案,真正成为名符其实的铁路专业理论文化的带头兵和导师。
2.教学方法要多种多样。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坚持传统的讲课方法之外,还应针对学员的特点创造性的教学,如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直观性教学等。这样,既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又有利于学员掌握理论和实操技能,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员围绕某一事故案例进行课堂讨论,让学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分析事故原因,找出改进和预防的措施。这种方法的最大好处是学员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一些书本上没有的生产经验带回到本岗位,更具实操性指导性,教师也可从中丰富自己。组织学员到现场或教学基地,运用实物教学,有条件时还可以让学员进行实际操作,这也是一种好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具体、直观、形象,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出现的“在黑板上搬道岔,教室里开火车”的弊病,能充分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培训的效果。
王本银,小名小锁子,艺名小庄锁,原籍安徽省肥东县关家庙。著名庐剧演员。王本银九岁时,因与同村孩子打架跌断了腿,当地郎中以草药敷断处,夹板捆扎,言一百天后才能去掉。时值夏季,王而传每天要外出剃头,姐姐王巧云也要下地扒草拾柴,就将王本银置一竹床上养伤,托邻居照管。
王本银因过去时常随父亲看戏,也跟着学会了一些调门。他一人在家,闲着无事,一来对唱戏感兴趣,二来解闷,就不断哼唱倒七戏。有次唱时,被其父听到,问:“锁子,你跟谁学的?”王本银说:“我听你们唱的嘛!”。
王而传甚喜,说:“唱的还可以,我就来教你一出戏。”不久,王而传就教王本银学会了《秦雪梅教子》中路儿这个角色的戏。时值夏季天旱,乡下邻里请戏班子在蔡楼子唱戏祈雨,唱的戏是全本《秦雪梅》。那时,戏班里的演员年纪都在四十岁上下,没有可演路儿一角的少年演员。王本银对父亲说:“路儿一角我能唱。”王而传听他把路儿的戏从头到尾说唱了一遍,觉得可以一试,就去和班头商量,征得班头的同意,让王本银来扮演路儿。
王本银第一次登台唱戏就受到了观众喜爱,传扬出去,许多班社不断来找王而传,叫他带儿子去唱戏。王而传一边唱,一边教。王本银聪明伶俐,学得也快,不久,一般小丫环及旦角的戏也能唱了。小庄锁很快就出名走红了。
王本银在十一岁至十三岁期间,随父亲先后搭过的戏班有:宁庙子老丁三班子,周小蛮班子(周小蛮本姓潘,家住梁园油坊周村),管志高班子(管志高不会唱戏,但有几个侄子,名管梦德、管梦陶、管梦臣都会唱戏,当时都在二十多岁),还有费业发班子,费五班子(费五名费志泉,唱旦角出名,因排行第五,人称费五)等。经过不断搭班唱戏,王本银有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会唱的戏更多了,表演上也有了一定的进步。
王本银从十三岁那年起就随父亲进了王凤山班子,在片塘、撮镇、东大圩、晓星集一带唱戏。约一年后,王而传和王凤山、张宗耀结为把兄弟,王本银也正式拜王凤山为师傅。拜师后,王本银算是入了师门。那时,学戏是极苦的事。艺人们忙于生计,不断唱戏,而且唱戏的时间很长,经常是“两头红”,即从太阳落山时的傍晚开戏,唱一夜到早晨太阳出山时散戏。
所以,教戏也无固定时间,瞅个空子师傅教一出戏,顶多说唱两遍,即需大体背熟。上台演唱时,还需要能即兴发挥,才能把戏唱活。徒弟不仅向师傅学戏,还必须在生活上侍候师傅,烧饭、洗碗、炊茶、买烟是常干的事。
有一次散戏后,王本银干完杂事,刚睡倒,又被师傅叫起来,要他背“雪梅教子”一折戏。王而传看了,有些不忍,说:“叫他明天背吧!”师傅对王而传说:“你要是心疼孩子,就不该让孩子学艺。”好在王本银正在少年,血气方刚,能吃苦,又勤快,学戏也能刻苦认真,会唱的戏也就更多了。
1949年,合肥地区解放了。王本银随费业发班子应邀从张洼到了合肥,在合肥李公祠(今省邮电管理局后院处)唱戏。不久,由合肥市文化馆领导,成立了平民剧社,王新海(艺名王小嘎子)任社长,王本银任副社长。后台老板是黄朝仙、吴邦志。由于李公祠不适宜作长久演出场地。
1950年,剧社和当时负责前台的一些人,凑钱在双井巷盖了平民剧场。1951年,皖北行署文教处接收了平民剧社,改为国营皖北地方戏实验剧场,开绐了对倒七戏的继承、研究和改革工作。王本银热情地参加了这一体制改革工作,成为国营剧团的一名演员。